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乡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乡的诗句范文1
2、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适唐朝《别董大二首》
3、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唐朝《关山月》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唐朝《次北固山下》
5、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唐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思乡的诗句范文2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唐·无名氏)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唐·张籍《节妇吟》)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宋·王安石《别葛使君》)
(来源:文章屋网 )
思乡的诗句范文3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夏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5、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思乡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悲剧意识;影响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79-01
悲剧意识是对人在生命过程中遭遇的不幸、苦难或生命毁灭等现实的悲剧性的感知以及面对这种现实的悲剧性的威胁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抗争精神。悲剧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烙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充满苦难也充满奋斗与抗争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构建起了完整的悲剧意识。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体结构、宗教意识、伦理规范和哲学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悲剧意识呈现出不同于古希腊悲剧意识的特殊性、复杂性。仅从哲学思想的角度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儒、道两家,对悲剧都有着自己的阐释,对中国悲剧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悲剧意识的影响
儒家所持的是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主张人在活着时,应当积极有为,不虚度此生,只应关心生,不必想到死,当死亡来临时,泰然地迎接它,对生命采取乐生安死的态度,应当快乐地活着。《论语》首章首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衰老是自然规律,是令人悲哀的,孔子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人生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理想抱负不得实现,孔子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真是人生在世,无往而不乐。
儒家哲学对人世悲情苦况的态度是“哀而不伤”,即“虽然悲哀但不至过分伤痛”,这是孔子“中庸之道”在悲剧意识上的反映。如何达到“哀而不伤”,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呢?儒家强调修身,强调节制自己,以维护家庭与国家的和谐与稳定,而修身的标准即是“礼”,用“礼”来规范那种充满不平与抗争的原始形态的悲剧意识,以达到“中和”。
因此,儒家理想本是想避免悲剧意识的产生的,但“儒家在创造理想的同时就预创了悲剧意识”。以“礼”规范的结果不是消解了悲剧意识,而是使中国古代原始的悲剧意识发生了扭变。儒家把个人道德修养看作人的生活的最高层次,德比艺更重要,“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给中国的志士仁人设计的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达到道德自律。但是儒家提倡的道德自律,只注重全社会的安定和谐,即重视普遍伦理秩序的稳固,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却忽视了个体的独立自主性,每个人不再是活泼自由的生命个体,而成为社会中固定的道德角色,被框死在森严的等级制度里。然而,生命主体的冲动,对自由意志的追求是人的天然本性,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各种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这就必然要违“礼”,产生与“礼”的冲突,产生悲剧。“礼”的力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无处不在,使人无法逃脱。在情感上,在心灵深处想要冲破“礼”,走向自由;但在理智上,在来自社会的强大压力下,又觉得应遵循“礼”,从而变得犹豫、彷徨,失去了反抗的力度。因此,“中国文化决不会产生托尔斯泰的安娜,梅里美的卡门这类悲剧,就更不用说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普斯王和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了。”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中,悲剧意识呈现出了一种柔性,总是一唱三叹,一波三折,扭变为“在一个超成熟的庞大的宗法中央集权的社会里,人们为了维持这个巨大的家国体系的正常运作,即儒家理想的实现,总要自觉或被迫的为维护‘礼’而做出牺牲,如在政治悲剧中表现为忠臣义士为清君侧而前仆后继,在爱情悲剧中才子佳人们的个人选择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生矛盾,酿成悲剧。一个超级权力体系在‘礼’的规范中以‘内耗’来维持自己的长治久安”。
二、道家思想对悲剧意识的影响
有人认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只关心现世生活,缺乏对命运的终极探究和思索,其实他们忽视了同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老庄道家哲学中流露的对人生、对现世的的悲观与绝望,存在的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老子》十二章)。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大宗师》)。“人之生也,与忧惧生”(《至乐》)。道家认为悲剧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生命本身就是痛苦,有生就有忧,这种痛苦来自对欲望的追求,“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至乐》)。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永无休止的欲望尔虞我诈,生活充满了痛苦忧虑,毫无欢乐而言。《庄子》中还给我们展示了许许多多人类的不幸、罪恶、痛苦和悲哀,认为这世界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箧》)的是非颠倒的世界。“今之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处死的人积成堆,戴镣铐枷锁的人成行成串,被刑戮的人满目皆是,多么悲惨的世界啊。《则阳》篇中假借柏矩之口,哀悼被刑示众的僵尸,控诉虚假道德的伪善,哭诉统治者的残酷,哭诉了这罪恶的世界。在《至乐》篇中,庄子假借与髑髅的交谈,表达了对痛苦的现世的绝望,认为“死者不愿复生”。人生充满了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因此庄子“看似乐观放达,逍遥自乐,其实骨子里是整个的悲,悲得再不愿回到‘文明’的现实生活,甚至悲哀得不愿再回到‘人世间’。旷达只是悲的表象,逍遥的背后是对整个现实社会乃至对人生信念的幻灭。”清人胡文英就曾指出:“人第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道家悲剧意识虽不像儒家思想那样经统治者的提倡居于正统地位,但也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士人的思想意识中,从阮籍、嵇康到陶渊明,从李白、司空图到坡,从李贽、汤显祖到曹雪芹,在这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我们不断地看到庄子的悲剧意识在闪光。
面对这悲惨的世界,痛苦的人生,《庄子》主张“忘”,《庄子・天地篇》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所谓“入于天”,就是与大自然合二为一,超越死生,也就超越了痛苦。面对世间万象能够不喜不怒,无忧无乐,安时处顺,恬淡自然,这就是“至德”之人。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与超然物外的逸情。《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多是与儒家入世相互补的出世与超脱。虽然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悲剧性,但却追求虚无,消极避世,追求一种空灵与超然,因此“西方由悲而崇高,故悲得惨烈,中国由悲而旷达(主要指庄子的悲剧意识),故悲得深沉而飘逸”。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5.
思乡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现实题材 电视剧 热播 受众
现实题材电视剧一般就是指以反映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即以当代题材为主的电视剧。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范围广泛,包括军旅题材、农村题材、都市题材、涉案题材、青少年题材等。目前热播的大多是都市题材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主要是围绕都市人的工作、情感展开的。虽然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成为了荧屏上的主力军,也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都市类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大多故事背景单一,情节雷同现象明显,总的来说,我国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毋庸置疑,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已经成为了当今荧屏上的主力军,注重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电视剧也较容易走进观众的心中,引起受众的共鸣。现实题材电视剧大多是围绕着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群,直面生活中的矛盾,展现当下的一些热点社会问题。从《蜗居》中围绕普通百姓买房还贷的问题到《夫妻那些事》中夫妻情感纠葛,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又让多少人联想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从现实题材电视剧紧贴生活,贴近受众这一方面来说,它的热播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一、 现实题材电视剧荧屏走红的原因
1、市场环境优越
2005年广电局要求多创作现实题材的电视剧,2009年《蜗居》热播,类似的反映都市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受到了观众的热捧,曾经红极一时的宫斗剧、穿越剧也因广电局对其不得在卫视黄金档播出的限制而渐渐的淡出,这也给了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带来了更多的受众。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官方网站的统计,2010年度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36部14685集,其中现实题材剧目共计271部8457集,分别占总比例的62.16%、57.59%。①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目已占据了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热播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大多是以都市为背景,以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为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在事业上的奋斗、在情感上的悲欢离合而展开的。这类电视剧直面80后的一代所处的现实,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2、日常化的视角,贴近生活
创作现实题材电视剧要求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追求“真实”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基石,也是它的美学特征。②正是因为它追求真实这一特征,让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贴近受众,更容易走进受众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在《北京爱情故事》中,石小孟带着初来北京的沈冰去看那套小户型的房子,在空荡荡的水泥建筑内憧憬着未来,那一场景让多少在大都市打拼的人们想到自己,或许那就是他们所憧憬的画面。《蜗居》中海萍说到:“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成了多少个家庭的真实写照。正是这样的贴近日常生活,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才有了这般魅力。
3、满足受众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反映社会百态,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受众在观看电视剧时往往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个角色身上,随着剧情或悲或喜。通过对剧情的关注,观众有了暂时“逃避”现实压力的港湾。这种娱乐诉求是在压力生存下的渴望,使他们在现实中压抑为内伤的情感和欲望在剧中得以释放和表达。③
《夫妻那些事》中有这样的台词:“婚姻中最重要的就是坦白,这夫妻两人本来就是同体,不应该互相隐瞒的。只有坦白了,才能少一些误解和争执,多一些理解和帮助,所以说坦白是婚姻中最珍贵的”。《裸婚时代》中理想化的爱情与残酷的现实让一对浓情似水的恋人从满怀热情的面对生活到疲惫不堪被生活所累,有多少观众为刘易阳和童佳倩流泪、抱屈不平。
4、紧跟社会热点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紧随时代的发展,能够捕捉到社会的热点,这也成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得天独厚的优势。
回顾备受关注的热播剧,都离不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蜗居》中的买房、还贷;《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婆媳关系;《夫妻那些事》中各种夫妻之间的问题;《心术》中的医患关系等,都是抓住了社会的热点。
5、现实主义的手法与喜剧幽默因素相结合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本身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需要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受众在收看电视剧时大多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如何能够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在不脱离现实的条件下引入喜剧幽默的成分,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喜剧幽默成分的加入为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增色不少。
从《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夫妻那些事》等热播剧中,都可以发现这一点。轻松幽默的台词、背景音乐等,不乏笑点成了它们的共同的特点。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在轻松温馨的气氛中独辟蹊径,化解了婆媳之间这一困扰家庭的难题,在轻松幽默中脱离了沉重的桎梏④。通过这种轻松、幽默的表现形式可以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了受众的精神世界。
6、经典的台词和对白
台词的经典也成了这些热播剧在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也广受观众的追捧。如:
“我没闹,闹的是这个生活,这个世界”——吴狄(《北京爱情故事》)
林君说,“退一万步讲……”,
唐鹏说,“退那么老远?”……——《夫妻那些事》
“冷漠是一种传染病。别人对你冷漠了,你心情不好,就把这种冷漠传播出去,这个社会就越来越冷。” ——《心术》
思乡的诗句范文6
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的“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不服衰老的宣言,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表现出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