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顾城的远和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顾城的远和近范文1
顾城(1957~1993),北京市人。“”期间,随父亲下放到黄河入海口为农民放猪,在沙滩上用树枝开始写诗。是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曾应邀访问欧美,后迁居新西兰激流岛。著有诗集《黑眼睛》、《顾城诗全编》等,诗风纯美,有“童话诗人”之称。
远和近,属于空间距离的范畴。空间有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之分,空间距离也就有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之别。
六行诗包含三个意象:你、我、云。诗写你看我、看云的情态,和我对你的感觉。就物理距离而言,你与我近而与云远;但在心理距离上,你却是和远天白云近,而与近在咫尺的我远。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应有的信任友爱之情。欲望的膨胀,利益的冲突,生存的竞争,使本当诚信的人性中,掺杂了太多的机巧、算计和诡谋。人在面对同类时,便不免显得陌生、疏远、戒惧;只有面对大自然时,才显得放松、投入、亲和。顾城曾经谈过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是想用影视中的推拉镜头手法,来显示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和人与自然的亲密,从而表现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其实,不唯中是这样,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后,从来如此,中的人斗人不过是极端表现而已。这种亲近自然而疏远同类的孤独、隔膜的生存状态,古代诗人如李白曾表述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辛弃疾曾表述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顾城在此以他的方式,把现代人这种更为强烈的生存体验,又作了一次现代性的表述。这是人类和人性的共同悲哀。
在表现上,此诗纯粹言理而又不直接言理,只用日常生活画面来自然呈示,可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随便省力,浅而能深,是这首诗的过人之处。
也有人认为《远和近》是一首情诗,“你”有接近“我”的愿望,但彼此的距离又难以很快消除,所以“你”看“我”时有几分游移不定,诗中的情景是一种爱情的“前发生”状态,这是一枚尚未红熟的爱的青果。作这样的理解也能自圆其说,未尝不可,因为古人早就说过“诗无达诂”嘛。
顾城的远和近范文2
类别:诗歌选集
内容梗概
《朦胧诗选》共选辑了26位诗人的近两百首作品。其中,北岛、舒婷、顾城三人入选的作品较多,他们同时也是朦胧诗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他们与江河、杨炼一起经常被评论界统称为朦胧诗选的“五大主将”。
北岛,生于1949年,70年代初开始写诗,是70年代末著名民间刊物《今天》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他的诗风格冷峻,语言质地坚硬,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与人道主义关怀,是一种典型的“男子汉诗歌”。《回答》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作于1976年的“”期间,曾被广泛传诵,开头两句尤其有名: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两句以精炼、整齐同时又很形象化的警句的形式概括了一个扭曲的时代:卑鄙者因卑鄙而畅行无阻,高尚者因高尚却葬身坟墓。这也是无数人类人生经验的哲理总结,因而能引起最广大人群的共鸣。加之它们音节和谐,朗朗上口,故其流传广度已不亚于唐诗宋词。诗人在诗中是一个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置于世界的对立面: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接着,诗人又以四个“我不相信”作连珠炮式的轰击,将否定的立场推向了极致: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诗的最后一节,包括在现在、历史、未来三个层次,从深邃宏阔历史感中升华出了对于未来的信心: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全诗激情澎湃,正气回荡,不愧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春雷,朦胧诗中的“第一诗”。
北岛的诗还有浓重的历史批判色彩,这使他具有了某种思想家的风度,如《结局或开始》中的第三节:
以太阳的名义
黑暗在公开地掠夺
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
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
默默地永生
默默地死去
诗句以沉重的笔触表达了对于古老民族性格的反思,我们仿佛可以从文字背后看见诗人饱含忧患的眼睛。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她的诗继承了国外如普希金、国内如何其芳等的浪漫主义诗风,表现出了女性独有的温情与清新。如《双桅船》中写道: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诗中将自己与恋人的关系比喻成船与岸的关系,既表达了依依柔情,又显示了心心相印的默契与坚韧。舒婷的诗中不唯有温柔忧伤的古典情调,还有超凡脱俗的时代精神。在《致橡树》中,她表达了相互平等的爱情观念: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另一首诗《神女峰》是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看到山上的石像时写下的,末尾两句是: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将丰沛的感情注入本无生命的石像体内,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的忠贞观念的反叛和对人性复归的吁求。
舒婷还尝试写一些承担重大主题的诗歌,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我在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表达了诗人与祖国的血肉联系和对祖国的热爱,也是众口传诵的名篇。
顾城生于1956年,1993年因在新西兰激流岛杀妻后自杀而引起较大争议。他流传最广的是他的“超短诗”《一代人》,全诗只有两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短短两句话,浓缩了“一代人”的人生际遇和精神面貌:生长于黑暗之中,却又用黑暗赋予的本领去寻求光明。狭义上,“一代人”指经受磨难的青年一代,广义上,“一代人”可泛指一切在黑暗环境中不懈抗争的仁人志士如屈原、杜甫、鲁迅等。
顾城生前有“童话诗人”之誉,他的诗充满了空灵之气,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感,富于童话色彩。强曾引起广泛争议的《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通过简单的画面构成表现了人与人间的隔膜和人与自然的亲近感。
顾城一直在拒绝现实,而试图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理想王国,在《我是一个任性的》中,他写道: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的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得很近
让他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当顾城混淆了现实与童话的界限时,杀妻的惨剧就发生了,也留下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此外,江河、杨炼作为朦胧诗人经常被放在一起讲。他们与其他朦胧诗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倡导体现民族历史的“史诗”意识,而最终从朦胧诗的阵营中分化出去,成为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前奏。
精彩语言辑录
1.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
2.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宣告》)
3.从星星的弹孔/将流出血红的黎明。(北岛《宣告》)
4.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致橡树》)
5.为向天空伸展/我们绝不离开大地(舒婷《落叶》)
6.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顾城《生命幻想曲》)
7.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8.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9.我想/我就是纪念碑/我的躯体里垒满了石头/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么沉重/我就有多少重量。(江河《纪念碑》)
10.我是诗人/我要让玫瑰开放/玫瑰就会开放。(杨炼《自由》)
11.绝望是最完美的期待/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杨炼《诺日朗》)
关键知识点
1.朦胧诗的五大主将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顾城的远和近范文3
1.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
很近。
【微导读】一个画面;两个层次:看、想(觉得);三个意象:你、我、云。诗歌揭示一种哲理: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里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高考对接】2015年广东卷“远与近”,2014年湖北卷“山顶的风景”,2013年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金笔示范】远方,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因为我们认为,那里承载着我们的理想和成长。所以远方再远,我们不觉得远,总觉得“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身边的风景,总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近处实则成了远方。其实,不管是远方还是近处都有风景,只是你是否看到了风景,是否用心去关注了风景。从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景。
2.只有月光
王小雨爱妈妈
只有月光收割了整个村庄
只有月光塞满了整个行囊
只有月光钉在一匹马的蹄掌上
和我一起叩向远方
【微导读】五个意象:村庄、行囊、马、月光、我。短短四句,描绘出一幅流动的画面,共同塑造出一个把家乡扛在身上,烙在心里,为梦想向远方奔走的形象。时光温柔了岁月,岁月沉淀了月光,月光承载了家乡和梦想。诗人把心中的那份沉淀后的柔软和深沉的记忆,把内心的坚毅都在形象的描摹中展示出来。
【高考对接】2015年上海卷“坚硬与柔软”,2014年湖南卷“心在哪,风景就在哪”。
【金笔示范】生命,是一场永恒的行走,行走的姿势,最终成为永恒。那永恒里,有一种力度和硬度。但是无论我们行走多远,我们都不会忘记,那装满行囊的月光,那魂牵梦萦的村庄。那里,埋藏着我们生命最为柔软的部分,也因为这份柔软,让我们以更加硬朗的姿势行走和站立。所以,远方与家乡,都洒满明亮的月光。
3.匍匐
随处春山
近处的群山,远方的海,
匍匐着巨大的身形。只为,
让渺小的事物不虚此行。
【微导读】群山、海,本身巨大,与追寻者的渺小构成巨大的反差,在反差里,一幅剪影图已经描绘出来。“匍匐”,是山与海的形象写照,也是追寻者的写照,它刻画出了追寻者的艰辛。但是在这巨大的对比中,恰恰展现出梦想的可贵,行动力量的伟大。诗人对行动者的夸奖和褒扬,也就在这形象构成的画面中展现出来。
【高考对接】2015年湖南卷“有一棵大树”,2014年四川卷“人只有站起来,才拥有全世界”。
【金笔示范】我们没有飞翔的翅膀,我们有对远方的渴望。雄鹰可以轻易地飞上金字塔,蜗牛也同样可以。远方,很远,我们,很渺小。但是不管多渺小和多遥远,只要我们一直记得远方,不忘记那巨大的群山,远方的大海。不忘记行走,即使如大树那般多次被拒绝,我们都能够如蜗牛那般,一步一步丈量完所有的路程,最终到达想去的远方。
4.徐志摩与杜甫
黄山
当杜甫还在发愁茅屋为秋风所破时
徐志摩正在看云彩
杜甫挥挥衣袖
徐志摩乘着云彩就到了唐朝
【微导读】杜甫,古人;徐志摩,今人。他们纵然有千差万别,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诗人,这是作者给予他们的共同属性和特征。也正是这份对文字的共同追求,才使得他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跨越时间的鸿沟,也超越身份、地位等外在的差异,最终在诗歌的文字里找到共同的追求,实现生命的共舞。
【高考对接】2014年江苏卷“什么是不朽”。
【金笔示范】杜甫,不能够晚生千年,徐志摩,不能够穿越千年。他们都被定格在各自的时代里。他们从来不曾谋面。但是,他们跨越时空的界限,神交千年。诗歌,给予他们共同的话语。在诗里,徐志摩读懂了杜甫的茅屋;在诗里,杜甫看到了徐志摩的云彩。诗人可以逝去,但是,诗歌,永远不朽。诗人,因为诗歌而不朽。
5.城市月亮
朵朵人儿
城市月亮
孤独惆怅
因为,大街小巷匆匆忙忙的目光
失去了仰望
【微导读】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乡愁逐渐成为一种奢侈和笑话。我们的身体已经匆匆行走在现代化的大道上,但是我们的心灵却依然“固执”地停留在过去。现代化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现代化让本应该熟悉的我们变得陌生,因为我们在城市里、在便捷的科技里失去、迷惘了自我,模糊了对方。
顾城的远和近范文4
一、创造生成要信心
语文高效课堂尤其不能“强加”,如果教师总想把预设的教学内容一字不漏地“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的“生成”,扼杀学生的创造力,那就会无形中缩小课堂空间,使知识内容达成受制。
在《孔雀东南飞》教学中,笔者曾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兰芝被休离开夫家时,不是一般妇女惯有的表现“一哭二闹三上吊”,却是对自己进行一番精心的打扮;读书贵在感悟,从这段刻意烘托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人生启迪呢?请用一句简要的话来概括。结果让笔者很意外,学生在利用不到五分钟的阅读与思考后,每个人都写出了一句格言般的感悟:
――跌倒了也要爬起来笑着哭。命运再不济也要爱自己,也要活得有尊严。即使全世界的灯都灭了,也要相信坚强便有光亮。女人如花,即使不能美丽绽放,也要学会优雅凋零……
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学生的创造力,这不是预设的教学内容,却彰显了课堂教育教学的价值,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办法。
二、体验展示要放心
语文高效课堂要拒绝“包办”,教师用“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的探究过程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碰撞,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能力素质养成受制。
有教师教学《迢迢牵牛星》,耗费大量的时间疏理每一词每一句。显然,这种“教师直接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会让学生感到吃力和乏味的。文学评论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请同学们品读本诗并思考,哪些词句份量很重?重在哪里?用任务驱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信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是另一番灵动的情景。
三、问题设置要用心
课堂提问环节中,问题是多元的,因此问题的价值有时就决定课堂的效率。
有教师在《迢迢牵牛星》教学导入中就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吧,请你谈谈这个故事。结果学生极为活跃,最终用时7分钟。在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中,可能对“牛O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差别,但肯定是大同小异,因此这7分钟用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代替:“牛郎织女的故事流芳千古。”
也是在这个课堂上,有教师设置了另一个问题:“牛郎织女”每年只能见一次,他们该不该坚守在一起?学生纷纷表达观点,形成正反双方激烈辩论,用时12分钟。这是一个无效的教学活动,假如认为牛郎织女不该在一起,那岂不是消解了“牛郎织女”爱情的经典性?
高效课堂鼓励问题探究,但一定要用心思考你设置每个问题的用心何在:是关注学情的必需,还是理解文本的必要?关注问题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
四、目标定位要准心
在《迢迢牵牛星》教学中,有教师设置一个探究问题: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与悲凉。我们怎么理解?教师引出了顾城的《远和近》和泰戈尔《鱼和飞鸟的故事》,大谈“远和近”的哲学命题。这样的目标定位是不准确的。该解决的问题是:造成“咫尺天涯”悲剧的原因是横亘在牛郎织女面前的这条河,那这条“河”喻指什么?在天上,这条“河”喻指的是以“王母娘娘”为化身的封建家长制;在人间,“一河之隔”是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写照。这正是这篇文章的深刻主旨,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紧扣目标展开。没有目标的定向,就没有学生学习的方向与教学的流向。因此围绕核心教学是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
五、拓展延伸要靶心
拓展延伸是课堂的必要环节,能扩充课堂空间和内容容量。有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但在许多课堂中,出现很多无效的拓展。
在《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拓展设计:让学生讨论“我为何而活着”。“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哲学的终极命题,需要学生用一生去体验和思考。这样的拓展交流意义寥寥。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是罗素的三种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所以我们的拓展应该触及教学核心,当有学生表达出“要有博怀,为人类尽其所能 ,当感觉个人力量微小而无能为力的时候,找到感情的寄托”这样的感悟时,我们就能感觉到这样的拓展是有效且是必要的。
顾城的远和近范文5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应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工作,成立诵读工作领导小组,使领导率先垂范,使教师全员参与,使学生日有所诵,热情高涨。
二、营造经典诵读氛围
“环境育人”已是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教师可在校园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让经典浸润校园。一廊一柱、一室一楼都可展示经典佳句,每个班级也可创造富有特色的诵读环境,如开辟“我爱经典诵读”、“经典伴我成长”等专栏,让校园文墨飘香,书声琅琅,使学生走进经典,学习优秀文化。
三、师资力量
建设一支业务精湛、能力超群的诵读师资队伍,是开展经典诵读的有力保障。学校要成立教师诵读俱乐部,建立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参加诵读培训和诵读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师的诵读水平。
四、精选内容,开发校本课程
为了使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应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开发校本课程,编写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以国学经典名篇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分类诵读,循序渐进,体现校本诵读教材的经典性、序列性和趣味性。
例如,一年级可以阅读《千字文》和短小有趣的童谣。由于《千字文》所选文字,大都是常用字,一年级学生易于识读。二年级可以阅读《三字经》和充满生活趣味的儿童诗。《三字经》是中国早期的启蒙读本,自成系统,流畅和谐,易读易诵,家喻户晓;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使学生诵读起来既有兴趣又能增长知识。三年级可以阅读《弟子规》和课内文本的精彩片段。《弟子规》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诵读《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品性。四年级可以古诗文诵读为主。古诗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让学生从小学习这些文化尤为重要。五年级可以阅读《论语》和现代诗歌的经典篇章,如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远和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从诵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意境之美。六年级可以阅读《古今贤文》和声律启蒙读物,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情感美,陶冶情操,内化行为。
五、保证诵读时间
经典诵读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可以将经典诵读融入教学,与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如固定诵读时间,长期坚持,做到“一日三诵”(早读集体诵读经典美文,中午阅读经典读物,晚上完成老师布置的诵读作业)。语文课课前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都可以构建学生与经典对话的环境,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经典的魅力。
六、开展活动,推进诵读
为了让经典文化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引领、推进学生诵读。
1.举办全校型的诵读活动。如“诵经典,庆六一”、师生美文诵读大赛等,以活动促诵读,以诵读促学习,以学习促成长。
2.在各学段开展不同的诵读活动。低年级以童谣、童诗为主,展示形式为说唱表演、编演童话剧等;中年级以成语、对联、名言警句为主,展示形式为成语擂台赛、对对子比赛等;高年级以诗词、古文、现代美文为主,展示形式为“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等。这些展示活动,让学生受到了情的渲染、美的熏陶。
3.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教师要将诵读活动与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经典融合在现实教育、实践过程中,在读中行,在行中读,做到读、行并举,确保诵读活动取得实效。
4.评价激励,树立榜样。学校通过对诵读情况的检查,评选出“优秀诵读班级”、“诵读之星”和“优秀亲子诵读之家”,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和家长参与诵读的积极性。
顾城的远和近范文6
可惜我们的社会,还是过于功利,以至于读诗歌、学诗歌、写诗歌、分享诗歌的社会氛围,非常淡薄。一个不喜欢读诗歌、不喜欢学诗歌、不喜欢写诗歌、不喜欢分享诗歌的民族,多少是有些无趣和悲伤的。
归根结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迫于现实的压力,是不鼓励学生们写诗的。
温州市的中考语文作文题,多年来都是不禁止写诗歌的,唯一的要求是“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但真正能把中考作文题写成诗歌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在现阶段的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要求中,是“诗歌除外”的,即绝对不能写成诗歌,因而诗歌的价值一直被高中语文教学所淡化和忽略。
但诗歌本身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它对于高中生学习写作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更重要的是,学习写诗歌,起点并不高。也许我们的诗歌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我们至少可以打动自己。因为只要我们对诗歌学习要求有所降低,多做一些鉴赏的工作,并了解一些基本的诗歌创作方法,那么,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是能写出一些像样的诗歌作品的。而且同学们在作文学习中很难找到的成就感,也许却能在诗歌学习中找到。
我个人认为:爱上了诗歌,也就爱上了写作。
那么,学习诗歌,写作诗歌,同学们到底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自然是多读一些古今中外著名诗人的经典诗歌作品。
没有哪位作家的创作,不是建立在充分的阅读之上的,诗歌亦然。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以下诗人及代表作:
国外:济慈《夜莺颂》,雪莱《西风颂》,威廉・华兹华斯《咏水仙》,席勒《欢乐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普希金《致恰达耶夫》,海涅《罗蕾莱》,缪塞《哀愁》,波德莱尔《黄昏的和谐》,马拉美《牧神的午后》《天鹅》,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艾略特《序曲》,叶芝《当你老了》,里尔克《杜伊诺哀歌》,帕斯《废墟里的赞歌》,洛尔伽《梦游人谣》,金斯堡《嚎叫》,策兰《死亡赋格》,汉德克《颠倒的世界》……
中国: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徐志摩《再别康桥》《海韵》,闻一多《红烛》《死水》,冰心《繁星》《春水》,戴望舒《雨巷》《寻梦者》,何其芳《预言》,余光中《乡愁》,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麦地》,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北岛《白日梦》《回答》,舒婷《神女峰》《致橡树》,顾城《远和近》《一代人》,欧阳江河《水晶幻象》……
这个名单还可以继续拓展,但入选者应该是经典的,如果读一些没什么太大价值的诗歌作品,或许不如不读。当然,你也可以读读某位著名诗人的诗集,譬如,海子和顾城的诗集,就值得一读再读。
其次,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你不必担心你会不会写诗这个问题,因为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你要走进诗歌的世界,首先就要摆脱这种困惑。对于写作诗歌,一种简单而不是很成熟的理解,就是用比较凝练的语言,分行分节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983年,美国诗人威姆斯的短诗《便条》,第一次由中国学者引入国内,就遭遇了“阅读的障碍”。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请允许我把这首诗还原一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不就是一张生活中的便条吗?
这也算是诗?也许你已经惊掉了下巴。
推崇这首诗的人会说:“这首诗口语化,具有轻盈的特质,意境悠远,回味无穷……”而不喜欢这首诗的人也会说:“把一张便条分了行就成了诗,那谁不会写诗呢?”
其实,诗,不仅仅在于形式和语句,更在于那字里行间,有没有一种情愫,能打动人心,让读者久久无法释怀!
这首简单明了白话口语的诗歌,字里行间流淌着日常生活里的体温,这是生活的诗,这是诗的生活!
如果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本质,能在诗歌中表达出自己真挚的情感,形式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俄罗斯著名诗人库什涅尔曾说过,“生活中的一切都能用诗歌描述”。有很多人称库什涅尔的作品是“日常生活的诗”“观察着身边的一切”。评论家陈晓明评价库什涅尔的诗歌时,也说:“他的诗简洁、纯净。这样一种诗性的力量,影响可能会更为久远。”同学们不妨找他的诗歌来读一读,学学像他这样,用“诗歌描绘生活中的一切”。
最后,享受与人分享诗歌的快乐。
诗歌是需要分享的,否则便容易失去这种写作的成就感。
据说海子曾在某个天空飘着细雨的初春傍晚,到一家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于是海子大受打击,从此更加抑郁。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我知道海子是找错了诗歌分享的对象。
假如你写作了一首诗歌,自我感觉很不错,你可以和朋友分享,也可以向他人请教。假如是位懂得生活的朋友,他一定会尊重你的诗歌,也会乐于与你分享。假如你遇到了一位有情怀的朋友,也许他还会帮你向有关报刊推荐,让你的诗歌有机会变成“铅字”,让更多的人读到你的诗歌作品。
我曾经拿学生们的不少诗歌作品向各类报刊推荐,结果发表了不少。《楠溪江》还曾特意开辟了一个“师生作品”的临时栏目,来发表我和学生们的诗歌作品。
这些慢慢喜欢上写诗歌的同学,不仅写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甚至语文成绩也有了提高。
我也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当我向学生们介绍完现代诗歌的时候,他在课后拿了一首以前写的诗歌向我请教。我看了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诗歌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身边的同学,甚至,你看了他写的诗歌的第一句时,可能就会和我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懂得诗歌、会写诗的孩子!这孩子在高中三年里,写出了一本厚厚的诗集,真是了不起!
有一句名言,我特别喜欢:权力使人腐化,诗歌使人净化。
有一年,我读了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于是不揣浅薄,写了一首和诗并告诉了我的学生。结果第二天,有好几个学生也和了这首诗。我有一句写“无缘骑马客京华”,结果有个学生也写了一句“无意骑马客京华”,我开玩笑说,他一句诗就把我的整首诗歌比下去了。
我和我的学生享受诗歌、分享诗歌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确信,因为诗歌,我们更加懂得了写作的味道,也有了更多写作的成就感。
同学们,假如有机会,你真该好好读读诗歌,特别是近现代的经典诗歌,它们是如此凝练,如此精彩!假若有一天,你走进了诗歌的世界,你会发现,写作的世界是如此迷人!
2011年6月,《人民文学》等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结束,重庆理工大学学生杨康创作的诗歌《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获一等奖,获得万元大奖。而这个获奖的理科男生,是在大一时才开始学习诗歌的,获得大奖时,他才读大二。
你心动了吗?心动不如行动。想写好作文,不如先从读诗歌、写诗歌开始。
假如有一天,你真的爱上了诗歌,你也就爱上了写作!
附: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
杨康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我怕
一阵从南到北的风,腰肢一扭
就把我单薄的父亲,刮到脚手架边
只要起风,多数的时候就会有雨
更多的时候,父亲就会无处可归
风吹散了父亲刚刚倒出来的水泥
风又把水泥吹到老板身上,吹到父亲眼里
这可恶的风,就这样白白吹走
父亲的半斤汗水。风,吹来暮色和寒意
风吹着,父亲就开始想家,想远方的儿子
时间比陷入泥淖还要缓慢
没有电视和空调,甚至没有一张
舒适的床,用来安放父H疲惫的心
他想着他的儿子,一个在延安,一个在重庆
在广播里听到与这两个城市有关的讯息
他都会忐忑不安,彻夜无眠,直到风止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风是父亲的苦难
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就把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