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安全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安全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安全知识

计算机安全知识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安全风险因素;控制措施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一)计算机系统安全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数据处理需求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容易因自身存在漏洞问题引发安全风险。目前计算机使用的Windows、Linux、Solaris系列操作系统,都无法杜绝系统漏洞的存在,其他应用软件系统的漏洞则更多。如果计算机用户在系统下载和安装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系统漏洞问题,则会使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安全隐患。如果遇到网络攻击行为,更容易出现信息泄露或被破坏的现象[1]。

(二)网络数据传输安全风险

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应用是基于网络化的数据交互过程,世界各地、各个行业产生的信息数据,在网络中集成、交互,具有信息爆炸的特点。在计算机网络化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网络数据传输安全问题。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主体,除了共享的数据资源外,需要实现定向传输,才能确保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正常交互。由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量激增、用户数量激增,在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混乱。

(三)人为操作安全风险

人为操作风险主要是在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过程中,因人为操作失误或恶意攻击行为引发的安全风险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使用者自身的操作水平提升缓慢,则容易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另一方面,黑客攻击、传播病毒的行为也客观存在,如果计算机使用者缺乏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及能力,则容易出现计算机使用风险。

(四)数据存储管理安全风险

大数据本身具有“5V”特点,即信息量大(Volume)、信息类型多(Variety)、传播速度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和真实性(Veracity)。这种特点对计算机存储及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数据挖掘算法,在海量异构数据中挖掘可利用的信息。如果用户仍采取传统的单机数据存储和管理方式,一方面难以满足信息利用要求,一方面也容易因软硬件故障,导致重要信息数据丢失[2]。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安全风险因素控制措施

(一)加强计算机系统漏洞检测与防护

针对上述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面临的安全风险问题,首先应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更新和研发过程中,加强漏洞检测与防护,提高计算机系统自身的安全风险抵御能力。在此方面,需要加快漏洞修补软件研发,掌握漏洞修补的关键技术,针对新的计算机及网络运行环节,分析每个节点可能存在的系统漏洞问题,通过采用编程检测方法,对系统漏洞进行自动检测。在漏洞修补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也要注重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根据系统运行日志,分析潜在的漏洞问题,并通过引进机器学习算法,让系统具备漏洞自识别能力。发现系统漏洞后,启动专家系统,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制定系统补丁,及时在计算机系统中更新,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风险防护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

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应用是基于网络的应用模式,为了保障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安全性,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针对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数据传输量大、系统交互频繁的特点,首先应做好网关及系统接口设计,采取标准化设计方法,保证数据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规范性。其次应加快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研究,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向结合,设计自动触发系统,对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供给行为进行识别、分析和汇总,为构建安全性更好的网络模型提供依据。此外还应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协议的研究工作,依靠网络通信协议营造良好的数据传输秩序。

(三)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及监管水平

针对人为操作方面的安全隐患,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引导人们提高对计算机安全防护的重视,并主动学习各种安全防护技术。在大数据应用环境下,计算机使用者必须掌握防火墙、病毒查杀软件等的操作技能,及时更新相关安全防护软件,并经常性的对系统病毒进行检测和查杀。网络监管部门则应通过采用IP查找和限制技术等,对实施黑客攻击行为、在网络传播病毒的个人或团体作出坚决打击。同时应对各种黑客攻击软件、病毒类型进行登记,积极研发有针对性的识别和防护软件,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四)创新计算机数据存储及管理方法

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为例,无论是工程项目建设、材料采购还是市场营销、第三方服务机构管理等,都需要基于高效的数据分析方法,提取有价值信息,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应根据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使用需求,不断提高其软硬件性能水平,优化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在此方面,可以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通过租用云数据库,帮助企业节省计算机软硬件投资,同时利用先进的云安全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和利用过程的安全性,从而提升计算机使用安全水平。

计算机安全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网络安全技术;教学改革;微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9-0105-01

随着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网络不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网络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社会对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根据社会需求,培养网络安全技术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本课程应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技术,着重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

1课程特点

网络安全技术涉及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基础协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复杂多变。在高职教学中主要有如下一些突出特点。

1)知识面广。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内容包含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网络安全技术、软件配置及使用、服务器配置与应用和网络安全维护等知识,如: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加密技术,数字签名和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端口扫描和嗅探技术,黑客攻击和防范技术等,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多而杂。

2)先修课程多。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需要的先修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网络设备配置等。学生需要掌握以上课程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3)网络攻击手段变化快。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广泛应用,由于各种原因,网络攻击手段越来越复杂,与防范技术不断较量。因此,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地更新。

4)突出实用性。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学生必须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需要学生学会的内容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使用sniffer等抓包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X-Scan等软件扫描系统漏洞、提升Guest用户权限、WinRoute过滤规则、用PGP加密软件发送邮件、使用sessionwall等入侵检测软件对网络进行实时监视、用ISA防火墙软件设置网络过滤规则、远程桌面连接、灰鸽子的内网上线配置、Snake跳板、EasyRecovery的数据恢复等,通过以上实训,学生能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防护。

2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侧重相关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

1)教学内容改革

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且更新速度快,在64学时内不可能将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全部学完,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挑选典型的内容,重点突出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网络攻防内容。本课程按照网络安全防护过程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事前预防:本部分主要是对网络安全相关知识的介绍,包括网络安全概述、操作系统安全常识、病毒知识介绍。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网络安全面临了哪些威胁;理解网络出现安全威胁的原因;掌握操作系统有哪些安全漏洞;掌握操作系统的安全策略如何实现;掌握网络病毒及其防治。

事中检测与治理: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网络运行过程中的相关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黑客攻击与入侵检测、虚拟专用网、网络通信安全和Web的安全。这部分内容是网络安全课程的重难点及疑点,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教师应在这部分内容做精心的准备。

事后恢复:最后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在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后如何恢复的技术,包括数据备份技术和安全恢复技术。

2)教学方案的改革

网络安全课程的实验环境要求复杂,需要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硬件设备;还需要扫描、抓包、网络监控、加密等软件工具。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存在设备不足且落后的局面,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已经拥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并针对各自的情况制定严密的教学方案。

微课教学法。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由于《网络安全技术》这门课程难点疑点较多,且动手操作点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非常吃力。教师录制的微课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课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还能动手反复操作,做到轻车熟路。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简单介绍完理论知识后,马上动手演示网络安全攻防过程,学生跟着教师动手操作实验,即边学边做。因此把上课地点安排在多媒体实训机房。多媒体实训机房包含的设备有:投影仪、麦克风、手写白板;60台安装了若干网络安全防护软件的计算机;10组交换机、10组路由器、10组防火墙、10组入侵检测系统等。

案例教学法。本课程内容复杂但也非常精彩和引人入胜,可以用非常有趣的例子作为项目引导学生。如:熊猫烧香病毒、特洛伊木马的电影、QQ被盗、密码破解、网络抓包监控等有趣案例来吸引学生主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形成性考核包括了学生的期末笔试部分、出勤、平时表现等组成,这种无法体现职业岗位需求。本文提出采用以证代考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参与工业与信息化部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考试项目(NTC)。NTC考试侧重于实用性,考试内容涵盖实际工作内容,考试内容充分体现技术应用的特点,能真正反映应试者的真实工作技能。以NTC考试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使学生能与将来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计算机安全知识范文3

关键词:模板支架的构配件;模板支架的荷载;模板支架计算;安全性设计

Abstract: in the Jiangsu area all over the world all kinds of civil building, the basic mode branch way the fastener type steel tube template stents, this mode branch way has the convenient, power transmission set clear and wide applicability etc, thus getting popular use.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a lo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for the template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stent forc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 for the template stents not value calculation, cause template stent in use was damaged in and produce quality accident.

Keywords: template in support of fittings; Template in support of load; Template stents computing; Security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T2012-02(03)8036

1模板支架的构配件

1.1钢管

最常用的为Φ48×3.5普通钢管,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另外还有Φ51×3.0普通钢管及Φ48×2.5低合金钢管。规范规定模板支架用钢管严禁打孔。

1.2扣件

有钢管冲压制作和可锻铸铁制作的扣件。用于搭设模板支撑架的扣件为可锻铸铁扣件。规范要求扣件在扣件螺栓拧紧力矩达65N・m时不得发生破坏。

2模板支架的荷载与计算

模板支架的荷载主要包括:恒荷载(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活荷载(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2.1模板支架的计算

立杆的稳定性计算如下:

不组合风荷载时N/φA≤f

组合风荷载时 N/φA+Mw/W≤f

式中N――计算立杆段的轴向力设计值。

不组合风荷载时N=1.2∑NGK+1.4∑NQK

组合风荷载时N=1.2∑NGK+0.85×1.4∑NQK

式中 ∑NGK――恒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总和;

∑NQK――活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总和;

φ――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Mw――计算立杆段由风荷载设计值产生的弯距;

W――截面模量;

f――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2.2扣件抗滑承载力

扣件螺栓拧紧力矩值在40~50N・m之间。R≤RC

式中 RC――抗滑承载力设计值。试验表明对接扣件(抗滑)承载力可取3.2kN,直角扣件、旋转扣件(抗滑)承载力可取8.0kN。

2.3模板支架水平杆计算

强度计算σ=M/W≤f

M=1.2MGK+1.4∑MQK

式中 MGK――恒载自重标准值产生的弯距;

MQK――活载标准值产生的弯距。

挠度计算 V≤[V]

式中 [V]――允许挠度。

2.4模板支架立杆地基承载力计算

P≤fg

式中 P=N/A(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

N――传至基础顶面的轴向力设计值;

A――基础底面面积。

fg――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fg=kc・fgk

式中kc――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

fgk――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3模板支架的主要构造

(1)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和垫板。

(2)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3)模板支架底层步距应≯2m。

(4)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立杆上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宜≮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1/3。搭接长度应≮1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应≮100mm。

(5)立杆2m高度的垂直允许偏差为15mm。

(6)设在支架立杆根部的可调底座,当其伸出长度超过300mm时,应采用可靠措施固定。

(7)当梁模板支架立杆采用单根立杆时,立杆应设在梁模板中心线处,其偏心距应≯25mm。

(8)满堂模板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四排支架立杆应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由底层至顶连续设置。

(9)高于4m的模板支架,其两端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4模板支架的主要传力类型及安全性分析

模板支架顶部水平钢管传力是目前民用建筑最普遍的立模方式。由梁或板等水平构件自重和施工荷载通过模板下木枋将荷载传至水平钢管,水平钢管又通过与立杆的直角扣件将荷载传至立杆。这种模板支架的承载力由两个因素决定,第一:立杆在偏心荷载下的稳定承载力。第二:模板支架顶部水平钢管与立杆间直角扣件的抗滑力。在这种立模方式中,扣件抗滑起到决定性作用。

有试验表明两只旋转扣件作钢管搭接接长最大承载力2.63t,在相同条件下用对接扣件作对接接长最大承载力为8.27t,为搭接2.14倍,因此规范规定优先采用立杆钢管对接接长方式,但在顶部立杆用单直角扣件扣接下一部水平钢管上作高度调整时,立杆的承载力取决于单扣件抗滑力。

在支模高度超过30m时为保证支架稳定性,在支架下部可搭设成双立杆形式。试验表明其承载力可提高16.5%,荷载向下传至第三步时主立柱承受的荷载降为60%,经七部传递后主副立柱各承受50%。扫地杆和梁下横向水平杆的设置能显著提高立柱承载力。试验表明设置纵横向扫地杆可使模板支架承载力提高5.24%,在立柱与纵向水平杆的相交处间隔设置横向水平杆和不设扫地杆,使立柱承载力能力降低11.1%,因此大梁下的支架的每步横向水平钢管和底部扫地杆都是必须设置的。钢管支架设置必要的剪刀撑有利于整体稳定性,特别是超大梁的重载支模,试验表明支撑体系能够提高立柱的极限承载力约17%。另外支架下地基变形对支架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其易产生立柱的局部失稳导致突发性整体倒塌事故,因此对地基验算是必须的。

以上是有关模板支架安全性设计及注意事项,从近年来发生的模板支架倒塌事故来看,模板支架的安全性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01

[2]薛惠敏.超高模板支架专项计算与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秦桂娟.建筑工程模板设计实例与安装.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计算机安全知识范文4

关键词 计算机数据库;更新机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6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有极大的普及趋势,各个国家的私家车数量日益增加,如何解决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是许多国家探寻的重点。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安全计算机数据库更新机制的设计方案,为早日解决我国交通拥堵问题提出了新的想法。

1 新型安全计算机综述

1)硬件条件概述。此种新型安全计算机即三取二安全计算机,其中包括ATP、ATO以及COMM三个单元。三个单元分工严密,ATP负责的部分是列车的自动保护方面,ATO负责的是列车的自动行驶方面,COMM负责的是列车与总部的通信联系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安全计算集中存在三个系,且ATP单元分布在每一个系中,并且三系中的各ATP系统通过以太网连接。ATO单元则分布在其中的第一系与第二系中,第三系只能够没有。COMM单元数量为三,并且每一个COMM都与其他系通过一定方式连接在一起。这些硬件设施之间存在一定的冗余关系,即当安全计算机中的一个COMM单元工作时,另一个会处于备用状态,一旦使用中的COMM系统发生故障,则另一个能马上投入使用。

2)新型安全计算机数据库更新需求综述。此种新型计算机中应用的软件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台软件,另一种是业务软件。业务软件主要负责的就是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并且在ATP单元的业务软件的各项功能能对列车进行自动化的保护,而在ATO单元上业务软件则具体负责的是列车的自动运行。平台软件在新型安全计算机中则处于核心地位,主要的任务就是将硬件等物品进行封装,同时完成对新型安全计算机中三系的周期同步,决定该三系的输入输出是否执行,同时还负责列车与外部的通信方面的内容。平台软件与业务软件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性,两者均使用一个存储设施,为避免两者同时访问内存造成的访问速度低下等问题,对其进行了设置,限定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有一个设备对存储设施进行访问。

3)新型安全计算机数据库更新需求研究。ME端数据库管理模块交互设计为:ME端的数据库管理单元具有调动内存交换模式的能力,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完成内存的共享;在对数据库进行共享时能清楚的了解数据库此时的状态;获取之后还能完成信息的传递,将获取的数据库状态信息传达至自身管理单元;完成对数据库状态的判断,判断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库进行评估,若发现数据库处于需要更新的状态则发出指继续进行下列步骤,若发现不需要更新,则重复上述步骤;双口RAM模块对AP端数据加载情况进行路由;上一阶段路由的信息被引导至ME端中的OB数据管理单元;此管理单元依据路由而来的信息对AP加载状况进行判断,若其正常则接下来会进行常规的更新工作。

2 新型安全计算机数据库更新机制

1)数据库更新机制研究。在交通信号灯整体系统中,数据库占了其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数据库对于列车的安全影响同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但是表决式的安全控制措施在数据库中是不适用的,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表决时管理单元首先会对被表决的部分进行分析,然后开展表决。而数据库,顾名思义就是部分或者所有书库存储的地方,包含的数据量少则几十兆、多则几百兆甚至更多,所以开展针对数据库的表决效率将十分低下。同时若对数据库开展在线表决的方式,将会对其它单元的正常工作产生严重影响,不具备操作性。如何高效同时高质量地进行数据库的安全保障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改良数据包表决方式。当利用内容少,占用字节少的数据包将数据库的整体情况进行反映时就能较容易的完成针对数据包的表决。此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数据库状态包对数据库状态的如实反映。针对数据库进行更新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有两类,一是发生丢包现象,二是数据存在问题。想要更高质量地进行数据库的更新,这两方面的问题必须予以解决。针对这两种问题,制定出了如下解决方案:①数据包采用编号,更好的对丢包问题实施检测;②对数据包中的数据进行校验,防止数据包中存在错误数据;③全面更新完成后对数据库开展全面检查,保证更新的全面性与正确性。

3 正确利用表决算法保证安全

在三取二计算机中,想要让三系输出实现同一种数据库状态时能利用的组合数为种;想要让计算机中三系输出中两系不同能利用的数字组合有种;想要让计算机中三系各不相同能利用的数字组合有种。所以这些可能一共有++种,计算可知,其结果为10,所以出现这些状态的可能一共有10种。根据上述数据惊醒表格的制作,如表1所示。在系统进行表决时,会出项的状态包括Sa、Sb、Sc三种,并且安全性顺序在系统中的指向为Sa

表1 三系数据库状态组合与导向安全性表

通常情况下,表决以后进行的状态输出都会偏向安全侧,那么在表决进行之后状态输出是否会产生偏向危险侧的情况呢,以下展开了讨论。

通常数据库实际更新情况与数据库状态之间可能存在四种关系:①正常输出,正常更新;②正常输出,异常更新;③异常输出,异常更新;④异常输出,正常更新。根据这一情况进行了数学模型的构建,并利用一些已知条件对其最终结果进行了计算,得出的最终结果为3.32557×10-6。这一结果表明,发生表决结果偏向危险侧的几率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本文针对当前应用的计算机数据库更新机制展开了讨论,同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设计出了一种能有效解决这些不足的安全计算机数据库更新机制,为计算机的数据库更新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旨在促进我国安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计算机安全知识范文5

关键词:建安企业;现金流量;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核算

一、建安企业实施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权责发生制财务核算的优势

(一)能够更为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作为建安企业各项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其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想及时、准确的获取会计信息,则需要选择可靠性的数据来源。由于在建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最容易取得的数据即是计算现金流量的数据,在取得数据后,可以修正和调整一些重要的应收和应付项目,并利用权责发生制对工程收入、成本和净利润进行财务核算,从而进一步获取工程项目效益、资产状况及现金净流量等重要财务数据,及时提供了企业管理者,确保其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能够对建安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进行反映

通过企业现金流量情况,可能客观的反映出企业实际所拥有的资金,更好的掌握企业所具有的支付能力,这样就可以对企业到期债务进行合理计划,确保债务能够及时进行偿还。同时在现金流量基础上按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核算,可以将企业的真实结营成果还原出来,这不仅与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相符合,而且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企业权益的增减,有利于企业领导层了解自身真实的财务状况。

(三)收入、成本和利润的核算更具有客观性

以现金流量为基础来进行财务核算,可以有效的降低确定收入、成本和利润时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同时还将关键的数据利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标准来进行修正,这样就有效的确保了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客观性。

(四)可以为建安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

在建安企业内对项目经理的业绩考核需要以现金流量为基础,不仅是由于利用现金流量作为考核指标能够更好的调动起管理者的能动性,还在于通过对现金净流量的重视,可以更好的达到工程款的及时回收、付款条件的改善和延长,同时还可以实现工程费用的主动控制等。另外由于预计实现利润与实际收回利润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但实施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权责发生制财务核算为主,同时再辅以其他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则可以有效的缩短两者之间的时间差,从而使唤工程净利润与工程现金净流量之间具有一致性。

三、建安企业实施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权责发生制财务核算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现金流量在企业财务核算中的基础地位

通常情况下,建安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利用现金流量管理的效果要比利用利润管理更为有效,而且通过现金流量也能够更有效的实现对企业经营质量的衡量。因此对于建安企业来讲,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现金流量的重要性,在企业财务核算中充分的认识到现金流量所具有的优势,确立其基础地位,给予现金流量管理更多的关注,从而在企业内构建出良好的环境,为企业实施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权责发生制财务核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核算需要做好定期修正

建安企业进行财务核算时需要对现金流量进行充分的利用,这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现金流入和流出、流量和收益关系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对财务流动性及未来现金流量等信息进行体现,这样就可以准确的对企业工程项目收支状况和支付能力在会计核算中进行准确的确定,实现对项目资金的有效控制。

利用现金流量方法进行成本费用计量时,往往是是付现成本费用为基础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占压供应商资金或是操纵工程净流量问题的发生,所以需要通过材料和设备的入库、出库辅助核算确定的应付账款变动量来对付现成本费用进行定期修正调整。同时在对项目经理进行业绩考核评价中,其主要考核指标是以收入实现制下的净现金流为主的,但其辅助指标考核的确定则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下的工程产值、项目利润率、应收账款回收率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虚报产值现象的发生,而且对决策进行了有效的督促作用,有利于工程款的回收。

(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辩证统一

收付实现制不仅没有涉及到会计期间,而且也没有涉及到经济层面,只是从表面上对收入和费用管理行为的发生进行确诊,而权责发生制不仅涉及到会计期间,而且是从经济层面对收入和费用管理权力和义务的形成进行了确认,两者各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其反映的同一记账对象的两个不同方面,所以可以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这两种核算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在财务核算中互相弥补其不足之处。所以对于建安企业来讲,可以在日常管理核算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现金流量作为依据,同时在一个季度进行一次应收应付修正为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核算方式,这样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将准确的现金进出资料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而利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财务上报和财务信息公布上,这样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结束语:

在实际财务核算中,实施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权责发生制财务核算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可行性。但在建安企业实际财务核算中,无论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财务核算,还是权责发生制财务核算,只要在严格按照两者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各自的优点,并通过采取有效的财务核算手段,都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这对于建安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计算机安全知识范文6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局部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c)-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n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who received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East Branch of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travenous group,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with 7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intravenous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20 mg/kg Tranexamic Acid; the topical group receive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3 g Tranexamic Acid; the blank group received 50 mL normal saline into articular cavity. The conditions of hemoglobin, haematocrit, maximum hemoglobin loss, volume of total drainage, volume of total blood loss, hidden blood loss,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the largest area of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incidence of thrombus of lower extremity vein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after operation for 1, 3, 7 days of the three groups had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mong which,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of intraveno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P < 0.01 or P < 0.05),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of topic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lank group (P < 0.01). The maximum hemoglobin loss, volume of total drainage, volume of total blood loss, hidden blood loss,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 largest area of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of the three groups had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mong which, the levels of indexes above in the intraveno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P < 0.01 or P < 0.05), the levels of indexes above in the topic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blank group (P < 0.01).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 > 0.05). There were no infection, renal failur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in the three groups.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intravenous and topical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lood loss of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t perioperative period, decrease the rates of blood transfusion,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phlebothrombosi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s superior to topical application,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should be used in preference.

[Key word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ranexamic Acid; Intravenous drip; Topical application

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术期的失血问题,一直是近年来骨科医生研究的热点。为更好地控制围术期失血,国内外学者开始在TKA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控制失血。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提示,静脉及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均可以减少TKA术后失血,但是,对于两种应用方式的效果、安全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2]。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以期更加全面地评价静脉及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对TKA患者围术期失血量控制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以下简称“我院”)骨科初次行单侧TKA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141例;左膝94例,右膝116例;年龄57~81岁,平均(66.74±6.42)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静脉组、局部组、空白组,每组70例。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所选用的假体均为固定平台假体(Depuy PFC假体,美国强生公司)。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全程使用止血带,切口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分别置换胫骨平台、股骨髁及髌骨。术后夹闭引流管2 h,放置引流管48 h。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3]要求,术后应用利伐沙班2周。静脉组在手术结束放松止血带前30 min,将氨甲环酸(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1993)按照20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后静滴,同时经引流管注入50 mL生理盐水;局部组在手术结束放松止血带前将氨甲环酸3 g溶解于50 mL生理盐水中通过引流管注入关节腔;空白组手术结束放松止血带前将50 mL生理盐水通过引流管注入关节腔。

1.3 观察指标

术后血红蛋白及引流情况:记录术后总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3、7 d查血常规记录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以术后最低血红蛋白值计算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以术后最低血细胞比容计算总失血量。

输血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皮下瘀斑面积:输血标准:血红蛋白值小于70 g/L时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在70~90 g/L之间时,根据患者的情况由主管医师决定是否输血。术后7 d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门诊随访有无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VTE)及肺栓塞发生,直至术后半年。参考烧伤面积估算法确定皮下瘀斑面积,以患者五指并拢,一个掌面相当于体表面积1%的标准评估,于术后7 d测试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R×C列联表检验,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所有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及数据收集,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三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比较

三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静脉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局部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局部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空白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3 三组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皮下瘀斑面积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三组术后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及皮下瘀斑面积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静脉组显著低于局部组及空白组(P < 0.01或P < 0.05),局部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 < 0.01)。见表3。术后7 d无症状性VTE的发生例数分别为静脉组1例、局部组2例、空白组1例,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内未发现有肺栓塞及明显症状性VTE情况,三组术后均未发现感染、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3 讨论

TKA作为各种膝关节疾病的终极治疗手段,已经成为目前关节外科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创伤及术中止血带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术后失血的发生。Barwell等[4]一项针对324例TKA患者的研究显示,单侧TKA术后的失血量在340~1500 mL之间。Sehat等[5]研究则提示,TKA术后平均总失血量为1474 mL。围术期失血过多必然会导致输血率增加,由此带来的潜在输血风险、血源紧张、治疗费用增加等成为困扰关节外科医生的难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围术期失血成为目前TKA研究领域的热点。

氨甲环酸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纤溶药物,由于其与纤溶酶或纤溶酶原上纤维蛋白亲和部位的赖氨酸结合区有高度亲和力,故能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与纤维蛋白的结合,阻断纤溶酶原的激活过程,从而发挥止血的效果。大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局部及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TKA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6-7]。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TKA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以达到减少失血及输血的效果,然而对于氨甲环酸的应用剂量、应用途径及不同途径应用的效果还存在争议。Cid等[8]的一项Meta分析曾指出,如果术中氨甲环酸的使用量低于2 g,则起到减低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最大下降值的效果,并不能有效减低输血率,如果期望减低输血率,则需要应用更大剂量的氨甲环酸。然而,2013年Panteli等[9]的Meta分析则显示,无论采用15~35 mg/kg氨甲环酸还是采用135~150 mg/kg氨甲环酸均能有效降低术后总失血量,减少输血率及输血量。Whiting等[10]对不同剂量氨甲环酸进行静脉注射后的血药浓度和维持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20 mg/kg的剂量是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的最适合剂量。笔者认为,20 mg/kg的氨甲环酸静脉应用后不仅能够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且可以维持这种有效血药浓度直至术后8 h,基本涵盖了术后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时间。对于TKA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目前应用的剂量主要有1.5 g及3.0 g两种剂量。Jang等[11]研究提示3.0 g组减少术后失血的效果显著优于1.5 g组,故此作者认为局部应用3.0 g氨甲环酸为最佳选择。

对于静脉及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是否有区别,目前的研究结果争议较大,Sarzaeem等[12]针对200例初次单侧TKA患者的一项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证实,静脉应用500 mg组的血红蛋白最大下降值及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局部应用1.5 g组及局部应用3.0 g组;然而,Patel等[13]的研究则发现,10 mg/kg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术后血红蛋白的下降程度、总引流量及输血率与局部应用2.0 g组并无明显差异。由于各项研究采用的氨甲环酸质量、使用剂量、使用次数的不同,因此依据目前文献比较局部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采用了目前最常用的静脉应用20 mg/kg与局部应用3.0 g两种方案进行比较,结果提示,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后血红蛋白的减低程度、总失血量、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局部应用3.0 g组,而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因此推荐优先选择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局部应用3.0 g氨甲环酸后血药浓度低于静脉应用20 mg/kg[14]。

对于应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已经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2014年Poeran等[15]的一项大样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涵盖了美国510家医院的872 416例关节置换患者。研究结果提示,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肾衰、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无显著不利影响。本研究中三组患者术后无症状性VTE的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提示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并未增加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三组患者均未发现有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局部应用3 g氨甲环酸及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均能有效减少TKA围术期失血量,减低输血率。相比较而言,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的效果更佳,因此推荐在TKA围术期优先选用20 mg/kg氨甲环酸静脉注射以减少出血。

[参考文献]

[1] Sabatini L,Atzori F. Topical intra-articular and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to reduce blood los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Ann Transl Med,2015,3(Suppl 1):3978-3981.

[2] Roy SP,Tanki UF,Dutta A,et al. 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tranexamic acid in blood loss reduction following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 plasty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2,20(12):2494-2501.

[3]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

[4] Barwell J,Anderson G,Hassan A,et al. The effects of early tourniquet release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study [J]. J Bone Joint Surg Br,1997,79(2):265-268.

[5] Sehat KR,Evans R,Newman JH. How much blood is really los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orrect blood loss mana-gement should take hidden loss into account [J]. Knee,2000,7(3):151-155.

[6] Ponnusamy KE,Kim TJ,Khanuja HS.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J]. J Bone Joint Surg Am,2014,96(21):1836-1844.

[7] Gandhi R,Evans HM,Mahomed SR,et al. Tranexamic acid and the reduction of blood loss in total knee and hip arthr-oplasty:a meta-analysis [J]. BMC Res Notes,2013,6:184-185.

[8] Cid J,Lozano M. Tranexamic acid reduces allogeneic red cell transfusions in patients under go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esults of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Transfusion,2005,45(8):1302-1307.

[9] Panteli M,Papakostidis C,Dahabreh Z,et al. Topical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replace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Knee,2013,20(5):300-309.

[10] Whiting DR,Sierra RJ. Efficacy of combined use of intr-aarticular and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Ann Transl Med,2015,3(Suppl 1):2305-2309.

[11] Jang B,Kao M,Bohm MT,et al.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to reduce blood los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J Orthop Surg(Hong Kong),2014,22(2):146-149.

[12] Sarzaeem MM,Razi M,Kazemian G,et al. Comparing efficacy of three methods of tranexamic acid administration in reducing hemoglobin drop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JArthroplasty,2014,29(8):1521-1524.

[13] Patel JN,Spanyer JM,Smith LS,et al. Comparison of intr-avenous versus topical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 J Arthro-plasty,2014,29(8):1528-1531.

[14] Henry DA,Carless PA,Moxey AJ,et al. Anti-fibrinolytic use for minimising perioperative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6(3):1858-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