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桥之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桥之美范文1
悉尼海港大桥,从“怀胎”到“出世”,前后花费了100多年。在经过了40多年的酝酿之后,1857年,悉尼工程师彼得・翰德逊绘成了第一张设计图,后经过反复修改,到1923年才根据督建铁路桥的总工程师卜莱费博士的蓝图进行招标,由英国一家工程公司中标承建。1924年悉尼海港大桥破土建造桥基,1932年3月19日竣工通车,历时8年多。
这座大桥整个工程的全部用钢量为5.28万吨,铆钉数是600万个,最大铆钉重量3.5公斤,用水泥9.5万立方米,桥塔、桥墩用花岗石1.7万立方米,建桥用油漆27.2万升,从这些数字足可见铁桥工程的雄伟浩大。上个世纪30年代,能在大海上凌空架桥,实为罕见。整个悉尼大桥桥身长度(包括引桥)1149米,从海面到桥面高58.5米,从海面到桥顶高达134米,万吨巨轮可以从桥下通过。桥面宽49米,可通行各种汽车,中间铺设有双轨铁路,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原来还铺设有轨电车车轨两条,后因交通拥挤把它拆除,划出8条汽车道。悉尼大桥的最大特点是拱架,其拱架跨度为503米,而且是单孔拱形,这是世界上少见的。大桥的钢架头搭在两个巨大的钢筋水泥桥墩上,桥墩高12米。两个桥墩上还各建有一座塔,塔高95米,全部用花岗岩建造。目前悉尼大桥的交通完全由电脑控制。桥上还有巡逻车巡逻,随时处理各种情况,使大桥始终保持畅通无阻。
无论乘飞机还是乘海轮到达悉尼,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全世界最宽的大铁桥。由于造型独特,澳大利亚人为悉尼海港大桥取绰号“衣服架”。它不仅被誉为南半球第一大拱桥,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允许游客爬到拱桥顶端的大桥。
桥之美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技巧 教学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44-01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的法。”语文教学要与艺术相结合,创设诗歌般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感受语文内容的博大精深,感受诗情画意,使学生在快乐欣赏语文的华丽之美中汲取语文教学带来的甘甜乳汁,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人文情怀和审美价值观的教育,下面具体来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之美。
一、感悟情境,升华情感
学习语文要三分学习,七分感悟,而且往往在感悟中,使学生情感产生灵魂碰撞,升华丰富的情感,例如,我在上朱自清《背影》一文,我用多媒体朱自清父亲火车站为作者买橘子的普通话朗诵,伴奏着涤荡人心扉低沉的音乐,他细腻的文笔看似平淡却令人刻骨铭心,像云絮轻轻划过天际,留下永远拭不去的云天爱语。浓浓的父爱,让人深深地怀念,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爬上月台的背影,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作者由于产生心灵震撼和愧疚而凄然落泪,此时仿佛一双柔手在促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我发现每个人脸上已经没了笑容,甚至有的女生脸上已经挂上了晶莹的泪珠,因为已经产生了情感共鸣了,想到对自己充满浓浓情怀和牵挂的父亲和母亲,这就是语文美得一面,学生感悟情境,升华了情感。
二、欣赏古诗词,体会诗情画意之美
语文中的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最为魅力的瑰宝之一,欣赏古诗词,感觉有种音乐美,能起到审美教化的作用,例如,李白的传世佳作《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遣词造句独到别具匠心,内容描写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人作客他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诗中一个“思”字,深刻的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本文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再到低头,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内心世界,鲜明得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思乡月夜图。使我们不难的领会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不工”的妙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的与诗画之中,陶醉于诗画的意境。
三、架设桥梁,沟通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人类积累的认识、思想观点等精神产品转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介质是情感因素。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由于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知识的局限,生活体验的缺乏,即使最优秀的文艺作品,学起来也会兴致不高。但是,如果教师先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然后带着深厚的情感色彩去诱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的感情和作品中的节拍起伏跳荡,并创立美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深一层明确情理,这样,学生学习便会有趣味,并会将积极健康的情感不断强化,不断升华。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枣核》一文时,将“清静、悲凉”的情感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又成功地运用了一些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到了这一情感,并补充交代了有关背景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火花。教《最后一课》一文时可用“悲愤、激越”的情感等。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情感色彩十分强烈。因而教师应以情感为桥梁,去沟通作者、教者、学者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
四、应用多媒体,调动学习兴趣
语文内容有艺术美,那么教学的艺术美体现不仅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博闻强识,厚积薄发,更需要我们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语文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多元化教学提供了条件。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昂然地学习知识,培养口语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五、采用教学多元化,激发学生能动性
语文教学之美千万不能单调、呆板,否则就显得空洞,乏味了,弄不好就成为学生的催眠曲,一次语文教学要多元化,就是要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开启启发思维和开发创造力,例如,师生角色转换,老师有效点拨,学生采取小组探究,这些都充分体现启发式教学,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效果,在多元化进行中,优等生得到展示自己的才智,学困生感觉受到自己没受到老师,同学的冷落,感到自尊心收到了尊重,自信心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并都能探究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和喜悦,从而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使语文教学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境界。
总之,语文教学之美需要老师精心备课,心中装着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采取丰富多彩、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幸福的体验,快乐的感受,我想那样的语文课堂就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富有活力,让我们一起去构建意趣盎然,活力四射的优美、高效的语文课堂吧。
【参考文献】
桥之美范文3
中医常将不寐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五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巧妙选用适当药粥调治,有良好效果。
一、肝郁化火具体症状是,不寐兼有心烦易怒、头胀、目赤、口苦、肋痛、小便黄、大便秘结。可用龙胆竹叶粥治之:龙胆草10 g,竹叶15 g,白米10 g。先水煎龙胆草、竹叶,过滤取汁,备用;白米加水煮粥,半熟后加入药汁,煮至米烂粥稠,加冰糖适量调味,代早餐服食。
二、痰热内扰具体症状是,不寐兼有头重、胸闷痰多、恶食嗳气。可用竹沥粥治之:淡竹沥汁30 g,粟米(即小米)100 g。先煮米做粥,临熟下竹沥汁,搅匀,代早餐服食。
竹沥甘寒滑润,能清心、肺、胃三经之火而涤痰除烦,定惊安神;小米性味甘凉,为治内热不寐的佳食。合而为粥,适用于痰热内扰的不寐,其效灵验。
三、阴虚火旺其症状有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口干津少、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可用玄参百合粥治之:玄参15 g,百合30 g,合欢皮15 g,粳米100 g。先水煎上3味药,取汁,加米煮粥,晨起作早餐食之。
玄参为滋阴降火要药;百合滋阴兼清心安神;合欢皮为治虚烦不寐之妙品。诸药合之,使阴虚除,心火降,志得宁,眠亦酣。
四、心脾两虚具体症状是,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可用莲子桂圆粥治之:莲子肉50 g,桂圆肉30 g,糯米60 g,加水同煮成粥,作早餐食之。
莲子功专养心、益肾、补脾。桂圆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而安神,《得配本草》言其“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不寐。”此粥适用于劳伤心脾、气血不足之不寐,颇有效验。
桥之美范文4
那么,怎样处理出现的课堂“意外”呢?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善于利用这些“意外”,通过科学的方法,因势利导,发挥“意外”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动态生成,并用它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内容。笔者结合理论的研究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寻求建构
《新课程标准》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种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已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活”起来了,非预设信息在课堂中不断产生。课堂教学中,思维的流势不再是一味地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碰撞、相互接纳。课堂上有时学生的发言似乎很离谱,可那就是学生当时独特感受的真实流露,是生活经验的直接体现,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记得一位教师上《沂水春风》时,为了理解“沂水春风”的意蕴,探讨“曾点气象”。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请一位朗读水平教好的同学用极具表现力的声音朗读曾皙的话,配以音乐,引入情景。
2.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沂水春风”的情景,并给这幅画面取个题目。
3.对这幅“画”的寓意作探索和分析。
教师自认通过这样三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同学们能水到渠成得理解“沂水春风”的意蕴,能很好地完成原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料课堂中却横生枝节,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浴乎沂,风乎舞雩”课文解释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暮春三月,即使在江南,入水游泳仍然冰凉彻骨,怎么能忍受沐浴后登高吹风?
此言一出,全班一片哗然,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这只是曾皙的一种假想罢了。”有的同学则应声质疑。这样的“意外”顿时引起了师生的共同兴趣,课堂的有效生成往往在矛盾冲突中诞生,于是课堂上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这未必是写实,其中可能有所譬喻。“浴乎沂”,既可清洁身体,又可净化心灵,因为水在古人心中是神圣的。在我国古代哲人眼中,自然不是无生命的存在,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品格情操。所以面对人格化的山川,古人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问题在师生互相探讨中慢慢深化,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所以,教师要为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构建,要珍惜这样的“意外”。
二、共同“遭遇”,合作探究
教师在讲课时,有时会出现被学生问住的情况,学生提出来的似乎不是问题,但又很难回答,搞的教师非常难堪。遇到这种窘迫的场景,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最为有把握的办法还是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如我在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课,学生问:“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八年不是一个小数目,八年内的一切,难道你只凭一双肉眼,就能都辨认出来吗?’生活了八年应该很熟悉了,既然不是一个小数目,怎么不能辨认出来?这不是矛盾吗?”在备课过程中,我确实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便如实说了自己的处境,希望同学们一起帮忙解决。有学生主动请缨说:“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八年不是一个小数目,虽然文中的我在这里生活学习了八年,可是我从来就没有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母校,只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对‘我’来说母校是熟悉的陌生地。另外,学校成了军国思想的灌输场所,更使我从来没有仔细去关注自己的母校。”虽然学生的的回答并不一定很完整很全面,可是个人觉得却很有道理。当老师们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变被动为主动呢?一种方式是如实告诉学生自己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大家课后一起再考虑一下。还有一种是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探究精神,要相信学生,同时也能给自己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意外”,可谓可遇不可求,作为一线的老师应该敞开胸怀接纳这样的“意外”,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教学相长,我们要敢于与学生共同“遭遇”。即使不能马上解决,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布置成作业,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这样才是真正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人。
三、辨识价值,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需要智慧,教师只有用心去领悟、去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取每一个新的生成点,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既然遭遇“意外”是教师课堂生活中的必然境遇,教师就应当正视它,更需要适度发挥主导作用去机智地应对它,应凭借自身的教学底蕴及时地进行教学诊断,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争辩、讨论,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
当学生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脱离文本主旨和游离文本语境之外时,便需要教师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使这些“意外”成为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有位学生问到:“老师,文中的儿子是不是小偷?”作为有经验的老师,感觉这样的问题好像不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可是这位老师顺势问了这么几个问题:
1.文中的“儿子”真的是小偷吗?
2.如果你来设计故事情节,“儿子”是小偷,还是被当作小偷?
3.有的同学会想,“儿子”到底是不是小偷,对一位母亲而言难道不重要吗?可作者为什么偏要采取模糊化的写法?这样处理对母亲来说不是太残忍吗?
生:如果将重点放在儿子是不是小偷这个问题上的话,那情节设计就要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譬如要为儿子申冤昭雪。这不是作者所愿意看到。
4.(追问):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生:是不是小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这样死去是悲惨的。对母亲来讲,儿子永远是她的心头肉,是她的最爱。爱是不需要理由的,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那么下面我们找一找细节,来感受母亲的情感。
桥之美范文5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是当代艺术大本营,世界上最棒的现代艺术收藏馆之一。它由洛克菲勒家族1929年开始兴办,最初只有9件藏品,发展到现在,藏品超过15万件、电影2万多部、电影剧照400万幅,陈列着19世纪末至今天的丰盛艺术。
早晨,在离MOMA不远的酒店房间,我们穿上从自家鞋柜里带出来的那双最好走路的鞋,背上轻便双肩包,走进不远处的一风堂拉面店吃了顿不错的早餐,然后步行10多分钟,就来到了MOMA。这是一栋很有设计感的白色大型建筑,1到7层,采用大片落地窗设计,自然光倾情而入,墙面也以白色为主,让作品得到最本真地展示。
我们徜徉其中,莫奈、梵高、达利、高更、塞尚、马蒂斯、毕加索、蒙克、安迪・沃霍尔、杰克森・帕洛克,这些如恒星般璀璨的艺术大师,都有大量作品在这里陈列,莫奈的《睡莲》、梵高的《星月夜》、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塞尚的《沐浴者》、马蒂斯的《舞蹈》、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卡萝的《断发的自画像》、蒙克的《尖叫》……是的,每一幅都让人忍不住想尖叫,周围站满嘴巴张成“o”型的参观者。我们用关掉闪关灯的单反一一拍下这些。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看往其他展厅,雕塑、版画、摄影、印刷品、商业设计、电影、建筑、家具及装置艺术等项目,应有尽有,目不暇接。
第二天,我们再次来到这里,站在梵高的《星月夜》前,久久凝视,画面上,夜空蓝色涌动,月亮散发黄色光芒,星星则闪烁成夜空的向日葵,星月之下,是山川、村落、教堂……一派静谧,可又似乎流动着什么。我和先生不约而同:“流动着什么呢?”思想?情感?生命的力量?我们相视而笑。莫奈的《睡莲》我曾多次在网上和报刊上看到过,可哪里有现场这样的美与诗意!那种光与影的交错感,让人对时光顿时肃然起敬。
我们刚回到酒店,儿子就迫不及待打电话来要我们赶紧发照片给他看,我们这才想起家中还有一个艺术之旅的小痴迷,因学业而不能与我们同行。儿子今年15岁,喜欢画画,对艺术的欣赏水平超出我们的想象。其实,我和老公都是理科生,之前的旅游也大多选择自然景观,几年前为了培养儿子的艺术感,开始特意带他看一些艺术展和博物馆。最初是看内地的艺术展,北京、上海、深圳,一年总有那么几次。从2013年起,香港的巴塞尔艺术展我们每年都会带他去,我们全家都迷上了艺术。
看完展览,我们一般会去逛当地的收藏市场和二手书店,仿佛展览赋予了我们某种特殊眼光,那些平日觉得普通的艺术品,会释放出不一样的美感,有时我们也会买一些画册或收藏品,买不起多贵的,就买有缘的。
大型博物馆往往都会设计出一些很特别的礼品,如纪念明信片、丝巾、餐具等等,我们选一些艺术感足的买回来,送给亲朋好友,非常受欢迎。如我们曾在故宫博物院买过朝珠耳机和宋徽宗瘦金体西餐餐具,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被评为“规格最高的礼物”。
一次次的艺术之旅,让我们沉醉其中,穿越几百年的历史,在一条无比美妙的艺术长河中,走进无数大师的内心,幻想他们当时的情境,揣摩他们的思想,从时光里,从色彩里,从线条中,从画面中,感受艺术之美,更感受思想之美。这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升华,画还在那里,雕塑还在那里,可有些信息与气质,渗进了我们的身体与思想,这从我们这些年来的穿着、家居、观念、心境、处世方式等的改变完全可以看出来,就像周围朋友们所说:“讲不上来你们哪里变了,总之就是感觉变得特别好,像春天的月亮,洒在盛开的繁花上,柔和、美好、舒服。”
桥之美范文6
一、巧用多媒体,化解教材知识难点
九年级思想品德《共建美好和谐社会》中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一个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抽象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这个知识点就会让学生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没滋没味。为了让学生更好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知识点,使之生动化、浅显化,我就播放了《郭明义》事迹视频,把他敬业爱岗、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手段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郭明义的事迹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也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重要性。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如能恰如其分的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使课堂贴近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这样抽象难懂的知识就会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易懂。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到九年级思想品德《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的导入是这样的:先采用多媒体放映图片,展示南美洲的古老动物——无峰驼。学生觉得很好奇,怎么是无峰的骆驼,我接着给同学介绍无峰驼的特征:无峰驼是南美洲一种古老的动物,它的嘴长得很巧妙,吃草时候不会伤到草根。它的蹄子也长得巧,既善于爬山,但又不会伤害到蹄子践踏下的植物。这两个特点使得“无峰驼”历经千万年存续至今。紧接着提出问题:“从无峰驼身上,给人类什么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调动起来了,积极去参与讨论,探索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活了,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和平发展 时代主题》时,我就播放了当前社会热点——《中日问题》视频,然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对于争端,中国和日本两国为什么不轻易发动战争?学生纷纷发表看法,老师从中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接着我就设计了第二个问题:那什么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学生回答后,接着我播放了相关战争带来种种不幸的相关视频。看完后,我又问第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要战争,而要和平呢?学生回答后,我又问:大家都希望和平,但放眼世界,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是哪些原因导致世界并不和平呢?我又播放了引起世界不和平原因的相关视频,然后学生概括。整节课中,我通过多媒体视频作为材料引子,采用设疑引思法,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多媒体,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