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母亲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母亲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母亲的诗歌

赞美母亲的诗歌范文1

1923年,拉苏尔・伽姆扎托夫出生在高加索山区,他的父亲是诗人,母亲是民歌手,因此拉苏尔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他10岁发表处女作,2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此后一步一个脚印,在诗坛崭露头角,由高加索,走到了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在高尔基文学院学习,进一步开阔了文化视野,诗艺日见长进。此后,半个多世纪,诗人笔耕不缀,先后出版了100多本诗集。他的诗集《高空的星辰》荣获1963年度的列宁奖金。诗人出访过80多个国家,两次来中国访问,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70多种外文译本,给他带来了崇高的国际声誉。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拉苏尔的两个哥哥在前线牺牲,母亲的泪水和悲痛给他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象。诗人的第一本诗集《炎热的爱与强烈的恨》出版于战火纷飞的1943年。爱祖国、爱家乡、爱母亲、爱和平,从创作之初就成了他反复吟咏的主题。此外,他还擅长以质朴清新的语言赞美人们普遍珍视的友谊、爱情、忠诚。因此,他的诗在俄罗斯拥有数以万计的读者,被赞誉为诗坛上的一棵常青树。

诗人的父亲临终时曾嘱咐儿子说:“……要爱护妈妈――全家的灵魂!”伽姆扎托夫把父亲的遗训牢牢记在心间,并把父亲的遗言作为题词写在诗集《爱之书》的卷首。他写过许多诗篇歌唱母亲,颂扬母爱的无私、赞美母爱的深沉与博大。他大概是世界上赞美母爱最多的诗人,他也是第一个把母亲与上帝相提并论的诗人:

先知晓谕说:“除了上帝,没有上帝!”可我却要说:“除了妈妈,没有妈妈!”

诗人由自己的母亲联想到普天下的母亲,深知战争中最沉痛的受苦受难者就是母亲。他说:世界上最甜美、最明亮的歌,是母亲唱的摇篮曲,而世界上最悲凉、最凄惨的情景,则是母亲守着儿子的棺材痛哭流泪,更悲惨的是许多母亲的儿子,上了前线,就一去不归,再也不见踪影……

作为山区走出来的诗人,伽姆扎托夫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他像一位质朴热情的山民,带领读者走进高加索山区,领略当地的民族风情。阿瓦尔族是个崇拜火的民族:女儿出嫁,要点燃松明火把送行;新娘子进门,要点燃新修的火炉,熊熊的火焰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人们为新婚夫妇祝福的方式也很别致,先投掷碎石子,然后送上一勺蜜,这意味着生活充满了坎坷,但活在世上毕竟甜蜜。山民结婚,传宗接代,生了女儿,敲鼓庆祝,生了儿子,就对天鸣枪,一片欢腾……诗歌评论家断言,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时代性,就越具有永久性,阿瓦尔族的儿子伽姆扎托夫使这个高加索山区少数民族名扬俄罗斯,知名全世界,他不仅成了阿瓦尔族的民族诗人,而且成了俄罗斯的大诗人。

由于擅长创情诗,伽姆扎托夫享有“爱情歌手”的美誉,他写的爱情诗意象新颖、构思巧妙、音韵流畅和谐,朗朗上口,因而广为流传。《帕吉玛特》、《雪地上的足迹》、《假如世界上有一千个男人》、《桑塔――克拉拉》、《永驻的青春》等诗篇,不仅在高加索,就是在俄罗斯也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伽姆扎托夫有一首十四行爱情诗,把爱情比喻为一所大学,称欢乐和忧伤这两位教授昼夜上课,使学生思索爱的真谛,趋向完美与真诚。在另一首十四行诗当中,诗人指出:

“彼此间要尽可能地相爱,/爱情。是祛病消灾的良药。……什么人越是爱得强烈,他就越渴望活得健康而愉快。”

诗人道出了爱的真情,自然能引起万千读者的心理共鸣。

作为饱经战争忧患的诗人,伽姆扎托夫一向认为,战争的幸存者不应当忘记阵亡的将士,因为,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换得了祖国的安宁与和平。他写的《白鹤》一诗有这样几行:

有时候我产生一种感觉:

未曾从战场归来的战士,

并没有埋入我们的土地,

而是变成了一只只白鹤。

从遥远的往昔飞到如今,

向我们鸣叫着缓缓飞过,

所以我们常常仰望天空,

因怅惘忧伤而陷于沉默……

在俄罗斯,有6位作曲家曾经为这首诗谱曲,依据这首诗的意象建造的卫国战争纪念碑多达26座。由此可见诗人的作品在俄罗斯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伽姆扎托夫还为他的外孙女莎赫丽写过一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一代命运的忧虑与关切。小孙女的哭声引起了诗人的思考,小孙女生活在幸福当中,她不知道烽火连天的战争,也不晓得失去亲人的悲痛。她为什么哭泣呢?小孙女的嘤嘤哭声似乎在说:

“爷爷,等待我的正是这些,/你经历了一切却仍然活着。/世界灾难重重,时代残酷,/你怎样表露自己的恐怖?/爷爷,我是为这些事哭泣,/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哭?……”

赞美母亲的诗歌范文2

即使有,看看学生的搞笑创作。“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半夜三更鬼敲门,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壶二锅头。”“沉舟侧畔千帆过,孔雀开屏花样多。”“工藤破案未半而中道被毒,今变成柯南,个子矮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究其原因,首先是诗歌受到了现代传媒技术的冲击,与电影、电视、动画相比,诗歌没有直接可感的声音、色彩和画面,需要一字一句地去阅读,需要用脑子去想,费时、费事、劳神,因此学生热爱读诗、写诗的不多,能够把创作热情持续下去的则更少;再者,我们现在的中小学里,很少有专门的诗歌社团,更少有专门指导创作诗歌的老师,甚至连专门指导诵读诗歌的课程也很少见。学生的诗歌阅读,仅靠教材里提供的一些诗歌作品,但大多数是背了就算。老师怕讲不好,学生呢,更不在意,因为考试的时候无非是填填空,中考的作文大多限定不准写诗歌。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过:“我历来相信,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中永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将永远与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对学生的现状有些忧心。因此,在初中的起点年级,努力的做了一些尝试。

(一)诱发创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诗热情,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中学时代正是情感丰富的时代,教师适当的引导,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的。

诗歌言志抒情,语言凝练优美,韵律抑扬顿挫,而一些优美的抒情诗很容易触动读者的联想、想象,带给人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多带领学生赏析、品读经典的诗作是一个不错的开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七上开学之初,选择带领学生赏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学生一开始很不以为然,但是当赏读到《繁星・八》:“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的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学生马上叽叽喳喳的说,这就是我们楼下花坛里的樱花树花落时候的情景啊……

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评诗中的情感。诗歌是表达人们感情的很好的途径:相思之情、战难之苦、爱情的美好、亲情的珍贵、爱国之情的强烈等等,或者深情款款,或者慷慨激昂,或者诙谐幽默的……很容易感染学生。在教学泰戈尔的《母亲》时,诗歌的第一节让学生模仿母亲唱《摇篮曲》,学生们个个乐不可支。但是当让学生说说母亲在寺庙里祷告的话语时,一个孩子说:“神啊,请保佑我的孩子,健康、平安、快乐的长大,要有什么病痛都降临到我头上,不要让我的孩子承受半点不幸……”学生了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在讲述诗歌的时候,也可以适时穿插一些典故、传说或文学故事。中学生爱玩、好动。但是对故事、传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而很多诗歌的作者或者诗歌本身就有很动听的故事或者传说。在教学诗歌时,可以适时穿插,以此引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在讲述泰戈尔的《母亲》之时,引导学生读课下注释: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借此机会就谈论到中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关联。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

此外,还多鼓励学生敢写,敢动笔,及时发现每一个闪光点。

(二)诗的创作

写诗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有“工具”,那就是诗歌写作的知识。诗歌的写作知识浩如烟海,但是对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写作手法,可以写出诗来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进步。

1.美的立意。

诗歌通常以情感取胜。诗要立意,确立诗歌的主题就叫立意。主题是诗歌的核心。诗歌精简凝练,不象其他文学作品那样丰满,但正如何其芳所言:“诗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因此,作者应该要把传递给读者的思想、感受或感觉确定下来,表达出来。李丹平曾主张:“诗可以读懂,也可以读不太懂,甚至可以读不懂,但必须能让人感觉到。”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立意的重要性。并且从我们所阅读诗歌中,归纳了一些常见的主题。比如:爱、自由、理想、志向、爱情、赞美等等。

2.美的形象符号。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都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抽象的东西表达出来,传递给别人,只是直白地说出来肯定不行,必须让具体的形象来说话,让人家从可以把握的形象中感受或领悟到什么。因此,诗的构思和创作,总是和选取创造意象的过程关联在一起的。余光中《论意象》一文中指出:“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因此,在明确立意之后,要选择恰当的意象,让意象来说话。先让学生积累一些诗中常见的意象:月、蝉、柳、冰雪、草木、长亭、芭蕉、梅花、杜鹃、乌鸦、羌笛等等。但是意象的选择对初中生依然是一个难题,将结合意境的构筑进行探索。

3.美的意境。

好的诗歌情理形神交融,这就是意境了,意境是诗歌特有的审美范畴,没有意境,称不上好诗。因此,古今中外的诗人都非常看重诗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与“境”的交融有好几种方式,比如:触景生情、状物移情、情理相融等。

但是对初学写诗,而且阅读面很狭窄的初中生来说,更多的技巧反而容易让其不知所云。在明确了立意、意象、意境的重要性之后。在引导中,和学生探索了三种模式:

【横断模式】

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筛选一系列意象,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来抒发感情,表现作者的思想。学生习作《星星――寄父亲》:“每晚,我望着天上一颗一颗闪烁的星星/您是否也能看见/如果能我要将星星送于您/一颗星星代表健康/一颗星星代表平安/一颗星星代表工作顺利……/如果哪一天/您看见了千万颗繁星闪烁/不必惊讶,那是您至爱的女儿对您的思念与祝福”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 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学生习作《母亲》:“一颗小小的种子/掉落在土壤上/他是那么的脆弱/一阵微风就可以吹走/土壤对种子说/别怕,别怕/你看/这儿厚实着呢/晨曦中,种子萌发了/烈日下,小树长高了/风雨中,长成了参天大树/母亲,谢谢您/没有您无悔的付出/怎会有壮实的我”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作者必须有相当的认识和体验水平。写作中,要注意情感的适度。学生习作《描绘――寄母亲》:“我每天描绘着母亲的模样/描绘着――描绘着/让她陪伴我成长/从笔绘到心绘/有时被旁人辱骂而遗忘/有时被心中的怨恨所代替/但我仍会伤心的描绘着/总希望有一天我所描绘的能变成现实/母亲,如果你在梦中看见了我/千万不要装作不认识/这是您遗弃的女儿/日日夜夜,只求您能回来”

赞美母亲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诗经・邶风・凯风》 主题 文本内容 母子之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93-02

作者简介:卢明思(1989―),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

《凯风》共四章十六句,如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是《诗经・邶风》中的一首,是诗经中少有的直接描写亲情的诗歌。而在这亲情之中,《凯风》着重体现的是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主题是一首诗歌的灵魂所在,那么《凯风》的主题是什么呢?内容是一首诗的精髓,通过分析《凯风》一诗的内容我们又会得到什么呢?笔者将从这两方面来阐述《诗经・邶风・凯风》中的母子之情。

一、从《凯风》的主题看其表现的母子之情

从古至今,学者对《凯风》所表达的主题争论不已。

《毛诗序》中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尤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1]毛诗将《凯风》主旨定位成“美孝子”,同时认为是“卫之风”,认为是七子之母不能安于室。这一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多数经学研究者所认可,但现今这一说法似乎还有待考证。《凯风》的主题是“美孝子”,这毋庸置疑,但从全诗看,无论是其所用诸如凯风、寒泉、黄鸟等一系列物象,还是诗句本身,都不能看出七子之母有不安于室之心。而前人的所谓“不安于室”的思想应是为着重强调其“美孝子”的思想,通过贬化其母来达到虽然母不安于室但子仍对其尽孝,如此使美孝子的主旨得到了体现。

此后郑笺再解释《诗序》说作《笺》:“‘不安其室’,欲去嫁也。‘成其志’者,或言孝子自责之意。”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郑笺更明确地提出了其母不能安于室的原因是“欲去嫁”,但我们从诗歌本身的角度去看,其中本无“风流行”的话语,那么《笺》中所言不安于室的原因是“欲去嫁”就显得更不符合诗歌的主旨意图了。

第二种是以魏源《诗古微》为代表“事继母之诗”的观点。此说法更显牵强,继母之说在诗歌中未有提及,魏源是在整理了三家诗今文经的基础上认为是七子事继母,所以母不能安于室,亦不能对七子之孝母心有所感动。在魏源的同一时代,王先谦在其《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道:“《齐说》曰:‘《凯风》无母,何侍何怙?幼孤弱子,为人所苦。’”[2]王先谦同意魏源的观点,但我们从原诗的解读中并不能找到“其母是继母”的证据。

虽然以上两种说法中提及的观点我们并不赞同,但是赞美七子对母亲的孝的感情,这一点从《凯风》原诗的角度去分析是毫无疑问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凯风》的评价也进一步证实了《凯风》的主旨思想。他否定了《诗序》《诗集传》等所谓“美孝子,风流行”的说法,指出:“夫七子自责,而母心遂安,子固称孝,母亦不得谓为不贤也。且子自责之心,原欲婉词几谏,未尝显彰亲过,今乃以为风流行,母难自守,是欲掩亲之过者,乃适以彰亲之恶也。又岂孝子所乐闻哉?况诗中本无词,言亦无意,读之者方且悱恻沁心,叹为纯孝感人,更何必诬人母过,致伤子心?”[3]方玉润的这段话就说明他认为这首诗既是美孝子,也是表贤母。

高亨在《诗经今注》中给《凯风》作注的时候也认为,是一个妇人生了七个儿子,因为家庭贫困想要改嫁,她的儿子们唱这首歌以自责。[4]

因此现今致力于《诗经》研究的学者们更能接受的观点是,此诗表达了儿女对于母亲辛苦养育的感恩以及儿女不能安慰母亲的愧疚。

在笔者看来,《凯风》一诗是在美孝子的同时赞美母亲的伟大,进而表明了母子之间的亲情。

二、从《凯风》的文本内容看其表现的母子之情

《凯风》全诗共四章。

第一章以“凯风自南”起兴。凯风,又叫做夏风、南风,比较温暖,长养万物。《毛传》中说:“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5]《郑笺》中表示:“凯风喻宽仁之母,棘犹七子。”[5]凯风生养万物,就像是母亲养育七子,因此凯风这一意象在诗中象征着母亲。棘心,是小枣树的芯,是生命发展的起源和开端,在诗中喻指七子。用棘木难长养,凯风吹拂,来比七子较难抚养,慈母抚养使之成长,其中的劬劳不言而喻。《诗集传》说:“母生众子,幼而育之,其幼劳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其自责之端也。”[6]

第二章诗人说“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从内在品质上突出了母亲的形象,然而我们却没有母亲那样高尚的品德。从第一章中的“吹彼棘心”到第二章中的“吹彼棘薪”,说明正是有母亲的高尚品行才有了七子的成长。然而所吹之棘仅为薪,并非美材,就好像是在告诉我们母亲养育我们七子长大成人,可见其圣善之德,然而我七子无令善之人,不能安慰母亲的心。第二章所表达的是母亲对七子的爱。

第三章“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以寒泉之水可以灌溉田苗来比喻母亲养育子女。[6]寒泉在浚之下,有寒泉的围绕,浚城才会有幸福的生活,这就像是在说因为有了母亲的辛苦养育,才有了子女的成长,进而肯定了母爱的伟大。这一章的另一层意思是在表达母亲未得到七子的报答因而像是寒泉,也一语双关地表达了七子的愧疚之情。

第四章“今有子七人,皆莫能慰母之心,使有去嫁之志。言母之欲嫁,由颜色不悦、辞令不顺故也。”[5]尽管母亲有七子,但却都不能安慰母亲的心,以至母亲想要改嫁。黄鸟悦耳的叫声尚能愉悦人心,而我七子却不能孝敬母亲,七子自责之情得到了体现,更与第一章中“母氏劬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七子自责之情深。也许母亲并未对子女抱有多大的期望,但儿女们总是因自身的不优秀而愧疚于母亲,此章直接表明诗歌主题,体现了子女们对母亲给予的爱的回馈以及子女们对母亲的爱,母子之情得到升华。

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我们仅从《凯风》的文本内容中就可以看出,全诗四章,无一章不是在表达母子之情。

三、结语

对《凯风》的理解,一个时代的人有属于它自己时代的特殊的解读,无论这种解读里包含的是其时代特有的局限性,还是其个人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历史的车轮不停向前,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而对于《凯风》,无论是从其主题还是文本内容上看,都是颂母之歌,其作为亲情诗的代表,也为后人描写亲情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傅剑平.《诗・邶风・凯风》新探[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高亨.诗经今注[M].第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赞美母亲的诗歌范文4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小时候我们启蒙我的就是中国古诗。从“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直到学生读了也是冰心对于奶奶的《繁星春水》,才更发现诗的`魅力。

  “千天使唱了一个孩子,孩子!他小小的身体里面,与她伟大的灵魂。”多么美妙的清白啊!在孩子们的眼里冰心如天使一般有心脏的纯度。我还发现时间过得好快突然,童年是丰富多彩的,稚气希望这会永远持续下去。

  “母亲啊!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这就是因为冰心对母爱的赞颂,我们的生命教育来自于中国母亲,所以对于头发问题正是由于母亲可以赋予的柔丝。母爱这种无私,总是把自己企业拥有的全无保留地献给一个孩子,只希望能够换来学生一点温暖和父母陪伴,这首小诗也告诉了我:等我长大了,也要将爱加倍的还给出了母亲。

  “如果星星——深蓝色的空间闪烁,你怎么能听到它们?在寂静中,在光明中,他们彼此深深地赞美。”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温暖的赞美,冰心的诗,处处表现出女人的纤细和虚弱。感情细腻,形象,寓意深刻,也歌颂了海浪,四季,我们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美好。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她现在的明艳,却在它萌芽的时候,浸透了挣扎的泪水,洒遍了所有牺牲的血雨。”。这是我在”星星”里的照片。《泉水》中有一首最喜欢的诗,它激励我勇敢地追求理想,坚定地放弃。即使遇到多少困难要咬紧牙关,让自己看到前一天的成功的艰辛,诗的意义大概也是如此。

  满天星斗,春天涛涛,她让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天真诚恳,为伟大的母爱深深折服,自然和东西在世界上的爱。但我认为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冰心奶奶的看法,我爱上了诗歌……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现代诗——《繁星》、《春水》。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繁星》、《春水》是冰心奶奶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母爱,童真,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赞誉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她以细腻而不失优雅的语句,将诗句以浓浓的爱意包裹着,使人倍感温馨。

  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不难看出冰心奶奶充满着奇幻的梦,童真的心永远保留。或许,我读不懂冰心奶奶的心,但她的世界,一定充满着爱与美。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大爱无疆的,是伟大圣洁的。”

  《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如”母亲呵!我只要归依你,心外的湖山,容我抛弃罢!”没有华丽的词饰,单是这满含真挚情感的诗句,就打动人心扉。在她眼里母爱的伟大无穷,甚至于可以为了母亲抛弃一切的身外之物。同时,冰冰心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对深沉的母爱的赞颂。冰心在一个雨天见到一张大荷叶为红莲遮风避雨而触景生情,在《荷叶·母亲》中赞颂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当我们烦恼、痛苦、伤心、悲哀的时候,除了能投入妈妈的怀抱中哭,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感受爱的伟大;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辛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妈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总是支持着,鼓励着我们……母爱是琐碎的,细腻的,琐碎到一句问候,一声唠叨,一丝关怀,这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意。正处于青春期的我,竟不懂得珍惜这种爱,甚至厌烦,殊不知者唠叨背后的大爱,又何曾珍惜,感激过这种爱。但冰心奶奶对母爱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激,并热衷的赞美,使我深省。

  爱是寂静的,或者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的——一春潺潺的细流。我们在爱中生活着,一直被爱簇拥着,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感悟过爱?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潮澎湃。从书中,我更多地读出了诗人对爱的感悟,我的心,被这份爱,这份美,感动了,融化了……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我觉得冰心写得繁星。春水是由讴歌母爱,追怀童真,赞美自然为主要的部分,则是其表现的重要思想。

  讴歌母爱:母爱是世界一切元素的原点,它创造并牵动着世界。母爱就是世界的重要特征,又是推动人走向光明的动力和做任何事的信心。

  追怀童真:儿童时代的天真烂漫和心地善良,让我觉得冰心把儿童视为最信赖的朋友。她又说道孩子是纯洁的天使,美丽的花朵,背负着挽救地球的使命。

赞美母亲的诗歌范文5

1.一个诗人叫汗漫

汗漫呆在黑色橡木桌椅白色墙壁之间,等我,松弛,宽和,黑边眼镜内满载手风琴嗡嗡声般散漫的呼吸、笑意、眼神。

这是我第三次见到汗漫。即便我们在同一座城市,在同一小片月光,在同一束霓虹灯下,也许曾无数次地擦身而过。第一次在五月树木香气中,与谢鲁渤、马叙诸师友同游雁荡山,汗漫带着喘息断断续续的闲话如同画外音。第二次是七月午后,汗漫在福州路咖啡馆的甜香中显得平庸百无聊赖,只是眼睛突然会跳动一两点好奇、孩子气,慢慢将喜悦绽放成两个小酒窝。真奇怪。第三次。

第三次已是八月。支离破碎的八月!酷热依旧汹涌,白布般从天而降、密密实实遮蔽左右前后的我。我从酷热、白亮中推门而入,走向阴凉、阴影中松弛、宽和的汗漫,我相信他看见的我逆光、黑色、单薄,手握他的诗集,《水之书》。我疑心我八月为什么伤感,全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但汗漫的诗不应该伤感,因为他们宽广、大气、华丽,奔涌着澎湃的热情和思绪。这是我见汗漫的理由:难道这个停靠在橡木桌椅之间的游移男人足以写下这些浩瀚诗篇,那些白纸上跳动的才情就是属于这样一个肉质的“他”?

“汗漫我们谈诗吧。”我这么说,就开始谈论他诗歌中的意象、语词、音节、速度,他翻动着那些被我曲曲扭扭的红笔勾画,被只言片语武断,以至不复是原本面容的诗行、白纸、墨汁——他的孩子们。我们说的有一搭没一搭,最后还是滑向不属于诗的种种样样,佐以啤酒和茶,笑及飞扬眼神,在石英表的分针指向某个会议的下午2点时分醒转过来:“汗漫,我们不是要谈诗吗?”

他笑笑站起身:“这样不也挺好的吗?”

2.意象之华

其实汗漫诗歌有一些固定意象:

书写者,诗歌中的汗漫,一个在诗行中反复出现、走动的书生:“我怀疑自己在多年前是否以孔子的书童这一身份/怀抱竹简,来过郑州北郊?”“而我只是一个清寒书生/除了几瓣略微押韵的长短句/又能向女人献上什么?”“我,一个试图继承古人以驴子、马匹、小舟作为锦囊/来收藏四季万象这一传统的晚生”。这个书生,有时缓慢地骑辆老式自行车穿行于加速度的城市,有时在密闭的书房中刻舟求剑,有时化为披头散发在记忆或幻想的草原奔驰的马匹,有时是个漫游者穿梭于剧场海边、黄河泰山、街头楼宇,有时是终年漫游大地的自言自语的手风琴。这个书生,他的使命,就是书写诗歌,或歌唱,或言说:

奥斯威辛之后,1966年至1976年之后

诗人,或曰歌者,依然不安地存在

他们日夜用笔尖缝补灵魂中的伤口、针灸声带中的阴影

把墨水瓶投掷到光阴的激流中去

作为时沉时浮、携带福音的漂流瓶

去寻觅渺茫的岸、手、眼睛、回声——

诗人,歌手,你天赋一张阔大的嘴巴

怎能把它化为废墟、化为考古学家的挖掘地

犹如无言的楼兰、庞贝?

你,嘴巴应成为一个时代鲜明的证词:上唇——“是!”

下唇——“不!”

歌唱,担当,这是诗歌的宿命和光荣

——节引自《初春之书:祈祷》

这个书生,也因为书写,歌唱,虽卑微,而幸福,获得了内心的救赎:

边走边唱的漫游者边走边唱的我

被一种隐秘的力量反复拉开胸腔和声带的我——

这终年漫游大地的手风琴

这终年沉迷于乡村灯光和旷野芬芳以求获得救赎的

手指、风吹、琴声

多么卑微、幸福,一个书生的卑微和幸福

小于一,大于一切

——节引自《漫游书》

而被写下的诗是什么?在汗漫笔下,有时被当作墨汁,被渴慕地吸进笔管,或被毛笔沾取,那些晃荡在墨水瓶中的墨汁;有时是奔驰的披头散发嘶鸣的马匹(也指诗人);有时候诗集是棵向上生长的树(如《漫游书》),纷披的叶子都是令人惊叹的诗行:

是谁把那么多绿叶装订成高大的书——

高大的树!春天的树

鸟巢,是夹在树中的一枚响亮的书签?

——节引自《南阳盆地阴历八章》

至于书写诗歌的用具纸张,它们被认为是大雪,雪中的乌鸦就是墨水瓶,如《呼喊》一首:

雪地上的乌鸦——

一瓶移动的墨汁

等待着谁的笔,插入它的血液?

雪地是一张被风卷起边缘的白纸

乌鸦呼喊:“毛笔和手在哪里呀?

雪就要化了呀……”

诗人书写诗歌,有时书桌就被当作了船,直接划进了大海,诗人奇异的想象无所不及:

他划动木质书桌这一叶独木舟早出晚归

他将笔杆这一柄鱼叉远远掷出

他可能一无所获

直到病危,急救室内的无影灯照亮所有水域

输液瓶高悬在桅杆上裹满海风

他独自划动病床,进入深海

——节引自《打捞》

书桌、墨水瓶、墨汁、树、鸟巢,以及树叶、鸟的翅膀,这些与诗歌的书写相关的意象反复出现在他的诗行中。一个孜孜以求的诗艺探险者,埋首在诗歌险象环生的河流中,从不厌倦,谦卑而无限幸福:

只有诗人感觉书桌边缘的墨水瓶

仍晃动于风中!

——仍是高居于树梢的向上的鸟巢!

他伏身

他用笔汲取一些液体的鸟鸣、云朵

温润自己微凉的心情……

——节引自《持续的歌谣》

事实上,除了这些固有意象外,汗漫诗篇,意象之华,层出不穷,他虽为中原人氏,却有着南方楚地屈骚以及汉赋的华美诡丽的想象。意象叠加,连绵而出,如同华美巨树,枝叶纷披,摇曳生姿,诗人章德益说汗漫意象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俯拾皆是“情思摇曳而又文辞妩媚的长句”“目光奔放而又灵思乍绽的佳句”。尤其集中体现在他的三首长诗中:《水之书:黄河》、《初春之书:祈祷》、《漫游书》。就是在一些短诗中,一些寻常小景,也能被他幻化出诡丽的意象来:

红衣红裤在大地上走动的少女——

少年眺望着的风中之门?

双臂对称,最美的春联

长发是谁避雨的瓦?

心房是谁入梦的新房?

……春天未婚,桃花满面

对立夏之后胸前桃子的饱满,怀想、紧张

——节引《南阳阴历八章》

少女是家门,双臂为春联,长发是屋瓦,心房是新房。一行一意象,而堆叠在一起,绝不至于沉闷,气息英俊透明,且有《诗经》之风的可歌性,有起兴之味。

3.语词幻象,吟唱的歌者

我因黑陶,结识汗漫。两位诗人都孜孜于制造语词的幻象。以幻象抵达事物之本质,抵达现象世界之真实。黑陶充分展示汉字、汉语词汇从字形到意义的美感,语词被密集叠放,语词是可看、可抚摩、可放置、可分拆,可立体地堆积的,语词构成的世界,色彩浓郁,质地厚实,是一幅幅以黑色为底子的油画。黑陶,以火淬炼锻造着语词,执拗的热情憋闷在岩石之下,悄然涌动。汗漫则亮开金嗓子,放声歌唱,他的语词,以水涤荡。汗漫奇妙地将语词,语词的词意,或雅或俗,动词名词形容词,语词幻化出的众多意象,貌似杂乱地“混搭”。他完全打破常规用法,只是遵循诗行蔓延自身的韵律,行走在汉语平平仄仄自然天成的山径,而这些语词,杂糅却不杂乱,精心布置却不做作,华丽又不失清新,这些英俊的语词,热烈的语词,华丽的语词,转动自如的语词,沸沸扬扬、浩浩汤汤如同大河江流,奔涌入大海。

这充满孩子的伟大宫殿

每时每刻都在受孕、阵痛、分娩……在你面前

我和我的子孙以及小麦、土豆、雄狮、夸父……

成为兄弟。我和我的祖先以及梅花、陌上桑、飞天、鸽子……

成为姐妹。以春天为铜镜

你手举两岸一棵棵桃树这一支支口红

涂亮花园口、涂亮你这位于郑州北郊的嘴唇,然后

在中国的额头吻出一轮红日——

——节引自《水之书:黄河》

你汁液四溢的明月之乳

哺育着二十四个中国节气、二十四种民族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

春分、清明、大暑、霜降……

竹笛、紫萧、板胡、唢呐……

在大地漫游、吹奏

风——雅——颂——

催促五谷、爱情、诗歌,在你辽阔的视野和听觉里

萌芽、灌浆、抽穗、结实

携手私奔的恋人,在夜晚向你哭诉并获得庇护

放下屠刀的日语、英语,在你面前意欲成佛

一尊铁犀铁一般凝视你的河水、

——一个金色花园的守夜者、我神秘的兄长,凝视河水、

他的铁手提着北方七颗星星编织成的灯笼

每夜都在两岸传说和梦呓中走动或飞翔

穿越汉唐暮色、明清三更,抵达今晨鸡鸣

在白昼,铁犀,静默成你唇旁边的一粒黑痣……

黄河安澜。九州升平

婴儿和昆虫们集结而成的童声合唱团坐满两岸

细声细气地,把枯草一棵一棵唱绿

将露水一夜一夜唱白——

——节引自《水之书:黄河》

汗漫没有任何语词的限制,在他笔下,小麦土豆与雄狮、夸父可以并置,作为植物的梅花与词牌、与壁画中的飞天可以并置,节气与乐器可以并置,汉唐暮色与明清三更可以并置,昆虫与婴儿可以并置。而在这种语词的并置、跳接、转化之中,他从传统的、字面的中华文明穿越到现实的黄河水色,他所用的不是眼睛、嘴唇、牙齿,而是心灵、热血、一腔真情,他嗅闻着这些语词内在的紧密联系,顺着诗之灵,缝补、衔接着他们的相似性。所以,这些语词的混搭,丝毫不存任何障碍,反而令读者惊讶于诗人灵动自如的想象力及飞扬的才情。

假如说,黑陶文字是可看的油画,汗漫的诗行,则是可歌唱的,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汗漫,这个大地上的游吟诗人,禀承着诗人歌者俄耳浦斯的技艺,他是一架在大地上漫游、经过中国文化浩荡大河洗涤的手风琴,嗡嗡嗡嗡,不绝如缕地发出嘶哑而持续的鸣唱。他的歌唱,有时如江河汹涌奔流,有时如鸟鸣如花开,散发着故乡原野的芳香,折射着木格格窗中的温暖灯光。在中原大地阔步行走,他的歌声如同河水中的黄钟大吕,在江南小镇,缓慢行走在暗弱的光线与阴影中,他的诗行则流淌着温柔的月光,女人的软语、手温,及暗香。

且不论阅读汗漫诗歌所能感受到的行进中的汉语的音乐节奏感、速度感,单就他的两首长诗《水之书:黄河》及《漫游书》看,形式上就富有音乐性。

《水之书:黄河》,复调结构。诗歌分为六阕,是行走在黄河边上的少年、孔子身边的书童、诗人汗漫、或“我”——所有受黄河文明哺育的汉人,歌唱,并倾听黄河母亲与他的对唱。以诗人的歌唱为主,他的音调是开阔、响亮的,他吹奏、吟唱,“穿越汉唐暮色、明清三更抵达今晨鸡鸣”,漫长、阔大,浩浩荡荡;而黄河母亲的对唱如同大提琴,声音温和、深沉,是对岸边行吟者的呼应,满含包容与爱怜。

《漫游书》是一部交响乐。是诗人在大地、现象世界的漫游,思索,歌唱。全诗分七节:第一节《大地汹涌》,很快的快板,依旧是诗人飞扬、阔大的音调出场;第二节的《夜色温柔》与第三节的《成语内外的六种景象》,是行板、慢板,抒写诗人面对现象世界中所见之种种,沉思,游移,感觉着“体内的手风琴含义不明地呜咽”;第四节《幻象:树》,行板,充满奇诡的想象,抵达理想之所,音调重新激扬,直到第五节的《奔跑,奔跑》,转为快板,情绪变得复杂、激烈、冲突,现实与幻象的错杂交响;第六节《慢下来》,再次慢板,重归于思索,“如同萨克斯风傍晚的哑嗓子/——据说,一个人慢下来之后/才有可能重返故乡、春天和初恋……”;第七节《乡村灯光》,如歌的行板,回归到一种平宁的,自由的,飞翔的,虽卑微而幸福的状态。

4.汗漫:浩瀚之意

汗漫两字,即是浩瀚之意。其名其诗,合二而一。假如他的内心不足够浩大,假如他不是滋养于绵远的文化传统,假如他不是漫游于大地、行走在河边,眺望、倾听,假如他缺乏热爱、悲悯之心,假如他不时时处于异地却充满对乡愁的渴意,假如他不执着于对诗歌技艺的挖掘,假如他缺乏歌唱的喉咙、持续的热情,假如……汗漫,这个试图划动书桌、游向大海,这个边走边唱的漫游者,假如单凭语词、技艺、音节、速度,他如何成为汗漫?虽然,我们也说,语词行进在语词的节奏中。汗漫诗歌主题宽泛,大致可归结为三种:

热爱。从大处看,感恩于大地的开阔、滋养,倾情于母亲河的曲折、壮丽,受惠于中华文明传统的沐浴、洗礼;从近的、小的看,故乡的鸟鸣花开,木格格窗的温暖灯光,父亲,合葬的祖父祖母,偶遇的铁匠、矿工、拾垃圾老妇人、手持油灯的瞎子、新娘、晨风中的少年……这些源自内心深处的感激、感恩、感动、感伤之情,涌动在诗人笔端,成为他歌唱的元素,并构成了一个诗人内在的精神质地。汗漫的长歌,如同西来东流的大河之水,精华集中体现在《水之书:黄河》中;他的短章,又如泉水细流漫溢,湿润,清凉。汗漫,让我想起新大陆上的惠特曼,他们一样深情歌唱自己的大地、母亲、河流、故乡、人群。他不回避所谓的“大题材”,因为他有“小于一、大于一切”的情怀和笔力——开阔,但尖锐。他说,一切题材都可以成为诗人表达的对象,关键是怎样表达,是否诚实、独到。

你采下一朵金菊,落地生根,盛开成小花园、盛开成我

你采下一朵水,从双脚而起汇合成直立的河流、汇合成我

我是黄河,一种幸福

我从黄河来,一种光荣

我到黄河去,一种宿命

埋下诗人尸骨的河岸破土而出歌手的乳牙——

你奔流,我就不朽!

——节引自《水之书:黄河》

转化。一个曾经的少年,“独自走遍开满鲜花的大地”,“惟一的行李是他发烫的身体/无数的墙壁和脸/无数的方向和悬念”,他赞美般的河水,暗香的少女,“绿叶中打井,鸟背上耕田——这神话、童话般的风景”,属于他纸上幻象的源头之地故乡南阳。而渐进中年,他却迁徙来到大海边一座庞大的城市,在异地谋生、喘息,看时光流逝,头白、委顿、腰带渐宽,仍然游移不定,“他对故乡、异地怀着双重的内疚和羞愧”,因为他远离了心中故乡,又不能完全融入异地。在城市与乡村,在快与慢,在记忆与现实之间,他必须转化某种微妙的关系,必须努力寻找符合逻辑的依据,使之统一于内心。汗漫不想割裂,而是努力转化,他试图以夜晚的诗人身份,历险,做“一个怀想旷野而又迷恋广场的矛盾者。”他要“继续赞美故乡并尝试赞美异地吧!/尽管这是徒劳的赞美”。汗漫的态度,怅惘而积极。对生活如是,对时间流逝如是,对亲人的死亡也如是:

最近的晚冬,带走父亲

我与旧日时光的联系断绝一个环节

我猝然苍老,眼光突变——

大街上的每个妇人竟都成为美好少女!

而在从前,她们的背影

常常混同于沧桑的母亲

用诀别的目光抚摸一草一木

内心充满热爱、眷恋

而那些渐次进入长眠的亲人友人

也使我终将抵达的死亡

变成故乡和温暖

我将彻底安静

不再显得悲凉和孤单

——节引自《春天再次来临》

死亡在这里被转化成对人世的爱,对少女的赞美,对时间的眷恋,而死亡,也将让诗人矛盾、游移、焦虑的心终于安静,也将让他回到真正的精神故乡,也让灵魂和心自由广大,真正地飞翔。耿占春评论汗漫时说:“在他的修辞学梦想中,死亡可以变成新婚,哀痛可以化为祝福。”比如《早春,为祖父祖母合墓》中,死亡,以温柔、温暖的祝福的方式进行,“多年以前/他们烛光下的绣枕大约开着并蒂莲花/如今,两人如同先后熟透的莲子/ 落入泥土”从莲花到莲子的转化,是祖父母的再度新婚。这种自然而奇妙的处理,是因为汗漫有一颗温暖、宽广、大爱的心。

归宿。汗漫能够完成现实与记忆之间矛盾的转化,乃在于,他死死守住他的心中家园与精神归宿。这个归宿,就是诗歌,就是他的诗人身份。所以他不停地重复他的毛笔、墨水瓶、书桌、书生这些意象,将自己当作一台自言自语的手风琴,“我体内的隐疾和晦暗被琴声清洗/我双脚热烈如鼓点撞击大地之鼓!”他毕生为诗歌生活,惟一的愿望就是,“当我死去,我一生种下并热爱着的树木们/能否保证一个漫游者无愧地躺进/鸟巢做成的骨灰盒/——在群山之上、树枝之间/随风摆动”。树木、鸟巢,也是他诗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他在对这些大地物象的反复书写与吟唱之中,安顿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在诗集最末一首长诗《漫游书》的最后一节,诗人创造了一个乡村女诗人形象——乡村,小母亲一般的温暖女子,木格格窗洋溢而出的灯光的温暖,构成了诗人记忆中的家园;而诗人身份,是他的精神依托,他的灵魂必回归到诗的王国。在乡村女诗人身上,汗漫完成了对记忆故乡与精神故乡回归的合一,这个乡村女诗人手持油灯,呼喊:“看着灯——看着我——别走丢了——”

一个乡村女诗人

一个总在担心真、善、美三姐妹迷失于白昼的

诗人、农妇

站在傍晚时分的木格格窗前

手持油灯,呼喊:

“看着灯——看着我——别走丢了——”

她是三姐妹的长姐、小母亲般的长姐

她的呼喊,回声四起

夺眶而出的灯光

让木格格窗以外的世界,满面暮色和忧郁

——节引自《漫游书》

5.再见汗漫

我们因诗歌而聚合,在钟表滴答声中再见,奔向各自的办公桌、电脑、手机、记事本。我再次将自己投入南京西路的酷热中。隔着车窗,隔着加速度的小甲虫,目光折叠被挡风玻璃弹回——汗漫在甲虫之外,在阳光之外,在马路那边,在阔大的梧桐树的阴影中——缓慢、近视,一个职员,一个诗人。离开了故乡南阳,他却日日穿行在这座城市一条名叫“南阳路”的小街,努力保持对路边种种细节的敏感——是奇迹?是命运?是他不可能也不愿割断的与故乡的联系。汗漫说,一个人有可能在异乡彻底拥有了故乡。他也许天生注定要这样在故乡南阳与一条名叫南阳的小路之间,奔走他的生活,转移他的困惑,记录他的爱恋与幻想。他,一个男人、职员、诗人、漫游者,一台喃喃自语的手风琴,一匹奔突往来披头散发的马,在这蝉声鸣噪的午后,在楼宇街巷间,辗转反侧,低语,或大声呼喊:

“看,一匹马骑着一个歌手飞过市区天空了呀!”

“到大海上去,抵达更自由、广阔的地方!”

赞美母亲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德沃夏克 民族特征 艺术歌曲 宗教歌曲 合唱与清唱剧

德沃夏克是19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在交响乐、室内乐、钢琴音乐等器乐曲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同时他在声乐题材和歌剧音乐的创作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合唱曲、宗教歌曲、清唱剧、歌剧等声乐题材的作品,有不少声乐题材的作品已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精品。

一、民族特征

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还是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德沃夏克的声乐作品的歌词大都是取材于民间的诗歌,对于捷克民间诗歌的热爱与对民间音乐的偏爱一样,是他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他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德沃夏克出生于捷克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捷克民间音乐的滋养和熏陶,他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热爱朴实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诗歌,他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民间诗歌内充满着音乐的气质和新鲜独特的表达方式,认识到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经久不衰。德沃夏克很多作品都是从法兰希克・塞西尔所编的摩拉维亚的民间诗歌中选择材料,同时也从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塞尔维亚、立陶宛和近代的希腊民间诗歌中采集歌词,他依据这些民间诗歌的精神气质去写作音乐。他的歌曲很少直接引用原始民歌的旋律,而是将这些民歌音乐的曲调与自己心灵的感受融化成具有真正捷克民族气质的音调,因此更为深刻和感人。如他根据塞尔维亚民间诗歌所写的《歌曲四阙》(作品第六号)以及根据德浮・克拉罗凡的诗稿写的《歌曲六首》(作品第七号),这些歌曲以显著而独特的民歌音调把诗歌中的感情力量和动人的民间语汇表现得细致而精炼,灿烂而明朗,突出了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间音乐的风格。

二、艺术歌曲

1875年至1877年,德沃夏克根据摩拉维亚的民间诗歌而写的声乐长套作品《摩拉维亚二重唱》问世,其中十三首是以《摩拉维亚二重唱》名称出版,另外两集各包括四首歌曲,以《二重唱》的名称出版(作品二十号及三十八号),还有两集分别在以后出版。这种二重唱大都是为女高音及女低音而写的,整个作品的旋律质朴可爱、甜美动人、情感真实,具有极为鲜明而纯朴的民歌特色。该作品活泼轻快的节奏、动人的音乐主题,带有明显的摩拉维亚民族音乐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德沃夏克在歌曲创作上丰富的想象力。韦斯巴登的著名美学家路易士・爱莱脱曾经撰文写道,“(作品)使他的内心深深感动,他好像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在抛掷芬芳扑鼻、朝露未干的花朵。”这部作品奠定了德沃夏克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作曲家的基础。

在《摩拉维亚二重唱》之后,德沃夏克还创作了《晚歌集》和根据希腊民歌的译文所作的《三首希腊歌曲》。此时,德沃夏克在音乐上的创造性更为成熟,在《三首希腊歌曲》中,他成功地将戏剧性与抒情性之间的对比、调和统一于叙事诗的生动体裁之中。

海特克关于吉卜赛的诗歌中反映出来的追求自由的精神引起德沃夏克的共鸣。1880年,德沃夏克写成了一部包括七首歌曲的《吉卜赛歌曲》(编为作品三十五号),在这部歌曲集中有愉快和哀愁、真诚和坚定、严肃和幽默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切向往。在《唱我的情歌》中,德沃夏克赋予了音乐激动、起伏的旋律,其中的《母亲教我的歌》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曲子。这首歌曲旋律朴实无华,亲切动人,在简练的音乐语言中充满着最真诚的怀念与愁思。歌曲的曲调采用2/4节拍,在伴奏部分却运用通常摇篮曲所用的6/8节拍,两种节拍的复合使用,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慈爱之心的颤动。歌曲采用了变化分节歌的形式,既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易唱、易记。因此,这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很快就在世界各国传唱开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现在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艺术魅力。

此后,德沃夏克所作的歌曲中有四首是按民歌原文写成的,称为《民间曲调四首》(作品七十三号)。在这部作品中,他仍然保持着清新质朴、诚恳真挚的感情和民歌风格,却更为热情、丰富,更为新颖、晶莹可爱,形成了德沃夏克独有的音乐风格。

1887年,他为德国女作家玛莱洛克・斯梯勒的四首诗写成了《歌曲四首》,其中第一首《让我孤独地深思》的音乐十分优美动人,充满着真挚的感情。这首歌曲运用大小调式的交替和分节奏的形式,生动地刻画出失恋少女内心的痛苦和对孤独与平静的渴望。这首歌曲与《母亲教我的歌》一样,同被列为世界歌曲宝库中的精品。后来,德沃夏克在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又一次运用了这首歌的一些旋律。

三、宗教歌曲

德沃夏克的最后一套组歌,著名的《圣经歌曲集》,无疑是他所有歌曲作品中的最高峰,同时也是世界歌曲宝库中最美妙的作品之一。正如德沃夏克对出版商西姆洛克所说的,“这部作品是这一类中最佳妙的。”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是完全中肯,毫无夸张的。

《圣经歌曲集》共有十首歌曲,写于美国纽约。那时正是德沃夏克应邀担任美国纽约国家音乐院院长的第二年(1894年)。德沃夏克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两年来,他远离祖国身处异乡,对祖国的怀念与日俱增,在纽约嘈杂的城市环境中,他竭力想避开俗世的干扰而潜入到内在的心灵中去。在这两年当中,德沃夏克陆续接到从祖国传来令人悲伤的消息,他的父母病势沉重、他的两个好朋友柴可夫斯基和冯・比罗相继去世,这使他惊愕万分,悲痛异常。虔信宗教的德沃夏克沉浸在关于生与死、上帝的慈爱、崇高和智慧的宗教感情之中,这种情感成为他写作《圣经歌曲集》的主要推动的力量。德沃夏克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圣经》的诗词中所蕴藏着的一切,他要用音乐将内心的感受恰当地表现出来。一部伟大的作品也就此诞生了。

《圣经歌曲集》的音乐有着简洁的外表,其中却饱含着动人心弦、纯净优美、具有创造性的旋律,尽善尽美地表达了原文辞句优雅的风格,特别是歌曲的钢琴伴奏,更以悦耳的纯净的音响和庄严的情绪衬托着旋律的进行,使整个歌集前后连贯而成一个整体。这部歌曲虽然是在美国写成,却没有受到美国情调的影响,歌曲的感情和精神风格是真正捷克式的,是从一个深深热爱着自己祖国的捷克作曲家的内心深处和虔诚的宗教感情中流淌出来的。德沃夏克的歌曲与其他乐器作品一样,在艺术上表现出他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忠实于自己乡土的民族精神。

四、合唱与清唱剧

除了这些歌曲集外,德沃夏克还创作了不少大型音乐会作品以及为宗教仪式而写的弥撒曲、神剧或世俗的清唱剧等。如在两年内,德沃夏克丧失了三个孩子,家庭遭受到巨大的不幸,杰柯勃恩・达・托弟的诗篇使他从悲痛中振作起来。他怀着悲伤创作了宗教乐曲《圣母哀悼曲》。这个包含四重唱、混声合唱与管弦乐的清唱剧有一种崇高的、富有灵感的美,在那亲切的曲调中有一种扣人心弦的温柔与和谐。只有像德沃夏克这样伟大的音乐家才能运用这样美丽的音乐语汇,倾吐出心中的愁怀,为捷克的宗教音乐创作出一首空前未有的杰作。

《安魂曲》也是一部深具个性的作品,与《圣母哀悼曲》一样,包含着四重唱、混声合唱与管弦乐,同样是德沃夏克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产生出来的哀伤,《安魂曲》的主题深缓沉重。这部作品音调虽然单纯、庄严、华美,但音乐崇高而温和的特质、丰富活泼的和声,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动着听众的心灵。

除了为宗教所写的这些大型清唱剧外,德沃夏克的第一部为混声合唱和管弦乐而写作的世俗清唱剧《赞美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赞美诗》是受到捷克民间生活的启发而写成的。德沃夏克是一个坚定而又真诚的爱国者,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他在宗教乐曲中表现的虔诚一样真实而又自然。他选择了维台拉夫・哈莱克的抒情叙事诗《白山的子孙》末尾几节作为歌词。德沃夏克在这部作品中热情地倾吐了他心中的爱国热忱。在《赞美诗》的基本主题中,我们可以倾听到被奴役的人民对祖国的命运感到的不安,以及对祖国前途坚定热烈的信心。这种情绪在第二部分更为加强,并充满了火样的热情,激励着整个捷克民族为自由而斗争。这种庄严神圣和崇高的感情在终结乐句响亮、辉煌的和弦中达到顶点,德沃夏克说过,“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祖国,正如每个人只有一个母亲一样。”这就是德沃夏克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是这部作品成为不朽之作的原因,因而至今仍为人们所热爱。

参考文献:

[1]P・巴拉诺夫斯卡娅,翟学文.安东尼・德沃夏克(1841―1904年)[J].西安音院学报,1986(3).

[2]安东・丘伯尔,杨民望.德沃夏克的音乐名作[J].人民音乐,1954(3).

[3]朱琴.论德沃夏克创作思想中的多元性[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2).

[4]吴维忠.德沃夏克的山水情怀[J].音乐爱好者,1995(5).

上一篇巨乳义母

下一篇小学环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