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物理电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电场范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7-0076-02
随时间变化着的磁场能在其周围空间激发一种电场,它能对处于其中的带电粒子施以力的作用,这就是感生电场,又叫涡旋电场。涡旋电场是非保守场,它的电场线是闭合曲线,这一点不同于静电场,涡旋电场力是导致感应电动势的非静电力。闭合导体回路中白由电子受涡旋电场力作用,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不闭合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涡旋电场力作用,向导体两端积聚,使该段导体成为开路的电源。以下我们就高中物理以及竞赛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做一些讨论:
问题1:如图1所示,在‘随时间线性增大的匀强磁场中,有‘半径为R的封闭圆环导体。已知导体所在平面跟磁场是垂直的,磁场随时间的变化率(
)。求导体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及涡旋电场的场强E涡。
方法1:本题仅由无限长导线ab中电流I增大的实际情况,用高中知识很难从正面着手做出判断。我们可以采用“等效法”加以考虑:因为长直导线ab中电流I增大时,导线cd所在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增强,所以,我们完全可将电流I增大,导线cd不动的实际情形等效为电流I不变,而导线cd向左平动的情形,则可由右手定则立即做出d端电势较高的判断,即本题答案为B。
方法2:设想把cd导线组成如图4所示的闭合电路,由楞次定律可以判断当导线ab中电流I增加时,闭合电路中感应电流(电动势)的方向为cdfec。由于ce、df两导线在变化磁场中的位置完全类同,如果有电动势的话,其电动势的大小应该相等方向相同,而且在电引路中是反接的,所以其电动势对电路电流应该无贡献。cd及ef导线在电流同侧且相互平行,其中的感应电动势ε1.ε2的方向也应该相同,可以作出图4的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由于离通电导线ab距离不同而导致ε1口ε2,这说明在图4中当ab导线中的电流增大时cd导线的d端电势较高,应选B。
那么,在通有变化电流I(t)的无限长直导线ab旁边的感生电场是怎样的呢?
首先,感生电场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赖于导线cd或矩形线框cdef的存在而存在。导线ab旁边的感生电场在空间应该具有对称性。
其次,空间某点感生电场的方向不可能沿环绕直导线的切向或有切向分量(图3中垂直于纸面方向),因为直线电流产生的磁场是环绕直导线沿切向的。
感生电场的方向也不可能沿垂直于导线ab的径向或有径向分量。由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知,感生电场的场线是闭合的,对任‘封闭曲面的通量为零,即有:φξE.ds。若感生电场沿径向或有径向分量,取与导线ab同轴的闭合圆柱形曲面,如图6所示,则必然导出通量不为零的矛盾。
高中物理电场范文2
1 以合作分层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灌输的多,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够,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此教学模式必须跟着课改的节奏进行转变,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以合作分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1.1 为学生的合作制定明确的目标
此时,学生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教学,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单独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会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会进行集体性的学习与探究,同时也会在学习后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激烈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将得到碰撞,这就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学生对相应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教师通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引起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达到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目的.
1.2 引导学生合作进行实践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明确的是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教师扩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要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更深刻的认知,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渗透分层教学理念
另一方面,在高中物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合理的渗透分层教学理念.换言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首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基础 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需要针对不同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能力强、基础好、学习兴趣大的学生分为一组,将其划分为A层次.相反,教师可以将能力偏弱、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分为B层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要求A层次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针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帮助其设计实验,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其能够得出结论.
2 以学生易错点为课堂重难点突破口
每节课、每个章节都有一些知识点和方法是学生容易出错的,而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学生在错误面前是思维麻木的,这也许就是有些知识的应用学生之所以一错再错的原因所在.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易错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生长点,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
例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动能定理”,在解决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困难在于无法正确地建立动能定理方程,为什么呢?除了过程分析外,学生对“位移”和“速度”这两个关键性物理量的分析不到位导致了问题解决上出现了障碍.笔者以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学习:
(1)动能定理在应用时,首先要注意各个力做功的特点,有的力做功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与物体的位移有关(如重力、电场力做功);有的力做功却与物体运动路线有关(如滑动摩擦力).那么第一种情况中的“位移”是什么呢?根据具体的情况,位移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力的作用点的位移,其二是物体的位移,两者一般情况下是相同的,但是有的时候二者又是有区别的(例如,物体放在水平传动带上先匀加速后随着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的情况,学生在运用动能定理时就极容易出错,原因在于公式中的“s”理解和选取是很容易搞错),所以要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过程,搞清楚力作用的位移,要求力做的功就变容易了.
(2)其次,要对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中的速度有正确的认识,等式右边动能中的速度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速度,所以在确定物体初、末状态的动能时,必须选取同一参考系,在解题过程中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从高考实际来看,连接体问题的考查时有出现,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除了要注意参考系的统一外,同时还应注意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如果速度关系理不顺,解题容易出现错误.在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要注意研究对象、过程、受力、物体的位移以及物体的速度和它们间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重在分析问题方法的运用,而不能随意或简单地套用有关公式.
3 加大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权重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加大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权重,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良好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可视化物理思维过程的展示,实验能够凸显物理思想和思维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加大实验的教学权重呢?
3.1 创设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课本中的很多章节以及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成为以“实验”教学的方式呈现,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进行发散与延伸,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创设来多样化课堂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良好途径.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HJ1.45mm]有效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能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要善于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渗透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很多内容展开剖析,透过探究性实验的创设来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深化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激发.
有时习题讲评课也可以充分挖掘探究性实验,通过可视化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和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
例1 有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形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要想始终与轨道不脱离,最低点的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难一下子想到完整圆周运动不脱离和不完整圆周运动不脱离这两种情况,同时对于完整圆周运动不脱离的情形学生也未必能够有效联系最高点受力.那么,怎么办呢?笔者在课堂上讲解这个例题时,将其与过山车模型相联系,并提供了实验室的“过山车实验装置”让学生自主尝试,结果发现在最低点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做完整圆周运动不脱离,以及最低点速度较小无法到达圆心所在水平面上方不脱离的两种情况,学生一边探究,一边记录,在得到结论后进行理论探究,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关键位置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向心力方程,找准过程列出动能定理方程,继而完成问题的解答.
3.2 自主实验设计,激发创新能力
随着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实验主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这既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直观体现,又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自主实验设计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突破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基础实验上进行发散与延伸,对于实验探究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于实验器材或者实验条件有所改变,在不同的情况下再来验证相关的定律或者规律是否依然成立.自主实验设计,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生活中沙堆到处可见,生活中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就是卷尺,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外实验作业:“用一根卷尺测量一堆砂砾间的动摩擦系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实验.刚刚布置作业时,学生都张大了嘴巴,很惊讶,怎么可能实现呢?卷尺只能获得长度,动摩擦因数似乎要测量2个力――摩擦力和正压力啊,老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我跟学生说,我已经试验成功了,你们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怎么测量吧,学生被逼上梁山,自然往“力与运动”的联系上思考,最终在小组合作下找到问题解决的几个关键点,实现实验的创新:
(1)运动模型如何选?动摩擦系数的获得需要建立在相对运动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物理实验中最常使用的斜面模型.
(2)如何发生相对运动?如何与运动模型相对应?可以通过逐渐增长斜面倾角使得木块在斜面上发生相对运动,由此可以联想到砂砾在斜面上慢慢滑下形成圆锥体并且不断增高直到即将发生滑动状态,此时砂砾的形态就构成一个经典的斜面模型.
高中物理电场范文3
一、投石问路,巧用“点化”
正所谓“投石击破水底天”,就在这一点一悟之间,引导学生吸收并消化知识。同时将抽象的“感悟”具体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点化让学生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
如在中考总复习时,曾做过这样一道试题:“根据文章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其中画线句子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谐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学生在答题时,要么不得要领,没用修辞;要么丢掉要点,写成的句子没与前文组成排比句。
于是我投了第一块石子:文中将“泉水叮咚”比喻成“美妙和谐的音乐”,将“天上的白云”比喻成“最美最好的图画”,那么大自然还有哪些美景可作类似比喻。如此一点,学生就想到:迎风而立的花朵比喻成美的精灵;鲜花的香味比喻成醇的美酒;飘落的树叶比喻成女孩的饰品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投下第二块石子:音乐是“我”听到的,图画是“我”看到的,“我”除了听觉、视觉,还会有哪些其他的感受?学生又纷纷说到:还有嗅觉、触觉、味觉等等。
这时我又投下第三块石子:现在我们就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但是“看来”和“听来”除外。学生们的笔下终于出现了这样的内容:浓浓的花香,在他闻来是最醇最的美酒;青山绿水,在他读来是大自然书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轻拂的微风,在他摸来是绝轻绝柔的丝绸……此时,学生真正领悟了怎样表达、表达什么。
二、示例引路,注意“迁移”
“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将学得的语言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种语言情景中去的活动。迁移是学生学习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感悟的深入,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潜移默化”等都说明了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建立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也就是从已知中找出和未知相连或相似的知识点。作为教师则尽量用活用好已知知识,为学生搭桥建梁,作好示例,让学生拨一知十,以达到感悟。
如在培养学生阅读实践的创新功能时,教读张志和《渔歌子》。
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引路步骤:1.诵读全词,领会词意;
2.反复品味,揣摩形象;
3.借助想象、联想,完成形象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体会,一般都能掌握词的大意及词中的形象,进而体会词人所传达的情感。然而就另一层面而言,这只是完成了对词的初步认识,还需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阅读、视听等体验,运用想象、联想等方式丰富阅读获得的知识,或添加或是意构,最终通过感悟完成创新。如在原构图基础上增加细节、陪衬、背景等物象,表现形成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其他。
学生对这项作业兴趣盎然,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的笔下有了朦胧远山,茵茵嫩草,淡淡烟霭,一叶扁舟等符合原意的新意象。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将所学的旧知识灵活运用,让学生由“旧”感触到“新”,既而有所“悟”。
三、拨雪探路,学会“质疑”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我们可以清楚明白疑与悟关系密切,疑是悟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感悟能力,勇于提问,善于提问,是至关重要的。“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而一旦思维打开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在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初期可能会“冷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围绕“准,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有些问题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揭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质疑--思考--解疑,最大限度的加速了思维的运转,知识的转化,从而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学习是一个认识的提高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现象,此时,我们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他们不但会“读”,会“思”,更会“悟”。一旦春风化雨,必将满山碧绿,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才能最终让学生徜徉在感悟的思维走廊上。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电场范文4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的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用物理思维思考问题
高中物理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通过物理语言来表述的,如果不理解物理语言的特点,阅读物理课本如同阅读一般的语文课本,就不会用物理语言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等于没有真正掌握物理知识。物理语言包含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像语言。文字语言是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常用的一种形式,它准确地说明了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条件、对象及结论。阐述一个定义、一条规律的每一段文字语言中的每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不能随意省掉,学生要学会从表述物理规律的文字语言中,准确地分析出该规律所阐明的条件、对象、结论,并由此去思考问题,避免发生错误。符号语言主要体现在公式中。一看到物理公式,立即就能用文学语言来表述一个概念或一个规律的内容。还要明确每一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善于说明符号的物理意义是准确运用公式解题的关键。图像是用几何图像来表述物理现象或规律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拓宽解题思路,提高灵活应用的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可利用一些典型的习题,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牢固掌握利用物理语言来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落到实处,并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开展教学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变化是动态的,课前备课的内容要灵活运用。对基础层要求他们紧紧围绕教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适量的基础训练和练习,重点放在反复阅读教材,不断提出不懂的问题,学会讨论,把教材读懂读透,并尝试作单元小结,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发展层学生,让他们全面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课本知识,适度地应用训练,独立完成单元小结,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于特长层学生,在完成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可以参与竞赛辅导,选读各种拓展性资料,要求他们在自学中学会质疑,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学会讨论,寻求解答,指导他们完成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小设计以及探究性或研究性小课题,进而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探寻那奇妙的物理世界。
对基础层学生,要多给予鼓励性评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抛弃自卑,在原有基础上努力提高;对发展层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找出差距,指明其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发展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戒骄戒躁,虚心好学,更上一层楼。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新起点,使他们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高中生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物理基础,但面对高中物理复杂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过程的想象力有限,不进行直观教学,很难使学生领会和掌握。在认识验证型实验教学尝试中,我们以演示型为例来具体讨论。演示型实验教学是以师生双方为主,包含各种教学要素的一个互动过程,是学生获得直观认识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作用,是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必备环节。探索开放型实验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型教学。探索开放型实验与传统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学生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和背景,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仪器和工具来搜集数据,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成为一种积极的探索行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在进行探索开放型实验时,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提供完备的实验条件。学校应加强物理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物理实验时间,尽量多学多练,在实验中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拓宽物理实验的范围
高中物理电场范文5
在静电学里,电势能是处于电场的电荷分布所具有的势能,与电荷分布在系统内部的组态有关。电势能的单位是焦耳。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物理电势能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电势能知识1.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叫做电势能
2.相对性:电势能是电荷与所在电场共有的,具有相对性,通常取无穷远处或大地为电势能的零点.
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
(1)电势能增减的判定: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2)电势能改变量与电场力的功:
WAB= EPA-EPB=-ΔEP
【说明】
某一物理过程中其物理量的增加量一定是该物理量的末状态值减去其初状态值,减少量一定是初状态值减去末状态值。
(3)零电势能点
在电场中规定的任何电荷在该点电势能为零的点。理论研究中通常取无限远点为零电势能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能点。
【说明】
①零电势能点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②电势能的数值具有相对性。
③某一电荷在电场中确定两点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电势能点的选取无关。
高中物理电势知识(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φA=Ep/q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高一物理高效学习法端正心态,正确的面对高一物理学习。由于先入为主的障碍,许多学生还未入高中就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学生应该明确,高中物理内容与初中大体一样,还是力、热、电、光,只是比初中加深了一点。至于原子物理,一方面内容浅,另一方面在课本中所占比例小,不必害怕和紧张。学生的心理不失去平衡,就会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高中物理电场范文6
1借助于物理图象的直观、形象性,还原复杂的物理过程,获取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运动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高中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感到头疼,实践表明只有仔细认真弄清楚粒子运动的规律与过程才能快速、准确的解题;物理图象能够直观形象的反映运动过程与规律,这里完全可以借助于v-t图象直观展现粒子运动过程中的特点,有助于获取高效解题的突破口.
例1已知在空间存在一变化的电场,其E-t图象如图1所示,当t=0时,在此电场中由静止释放一个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带电粒子在2 s末回到原来的出发位置
B.带电粒子在3 s末速度变为零
C.带电粒子在0~3 s内,电场力做的总功为零
D.带电粒子始终向同一个方向运动
评析本题是带电粒子在变化电场中运动问题,由于变化电场的不对称性,增加了题目的难度,不少学生感觉困难,在处理的过程中错误现象较多,主要原因是过程复杂且抽象,若借助于带电粒子的v-t图象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将抽象的运动变得形象化;根据题意作出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v-t图象如图2所示,由图象可知:在0~2 s内t轴上下围成的面积之和不等于零,t=3 s时v=0,则0~3 s内动能的变化ΔEk=W合=W电=0,带电粒子在周期T=3 s内位移恰好为零,则带电粒子来回往复运动;则选项A、D错误B、C正确.从本题的剖析来看,v-t图象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与正确率.
2基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思想,紧抓运动的独立性特征,巧借分运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对于高中物理中复杂的运动,有时候借助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思想,在解决问题方面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也是高中物理有效处理复杂运动问题的重要手段,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告诉我们:某一个方向上的分运动不会影响其他方向上的分运动,而且合运动的几个分运动具有等时性,这里可以借助于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分析带电粒子在变化电场中的运动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例2如图3所示,相距为d的两块平行金属板AB与CD的右端垂直放置一块竖直金属靶MN,在AB和CD两板上加上如图4所示的交变电压;现有电量为q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离子束从两板的中点O处沿着OO′方向射入板间,且所有的离子都能打在靶上,在两板间飞行时间均为T;试求:离子束在击中金属靶MN中心O′两侧的范围?
评析本题是带电粒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问题,常见的运动是类平抛运动,但是题中两极板间的电场非匀强电场(变化电场)从而使得运动变得复杂,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将运动进行分解,根据受力特点可知: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匀变速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当离子从t=0,T,2T,3T,…,nT时刻水平进入电场时,离子沿竖直方向先向下做匀加速运动,然后做匀减速运动,且离子能击中O′点下方的最远处,即在前T2内,离子竖直向下的位移
可见,本题考查带电粒子在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中运动问题,带电粒子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情况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之处.
3合理创设物理情境,妙建典型物理模型,达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想效果
高中物理问题中很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理理想模型之上来创设的,能够准确反映事物特征的物理模型在利用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处理实际物理难题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在实践问题处理过程中,根据题设信息进行合理化简化处理,突出事物反映的基本物理特征,从而快速探寻解题的策略,进而高效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