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燕归来细雨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燕归来细雨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燕归来细雨中范文1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双燕归来细雨中范文2

落花微雨

落花微雨,是宋词中最常见复合模式。飘零的“落花”意象,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词中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对美丽凋零的哀伤。“微雨”意象的运用,表达出一种无边无际的淡淡的闲愁。这两种意象复合出现,能使诗人或词人,将人生短暂、相思情感、青春易逝之感等表现得更加完善和淋漓尽致。

欧阳修的“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用“残红”、“细雨”意象复合出现,勾勒出一种凄美的境界。

张先“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千秋岁》)。词人用“残红”和“雨”来表达爱情被摧残之后的相思和哀怨之情。 “落花”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加之连绵不绝的“微雨”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微雨中飘零的落花,弥漫着青春不再、内心愁绪苦闷、生命有限的感慨与恐惧。

梧桐细雨

梧桐细雨也是宋词中常见的复合模式。宋代词人在营造“雨”的意象时常常把“梧桐”这个自然物象联系起来,使得雨的形象更丰满,所揭示的词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更深刻。古人大都有伤春悲秋、怀古伤今的嗟叹。[0]

在宋代众多词人中,独树一帜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梧桐”和“细雨”意象来表达哀婉的凄苦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以情开篇,以情结束,中间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深秋景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抒发了词人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同时“梧桐”和“细雨”意象复合融入,把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和国家兴亡交织在一片愁苦之中。

淡烟疏雨

除上述所说的两种复合模式外,淡烟疏雨模式也是经常出现在宋词中的。“烟雨”意象给人一种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感觉。宋代词人通过“烟雨”意象,给人一种朦胧、含蓄与虚幻的感觉,并从中透示出深层隐伏的空寂的人生意识和无可奈何的愁苦情绪。

婉约之宗秦观有首情韵兼胜的《浣溪沙》就用了“淡烟疏雨”意象,这首词通过“淡烟”、“飞花”、“细雨”等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一种时光流逝、情人离去的无奈的闲愁。这闲愁就像“淡烟”一样朦朦胧胧,虚无缥缈,也像“细雨”一样无休无止。

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用江南的迷人“烟雨”天气与“孤鸿”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出自己一生的坎坷、不得志似乎就像这江南的“烟雨”天气一样,连绵不绝。

愁云恨雨

愁云恨雨也是宋词中常见的复合模式。“云”意象和“雨”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描写对象。“云”、“雨”意象组合形式有很多,如:愁云恨雨、朝云暮雨、流云卷雨、闲云闲雨等,出现在宋词中是非常普遍的。

欧阳修的《踏莎行慢》中, “朝云”、“暮雨”巧妙的组合,把行人离愁别思委婉含蓄、韵味悠然地表现出来。周邦彦的《齐乐天》也把“暮雨”与“云”搭配在一起,用“绿芜”、“暮雨”、“云窗”烘托出环境的凄神寒骨和内心的困顿孤寂冷清之感。南宋朱熹在《鹧鸪天·江槛》中讲“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他同样用到“云雨”意象。

“云”和“雨”都是常见的自然景物,宋代词人把“云”、“雨”意象融入词人的真情实感,以复合模式出现在词中,来衬托词人的离愁别恨、壮志难酬、国破家亡、相思情苦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宋词“永葆青春”的魅力就在于用了诸多的意象在其中。

黄昏潇雨

黄昏潇雨也是宋词中常见的复合模式。 “黄昏”给人一种或美或愁的画面。宋代词人把“雨”和“黄昏”意象组合在一起出现,使悲苦情思和萧索苍凉的感触变得更加凄清和无助,好比雪上加霜,火上浇油。也有把“黄昏”和“雨”意象组合在一起来描写一幅美丽的画面,而这美丽的画面中又略带感伤,无限凄美。

双燕归来细雨中范文3

她的愁从何来?纵观历史,自北宋败之后,李清照于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寿州困在战争之中,先后她遭遇了一生珍爱收藏的大量文物书籍在战争中被焚毁消失,在建炎三年(1129年)陪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疾逝世。随着战火的不断南移,李清照为了躲避战火兵难而一个人流浪在外,无依无靠。1135年,名门之后的李清照流落到浙江金华时,万分感慨写下了《武陵春》一词。这个时候,53岁的她经历了国破家亡、文物尽失、丈夫病逝等惨痛不幸的遭遇,整个人憔悴不堪,内心饱受着国破家亡的煎熬。在学习《武陵春》的过程中读者就能明显感受到李清照当时的凄凉处境和内心悲凉的情怀。

首句李清照用“风住尘香花已尽”,深刻地刻画了暮春时节鲜花在春风的吹打中,已经飘落散尽化作尘土,花香只遗留在尘土中的伤悲之景。“日晚倦梳头”表现了暮色已晚,但作者仍无心对镜贴花黄,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悲痛。接下来就解释了悲痛的原因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此句透彻地显现出作者心中的痛。纵使春天的花开花落年年亦是如此,但是人却和以前不一样了,国破家亡、文物尽失、丈夫病逝,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紧接下一句“欲语泪先流”,即使想找人倾诉心中的愁,也是话语还没有说出来而眼泪早已流出,这种哀伤远远多于“声泪俱下”,她的痛苦宛若一个不可触及的秘密。秘密不能与别人倾诉,只能默默地驻留在内心深处,每当想起便泪眶满盈。在整首词中,李清照借物写人,两个外在的动作“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明显地显露出她内心的丝丝悲痛和点点痛苦。这哀愁浓到使她无心对镜贴花黄、无心打扮的地步,甚至不想提起,不想想起,不想挂念。

三、四两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一改含蓄表达内心的伤痛而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来点出这一切悲苦的原因是“物是人非”。这种“物是人非”又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流露出的是一种必然的、广泛的、剧烈的、根本的、重大的变化,这一切的事情、一切的苦楚都是由此引发的。写到“事事休”,此时李清照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泪水止不住地流。

在上片,李清照通过景色凋零、心境悲凉、内心苦楚来抒情,下片则一改方向,从远方谈起。“听说双溪春色还不错”,可以泛舟春游,于是喜爱游山玩水的词人便有了泛舟双溪之上的期盼。而这时的词人并不单单是想去双溪泛舟感受佳景,更多的是想通过游玩山水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消去心头那数不清的愁与伤。意外的是,李清照转头又否定了自己的双溪泛舟计划。

李清照喜爱山水,喜欢游山玩水。早在周辉《清波杂志》一文中就有记载,李清照身居南京之时就“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也是如此,春天更不用说了。李清照既然有游览山水的爱好,有需要表达内心苦楚的心境,她就借用游览来排遣这种情绪。双溪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李清照在金华的时候自然少不了去双溪泛舟,这就是《念奴娇》中所提及的“多少春意”。而她内心所承载的痛苦哀愁实在太大了,泛舟游玩不能排遣内心的痛苦。李清照在泛舟之前已经明白这种愁太大太深,必然在游览之时会有愁重舟轻的情况出现,把愁拟物化让读者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这愁的“分量”,比喻恰到好处,用法非常具有新意。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游玩,上面写到也不过是“也拟”。但下文又出现“只恐”,与上文的“也拟”形成巨大反差和出入,表达了词人内心矛盾困惑的情绪,折射出词人拿不定主意,只能在家孤独地坐等发愁的事实。想想心中的愁,道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怕在那双溪小小的舟船上,无法载下自己心中许许多多的哀愁。词人把内心的愁思化作一种可以承载可以触碰的具体事物,把这种愁思的重量和泛舟时所用的舟作对比,表达出愁重舟轻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愁”让人联想,获得启示。

1.王士稹《花草蒙拾》:“‘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通过这个评论我们可以得知,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往往和错误只隔一步之遥,再美的东西,跨越了这个度可能就变成丑陋的了。在“双桨”两句中既写到“别离船”又写了“一天烦恼”,这种重复的强调,显得非常没有必要也非常不自然,因此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很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2.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愁之多比喻水之多。秦观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把愁物质化之后,愁就可以放在江中,成为随水流尽的东西了。而李清照担心读者不能理解这种愁到底有多重,于是就与泛舟时所用的舟进行比较,得出愁重舟轻。董解元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词文也可以得出文艺需要一个载体,同时必须有所拓展延伸的规律来。

上一篇疫情心得

下一篇物流管理学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