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眼神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亲的眼神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亲的眼神阅读答案

父亲的眼神阅读答案范文1

不要企图活在别人的激励中,自励才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没有人能真正改变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亲的名片阅读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亲的名片梅寒

我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那个夏天,父亲还在病榻上。

那个夏天,他肾里那些石头越积越多,几次差点要了他的命。每一次疼起来,人都仿佛在鬼门关上走一遭。他却不舍得用抽屉里的五千块钱去做碎石手术。他说,那是给英子准备的学费,谁都不能动。

入学前一天,离学校要交的还差一千多。把家里角角落落能卖的,能找的碎币全算上,也还是差。我躲在一个角落里垂泪,父亲却忙着把那些零零碎碎的钱往他贴身的内衣上缝。“没事,爸爸送你去,我去跟你们领导说,让他们宽限些日子,等地里的花生收成了,爸就把钱给你寄去。”

就那样,父亲陪着我,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离家前,父亲除带上母亲给他准备的干粮还把家里那只老军用水壶带上了。 。父亲的那些话,让我无端地心酸。

火车上,他执意去给我买盒饭,说是穷家富路。我拒绝了。让我吃着热气腾腾的盒饭,而眼看着我的父亲啃干冷的饼,我咽不下去。可我也不愿意当着另外两位同学的面,从包里掏出母亲烙的大饼往嘴里送。十九岁,正是青春敏感又不太懂事的年纪。我宁愿饿着肚子,大口大口地喝水。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举动深深地伤害了我的父亲。他默默地把东西收拾起来,陪着我一道看窗外的风景。火车在北方的原野上疾驰,父亲没有再多说一句话,甚至连他的那只老水壶都没再拿出来……

我永远无法忘记的另一个镜头,是在大学新生报到处。灰衣蓝裤的父亲,背着那个军绿色的行李袋,夹在一群衣着光鲜的家长中间,竟是那样醒目。他黑红色的脸膛,他身上那件一直扣到脖子下最后一颗纽扣儿的中山服上衣,还有他一开口就透出来的浓浓的乡音,引得人频频扭头。那种眼神,让我想找个地缝儿钻下去。父亲却浑然不觉,他高高地昂着头,满眼期待地盯着前面慢慢移动的人群。他又不时地扭一下头,憨憨地笑着问身边的家长,娃娃考的哪个系哪个班。他们恰到好处地送父亲一个微笑,却没有谁回答他的问题。在那个热闹又庄严的地方,父亲像一个小丑,兀自唱着自己的独角戏。他太渴望把自己的那份喜悦同人分享,可是没有人喜欢与他分享。

那个中年男子就是那时走近我们的。那时,我们谁也不知道他就是我们的系主任。他向忙碌着的家长致意,而那些家长更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一番番寒喧过后,一张张制作精美的名片就从那些父亲的包里被掏出来,呈到系主任的手上。那时正是名片刚刚风行的时候,而那些印有“某某公司总经理”的名片恰似一个成

108.示例:“装一壶水,路上喝,省下买水的钱就够孩子在外吃一顿饭的了。

”(3分)

109.外貌描写(1分)。

通过对父亲外貌的勾勒,呈现了他质朴、土气的特点,与“我”的心理活动相辉映(2分),为下文情感的转变做铺垫(1分)(共4分)。

110.示例:之前,虚荣一直在心里作怪(1分);而当看到父亲找名片的细节,“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1分),还有什么比父爱更值得尊重和珍惜呢?接受父亲,并感到无限的荣幸!(1分)(共3分)

111.父亲没有显赫的职位,却用“父亲”二字做成生命中最妥帖最受用的名片,使“我”受用终生。

父亲的眼神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激趣;阅读方法;自动阅读;树立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自形而上的世界之光,照亮人的灵魂。而当他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他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并追求这些东西。正像新课标所

说:“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一、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悦读”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及时有机地激趣。语文教师的思维与情趣就像安装在发射塔上的宇宙飞船,一触即发,一飞冲天。课堂上语文教师或惊涛拍岸,乱石穿空;或轻风拂柳,润物无声。幽默风趣,扣人心弦,学生如坐春风,如饮春醪。哄笑之中茅塞顿开,大梦方醒。

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形象教学,更胜于干巴巴地说教。多媒体教学在用于语文教学时,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含义,更快地唤醒学生的情感。另外,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再次增大了信息量,教师旁征博引时不再像以前那么吃力,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喜悦,寓学于乐。

经常组织学生讲故事、演讲、朗读比赛、背古诗比赛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我还为学生订阅了经典诵读《日诵日新》,每天要求背诵,每周安排朗读时间,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制度,每背过一首盖一个大拇指印章,十个印章就可以换一张成长卡,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

课外阅读可以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指导课外阅读《荷包蛋》,第一遍阅读我指导学生运用记叙文六要素整体把握文章,抓住主要人物是父亲和儿子,父亲教给儿子为人处世的道理。第二遍我让学生抓住文章三次吃荷包蛋,父亲对儿子三次教育,可以分三层。第三遍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语句来指导,如“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让学生得到教育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阅读方法。

三、引导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中自动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类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征。结合书本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培养学习兴趣。讲环境时,可以让学生从周围的环境调查做起,如调查涧河水污染的根源,然后让学生进行论证,并提交如何治理污染的可行性方案。通过调查,同学们从各个方面查找原因,上网查资料,翻阅报纸杂志,一个个都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面对交上来的一份份报告,教师能不欣慰吗?又比如学生每周的作业“一小时阅读”,每周让一位同学把自己的阅读故事、新闻和自己的体验告诉每一位同学,最后老师发言也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从“被迫”阅读到喜欢阅读,最后到主动去阅读。

四、鼓励学生,树立自信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通过课程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价格得到健康发展,促使其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主要阵地。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微笑,能激励胆怯怕羞的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句冷嘲热讽的话语或一个轻视的眼神,能轻易地粉碎学生跃跃欲试的热情。

怎样鼓励学生阅读,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老师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识字8这一课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然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说说小金鱼在水里干什么?大多数同学受教材影响,给出了“小金鱼在吐泡泡”这一答案。而有一位同学却这样回答:“有的小金鱼在捉迷藏,还有的小金鱼很调皮,它们给荷花姑娘挠痒痒,不信你看,荷花姑娘都禁不住笑了。”这样的回答,对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能可贵。如果像表扬其他回答一般的孩子一样说“你真棒”,显然没有把他爱想象的优点挖掘出来,表扬的针对性明显不强。所以我赞美他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是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孩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本人对高质量学习的持续追求,同时也可激励其他同学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

有自信了,学会了方法,爱阅读了,那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能够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提高感悟力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如果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心理教育。教育者应该让学生从小感受到成功。为什么在山东省平阴县实验小学,2000多名学生都会自信地说:“我能行”呢?这是因为该小学在3年前就提出了“我能行”的素质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是结合当前独生子女最欠缺的心理品质―抗挫折能力而提出的。该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心体验,引导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自觉感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校通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去学一个角色。

参考文献

[1]王翠玲.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1).

[2]沈冬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策略[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1).

[3]沈燕.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策略[J].希望月报(下半月),2009(10).

[4]耿文阁.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J].希望月报,2012(02).

附录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

“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

“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咬了一半。

“别后悔?”

“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般的无奈。

第二天,那是个星期天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

“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父亲的眼神阅读答案范文3

所以要探索命题规律,找出答题技巧。

一、理解型

按照高考大纲要求,理解型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与重要句子的含意。该题型包括词语理解和句子理解两种:

1、词语理解

(1)命题规律:大纲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的规范义。

(2)答题技巧: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寻找对应的阐释。

(3)典型例题:“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分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呢?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不是作者的故乡,而是鲁迅先生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鲁迅的故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句子理解

(1)命题规律:高考大纲要求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而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2)答题技巧: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义,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转化为直白的语言;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典型例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赏析,要分析此句的表现手法,即运用了比喻和夸张;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即体现心的边疆的广大对人的意义,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答案: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说明了我们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二、分析综合型

1、命题规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命题形式有:文中刻画的人、物、事,具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2、答题技巧。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方法: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要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3、典型例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分析:我们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在本段中,可以找出“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听祖母讲,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音容笑貌”等关键语句,然后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三、鉴赏评价型

1、人物形象分析型

(1)命题规律:分析人物形象,是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小说的命题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如: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答题技巧:①从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形象的意义;②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3)典型例题: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这个老狐狸,嘴倒甜!……竟一脸的灿烂。

分析:驼爷的思想品质,是在与“狗娃”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体现和刻画的,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分析时应结合这些具体描写的语句,读出其中隐含的信息。

答案:表明驼爷毫不退缩、忠于职守、坦荡、镇定、自信的优秀品质。

2、技巧分析型

(1)命题规律: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方式的技巧,有表现手法的技巧,有材料安排的技巧,有布局谋篇的技巧,也有修辞运用的技巧,但不论哪一种技巧都有其常规的作用和效果。在高考中,技巧分析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请分析……的表达效果。

(2)答题技巧:先明确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此手法在文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最后,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3)典型例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下面段落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分析:此题主要根据提干中的提示――“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解答。首先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端庄肃立”、“姿式高雅优美”、“商量”、“耳语”可知这是拟人手法,从“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可知这是比喻手法,而“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和“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再去联系全文,结合文章的结构、内容,进而阐述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步骤一)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步骤二)从形、声、色等多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步骤三)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1)命题规律:作者的观点态度,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常见题型有:文中的材料表达了什么观点;概括材料本身的观点。

(2)答题技巧:可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可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可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3)典型例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问题: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分析:我们应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了首领”,得知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从“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看出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刚好得出5个信息点。

答案: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4、评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本考点主要是考查从整体上对全文或有关重点文段的思想观点、关键内容、陈述目的等的理解,侧重于对主要信息进行确认、筛选、辨别、评价,其核心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其难点是对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理解,也涉及对全文的理解。如果没有整体意识,就势必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1)命题规律:请联系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2)答题技巧:应注意: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关于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技巧,还有许多角度可以深入展开,但以上所说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是针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展开来谈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现代文阅读题题目如何变换花样,都不会脱离课标规定的考点,只要我们掌握了考点,掌握了命题规律,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明确了它与题目的联系,就可以从容应对,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①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②毕淑敏《造心》,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③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④柯灵《乡土情结》,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⑤宁春强《雁阵》,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春季卷。

父亲的眼神阅读答案范文4

他见我甚是高兴,丝毫看不出任何病态,我便问其原因。他仰天大笑,递给我一本日记,并说病因皆在其中。

我回家阅读他的日记,日记中颇多语病,又多荒唐之言,也不写日期。但从字迹来看便可知并不是一日写成。

今把日记公开,以便医生学者研究,日记中的语误,不改一字。至于书名,乃小子我所想,不好之处,好望大家见谅!

今天晚上,月光轻柔。

我的心情也如这月光一样,格外的好。但“乐极必然生悲”,万事还是小心一些的好。不然教导主任,何以瞪我两眼呢?

我知道我怕的有理了。

今天全没月光,我更加知道不妙了。

早上去学校,门卫的眼神很怪:似乎责怪我,似乎嘲笑我。还有五六个低年级的学生,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更有甚者,张着嘴指着我,冲我嘿嘿地笑,我便如坠入冰窖,冷得直发颤,似懂非懂地明白了他们的布置,都已定下了吧!我反而平静了,仍是走我的路。前面有几个老师,也在那里议论我:眼神也同门卫的一样,脸色却是铁青着的,我想我同这些老师们都未曾说过一句闲话,他们怎么也这样。我忍不住大声问,“老师,你们有什么事情吗?”他们都低下头,走了。

我愣在当地,想:我在学校一直都很尊师守纪,从没有什么警告,记过处分,为何他们用那样的眼神看我呢,连我尊敬的师长。

这真让我有些不安了,也教我纳罕而且伤痛。

我似乎也有些明白了,这些都是教导主任教的!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都得想一想,才会明白。

同学们——有记过过的,警过告的,也有停过课的;他们的处境,全没有我昨天那么离奇。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位母亲,打了她儿子一下,嘴里说,“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好出人头地。”她的眼睛却盯着我。我吓了一跳,额头都冒了汗;街上的一群小孩,便都哈哈大笑起来。我赶紧加快脚步,回到了家。

回到家。家里的人都像不认识了我一样;他们的眼神,像极了门卫责怪与怨恨。我便逃也似的跑进了书房,反关上门,心却快速的跳着,冷汗都湿透了衣衫。这是怎么了,我哪里有答案啊!

前几天,大哥的同学对我大哥说,他的一个表弟家的孩子,考试没有考好,竟然跳了楼;你个大人骂他没良心。我插了一句话,大哥的同学盯着我看,眼睛像出了鞘的刀,大哥却红着脸,瞪了我一眼,摆了摆手,示意我出去。

今天我才明白他们的眼神,同外面的那些人一样,怨恨而且……

想起来,我的冷汗如雨,心也在颤个不停。

怪不得那母亲要说“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好出人头地”的话,小孩子的笑,大哥同学的眼神和大哥的脸色。明明都是那个意思:用我三年的青春,去换一张没用的小纸片。

他们……他们……怎么说呢?对了就叫他们为施毒者吧!那我是他们下毒的对象吗?是的,因为我也正值青春啊!

上午课间,老师还在给别的同学讲解着难题,教室很是安静,没事情的同学都自己看着各自手中的书。我大笑了一声,喝了一声“我本愤怒”。同学们齐齐地看着我,眼神冷得让人窒息,老师也是一样。我嘿嘿嘿地笑着,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大踏着步走出了教室。

下午有一节课活课,班任却坐在讲桌旁,不知写着什么。同学们也都埋头看着手中的书。

我站起来走到讲桌旁,“班任,我想出去小玩一下。”班任不答,仍是写着自己的东西;过了一会,冲我摆了摆手,便走出了教室,我便也跟了出去。

班任满眼凶光地看着我,“马上就要高考了,应该抓紧复习才对,你说呢?”

“是的。”

“高考结束了,是不是有很多时间玩。”

“是的。”我看得出,班任也是一名施毒者!说这些无非想把毒下在我身上。因这点功劳,也大可分一点好处。我不怕了,虽然我不是施毒者,胆子却要比他们大,双眼凝视着班任,腰挺的笔直。

班任冲我笑了笑,“不要玩了,好好复习吧!”

不要玩了,好好复习!考好了,他们自然有好处;我又有什么好处,怎么会“玩了”?他们这群人下了毒,却装作本应当的事情。从来没想到遮掩,好不知耻,真令我好笑。

我哪里还忍得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洪亮。自己知道这笑声里,装着我的愤怒与勇气。

班任皱着眉看着我;连同学们都放下课本,走出教室吃惊的看着我,有的还在一旁冷笑。

原来也有你们:

我的同学们!

我的好友们!

我不敢想下去了啊!

太阳落山了,门已从外面锁上了。

我不敢想下去了。

微风透过窗子,飘了进来,吹的旁边的书沙沙地响。

我盯着翻飞的语文书,看了半天。四个大字跃了出来,竟然是“老得可以”。我吓了一跳,忙闭上眼睛。再睁开时,语文书已被风吹掉在地。历史书却沙沙地飞着,我聚精会神,死死地盯着历史书,书上跃出了“子虚乌有”四个大字。我呆了一呆,忙揭开历史书,打开一旁的数学书。在灯光下,清楚地写着“不切实际”四个大字;我忙丢开数学书,拿起一旁的政治书,书上写着“谁又知道”;放下政治书,拿起一旁的地理书,打开一看却是“谁又去过”忙抛下地理书,翻开英语书,书上大大的写着“崇洋媚外”。

我放下英语书,不敢再看下去了。双眼却直直地看着这些书,不禁闭上眼睛,眼泪竟然掉了下来。

我发了半天呆。

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也看不出来,相貌也不是很清楚,脸上却带着笑,他的笑好怪。我便问他,“应试好吗?”

他仍然笑得很怪,“怎么不好呢?没有应试那有什么办法分辨人呢?”

我知道了,他也是一名施毒者;便拿出了十二分的勇气,追问,“真的很好?”

“这等事情你问它做什么?换个话题吧!”

去哦却仍问,“真的很好?”

他便变了脸色,铁一般青,瞪着我说,“从来就有的事情,那还能不好。”

“从来就有的事情,就一定好吗?”

“当然,要不然怎么存在了这么多年啊!”

我直跳起来,睁不开双眼,这人便不见了。我的全身已被汗水浸透了,一个疑团却在心头缠绕:这个人是谁啊?

万事总需想一下才会懂得,不是吗?

月光如水一般,斜斜地射在我的窗台。我的心宛如被雷劈了一下,思绪豁然开朗。

我明白了古代也是有学校的,在什么唐朝形成了一个“什么制”。那应该是最早的应试了,应试与作官联系在一起;成功了,那真是“一人什么道,什么都升天”啊!

怪不得大哥的同学会说那么多的话。他们都种了那个朝代的毒,却想要把这种毒下在我们身上;用我们宝贵的青春去换取那一张薄而无用的纸片。

我也有青春,他们想要给我下毒了!

自己明明也是受害者,却又去给别人下毒。都用怀疑的目光,去看周围浑浊的世界。

谁又能放下“千金担”,坦然地去珍惜那微弱的光明呢?

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却死也不肯的,那是多么沉的担子啊!

门开了。

父亲和班任从外面走了进来。

我忙说道,“父亲,我有话要说。”

父亲一摆手止住了我,“你班任看你来了。”

班任对我笑了笑,甚是和蔼,也格外和气地对我说,“好好休养,快点好起来。我和同学们等着你回来。”

我大笑了几声,大声说道,“您们能不能听我说一句话啊!”

“你说吧!”父亲看着我,班任冲我点了点头。

“我只有几句话,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班任我想在什么唐朝之前,人们的青春都是纯洁自由的。可是,自从那个唐朝推行了那个‘什么制度’之后,青春就变了样,变得还很多。”

“人们整天想用‘十年寒窗’去换那一时的‘成名天下知’。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明清;明清又加了价,在一直到今天。”

“他们那些人都中了一种毒,你们也中了;却又想方设法地下在我们身上。你们有没有想想,我们的感受。我真的不想也不愿意用我短暂而美好的青春去换那‘一举成名’的喜悦。更不愿意去换那一张薄而无用的纸片。”

这时候,父亲忽然恨恨地瞪着我,大声喝道,“这些疯话说完了没有!”

这时候,我知道了。我说中了他们的心上了,便得意地笑了起来,仍说,“你们不要逼我了,改改吧!你们要知道将来是不允许你们这种施毒者存在的。”

“青春只有一次,不要再下毒了。让青春变得美好而自由吧!”

父亲这时已和班任走了出去,我听到了他们的叹息声。

我却笑的更大声了,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不禁大声喊道,“改改吧!还青春已美好自由吧!你们要知道将来是不允许施毒者存在的。”

门仍是关着。

不能想下去了。

多年的蛊毒横行的地方,今天才知道自己其实也在其中混了多年;难免中了一点毒,难见正在享受美好而自由的青春之人了啊!

父亲的眼神阅读答案范文5

    名师简介

    张庆圭,男,64岁,全国优秀教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英语特级教师,首届武汉市“十大名师”。现任教于湖北省实验中学。

    名师语录

    给孩子灌输知识,不如从小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逼出来的,引导自学,孩子才会受益终身。

    父母别当自己是“万事通”,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个,为什么不喜欢那个,在没有了解前不要轻易断言。

    名师谈育儿得失

    我是这样教育女儿的

    大女儿现居美国,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小女儿在上海,是一名电脑工程师。说起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张庆圭老师脸上溢出的是父亲特有的慈爱与幸福。两个女儿虽然不在身边,但个个都是贴心“小棉袄”。

    引导思考强过灌输知识

    女儿年幼时,我也走过弯路。女儿一岁半时,我就尝试发挥专业优势,在教女儿说汉语的同时还教她们学英语。初期,我颇有成就感,后来发现女儿学得快忘得也快,甚至常将汉语与英语弄混淆。

    在读了一些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方面的书后,我了解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完整记忆,过早给孩子灌输学科知识很可能是事倍功半。

    此后,我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我经常给女儿讲故事,但很少讲完整的故事。当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时,我反问女儿:小伙伴掉到大水缸里了,你们会怎么办?两个女儿的答案千奇百怪,还认为司马光的做法“破坏公物”欠妥当。我赞许了女儿爱护公物的想法,后又反问女儿:究竟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财产重要?

    这样的对话看似平常,但无形中锻炼了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孩子营造自学空间

    两个女儿读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拔尖,我也曾紧张过。但我清楚自己是父亲、是老师,但绝不是“万事通”,我能教会孩子很多东西,但更多东西需要孩子自己去学,因此,教孩子养成自学的习惯才是根本。

    每个月我都会带女儿逛书店,随她们挑选自己喜爱的读物,有时会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书籍,培养女儿阅读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在女儿学习英语方面,我本来是打算多花些心思辅导的,可那时正是自己工作最忙的阶段,就定了个“一周一本一记一聊”的规矩,就是要求女儿每周看一本与她们基础程度相当的英文故事书;每周用30分钟的时间,依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英语写一则短文;我每周抽一点时间,听女儿讲讲英语故事。最初本是无奈之举,没想到效果特好。

    名师直陈家教误区  

    “学习主要看分数”

    孩子学习好不好,许多家长的衡量尺度是其考试分数。

    名师点穴:单纯用分数来评价、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使家长和孩子都容易陷入焦虑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孩子分数不高-家长加大干涉力度-削弱了孩子自学能动性。

    “努力就能成事”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努力了,就一定能成事。

    名师点穴: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却语言能力弱,有的孩子擅长运动却不善于做学问。很多时候不是说努多少力就有多少收获,当父母也不能强人所难。培养孩子还是要发现孩子的特长,让其潜能得以发挥。

    名师建言

    父母应做好榜样

父亲的眼神阅读答案范文6

师:向大家打听几个人,知道小沈阳吗?他演的小品《不差钱》看过吗?

生:看过。

师:他的一些经典的台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有一些观众不喜欢他的表演。小沈阳说:“有大家的批评我才能走得更远。”说得多耐人寻味啊!

师:莫言,知道吗?

生: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师:是的。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书店内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但是对莫言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示肯定。最近莫言在网上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莫言觉得,无论是精彩极了的肯定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都是一种财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用这两种极端的评价作为课题的。(出示课题,生齐读。)

【点评:教师导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而且此话题就是本节课所传达的主要信息。王老师巧妙地选择了两个具有争议的热点人物,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体验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评议和看法,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学生及早地进入教学的情境。】

二、初读,整体感知

师:课前已经读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读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能不能直接进入挑战?

生:能。

师:这里有两组词,请你自由读读。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生自由读。)

师:第一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精彩极了,搂住,赞扬,腼腆,得意扬扬,慈祥。)

师:这里有一个词特别难读准,是哪一个?

生:腼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两遍)

师:第二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糟糕透了,失声痛哭,严厉,引入歧途,谨慎。)

师:请你选择几个关键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把书打开,自由准备一下。

生:课文主要讲“我”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夸奖“精彩极了”,父亲却批评“糟糕透了”。长大以后,我明白了,无论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爱的表现。

师:如果请你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生:第1~14自然段为一部分,第15~17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

生: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七八岁的时候的事,第二部分主要讲“我”长大以后的事。

师: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点评: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统一?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两组词语,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其中的奥秘。并且通过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个脉络和主要内容。这种看似随意的词语教学,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具有温度和情感的词语一步步走向了严父慈母的情感世界。王老师没有结合课文刻意推敲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词语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根据这两组词语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真可谓一举多得,润物无声。】

三、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感受母亲的夸奖,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神表达情感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1~14自然段。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1~14自然段,把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画出来。

(生读课文)

师:你找到几处?

生:我找到两个句子。第一句是“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第二句是“‘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师:找得非常准确。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很长,谁再来读读?(指名朗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生1:开心。

生2:兴奋。

生3:激动。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

师:从母亲发光的眼神中看出她的兴奋和高兴。(板书:神态)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叫、喊。

师:母亲实在是太开心了,以至于大声地喊了起来。谁来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巴迪?

(生大声朗读)

师:只是声音响还不行,朗读时还得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板书:语言)谁再来试试?(指名朗读)

师:“真是你写的吗?”母亲先是表示怀疑、惊讶,(板书:?)接着一连用了两个感叹句来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板书:!!)让我们一起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小巴迪。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通过母亲的动作也能看出他的兴奋。

师:(搂住学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从母亲的动作也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激动。(板书:动作)

师:从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兴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如果你就是小巴迪,听到母亲雨点般的夸赞,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开心。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2:骄傲。

师:也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3:自豪。

师:请你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

师:是啊,母亲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温暖的拥抱,对于巴迪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但是光有母亲的赞扬还不够,巴迪还希望得到父亲的

夸奖。

【点评:长文如何短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寻找合适的句段来理解文本十分重要。王老师选择的这一段内容具有典型性,其中包含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着眼点。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行走,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和学生对话交流,创设激起情感涟漪的情境。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老师的课堂不仅推动着孩子的情感升华,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丰富和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2.品味巴迪等待时的心情,尝试用人物的言、行、神表达内心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5自然段,细细地体会一下巴迪在等待父亲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或句子,体会一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等待?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迫不及待的等待。

师:“迫不及待”的“待”和“等待”的“待”重复了,我们换个词,可以说是――

生:焦急的等待,着急的等待。

师:还体会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小巴迪信心满满,他不仅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画了一圈花边,还把诗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希望父亲一回来就能看到,一看到就会夸奖他。

师:是啊,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生:这是一种自豪的等待。

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生:“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师:是啊,小巴迪已经得到了母亲雨点般的赞扬,他相信父亲也会像母亲那样夸赞他。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说“我紧张极了”。是啊,因为“我”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能得到这样一位父亲的夸奖,巴迪心里怎能不紧张不期待呢?所以,这还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除此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漫长的等待。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觉得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

生:一连用了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为什么这里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前面两个不写也可以啊?

生:一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觉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他几乎是一分一秒地数着时间度过的。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后面都用上了句号。

师:按常理,词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这里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这样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时间就好像停在了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有一个成语叫度日如年,此时此刻的巴迪是――

生:度分如年。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时间就在小巴迪焦急而又自豪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巴迪两眼紧紧盯着时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七点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

生:爸爸,快点回来啊,你今天怎么这么迟了还不回来啊?

师:等啊,盼啊,盼啊,等啊,噢!七点半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啊?到底回不回来啊?

生:妈妈不是说爸爸七点钟回来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来呢?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生:爸爸快回来,爸爸回来又会怎么夸奖“我”呢?

师: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却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巴迪的等待。(指名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分明感受到小巴迪内心在不停地呼唤:爸爸,快回来呀,快点回来呀。他期盼着父亲看了他的诗后会好好夸奖他一番。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出示:父亲一念完那首诗, 。生练写。)

【点评: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品味“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而是别出心裁,创设了“父亲回来后会如何夸奖小巴迪”这样一个情境,架构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小巴迪内心的焦急以及对于父亲赞扬的渴盼。如果说朗读是自我情感的外化,那么写话则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中去,积累语言,训练语言,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3.直面父亲的批评。

师:小巴迪期盼着父亲的夸赞,可他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生:糟糕透了。)请把父亲的评价画出来。

(生默读,找相关句子。)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评价?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我们再读一遍,前面我们说过,朗读时要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指名读)

师:小巴迪满怀信心地等待,等来的却是父亲这样的评价。假如你就是小巴迪,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伤心。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失望。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痛苦。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师:小巴迪的这种伤心、失望、痛苦的心情如何用语言来表现呢?(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师:自由读读,想想这几句话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人物心情的?

生:是写“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师:这是用了什么方法?

生:写了小巴迪的动作。

师:哪几个动作?

生:冲出,跑进,扑到,痛哭。

师:四个动作一气呵成,把巴迪痛苦、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表达人物心情,可以用一个动作表示,也可以是几个动词连用,当几个动词连用时表达效果会更强烈一些。

师: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神态描写。

师:“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通过神态表现人物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点评: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一波三折,前面教学的情感铺垫,为后面的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蓄势,造成了小巴迪的情感一落千丈,从学生的回答就能够看出教学效果的奇妙。王老师引导学生把感受送入课文的语言中去,在不断深化的朗读中,学生把自己和小巴迪融为一体,并且再一次回顾了作者“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把文本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四、思考结课

师:同学们,在小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常会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夸赞,同时,他还会得到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于巴迪的创作和成长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我们下节课到后面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点评:教师结尾提出悬念,传递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的矛盾,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评析】

朴素中彰显智慧

平淡中渗透灵动

王红老师执教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上课伊始,她首先与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话题从明星小沈阳,谈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王老师聊着天,好像老朋友在谈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交流对话、教学流程充满了水融的和谐,整堂课始终在民主平等、宽松愉悦中进行,行云流水,简约朴素。坐在这样的课堂里听课就是一种享受,甚至连时间的流逝也毫无觉察。王老师深厚的底蕴与教学艺术流溢于课堂的角角落落,这种和谐高效的课堂,是我一直所期盼和向往的,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一、超越文本视界,开启情感的对话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节课的特色。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相互比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洗礼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孩子在书本中真真切切地“经历”一个来回的过程。让我颇受感动的是,课堂上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对学生不厌其烦地引领阅读。当学生读到“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的身上”时,她竟然深情地搂着学生,拍着学生的肩头,俨然就是那位慈爱的妈妈,她自己也成为了文中的一员,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那场面催人泪下。这就是所谓的“蹲下身子看学生”,这种爱是自然流露的、发自内心的,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她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配合得恰当得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具鼓动性,教学中常常产生师生、生本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三情合一的境界。因此,我也随着王老师的语文课堂经历了一次“生命之旅”。

二、朴素的课堂流淌着智慧,而又不乏深刻灵动

王老师的课简简单单,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这实在需要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诗外的功夫。但这绝不是把课堂教学简单化,因为简单的背后,是教师更多的思考与付出。在这一堂课中,王老师没有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是把握教学细小的环节,没有把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放在一起解读,她既不是锁定在母亲的赞许――“精彩极了”,也没有定位在父亲的判定――“糟糕透了”,而是选择了焦急“等待父亲”的时刻,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小巴迪,听到父亲的批评,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进一步渲染了文章的浓厚情感。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来回徜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三、个性解读,品悟语言文字

新课伊始,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王老师出示了两组词语,一组是:精彩极了、搂住、赞扬、慈祥、腼腆、得意扬扬;一组是:糟糕透了、严厉、失声痛哭、引入歧途、谨慎。让学生比较这两组词语,初次感受词语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感悟。王老师引导学生边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边寻找这三句话的写作表达特点。这三句话看似唆,实则形象地表现了小巴迪一直焦急地等待爸爸回家的心情,盼望爸爸也能夸他几句。教师引导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于是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王老师所说的那样:“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在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喷发,当教学始终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迈向和谐、有效!”

四、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当学生感悟过宽容大度的母爱之后,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王老师在读品结合、读悟结合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情的语句,感受父母不同的态度”,选取课文中表现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引导学生想象、迁移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真可谓做到了学为所用,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