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上行下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上行下效范文1
上行下效,汉语成语,拼音是shàng xíng xiàxiào,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中性词,是一种通用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上行下效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上行下效成语解析上行下效意为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东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二、上行下效成语典故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以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领导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的一种理解
上行下效范文2
格伦、马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个人飞行器,最开始,他的实验室就在自家后院。之后马丁公司获得风险投资,正式了飞行背包的原型机。2008年,第一台飞行背包试飞成功。现在,马丁公司据称已于一架知名飞机制造公司合作,实现年产量达500台,其目标客户除了政府、军队以及搜救机构以外,还面向任何对飞行感兴趣的人,如果你的上班的距离在50公里以内,不妨考虑预订一台。
在新西兰基督城的最近一次公开试飞中,飞行背包创新了记录:每分钟的攀升速度达到800英尺,攀升高度达到5000英尺。2010年,《时代》杂志把马丁公司的飞行背包列为“年度最佳发明”之一,在那个时候,飞天背包的性能还远不能和今日的相比,飞行速度为100英尺/分钟,飞行高度仅为50英尺。试飞成功之后,马丁公司开始接受无人及载人飞行器的预订,18个月后可将飞行器送至客户的地址。“涡轮机开始运转,我觉得背上好像背了一辆小型跑车。我想微笑,却又挤不出笑容来,起飞了。”Mark Wilson在他的博客这样描述他的Martin Jetpack试飞体验,在动力方面,Jetpack的动力原理和直升机类似,而非“喷射式发动机”。它采用汽油提供动力,驱动涡轮发动机,依靠双螺旋浆转动产生200马力的推力离开地面飞向高空。两个桶形的装置左右并排安装在背包上方,其中各装有一个螺旋桨,比直升机开放式的螺旋桨设计效率更高。而发动机、燃料箱安装在旋翼中间下方的位置,以防止飞行时重心过高而翻转。机身主要采用碳纤维,减低重量的同时保证强度,让整套装置在每分钟6000转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足够的稳固。
出于安全考虑,Mark Wilson的试飞被安排在渺无人烟的郊外,“我勉强塞进一套特制的飞行服里,爬上驾驶位感觉有点奇怪。他们设计了一个座位,但似乎又不符合人类的坐姿,安全带交叉着绑了好几条。我只能保持半站半坐的姿势。工程师向我保证,飞行姿势不会特别舒服,但上天之后,就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口”他介绍道。但设计者格伦・马丁却表示,Jetpack的安全性并不比其他类型的飞行器更低,他还安装了一套弹出式降落伞系统以防万一:如果在空中出现故障,可以按下紧急按钮。飞行背包内嵌的降落伞将会由压缩空气向上弹出,使得飞行员能够在离地面不高的地方成功开伞,平安着陆。
按照美国的超轻飞行器标准设计,Jetpack小于115公斤(254磅),带有一个20升容积(4.5加仑)的燃料箱,耗油量大约相当于普通轿车平均耗油量的5倍,可以连续飞行50公里。由于它使用普通汽油,这意味着使用者可以飞往任何一个本地的加油站,将油箱充满,顺路还能在旁边便利店捎上一份外卖。
由行背包重量较轻,意味着操纵它不需要考取飞行执照。飞行者通过身前的两个把手来控制,左手控制飞行高度和转弯,右手控制前进速度。“戴上头盔之后,几乎闻不到汽油燃烧的味道,螺旋桨的转动也很平稳,但可以听到发动机声音。我匀速离开地面,上升到约20英尺高的半空”,MarkWilson这样描述飞行离地的感受,“我左手推动把手,缓缓前进,在空中停留了15秒,”降落回地面之后,他决定预订一台。
上行下效范文3
前有狼,后有虎,受厂家直营和大型商超迅猛发展的双重夹击,更受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重创,在各大中城市,许多传统经销商营业额和利润的下滑成为历史的必然,其战略转型迫在眉睫。
专属配送团队
经销商的当地仓储配送和融资(资金垫付)功能,因为距离遥远、直供成本过高、配送时间受限、资金规模限制和收款风险等多重因素影响,绝大多数厂家无法越俎代庖,这是专业的渠道配送商特有的优势,也是这类经销商生存发展之根本。
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配送俨然成为企业与用户见面的唯一通道,基本的物流已远远不足以满足厂家对配送的要求,随着用户体验要求的持续攀升,大部分企业迫切希望建立自身专属、能代表企业形象的物流队伍。
抓准这个契机转型企业专属配送商,具有管理简单、生意稳定(坐享其成)等优点,对一些有充足的资金、经营能力有限的经销商而言,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最好能争取与上游品牌厂家合资经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风险)。
但是,专业配送商的别名是“高级搬运工”,企业的规模和利润都比较有限,经销商们赚的是辛苦钱血汗钱,对一些积极进取、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强的老板们而言,此类战略转型过于简单。
稳固在特殊领域的地位
传统经销商的客户一般是当地各类零售店,但现实趋势是这类客户要么厂方直营,要么受电商的冲击,生意日渐萧条。那有没有特别的销售渠道,只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有足够的销量而厂家的销售力量又难以顾及的呢?
在快速消费品产业,校园经销商、餐饮渠道经销商、娱乐场所经销商、交通渠道经销商(铁路、汽车站等)、福利团购经销商等特殊专业渠道的经销商就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在face-face以组织为销售对象的产业里,如软件、办公用品等,有政府、教育、金融、电信等特殊背景的经销商就备受厂家的欢迎。
作为专业渠道经销商的优点很明显:与专业客户关系密切,厂家难以过河拆桥,有稳定的销量。但缺点也明显: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很难进入这些专业渠道;为维护客情,一般需要昂贵的交际等经营费用;经销商的产品价格透明度要低,毛利要高,否则企业的利润难有保障。
在当地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一种难以模仿的核心资源,普通厂家的销售人员很难建立。如果传统经销商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并注意维护,专注成为特定的专业渠道销售商,必将成为特定产品厂家追逐的对象。
转型售后服务
在家电、IT、数码通信产品等领域,随着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的迅猛发展,随着苏宁、国美等大零售终端的成熟,许多经销商消亡,而坚持下来的经销商因产品批零差价的缩小,“王小二过年,日子一年不如一年”。
其实,家电、IT、数码通信产品与快速消费品不同,在销售价值链中,售后服务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能够给相关企业带来巨额利润。只要产品过了保修期(以及保修期内的意外损坏),什么零件价格、人工费用都由服务商说了算,其中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
虽然一些一线品牌如联想、海尔等在各大城市自建售后服务体系,但是更多的品牌综合考虑管理和成本因素,将售后服务委托当地的经销商或第三方。三星、飞利浦等品牌在一线城市的售后服务都外包,一些二线品牌,在二、三线城市的更不必说。
21世纪是家电的年代、数码的年代、IT的年代、移动的年代,其售后服务的市场价值不小。在此领域的传统经销商如果能够成功战略转型为家电、IT、数码等产品的售后服务商,虽然赚不了大钱,过过小日子不成问题。
传统经销商转型为专业售后服务商的优势在于:与上游厂家关系良好,在相同条件下,容易得到厂家的授权;有专业的顾客服务意识,与技术出身的售后维修商相比,更能够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尽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维护厂家的品牌形象。缺点在于:售后服务的专业技术力量不够,需要组建全新的售后服务、维修队伍;受制于厂家等。
自建品牌?
创建自有品牌,成为品牌运营商,争夺最有利润的产业价值链环节,这是最具雄心壮志积极进取的战略转型!娃哈哈、养生堂、金六福、神州数码等著名品牌企业都是从经销商战略转型而来。义乌批发市场的老板们,为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最近几年,纷纷推出自有品牌(甚至收购品牌,如原驰名商标“霞飞”就落入义乌经销商之手),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部分企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良好。
许多经销商,一旦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往往有后向一体化贴牌生产、运作品牌的冲动。实际上,经销商运作品牌的确存在许多优势:熟悉行业经营特性,容易了解顾客需求,行业人脉资源丰富,部分销售网络共用等优势。如果经销商决心自建品牌,则应迅速行动。“抢先”是营销第一法则,行动越晚,有价值的细分市场越少,企业运作品牌成功的概率也越低。
当然,从流通业到品牌运营,企业管理更加复杂,对创业者的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要求也高,不过,他们可以运用专业咨询/策划公司以弥补自己经验的不足。
启示
如果经销商本身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相对有限,且目标也有限,比较务实,专业化(专业配送商、专业特殊渠道商、专业服务商)是不错的战略抉择。
上行下效范文4
(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演化
在绩效评价的模式上,中国银行的绩效评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03—2007年。此期实行“分组赛马”考核体系:引入内部竞争,根据同组分行表现排名计算各行指标得分,鼓励争先进位。2008年1月至12月。此期建立矩阵式绩效管理体系,取消分组赛马,实行差异化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简化指标体系,突出对分行市场竞争力的考核,建立对业务板块的绩效指标体系。2009—2010年。此期建立了以战略为导向,紧盯市场先进标杆、以市场地位提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客户、产品两个维度的双向考核模式。2011—2012年。此期对境内一级分行分组考核,差异化设置绩效指标,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多头考核问题,取消公司金融总部、个人金融总部对分行条线的绩效考核,促进条块绩效协调一致、有机衔接。2013—2014年。此期在总结过去绩效考核政策运用效果、精简指标数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内生动力机制相配套的绩效指标体系,对一级分行主要考核制约全行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性指标。第一阶段:党政领导干部考核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第二阶段:目标管理法(MBO)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以2004年最具代表性,这一年经国务院、银监会批准,中国银行改建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强内部管理。第三阶段:目标管理法(MBO)与经济增加值评价法混合使用阶段,从2005年至2006年。第四阶段:经济增加值评价法与“平衡计分卡”混合使用阶段,从2007年至2012年。考虑到总行对分行在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方面的激励和约束不够到位,容易诱发短期行为的问题。2007年起,总行开始借鉴“平衡计分卡”理念。第五阶段:关键业绩指标(KPI)法与经济增加值评价法混合使用阶段,从2013年内生动力机制实施以来至今。
(二)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但也走过一些弯路,绩效评价体系在具体执行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绩效政策缺乏连续性,绩效导向、评价模式一直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缺乏一套公认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第二,对绩效管理整体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主要是过于强调绩效考核,甚至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但是在绩效目标设立、绩效过程管理、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运用等其他绩效管理环节上重视度不够。第三,重视短期利益。由于各种原因,考核指标仍以传统财务指标为主,虽然简单明了、易于传导,却存在诸如容易忽视长远利益,过于注重当前利益等弊端。第四,重视局部利益。在总分行形式的组织框架下,各分支机构相对独立,各分支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与总行博弈的现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分支行自身的经营业绩,而不一定会顾及整个集团的整体利益。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要归咎于传统内部管理流程与绩效评价体制的弊端。一直以来,“部门银行”带来的业务分割模式大大削弱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效率,加快流程银行建设,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健全战略导向下的绩效评价势在必行。
二、基于流程银行模式下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流程银行的内涵
流程银行的理论背景起源于银行业“流程再造”的理论:即银行为了在同质化严重的竞争环境下能够取得在经营成本、客户满意度、反应速度等方面的优势,以内部管理流程为核心内容进行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二)流程银行的主要特点
流程银行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入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设计、绩效评价等方面均要一切从客户需求出发,从客户反映出发,努力迎合不同客户的需求,或创造客户需求;二是强调扁平化的组织框架,要求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市场敏锐度,要由传统的“矩阵式”或者“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转变为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扁平化组织模式;三是要求实现前中后台相分离,形成后台集中运行、前中后台之间相互制约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的实践——以中国银行为例
中国银行的流程银行建设起始于IT蓝图建设,IT蓝图初步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和“全国一本账”。2014年,中国银行制定了机构整合方案,成立了“渠道管理部”,撤销五大总部,大量总行员工得到分流,虽然没有直接转为事业部制,但朝着扁平化管理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
(四)构建与流程银行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流程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一般流程包括绩效目标确定、绩效指标选取、设计绩效指标框架及指标计分方式、绩效沟通与改进、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六个阶段,为构建与流程银行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关键在前四个阶段的工作。
(1)绩效目标确定。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绩效目标的确定与分解。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在明确考核的目标后需要将大目标分解成可以度量、操作性强、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小目标。若要构建与流程银行相适应的绩效目标,可以将战略目标定位为流程银行,并将银行流程的一般内容转化为用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为评价工具的具体目标。
(2)绩效指标选取。
绩效指标的选取要根据银行的战略规划、发展重点的不同而差异化制定,作为与“流程银行”建设相配套,以价值创造为终极目标,“平衡计分卡”为主要评价工具的绩效指标体系,指标框架一般包含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员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其中经济价值增加值EVA、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等经济资本指标将放置于绩效指标体系的首位。
(3)设计绩效指标框架及指标计分方式。
一般情况下,财务、客户维度基本分之和为60—80分,工作进程维度基本分为15—30分,员工学习与成长维度基本分为5—10分,各维度基本分之和为100分,其中财务维度基本分权重应明显高于其他维度。
(4)绩效沟通与改进。
确定各业务流程相驱动的绩效指标和计分方式后,应通过沟通,全面了解绩效指标进度、重点工作进展,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辅导,制定绩效改进方案,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绩效,提高技能。
三、结束语
上行下效范文5
【关键词】厂商造势 非理性消费 前景理论
一、综述
传统经济学认为消费者是“经济人”,能对一切活动做出理性决策,以利己动机以最小的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但这种假设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不能对决策考虑周全,不能做到理性决策。许多学者已经对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
赫伯特・西蒙(1973)认为人的理性决策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理性决策转化而来的。丹尼尔・卡曼尼提出了前景理论,认为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介于期望和碰运气间的行为,会背离偏好一致性与效用最大化。前景理论得出结论:当收益确定时人的决策表现为风险厌恶,损失确定时,决策表现为风险偏好。
哈耶克认为,人的理性是通过制度习惯规则实现的,鉴于社会认识的分散性,行为人往往会有意识的部分的放弃客观知识,甚至采取直觉或者冲动性决策。
黄守坤(2005)认为非理性消费表现为,未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行为,不满足边际效用递减的消费行为,未考虑收入约束的消费行为,以及错误的预期意识导致的消费行为。
刘佳刚、刘乐山(2006)将非理性消费分为,谨慎型、枯竭型和畸形结构型消费行为。认为其可能引起消费不足、物价上涨过快、社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等问题。
二、理论中的理性消费
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能同时达到一般均衡,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应用,消费者的花费能带来最大的效用,且生产的产品正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总社会福利有所减少,厂商攫取了一部分消费者的福利,同时减少了产量,但相对而言消费者的效用依然能得到满足。在理性人假说下,市场参与者会在掌握充分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以往的经验作出最优的决策,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价格机制的市场配置失灵,但消费者的永恒使命依然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似乎他们也或多或少的完成了。比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卖方掌握完全的信息,买方能获得的信息很少,于是就出现了买方花同样的钱买了质量一般的产品,不过买方还是买到了他愿意买的产品,只是消费者剩余小了,消费者没有物美价廉的感觉。
三、现实中的非理性消费
在现实中,大多数消费者更愿意随大流,丹尼尔・卡曼尼的前景理论认为,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介于期望和碰运气间的行为,所以随大流或者说从众效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方式,即使这样被骗了,他们也觉得很多人同样会受到损失,于是自己的预期损失就减小了。
相比消费者,生产者更理性些,他们不断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违法犯罪也不在话下。另一方面,厂商采取造势作用,通过广告、媒体,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方法,鼓励消费者采取超越自己收入水平的、透支未来收入的枯竭型消费,以及重视短期消费和物质消费的畸形结构型消费,并且制造社会消费其产品的趋势,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里,扩大市场需求。
比方说汽车市场,厂商鼓励消费者买轿车进行商务活动,买越野车进行野营旅行活动,买微型车接孩子等等,并且鼓励名人来倡导这些生活状态,使得人们跟随名人的生活状态,买了许多车。考虑到汽车寿命,实际上一辆车就满足以上需求,多出来的几辆就是厂商造势作用扩大的需求。
根据丹尼尔・卡曼尼的前景理论:当收益确定时人的决策表现为风险厌恶,损失确定时,决策表现为风险偏好。在消费者进行一般新商品的消费时,收益是不确定的,消费者认为损失限于商品的价格,于是倾向于风险偏好,对于厂商的造势作用,消费者乐于尝试新商品,并且服从厂商所倡导的枯竭型消费、畸形机构型消费,于是需求的提升明显。
在消费者进行大型商品(药品、汽车、住房)的消费时,收益不确定,部分消费者认为可能的损失限于商品价格,结果同一般商品。另一部分消费者认为损失不确定,属于风险中性,或者风险厌恶。他们会考虑到长期使用药物的副作用、买房买车的贬值问题,于是他们多数会咨询业内人士或专家,期望获得更多信息,作出理性决策,但业内人士或专家受厂商的利益驱动,不能对消费者作出真实指导,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需求同样被厂商控制。
四、结论
假设建立一个完全自由无监管的市场,这些头脑精明又辛勤工作的商业精英们,会联合所有力量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的造势作用会影响占绝大多数的、知识欠缺又随大流的消费者们。最终厂商同时控制需求和供给,不断攫取消费者剩余,获得社会福利,使得社会财富不断集中到少数厂商手中,而消费者为满足其非理性的消费需求,透支未来收入消费,始终处于基本的生活之中无法积累财富。
政府应该采取加强对居民健康消费宣传,控制部分非法的欺骗性质的厂商造势作用,达到减少非理性消费并且抑制其消极作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赫伯特・西蒙.西蒙选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上行下效范文6
2006年6月银监会制订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建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工作旨在审查评价并改善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活动以及公司的治理效果,推动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迅速发展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在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相关的案件、客户纠纷持续上升,对银行的资产安全、声誉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给内审部门带来了新的课题。2013年,银监会将信息科技纳入监管评级体系,正式印发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监管评级内部规程》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以评级约束强化信息科技监管效能,提升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意识。从相关披露来看,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商业银行,均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到内部审计的重点工作领域,通过风险评估、内部专项审计、专项检查等手段深挖信息科技风险隐患,并针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内部管理。
二、信息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风险
1.信息系统本身带来的审计风险
信息化提高了银行业务处理的速率,加快了银行数据处理、集中、缝隙的速度,但同时也存在着银行数据或者审计数据被盗用、泄露的可能性。信息系统本身的某些特定程序被恶意修改、不法分子攻击网站套取利益、利用非法手段进行资金转移等案件屡见不鲜,这些给客户和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如果审计人员没在第一时间审计出系统本身的固有风险,将会使审计工作走入误区,给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由此可见,信息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内部审计工作所要面对的困难之一。
2.创新金融产品、金融电子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如上所说,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原因在于:
(1)创新金融产品很多都是针对不同的客户开发的,产品不具有同质性,审计起来耗时巨大;很多金融产品的结构复杂,内部审计人员没有专门的知识,无法进行深入审计。
(2)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网络风险认识不够,对其风险仅停留在对内部人员舞弊的审计方面,忽视外部客户操作风险、系统本身风险以及法律风险。
(3)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缺乏专业人才。内部审计人员可能只是在整体业务流程层面有所了解,对于信息系统结构、程序等方面的知识能力不足。
三、对策和建议
1.防控系统风险,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首先,及时完善信息技术风险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金融产品的更新。其次,建立完整的信息技术监管指标体系及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建立监管指标体系及风险性预警系统来加强信息科技审计力度,逐步实现信息科技内部审计常态化。最后,规范科技外包服务管理与建设独立的项目开发与测试团队并重,有效降低信息科技风险。
2.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