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1
一、教师的责任心
对每一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来说,都希望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是最好的,我们应该胸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我想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基础。
二、教师的耐心
《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中提到:“教师要有百分之百的耐心。”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做人、教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有责任心的基础上还要有耐心,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三、教师的教学思路与习惯
我认为一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习惯在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路与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想根据我们的教育趋势和考试题型来探讨。
1.基础知识(即知识积累)。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以必须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上是来自书本中的课文生字、古诗词、词语盘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而要在平时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与掌握。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生字这块完成好。首先,给每个生字注上拼音,组一个词,理解意思;其次,让学生用写字本来抄写生字,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拼音、组词、田字格的正确书写这三方面的能力;最后是听写,听写时要求学生写出拼音、组词。古诗词、词语盘点与日积月累这三块也必须让学生进行听写或默写,但这些工作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突然要求学生做到这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知识点。知识点一类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穿进行教学,这样一能巩固知识点,二能帮助学生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如:一年级在下学期开始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道补充句子的题目;二年级就是强化学生写句子的能力,在精读课文的后面不仅有了补充句子,还增加一个自己写句子的题目,并开始让学生认识拟人句、比喻句,学习简单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来写句子;三年级上学期就重点学习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同时还要掌握简单的病句修改和引号的用法,这是小学阶段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下学期就有缩句和反问的知识点出现;四、五年级就让学生在说话、阅读和习作中学会运用;六年级就让学生将前面这些知识点全部贯穿到每篇课文中。根据这一规律,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注意这些知识点的贯穿,让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认识、掌握和强化,这样的教学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知识性太强,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的效果最佳。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全面理解新课标,全面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
3.口语交际部分。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交谈,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这说明我们需要考查学生的说话和概括能力,为此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多用普通话,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就自然能做好口语交际部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从三年级开始,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先让学生照着故事书来讲简短的故事、笑话等,再后来讲更长些的故事、笑话等,五、六年级时就要求学生尽量复述故事),轮流写班级日记(三、四年级可写片段,五、六年级写完整的),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一定要让学生来说,不管说得好坏,让学生有训练的机会。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安排了一次“讲诚信,不撒谎”与“善意的谎言”的主题辩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论的交际形式,我就自己带领学生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辩论赛;下册第五单元又安排了“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主题辩论,这次我就完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辩论,最后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4.阅读部分。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平时的课文分析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对哪一类题型应如何做,有哪些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做好类似的题型。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匆匆》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中蕴含的多个考点与题型:(1)修辞的运用。作者朱自清在课文中大量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比喻、反问;(2)句式的仿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3)文章的写作方法:层次分明,首尾呼应。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2
【关键词】培养兴趣 持之以恒 习作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52-02
"人间千宝,难比学海珍珠奇异;天下百花,唯有书山桃李芬芳。"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如何让学生读好书呢?在此,浅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兴趣,让孩子好读书
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课外阅读呢?激发兴趣是最重要的。兴趣又来自哪里呢?不妨从这几方面做起:
1.老师做榜样,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平时,教师自己要勤动笔,写写文章。如果有文章被校外刊物发表。可以让学生读读自己写的文章,他们常常问:"老师,您的文章怎么这么好哇?"教师借机说:"多读书,多积累,勤动笔,这就是秘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因佩服老师的文化底蕴,而更自觉地读书。
2.每天一餐"智慧粥"。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将早会课10分钟作为"智慧早餐"时间。让学生上台讲述名人读书的故事或方法,当然还可以谈谈自己其他有关读书的体会。
3.每周一次"演说会"。
每周开展一次阅读方面的活动,如:科学家的故事会、"革命诗歌"朗诵会、传统文化介绍会、大好河山交流会、好词佳句评赏会等。
4.每月一次"笔记会"。
读书笔记这一展评中,全体同学既是参评对象,又是评委老师。最后奖励优秀的,质量一般的限期改进。这项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5.每学期一次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优胜者除了颁发奖品外,还可享受一系列的借书优惠待遇。这项活动也大大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
二、持之以恒,让孩子读好书
1.保证书源,让孩子多读好书。
(1)解决书籍少问题。
据抽样调查,约有43%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33%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阅读的,24%的学生是通过图书馆或班级图书角进行阅读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可供选择阅读书籍数量少,这已成为严重制约学生课外阅读的客观原因。采取以下方式来解决学生读书难的问题的。
①利用阅读室。
学校创建的阅读室的几个书厨里面书籍种类繁多,这为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的好机会。除了每周两节阅读课让学生到阅读室阅读外,班级的寄宿生晚上也可带着笔记本到阅读室阅读,做好阅读笔记,要求其将自己读书的收获与其他同学交流。
②充盈图书角。
开学初号召每个学生向班级捐书,利用学生藏书来充实图书角。每次以班级的名义从图书室借一部分书来装备小图书角。学校的图书室一般是一周开放一次的借阅,可向学校申请每周借阅两次,保证书源的充盈。
③成立好书交换站。
班级之间的图书进行交换借阅,这样,学生阅读范围、阅读层次上都得到保证。
④取得家长支持。
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机会,大力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后,让家长们为自己的孩子订阅报刊,为孩子建立小小图书室,为孩子每月购书一册等,并将好书带到班级和同学们共享。
(2)着力推荐好书。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推荐适合孩子的好书。
①板报设"好书推荐"栏。每周由学生或老师推荐少儿读物,书籍种类一般包括童话、故事、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等。
②课堂上极力推荐。配合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来阅读课外读物,读《同步拓展阅读》;读与作者相关的故事;读与课文同题材的美文佳作等。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都是关于鲁迅的课文。学完本组课文后组织学生阅读鲁迅写的文章及歌颂鲁迅的文章。
2.阅读指导,让孩子读好每一本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就需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1)坚持每天读一点儿。
美国教育家霍拉斯·马恩说:"下定决心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哪怕是一个句子。如果你每天都能阅读15分钟,到年底,效果就会非常明显。"一天有1440分钟,每天用其1%,即15分钟时间读书,一分钟读200字,可读3000字,一年就可读100多万字,能读好几本书。
(2)读书坚持"四到"。
"四到"分别为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眼到是指要看清字和标点符号;口到是指会朗读,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感情;耳到是指要听读出来的有没有错,听到后就靠耳朵把讯息传到大脑,然后由大脑传给嘴巴;最后就是心到了,在读时,不是读了就算了,一定要用心去想,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想想自己的感受。
(3)坚持做好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平日里,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诗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从而使他们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三、习作体验,让孩子感受读书好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关键在平时做的功夫。"这"平时做的功夫"指的就是平时的积累,它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还包括课外阅读的积累。
1.与诗同行。
六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布置学生课外查阅网络、翻阅书籍、访问等渠道收集了各类的古诗词。学生初步掌握了诗的写法:明喻法、暗喻法、排比法、拟人法等,并能模仿着写出一些诗。把这些诗进行分类,并装订成小册子,再为诗歌配上精美的插图,起名为《旭日小诗集》,让学生真切体验读书的甜头。
2.习作大比拼。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人物描写
丁玲曾说过:“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因此,在写作时写出真实个性的人物,只有平常的了解还不行,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找准人物特点
有人说,写人要写“魂”,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作。由此可见,只有对所作文章中心已心中有数,即在写作前先给人物的思想定位: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有着品学兼优的人,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等等,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就抓住了农村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介绍小伙伴时就要先确定小伙伴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而才能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
二、选好典型事例
写人离不开事,但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对小学生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即时选择两件事例,也不要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可以围绕中心,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要详写,次之则略。
三、抓住人物描写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添光彩,使读者如观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1.外貌描写,以形传神
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恰当的外貌描写,不仅可以丰盈人物形象,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少年闰土》一文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项带银圈的特征,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2.语言描写,言必由衷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即形象化的语言;必须是精确而凝炼的;必须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如《少年闰土》一文,从语言描写中,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作为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孩子,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因此,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符合闰土的身份啊!
3.动作描写,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
4.心理描写,升入心灵
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不仅要真实、自然,还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作文时,大多采用“我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时可以使用假设,自然流露心理活动,还可以有感而发,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5.侧面描写,烘托人物
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可用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人人有个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个性,人物才鲜活,才生动,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