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学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科学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科学故事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1

关键词:茅盾;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一致性;错位

一、“认识人生”的社会功用

文学研究会在文学思想上明确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他们普遍关心社会问题,用敏锐的眼光洞悉人生问题,这同样是茅盾早期的文学观。“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绝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以振聋发聩之声,彰明着文学家的责任,因此他也就否定了文学为纯艺术的艺术。他认为文学是人生的真实反映,并断言“文学于真实地表现人生而外,又附带一个指示人生到未来光明大路的职务,原非不可能。”“我们承认文学是负荷了指示人生向更美善的将来,并且愿意信奉力行此主张,便亦不妨起而要求文学者行动的一致了。”603茅盾在此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不仅是表现和暴露社会的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作用。通过对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挪威、波西米亚等国文学的介绍,更是让茅盾认可文学对于政治、社会的作用。在这一方面,茅盾对儿童文学的使命、功能方面的论述与他提倡的“为人生”的文学社会功用有着一致性。茅盾用苏联有名的儿童读物作家玛尔夏克的话“浇心中块垒”,“‘儿童文学’是教训儿童的,给儿童们‘找到生活之路’的,帮助儿童们选择职业的,发展儿童的趣味和志向的。”420“我是主张儿童文学应该有教训意味”[5]教训在此也就是教育的意思。这一观点在茅盾创作的童话之中也可初见端倪,《寻快乐》中便是为阐述勤俭会让人快乐的教育思想;在《书呆子》中开篇便直接揭示教育的主旨,希望以此篇童话,让不用功的学生可以用功学习,用功学习的学生更加用功学习。在“为人生”的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下,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加上一个教训的尾巴,结果就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同时,茅盾也在将成人的世界看作是完善的东西灌输给儿童。有一个问题,我们应注意到,即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是有所转变的。在《创作的前途》中,茅盾认为描写老百姓的良善、简单是应当和必须的,但他却痛惜这类作品被写坏了,“把忠厚善良的老百姓,都描写成愚騃可厌的蠢物,令人诽笑,不令人起同情。”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茅盾对将文学看做是消遣之事、游戏之事、载道工具的态度进行了批评。但有意味的是,此时的论述中,茅盾开始摆脱过去宣扬文学要“‘宣泄人类的共同情感’”的带有超阶级色彩的主张[6],茅盾提及一阶级人和别阶级人在容貌举止、说话腔调的相异之处。新思想是要同情于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与被侮辱者”,强调作家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有冷静的头脑和深邃的眼光,万不能将“将描写无产阶级穷困的小说反成了讪笑讥刺无产阶级的粗陋与可厌的了。”2621925年,茅盾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中,详细地探讨了无产阶级的产生条件、与旧世界艺术的区别、艺术内容、艺术形式等问题,源于对《论无产阶级艺术》的编译工作,使茅盾对的基本原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给西方的被压迫的大众》一文中,茅盾明确指出,中国左翼文学的任务不但是要和统治阶级的统治暴力作斗争,而且要和“白色文化政策”斗争,由此可见,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从超阶级到具有阶级色彩再到明确表明阶级本质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在茅盾创作的儿童小说中,《少年印刷工》的主人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少年形象,《大鼻子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因为战争失去家园和父母的流浪儿,《儿子开会去了》中的小主人公参与到抗日游行示威的群众运动中,“他要跟群众走,怎么肯跟你母亲走呢?”可以说,儿童形象的选取已经有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和阶级色彩的考量。茅盾的儿童文学文论在相关的论述中也有了此倾向性,那便是茅盾表现出了对苏联儿童文学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如在《关于“儿童文学”》一文中,茅盾十分推崇被高尔基誉为苏联“儿童文学奠基人”的玛尔夏克,而且对苏联儿童文学家也是如数家珍,如柴姆却洛夫、潘洛芙斯卡耶、曹洛托夫斯基……他认为《时钟的故事》《问题十万》等当时最新颖的“儿童读物”是苏联儿童读物作家伊林所著。可见,中国儿童文学对外国儿童文学的借鉴和转向是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苏联,这一动态是与整个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相一致的。

二、对科学、历史内容的关注

“一百零一册的《儿童科学丛书》。在文艺性儿童读物充斥市场的现今,区区一百零一册的《儿童科学丛书》可算是九牛一毛。”[7]485茅盾在此表现出了对儿童科学类读物的关注,在《论儿童读物》中这种关注度更是不减,“而此项读物中尤以关于科学的及历史的读物最为缺乏。”[7]488在《关于“儿童文学”》一文中,他对此问题再次重提,儿童文学读物中有两个问题还不是让人十分满意,其中之一便是儿童读物现在虽已由小说、故事、寓言、诗歌开拓到“史地”“自然科学”,但是关于科学、机械、现代生活方面的儿童读物还是一个很大的空缺。再如在《几本儿童文学杂志》中,茅盾更是表现出了对科学体裁类儿童读物的极大担忧和迫切需求,认为《童话月刊》中尤其不妥的便是“科学新闻”一项下只有《新兵器常识》。科学和历史小品“这两种是新的东西,是新的尝试。现在试验的时间尚不过半年光景,(倘使时间问题不能含糊,那么,应当说科学小品已经有了十个月的历史,而历史小品还不满半年)”504,科学小品是周作人自域外引进的,讲究不仅要有“科学的真实”“简要精美”,而且要有“文艺的趣味”。1933年在由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中,茅盾为抨性灵、闲适的小品文,开始正面提倡科学小品文。但此刻提倡科学、历史小品文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他迫切地希望通过科学或历史与文艺的联姻,而使科学或者历史走进处于水深火热的大众之中,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为大众求得自身解放助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30年代,出于现实的考量,茅盾不论是在中国现代文学文论还是儿童文学文论中,对文学作品中科学、历史知识的提倡是如此一致。茅盾接着谈到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与儿童读物之间的问题,他指出儿童的求知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猫哥哥狗弟弟这类简单的故事或者是历史传说以及神话故事是面向7~10岁的孩子,而如《宝岛》一类的西洋文学名著的译本是面向14~15岁的孩子,那么11~13岁的孩子是无书可读的。茅盾敏锐地意识到现在的问题不仅是初级的儿童读物缺乏新鲜的题材、内容辗转抄袭,而且高年级的儿童读物更是非常匮乏,而此项读物中关于科学和历史主题的则最为稀缺。“而在文艺读物中,他们又喜欢历史的题材。同时他们的好奇心也发展到了合理的程度,对于宇宙万象和新奇事物都要求合理的科学的解释。他们不再相信神话中的事物起源的故事,他们扭住了母亲,要她说‘真话’”[7]489。因此,笔者认为茅盾对儿童文学中科学、历史内容的提倡,不仅仅是呼应革命的现实,而且也是基于茅盾深谙儿童的特点、儿童的需要、儿童的接受能力,即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之上提出的。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2

【关 键 词】情境;故事;情境教学;故事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50-03

传统教学观念对学习基本持“去情境”的观点,认为概括化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这些知识可以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然而,正如Whitehead提出的那样,学生获得的是“惰性知识”,他们不能将它自然迁移到相关情境中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等影响下,研究者们提出“情境教学”模式,并将其予以实践。而故事,作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将其创设为适当的情境以进行情境教学,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价值。

一、“故事情境教学”的内涵

(一)“情境教学”的涵义

“情境”意义的探讨,由来已久。众多理论、实证研究都涉及到“情境怎样影响个体的认知、行为活动”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中的“情境”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态性”、“不确定性”等特征。[1]对于其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意义,作者认为“情境”的“生态性”这一特征显得尤为突出,是指情境的真实性和动态性。

情境具有生态的真实性,个体在情境中的发展是真实的,在情境中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因而,高文认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创设一种真实逼真的情境,知识与技能自然地嵌入其中,以反映它们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学生身处情境中,从不同的观点出发探究问题。该情境向学生提供了支撑,促进他们对所体验到的世界的意义进行建构。[2]”

情境具有生态的动态性,情境中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是动态的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动态的发展变化。情境教学因而要把握住情境中的主观因素——个体情感,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因。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正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3]

(二)“故事情境教学”的涵义

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包括:实验演示操作,如语言描绘,实物展示;主题游戏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生产生活场景,如田野、工厂等;文艺作品,如故事、戏曲、舞蹈等。其中,故事,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因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鲜活等特点,适合于各个群体人们的认知和审美需求。

故事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口头讲述或文本阅读或实际演绎,可以单独呈现或是与其他类型的情境相结合。故事的来源广泛,依据现今或以往、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经历,每个人都记忆保存了丰富的故事信息,因而将“故事”创设为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更为灵活机动、适时贴切、简便易行。

故事,一直被用作一种教育资源,来支持儿童社会化、情感的发展,如在故事中展现各种情景,以教导儿童如何处理冲突、承担责任、与人合作;支持儿童语言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故事,被认为是最为自然的组织化知识集合,它将人类的知识、价值观、信念代代相传。在故事情境中学习,信息能更为有效地被掌握和记忆。[4]故事,也为儿童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经验的世界,儿童建构起非正式的知识经验,这为发展出正式的、概括化的知识理解奠定了基础。

因而,故事情境教学可作如下理解:是将“故事”创设为情境的一种情境教学方式;从教育的角度讲,故事,是一种最为自然的组织化的教育内容集合体,蕴含丰富的教育信息内容,因其适应于各个群体人们的认知和审美需求、呈现方式可多样、来源广泛等特点,将它创设为情境以进行情境教学,该情境教学活动更为灵活机动、适时贴切、简便易行;运用故事情境,可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促进有意义学习、帮助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实践应用、利于人文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故事情境教学的意义

(一)故事情境教学体现当前有关教育理念的精神要求

1. 有益于实现全人教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当前提倡的“人本位”思想。“人本位”教育理念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宗旨,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全面教育。

情境教学,在促进学生、教师提升自身在生命实践活动所处共同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实现自身在共同体中的价值,进而激发个体寻求和创造自身生命意义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5]

2. 有助于结合实际教学的教学改革。钟启泉等认为,面向教育教学改革,要重视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汲取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的学习。依据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在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进行教学。[6]

(二)实证研究展现出故事情境教学的意义

1. 提高学习兴趣。故事情境中,学生接触到一些自己未知的事物,会出现认知不平衡状态,从而产生求知需要。

Jennings,C.M.(1992)、Hong,H.(1996)研究发现,通过使用故事进行数学教学,儿童主动进行数学学习的倾向性增加,体现在:儿童更多次数与他人谈论起数学内容,反复阅读包含了数学内容的故事,更多地选择数学活动任务。[7] [8]

2. 促进有意义学习。生动情境中包含的丰富信息刺激,能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相关经验,让学生利用原认知结构中的这些相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以赋予其某种意义,并对原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此外,较复杂的情境会涉及到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而会帮助学习者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

Hong, H.(1996)在其研究中,使用4种数学任务对儿童的数学成就水平进行定性测量,发现:接受故事情境教学的实验组儿童成绩显著高于接受普通教学的控制组儿童;通过对数学题目的内容分析,得知:实验组儿童在任务中表现出更多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数字联合任务中,实验组儿童会使用更大、更广范围的数字进行任务操作。[8]

3. 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在情境中学习,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整合灵活的知识结构,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时,能较容易地激活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它们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Beth Casey等(2008)研究证明:使用故事情境进行几何知识技能的教学,较之脱离情境的教学,儿童能更好地完成近迁移和远迁移任务。[4]

CTGV(2005)也在Jasper Series研究中指出:这些故事情境为重要数学概念在广泛真实场景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为明确的迁移训练提供了机会。[2]

三、故事情境教学的实施应用

依照一定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有的放矢地创设合适的故事情境,以进行有效的故事情境教学。

(一)故事情境创设的原则

发展性:即要与儿童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相一致,例如学前期、童年期的儿童,思维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因而所创设的情境应生动、形象、直观;同时,情境中涉及到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让学生明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本性。[9]

参与性:即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儿童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迁移运用。[9]

系统性:即所创设的情境,可以让知识、技能以有顺序、有层次、系统化的方式被教授。[10]

综合性:即运用故事将多个学科内容恰当结合起来,以形成“综合课程”。[11]综合课程,可以让学生们透过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探索一个主题,使他们的学习更深入,而且有助于他们将所学到的跨学科的概念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二)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故事情境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故事情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运用丰富的生活实例问题、社会新闻热点故事,让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隔膜,体会学以致用的价值。运用自然与科学中已解、未解之谜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现象的热情与兴趣,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开拓对科学前沿的思维视野。[12]

2. 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促进有意义学习。运用相关的学科史料故事,让学生了解某一概念、规律的历史发展、科学家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经历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学科知识体系。例如,汪晓勤等就曾提出,把数学史应用于数学教学,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13]

运用揭示概念本质的生动事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例如,在教授“分子运动论”时,讲述“碧螺春‘吓煞人香’”这一典故。[12]

3. 提高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可以在问题解决中得以提高。问题情境具有“场效应”: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等要素通过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形成“场”。这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师生在这个“场”中可以很好沟通。[14]

因而,可创设故事问题情境,以提高探究能力,如以发现、解决数学问题为核心的Jasper Series探险故事,[9]Beth Casey等研究者所设计开发的“Sneeze Builds a Castle”等6个问题解决探险故事。[10]

4. 提升科学、人文素养。将科学史上的经典事件编成故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故事中了解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的基本过程,领会科学家解决难题的精妙思维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操作方法,以培养科学意识、提升科学素养;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一些科学家卓越的人格品质,如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等,从而提升人文素质。

四、小结

故事情境教学,是运用“故事”这一独特的精神文化产品,来创设情境以进行情境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国内外的多项实证教学研究表明,故事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促进有意义学习、帮助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实践应用、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故事情境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研究中,应注重探究情境中各个动态变化、相互作用的因素,如儿童的“性别”、“家庭环境”等,以明确各因素是否影响及怎样影响教学效果。

注 释:

[1]谷传华,张文新.情境的心理学内涵微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5):99-102.

[2]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Beth Casey, Sumru Erkut, Ineke Ceder, Jessica Mercer Young. Use of a storytelling context to improve girls'' and boys'' geometry skills in kindergarten[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8, 29:29 48.

[5]周友士.情境认知教学理念探微[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28-30.

[6]钟启泉,崔允潡,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Jennings, C.M., Jennings, J.E., Richey, J., Dixon-Kr-

auss, L.D. Increasing interest and achievement in mathema-

tics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992, 7(2):263-276.

[8]Haekyung Hong. Effects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 on Math Achievement and Dispositional Outcome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996, 11:477-494.

[9]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The Jasper Experiment: an Exploration of Issues i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2, 40(1):65-80.

[10]Beth Casey, Joanne E. Kersh, Jessica Mercer Young. Storytelling sagas: an effective medium for teaching early ch-

ildhood mathematic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4, 19:167-172.

[11]Susan M. Drake, Rebecca C. Burns(著);廖珊,黄晶慧,潘雯(译).综合课程的开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2]陈德军.情境创设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2008.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3

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课程,对教学模式的建构还处于探究、摸索阶段,为了建构合理、科学、符合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首先就要理清对该课程性质的认识,把握好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一、现状分析

(一)幼儿故事创编与幼儿故事表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现状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当前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意识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促进幼儿一般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幼儿特殊能力以及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在促进幼儿一般能力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幼儿故事创编与故事表演活动就是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均衡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品质共同发展的重要媒介。幼儿在优美的故事的浸润下,通过大胆的尝试、创造、表达和表现,其认知的、身体的、语言的、情感的和道德的多方面发展也得到了综合的发展和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幼儿园一线教师对于幼儿故事创编和表演的指导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故事创编和表演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但因为自身素质、经验、能力的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发挥出优秀幼儿故事作品原本的价值与优势,很难在原有故事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去仿编、续编、改编、创编故事,也很难按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设置具有游戏精神的故事表演活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对能够指导幼儿进行故事创编与表演教师的需求是强烈的。

(二)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的缺失

据笔者了解,目前东北三省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并不多,个别了解到的省外院校也是如此,有些院校(专科类较多)开设了“教育戏剧” “儿童戏剧”或“戏剧表演”课程。开设的与此相关的课程最多、最基本都是“儿童文学”(幼儿文学)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这两门课程虽然从理论上或实践上均涉及幼儿故事创编与表演的内容,但均不是作为其课程的重要的部分,而且作为幼儿教师本身应具有的简单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也都不能包括其中,所以虽然学习了这两门课程,未来的幼儿教师仍旧很难获得创作故事、表演故事的技能,同时对于幼儿此方面的指导也不能游刃有余。虽然有些院校开展了戏剧类的课程,强调了幼儿教师的表演技能,但是戏剧表演与幼儿园随时随地可以开展的故事表演(游戏)仍旧是不同的,后者更具实用性,对幼儿的相关指导也更具科学性。

针对以上现状,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与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相关的课程显得尤为必要。

二、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的性质

(一)人文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幼儿故事是儿童文学(幼儿文学)的一部分,本身就包含了较强的人文性,每篇优秀的幼儿故事作品都是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关注,都包含了对儿童的热爱,学生在故事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理解、学习、关爱幼儿的过程,也是把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精神追求通过文学创作传递给幼儿的过程,更是自身人文素养获得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幼儿故事要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创作出的作品还要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所以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即要按照幼儿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需求去创编故事,编构的故事作品的内容,动物(角色)特征、习性,要符合科学性。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就是艺术的创作,故事的人物、线索、结构、语言等都要具有艺术特色,这样才有可读性,使故事作品具有欣赏性。在故事表演环节艺术性的体现则更为明显,从剧本的创作到运用语言和动作的表演,再到音乐选择、服装与道具制作,每步都需要有艺术技能的参与。可见,本门课是能够把人文、科学与艺术很好综合在一起的具有应用性的课程。

(二)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该课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幼儿故事创作与幼儿故事表演。在每个部分中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实践操练,在实践操练部分又同时融入了学生技能的训练。如在幼儿故事创作部分,学生不仅要学习故事创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幼儿故事创编的理论知识,又要进行实际的故事创作训练和指导幼儿故事创编的模拟教学,同时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入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去学习、锻炼,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全方位提高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的定位

对该课程的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该课程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专业课程都是什么关系。对于开设这门课程或类似课程的学前教育专业和教师来说,要有清晰的认识。

(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求决定的。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求一方面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则着眼于教师的能力素养。

1.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首先,幼儿故事创作与故事表演能够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综合发展。马拉古齐说“幼儿的学习并不会在教师的教授后自动发生,而大部分是由于幼儿自己参与活动并利用自己的资源主动动手操作的结果。”[1]幼儿故事创作与幼儿故事表演就是很好地借助优秀的幼儿故事,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幼儿多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幼儿在续编、仿编、改编、创编故事的过程中,思维能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故事表演游戏或者戏剧表演过程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分工、合作能力会无形地获得发展,与此同时,审美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在表演的扩展活动中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其次,幼儿故事创作与故事表演能够促进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健全幼儿的人格。优秀的幼儿故事作品本身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它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2]故事创编和故事表演让幼儿从过去只听故事的阶段,过渡到创造故事、全身心地体味故事的阶段,幼儿在仿照优秀故事作品创造或模仿故事中人物和情节时,故事中人物与情节的真善美会潜移默化地流淌进幼儿的心中,健全幼儿的心智,优化幼儿的品格。

2.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能够提升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

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并不拘泥于使学生获得创作故事与表演故事的技能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综合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表现力、艺术鉴赏力)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唱、跳、弹、讲、画)也都会得到相应融合与提高。同时,该课程更关注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即让未来的幼儿教师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在幼儿园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组织好、指导好幼儿的故事创作与表演活动,并善于把此类活动与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相融合,发挥好故事创作与表演的育人功能。

(二)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无论是幼儿故事的创作,还是幼儿故事的表演,都要以幼儿故事作品为基础,所以该课程与儿童文学(幼儿文学)课是密不可分的。在故事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幼儿故事作品的选择,各类故事、剧本的创作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知识都来源于儿童文学课,可以说儿童文学课是本门课在文学领域的理论来源,而故事创编与表演课则是对儿童文学中故事领域的具体实践与应用,二者更多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与学前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关系

要创作出符合幼儿审美兴趣的故事作品,或者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指导他们进行故事创编、表演还离不开学前教育学与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故事鉴赏与创作,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科学保障,对本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本课程又将从实践的角度反映幼儿的某些心理特征,进一步印证教育儿童的各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3.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的关系

故事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教育活动中的欣赏与创作环节(尤其创作环节)都会涉及故事创编与表演的内容,所以该课程可直接为这部分内容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故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故事创编与表演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还可以融入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为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开拓思路,而五大教育领域的教育活动又进一步充实了故事创编与表演的内容,二者是实践方面相互借鉴的朋友。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4

一、 塑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的创建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例如,家庭中专门为儿童创建一个阅读的环境,配备专门的书架、书桌。在学校中,结合教育的主题目标,配备各种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阅读刊物,通过设置一些阅读角、阅读区等,为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校还应定期地向儿童推荐优秀书籍,使儿童能自己主动地接触与选择书籍,做到真正的喜欢阅读,并从中获益。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儿童在阅读时的心理感受,不能让他们感觉到有压力,要让他们感觉到宽松与自由的氛围,让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平等且舒适。例如,在一些阅读场所播放有利于阅读的音乐等,使儿童能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地阅读。同时,我们也要为儿童提供比较科学的阅读引导和指导,做到以儿童为主体进行阅读中的互动以及游戏的延伸和交流,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的良好的阅读环境。如根据我们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对阅读的刊物等一切事物进行严谨、科学地研究,内容由我们最精良的专家团队、编辑队伍和作家团队来共同打造,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符合他们年龄段的、丰富多彩的读物。

此外,儿童的阅读受到成年人的影响比较大,成年人应该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儿童做到有持续阅读的时间、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积极健康的阅读情绪,使儿童能够更好地阅读,使阅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教师在阅读时的情绪状态和朗读技巧

儿童爱上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品的内容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教师在朗读时情感、情绪的流露也会对儿童造成影响。教师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词语,要通过朗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很硬的朗读功夫。同时教师在朗读中也要与儿童进行亲情沟通,营造一个温馨而又宽松的氛围,让儿童能够享受听读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朗读的时候放一些与所读文章的情节相适应的音乐,并与儿童进行互动,通过肢体与眼神来使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注。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和多么枯燥的故事,都能给儿童一个美好的回忆,使他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使他们对文章更有兴趣,更愿意翻开这些能让自己感觉到幸福的文章,一遍一遍津津有味地读。这样,久而久之,儿童就有了阅读的兴趣。

三、 强化家长对儿童所需图书的认识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儿童的一些习惯、爱好的培养都少不了家长的共同参与。儿童在家庭中的时间往往是最多的,他们受到家长的影响也同样比较多。所以,我们有必要经常性地和家长联系沟通,提高家长对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所需图书的认识,帮助家长转变“轻道德,重智力”的教育观念,使家长能够掌握并且运用正确、科学的育儿知识,让他们能在自己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给予孩子相应的书籍来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不要过于强迫孩子读书,而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自己喜欢上书籍,产生很好的阅读兴趣。

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既满足了孩子对书籍的需求和渴望,同时也使得家庭间更具有亲和力,更能促进两代人的交流。家长与孩子对书籍的讨论,增进了家庭之间的和睦和温馨,也给儿童营造了一个温馨宽松的阅读氛围。例如,家庭中可以规定每天的某个时间段是集体读书的时间,并通过对一些比较有娱乐性的刊物进行戏剧化的表演来增强读书的趣味性。如爸爸和孩子扮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的人物来对话。这样,孩子肯定会对这本书感兴趣,他就会去读这样的刊物,慢慢的,就养成了对阅读的兴趣。

四、开展丰富的、多样性的读书活动

要使儿童喜欢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培养他们喜欢读书的热情。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就是培养儿童兴趣爱好的最主要的催化剂。所有的儿童都是好动不好静的,一些成功的活动能调动起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兴趣。

1.开设一个故事会

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用口语表述的文学,往往在有好的故事的时候,儿童总会对故事的情节有一种幻想,以及对情节产生矢志不渝的探究欲望,进而引发他们对故事的探究,这样他们就会翻阅书籍,并且对书籍产生兴趣。

“故事会”的开展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开始由专业人员给儿童讲述,以后就可以用“故事大王”的比赛模式来吸引儿童自己讲述,每次赛后产生一个擂主。这样的活动能够发展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锻炼他们在众人面前的胆量,从而吸引更多的儿童去读书,来满足自己登顶擂主的心理需求。

2.播放一些制作精良的儿童片、动画片

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片、动画片等都有配套的图书。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图书馆定期为儿童播放一些儿童片、动画片,用多种媒介来培养儿童对图书的兴趣,就像故事一样,只要内容新颖,制作精良,大多都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并且使儿童对原书产生兴趣。一些通俗易懂的图书,并且是和动画片、儿童片相配套的,都能很快受到儿童的喜爱。例如,《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等书籍和动画片的上架,立刻成了儿童热爱的书籍和动画片,大家都竞相借阅和观看。

3.指导儿童将故事中的艺术形象进行角色扮演

将儿童都了解的动画片、儿童片,或者是图书上的故事情节,通过一些简单的对话、简单的序幕表现出来,并给予表现好的儿童奖励。这样既能增加儿童对看过的动画片、儿童片、图书的印象,也能活跃气氛;既能培养儿童的艺术性质,也能激励儿童更加仔细、认真地读书。例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让儿童自己分角色扮演王后、巫婆、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王子、国王、士兵等,在表演的过程中,儿童就会对这个故事产生兴趣,进而产生阅读《格林童话》的欲望。

4.扩大阅读量和阅读面

扩大阅读量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儿童的阅读量大,阅读面广,摘抄量大,随之带来的就是他们思想的开放、思维的活跃、视野的开阔,同时也能促使他们的写作量扩大,写作内容更加丰富,写作面增大,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培养儿童各方面的兴趣爱好。我们可以给儿童推荐大量的与他们所熟悉的内容相关联的书籍。例如,在学习《我的父亲》后,给孩子们提供和这篇文章有关联的《》《先生》等书籍,这样就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我们还可以针对儿童不同的年龄段,给他们提供相适应的书籍,以此来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例如,从儿童感兴趣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格林童话》再到《我的父亲》,这样一步一步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5

1.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育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具体在语文教育中,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专业知识、审美能力、较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等。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要求教师,他们希望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应该富有童趣,是故事大王,是长不大的成人,善于和儿童沟通。儿童文学有助于教师这种素质的形成。

1.1 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因为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有情感有思维有着一定心理年龄特征的个人。关于儿童心理,鲁迅先生早年研究儿童文学时便有深刻的见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们的发达。”优秀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受到儿童欢迎,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充分把握住了儿童心理,并以生动的语言塑造出了适合儿童审美接受心理的形象,对这类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可以使教师所学的儿童心理理论通过可感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实践中有效地与儿童沟通,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1.2 感受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方法没有一定之规,尤其是语文教育,人文性极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关键是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形成与教育主体——学生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儿童文学分幼儿文学三个层次,所以,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2.1 增强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离文学而去。这一方面在于社会的大环境:儿童面临着电子传媒文化的诱惑太多,而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升学压力又过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小学师资队伍文学素养的不足。因为教师的兴趣会影响学生,一个有着良好文学修养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会带出一大批爱好文学的学生。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在基础教育阶段,若要激起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当数童话、故事和科幻,尤其是幽默故事、惊险故事、探奇故事等等,儿童对故事是永不餍足的,由于故事的吸引,学生自会去寻找故事之源——儿童文学。

2.2 发展人文素养。文学本身是美的,表现在它的内容:它所讴歌的是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和大自然的奇情美景。还表现在它的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传达出它的内容美。儿童从小接受这种美的熏陶,会对其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审美具有情感的特质,情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指标。现行的教育制度已使部分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缺乏爱心,情感淡漠,人文教育就更为迫切。所以,新的课程标准首先指明语文教育应该作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即培养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有文化的、情感丰富的人,而不是一架机器。因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质是形象性、情感性。情感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品德教育,家长的耳提面命,教科书的理性文字,对儿童人文素养的形成往往难与能够作用于人情感的文学媲美。

3.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教育是一个过程,是全方位的,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课外阅读、故事会、娱乐活动、作文实践,在教学中融进相关的、优美的文学作品,将图画、音乐、电视等引入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都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兴趣

3.1 从教材看,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大致有童话《丑小鸭》、《小猫钓鱼》、《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科学小品《蟋蟀的住宅》、《琥珀》等;儿童小说《小抄写员》、《小英雄雨来》等。这些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因素,会对小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积累,仅仅知道教材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教材中的课文,一般也都是缩写或选择的,如果能对原著有所把握,将会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会给学生更多的有关课文的信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感,而把重心放到字词语句的认读讲解上,或者思想意义的分析上,因为美是有整体感的,一经理性分析,就把这种整体感肢解了。应当设法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美的形象、意境,感受美的语言、韵律。可以配乐、配画、配音像,教师语音纯正、满含情感的朗读亦十分重要。儿童难以压服,却容易被吸引。故事,是吸引儿童的重要手段。当然,讲故事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的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涉猎了大量的童话、故事或小说,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课堂的制动权。

儿童科学故事范文6

一、激发儿童情趣,激活文学学习兴趣

以生为本理念下,为把握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提升文学教育价值,有必要把握儿童情趣,凸显文学教学魅力,激活文学学习兴趣。儿童情趣即为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语言、行为与小学生思想、情感相契合的艺术内容。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情趣,提升文学教育质量。

1.激发儿童审美情趣

语言、神态、动作与心理描写能体现出儿童情趣。《小木偶的故事》中,语言、动作描写都极具儿童化。《神笔马良》中,围绕马良手中的神笔展开故事描述,故事生动有趣,学生身临其境。想象、夸张、拟人化等方法,也能表现出儿童情趣。《女娲补天》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蟋蟀的住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了童趣。基于儿童视角,以故事为依托,通过多种表现方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活儿童的审美情趣。

2.引导品味文学内涵

围绕儿童情趣,科学预设教学方案,激发童真童趣,引导品味文学内涵,引导学生读出情趣。如读《山城的雾》,把握撒、罩住、哒哒、翻卷等精妙词汇,在昂扬的激情朗读中,体味诗歌情感,引导体会情趣。生动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课堂,也应该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抓住文学作品的特色,比如想象、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如《渔夫的故事》,学生运用语言、身体动作和神态表演等,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把握住了人物形象。通过读、讲的方式,品味字词及文本内涵,以此感悟字里行间中的惟妙惟肖,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文学教学质量

教学应该是艺术性与方法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与体验。文学作品插图美轮美奂、情节变化多样、人物特色明显,为提升文学教育价值,有必要改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

1.情境教学法

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产生共鸣。如《南辕北辙》教学时,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目的地在南边,而朝北边走的情况,引导分析故事的结果。或借助图片和音乐营造美妙、轻松的学习氛围。如《七颗钻石》教学时,教师播放轻快而紧凑的音乐,配合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故事情节不断发展过程中水罐的变化情况。奇妙的图片变化吸引了学生,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朗读教学法

文学作品教学,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配合抒情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字词的优美和浓厚的情感。如《燕子》教学时,教师借助图片和音乐营造朗读氛围,引导学生画出优美的词句:“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斜着身子……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并选取其中的字词,说说好在哪里。朗诵可以采取齐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情感,揣摩作者心理和文本内涵。

3.表演教学法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爱表演,爱游戏,喜爱具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借助表演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故事表演出来,再增加些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以此在模拟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如《小木偶的故事》《渔夫的故事》等,都可以引入表演法。

三、多元解读作品,提升文学教育价值

多元解读,即为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与成人化的思考方式,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解读文学作品内涵的教育方式。文学作品的空白性与不确定性,为阅读再创造奠定了基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文本一般从故事情节本身出发,很难深刻领悟到内在的主旨。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避免单一的文学作品解读,通过科学组织与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思考、质疑,创造性思考,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

如《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时,教师应预留给学生自主分析和判断的机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进行个性化分析与判断。有的学生认为小柳树带来了美丽、阴凉,值得称颂,有的学生认为小枣树为人们提供了香甜可口的食物,?@才值得表扬,不应该华而不实。“谁更应该被表扬”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独特思维,对文本主旨进行拓展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还可以对文本内涵进行质疑、想象,如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作品,有助于提升其文学教育价值。

四、鼓励课外阅读,增加文学积累沉淀

有必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增加文学知识储备,在积累和沉淀中,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形成良好语感。教师要保障学生具备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还应组织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通过计划制定和及时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精选读物方面,教师可以推荐,如《爱心树》《吹牛大王历险记》《窗边的小豆豆》等。在不同阶段,需要为学生规定一定的阅读量,每一学段的阅读量应该逐渐上升。基于阅读量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每周、每月阅读计划,教师定期检查,组织学生在班级读书会上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