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跷跷板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两根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 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所学词语。

3.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生字

1.昨天昆虫世界举行了联欢会,节目可精彩了。昆虫朋友说:想表演给大家看,还要考考大家。看,它们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字?会读的同学响亮地读出来。

2.课件出示:采、野、集、虫、蚂蚁。

学生读生字词。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课件给学生带来新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目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3.昆虫朋友表演真精彩。看,这个“蚂”字老师觉得可难记了,写了好多遍也没有记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请教教我吧。

(1)学生自由说方法。

(2)教师小结:大家的方法可真多。我现在知道了,用“加一加”的方法就可以把“蚂”记住了。

(3)课件演示:虫+马——蚂。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强调:低年级学生要灵活掌握识字方法,在课堂上、生活中能够认识更多的字,提高识字量和识字能力。让学生说说“蚂”字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将已有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学的生字上,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识字能力。】

二、创设情境,学习韵文

(一)学习第一行韵文

1.大家没有把生字朋友忘记,真能干。今天,我们我们生物小组要继续到大自然去“观察””采集”“昆虫”的样本。

2.出示词卡“观察””采集”“昆虫”。

(1)齐读词语。

(2)指名读,读好后贴到黑板。

(二)学习第二行韵文

过渡: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到大自然去“观察”“釆集”“昆虫”,带上釆集工具,乘上小火车快乐地出发吧!

课件出示郊外风光,播放音乐《小火车》,师生律动。

1.快看,多么宽阔的田野,多么碧绿的树林,多么美的花丛!大自然真美啊!刚才我们一起看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的画面,教师指导读好词语。

预设:

(1)田野。谁能把“田野”读得宽宽的?谁能把“田野”读得绿绿的?

(2)树林。谁能把“树林”读得绿绿的?谁能把“树林”的树读得高高的?

(3)花丛。谁能美美地把“花丛”这个词读一读呀?花丛里的花是很多的,谁能把花读得多多的?

3.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好像看到了宽宽的田野、绿绿的树林和美美的花丛了。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第二行。

【设计意图:唱着儿歌,欣赏着郊外的画面,学生仿佛来到了郊外。巧妙的情境创设立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悦的情感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

(三)学习第三、四行韵文

过渡:这田野、树林、花丛就是昆虫的家,欢迎大家来到昆虫世界。小朋友,咱们的观察、采集活动就要开始啦!请听清活动要求:(出示大信封)这个信封里装的就是我们要观察、釆集的昆虫样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一认,读一读,记住这些昆虫的名字,再选一种昆虫在小组中说说它的样子,或者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

1.学生分四人小组读词。

2.四人小组派代表选一种昆虫说说它的样子,再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读它的名字,大家读好了就把它的相片贴到黑板上。

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1)蝴蝶。你们采集的蝴蝶可真美,能美美地读读吗?

(2)天牛。天牛头上的触须像两根天线,真是太可爱了。大家可爱地读一读这个词语。

(3)蟋蟀。会唱歌的小蟋蟀,请你领大家读读你的名字。

(4)螳螂。螳螂有两把大刀可真威风。来,给大家摆个威风的样子。大家威风地读读这个词。

(5)蚂蚁。蚂蚁守秩序,又团结,真是大家的好榜样。我们来再来读一读。

(6)蜻蜓。你不但观察了蜻蜓的样子,还知道蜻蜓是益虫,能抓蚊子,懂得可真多。我们一起读读它的名字。

【设计意图:学生拿着昆虫图片认读词语,互相描述昆虫样子,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4.同学们真能干,一下子就观察、采集了这么多昆虫,让我们再来认一认。

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赛读。

5.拓展。你在生活中还认识哪些昆虫呢?

(1)学生自由说,教师判断。

(2)我们也像书本那样把它们串成串。

例:蚊子、蜜蜂、萤火虫……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让课本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四)课间操

同学们可真棒,认识这么多的昆虫,小昆虫也想跟大家交上朋友。来,让我们跟昆虫唱唱跳跳吧!

(五)回归全文,读出韵味

1.选你最喜欢的一行,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一人读一行都得这么好,能干的孩子读两行。

3.能读全文就更棒了,先自己练练再读给大家听。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比赛读 ……多种形式地读。

4.我发现这个小朋友读得特别好。我们请他当小播音员,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从他的朗读声中好像看到了什么。

5.背诵韵文。

(1)边听边想象是读书的好方法,能边想象边背就更了不起了,先自己练背课文。

(2)指名背。

(3)能背的同学站起来吧,你想边做动作边背也可以。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乐,乐中读,体会到小昆虫的可爱。同时,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边想象边读,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指导书写

1.今天我们既跟昆虫交上了朋友,又跟生字老朋友见了面。但是呀,我们的“采”字朋友有点不高兴。它说:上次的作业,大家把它给写丑了。要把这个字写得漂亮你有什么好办法呀?

学生说,并练写。

中线,竖立竖中线,一撇一捺就写好。

3.教师范写,学生边跟说小儿歌边书空。

4.学生拿作业本临写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阅读的基础。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快乐识字,还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写字训练。】

四、布置作业,总结所学

1.课后,大家把觉得难写的字再写一写。如果爸爸妈妈有空,让他们用周末时间带大家到野外去观察、采集动植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跷跷板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发达国家,情景再现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多运用于应用题和故事类数学问题中,通过创设现实情境,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体现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能够印象深刻。新教材在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作了大量改编,为了更加贴合小学生心理智力特点,更加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这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以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板块教学为例,学生表现出极大不适应。与老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学生不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有的学生语无伦次,有的学生会做不会说。如二年级下册第8页的解决跷跷板乐园的问题,学生看图后都能提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也能够列式解答,但如果要求学生把信息(条件)与问题连起来说出完整的应用题,一部分学生哑口无言,有几个会说,像“跑过来的玩跷跷板和还有看的人一共有几人?”但是语句不通顺,无条理,表达不清晰。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清楚,“每组4人,有3组人在玩跷跷板,又跑过来7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几人?”等等。还原成“文字叙述式应用题”的情境表达,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的有用信息,引导学生用简洁而又严谨的文字来表述,而不至于看到一幅情境图像在看图说话一样说出一大篇来。这样既排除了图片情境与人物对话的干扰,又有利于数量关系的教学。

又如“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引导了课堂教学,取得较好效果。该课时是小学生接触几何图形的开端,也是后继学习“分类”的基础,就其本身而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活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制作了长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头饰,在课堂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故事化、情境化,通过组织小游戏等方式将数学学习寓教于乐,加强了教师引导的有效性。从学生课后习题完成情况的反馈来看,情境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数学例题生活化,感悟知识内涵

例题的选择对数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如果例题的选择太过深奥,则不利于其理解应用。实践表明,数学例题生活化,更有助于其感悟知识内涵。

如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张“小猪和小熊推车比赛”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谁的车子跑得更快?”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抢答,普遍认为小熊的车子跑得更快,因为它的车轮是圆的,而小猪的车轮是方的。紧接着,教师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学生先后说出游泳圈、方向盘、水杯等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轻松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巧妙利用“小猪和小熊推车比赛”引入教学内容,在调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圆形、圆究竟具备哪些特征,激发了学生想把“圆”这一数学知识弄清楚的欲望,课堂导入不留痕迹,开局润物细无声,教学效果显著。

三、将“生活经验”引入“数学课堂”,注重情商培养

情商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涵盖了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绪、兴趣习惯、意志品质等所有非智力因素。将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商培养。

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教学时,教师对分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后,利用题卡的方式请学生一一作答,在回答题卡的过程中,多个学生由于未能准确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的要领,回答出现错误,教师并没有对其进行指责,而是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两分钟的思考之后,学生甲举手发言,“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在该生发言后,部分学生会心一笑,还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状态,学生甲继续说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6个人吃和平均分给8个人吃,当然是分给6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此言一出,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教师不仅对学生甲大加赞赏,也对其他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学生进行了鼓励。在该生讲解完之后,教师进一步点拨深化,将分数比较问题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在这一堂课中,所有学生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通常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种形式,课内实践以解决课堂问题为主,实践活动多在课堂内完成,而课外实践的内容则更为宽泛,更加强调各知识点的贯通和思维拓展,其活动周期也相对更长。采用这些教学形式,大大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面貌。例如:

活动一:周末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置生活用品,根据所购物品的名称及价格,估算出总价,并将自己估算的结果与超市收银员出具的消费清单作出对比,检查估算的精确度。将估算的过程和结果写成日记在班级讨论中与同学分享交流。

活动二:与小伙伴一起观看《神偷奶爸》、《冰雪奇缘》、《爸爸去哪儿》等电影,估算电影院座椅总数。

活动三:学校即将组织参观春游,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估算的方法设计出最节省的消费方案和最佳旅游路线。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第二课堂,生活中的场景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以小学估算教学为例,通过设计与估算相关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估算和策划,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五、结论

事实证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应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样貌,使得数学学习更生动具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悟知识内涵,实施情商教育,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满仓. 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4-6.

跷跷板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语言“支架”;构建

在建筑行业中,“支架”的含义是搭建“脚手架”用的支柱和木板,在英语教学当中,则是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概念性框架。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框架,以此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概念框架可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并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学习任务比较大时,由于难度较高,可将其进行分解,然后一步步深入地进行学习。支架式教学模式包含预热、探讨、独立掌握三个环节,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起“脚手架”的作用的概念框架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是主动者、合作者,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简化复杂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活知识储备,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支架式教学应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构建一个概念框架,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因此,要事先将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分解之后的任务将有助于逐渐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例如,在“A better tomorrow”一课中,先通过字母游戏来引出主人公的名字,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long big short tall small heavy等形容词,并在黑板上画两把尺子,表现出longer和shorter以及本节课的句型结构:A is...比较级 than...B,不同长度尺子的对比就帮助学生将最底部的语言支架建立起来。接着在黑板上画两个不同大小的圆球,并不断增强球的数量,呈现出bigger和smaller,以帮助学生不断巩固语言支架,并通过多种练习加强对语言的理解。这种方式通过层层设计实现了从形容词的原级到比较级的过渡,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学生正确理解比较级搭建了平台。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增强教师的语言示范性,并保证语言输入的高质量;通过语言重复的方式突出重点,以使学生把握学习的关键;语言的输入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整体水平,对于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适当增加输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输出。

二、创设真实语境,挖掘材料生活的契合点

在现代的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当中体验和理解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自然语言是在情境当中产生的,语言和活动受到情境的制约同时也是情境所引发的。因此,语言交际活动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同化新学到的知识,从而使新的知识具有某种意义。学习就是不断地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知识构架。例如,在黑板上设置两只小猪玩跷跷板的情境图,通过对轻重的比较,可以很好地与比较级相结合,并且跷跷板作为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游戏,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三、提倡合作学习,共享语篇内容拓展点

小组讨论是一项很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表达个人意见,从而增加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并通过交流相互学习语言运用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其中,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讨论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同时,通过多方面的交流还可以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误区进行纠正和引导。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探寻新的构成要素,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技巧。例如,教师可将课文中不同的角色分配到每个合作小组,小组进行表演,并相互提问和交流,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并建立起语篇实体,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使英语的学习达到滚雪球的效果,不断建立语篇。

四、开展激励评价,找准语言能力提升点

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的评价,评价应与学习探索过程融为一体,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表露的情感和态度。例如,在学生表演完之后,教师及时对小组进行评价,并将为最佳表演者画一个卡通形象,然后让学生想象并画出他将来的形象,并将学生的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为学生搭建一个乐于表达的平台,不仅用所学的英语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语言“支架”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提升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巧妙采取措施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其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使学生能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实现独立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跷跷板教学设计范文4

一、让后进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创设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和他人叫来了自己的学习收获是后进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另外,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设计与整堂课教学有关的”热身“练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地引导后进生积极参与,唤起他们参与的欲望,激发他们参与的性质。让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时我把不等式比喻为同学们玩的跷跷板很多后进生便有了“说话”的能力和兴趣。合理创设情景,让后进生乐学。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他们整堂课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运用精妙的教学设计,激情的导语和适宜的评价、鼓励、引导后进生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互相尊重、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适时渗透法指导,使后进生善学。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后进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组织他们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并规范解题步骤,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的“愉快教学”,并伴以工整、调理的板书,对于公式和图表要勤写勤画,精心设计、图文并茂,在自然而然中将定理公式输入学生们的头脑中。例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时我类比正比例函数,利用同学们对正比例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反比例函数使学习变得简单易懂。

二、注意培养学生学生教学的兴趣。

1、进行生动直观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作课件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抽象的知识,制作一些新颖的,能吸引学生的教具和学具。通过演示或操作,让学生在手摸、眼看、脑想、口讲中学到知识。

2、注意讲课趣味性。数学概念、符号、术语比较抽象、枯燥的,特别是后进生更感乏味,在教学中注意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趣味性、启迪性,可以唤起和提高后进生学习教学的兴趣。

3、在竞争的情境中进行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和进行数学竞赛。

跷跷板教学设计范文5

一、立足新课程理念,灵活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是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生初学物理,对物理还尚处于“陌生”状态,学习能力还尚待加强,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兴趣,整体感知”为初衷。摒弃“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立足新课程理念,做到灵活教学。灵活性是物理学的一大特点,如果学生具备了头脑灵活、思路开阔,举一反三的能力,那么将会终身受用。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

有人认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其实不然,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1.更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会有新鲜感,有探知的情绪,但这种兴趣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是表面现象,时间一长,和其他学科一样学生的负面情绪就出现了,学习态度也就随之懈怠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累积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探知欲。

首先,要上好第一堂课,在进入主题课内容之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现象,如“刹车会留痕”“热胀冷缩”“跷跷板(杠杆作用)”等;再做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小实验,如“纸盒烧开水”“三棱镜分解白光”等,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知欲,为以后的教学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一要充分利用实验演示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做一些趣味性实验,让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心进入听课角色。二要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旧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即变“教师动口,动手全权负责”为“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做”;变“教师讲知识的应用”为“学生讲知识的应用”。这样,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真正从心底涌动出探究物理科学的欲望。

2.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知精神和创新意识

物理新课程要求关注过程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新事物,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不要对学生的“肤浅问题”和错误进行直面回击,要维护学生的自尊,不要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学生的问题及看法,无论是对还是错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要从哲学的角度对其作出评价和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探知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3.用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感情地教学,要让学生感染快乐的情绪,不要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使整个课堂处在一个紧张状态。因为只有可以让学生心态活跃的教学课堂,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物理科学精神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掌握各种物理原理并学以致用的能力。如筷子的使用原理是杠杆,灯开久了会发烫是电流热效应等,这些都与物理学有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建议学生多阅读一些科普性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各种事物,培养他们的物理科学精神。

5.常做教学反思,不断修正、完善教学方法

教师要经常做阶段性教学反思,要分析、解剖各个教学环节,找出不足,发现问题。教学反思不是做教学过程回顾,而是要求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修正、完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思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实践中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切实抓好教学工作。虽然我们无法将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但我们可以将获取知识的能力传授给学生。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有能力的学习者”,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打造高效物理课堂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海燕.物理学科与兴趣教学[J].素质教育化丛(上),2005(10).

跷跷板教学设计范文6

 论文摘要:小学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尤其是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主题图从呈现范围的大小来看,分成两类:单元主题图与课时主题图。从呈现方式来分析,分成三类:自然情境类、活动方式类和对话形式类。“主题图”作为一种数学知识的内容呈现在教材中,是新事物,需要每位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推敲,运用好主题图,设计好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小学数学苏教版新教材中,最吸引学生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形象逼真的生活情境,这些不仅给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赋予生机,让数学变得自然亲切,拉近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更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新教材中,有趣的情境图,在图画和色彩方面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怎样才能更好地使主题图为教学服务,现谈谈在新课程下如何正确有效的运用主题图。 

 

 一、选择主题图,用活主题图 

 

 1、主题图的选择运用 

 不管是哪类主题图,都是以一定的“情景”形式呈现学习素材,于是好多数学教师就把主题图仅仅看作为“情境图”,把它作为导入时提出数学问题之用。笔者认为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特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价值。主题图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能摒弃主题图华丽的外衣,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数学学习发端于数学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展开。如二年级下册p2“解决问题”主题图孕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学生发现后,就针对问题,进行探索、讨论、交流。这个过程中,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正如杜威所说,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主题图为儿童提供了宽阔的思维空间,在图中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观察中、倾听中,与他们的思维碰撞中汲取积极思维,从而促使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教学中对主题情境进行简单处理的教学案例在教师平时的教学中比比皆是。有些教师只注重了情境的导入功能,而忽略了情境自身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因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丧失学习兴趣,因缺乏兴趣而丧失探索的欲望,最终将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 

 2.让主题图动来 

 主题图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有些主题图呈现的情境过于简单,在实际的教学中用课件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的情境让学生演一演,这样学生会认真的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亲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静态转向动态。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如,一年级上册第58页“用数学”,教材把例题和“做一做”中的习题灵活地贯通在一幅主题画面中,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有的教师灵活地运用了这幅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的整体情境,以旅游团到大森林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依次拉近小鹿和蘑菇图、小鸭图、小猴图,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低年级学生,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选择好时机,“用实”主题图 

 

 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主题图。 

 主题图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有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情境,更主要的是要了解孩子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程度。所以,教师要掌握好学生学习的起点,适时呈现主题图,从而提高主题图的使用效果。如讲授《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首先呈现的是一幅“草原牧羊图”,试图让学生通过数数感知100,通过数花生、方块等生活常见品,认识100以内的数。如果觉得数图片上的羊感受不是很直观,教师可以作适当调整:从数学生人数开始,初步感知100;再通过数小棒、数豆子等操作活动,来理解100以内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体会“满十进一”的进位制的意义。在估数、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最后再呈现“草原牧羊图”巩固知识。这样处理学习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及理解知识,有利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主题图教学放在什么环节什么时间根本没有具体规定,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教师要适时选择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最大功效。 

 

 三、适当调整内容,合理处理现有资源 

 

 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学习《分一分》时,课本上呈现的是文具商店的情况,面对信息量很大的画面学生的兴趣不浓,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因此可改为出示小刚脏乱的房间,让学生观察,体会分类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产生学习如何分类帮助小刚的欲望,最后在利用学到的本领帮助小刚整理好房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一直在自觉、快乐的状态中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质疑的眼光看待主题图,本着“缘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主题图进行合理设计。 

 总之,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是“活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用活、用实主题图,让学生学的有兴趣、学的高兴、学的灵活。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考美术

下一篇财务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