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技术培训范文1
关键词:专业技术培训;需求分析;问题;三次转化;培训内容;课程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培训需求分析就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采取各种办法和技术,对组织及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从而确定培训必要性及培训内容的过程。更直观地说,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培训师采用科学的方法弄清谁最需要培训、为什么要培训、培训什么等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的过程。
一、“基于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方案开发思路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培训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就是把企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生产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切入点,以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作为培训重点,使学员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指导和促进实际工作。
“基于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方案开发步骤如图1所示:第一步,发现问题。即针对组织、工作和个人3个层面开展需求调研,广泛收集各个层面针对培训主题提出的认为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二步,提出“问题清单”。即对所有收集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明确本次培训将要解决的问题;第三步,实施“三次转化”。即采取科学的手段,实现培训需求到培训课程逻辑转化。以上3个步骤,需求分析贯穿其中。最后,完成具体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开发。
二、“基于问题为导向”的专业技术培训需求分析
(一)“痕迹管理”,需求分析的第一步
需求调研是发现问题的唯一途径。调研是过程,问题是产物,只有充分重视过程,才能获取到有价值的产物,调研过程“痕迹管理”是做好需求分析的首要条件。
“痕迹管理”,顾名思义就是让所有的管理都留下印迹,培训方案的开发源于对需求调研的分析,调研资料就成了源头之水,“痕迹管理”应运而生。
1.做好“原始记录”
在根据培训主题有计划地针对某一个调研对象做访谈,或是针对某一个群体组织座谈会时,首先要对调研过程做原始记录。所谓“原始”,就是最初的、第一手的、未经开发的一种状态,因此,在记录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两“不”:一是不对访谈对象的话语做任何修饰或删减;二是不对访谈对象的观点做任何主观或客观评判。
2.形成“纪要”
“纪要”就是记述要点。培训师从大量原始记录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如同大海捞针,但若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先形成纪要,再提取,则可使这个过程变得条理清晰。
“纪要”具有纪实性、概括性和条理性3个鲜明的特点:纪实性就是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必须是某个谈话或会议的宗旨、基本精神和所议定事项的概要纪实;概括性就是“精其髓,概其要”,必须以简洁精炼的文字高度概括谈话或会议的内容和结论;条理性就是在概括和归纳的时候要做到分类别、分层次,使之眉目清晰、条理清楚。
因此,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形成纪要,培训师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访谈者或与会者的谈话主题和精神,抓中心,抓要点,注意吸收正确意见,以便对原始记录作出正确取舍和合理删减,使 纷繁复杂的调研材料呈现出条理化和理论化。形成的“访谈纪要”、“座谈会纪要”不仅为下一步深入分析奠定基础,还可在一定范围内传阅、供相关培训机构或组织借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问题清单”, 需求分析的关键
“问题清单”是我国管理学家钟国兴提出的链式学习和点式管理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一个组织所面临的问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列表。问题清单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没有一个清晰的问题清单,一个组织就不可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许多成功的组织都有问题清单,如通用电气、IBM等。
“问题清单”一般有3个层次:一是初步清单,把所能想到的问题全部列出;二是围绕焦点问题列出的问题清单;三是按照症结点列出的问题清单,这被形象的称之为“问题树”。“问题树”中一般的问题称为枝叶,焦点问题是树干,而症结点是树根。一个组织有了“问题树”,才可以深入解决问题,一个培训项目也是如此,只有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归类、划分等级和筛选,提出适合本次培训的“问题清单”,才能确保培训的针对性。
1.“问题清单”的提取步骤
在中国石化油田录井技术高级研修班需求分析过程中,培训师采用“问题树”来获取“问题清单”:
第一步,将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形成纪要,培训师仅需对纪要中的观点进行罗列,稍加整理,就不难发现访谈对象普遍关注的问题和表现突出的个性化问题,形成一个初步的问题清单,即“枝叶”;
第二步,在初步清单的基础上,培训师高度概括、提炼出了15个访谈对象关注最多的热点、焦点问题,即“树干”;
第三步,分析问题症结点并对问题进行筛选,提出培训要最终解决的“问题清单”,即“树根”。
2.“问题清单”的提取原则
由“枝叶”――“树干”――“树根”,问题的提取主要运用“归纳法”和“分类法”,尽管有理论的支持,但问题的提取过程依旧显得苍白,培训师结合实践深入研究、不断总结,首次提出“问题属性归类原则”,即按照问题的特有属性进行归类。属性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在逻辑学概念中,属性是对象的性质及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对象(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对象独有而为别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就是通过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
图2 中国石化油田录井技术高级研修班“问题清单”的提出
以此原则为指导,培训师将“树干”中15个问题的特有属性分成了5大类:“思维理念”、“政策制度”、“技术力量”、“经营管理”,其中图2左侧的5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其症结点都集中反映在“技术力量”和“思维理念”两个方面,从而提出右边的问题一和问题二,即“树根”。通过抓住问题本质,探究问题根本,做到将问题正确归类、逐一提取。
3.问题的筛选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解决问题是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培训政策、能力、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不是所有被聚焦、被关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次培训来解决。比如,按照“问题属性归类原则”,培训师将图3左侧“树干”部分的4个问题归属于“政策制度”,认为培训只能促进改善而不能解决,将其剔除,不作为本次培训的目标。因此,在按照问题属性归类的同时,还要结合举办本次培训的初衷对问题进行适宜的筛选,最终提出适宜本次培训的 “问题清单”。
(三)“三次转化”,需求分析的核心
“三次转化”是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后提出的,就是指由问题到培训目标,由培训目标到培训内容,由培训内容到培训课程的逻辑转化过程(图4),简单的说,“三次转化”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1.“问题”向“培训目标”的转化
培训目标就是培训结束时要达到的结果。通常,问题与目标以“一一对应”的关系呈现,但一个问题同时反映多个培训目标的现象也很多见,对于这种情况,培训师就要对目标进行分解,亦可合理组合,再进行相应的转化。
以图5中问题一和问题二为例。培训师希望通过解决问题一来交流和比对国内外录井行业的成果,使得学员对中国石化录井行业的发展形势有深刻的认识,提升学员的业务水平、战略思维能力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解决问题二来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激发创新思维,尤其是意识到走科技创新之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其战略眼光。因为解决两个问题后的最终目的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各有侧重,培训师将一致的目标进行统一,根据侧重点进行分解,共同对应到两个目标层分别进行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的具体设计。
2.“培训目标”向“培训内容”的转化
如图5所示,为了实现目标一,培训师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入手,围绕“跟踪学科前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设计了3个方面的培训内容:内容一可以让学员既掌握先进技术又寻找差距,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思考中国石化录井行业的主要问题;内容二可引导学员站在更高的层面,用发展的眼光思考中国石化录井行业的发展方向;内容三在学习技术方法的同时,感悟科技创新。同理,为了实现目标二,培训师从技术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入手,围绕“整合优势资源,提升竞争力”设计了内容三和内容四。
3.“培训内容”向“培训课程”的转化
培训内容一般需要多门课程来支撑,这些课程在大的目标上趋于一致,但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每门课程都有不同的侧重方向,缺一不可。在图5中,针对内容一,培训师设计了3家企业分别讲述录井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针对内容二,培训师从“十二五”发展规划入手,通过解读、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针对内容三,培训师精选不同企业实施现场教学、组织座谈会,深入学习先进技术,感悟科技创新,借鉴先进企业在市场开拓、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4.开发课程
“三次转化”基本完成了培训方案的开发工作,开发课程阶段更多的是对培训方案的系统整理、完善和适当调整。这个过程的主要工作有两个:一是按照课程体系建设六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授课方式、授课教师、考核方式)对培训课程进行具体的开发和描述;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和分解,使课程结构更加清晰,避免重复。
三、结语
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有效实施培训的前提,是现代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是使培训工作准确、及时和有效的重要保证。文章中着重介绍的“痕迹管理”、“问题清单”、“三次转化”以及提出的“问题属性归类原则”,使得过去需求分析过程中诸多隐形环节理论化和显形化,提升了培训方案开发的科学性,这些思考和做法既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又是在培训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便于广大培训工作者借鉴。
参考文献
[1]钟国兴,林治波.带着问题学――裸面学习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专业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一、专业技术人员存在问题
(一)现场经验不足,处理复杂情况能力有待提升
近两年公司强化人才强企战略,青年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大,提拔调整频繁,多人提拔到管理岗位上,其余资历老一点的优秀青年技术员也都在重点岗位上,另外,公司近几年选派了较大比例的优秀大学生开拓海外市场,现在国内钻井队中,仅有5名工程师是2008年以前分配的,其中有2人是中专生,其余井队的主要技术员是2010年分配的大学生,技术人员出现了断层,工作时间短,导致工作经验严重不足,遇到复杂情况不能及时处理。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综合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公司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评审”活动以来,很好的激发了一线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2009年至今共收集技术创新成果400余篇,从论文上报数量上看,是逐年递增的,从论文质量上看,是不断提高的。但是,通过对上报的技术创新成果综合分析,技术人员仍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人员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根据《技术创新管理规定》技术人员每季度应上报创新成果,但实际上每次评审前都需要办公室一再督促提醒,二是技术人员创新思路还不清晰,多数上报的技术创新成果是对口井、钻井工艺的总结,技术创新首先就是在于对已有的技术进行全面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三是技术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有待加强。通过一年的技术工作分析,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监控上还有盲点,在技术措施的执行上还有欠缺,导致技术人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三)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为四方面:1.业务理论学习意识不强。公司利用一切机会组织技术培训班,致力于提升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但是专业技术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主要还是要依靠平时的学习积累,部分技术人员忽视了日常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技术比武时,多数人员理论考试成绩不理想。2.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部分技术人员因为个人懈怠或者是队上不敢放手让技术人员操作练习等原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明明是都学过的知识,遇到实际复杂情况就慌了手脚,不能及时有效处理。3.忽视文化学习,导致文字总结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上报的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从论文的格式、排版、文字的组织、公式的编写、表格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不注重文字写作能力学习,导致上报的述职报告、工作总结等材料,水平较差。4.协调沟通能力不强,部分技术人员会出现与井队正副职或者职工因沟通不良出现各种矛盾,以致出现工作积极性下降,甚至消极怠工或者粗暴对抗的现象。
二、主要措施
(一)调整技术人员职能分工,改进培训方法
要求工程师24小时住井,强化技术措施的执行,由技术办公室安排住井工程师兼职导师,带领技术人员学习对复杂情况的处理,并对每一次处理情况认真撰写总结。充分利用QQ群,电子邮箱等网络工具,由技术办公室每周带领技术人员学习1个案例,主要分析公司在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情况、出现过的技术事故等,同时,大家可以及时交流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技术人员可以把遇到的问题发送到QQ群讨论,或者发送给主管师,由主管师进行解答。每季度生产例会后组织1次考试,考试内容以本季度发送的复杂情况处理为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法,组织技术人员到相关单位学习,到管具公司学习各种接头、工具的使用,到地质公司学习地层的分析、特点,到测井公司学习看图,到定向井公司学习定向知识,增强职工的实践能力,防止纸上谈兵。请相关专家来公司授课,重点讲授钻井新工艺、新技术,开拓思路,提高能力。每个季度组织工程师短期培训班,由技术办公室有针对性的就一个课题进行讲解,着重讲解区域钻井技术、特殊工艺井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或者为技术人员解疑答惑、组织交流座谈。每次技术例会要求工程师将问题写在纸上上交技术办公室,由钻井主管师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二)充分利用“技术人才团队创新工作室”
不断优化技术人才创新工作环境,建立完善技术人才团队创新的长效机制,依托创新工作室,加大重点课题、施工难题的技术攻关力度,保证月度有课题立项、季度有创新成果、半年有评比展示、年度有成果转化,切实把创新工作室建设成技术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上报成果人员参加不定期技术研讨会、季度技术创新成果评审会、月度总结会等形式,激发大家的创新意识,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围绕专业技术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攻关、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等创新创效活动,通过工作室开放学习、网络平台交流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创新发展。加大工程师轮岗锻炼的力度,建立工程师轮岗锻炼的长效机制,促进工程师轮岗的合理流动,工程技术员交流挂职每次可2-3人,每次挂职3个月。挂职期间,督促工程师多跑、多看、勤学、苦练,培养工程师博闻、善问、敏思、勤学的素养,引导工程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正确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的思路,成为创新的人才。
专业技术培训范文3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湖南省地州城区的群众运动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气排球运动在湖南地州城区的普及和发展情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从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技战术能力的培训和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裁判能力的培训两个角度分析了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对促进湖南省地州城区气排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 气排球 专业技术人员 技术培训 战术培训 裁判能力培训
气排球运动是在普通的六人制排球运动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实用性的排球项目。其不但融合了运动、休闲以及娱乐等诸多因素,而且相对于普通的排球运动而言,气排球运动对运动场地的要求、对参与者的身高体力以及技战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气排球运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成为了近些年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湖南省地州城区的气排球运动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湖南省地州城区气排球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相关的一系列的问题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而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本文就对湖南省地州城区群众运动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与分析。
一、 湖南省地州城区气排球群众运动的开展现状
湖南省地州城区的气排球运动虽然说起步较晚,但是普及和发展的速度还是较快的。例如:由湖南省排球协会主办的2012年湖南省首届体育系统健康快乐气排球比赛在郴州成功举行,参加这次比赛的代表队设计了全省十四个地州市,充分反映了气排球运动在湖南省地州城区的普及程度,也进一步促进了其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除此之外,湖南省地州城区的气排球运动从开展伊始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例如:在2010年开展的湖南省直机关气排球比赛中名人云集,省政协副主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代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参赛,而且湖南省老年运动会气排球比赛也深受湖南地州城区群众的欢迎。群众反应热烈,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然而,虽然湖南省地州城区的气排球运动普及和发展的情况整体上非常理想,但是在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如何不断的纠正这些问题,以保障湖南省地州城区的气排球运动健康、持续、规范发展,定期开展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就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点。
二、 湖南省地州城区开展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技战术能力的培训
过硬的技战术水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首要条件。因此,在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时,首先就要重视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技战术能力的培训。
1.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培训
气排球运动相对于普通的排球运动来说,运动的规则更加宽松、运动场地较小、网高较低而同时又具有普通排球的运动特点,因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群众体育运动。但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群众体育运动项目,气排球运动具有很高的运动技术含量,概括来说,在气排球运动中,比较重要的运动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接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的水平,对气排球专业技术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要能够准确判断并及时移动到来球的位置,然后将双手从排球的下方,用手指或手臂来弹击或垫击来球,从而将球发出去;其次,二传技术。在气排球运动中,排球的二传技术与普通排球运动中的二传技术一样,也是组织攻防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扣球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培训中二传技术的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再次,扣球技术。在气排球运动中,所谓的扣球技术,也就是进行正面扣球或者冲跳扣球的过程,在正面扣球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扣球的位置、起跳的时间以及扣球的方向。而在冲跳扣球时,则还要注意在冲跳的过程中,选择合适击球点,并要注意扣球动作的迅速性;第四,吊球技术。气排球运动中的吊球技术类似于常见的轻扣技术,气排球比赛中在遇到对方严密拦网或者二传来球的情况不够理想时,适时的运用吊球技术对赛场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过程中,吊球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五,拦网技术。拦网技术分为单人拦网和双人拦网两种情况,通常来说,在比赛过程中,当对方在2m线外起跳进行扣球时,就应该准备拦网;最后,发球技术。在气排球运动中发球技术主要包括上手发球、下手发球以及勾手发球等多种方式,但是无论是哪种发球方式,都要注意抛球不应过高,而且要注意掌握好击球部位。
以上所分析的技术动作,都是气排球运动中比较基本也比较重要的几个技术关键,在针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时,全面、客观、有针对性的囊括以上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成效。
2.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战术能力的培训
在气排球运动中,参与者必须要根据气排球运动的运动规则所规定的动作和标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进行集体配合行动,才有可能在赛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要实现这一点则有赖于队员良好的战术能力。因此,在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时,基本战术能力的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要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战术能力进行培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气排球运动的基本进攻阵式与战术。在气排球运动中,基本的进攻阵式主要有:“一二一”阵式、“二·二”阵式、“插上”进攻阵式等,而与此相对应的,基本的进攻战术则有“两次球”进攻战术、“平拉开进攻”战术以及“跑动进攻”战术等,要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战术能力进行培训就要首先从最为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基本进攻阵式与进攻战术入手,深刻掌握其运用的时机、效果、方式等内容;其次,防守战术的培训。在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防守战术培训时,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防守阵式的培训,具体来说,在气排球运动中基本的防守阵式主要有:“单人拦网”阵式、“双人拦网”阵式以及“三人拦网”阵式(五人气排球运动中常用的防守阵式)要具体良好的防守战术能力,必须要对这些基本的防守阵式准确理解,熟练掌握。
(二)注意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裁判能力的培训
裁判员在气排球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组织和教育作用,裁判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对队员的各种技术犯规和不良行为进行判罚,而且还有助于促进良好的气排球运动风气的形成以及气排球运动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因此要提升和发展湖南省地州城区的群众气排球运动,在针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时就要注意其裁判能力的培训。
首先,在针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裁判能力进行培训时,要注意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良好的敬业精神。气排球运动相对于来说赛期比较短、场次比较多而且来回球也比较多,因此,裁判员的工作相当艰苦,只有首先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良好的敬业精神,才能为科学、公正、高水平的裁判工作奠定基础,这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裁判能力培训同样也不例外,所以,在针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裁判能力进行培训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其次,在针对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裁判能力的培训时,要注意根据实际比赛裁判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培训。例如:在开展气排球裁判工作的过程中对进攻性击球犯规的理解和判断方法、对拦网犯规行为的理解和判断方法以及判断球是否过网、触手出界等问题理解和判断方法等,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培训的作用,让气排球专业技术人员的裁判能力从实质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湖南省地州城区群众气排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姚鲆.厦门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6(02).
[2] 蔡志源.创新的气排球[J].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专业技术培训范文4
[关键词]培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122-04
一、引言
近期笔者有幸参与了《“国培计划”——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项目课程标准》的起草研制工作,研制培训课程的标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了解受训教师的知识现状和发展需求,依据上述条件设定培训需求,并据此设定相应标准。通用技术课程伴随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近九个年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因此课题组对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的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发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与相关专家的研究和探讨,均认为由于缺少通用技术教师的对口师范专业,对现有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最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故研究如何组织、设计和实施有效培训,对加快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二、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1.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鉴于技术类课程具有“内容的现代性和基础性、方法的通用性和迁移性、能力的多样性和拓展性、载体的广泛性和适应性”,所以通用技术教师应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方面有自己其独特的标准和追求。
专业信念方面。通用技术教师对技术课程的价值追求是推动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该专业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直接影响通用技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继而影响到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专业知识方面。通用技术教师应具有完备的技术专业知识,一是有关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原理、教学材料、活动实施等课程知识;二是有关课程的技术文化、技术设计、技术实验、技术产品制作等方面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技能;三是通识人才应具备的文理交融的普适性的文化知识和课程与教学知识。
专业能力方面。通用技术教师需要“较强的技术敏感力、丰富的技术想象力、广泛的技术迁移能力,以及强烈的技术创新意识”式的技术素养,也是合格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起码应做到的。而这种专业素养的提升,更多地依赖教师实践积累、自我反思和同侪相教。
专业素养方面。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用技术教师对教学、对学生、乃至教师本身的发展应做到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即“灵与肉”的高度统一;教师在且行且思中应努力实现“认知结构、价值取向、专业视野、创新意识、思维品质、审美能力、气质品质、人格修养的有机结合”,这是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素养标准的提升。
2.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国家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视。自2003年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中的课程之一,充分肯定了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给予了技术类课程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首要因素,因此,重视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建设,符合国家高中课程改革精神和时代要求。
其次,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复杂。由于通用技术课程属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新生课程,且在高师院校没有开设对口的师范专业,故通用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比较复杂,任课教师基本来源于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他们或是专任或是兼任,同时也有些任课教师聘于相关工厂的技师,这些人多数属于兼职。鉴于通用技术教师专业背景复杂的现实情况,有必要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建设和提升,以助于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三,课程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纵观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近九年来,关于课程的社会认可度、课程教学质量、学生对课程认可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优秀课程教材和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存在着很大发展空间。综合考虑,提升任课教师能力和水平是解决上述问题最佳途径,教师专业化的建设和发展正是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法及措施。
三、通用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专业本体性知识
基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的强调,在通用技术教育中,每位通用技术教师须掌握技术文化、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等知识,即通用技术专业本体性知识。此外,通用技术教师还应熟练掌握2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中的几个模块的课程知识,如“家政与生活技术”和“汽车驾驶与保养”等。
2.技术素养及科技、人文知识
通用技术教师应注重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案例选择和技术思维的培养,了解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影响,掌握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及趋势。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揭示并把握好技术知识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同时,通用技术教师要掌握运用技术来探索和感知世界的独特视角及方法,这样才能从方法论上指导学生探究技术领域的相关问题。
3.选择与应用技术案例的知识
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的教师专业知识分类中,把专业案例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教师同医生、工程师、法官、会计一样需要掌握大量的实践案例,这对通用技术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用技术教师应掌握大量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典型的教学案例,充分利用案例的情境性、典型性和示范性等特征来开展教学,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并让学生从案例中获得丰富、特定的技术体验。
4.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
上述所列举的专业知识,仅仅满足了教学内容的需要,通用技术教师仍需掌握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通用技术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知识,如掌握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技术学习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等,都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必要且前提条件。
5.教育技术学的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学习、模拟仿真试验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方案呈现、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网络技术在交互式技术学习中的应用,都需要通用技术教师了解、掌握教育技术学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教学中创设情境、课程整合等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需求。
四、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业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动力是发展的前提和内驱力,个体对较为熟悉、兴趣浓厚、可以胜任、价值神往的工作,总是显得动力十足。就通用技术课程而言,多数任课教师是在校长的行政安排下担任技术教师一职,加之课程的边缘学科问题,教学实施中教师经常出现职业倦怠和技术熟练程度不高等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数据和结论表明,动力不足是阻碍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问题。
2.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问题
通用技术教师学科背景复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通用技术教师近7万名(多数为兼任教师),约四成转型于物理、劳动技术教师,约三成转型于信息技术、机械类教师,其余部分转型与于语文、政治等不相关的学科。通用技术教师由于缺少通用技术学科的专业系统训练(仅个别参与短期培训),其学科价值观和认知结构不能满足新课改需求,新手教师短期内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有限,转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受限于原学科成熟教法,技术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上过于技术化,上述问题直接影响了技术教师的转型效率。
3.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特征问题
“技术课程的调试与创生的程度同教师的课程知识、专业能力、职业信念、个人经验和技术素养紧密相关。”新手教师、转任教师与个性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影响到技术课程实施的“深度”和“广度”,造成了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的巨大心理压力和技术课程决策中的困惑与苦恼。
4.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问题
健全而完善的保障机制是促进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时至今日,关于通用技术教师的资格认定与审核标准、学习与培训的权利保障、职称评定的制度保障、奖励与激励办法、学科与教师地位的认可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尚未出台,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待增强,技术课程发展的组织系统有待完善,公众的文化认同感有待形成。
五、针对通用技术教师进行培训的设计与实施
1.培训的定位
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工作精神,结合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发展现状,本着“学以求知、学以致用、学以共处、学以做人”的教育培训理念,从“师德、师观、师能、师魂”建设出发,提升学科教师的技术素养、教学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
一是基于对象层次定位。主要培训对象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骨干教师,使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基于专业标准的定位。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要求任课教师热爱学科教学,深谙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理念,精通课程标准的必修模块,在选修模块中凝练特色,通过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开创性地实施教学。
三是基于实践问题的定位。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实践性,要求任课教师具有娴熟的学科技能,掌握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具有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基于学科特征的定位。通用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整合了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是中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启蒙课程,要求任课教师拥有广博的科技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前沿,能够培训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思维。
五是基于学段特点的定位。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准确判断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掌握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
2.培训的内容及目标
培训工作总目标是:坚持以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以面向高中通用课教师实际需求为方向,以提升受训教师的技术素养为重点,培训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研究型的“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开发一系列优质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关于师德及教育观。从师德培养入手,以“知识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为着力点,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人人参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特色。通过培训,使教师深刻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意义和价值,明确自身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将师德建设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
关于专业知识能力与学生认知。通过培训主要提升学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选择、使用和决策,把精美的创意转化为精巧的作品的能力;二是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考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三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能力实际,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能力。
关于教学实践问题与改进。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交流、互动和点评,以受训教师亲历亲为为基础,通过观察、参与和研究等环节,在对作品的设计过程和制作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与改进,并获得丰富的体验。
关于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培训主要培养受训教师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基于项目、任务和活动设计,提升学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选择成长途径的能力;三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3.培训评价
培训评价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培训活动的始终,主要包括对培训管理者、培训专家和受训教师进行的评价。
培训管理者是组织和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达到培训目标的前提与保证。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管理水平的科学与否、管理中是否体现人性化等方面对培训的成败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培训管理者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评价有助于改善培训管理者的工作不足,提高培训的质量。
培训专家在培训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培训专家是培训方案的具体实施者,肩负提高受训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的重任,关系到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对培训专家进行评价也十分必要,通过评价使培训专家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培训工作中继续发挥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受训教师是整个培训活动的重要主体,对受训教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衡量和反映培训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受训教师的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通过对其平时的考勤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培训最后的试卷考试进行评价等。
4.培训方式
一是面授培训模式。关于通用技术课程的面授培训模式,培训专家具有培训的策划权、决定权、考核权等,从培训开始的设计、方案的制定,到培训的实施,再到培训结束的总结,培训专家全面负责培训工作。该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一线教师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能参与培训专家面授和现场交流,当场解决疑难问题与困惑,拉近受训教师与培训专家的距离。
二是远程研修模式。远程研修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培训的结合,使受训教师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方便受训教师“随时随地”地接受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尽可能的满足绝大多数教师对培训的渴求,同时,可以减少培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
5.培训保障
一是政策保障。通过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来加强学校领导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视,促进和保障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建议通用技术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的证书应得到当地省、市、学校的认可,应该与日后的职称评定挂钩。
二是资金保障。由于组织培训需要支付专家授课、教学材料、受训教师的差旅和食宿费用,故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从资金上保证培训的顺利组织与实施;同时应尽可能地给予受训教师以经济补贴,以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六、总结
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针对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现状,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科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政策上充分重视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工作、资金上切实保障培训活动正常开展与实施;学科专家应及时了解一线教师的工作现状与培训需求,做到培训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受训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苦心钻研、虚心求教,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最后为了保证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的长足发展和通用技术学科的专业建设,建议师范院校逐步开设通用技术对口专业,保证通用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受到“职前培养一职后培训”式系统化的专业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学校为地方文化产业培养后备力量的优势研究”(编号:GH11191)和吉林师范大学学风建设项目“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及专业水平提升的研究”(编号:JSXF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专业技术培训范文5
一、培训对象
县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
二、培训时间
2020年7月23日至9月13日
三、培训内容
(一)公需科目培训
1.培训方式
采取网络教育培训的方式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登录市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学习平台,按照的学习内容参加线上学习。
2.培训课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等33个方面的网上视频课程。
3.培训学时
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网上公需科目不少于30学时
4.培训形式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集中培训、学习理论,再通过教研活动、撰写案例、撰写学习心得等,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是发挥引领作用。加强集中培训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对骨干的培训,然后依靠个体努力即自我培训,从而真正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每人每月都要安排2——4课时的自学时间,要订出自学计划。
三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规定每周四下午以及五月份和九月份部分周五时间为培训时间,统一组织、专题辅导。其中部分内容还需要由单位进行培训。
四是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有计划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校本培训中发挥引领作用。
四、相关要求
1.专业技术人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专业技术人员要高度重视,认真参加培训学习,按照培训方案要求按时完成年度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专业技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数控技术工,问题,培训,反思
现代中国尤其是内地企业,在数控加工工人的招聘和培训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存在。下面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企业在工人招聘方面往往限于成本因素考虑,希望招到来了就能用的合格工人,但是在劳动力或人才市场往往差强人意。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确实值得深思。
本人在调查了部分内地和沿海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后,发现有以下这么些问题存在:①工种难以对上号。比如说会开数控车的不一定会数控铣。会数控铣的不会数控冲床。②数控机床标准化程度还有点欠缺。工人往往需要时间去适应不同的机床操作面板和编程方式。③部分企业工人素质确实不高。对机床的编程、操作、维护和保养了解不充分、不全面。④学校培训的局限性导致。职业学校培训数控加工工人,受经费限制,在实习设备的配置和实习成本方面,投入不可能太大。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不可能对数控机床有太深的了解。在程序处理方面,机场操作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怎么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部分解决。
1.在机床设计方面,作为世界机床使用大国来讲,应该有一套硬性的标准
所有的数控机床生产厂家必须按照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强制性标准去生产机床。比如机床编程的G代码。操作面板的按键格式和功用等与数控机床操作有关的部分全部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就好像数控编程中的G00和G01一样,每一种机床必须一样。那么现在的现状是,国产的和进口的不一样,华中的和广数的不一样。数控冲床和数控铣、数控车的差别就更大了。
2.数控机床操作工人的工种分类不够
目前国家在工种目录里有的数控加工工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真实的存在。像数控冲压工,目录里有,企业有需求,但是很少有培训机构开设这个工种的培训。像贵阳市某土特食品企业年需求瓶盖3亿以上,他的瓶盖加工需要这些工种,但是没有任何一家培训机构开设这个工种的培训。那么他现在只能招一些文化水平很差的农民工进行简单培训去操作。导致问题很多,如安全问题,生产质量问题等等。而贵阳市范围内的职业学校只开设有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或简单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不如贵州省属的职业学校贵州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工业总公司的贵航技校等和贵阳市属的贵阳市一技校,铁路司机学校等职业学校。那么在数控磨床、数控镗床等其他数控机床操作工人培训就更加少了。
3.工人素质问题
这个问题的形成比较复杂,解决的难度也比较大。目前本人对内贵阳市部分企业尤其是私企的工人素质来看,可以说是十分低下。贵阳市某食品企业瓶盖车间有数控冲床12台,加上其他配套机床10台共计22台机床。共有员工90人,其中学历来看最高学历是中专或高中的不到5人。其次是初中学历的20人,其他都是小学或其他情况的。其数控冲床操作工12人和维修技术工人4人,基本为初中或更低学历。当然这些人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只有所谓的师傅带带徒弟而已。而师傅呢自己本身素质就不高,专业素养很低。何谈培养出怎么样的徒弟呢?因此,问题很多,比如把手给冲掉了,在操作过程中一旦碰到机床出现故障就束手无策,毫无办法,对机床保养的认识和水平都很差,野蛮操作设备。导致企业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维修经费高,生产质量不稳定,浪费严重等等。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数控操作工人的培训,就业资格的准入,政府的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重视等各方面入手。对技术工人一定要严格操作资格证书制度,不能放任自流。通过政府的强力介入,并对企业的管理方进行适当的引导。提高企业管理方的认识,让企业管理方引起足够的重视。
4.在学校培训方面,校企合作不够
学校和企业在培训方面脱节太大。学校由于经费限制,在设备配置方面不可能很完整,另外学校也要考虑成本问题,毕竟各个职业学校的经费也是有限的,承受能力有限,在设备方面不可能很齐备,档次也不会太高。实习加工接触的零件也不会太多。另一方面,数控操作对员工的理解力和理论方面的要求相对要高一点,但是各个培训学校在培训操作当中和其他工种并没有任何区分。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有搞不清楚坐标点,看不懂程序等等问题的发生。其次,也是对当今职业学校制约最大的一点是学生毕业在就业时,工种很难对口。学校培养是批量的,而企业对相应工种的工人的需求是小批量或单个的。这一组矛盾很难协调。导致学校在培养数控操作工人时,不是十分的到位。因此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在某些方面必须有一定的合作或者学校培训方面必须上规模,利用规模效应来解决。企业对学校提供一定的帮助,学校和学校之间也提供一定的帮助,如实习操作环境,理论教学等方面加强交流和沟通,包括学生就业都应该有一定的合作。
5.严格数控操作资格证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