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范文1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智能建筑的含义、以及发展状况;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设计要点及系统检测。指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系统。

一、智能建筑的含义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技术也日新月异,智能建筑的概念也日趋成熟,早期一般被成为智能大厦。在国内 “3A大厦”、“5A大厦”等广告词随处可见,所谓的“3A大厦”是指建筑物具有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功能者。而“5A大厦”则是将楼宇自动化(BA)中的火灾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独立出来,形成消防自动化(FA);将安保系统独立出来称之为安保自动化(SA),从而形成“5A”。其中,“BA系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楼控系统,即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简称。

直到2000年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的问世,其中对什么是“智能建筑”才有了明确的定义:“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但此定义还忽视了一点,“节能环保”。到2006年建设部重新组织编制组对GB/T50314-2000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在内容上进行了技术提升和补充完善,并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还在“智能建筑”的术语解释上加上了有关“节能、环保”的概念。在新的GB/T50314-2006上“智能建筑”被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智能建筑的“智能”,也就是要建筑像人一样,能“知冷知热”,自动调节空气、水、阳光照射等,创造既节能、健康、舒适又安全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楼宇综合症”的发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几个“A”就是智能化建筑的概念是错误的。

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是智能建筑中应用的电信息系统。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国内还有一个俗称,即所谓的“弱电”系统,它是以从建筑设计中有别与传统的电气设计和照明设计而引申出来的。传统的电气设计和照明设计称为“强电”设计,而把属于建筑物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内容称为“弱电”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内容:

根据《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3的内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几大子系统:

1、空调与通风系统;2、变配电系统;3、公共照明系统;4、给排水系统;5、热源和热交换系统;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7、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8、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子系统(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接口功能;9、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10、系统实时性;11、系统可维护功能;12、系统可靠性;13、现场设备安装质量;14、现场设备性能;15、依据设计要求所需评测的项目等。

可见,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又称BA系统)是体现节能和创造优良环境最有价值的系统,也是关联技术最多的系统,应称之为建筑智能化的龙头系统。

(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

1、系统检测:是指智能化系统安装、调试完毕,经过规定的试运行时间后,竣工验收前所进行的对系统功能、性能及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的全面检验和测试,评价结果将作为竣工验收和智能化系统等级评估的依据。

但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不是仅仅涉及一个弱电专业,要由各专业相互配合,如建筑专业在做设计方案时,就应当考虑太阳光的利用与人工照明的关系以及热辐射的作用等等。不能只考虑建筑外形,连结构的合理性都不考虑,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外形上,有可能就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话,就不可能做成智能建筑。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

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里所说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也就是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被称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和公共安全系统(PSS)等综合管理的系统。

虽然,从现实来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办公楼、宾馆、体育场馆等各类的公共建筑当中,可是,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住宅(小区)的建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在公共建筑里不同的是,应依据住宅(小区)自身的特点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技术结合起来,发挥该系统的作用。除小区内的公共部分与其他公共建筑里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一样,在住宅内部,家庭控制器(Home controller)是智能化系统的一个主要产品。它可以实现对住宅内表计(水表、电表、燃气表、直饮水表、热水、供热等计量仪表和设备)的数据采集和远传,还包括了对常用家用电器的控制等功能。

(一)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

按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2所阐述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用于对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及自动化管理,达到安全、可靠、节能和集中管理的目的。

我们把它总结归一下,即:

实现自动监视与自动调节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各类机电设备的启、停和运行进行连锁操作,以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各类机电设备的故障自动监测,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及时维修;实现优化控制以实现节能降耗;实现过程控制自动化以节约设备管理人员。

2、系统检测的条件应具备:(1)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后,已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设运行;(2)已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

对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来说,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有明确的规定。就是,系统的检测在系统试运行连续投运时间不少于1个月后进行,并且应依据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变更审核文件、设备及产品的技术文件进行。

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应以系统功能和性能检测为主,同时对现场安装质量、设备性能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抽查或复核。

4、系统检测的流程

(1)一般由工程建设单位,也可由工程承包方或使用单位向检测机构申请办理系统检测委托手续。

(2)检测单位在熟悉委托方所提供的各项工程资料,对工程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已明确知道委托方的需求后,应及时的制定检测方案。

(3)检测单位按照已制定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工作。现场应详细、准确的填写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字迹清晰、没有笔误,以便现场检测人员签字或者盖名章。

(4)在现场检测和相关的实验和检验完成后,应按照相关的委托手续中双方约定的时效内及时的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除有检测人员、复核人员和签发人员的签名外,还应有检测机构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或检测机构公章。检测报告应有明确的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检测结论。凡不合格项均应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现今,我国在智能建筑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行业法规还尚不规范、健全,譬如说现在改版后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已经改为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了,但是《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至今还尚未改版,依旧按照各系统进行分类。这就造成现在的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市场不够规范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必须从行政上和技术上对智能建筑的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资格审查,重点审查其规模和人才构成,考核其从业技术水平。对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检测和验收。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2006)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范文2

陈崇光,高级工程师。《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推广应用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建设部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曾参与建设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主持的《居住及住宅小区设计导则》、建设部勘察设计司主持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北京质量监督局主持的《智能建筑验收标准》的编制工作。主要著作包括《共用天线电视》,《智能建筑》等,在全国发行刊物上数十篇。近几年咨询的工程有:广州白云机场、首都国际机场、西安咸阳机场等。

记者:智能建筑行业在我国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作为行业内的资深专家,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陈教授:智能建筑在中国诞生已经十多年。自1990年中国第一幢智能大厦―北京发展大厦建成,十多年来它的生命力极强,由于它有很多优点:创造了舒适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四通八达的语音、数据通讯系统;整个建筑的机电设备集中管理,完成“监控、控制、记录”功能,节省人力,节省能源。

因此,十多年智能建筑得到广泛发展,不仅写字楼、酒店做到智能化,而且扩展到住宅小区,建成智能化、数字化住宅小区。迎接奥运会的召开,多个奥运场馆的兴建,智能化已进入体育建筑,相应的也进入了博物馆、航站楼、医院等,前景看好。

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构成大厦管理系统。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电视接收系统是主要的信息系统。

除设备监控系统外,其它主要系统全有严格的设计规范、验收规范要求。火灾自动报警和安全防范由公安部门管。布线由网络通讯部门管,在多年的使用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预防火灾、保障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安全上是不可缺少的。语言通信、数据通讯在办公室、在生活中是必需的,否则会失掉一切外界联系,失掉信息。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有设计标准,有验收规范只是供设计、业主参考的,不是强制性的,反映出来一些问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2006年专家委员会对北京地区160幢商业智能化大厦作过调研,统计结果有25%的大厦有满意BA系统,30%运行不正常,分析总结起来原因如下:

第一,设计不到位,设计阶段,专业之间就没有配合好,尤其是暖通专业与自控设计脱节;

第二,工程招标存在恶性低价竞争,成交价压到成本价。工程中的应有服务欠缺,服务质量满足不了要求,造成了智能化的遗憾工程;

第三,在工程实践中设备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工程质量和运行得到保证;

第四,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用规范性的标准法规来保证BA系统的正常运行,使BA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记者:据了解,您曾参加过建设部勘察设计司主持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编制工作,同时作为《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编委会的专家,在您看来这两项标准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对于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分别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陈教授:建设部2000年着手制定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建筑及居住小区智能化设计导则”,2003年组织编制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目前此系列标准正在全国宣贯执行中,这对于房地产开发和建设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不同的行业,博物馆、体育建筑、航站楼也都制定了本行业的智能化设计标准,这对工程的规划、建设、实施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侧重点不同。数字化建设是今后发展方向。数字化城市由数字化建筑和数字化社区组成,市场潜力巨大。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等,发展很迅速。我国在数字化发展中,要考虑数字化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有关政策和管理体制。数字化应用具有独特的行业管理性,缺乏统一性会给标准管理带来困难,不利于数字化建设开展。

为了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规范市场,促进中国建筑数字化应用项目的实施,建设部牵头组织制定《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城市、数字大型建筑及数字社区的建设。标准的编制主要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与数字化产品的性能、通讯协议及检测皆有密切关系。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从事着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请您谈谈目前国内智能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智能建筑设计目前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陈教授:智能建筑在我国出现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建筑行业多个学会组织学习班,介绍智能建筑。建设部曾组织全国甲级设计院院长学习班,广东省组织市长学习班。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验收规范颁布后,全国各地皆贯标,各个设计院工程师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水平也在提高。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设备也在更新。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要求设计工程师要不断的学习。

设计院智能化设计图纸质量大概分为三个档次,一般讲,大的设计院强电、弱电专业分开的设计室,智能化设计图纸完善,达到要求的深度,因为它专业分工明确,解决了设计人员报酬的分配。如:中国建筑设计院、信息产业部设计院、中建国际设计公司等。

第二档是一些设计院强电、弱电不分一起做设计,由于专业分工不明确报酬未落实,设计工作量大了,设计人未拿到应有的报酬,往往深度达不到要求,多数设计院是这样的。

第三档次是一些小设计公司,设计不规范,经常把智能化设计甩开了。

记者:近年来,您先后参与了广州白云机场、首都国际机场、西安咸阳机场等大型工程的咨询、设计及验收工作。请您谈谈在机场类的大型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工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广大工程人员注意的?

陈教授: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航空运力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航空港建设工程有多项,广州新白云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先后投入运行。首都T3航站楼即将竣工投入运行。国内第四大型航站楼―昆明机场处于设计阶段。世界最高的机场海拔5200m的阿里机场也在建设中。

机场航站楼设计方案一般在招标中产生。大型机场往往是国外设计公司方案中标,由国内省、市级设计院完成施工图纸。新白云机场、浦东机场、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皆是此模式。施工图纸设计由设计院建筑,结构、设备、强、弱电专业通力合作完成。民航机场专用系统,由于专业性强要由民航专业公司或设计院完成,其主要系统包括:

地面信息管理系统,其以传递航班信息,汇集处理生产运行、管理所需要的地面信息,为工作人员、旅客提供各种业务信息和统计信息。

离港系统:大型机场有民航离港系统和外航离港系统的前端设备。为乘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登机管理,行李检索、查询、自动化管理,控制航班。

航班显示系统:其是向旅客和外界航班信息的方式,具有引导旅客办理值机手续、候机、登机、通知旅客亲友接机。

行李处理系统:其是保证出港旅客流程的顺畅,完成航站楼内进港行李的传送和出港行李的传送、分拣,保证行李安全,要有严格的监视控制。

时钟系统:提供高精度的时间基准。

安全检查系统:交运行李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置于磅秤和发送带之间,交运行李安检和办理值机同步进行。

泊位引导系统:其根据地面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航班进港时间信息,机型信息,机位信息引导飞机进机位。

除以上专用民航系统外,大型公用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在航站楼中全部设置,其要由承接施工图设计的公司、设计院完成,其设计内容包括: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其设计按国家标准进行,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规定。

楼宇自控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广播系统等,皆是常规设计系统。第一步设计考虑周全,做好管路预埋、预留,避免施工中剔墙、打洞。施工安装完毕后,调试、验收不能走过场,最好有第三方参加,出示测试报告。目前,运行出现的问题,经常出现在安装、调试阶段,验收不规范造成候机大厅未构成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成为了耗能大户,用户会不满意,尚需进一步进行调试工作。

综合布线系统称为航站楼的神经系统。由于航站楼面积大,要设多个配线间,上下贯通竖井,实际工作中还有需要独立于综合布线系统,如:海关、边检、安检、离港、航班显示、登机检等。它要与布线主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配线间不能过于窄小,机柜电源容量、位置要设计合理,电源、UTP电线通道要畅通,可以满足各种应用和扩展的要求。

记者:随着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凸显,智能建筑中的节能问题也日益引起业内广泛的重视。请您位我们谈谈绿色节能在智能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节能问题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陈教授:我国建筑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现已达到16-20亿平米/年,占世界总建筑面积的50%,我国在已有建筑中高耗能建筑占95%以上,能耗量的比值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007年6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6月26日建设部提出了“关于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

国务院、建设部的建筑节能精神,引起了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建筑行业责无旁贷,要努力做出贡献。各专业有不同的节能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筑专业围护结构、保温做法。室内环境能源、设备、测量等,空调采暖的节能。

因此,在节能措施上,要在整个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可按设计阶段、设备选型阶段、施工安装阶段、调试运行阶段全面目标化的管理,最终达到节能环保目标。举例说明:

建筑设计中优化采光和遮阳设计,合理利用自然光选择高效光源和灯光自控系统。工程设计中楼宇自控系统与空调系统之间要紧密配合。BA系统提供了一个可能自动运行、节能的手段,控制对象冷冻空调系统尚未经过调试,未达到正常运行,是无法节能的。

此外,据我了解变风量空调系统VAV调试不过关的工程有多幢,国家空调设备质检中心检测时发现,VAV理想配置应该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由生产AVABOX的厂商和选配其它几个公司的产品凑起来的,造成风压、风量不是线性关系,而用线性关系去控制时是不成功的。

另外,利用一些自控公司推出来的节能软件,在节能中也起到节能效果。在酒店中利用客房管理系统软件,使用有身份识别的智能卡和空调器的盘管联动,也可节能。

设计是先行在工程开始就已考虑了节电,并且一直贯彻下来。在设备招标中,设备型号、品牌、技术参数也要把耗能做重要指标来衡量。后期施工、调试不能背离科学的调试程序。

那些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尚未试车,就要楼宇自控系统实施监控管理,掩盖了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必然带来很多隐患。楼宇自控系统要真正达到有效的监控空调系统,一定由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专业集成为一个系统。

记者:目前,“好运北京”系列奥运测试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很多奥运场馆的智能建筑工程正接受着全面的“检阅”。您作为全程参与设计工作的专家,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奥运场馆智能化的相关情况?

陈教授:本人在承担的奥运工程中,对智能化进行了全面设计。并且把体育比赛有关的计分、计时系统、比赛成绩显示、电视新闻转播等列入设计范围,图纸较完善。在已完成的水立方游泳馆,济南奥体中心工程,在节能方面,采用了水蓄冷技术,地源热泵系统,LED新光源照明,光伏电池发电等。现在皆在实施中,实验报告、节能论文在总结、整理中。

记者:智能建筑是多系统、复杂化的构成体,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整体的解决方案,您是如何看待系统集成在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范文3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

智能建筑是指利用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兴起,生动地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何等迅速,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多么广泛,并深刻反映了信息社会发展对智能建筑的需求。建筑发展到智能建筑,是一个质的飞跃,建筑的含义一下子拓宽了,建筑设计的任务加重了许多。一方面智能建筑设计的研究需要系统化,整体化的框架体系,智能建筑的设计需要智能化设计人员与建筑、暖通、电气(强电)、给排水、结构等各工种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建筑智能化设计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先进设备体系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迫使建筑环境与这种变化相匹配。建筑智能化设计与建筑师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智能化系统进入建筑物,改变了传统建筑设计的一些做法;另一方面智能建筑设计需要更多操作性、实践性方面的指导。

一、智能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而具有的优越性

1、自动调节功能。智能建筑对温度、湿度、照度均加以自动调节,甚至控制色彩、背景噪声与味道,创造了安全、健康、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从而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节能。现在的房屋,其空调与照明系统的能耗很大,约占总能耗的70%,而智能建筑通过其“智慧”,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和大气冷量(或热量)来调节室内环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可按事先确定的程序,区分“工作”与“非工作”时间,据国外常规计算,智能建筑可比常规建筑节能30%以上。

3、能满足多种用户对不同环境功能的要求。老式建筑是根据事先给定的功能要求,完成其建筑与结构设计。智能建筑要求其建筑结构设计除支持3A功能的实现外,必须是开放式、大跨度框架结构,允许用户迅速而方便地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重新规划建筑平面。

4、在智能建筑中,用户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与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可及时获得全球性最新信息和资料。通过国际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随时与世界各地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各种业务工作。空前的高速度,大大有利于决策和竞争。总之,电子计算机与智能建筑在当今商品经济与信息社会中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效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之充满活力,方兴未艾。

二、智能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有关智能建筑设计规程、规范还不健全与完善。1992年我国第一部有关建筑智能化的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CJ/T16-92问世。它对建筑智能化三大部分BA、OA、CA有较完整、全面的规定和要求。1997年10月,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它对智能建筑领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智能建筑的设计在它的指导下,在不完善中摸索前进,到2000年7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出台,宣告我国智能建筑设计初步迈进了规范化时代。2006年12月29日,建设部了批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为国家标准的公告,并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笔者认为,这个标准仍然是不完备的,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还有不少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细化的问题。

2、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问题。首先是线路如何走的问题,线路的走向分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水平方向的走线通常是利用地面和天花板。垂直方向的走线通常都布置在每层的设备小间中,相当于以往的弱电竖井,但智能建筑的设备小间由于要布置综合布线跳线架和相关网络设备,面积应比以往的竖小间面积大些,而且在设计时还应在每个层面上留一定的剩余空间,以备未来之需。综合这些因素,每层设备小间面积应在8m2左右为宜。设备小间的线缆都是由主机房引出的,作为智能建筑神经中枢的主机房,除了布置程控交换设备外,还要布置主配线架、光纤配线架等设备。因此,该空间的面积应比普通建筑中的电话机房大些,综合考虑这些设备的尺寸,我认为主机房面积100~120m2为宜。对于网络的拓扑结构,我建议采用星型连接,这种拓扑结构使得网络的扩展以及节点的移动都非常容易。

3、屋顶的设计问题。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同时也要设计防止自然力量侵袭的预防设施,还要考虑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震动、噪音、电磁场等因素,电缆穿过屋面以后如何防止漏水,电线基座的防水、防风及防震的问题。

4、节能设计问题。智能建筑的节能设计应该从建筑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各专业密切合作,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达到节能的目的。智能建筑的节能若做不好,用来供应能量的花费就会增高,这会使得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大打折扣;反之,节能设计做好了,智能建筑的运营成本就会降低,持续发展性也可以得到提高。

5、智能消防系统应成为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建筑是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建筑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建筑。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由楼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计算机网络系统(CNS)、综合布线系统(SCS)等构成。其中,楼宇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机电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消防自动化系统(FAS)是楼宇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建筑中一个重要子系统,为火警预报、火灾扑救、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智能住宅方面,则表现为网络技术应用和控制方式的变化:建筑电气接口标准化、设备控制智能化、系统功能集成化。可以预计,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关键技术的突破,消防自动化系统必将朝着集成化、智能化、协调化方向发展。

6、智能建筑设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步骤。智能建筑设计应从中国国情、甲方利益、设计和施工角度出发,建议采取以下步骤:(1)甲方需求(性价比)和外部条件调研,确定智能化系统功能、实施步骤。由甲方牵头,委托智能化专家委员会,甲方所能接受价格,配备智能化系统功能和实施步骤,以此为依据,写出标书。(2)由系统集成商拿出智能化设计方案,对智能化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由甲方组织,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协商;由设计院将智能系统设计到设计蓝图中去,设计院设计出智能化系统;由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共同审核签章,智能化设计方面责任由系统集成商承担。(3)由甲方组织,系统集成商和监理单位协商,培训监理单位,对智能化系统进行监理。(4)由智能化专家委员会进行中期检查,重点保证智能化工程科技含量落实和工程质量达标。

总之,我国的智能建筑充满着希望,也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共同探讨智能建筑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河南省镇平县建设局)

主要参考文献: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范文4

关键词:智能建筑 建筑设计墙面设计

1 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建筑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组合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可以这样理解,智能建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具有一套管理、控制、维护和通信设施,能够在花费较少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查、报警监视,能够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第二: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并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好环境。

2 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2.1 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

2.2 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

2.3 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2.4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3 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3.1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达到2万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

3.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进深控制在10m左右,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所谓的corner office.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3.3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一般9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考虑 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综合布线的要求、空调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净空不小于2.3m.

3.4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3.5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4 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4.1 地面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4.2 墙面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4.3 天花板

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2)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3)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4)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5 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5.1 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5.2 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5.3 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5.4 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6 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范文5

摘要:当代社会进步,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直观地表现在人类生活水平的层层提高。在国内,可以明显地看到建筑的发展极其迅速,不只是建筑物本身,而其内的电气设备更是突显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气设备的越来越高级化,越来越智能化,诚然能把人类生活变得方便快捷,但是这种"高级化"一定具有不能被忽视的弊端。对解决此种弊端也是决定人类进步与否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物联网、建筑智能化、人类进化、双刃剑、健康进步

“物联网”这一名词对当代每个国家,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当新鲜的概念。1999年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其定义为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之所以提出“物联网”一例,是为了体现人类对高科技的追求,和对舒适有效的生活的充分向往,就是这两点推动着建筑设施智能化的一步步快速稳健的发展。

建筑智能化技术其实也是一个新兴技术,物联网技术又与其有相通之处,并且也是建筑智能化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谈及建筑智能化技术,首先需要知道怎样的一个建筑才能算作“智能建筑”。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坏境。”其中清楚地看到,建筑智能化实质在于内部电气设施的管理自动化、控制自动化、防灾自动化和能量管理自动化,是依靠先进的电气设备让建筑物能“独立”处理各种情况,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正是为了让此设想成为现实。

可以肯定的是,源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变得更加舒适、高效、便捷,更加安全可靠。可是,如果从这种美妙的感受和期待中走出来,从理性角度去思考,这种所谓的“舒适、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是否一直对人类有益?

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在近几个世纪,人类作为生活在地球一个物种,在肢体上的进化速度远比不上大脑进化的速度。但可观的是,人类肢体在每一个年龄段的平均重量却在逐年增长,这也是社会上逐渐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这种增长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健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纵观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人们在不断实现自身的需求的同时,又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人民生活幸福了,吃饭能吃饱了,当然身体自然会健康,但为什么又会影响健康呢?是因为这种“突如其来”的幸福,使得人们缺少了对长远的思考,也使得人们对于生活失去了危机感,而剩下的只是享受。正所谓“心宽体胖”,就像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物种缺少生存危机对其的影响,物种的进化速度就会减慢,而物种数量就会翻倍增加。

另一个方面,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降临,人类的生活不仅在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生活速率也比以前至少要快一倍。尤其在现代的大都市,那种急速的生活工作节奏,往往使得其中的人应接不暇,以致身疲力竭。此时,人们所最希望的,便是一个“舒服安逸”环境,于是建筑智能化技术很快的得到了认同,便很快地进入建筑行业。以辩证的态度来看,这种科技进步确实会使得生活更加美好,但若持续这种“美好生活”,会不会使得人类身体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深一步,人类会不会习惯了这种“安逸”而变得越来越懒惰?又会不会因为这种“安逸”出现新的疾病?

“空调病”的出现给予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其病因并不是人对空调的不适应而让身体产生的病状,而是长时间吹空调造成身体机能的衰退。空调只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虽然它的应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对人类本身,却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空调只是众多电器里的一个角色,谁能预料未来会不会出现更多诸如此类的疾病呢?至此,得出结论:建筑智能化技术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舒适的同时,也给人类本身带来了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可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建筑设施智能化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提到的“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六项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会这些要求的真谛:“安全”是前提,“高效、便捷”是目的,“节能、环保”是目的也是方式,“健康”才是最高要求。

结论

当代的社会发展是需要全面和谐地进行,所以要把握住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不能一味的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还要进一步去研究其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因素,然后才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把科学技术带来的正面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把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就如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一样,虽然会使人类生活工作变得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但它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存在着不确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人类不仅要科学地发展进步,更要健康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GB/T50314-2006.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范文6

【关键词】:智能办公建筑;设计

0.前言

高层建筑称之为科技的集中体现,综合国力的象征,城市的标志等等。其本身体现了多方面的物质成就。其中兼具实验和检验功能要求的高层建筑在设计上就更为复杂。除了要考虑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和本身的基本结构荷载的计算,还要更多地考虑楼板附加的各类实验设备的荷载;送排风风井位置和风量计算;空调的选型和配置;毒、污水的排放和收集和运送等等。都要进行系统周全缜密的通盘考虑。文中结合某综合实验楼项目进行介绍,主要探讨高层实验办公类建筑在建筑设计和智能化设计两个专业上的设计理念和运用的新技术。

1.工程概况

该项目用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单体的立面风格为新古典风格,主要突出建筑物挺拔的体量特征。柔和的色彩,体现了高雅的建筑品味。整体材质为浅灰色玻璃幕墙及白色麻石石材幕墙。总体以竖线条为主,立面层次丰富,错落有致,虚实对比强烈。

本项目由l栋24层的综合实验楼组成。综合实验大楼主要功能包括办公室、实验室、公共报检大厅、会议室中心、员工食堂、地下停车场等;负二层局部兼做人防地下工程。综合实验楼地上24层、地下2层;消防高度96.45米,埋深7.9米: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地上约3.9万平方米,地下约92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由于报检业务性质不同,在建筑首层的东、西两处设置了两个报检大厅;核心筒居中布置来划分报检区域;西北角设2台裙楼专用电梯;核心筒设有6部电梯,其中一台为消防电梯;西南面设后勤入口,设有2台小型电梯,专供4层的餐厅厨房使用;消防控制中心布置于东南角,直接对室外疏散。资料室、阅览室、档案室和办公室在设置上结合文档书籍和标本等存放问题,在保证自然采光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恒温变频空调和UPS不问断电流的供应,确保存放物品的温度、湿度、室内空气质量都能满足要求。

在3层的会议中心,除了有可容纳500人的大型会议室;还有2个中型会议室(其中一个可分割为2个小会议室);4个小型会议室;会议室空间可根据会议内容和人员数量采取灵活分割。各种类型会议室均配有设备间和服务间,便于工作人员对各间会议室单独操作。结合建筑造型,在大会议室北面设有露天花园;供与会人员会间休憩只用,同时结合园林设计,为整个会议中心营造一既稳重大气又不失个休闲趣味的会议区域。

作为现代化的高层实验办公楼,文体康乐设旖的布置也体现着办公人性化的特点。建筑物的5层结合裙楼屋顶花园,设计为员工康乐活动区。办公室主要安排在6~18层,为办公层;该区每3层设有3层通高的动植物观察室,可为员工供给休憩场所,形成了一个立体通透的生态空间。同时也为电梯厅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19层为备设备转换,该层靠近核心筒位置设有低区风机房、低区电梯机房等。20―24层为实验室,该区域同样设有3层通高的动植物观察室,可作为实验种植区使用。

2.各系统设计

2.1综合布线系统(GCS)

综合布线系统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和电话系统(语音)的布线。本工程综合布线系统采用二层拓扑结构,即主配线中心及楼层用户配线间。主配线中心设于八层计算机机房,用户配线间设于各楼层弱电间内。主配线中心与各楼层配线间的主干布线采用八芯室内OM3多模光缆,语音采用50/100对大对数电缆连接;配线间至末端用户的水平布线采用六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或两芯多模光缆。

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业主内部信息处理与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专门的路由器及防火墙设备与运营商网络实现外部广域网互连,满足日常办公、资料查询以及和外部沟通的需求:系统通过核心层交换机(带路由功能)与智能化设备监控网络实现内部局域网互连,满足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的数据传输需求。

2.2公共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与消防应急广播系统共用一套设备,平时作为公共广播使用,播放背景音乐或通知;消防等紧急情况时自动转为消防应急广播。本系统仅设计系统的前端部分,末端扬声器按照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相关规范要求设置,并适当增加扬声器数量,提高系统的均匀度。

2.3有线电视系统(CATV)

建筑内的餐厅、值班室、电梯厅、会议室、领导休息室等区域设置有线电视接收点,供用户接收电视节目,同时为电子显示屏系统提供节目源。本系统按照860MHz邻频系统进行设计,全部使用860MHz设备。放大器、分配器、分支器及电缆均采用具备双向传输功能的设备。

2.4会议系统

会议系统包括数字会议系统(会场设备控制、表决、显示等)、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中央集成控制和信号处理系统、会议扩声系统等。系统一般由中央控制设备、发言设备、资料分配显示设备和应用软件以及视频会议终端组成。本系统在会议室工程中有所应用。电子显示系统及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首层大堂及各电梯厅处设置电子显示屏系统,利用电子显示屏通知、播放新闻、电视节目、录像节目、天气预报、广告等各类多媒体信息。

2.5楼宇设备自动监控系统(BAS)

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主要对建筑物的空调、通风、给排水、电梯等设备进行监控及管理。系统要求运行全中文软件,并配置电话拨号软件。

2.6电力自动监控系统

通过电力自动监控系统对中低压配电系统、变压器、发电机组、直流屏等实施自动监测(中压系统含保护及控制),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提高供配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为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提供大楼能源消耗的准确依据,使物业管理科学化。

2.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是建筑物安全防范体系中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本系统采用模拟传输线路、前端数字硬盘录像机数字化处理相结合的模拟、数字混合系统。该项目所涉及到的智能化系统还远不如此。因为涉及到的相关信息量极大,文中就不做详细阐述。

总而言之,智能化设计是高新技术最直接的体现和运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设计也将会是人们今后长时间研究的课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工程是一个多工种多专业配合而完成的项目。由于其具备实验、办公、会议、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组合,因此对各专业的设计标准均较为严格。文中从建筑设计和智能化设计两方面以点带面地反映出了该工程在设计上复杂且合理有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