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渗透
语文,因情感而丰盈美丽。语文学科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要完成净化、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必须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唤醒、激发、点燃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用以下几种方式施实情感教育。
一.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在诗词、散文教学中,我常常和学生一起大声地读,声情并茂地读,以读来调动激感,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黄河颂》一文时,学生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地朗读“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时,由衷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溢于言表。在学习故事性强,言动动作丰富的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时,我经常让学生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置换成“我情我景”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他们以心换心,化身为文中的人物践履其情感过程。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进而相互激发,相互生成,对文章主题情感的理解。小说开篇写道“我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但是每周日都要穿戴整齐,到海边栈桥散步”。如果是你,你会喜欢这样的散步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以心换心”的练习,目的是让同学们体会这个场景包含的丰富情味。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了争议,有的说:“我认为这样挺好的,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希望,也意味着某种做人的尊严――虽然我们穷,可是我们也需要有品位的散步。”也有同学说:“我不喜欢,因为这是在‘装’,装自己是上层社会的有品位的人,多么虚荣!”还有同学说:“如果是我,显然不喜欢这样的散步,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对生活的感受和要求最本真,一捧沙子和一捧宝石没有什么区别。”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调动和激发,也更有助加深对小说深刻主题的理解。
二.迁移外化,引导学生真挚抒情
所谓迁移外化,即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得以向外倾吐,并借助外物使情感得以拓展深化。一般情况下,抒情有两种:一是借言语以外化,即通过课堂上发表感言,生生辩论,相互对话等形式完成;一是借文字以外化,不再是口头语而是用优美的书面文字的形式抒发。
在教学《金色花》时,开课我便设置了一个非常有情趣的活动――你对妈妈了解多少?说说妈妈的生日,喜欢的颜色,爱吃的食物,最大的心愿,同学们顿时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紧接着将热情高涨的学生带进文本,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童声朗读,设置问题探究,同学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文本解读后,又进行了写作练习:你想化作什么美好的事物来报答妈妈呢?用“妈妈,我想变成――,当――的时候,我为你――”的形式,写一段话,并制成精美的卡片,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后将亲手制作的写有真心话的卡片,送给了妈妈,并得到了妈妈的反馈赠言,幸福写满了笑脸。这不仅增加了学习兴趣,而且增进了母子感情,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美好!
三.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
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对学情进行了以下分析:国运多难,家园沦陷、痛彻心扉的思念和耻辱,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来说,显得遥远而陌生。再加上历史知识的匮乏,有些学生可能连“九.一八”都不知晓,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感的工作一定要做得扎实透彻。我在课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大屏幕展示东北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唤醒他们对家园,对祖国的热爱,接着介绍“九.一八”经过,展示关东平原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下,无数东北同胞背井离乡,无家可归,四处流亡……在视觉与听觉的强烈冲击下,学生们那份潜藏在心底的爱国情怀如涌动的激流般被唤醒点燃了……
四.巧妙联系,加深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无不体现着课内与课外,文本与个体,生活与文本的融会贯通,若能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生活联系起来,无疑会拓宽和加深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更能成功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学习《猫》一文时,我用以下文段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这段文字表明了什么信息?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1说:“他们是邻居关系,还如此冷漠,看见了,却不制止,太自私了。”生2说:“我想到了2011年发生的佛山南海的‘小悦悦’事件,邻里之间的冷漠无情酿成了多大的人间悲剧。”生3说:“不光邻里之间,即使是陌生人,也应该做‘有温度的路人甲’”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呼唤友善真诚,有良知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更强烈了,情感的闸门打开了,情感的温度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