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非合作论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非合作论坛范文1
【关键词】中非经贸合作;中非合作论坛;贸易摩擦;贸易额;贸易摩擦
2012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与非洲国家确立了“增强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随着中非贸易额的屡创历史新高,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
一、中非经贸合作现状
1.贸易额呈不断增长趋势
自2000年以来,除了2009年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外,中国与非洲贸易额不断增长,2010年更达到1269.1亿美元,冲破了1000亿美元的关口,成为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贸易额。在出口方面,2009年略有下降外,中国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3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增幅达到46.3%。2002年增幅最慢,但也达到了13.1%。在进口方面,2001年和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但其余各年均保持了高速增长。
2.中国对非贸易出现逆差
自2000年中国对非贸易出现5.12亿美元的逆差后,此后的连续三年又保持了顺差状态。但自2004年起中国对非贸易基本是逆差状态,而且逆差差额较大。2004年中国对非逆差为18.33亿美元,2005年为23.8亿美元,2006年逆差为20.84亿美元,2010年更是高达69.9亿美元的逆差,成为这一时期最大的贸易逆差。
3.贸易对象具有较大的地域不平衡性
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非贸易前三位伙伴国即安哥拉、南非、苏丹的贸易额一直占中国对非贸易额的比重稳定在45%左右。2008年这一比重升至48%。其中中国对安哥拉、南非、苏丹三国的出口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重自2000年的23.9%上升至2008年的25.9%。而这三国进口占中国自非总进口的比重基本稳定在65%左右。
二、中非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中非贸易摩擦不断发生
中国与非洲都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做为比较优势产业发展起来的国家,双方产业结构也非常相似,这就使得中国与非洲在产业结构方面的互补性减弱,反而成为竞争者。中国与非洲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削弱了非洲的出口能力,损害了非洲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对中国企业的仇视,使得双方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2.“中国”给中非经贸关系发展带来负责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国家不断叫嚣“中国”,并且妖摩化中非经贸关系,说中国与非洲合作是为了抢夺非洲的自然资源。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会给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威胁”,中国对非洲采取的是新殖民主义政策,用倾销的方式占领非洲市场。虽然这些言论相当可笑,也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还是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和困扰,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3.中国在与发达国家对于非洲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历史上很多西方国家与非洲原本是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在经济、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他们进一步侵占非洲市场增添了无形的优势。而他们的优势正是中国的劣势,中国与非洲国家在语言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为中非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障碍,也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国家对非洲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中非经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应适当调整中非贸易结构以减少摩擦
为了减少摩擦应适当调整双边的贸易结构。首先中国政府应引导企业从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过渡。尽量避免出口对非洲当地企业造成冲击的产品。其次,引导我国企业在非洲进行直接投资,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到非洲,既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也使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再次,应扩大从非洲的进口。
2.应平等互利的开展合作以消除“中国”的影响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应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从双方的实际需要出发,发挥各自的长处和潜力。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包括提供技术服务、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等。中国对于所参与承担的合作项目应负责守约,保质保量,不提不合理的要求。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应取长补短,相互帮助,以促进非洲民族经济的发展。
3.应积极利用中非合作论坛以增进相互理解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以来,中非合作论坛已经召开了五届部长级会议。中非合作论坛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科文社会方面以及和平与安全方面等多方面的合作项目。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加强了中非文化高层的战略对话,增进了中非思想上的交流交融。中国应积极利用中非合作论坛,与非洲国家平等磋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进一步加强中非在经贸方面合作。
参考文献:
[1]许孟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非经贸合作[J].研究与探讨,2010(4):28-30
[2]冯兴艳.境外经贸合作区与中非投资合作的战略选择[J].非洲经贸研究,2011(4):25-29
[3]傅政罗.拓展中非经贸合作的新机遇[J].西亚非洲,2006(8):52-55
[4]张哲,顾丽姝.21世纪中非贸易关系问题与对策[J].2012(6):66-72
中非合作论坛范文2
大会由商务部和中国贸促会共同主办,得到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非洲工商会联盟的支持。以“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大会吸引了来自金融与投资、能矿与化工、轻工与纺织、工程承包与建筑、通讯与电子、医疗卫生、食品与农业、机械制造、贸易、旅游等行业的中非企业家约1000人参会。
中非双方20余家合作单位在闭幕式上共签署8个投资和经济合作项目文件,总金额价值近3.41亿美元。项目涵盖机构合作、金融、咨询规划设计、航空、医药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合作国家包括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加纳、贝宁、科特迪瓦、津巴布韦等。
中国连续三年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其中非洲对中国出口大幅增长,三年翻了一番,商品种类更加丰富。中国市场上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等工业制成品,农产品越来越多。
然而,世界经济放缓对各国的对外贸易形成冲击,中非经贸同样难以幸免。大会同样在寻求中非之间经贸增长的长期动力。
寻求持续增长
7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题演讲时说,中方将扩大非洲产品进口,进一步对非洲国家开放市场。
他表示,要加强政府间的磋商协作。这对于中非经贸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愿与非洲国家政府一道,结合各自国情和发展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合作规划,促进彼此产业对接和融合。双方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沟通对话机制,为深化合作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再者,要促进中非贸易平衡发展。中方决定实施“对非贸易专项计划”,适时派出赴非投资贸易促进团,扩大非洲产品进口。支持举办更多非洲商品展,为非洲企业推介优势商品提供便利。中国将进一步对非洲国家开放市场,提高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享受零关税待遇的出口商品税目的比重。
另外,中非要进一步加强投资合作。中方将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方针,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更加注重保护非洲生态环境,尊重当地文化和风俗;更加注重管理审核,提高投资效益和质量。将继续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赴非投资,引导投资向制造业领域倾斜,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参与非洲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多采用合资、合作方式,加大转让技术力度,帮助非洲国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中方将于年内全面落实向非洲提供优惠性质贷款的承诺,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优惠性质贷款和商业贷款。
最后,中非要共同应对粮食危机。要继续把农业和粮食安全作为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中方愿根据非方需求,通过扩大贸易、投资、援助、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生产和加工能力。中方将增加援非农业示范中心,继续向非洲国家派遣农业技术组,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现阶段,中非应加强合作,拓展新型的贸易合作关系,继续开发合作的新潜力。”西非经济共同体委员会副主席麦金托什说。目前中非关系的广度和深度快速拓展,已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安全、人文旅游等各方面。
企业家成为合作重要力量
“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先选择地区,而中非企业家群体是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的重要力量,具有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特征,这使得中非经贸合作的方式更趋灵活,为经贸合作注入了持久的动力。”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高虎城表示。
因此,作为中非企业家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大会受到了中非工商界的高度关注,大会规格高、规模大,中非企业界参与广泛,成果明显。其中来自非洲大陆的近四十个国家的约350名代表远道而来,更是体现了非洲国家工商界对于发展中非经贸合作的热情和期待。
7月19日,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在闭幕式的致辞中表示,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任务。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双方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万季飞指出,目前,中非合作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中非企业家大会是中非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将致力于促进中非企业合作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使中非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为中非传统友谊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届大会加强了中非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会议期间,中非双方企业家按照金融与投资、能矿与化工、轻工与纺织、机械制造、工程承包与建筑、通讯与电子等十个行业分类,进行400多场次的面对面对口洽谈。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会闭幕式上,中国贸促会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有色集团、中国土木工程集团、中国重汽集团、中非发展基金、中非联合会工商会等共同了《中非企业家大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宣言》。
宣言呼吁中国企业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巩固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维护双方共同发展的长远利益。倡导中国企业帮助非洲国家实现产业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引入先进技术,提升非洲商品附加值,促进非洲出口多元化,改善中非贸易结构,并呼吁各方努力推动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营造开放包容的贸易与投资环境。
中非合作论坛范文3
刚刚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到:近年来中非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背景下,中非贸易仍保持健康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双方的经济增长。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举办之际,中国驻埃及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马建春公参对记者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埃贸易,千方百计促进中国企业进口埃及商品。”
走进非洲是不少出口企业的梦想,特别是在目前欧美经济陷入深度危机,中国出口面临较大挑战的情况下。出口企业进军非洲,挑战埃及就是不错的选择之一。开拓埃及,首先要挑选非洲的商展。在此,将为专业贸易人士介绍开罗的三大专业展。
开罗国际图书博览会
开罗国际书展(CIBF)始于1969年,通常在每年的1月底至2月初举行,一年一次,迄今从未中断。它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书展之一,也是中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书展,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出版商参展,所展图书以阿拉伯语为主。
二战之后,非洲各国纷纷独立,非洲民族文学的兴起,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也诞生了一大批佳作,自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登陆非洲以来,已有四名非洲作家获此殊荣。他们的获奖作品已引进中国,但他们的其他作品,包括后续作品,也有较高的含金量。同时,非洲经济正在成长期,各种工程技术和教育类图书是我国版权输出的重点。
由于历史原因,非洲基本上形成三大语区,即阿拉伯语区、法语区和英语区。阿语出版业集中在北非,最发达的要数埃及。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年)积极倡议实施“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包括推动中方100家文化机构与非洲国家的100家文化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中非文化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参加开罗国际书展正是我国出版单位顺应潮流,开拓独特资源的重要机遇。
开罗国际汽车及配件展览会
埃及开罗国际汽车及配件展览会(AUTOMECH AKHBAR EL YOM)首创于1996年,是目前阿拉伯及北非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汽车展,由中东最大的展会组织者ACG-TF公司主办。
作为泛阿拉伯及北非地区唯一的一个专业汽车及摩托车展览会,埃及开罗国际汽车及配件展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2011年展览会面积达到55000平方米,设有专业的汽车、摩托车配件馆。来自奥地利、中国、丹麦、埃及、英格兰、法国、德国等22个国家的589家参展商参加了此次展会,世界主要汽车品牌均参加了这一中东北非地区最大的汽车展会,中国华晨、吉利、力帆、江淮、江铃、名爵等汽车品牌与德国宝马、日本丰田、法国标致等同台亮相。其中,华晨公司展台还举行了H530和金杯大海狮两款新车的仪式。同时,参观人数达到了492428人次,其中国外观众达到3017人次。而2010年埃及汽配展,中国有186家企业参展,具有代表意义的广州天马、南海轻骑、山东福田、鹤山国机南联、江门迪豪等摩托车整车企业,也都通过参加AUTOMECH进入中东及北非摩托车市场。
埃及有7000万人口,消费群体潜力巨大,但贫富差距悬殊,低收入群体占绝大多数,购买力低,对中低档经济型轿车、摩托车需求量大。而我国生产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车尚处在起步阶段,产品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随着国内销售市场日趋饱和,将销售渠道延伸至埃及等发展中国家是我国汽摩工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必经之路。
埃及气候炎热,风沙大,道路状况差,汽车摩托车配件更新率高,要求汽车、摩托车的发动机散热性好,越野性强。埃及目前暂无强制报废及尾气排放指标的规定,车辆更新缓慢。经了解,埃政府拟在年内出台新的环保法,制定尾气排放标准,实行尾气检测。如该法顺利实施,将导致大批汽车被强制报废,掀起汽车销售。
埃及国际农业展览会
由埃及爱博国际展览公司(EGYPT EXPO)主办的埃及国际农业展览会(SAHARAEXPO)经过2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农业展览会,其影响力辐射整个北部非洲和中东地区。埃及农业展览会每年一届,展馆面积25000平方米,2011年有来自45个国家的600多家企业参展。截至2011年,中国已有300余家公司参展。
2011年,展会专业贸易观众和用户达到68000人,包括零售商、批发商、进出口商、贸易买手、投资商、农场主、农业开发商等,来自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约旦、突尼斯、土耳其、埃及、英国、美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其中79%来自埃及和北非地区,21%来自中东和欧洲国家。
中非合作论坛范文4
关键词 投资非洲 中小企业 政府引导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非经贸关系进一步提升。2008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1068亿美元,提前两年实现总理2006年在第二次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上做出的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承诺。贸易和投资作为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在2006年中国政府加大力度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下,中国对非洲投资也出现了迅速增长。截止2008年末,中国在非洲投资存量达到7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的4.2%,仅2008年一年就高达54.9亿美元,较2007年增加249%,占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的9.8%。2009年11月,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对话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举行,在此次论坛上通过了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2012年)。在该计划中,中国政府承诺在未来三年,将中非发展基金规模增加到30亿美元,以支持中国企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可以预计,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小企业将成为投资非洲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一、中国对非洲投资历史发展
中国对非洲投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中国对非洲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非洲开始了包括兴办合资、独资企业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当时其主要动因是为了巩固以往的经济援助成果,同时带动工程设备、原材料以及其他产品出口。从总体看,此阶段中国对非洲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规模较小,每个项目平均投资额约50万美元。第二阶段:发展阶段。90年代初,中国开始将对非洲的援助转化为双边企业间的合资合作。1995年,中国政府改革援外方式,将中非合作的主体从政府转向企业,实行援外方式和资金的多样化,因此提出要积极推动双方企业合作,并把援助与投资、贸易和其他互利合作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在非洲国家(肯尼亚、莫桑比克、科特迪瓦、喀麦隆、赞比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加蓬、马里、埃及、几内亚)逐步设立了11个“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为双边投资和贸易提供信息与服务。1998年,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确定对非洲投资规划方案,第一次就对非洲投资领域、规模及投资目标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姚桂梅,2009)。90年代末期,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为适应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的需要,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资源丰富的非洲成为中国实施此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中国对非洲投资工作开始孕育面向新世纪的战略转变,即由贸易型投资逐渐向资源开发类投资转变。第三阶段:逐步成熟阶段。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建立中非发展基金等新举措不断出台,推动了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快速增长。截止2008年中国对非洲投资存量为78亿美元。据中国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在非洲49个国家设立的境外企业达1600家,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12.9%。中国对非投资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等国,南非占中国对非投资总额的39%,中国对非投资前十名的国家占中国对非洲投资的82%。在非洲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轻工产品制造、建筑业、农业等行业。其中,除100多家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可以预见,随着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相关政策的实施,更多的中小企业将走向非洲。
二、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行业分布
近年来,随着中国中小企业的壮大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中国中小企业对非投资领域也不断扩大,除传统的餐饮、零售业外,在工程承包、医药、纺织、机械、电信等行业中的发展最为明显。此外,在农业、采矿、能源等行业,中国私营企业也开始涉足,其中工程承包、医药行业、纺织行业由于涉及到非洲国家民生工程,且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是增长最快和最受非洲欢迎的行业。
(一)工程承包
非洲各国工业化梦想由来已久,他们都希望改变本国单一的经济结构,因而把新建和改善公路、港口、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作为发展经济的优先选择。这为中国对非工程承包提供了众多机会。对非工程承包包括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输出等,往往可带动相关行业的对非贸易。近二十年来,中国工程承包私营企业对非承包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也日益增加。它们在非洲赢得良好的声誉,也增加了投资机会。例如浙江天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所民营企业。2007年,该公司在商务部援建“贝宁中心”项目中成功中标,承担开发和经营“贝宁一中国中心”项目,并获得项目五十年的经营权益。该承包经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品的对非出口。又如,香港的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2006―2007年间在安哥拉修复一条在内战中被毁的连接安哥拉东西的铁路,这条铁路修复后长1300公里,从本格拉港至靠近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洛武阿铁路,还延伸至赞比亚境内,在赞比亚铜矿区和安哥拉港口之间打开了一条运输通道。目前,在许多非洲国家都活跃着中国民营建筑与工程企业。
(二)医药
非洲是各种流行性疾病多发地区,多种致命疾病不仅威胁人的生命健康,而且也对各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非洲医药工业研发和生产水平较低,大部分药品需依靠进口解决,是一个具有相当开发潜力的市场。因此,非洲国家非常关注医药产业的发展,欢迎在医药产业领域的投资。在非洲的各种流行性疾病中,艾滋病和疟疾是为害最烈的两种疾病。据WH02010报告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4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有2600万在非洲,在15-49岁人口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成人艾滋病感染率高达15-20%。疟疾是另外一个导致非洲人口死亡的重要因素,2010年非洲大陆平均10万人口中就有104人死于疟疾。中国医药企业近年也开始视不同地区的疾病状况和用药需求有针对性地投资非洲医药行业。1993年,“北京科泰”到非洲销售抗疟药品,2002年开始进军非洲市场。北京科泰被华立药业收购后,华立药业公司仍对此十分重视,不断改善产
品,提升技术,“科泰新”抗疟药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特效药。2003年,华立药业开始改变经营模式,努力融入当地社会,招募本土员工,逐渐在这个贫困与疟疾盛行的地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口碑。当其他医药企业甚至是西方跨国公司在非洲经营失败的时候,华立生产的抗疟疾药物在东非和西非市场的占有率已排在前两位。另外,目前已经有不少中国公民在非洲经营小型医院和诊所,利用中医中药为当地居地提供可负担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纺织
由于国内纺织品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欧美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限制,为开拓市场和节约成本,近年来,有大量中国私营企业在非洲从事服装批发销售,它们的注册资本都较小,但经营灵活,获益不小。此外,由于从非洲国家出口纺织品具有到欧美不受配额限制并可享受普惠制待遇的优势,从9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中国纺织企业选择在非洲开办服装加工厂。坦桑尼亚的中非友谊纺织厂,成立于1964年,近年经由中国常州一家纺织公司改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山东青岛纺织总公司与赞比亚合资建立的穆隆古希纺织有限公司在赞比亚投资与经营的过程中,为了降低风险与成本,采取与赞比亚农场主签约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种棉花用的化肥、种子,并派专人监管,收获时再付棉花款,通过与农户建立的密切合作关系直接获取纺织用的棉花。穆纺公司用这种方式陆续控制了1万多公顷的棉田,成了赞比亚最具实力的棉花开发商之一,不仅为穆纺公司降低原料成本40%,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更有助于平抑赞比亚当地棉花市场的价格,为当地经济的平稳发展做出了贡献。公司从1996年成立到2006年十年间,已经发展成赞比亚最成功的纺织厂,而且利用非洲产品出口欧美无配额限制的规定,将具有浓郁非洲风情的服装产品成功出口美国。
三、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特点
(一)自发投资,范围广大
大多数中小企业投资非洲完全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自发行为,这促使中国投资非洲的地域范围空前扩大。截止2008年,中国对非投资项目已经遍布49个非洲国家,覆盖率达81%。
(二)小本经营,商贸活跃
在非洲各国开办的贸易性、生产性中小企业近900家,另外还有数百家从属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主要负责承担大企业的一些分包业务,例如大型建筑工程的分包等等)。对于零售行业、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加工行业或可获分包的建筑工程、采掘作业等领域来说,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特点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国对非洲投资最多省份之一的浙江省截止2007年在非洲投资的中小企业达到200多家,但超过100万美元的只有14家。
(三)传统产业有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非洲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工业经济相对落后;而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中小企业加工制造能力相对较强。一些企业反映,在非洲特别适合于兴办制鞋、制衣、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例如,由浙江台州市中小企业经营者李传法于2002年投资兴建的埃中兄弟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现有中方管理和技术人员30人,埃及员工500人,短短五年间,已拥有埃及50%以上的旅游鞋市场。
(五)投资创业的回报较为丰厚
一是许多非洲国家实行低税赋。如在埃及自由贸易区投资创业只需按销售额的1%纳税,其他税费一概免除。在工业区投资创业还可免费获得工业用地,这就给企业留下了较大的赢利空间。二是劳动力成本低廉。埃及普通技工的月薪仅为80美元左右。三是能源充裕、价格便宜。南非素有电力大国之称,企业用电非常方便,平均商业电价每度仅为2.5-3美分。鉴于上述原因,在非洲兴办的中国企业大多绩效良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如投资260万美元、于2005年兴办的达亨(博茨瓦纳)集团有限公司,在2006年就实现销售额1.09亿普拉(折合2725万美元),并带动国内产品出口1000多万美元,成为当地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宁波兴隆车业有限公司在刚果(金)开发铜矿、钴精矿,投入当年即实现销售额2000万美元,第二年达到了6000万美元。
四、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投资策略
大多数中小企业企业对非洲的了解非常有限,投资非洲并没有全面明确的计划,多是抱着“试一试”甚至“赌一把”的态度。就目前状况来看,无论是企业层面还是政府层面在对非洲投资策略上都需进一步清晰定位。例如,在中国中小企业投资非洲比较集中的纺织行业就存在较大风险,这是因为纺织服装业也是许多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自2000年美国颁布《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以来,非洲国家的纺织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一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逐渐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但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自2005年1月1日起,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鉴此,中小企业赴非洲投资前应当对所属行业前景和区域环境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的投资计划,并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
(二)金融支持和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国在非洲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不仅自有资金不足,而且在信贷、抵押等方面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致使外汇资金的融通和汇兑渠道不畅,制约了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决策效率和投资规模。虽然国内出台了各项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但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也有限。
(三)对投资风险认识不恰当
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对非洲认识片面偏颇,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在有些企业的认识中,夸大了非洲偏远、贫困,多疾病和灾难,经济落后,市场狭小,劳动力素质低下等表面现象,对非洲发展的潜力估计不足,从而在投资决策上犹豫不决,错过最佳投资时机;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非洲投资又过于乐观,认为非洲各国渴求发展资金,投资条件优惠,投资成本低等,以为非洲遍地是黄金。这种盲目又往往忽略了在非洲投资的风险。
(四)企业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海外运作的能力,不仅海外经营运作的经验非常贫乏,而且从目前在非洲的中小企业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尤其缺乏对非
洲情况非常了解,同时懂经营、会管理、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随着近年非洲经济的发展,非洲国家政府在颁布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外,也增加了对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来应对所在投资国政策的变化。
(五)国际同行的竞争和指责
由于企业本身缺乏“非洲通”式的人才,对非洲文化、宗教、习俗了解不足;再加上有些企业缺乏长期战略目标,注重短期利益,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乃至中国国家形象,例如,在对非出口中占最大份额的电子产品,部分商品在售后服务上并没有做好,少数不法商人贩卖劣质产品等,这一切都成为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企业的把柄。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也加大了对非洲的关注。美、欧、日等从投资及援助等多方面加强了对非洲的控制。西方国家还以人权问题为借口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活动,例如,2008年联合国人权年度例会上,欧美代表就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津巴布韦竞选问题指责中国在上述两国的投资活动。
五、促进中小企业投资非洲的对策
目前中国投资非洲的中小企业存在缺乏清晰的投资定位、人力资源不足、资金不足、经验不足等问题,在非洲投资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投资非洲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制定相应政策规范中小企业的投资,变自发无序投资行为为政府引导下的有序竞争行为。
(一)加强落实政府的扶持政策
与大型国有企业不同,中小型企业往往规模小、技术层次低、对非投资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因而更需要政府的扶持。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小型私营企业投资非洲的政策。2006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白皮书,其中涉及到要与非洲国家共同营造促进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的良好环境。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决定设立总额达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用以鼓励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建厂,在非洲国家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2007年8月,中国外交部在各经济贸易合作区内成立中国公民领事保护中心,为中国公民提供全方位的领事保护与服务。2009年,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更强调进一步在非洲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更多中国企业人区投资,并为非洲中小企业人区发展提供便利。目前,需要加强上述政策与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有力地保障与推进中国私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活动。
(二)设立投资基金,鼓励中资金融企业进入
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政府一方面应当大幅增加优惠资金,在中非发展基金的基础上专门设立针对中小企业投资非洲的支持基金。另一方面应当积极鼓励中资国有金融机构进人非洲,为当地中国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贸易结算、财务管理咨询上的服务。
(三)完善政府机制,提供投资公共服务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有充足的物力、财力、人力来全面了解有关投资领域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这就要求政府能够建立相关机构来负责对非洲投资的信息咨询、评估,尤其需要学术界共同参与。目前,我国对非洲投资在数据收集、研究上还很不完善,国家关于对非洲投资信息的公布并没有规范化、常态化和细节化,这应当作为今后重点推进的内容。
(四)发挥行业商会的作用,规范投资行为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中小企业投资行为、增强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性,并且鼓励通过行业商会的方式来实现。目前在非洲许多国家和城市,中国私营企业和商人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这需要及时建立中国商会或行业商会,以维护和规范中国私营企业的利益和经营行为。2005年3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政府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发起建立了中非商会。其目的是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促进中国和非洲之间的投资与贸易项目,它也是中国和非洲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举办的第一个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项目。2006年11月5日,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成立,中非签署19亿美元合作协议。此组织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与非洲商业、工业、农业、服务业商会联盟共同组建,旨在创建并发展中国和非洲工商界在贸易、投资、技术转让、服务业、工业等领域开展合作的综合性框架,推动中国和非洲间的商务活动,帮助中国私营企业进行合法权益的维护。
参考文献:
中非合作论坛范文5
5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促进世界长远发展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搭建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为贸易畅通和投资合作提供了新思路。“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相关国家与中国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为中国优势产能的国际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带来新的动力,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701.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4.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4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6.9%。但同时,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2015年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只有约2/3,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约85%的水平,与日本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站在金融服务的视角,如何给企业提供恰当、有效的金融支持,协助企业解决“走出去”过程中的投融资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资金融通对“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项目落地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很多项目都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需要长期、大额、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同时,“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验和财政实力相对不足,法律、政策环境差异较大,市场机制、信用环境有待完善,融资瓶颈比较突出,需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可持续性的融资新机制。
中非发展基金是中国海外投融资领域的一大创新
毋庸置疑,无论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大多数非洲国家,当前都面临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化水平的迫切需求,但是单靠对外举债来加快发展并不现实。通过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在不增加本国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增加资金来源,引进技术、设备和管理,以企业自身效益带动当地就业、出口、税收及产业升级,提升所在国自我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已经被历史所证明了的有效措施。
中非发展基金作为中国第一支对外股权投资基金,专注于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中非发展基金在促进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合作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对非投资的主平台,同时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创新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积累了经验。
2015年12月,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为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对中非发展基金增资50亿美元,使得基金总规模达到100亿美元。中非发展基金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对非务实合作的八项举措之一,目的是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于2007年6月开业运营,由国家开发银行承办。同时,我们还管理着10亿美元的中葡合作发展基金,负责推动对葡语国家的投资合作。
中非发展基金成立10年来,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通过直接投资,帮助企业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中非发展基金不但与愿意深耕非洲的企业一起投资,而且发挥投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中国企业赴非投资寻找项目,也为非洲企业及项目寻找中方合作伙伴。截至目前,中非发展基金已决定对非洲36个国家的80多个项目进行投资,基金投资金额超过40亿美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能合作、农业民生和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全部完成后,可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超过200亿美元。
中非发展基金与中国企业合作投资的很多项目都已成为中非务实合作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举例来说:在产能合作方面,我们与海信集团合作投资的南非家电产业园项目,生产冰箱45万台、电视56万台;我们与中国一汽集团在南非投资的汽车组装厂项目,年产中重型卡车5000辆;我们与牧羊集团投资的埃及钢板仓和饲料机械项目,是非洲首个钢板仓本地化生产项目,在当地产生了良好效果。在基础设施领域,我们与海南航空联合投资的加纳AWA航空项目,是中国首个“走出去”的民用航空运营项目;我们与招商国际投资了尼日利亚和多哥的集装箱码头项目,与深能源在加纳投资了发电项目。在民生领域,我与四达时资的非洲数字电视项目,已在非洲11个国家落地,用户超过800万;与武汉人福医药集团投资的马里制药项目,是目前西非地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药厂。
创新海外投融资模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中非发展基金作为中国第一支对外股权投资基金,是中国海外投融资领域的一大创新。经过在非洲的10年投资实践,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在宏观层面需要特别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要发挥好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这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优势。以海外工业园区为例。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形成产业集群,理论上这可以产生很好的效益。但在实践中,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各种各样国内不曾遇到、单个企业也难以协调的问题,需要政府间的沟通协调来支持企业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中非发展基金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埃及都投资了工业园区,但目前我们在海外进行工业园区投资,与国内由政府主导的开发区模式存在根本上的不同。海外园区基本都是以企业作为园区开发建设与运作主体,由于企业和政府的诉求不同,在与东道国谈判、沟通等方面,企业与政府的地位不对等,遇到问题协调难度较大。此外,海外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短期内很难盈利,单靠企业自身能力难以长期为继。现在我们很多加工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在这个时期,不管是中央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都应当在组织产能合作方面发挥引导作用,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引导性的投资基金予以支持。例如,我们与天津泰达集团合作投资的埃及苏伊士工业园区,就得到了天津市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二,在基础设施领域,要创新企业合作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迫切而强烈,这正好契合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需要。但问题是,成熟的可供投资者直接选择的项目较少,很多项目仅停留在概念或规划阶段,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研究没有完成,法律关系不清晰,因此必须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力度。为此,中非发展基金联合国内大型工程相关企业发起设立了“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开发投资公司”,目的就是要破解“好项目难找”的困境,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开发的企业。
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如果不与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在短时间之内会有一定困难。而通过与大型基建项目相结合,工程机械设备、大型运输设备、装载设备、重型汽车“走出去”就会相对容易得多。因此,在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要⒐こ探ㄉ琛⒆氨钢圃煲灯笠怠白叱鋈ァ庇虢鹑谄笠岛徒鹑诠ぞ呦嘟岷稀@如,要发挥好融资租赁这种传统但又有新内涵的融资模式。 南非海信家电园项目
第三,要探索推动国际第三方合作。中国经济体量大,制造能力强,技术装备具有比较优势,而发达国家在渠道、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中国与发达国家相互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在发展中国家的三方合作,能够取得三方共赢的效果。
中非合作论坛范文6
金融危机爆发后非洲大陆面临投资外逃、财政收入减少、出口产品需求下降以及国内银行流动资金减少的困境。此外,非洲多个国家还普遍面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问题。
金融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非洲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贫困问题加剧,非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5月再次调低了对非洲经济增长的预期,预测200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增长将减缓至1.5%,低于人口增长率。世界银行6月22日了一份名为《2009年全球发展金融:全球复苏路线图》的报告,其中将撒哈拉以南非洲2009和20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调低至1%和3.7%,远低于过去三年平均5.7%的增速。世行非洲地区首席经济学家尚塔·德瓦拉扬指出,在非洲这个贫穷地区,经济衰退将导致非洲70万婴儿在周岁以内死亡,并使许多家庭的生活水平跌回贫困线以下,基本生活难以为继。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非洲国家开始采取积极行动,以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对非洲经济的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非洲国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之策,会议议题主要围绕投资、贸易、基础设施、援助等直接关系到非洲发展和减贫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下西方对非援助趋势
对于许多非洲国家来说,西方援助是其经济发展资金重要来源之一。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DAC)统计显示,2007年有22个非洲国家接受援助额占国民总收入比重超过10%。而非洲历来也是西方国家援助的重点地区。2006-2007年间,DAC成员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援助占援助总净交付额的45.9%,比1996-1997年间的34.5%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金融危机势必将对西方国家的发展援助产生较大影响,西方对非援助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1对非援助额面临下降危险,西方承诺难以兑现。
2005年,八国集团承诺到2010年将援助额增加500亿美元,其中一半用于增加对非援助,即对非援助额将从2004年的295亿美元(实际最终数据)增至2010年的545亿美元(按2004年的价格和汇率)。2007年。八国集团除重申2005年承诺外,又新增了总额为600亿美元的援助非洲资金。然而,DAC的数据显示。2007年DAC成员国对非洲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额仅为387亿美元。如果要达到2005年承诺的目标,2008年至2010年对非援助每年需增加17%。而根据DAC今年3月公布的初步数据,2008年DAC成员国向非洲提供的双边援助额为260亿美元,扣除债务减免,实际增长10.6%;如果计入债务减免,则仅增长1.2%。这意味着如果要实现承诺,DAC成员国在今后两年里需要更加努力,这对本来就陷入经济困境的各国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后,非洲国家普遍表示担心发达国家无法兑现承诺。今年4月在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与会发达国家纷纷表示将信守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承诺,继续帮助其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会议之后,美国、欧盟、世行、IMF等相继表示将增加对非援助。尽管各国和组织表示了其增加援助的意愿,但对非洲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否及时兑现承诺。
2援助领域继续集中在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并加大了对新兴全球发展挑战的援助。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加大了对社会基础设施领域的援助。2006年,DAC成员国对非洲社会基础设施领域的援助占其双边援助总额的32.4%,其中重点是教育(9.7%)、卫生(4.7%)和政府治理(6.7%)的援助。而对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领域的援助分别占4.7%和5.8%。相对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项目而言,社会基础设施花钱少但受益面广。在受金融危机影响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社会基础设施项目将更为西方援助国所青睐。同时,环境保护、气候多样化、物种多样化等作为全球公共财产,影响着世界各国,其重要性也日益受到关注,成为西方国家新的援助热点领域。2007年,DAC成员国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援助额达23.27亿美元,较2002年的13.08亿美元增长了77.9%。3进一步强调援助有效性和援助国之间的协调,但短期内难以见效。
2005年3月在巴黎举行的关于援助有效性的高层论坛通过了《关于援助有效性的巴黎宣言》,宣言制定了所有权、对接、协调、绩效管理和共同责任五项原则。2008年9月在阿克拉举行的第三届援助有效性高层论坛又通过了《阿克拉行动议程》(AeeraAgendaForAc—tion),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协调,增进援助有效性的重要性。根据两项宣言的精神,DAC从2008年开始要求其成员国提供三年内援助预算的相关信息,并对各受援国内的援助国数量和部门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以加强援助国间的协调,促进更好地分工协作,减少重复项目。然而各成员国对这一有助于加强援助有效性的行为似乎并不是很感兴趣。美、日两大援助国未向DAC提供任何援助预算的信息,另有10个成员国只提供了部分信息。事实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国家将更加重视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非洲的争夺也将更加激烈。而要求援助国之间加强协调更多停留在呼吁和倡议层面。并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各国制度援助地理和部门分布政策更多的是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要统一协调并不容易,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三、中国对非援助特点与趋势
中国对非援助始于1956年,五十多年里,中国向非洲友好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作为南南合作的一种方式,中国对非援助呈现了与西方援助不同的特点:
1中国对非援助一直信守承诺,及时有效地完成各项援外项目。
从2005年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到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再到2008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中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援助措施,非洲国家是主要受益对象,中国也一直积极认真地兑现各项援助承诺。尽管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中国政府多次表示中国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减少对非洲的援助。2009年2月,主席在访问非洲期间郑重承诺:中方将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中非务实合作。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八项举措落实的最后一年,目前各项举措落实进展顺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政府完全能够按期兑现承诺。中国对外援助一直信守承诺,因而也备受受援国的好评。
2中国重视对非基础设施和农业的援助,与西方国家形成互补。
基础设施和农业对非洲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至关重要,是非洲国家十分关心和需要发展的领域,也是中国长期以来对非援助的重点。五十多年来,中方为非洲援建基础设施项目519个,包括建成2000多公里铁路、3000多公里公路和数十座体育场(馆);援建农业项目140多个,包括农场、农田水利项目、试验和推广站、农机具加工、畜禽养殖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受到受援国人民的广泛好评。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认为中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产生了“变革性和根本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非农业援助力度,包括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等。在金融危机和粮价高企的背景下,对非基础设施和农业的援助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中国的国情和长期的援助经验积累使中国在这两个领域的援助具有相对优势。与西方援助形成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非洲国家的需求。
3中国对非援助越来越重视民生项目。
医疗、卫生、教育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民生项目也是中国对非援助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受到进一步重视。在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援助措施中包括修建医院、学校,提供抗疟药物和医疗设备,培训医生、教师,增加留学生奖学金名额等多方面的行动。对民生项目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民生项目直接惠及当地百姓,效果好、影响深,将成为中国对非援助的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