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队课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队课作文范文1
“危险”班队课
今天我们的洪伟哲和蒋元洋主持班队课,他们的题目是“气球爆”听着名字就叫人胆颤,有些男生看完规则马上举手了。
第一个上场的是茅珑瀛和郑毅,郑毅手上拿着锋利的圆规,洪伟哲下令:“3,2,1,开始。”只见茅珑瀛手抓起球不一会就吹好了一个,看郑毅猛地扎了下去瞬间气球崩的一声爆了,吓得我们心蹦蹦的跳,有些女生还用纸巾塞住自己的耳朵,我觉得她们这样做有些夸张,“时间到。”茅珑赢他们竟然渣爆了两个气球。他们得到了丰富的奖励,第二组是四大金刚里面的其中两位:黄杨健和盛威杰,令我没想到的是像黄杨健那样高大的人吹气球竟然只能吹一点点,只能难为盛威杰了。他左一拍右一拍,不管怎么拍也拍不爆,盛威杰让黄杨建把气球放脚下用力一踩终于踩爆了,最后他们只能拿到一颗糖,而且那颗糖的味道十分难吃是你从来没吃过的。
陈侃拿起气球吹了起来我用力一拍爆了,接着第二个。第三个…。.
这节课非常有意思。
班队课作文范文2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课……
班队课一开始,胡老师布置完作业就神神秘秘地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纸,大家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胡老师前面说要做贺卡,那先在一定是让我们做贺卡。”这时,胡老师说:“下面我们听写。”大家便叫苦连天,都觉得胡老师一定又要出难题考我们了。第一个:姜骁。随着胡老师的话一出,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大家都在一声惊奇的“咦”之后,开始埋头苦干。一共五个名字,虽然说默写的都是同学的名字,可默写对的只有寥寥无几12个人。看完自己的“成绩单”,每个人的脸上都哭笑不得。
最后,胡老师说:“这几个人大家熟悉吗?”“熟悉!”大家不好意思地回答。“可这熟悉的人怎么连名字都不会写呢?好了,今天的作文就写这个。”
我记录下了这次班队活动课。
这次别开生面的班队课……
班队课作文范文3
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合理安排时间,快上课时我想:今天一定又是讨论,我应付一下吧
“叮铃铃”上课了,奚老师出乎预料地说:“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整理书包的比赛。”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个个两眼放光,好像饿了三天三夜,现在可以吃到山珍海味似的。我们争先恐后希望能参加比赛。
“下面请第一排同学参加比赛。”奚老师说,“我们到一个整时开始吧”哦耶!我可以参加比赛!我兴奋地想。
“10、9、8、7、6……”同学们大声喊了起来,好似火箭发射中心。“5、4、3、2、1!”我一个箭步冲向书包柜,不管三七二十一,揪起书包就冲向座位,坐在后面的杨盛开还推了我一把,想让我快点。
我一个劲儿地把书本塞进书包,然后向外面冲去,但是出乎我的预料的是赵颖薇竟然在我前面。她用了57秒,我用了58秒,而最慢的戴新竟用了1分28秒!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为此我们展开了一次讨论。
班队课作文范文4
一个上午,我都没有安心过,在我脑子里反复的出现“班队课怎么搞?”这个问题。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上网来索取些资料,可是好像今天网络也和我作对似的,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任何合适的内容。唉,只能靠自己了!
今天的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一转眼,下午就已经到了。经过我反复的考虑,我准备搞一次“打开心扉的畅谈”,让同学们来谈谈心里话,弄一次座谈会。
第二节课的音乐铃声响了,我的心也突然跟着紧了起来,站在讲台上,整个人像丢了魂似的,紧张极了!我曾经不止一次上过台,当过主持人,可是,这是头一次的紧张。因为,心里没底呀!
班队课作文范文5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文化休克;适应对策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开始践行“师夷长技”的一种全新方式――中外合作办学。2003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对“中外合作办学”定义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即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通过外国教育机构与中国教育机构的共同作用,中国公民接受外国先进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教育兼容中外优势,趋于国际化,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中外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并存。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都会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出国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文化休克”是大部分赴外留学的学生必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能顺利克服文化碰撞,达到文化适应,则对发展成为一名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将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造成心理上的极大焦虑,严重者甚至影响自身的求学进程。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文化休克的产生
“休克”一词原为医学术语,指人的重要功能的丧失。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引入文化领域,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Kim则认为克服“文化休克“的过程即是人们的适应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学习如何交流、理解和获取新文化的交流方式的过程。对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具备积极的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中必然会涉及到学生赴外留学或者教师赴外教学的情况。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1)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两种价值观念的不同。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在某一类人群中所共识的观点或思想。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国学生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的谦卑恭让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西方教师看来却是一种“不积极、不主动”;相反,西方学生的行为在中国学生看来则是一种“爱表现”、“冷漠”和“威胁”的行为。
(2)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在书写、发音、语法等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懂一国语言,那么对于后期更好地融入这个新的社会和文化无疑是一个绊脚石。但是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并不就完全等同于能够避免“文化休克”的产生。中外合作办学中对派出人员的要求首先是要掌握派入国的基本语言,其次就要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社会文化。
(3)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大部分人们都以自己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中心,而其他民族文化则是围绕在本民族文化的次级文化。人们下意识地去用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去评判别的文化及别国的行为方式,当自己的文化在异国受到否定时,就会引起心理上的挫败感和失落感,由此“文化休克”不再避免。
三、文化适应对策及建议
“文化休克”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影响既有消极的影响又有积极的作用。学生远赴他国留学,离开了自己从小生长的文化环境,心理上会产生某种不适应感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休克”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师生也有积极的影响。“文化休克”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锻炼人的适应能力。师生的“文化休克”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对策,尽量减少“文化休克”的消极影响。Lysgaard在1955年提出了文化适应的“U型曲线假说”。根据该假说旅居者在文化适应过程的过程中会经历调整阶段、危机阶段和再度调整阶段,文化适应的过程依据文化适应者的满意度的变化(从高到低再到高)呈现为一个U型曲线。1963年,Gullahorn John T.和Gullahorn Jeanne E.将该该假说进一步完善为“W型曲线假说”,补充了旅居者从异国回归到本国之后的类似的文化适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一 文化适应“U型曲线假说”和“W型曲线假说”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如果能够提前采取一些措施或培训,那么将会大大缩短“危机阶段”的时间长度,使得赴外教/求学的师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外的生活以及归国后的“文化复原”,从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针对文化适应的措施,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语言和文化培训:中外合作办学中赴外的教师及学生首先应该基本掌握所赴国家的语言,办学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师生的语言培训和严格考核标准。同时,应该普及所赴国家的文化知识。培训方式可以是授课、讲座、电影等各种形式。通过这些知识的预先学习,减少由于突然进入一种陌生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造成的心理落差。
(2)转变思想观念:在对外交往中要严格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和思维定势,正确定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坚持文化相对主义。主动接纳不同于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避免以本民族的文化去衡量其他的文化。
(3)发挥积极主观能动性:赴外师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接受和了解其他文化,把“文化休克”看做是一次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在赴外之前主动了解异域文化,减少盲目性,在外国期间,积极主动地与外国友人交流和学习,接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展与他们之间的友谊。只有这样,才能不但使自己更快的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而且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许多学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国门学习深造,优秀教师还被选拔至国外教学。在赴外求/教学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在国外以及归国后的“文化休克”是很难规避的。但是,可以通过提高赴外人员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化等,以及转变赴外人员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缩短“文化休克”的时间,提高文化适应的进程。
项目来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发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研究(CEYP6007)及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研究课题: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天津市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123q189)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Gullahorn J.T.&Gullahorn J.E.(1963).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J],19,33―47.
[2] Kim Y.Y. (1991).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 integrative theory[M]. Exeter: Multilingual Maters,Ltd.,Short Run Press.
[3] Oberg K. (1960). 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J]. Practical Anthropology,7 (4).
班队课作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解决对策
随着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小学课程体系已有了质的改变。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理念,面对全新的教育方法,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然而,就改革的实行方法而言,尽管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动,但是,在小学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它的主要形式仍然没有什么创新。针对以上问题的出现,在以后的教育改革方向中,应着手根据新课改要求,依据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在改革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一套全新的实行方案,建立一种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同时,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应依据自身的教育特点,在新课改这一大的体系中,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努力提高教育水平能力,提升教育素养,为良好的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一、当前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太狭隘,工作能力缺保障
对于学生教育成果的判定,更多的是依赖于应试考试,而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却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如今的教育指导方向,普遍通过升学率的大小判定学校教育成功与否。因此,面对这样的一种教育风气,学校之间将重心转移到教育结果上进行比拼。学生的时间都被充分应用在书本教学上,考试成绩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被冠以好学生的称号,而不良学生就成为了成绩平常或较差学生的代名词。“听话”、“老实”这样的好学生定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如同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这样的行为方式才是大家真正值得学习与参照地。以至于这种不成文的教育思想使得学生日后在社会生活上遇到问题不能随机应变,思想模式固定化,没有自己的思考意识,达不到社会对新型人才设定的标准。
(二)教育方法形式固定,学生素质能力被限制
教师只是单纯地将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而缺乏生活实际例子引用,让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对应试考试,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书本上的深层意义学生无法领悟,教育的真谛没有得到传承。固定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接受。班级的一切工作由班主任全权负责,学生在学校的身份就是一个学习者,一切其他事项似乎都与自己无关。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得不到有效沟通,逐渐加大了教师同学生间的隔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思想行为长期受到抑制,无法得到提升与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交流的课堂,学生间也缺少联系,合作、团结意识不能得到锻炼,学生的自身素质也得不到提升。
二、班主任对提升学生能力发展的对策问题研究
在全新的教育体系下,新课改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应适时改变已有的教育方式,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建立良好的教育制度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建立全面、完整、合适的班级管理理念
如何判定一个班级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可以通过其重要作用加以体现,正确的制度可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完善人的内心品行;同时它将科学的教育思想作为其指导方向。因此,班主任作为中小学生的班级负责人,应当将以下管理制度作为其指导方向:第一、应具有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理论,将管理思想和科学发展规范作为教育指导意义,第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趋严格。班级在管理上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加大学生能力发展;第三、在正确的科学管理制度指导下,应建立全面、完整、合适的制度模式,从根本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在以上合理的制度管理模式下,配合着科学发展观,对构建良好的班级体有着重要意义。
(二)提出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创造性人才构建
学生在班级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单单是一个受教育者,从另一方而言,班级建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学生而创。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一个“管放结合”的教育体系模式。学生是班级的核心力量,班级的长期发展应当在学生的协调配合下完成,而班主任起着辅助的作用;在班级治理中,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一个长期而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应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增加学生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当这些工作都步入正轨后,班主任可以达到完全放手的时刻,一切由学生操作,完成班级工作的正常运行,公物维修、书刊保管、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等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在班级工作的运行中,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锻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相信他们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三、结语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课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以读书而读书,更多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社会要求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班主任的存在不是为了约束学生去学习,而是带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