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营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范文1

一、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淡化了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动摇了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决心,我们的工作就会偏离方向,无所作为。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所处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能否积极适应变化的环境,牢牢把握并紧跟时代的节奏,关键在于是否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理念。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监管市场的职能部门,其权力源自于人民,行使权力必须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惠及人民。为此,在部署工作时,要体现民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在解决问题上,始终把群众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第一信号,给群众之所需,解发展之所难。在工作效果上,要看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生产经营者是否满意、消费者是否满意、群众是否满意。只有这样,工商行政管理才有基础,才有方向,才有依靠,才有作为。

二、坚持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当前,在全市工商系统中,与“执政为民、服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还大有市场。在有的同志的头脑中,监管就是收费、执法就是罚款的传统管理意识还较浓;有的同志服务发展的意识还不强;有的同志创新精神不够,缺乏突破框框的能力和勇气;还有的同志把部门利益看得过重,执行上级的政策打折扣,搞变通;有的同志对待市场主体不能一视同仁,存在重国有、轻民营的现象。这些都是与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当前,全市工商干部迫切需要树立四种观念:

一是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观念。端正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消费者的态度,切实摆正自己的“仆人”位置,设身处地为服务对象着想,转变工作作风,改进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要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敢于突破一切不符合实际、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平等地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

三是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正确处理好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自觉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主动摒弃小团体利益,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绩效论功过,不以收费罚款多少论英雄。

四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护好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尽力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需求,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切实在工商行政管理中落实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

一是要在推进职能转型中落实“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尽快实现工商管理由“传统管理型”向“监管执法服务型”转变。从现在开始,用3至5年时间,使工商行政管理从经济效益挂帅、部门利益为重向社会效益优先、公共利益至上转变;从主要监管小商小贩向全面监管市场主体和交易客体转变;从以收费为中心向以监管执法服务为中心转变;从重实体、轻程序向监管执法规范化、制度化转变;从重点考核收费罚款向全面考核监管执法服务效能转变。

二是要在创新保障机制中落实“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要建立服务对象评价机制,把是否做到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评判权交给服务对象,并把评价结果作为效能考核重要内容。针对市局对区县局直管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市局、区县局与地方党政联系制度,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为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把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的功能,扩展到对工商干部工作作风和违法违纪行为的投诉举报,建立起民意畅达的长效机制。

民营经济范文2

应当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会变也不能变。伴随着30年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离不开思想解放,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植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快的地区,往往也是思想比较解放、政府支持的力度比较大的地区,比如,广东、福建和江浙地区。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但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民营企业犹如“庶出”而“妾身不明”。一些民营企业也感觉自己是“二等企业”而自惭形秽。不少民营企业缺乏安全感,正如一句顺口溜所说:求法律保护不如求官员(权力)保护;求官员(权力)保护不如求洋人保护;求洋人保护还不如改换国籍成为“假洋鬼子”。这句顺口溜虽过于偏激,但多少道出了民营企业的“苦衷”。害怕政策的变化、害怕“吃大户”、害怕“清算”财产“原罪”,的确是许多民营企业家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甚至成为某些民营企业“走出去”(将资产转移国外)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广义的民营经济占全部经济的40%以上,就业占75%左右,出口占30%以上,经济增量的50%以上。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民营经济能否快速健康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的未来。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缓解了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启动和加速了中国市场化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的兴起。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的确立,甚至没有国企的改革。换言之,要深化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终建立民主法治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民营经济是不可或缺的。

民营经济范文3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郓城何以有如此的气魄?走进郓城,你会感受到刘国生这句话的分量。

如何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实现县域经济的新跨越?郓城县从几年前就开始了思考与探索:缩减附加值低的传统农业,立足本县实际、走发展特色民营经济之路是根本出路和现实选择。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小资本、大聚集,低成本、高效益”的民营经济发展思路逐步形成。

围绕区内优质丰富的林木、棉花、牲畜资源,郓城县把木材加工、棉纺织、畜产品加工确定为发展民营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并努力做大做强。与此同时,郓城县还加大了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力度,钢球、搪瓷、酒具加工、化纤、地毯等特色产业也充满了勃勃生机。2003年,全县民营经济营业收入65.3亿元,实现利税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3.8%;全县民营经济业户已发展到2.8万处,从业人员20.6万人。民营经济已成为郓城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大大助推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膨胀三大支柱产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郓城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展开了解放思想运动,围绕做大做强做活三大支柱产业,更新观念,内外招商。1300多名县、乡机关干部离岗从事民营经济,村干部领办创办民营企业的达到3100多人。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黄绍泉,自动离职创办纺纱厂,目前该厂已发展到1.8万纱锭。由于上下动员,全民发动,三大支柱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目前,全县木材加工业户已发展到5300家,板材生产线530条,木材加工从业人员6.5万人;棉纺织业发展到120万纱锭、织机8000多台,从业人员3.8万人;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8家,其中肉制品加工企业110家,肠衣加工企业32家,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达1.5万人。

“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为了充分发挥三大支柱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新兴特色产业更大规模的发展,郓城县多渠道激活民资,有效地发挥从国有企业退出人员的潜能,因势利导,扶持培植了一批新兴产业:原县搪瓷厂破产后,县有关部门积极为原厂技术人员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发挥技术优势二次创业。目前,已催生出20多家搪瓷厂,产品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搪瓷制品基地之一。钢球产业由小到大滚雪球,滚出了大产业,目前全县共有钢球生产企业近百家,年产钢球15万吨,年实现营业额12亿元,成为闻名全国的钢球生产基地。郓城县丁里长镇现有胶套加工厂180处,塑料瓶盖、玻璃瓶加工厂63处,印刷厂8处,胶带厂2处,形成了以酒类包装为主体的产业带,为全国上百家白酒厂、啤酒厂搞酒类加工配套生产。全县呈现出以三大支柱产业为龙头,其他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了拉长产业链条,全力发展链式经济,郓城县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注重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木材加工、棉纺织和畜产品加工三大支持产业根植于农村,郓城县紧紧围绕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做大做强重点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格局,以大龙头带动大产业,力促木材加工、棉纺织、畜产品加工、钢球加工、粮油加工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尽大拉长产业链条。潘渡镇是该县的畜产品加工镇,有屠宰加工企业15家,冷库8处,年屠宰羊100万只,皮革厂年产羊皮革20万张,肠衣出口到欧盟,形成了畜产品加工“一条龙”,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郓城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经济环境。郓城县充分发挥政务中心的作用,31个执法部门全部进入中心集中办理审批事项,实行承诺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重拳纠风治乱,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132起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了公开曝光,142名干部职工受到严肃处理,20名违纪人员被清理出执法队伍。经济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使各种经济实体在郓城茁壮成长。在木材加工行业,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凯丰、华宇、森鹏等20多个木材加工企业,投资都在500万元以上,另有60多个木材加工专业村,木材产品先后出口到韩国、日本、新加坡、也门等国家。在纺织行业,涌现出华灵集团、圣达集团、亚世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黄堆集乡西杨村等专业村。仅西杨村纺织业就拥有6万纱锭、1900台织机,出现了“家家织机响、户户奔小康”的喜人局面。在畜产品加工行业,香港富仕达食品有限公司、中德合资绅联肠衣有限公司等已成为郓城县畜产品加工生产和出口龙头企业,去年出口约旦等中东国家牛羊肉3000吨。

度过了艰难的“原始积累”,有了发展基础的郓城县民营经济,如今又将借助“突破菏泽”的大好机遇,进入一个高速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Counting on the rich resources of quality timber, cotton, and husbandry animals produced within its territory, Yuncheng County in Heze has determined timber processing, cotton textiles, and animal products processing as its three dominant industries. Meanwhile, Yuncheng is energetically directing and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balls, enameling, wine utensils, chemical fibres and carpets, making these new industries with special features full of vitality. In 2003, the privately-run enterprises of Yuncheng turned over business incomes totalling 6.53 billion yuan with profits and taxes of 660 million yuan, increasing by 24.2% and 23.8% over the previous year. Throughout the county, the number of private enterprises has hit 28,000 with 206,000 people in employment. Therefore, these private companies, taken together, have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growth engine, energetically promot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of Yuncheng’s economy.

In order to enlarge the scale of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 and increase the available labor pool in Yuncheung, especially in the three dominant industries, a new campaign has been launched by the city leaders to emancipate the minds of local citizens from their centuries-old rural life styles and encourage them to change their mindset and make themselves available for new kinds of employment, even if this means re-education in new fields of endeavor. This can not only raise local incomes considerably, but also attract additional outside investment.

民营经济范文4

一些人认为,目前民营企业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资产上,或者从销售收入上讲,规模都普遍太小。因此,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企业要上规模。

从经济学上讲,企业一上资产规模,就成了大型企业,其资本有机构成就要上升,资本就要替代劳动力,就容纳不了很多劳动力就业。而如果非得要扩大资产规模,劳动力就业规模也要大,于是一亿资产的企业,有一亿劳动力就业,这样的企业最终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侵蚀资本利润而难以为继续。许多这样有一定资产规模,但就业劳动力很多、资本有机构成很低的所谓上规模的国有企业的亏损、倒闭和破产,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都让民营企业在资产方面都上规模,那么中国这样多的劳动力去哪里就业呢?如果让它们在人数方面上规模,会不会象国有企业一样,最后大部分民营企业还是会破产倒闭呢?

民营经济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如果硬是让它们舍弃自身的比较优势,而盲目上项目、扩大资产规模,力不从心地接收很多人就业,把规模搞大,那么大多数企业离破产和倒闭的期限也就不会太远了。

当然,一些大企业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如像微软。不排除100个中小企业中有1个会发展成大型企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99%的企业必定是中小企业,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大数定律。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不可能上规模。一个地方的政府,不可能把自己区域内的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发展成大型企业。如果想这样做,也是徒劳的,甚至会给经济发展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二、发展民营企业在技术方面要上档次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技术水平不高,上不了档次。因此,这些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在技术水平上要上档次。

从经济学上讲,技术要替代劳动,如果大量地发展技术密集企业,那么劳动力到哪里去就业呢?中国今后10年每年有2000万劳动力需要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就业,这2000万中,别说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太少,就连大中专毕业以上的也比例不高。如果要把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技术档次都提高了,失业、城镇贫困、社会不稳定也就会接踵而来。

从实际的经济生活看,在一些行业中,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也不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比如,咖啡店、蒸馒头、茶叶店等等,不需要什么技术进步,可能越是传统的情调,越能吸引顾客。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店里的卫生和装修需要搞得好一些。

技术进步还要适应中国的市场需求能力和习惯。技术进步,有一些会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有一些要加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比如,中国的农用车辆与德国的农用车辆相比,德国的农用车辆生产中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力用得较少,车辆中有冰箱、音响等等;中国的农用车辆生产中,所用的人工较多,车辆的技术档次较低,没有冰箱、音响等等设备。但是,在中国农村市场上,中国的农用车辆比较好卖,而德国的农用车辆就没有市场。原因在于虽然车辆的技术档次较低,但是中国农民只能购买起中国价位的中国农用车辆。

从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角度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便宜,除了国家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要在一些方面争取技术领先外,在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中能得到利益的主要来源还是劳动密集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品的出口。如果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发展成技术密集企业,以我们的技术去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相竞争,可能是以已之短,攻他人之长,根本获得不了什么利益,反而会给国内造成失业方面的麻烦。

三、发展民营企业都要舍弃家族管理,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现在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管理,管理素质差、水平低,适应不了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家族管理应当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是有成本的。简单的生产经营形式,需要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这样其组织成本最低。如果一个简单的生产经营形式,设计和安排一个复杂的组织形式,其组织成本就会高于组织收益。上面已述,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事务不是太复杂,可能先生是老板,夫人是经理,女儿是会计,弟弟是出纳,其信任需要的成本最低,组织管理成本也最小。反之,10个人左右的一个企业,非得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分离,于是从外请了一个经理,还要有外人来当会计、出纳、监事会主席等等,实际上增加了信任可能不足的防范成本。国内外复杂的公司制、集体经济不适合,而家庭经营组织形式最适合于农业这样较为简单生产经营方式的实践,就证明了这点。

只有生产经营形式特别复杂,企业的规模已经很大,其中内部专业分工也细化的情况下,有一些企业的家族管理方式可能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主要是可能科层较为复杂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适应和管理复杂的生产经营方式时,才应当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如果将文化习惯视为影响制度形式的一个因素的话,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的许多资产规模已经很大的企业,仍然是家族方式管理的企业。其中许多企业管理得相当成功。如果在国内,这类企业很可能要受到各级领导你们为什么还不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指责。这些企业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其华人儒家传统内源文化与西方外来先进管理知识的结合。

我认为,民营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重要的是要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经营管理的素质,特别是在于家族企业继承人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现在有许多家族企业老板卖书自学,自己或者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各种企业家培训,送自己的继承人深造学习,请一些大学生为中层管理者,这将改观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的局面。

四、发展民营企业资本要社会化和股份化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其资本要社会化,在资产结构上要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私营经济要向新型的集体经济和公有制形式转变。这更是在思想上的一大误区,在实际中也是行不通的。

一些私人企业资产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其资本要社会化,一般来说,这是一个趋势。资本社会化和多元化的主要方式是发行股票、高中层经理和职工持股、吸收外部资金投入、企业中继承遗产征税部分由国家向社会拍卖等等。世界上有名的西门子、丰田等过去的私人企业,现在都变成了家族股份比例不高的社会资本企业。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百人以下和几十人的中小企业,可能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会发展成社会资本的大型企业,99%的企业仍然是资产规模很小的中小企业,从经济学上讲,这些企业的资本不可能社会化,绝大部分也不可能实行所谓的股份合作制形式。

一个只有50万资产的私人企业,试想如果将其资本社会化,或者内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会有什么过程和可能呢?它的股票发不出去,因为不够发行规模;很难吸收外部投资投入其企业,因为企业太小而投资人的风险太大;本来资产规模就很小,职工内部持股,或者变成股份合作制,一个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就变成了复杂的组织形式,本来老板一个人可以决策的,现在要征求每一个股东的意见,决策和管理成本急剧上升,效率却急剧下降。

民营经济范文5

工商联作为非公经济人士之家,党和政府联系与管理非公经济的桥梁纽带、助手帮手,在引导推动民营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不动摇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独特作用,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用科学发展观加强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思想教育与政治引导做好非公经济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工商联首要的重要使命,也是工商联的政治优势。今年以来,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提升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先后举行了学习会、座谈会、报告会、现场会和开展考察调研等活动,帮助民营企业家在思想上重点克服两种倾向:或者凭热情、勇气、胆量跟着感觉走,喜好盲目的“”,或者是顾虑重重畏缩不前,无所作为失去发展机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正确把握“科学”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辩证关系,懂得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克服埋头搞产品、抬头打广告、弯腰捡钞票的狭隘经营理念,企业的自身发展要通过资本和管理的社会化来实现,不仅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思想教育与政治引导,帮助民营企业家牢固确立这一新型的发展理念。

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中培养代表人士队伍。科学发展观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对企业家们来说,它集中反映了道德观、义利观、法制观、社会责任感以及政治觉悟、理想情操、信用意识、市场洞察力、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我们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培养造就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重要条件和标准,在会员企业中培养产生了一大批国家和省、市级三八红旗手、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文明单位、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奖、创业之星等各类先进典型。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与鼓励民营企业家加快发展不动摇

鼓励引导民营经济服从和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大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约束和规范经济行为,以积极的心态和措施,科学经营决策,调整发展战略和方向,练好内功,在企业的专业化、精品化和制度化上下功夫,变投资扩张膨化的粗放式外延发展为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性内涵发展,努力把企业做优做强做长。

1、鼓励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民营经济是民族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基础力量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经济,突出优势力量,形成核心竞争力,向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效益型发展。如我区一会员企业,一直从事机械制造业,产品列入国家星火计划,质量好、销路畅、效益高。近年来,看着房地产和化工(化肥)市场好,有意转向涉足这些行业。考虑到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与人才,同时,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趋紧,工商联帮助他们认真分析了产业政策和市场形势,使他们放弃了这一“奢望”,强基固本,坚定的搞原有的行业和产品,并集中优势兵力打品牌攻坚战,形成了自己特色与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民营经济范文6

一、基本经验

近几年来,昌乐县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天字号工程”紧抓不放,坚持总量抓扩张,骨干抓提高,政策抓落实,环境抓优化,民营经济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20*年,全县注册民营业户已达9611户,注册资金24.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17.4%;完成营业收入145.5亿元,实现利税12.6亿元,实交税金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4%、54.8%和43.6%。昌乐县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持续实现了量的膨胀和质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昌乐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招商引资促发展,求真务实建强县”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把“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作为两个“天字号”工程来抓,选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起到了抓关键、带全局的理想效果。其中,招商引资实现较大突破,成为支撑和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年,全县新引进项目311个,实际到位资金31亿元,实际引资额同比增长49.4%,其中引进总投资过亿元项目29个,过千万元项目51个。

(二)探索了市场经济新条件下指导企业工作的新方式。针对部分已改制企业改革不彻底、不到位和部分新发展民营企业管理粗放等问题,着眼于培养市场竞争实体和“四自”主体,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民营企业普遍上了档次、上了水平。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国外、省外、县外的力量“嫁接改造”全县民营企业,培植起了一批新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县规模企业已发展到160家,比2001年增加72家。潍坊盛泰药业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改制后积极与国外客商开展合作,新上万吨药用淀粉和万吨药用白糊精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最近,该公司又与山东大学高分大材料研究所联合投资开发了药用水溶性包衣项目,该项目是获得国家专利、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科技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造就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好环境。坚持“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的观点,高度重视环境建设,既抓硬环境,又抓软环境,大大优化了民营经济的整个环境。硬环境建设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全县重点规划建设了“二区四园”,成为外资和县内民营项目注入的“洼地”,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县经济开发区吸引了许多项目,其中投资过千万的11家。潍坊中传拉链项目,投资3080万美元,主要生产隐形拉链和拉链头,目前已形成年产隐形拉链6500万打、拉链头6000吨的生产能力,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4000万元。三艺珠宝石饰加工项目,由香港恒昌珠宝首饰有限公司、青岛世通工贸有限公司和潍坊蓝天首饰珠宝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元兴建,投产后可形成年加工黄金首饰3600千克、白金首饰1600千克、白银首饰3000千克,K金镶石类珠宝工艺品100万件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可达5亿元,利税1000万元,将成为全县珠宝加工业的“龙头”。在加大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县里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40个职能部门到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一条龙服务”,较好地规范了部门服务工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切实加强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出一条让企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成功路子。

(四)形成了重视民营经济的大气候。昌乐县委、县政府狠抓解放思想这个“先导工程”,适时开展县情教育,提出“经济相对欠发达是昌乐最突出的实际”、“招商引资是解决昌乐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等重要观点,较好地统一了全县上下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大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大力弘扬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用“认真、扎实、求实”精神要求各级干部,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扶持、考核、奖惩政策和办法,落实了领导包靠民营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等措施,在全县形成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可以说,目前全社会关注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气候已经形成。

二、几点启示

昌乐县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力度之强、措施之实、成效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面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其一,政府合理定位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经济的职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不抓经济”,市场做不好的才是政府要做的。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在为社会公众的服务上,用驾驭市场经济的胆略和魄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把重点放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项目引导等外部环节上。昌乐县明确提出了要让民营企业主“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经营上有靠山”,县里每年都要评选民营经济发展先进乡镇、50强民营企业、先进民营纳税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全面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今年,又确定了20家重点骨干企业,在信贷投放、项目审批以及资金、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力争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民营企业中开展党的建设,让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吸收民营企业家入党,让民营企业家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报纸上有名,政治上有位。同时,政府部门对企业不搞“吃、拿、卡、要”,不向企业征“过头税”,不与企业争利,藏富于民,放水养鱼,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和谐、优越的发展条件。

其二,立足本地优势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基础。对于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来讲,可能会没有什么绝对优势,但总会存在着比较优势。民营经济的成功者,大多数都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发展区域经济,不仅要在招商引资、吸引外力、扩大对外开放上下功夫,还要在发挥优势、激活内力、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上下功夫。昌乐县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得益于把特色产业作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是靠壮大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明智选择。目前,该县的塑料制品、食品加工、化工、医药、乐器等十大特色产业,已成为支撑昌乐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十大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上缴税金已分别占到全县工业指标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