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花钟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花钟课文

花钟课文范文1

一、放开“胆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敢说,这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

初中生对待说话训练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思想上不重视。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说话,无师可以自通,没有什么可练的;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考试只考笔头,不考嘴皮,能说会道也不能增加分数,练不练说话没有关系。二是心理上不想说或是不敢说。初中生由于年龄增长而发育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大部分人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说话;有些想说话的人又担心别人议论“好出风头”“爱耍嘴皮”等而不敢多说。

针对以上情况,我首先对学生予以正面教育,从社会发展对说话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确提高说话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次,教给学生一些排除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如说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理清思路,拟好提纲,要充满自信。

为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我在每节课前用3分钟让学生说见闻,轮流着说;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

二、用好“本子”

所谓“本子”,就是指课本。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进行“说”的训练,培养“说”的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说”的素材。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教师要把“说”的训练与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随时进行训练。

以课文为依托加强“说”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如复述课文;结合语文课本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说话训练;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讲课文各段的大意,解释课文中重点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含义与表达作用;用优美词语或关联词语说几个句子,用课文中主要词语或关联词语写一段话或概括全文的话;仿照文中的“亮点”语言的句式或含义写几个句子或一段完整的话;仿照课文的结构或构思说一说自己类似的经历或见解,等等,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能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此外,还可以搞精彩语段的朗读、古诗文背诵等,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

三、搭好“梯子”

解决了“敢说”的问题,有了“说”的素材,面临的就是说什么的问题了。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搭好“梯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说几句话,要能打得开思路,从多个角度对话题展开分析,主动灵活地转换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能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约束,开阔思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高“说”的能力。

1.仿句式、课文说话

教材中有不少句式很有训练价值,尤其是在一些诗歌文中,让学生仿句式说话,效果很好。如《理想》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盛赞理想的意义,比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些比喻句,以“爱心”“书籍”等为开头,仿写几句,使说话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

所谓的仿课文说话,也就是模仿课文形式进行口述,学习范文的遣词造句特点。如教学《羚羊木雕》时,我让学生讲述自己在家遇到的类似课文中的事。这样,对于想说又不知怎样说的学生是一次很好的训练。

2.看板书说话

老师上课都会对重点的词句板书,在教学的适当时候,可让学生看着板书的词句练习说话。如《桃花源记》一课,在了解全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自己的话连贯地叙述故事。学生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利于背诵,又提高了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看演示说话

演示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后就说。如在教学《核舟记》一课,我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苏轼、鲁直、佛印,根据课文描述,模仿三人在船头姿态,让学生看后说话。这样既理清了文章内容述说顺序,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4.看图画说话

教材插图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精美图画。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教材插图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既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又为促进说话能力而服务。如在《湖心亭看雪》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白描的手法,又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画,融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场景,理解作者心境。

四、出好“点子”

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说话练习,老师还要想点办法,使学生津津乐道,越道越好。

1.当解说员

一些以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解说员或当导游,以锻炼其说话能力。如《苏州园林》学完后,让学生当解说员,向“观众”介绍这一名闻天下的园林等。

花钟课文范文2

一、注重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 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 闹”上。于是,我们看到,在语文课上,无论课文是小说,还是 诗歌,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 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进行测 试,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 不会解释。

二、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

也许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 媒体,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但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好。更严重 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感官刺 激,就不想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 费时费力,这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三、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

其主要表现在小学的课堂上,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 样汩汩冒出,“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 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过于“隆 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 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而且也表现了教师的虚 伪,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四、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太多太滥。

有些教师在整整一节课内,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 不断的提问,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 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我听了一节语 文课,课上 45 分钟时间,教师提了 36 个问题,学生也异口同声 回答了 36 次,但仔细分析,教师的问题多是一些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假”问题,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深层次问题却一带 而过。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

五、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仅仅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 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应该,是否合适,一概用上,不仅在教学的 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 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 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 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 目性。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安排多次讨论,学生们的讨论声使整 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六、教学情境过多,教学方法杂乱,让学生目不暇接。

花钟课文范文3

 

高校专业英语教学长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多数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概念。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nsch 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文化放在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的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1]可见,重目的语而轻母语文化,不利于外语学习,也不利于跨文化交流,还会伤害民族自信心。鉴于此,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从2012年起面向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以“内容为依托”的中国传统文化英文授课课程。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中国人传统的智慧与信仰,创造与交流,美学与艺术,以及民情与风俗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提高文化素质与民族自信心,为日后从事跨文化商务沟通积累文化知识,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祖国文化传播。课程还涉及以下能力的培养。

 

1.外语学习能力:课程属于以中国文化内容为依托的英语语言习得性学习,因此,课程既要求理解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又要求熟悉中国文化相关英文表达。此外,学生还要掌握语言学习策略知识、学术语言表达技能以及语言学习评价知识。

 

2.跨文化交流能力:21世纪是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时代[2]。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只有掌握了双方文化,才能真正达到平等交流。本课程就是期待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能使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交流,进而扩大其国际视野。

 

3.高端思维能力:课程不限于语言表述和知识认

 

知,还要求结合所学分析文化现象并思考文化问题。这要求一种批判性的高端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欠缺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表现突出。文秋芳教授曾于2009年11月针对11所高校14个文科专业超过2000名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展开过思辨能力的实证调查。实验结果显示,“大学3年期间,英语专业学生思维水平有小幅量变,但未呈现质变的阶段性特征。其他文科类大学生不仅进步幅度大,而且呈现质变的关键期在二到三年级之间”[3]。原因在于英语学习多是碎片化的积累,学生缺乏整体思维。本课程就是期望抓住思维质变的关键期来培养学生的高端思维能力。

 

4.审美鉴赏能力:英语课程的教学不应该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是一种人文教育,其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美学意识的培养[4]。中国的传统文化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唯一未曾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全世界人民公有的文化宝藏[5]。这也蕴含着审美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可从感性角度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爱恋,无限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并且在此基础上得到作为人的全面发展[6]。

 

二、教学内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限课时内无法面面俱到,也不能深入探讨。因此,课程突出通识性意义,选取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点和最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部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并增长其见识进而促进其思考。课程的内容要集精练性、代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授课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介绍中国传统的主观文化(孔子思想、老子思想、《周易》思想、孙子兵法、禅宗思想和生态哲学),另一部分介绍中国传统的客观文化(饮食、饮茶、服饰、建筑、园林、民俗、节日、艺术、京剧、中医、文字和文学)。两部分彼此渗透互为反映。授课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形式分专题进行,每周探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三、授课模式

 

课程按照“赏—读—习—论—写”五步来开展教学。第一阶段通过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阶段通过阅读来扩展学生的视野,第三阶段通过习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第四阶段通过课后讨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五阶段通过写作来促进学生的反思。

 

“赏析”属于课前引导,类似于课前热身讨论。由于“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中国文化失语’,即 :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概念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的通病”[7],因此学生难对主题进行有效讨论。而教师如给出与中国文化主题相应的视频短片,既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使其快速进入情境,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且,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是“各式引起视觉刺激的图像通过影视和互联网等媒介空前地渗透到整个社会文化,参与大众的文化生活”[8],我们的学生是视觉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更熟悉也更易于接受图像给予他们的信息,也更为自然地融入其中。

 

“阅读”属于主干学习,类似于课上精读学习,选择适宜的文章。这不仅要求内容包含所学主题的精华,还要求语言包含所学主题的词汇。这种基于“内容”的学习兼顾了语言的扩展和知识的储备。旨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交际法教学对我国语言教学界影响颇大,但“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却受到其自身及我国外语教学环境的种种限制,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许多教师运用交际法组织教学活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9]。其中一个弊端就是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变弱,而这一阶段的“阅读”就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其文本阅读能力。

 

“复习”属于学习检测,类似于课后练习。这部分属于学生自主检测,不涉及学生间互评和教师评价。这种检测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从所学知识层面设计问题,可通过判断、选择和填空等来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从所学语言层面设计问题,可通过词语释义、选词填空和英汉互译等来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英文表述的掌握。文化学习始于兴趣,但不该止于兴趣,必须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才能在日后跨文化商务沟通中有效应用。

 

“讨论”属于学习反馈,类似于课堂讨论。这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仅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需要于前一次课留下下一次课的讨论话题,并将学生随机分组,给学习充足的自主性,让他们课下查找资料并制作PPT,于下一课课上演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组必须随机,如分组固定,组内个别学生会产生惰性;(2)组内学生分工平均,可按学生具体表现打分并计入总成绩;(3)无法监控课下讨论,可要求学生根据组别提交组内讨论记录。这个阶段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而且教学相长,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得到及时反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写作”属于学习反思,类似于深入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高端思维能力。它需要以前几个阶段的学习为基础,探讨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主题的深层次问题,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教师可留几个思考问题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自拟问题,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透彻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做深入思考,并将其所思所想用流畅英文加以表述,这是对上阶段“讨论”结果的系统化呈现。

 

写作可设最低字数(如500字),上限不控制,且教师要尽量保护学生写作的创造性,鼓励其打破常年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表述心中真实所想内容。写作初期可能存在很多问题,如语法混乱,结构不清,逻辑混乱,论点不明,论证含糊,可让学生自评后再进行学生间互评,最后教师点评,这样学生的写作逐渐地会有很大提高,可以写得更多,写得更准,表达更自如,开始感受用英语畅快表述自身的快乐,不仅可以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为平时考核,占50% ,包括:课堂提问、随堂测试、课堂讨论、课后翻译和课后写作。终结性评价为期末闭卷考试,占50% ,包括填空、搭配、判断、翻译和写作。

 

笔试中,考核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识记能力(5%),指对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的辨认,表现为回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概括等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领会能力(10%),指对观念的初步理解,表现为能够转换、解释、区分、推断等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分析能力(15%),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问题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整合能力(20%),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事件评价能力(20%),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文化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文化问题)或外在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处理一些文化实务问题的能力(占30%),指运用恰当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表现为论证、澄清、举例说明、解答问题等。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看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更加强调学生在文化教学中的自身成长,也尊重并守护每个学生的发展价值。

花钟课文范文4

一、提问的语言要求

提问的语言要抑扬顿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问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让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切忌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初中学了哪些反应类型?”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结果学生把化学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通通都说了,甚至还有说其他反应的。而其意图是要学生回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这样的提问老师当然感到事与愿违,不能使教学过程按预先设计的进行。

二、设计好提问的内容

课堂教学提问应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并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问题,力求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主要的知识点。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于教学中的难点要设计好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使问题将难点逐渐突破。要选准提问的突破口,把问题问到点子上。例如在讲《铝的重要化合物》中氢氧化铝成两性原因时,若提出“氢氧化铝为什么成两性?”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显然感到非常突然,并且不知从何说起。如果把该问题分解成:

(1)根据氢氧化铝既溶于酸又溶于碱的实验现象体现了氢氧化铝的什么性质?并写出能解释该现象的离子方程式。

(2)从电离角度分析氢氧化铝成两性的原因。(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3)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氢氧化铝既溶于酸又溶于碱的原因。

这样的问题不仅体现了问题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还从多角度去理解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几个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平衡角度轻松掌握了成两性的实质。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三、提问要有探索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当然老师也要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学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稳定性的比较"时,教材上用两支试管分别加热进行比较,这样既耗时,两者稳定性的可比性又不强,这就可向学生提出:如何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法既能省时又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思考、讨论、探究,有学生可能提出大小试管套用并把碳酸钠放入大试管,碳酸氢钠放入小试管的改进实验。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提问的方式

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课堂教学提问最忌简单化和抽象化。如学习高一《钠的性质》一节时,学生都明白钠保存在煤油中,但是通过以下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探究学习,会兴趣大增。

(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2)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中?

(3)钠能否保存在水或CCl4中?

(4)如何寻找替代品,选择替代品的原则是什么?

提供如下一些素材:

煤油:沸点180℃―310℃,密度0.8g・cm-3。

汽油:沸点220℃以下,密度0.7g・cm-3―0.8g・cm-3。

CCl4:沸点76.5℃,密度1.594g・cm-3。

又如讲授“盐类的水解应用”一课时,演示了用硫酸铝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混合后进行泡沫灭火的实验。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泡沫冲出”,希望老师尽快作出解释,这时老师可进行如下提问:

①硫酸铝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

②碳酸氢钠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

③两种溶液混合后,原来的平衡是否受到影响?

④原平衡相互影响的结果怎样?

这种弃直就曲和弃曲就直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简单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激发学生课堂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某些知识的产生过程,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正安县第一中学)

花钟课文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课堂;优化;能力培养

为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基础教育迅速引向素质教育,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入手,造就一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落实在课堂上。基于此,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实践,主动获取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为此,优化语文课堂势在必行。

一、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说教。其一,应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热爱生活的目的,即生活——兴趣——生活。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清澈的河水、绚丽的花景等等,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而语文正是研究这形形的世界的学科。组成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外乎人与自然。不热爱生活,不热爱自然的人,就不会留心生活、感受生活,不懂得欣赏自然,无法获得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性认识。所以,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学生拥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才能主动的留意生活、积累经验。让学生从感知周围生活开始,逐渐产生研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研究、认识,更加热爱生活。其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们的不少教学挂图、教科书中的不少插图,像古代书法等,都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挂图,直观的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运用语文实践活动,为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品格与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科学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及实事求是的作风。并且这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特别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实践活动以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语文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的教学手段,在全面育人工作中,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学习积极性可以让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实践活动就必然由有趣到有乐趣到有志趣,从而为学生探求新知、开拓进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实践活动搞得好,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的任务,它需要各科配合共同完成。旧的教学模式总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表达的机会,一旦需要知识反馈,学生不是忙于回答,便是颠颠倒倒。依据这种情况,我们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了师生相互参与的“双向输出”的教学方针。知识的传授变成了问题的讨论,出现问题,师生共同研讨,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做出总结,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新知识、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创造潜能也不会受到压抑而消退。同时,课堂作业,适当选择一些改错题及回答题,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生活化”。现代社会生活崇尚交际,言语表达是交际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讲究说话艺术,就要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优化语文课堂,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单纯的知识传授,难免使学生只重知识,忽视能力,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当然,优化语文课堂,还需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花钟课文范文6

新课标的推出,对教学模式表示了较高的关注,希望通过合理选择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要想提高教学实效性,就要做好教学模式的选择工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模式的选择应立足课堂教学实际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保证课堂教学积极效果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要想保证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达到促进教学发展的目的,就要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充分发掘课堂教学潜力,选择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

在教学模式选择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还要使教学模式能够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换句话说,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配套,不然就无法起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为准。

3.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教学规律

考虑到高中化学的实际难度,以及高中化学教学实际,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同整个教学过程综合在一起考虑,使教学模式能够符合教学规律,达到促进教学发展的目的。所以,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在充分了解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以追求实效性为主要目的。

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新课标推出以后,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高中化学教学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创新成为了保证高中化学整体教学效果的关键。目前来看,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

在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应积极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做到立足传统教学方法,在继承中进行创新,使教学方法能够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2.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

3.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实效性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教学实效性为主要出发点,使创新后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三、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应正确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从高中化学教学来看,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化学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高中化学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较多,单纯以讲解的方式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为此,只有依托实验教学,以生动的实验实例,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化学元素和概念的理解。目前来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正确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重视课堂实验的作用

为了有效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编制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积极开展课堂化学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上都能有所提高,满足教学需要。

2.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结合在一起,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定实验内容,保证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实验教学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目的。

3.对重点化学原理配以相应的化学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考虑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讲解重点化学原理时,应配以相应的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对化学原理有更加直观的印象,达到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理解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