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巴蜀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巴蜀文化范文1
中华民族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也有着悠久的水文建设史。中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中华民族从远古时期就在用水和防水的生产生活与斗争中发展出独具特设的水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水文化应该是人类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核心载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其中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即人类在与水相关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的物质载体,包括生产成果和历史遗迹等等。二是精神层面,即人类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言以蔽之,水文化的主体就是水利文化。自然是文化的母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在各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水文化也是各具特色。
中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这里独特的地域文化被称为“巴蜀文化”。四川省和重庆市位于地质学上的四川盆地之内,水资源相当丰富。巴蜀地区的先民们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和水打交道,并形成了有巴蜀文化色彩的独特的“巴蜀水文化”。本文将以在四川地区独特的“川主祠”及川主崇拜这一民俗文化现象来探讨巴蜀地区独特的水文化。
一、巴蜀地区独特的川主崇拜
“川主”崇拜是四川(包括重庆)独特的民俗信仰。1949年以前,四川各县城除了建有城隍庙之外,还必然建有川主祠。川主祠中供奉的是秦朝的蜀郡太守李冰。现存的祭祀川主的庙宇大多为清代建筑,多为供奉秦代李冰父子,此外也有的庙宇供奉大禹,亦称川主。也有少数地方是“三圣”同时供奉。战国晚期李冰在入川之后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改善了成都平原的生存环境,使蜀地成为名符其实的“千里沃野,天府之国”,蜀人因此而崇敬李冰,尊之为“川主”,各地多建有“川主祠”,以示怀念。无论是李冰还是大禹,都被尊为川主之名,川主二字一般解释为四川之主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山川之主。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说明了蜀人对奉为川主的李冰或是大禹充满了无限尊崇之意。
李冰和大禹之所以被尊为川主,这与他们曾经的治水功绩有很大的关系。传说中大禹因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天下消除了水患。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流域长久以来的水患,使巴蜀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可谓功莫大焉。巴蜀人民感激他们的功德于是建庙供奉,长久不衰,一直绵延至今日。
川主崇拜这个独特的民俗现象反映了古蜀先民对于水患的恐惧,以及渴求于水患能够得到治理的心理状态。众所周知,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饶,是西南地区少有的富庶之乡。在唐朝的时候有“扬一益二”之说法。但是殊不知,现在的“天府之国”在先秦时期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在秦朝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前,成都平原深受岷江流域泛滥之苦。李白《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惨状和感叹,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流域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岷江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雨量主要集中在七八月的雨季,其时水势涨落迅猛,水流湍急,浩浩荡荡流向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带――成都平原。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海泽河国;而一但遇到大旱,又是焦土一片,庄稼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巴蜀先民,成为古蜀先民生存发展的巨大妨碍。
战国末秦昭王派李冰任蜀郡太守。李冰入主蜀郡后看到岷江水患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于是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父子两亲自进入岷江两岸勘察地形,制定方案,征发民夫,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其中一支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就可以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都江堰的修建,没有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变害为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成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此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立即由洪水泛滥的泽国变成了“天府之国”。百姓念其功绩,在都江堰渠首建造二王庙以为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每至清明,当地百姓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仪式。李冰俨然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北宋以后开始流传李冰之子李二郎(即二郎神)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二、蜀人“川主”崇拜所体现出的水文化内涵
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文献记载,古蜀文明中的上古帝王绝大多数都和治水有关。《华阳国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禅位于蜀王杜宇,杜宇令“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患”,《水经注》中亦记载杜宇令开明(即丛帝)凿巫峡以通江水。由于杜宇在治理水患上的特殊功绩,得到巴蜀人民的普遍奉祀被尊为“杜主”。杜宇后期水患更加肆虐,杜宇于是任用鳖灵(开明)来治水,鳖灵治水手段高超,很快平息了水患,于是民众拥戴登上王位被称为“丛帝”。
大禹也因其在历史上的治水功绩也被蜀人尊为“川主”,其后的李冰父子更是因为都江堰的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为后世所敬仰。在古人心中能够驯服并且利用水的人,必然具有超出水本身的神秘力量。于是就被人类当做神秘力量的代言,高高在上恭敬的膜拜。从考古发现的结果也可以看出,洪水的确是古蜀人最大的威胁。1996年,在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发现一个距今4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鱼凫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爷、石凿、石锛等石器。城墙基脚用卵石砌底,后夯土而成。被列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鱼凫城的城墙呈斜坡状,断面呈梯形类似于河堤,如此形制的城墙显得十分奇怪,说明当时的城墙主要的功能是用来防水而不是防外来入侵者的。这也说明了,古蜀人在和洪水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手段。
如此看来巴蜀地区的水文化由来已久,源远流长。而巴蜀地区的水文化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和大自然作顽强抗争的历史。
由于巴蜀地区有如此与众不同的水文发展历史,所以巴蜀地区的水文化也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水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蜀人对川主的崇拜,同时也是一种对水的崇拜。说到底也是一种说水文化的体现。由于远古先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对于洪水这样的自然灾害,即憎恶、恐惧,同时又充满了一种敬畏之心。由于自己没有能力去控制,便幻想自然界有一种超意志的力量,能够对人类的生活进行干涉。洪水就是这种力量的具体表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没有水,人类就不能正常的生息繁衍,但同时水也能对人类文明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于是上古先民对水这种物质充满一种矛盾的心态,爱恨交织。
三、弘扬巴蜀水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研究和讨论巴蜀水文化对于当今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巴蜀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孕育出来的具有巴蜀特色的水文化,对于今天的巴蜀人来说,乃至全国、全世界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同样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首先,巴蜀地区的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水文化,留下不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在和水做斗争时候勇敢不屈的精神,以及在斗争中闪现出来的智慧之光。让我们体会到我们的祖先在与水斗争的过程中经历的苦难与艰辛。让我们可以缅怀祖先的功绩,重踏古人足迹,追忆先人的事迹。
巴蜀文化范文2
【关键词】巴蜀地区 审美文化 特征 发展
巴蜀地处长江上游,主要为四川盆地极其附近地区,即今四川、重庆一带、陕南、黔北、昭通、鄂西等地,民族主要包括有汉、藏、彝、苗、回等。而巴蜀文化以其极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兼容了东西南北文化,并且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发展,构成了中华文明极其富有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区域。使其地理具有神奇、多样、向心、交汇等特征,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一、巴蜀文化的定义
近年来考古新发现证明:巴蜀地区乃是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的重要发祥地。著名考古学家和巴蜀文化专家林向教授认为巴蜀文化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巴蜀文化”:以大约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由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极其邻近地区的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西南地区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中影响至深,前后延续上千年。
“广义的巴蜀文化”:从古至今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区在内的整个地区将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的总汇。
二、巴蜀文化的特征
对于巴蜀文化的特征,在学术上有三种认为:第一种认为,是四川社科院刘茂才和谭继和先生认为巴蜀文化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开创性与完美性结合;第二种认为是谭继和先生个人认为巴蜀文化是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神妙的心灵世界;第三种是四川大学的罗志田教授认为巴蜀文化具有包容性,在当时时期表现为文风很盛,具体体现在易学、周易之学、道学之发达。袁庭栋教授也认为巴蜀文化是移民文化,它兼容包容了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征。
秦汉时期可以作为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巴蜀文化是由巴文化和蜀文化经过秦汉时期融合在一起,秦并巴蜀,移民入川加快了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巴文化和蜀文化共同汇入了中华文化之中,巴蜀文化具有它的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与中华文化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在巴蜀地区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说唱俑,说唱俑形态憨态可掬、圆润可爱,一张脸上笑呵呵;商代晚期的太阳神鸟金饰以及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和青铜神树都反映出巴蜀文化之地的繁荣昌盛,经济上更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不同时期的文物各种表现可以体现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与时代背景,巴蜀之地的文化更能说明巴蜀是文化的聚集地,更相互印证了巴蜀的审美意识产生以及对其后来是巴蜀文化审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巴蜀审美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
巴蜀地区经过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是风光秀丽的天府地区。并具有生态文化之美与历史文化之美。人杰地灵,是文化巨人的故乡也是英杰伟人的故乡。
“自古文人多入蜀”,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大批文人义士都曾云集在此。李白曾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蜀道是多么的高军雄伟,难于攀登。而诗圣杜甫也曾在《成都府》中表达了他初到成都时喜忧交集的感情。
1、人
巴蜀地区人杰地灵,融合了各个民族文化与民族风俗。不同地区的人在这里生根发芽,融会贯通,使更多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风俗以及不同的民族与巴蜀本身的文化民族风俗交融碰撞。清朝有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到四川的运动――湖广填四川。而这次人口迁徙活动,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四川盆地这个聚宝盆,使巴蜀文化体现出移民文化为载体所表现出的兼容性而表现出的多样性和交汇性特征。巴蜀文化应当属于移民文化。
2、教
据史籍记载,巴蜀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的创始之地就在巴蜀。道教由巴蜀之地产生经由其发展。古代巴蜀也经由道教的发展被蒙上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色彩。而后来在巴蜀发展起来并影响深远的佛教,是经过传播进入西南最富庶的地区巴蜀。佛教在巴蜀的传播较为广泛,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由南北交错传来遍及巴蜀及各个地区。给巴蜀的历史文明带来了源远的影响。
3、俗
川剧是巴蜀地区很重要的象征,川剧是巴蜀地区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情感价值、经济价值的文化瑰宝。变脸更是川剧的独特技艺。变脸是以巴蜀地区独特的民俗为基础,通过对人物的深度剖析而进行的艺术创作。而如今,川剧正处于消逝的危险之中,我们希望能够重视以及保护这项重要的文化遗产,让它在以后的日子里得到继承和发展。
笔者认为巴蜀文化的特征是由于它独特的生存环境、文化载体、精神个性以及独特地理文化造成的特征。使它具有兼容性,对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想法个性的兼容性。它的开放性,由于巴蜀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巴蜀文明的产生、发展、演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它包于山中,却又开放于世。巴蜀地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对整个中华地区的文化、历史以及发展变迁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总而言之,从古至今各个时代潮流以及历史的不可抗拒的影响,使巴蜀审美文化具有了现在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林向.“巴蜀文化”辩证[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巴蜀文化范文3
秦汉时期,巴中境内有米仓古道穿越全境,上通长安、汉中,下达巴中、成都。因沿途交通闭塞,商贸活动十分不便,山里需要运进和运出的货物全靠人力背运,人们便把这种背运货物的人称为“背老二”或“背二哥”。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演唱的山歌便有了“巴山背二歌”之称,其表现形态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背二哥所用工具为喇叭形背篼、绳架、丁字拐杖。一般背50―80千克的货物,走累了,使用丁字拐杖置于背筐下支撑休息片刻。如果是集体行动,领头的背二哥要呼吼节奏感强的号子,以统一众人的行动步伐。米仓古道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背二哥这种背运的劳动方式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今陕西省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的一块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图刻的《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与今天巴山背二哥所背的“背架”一模一样,说明唐代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背架”这种运输工具了。
巴山背二哥一代又一代翻越大巴山、米仓山,长途跋涉在这些古道上,背运粮草,或运输武器,或背运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资交换,为推动川陕地区物资交流、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他们在那深山沟、大山里辛勤地劳动,十分艰苦,什么“蛇倒退”、“鬼见愁”――走在那种路上只准前行,不能后退,只要后退就可能掉下崖去;又因为山里的野兽很多,不成群结队就可能被野兽袭击、吃掉,所以很自然地结合成一个背二哥队伍。沿途山路崎岖艰险、一步一挨,真是举步维艰。每逢中午肚子饿了,太阳又热,山上除了蝉子在叫唤,就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在这种精疲力竭的情况下,老背二哥杵子一打起,吼上几句山歌,大家情绪就来了,也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巴山背二哥”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庞大的背运队伍在漫长的背运途中更唱迭和,相互学习交流,自发性地传承。由于“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在民间广泛传唱。《巴州志・风俗篇》载:“康熙雍正年间,春田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今,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
相比青海的花儿、广西的情歌、陕北的信天游,“巴山背二歌”的语言更为诙谐、风趣,均为即兴创作,多用双关语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如:“弯弯背架像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外,还有像巴山其他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如果背二哥们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衬词往往只有“贤友儿”、“情兄儿”等,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歌,其衬词则为“贤妹儿”、“情妹儿”或“情哥儿”。“巴山背二歌”的调式,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调式;其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
“巴山背二歌”还有个很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很多唱词都是没法去改动的。比如说:“下蛋鸡母脸儿红,妇婆娘大不同。走路好似风摆柳,一对眼睛像灯笼。”又比如:“清早起来去爬坡,露水荞儿笑呵呵。我问荞儿笑啥子,就笑昨晚你两个。”……
“巴山背二歌”在曲牌上有很多种,南江唱的“背二歌”、通江唱的“背二歌”曲牌又略有不同,但它整个音乐旋律的大框架都属于大巴山的风格,都是背二哥们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比如某个背二哥走累了,一杵打起,看到河里有个姑娘,他要逗她,马上打杵就唱:“河里涨水沙浪沙,妹过跳凳眼发花。你是哪家大小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这个女人马上就问答他:“对门哥哥你莫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我已开花结过果,你莫在我身上想办法。”
“通江呃/河来哟/南江哦,河哟/我是巴山哟/背二哥罗哈/太阳送我哟上巴山/月亮陪我哟下巴河/背架背起闪几下也/打杵子杵断了几道坡。”这首在四川巴中城广为传唱的“背二歌”,老幼皆知;背二哥也是生活在这座城内的老熟人。作为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动地反映了背二哥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演唱,一人领唱众人帮和;有歌颂勤劳勇敢、劳苦艰辛内容的背二歌;有歌唱背运工具、歌唱劳动的背二歌,有为消除疲劳而打情骂俏的背二歌等等。如:“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又如:“拐扒子儿二尺小,上坡下坡离不得它。过河踩水探探浅,亲生儿子不如它。”“巴山背二歌”中,歌唱爱情的内容极为丰富。这与背二哥沉重背运的艰辛有关。他们用情歌来消除劳动中的疲劳,用情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正像背二哥所唱的:“一天不唱那东西,天上太阳不偏西。”
“背二歌”是在背二哥的艰苦劳动中产生的。它的存在和背二哥们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而它的历史无疑与背二哥的历史一样悠久。“背二歌”不是四川的特产,在黄河上游之南和长江中上游之北的大片山区,都有背二哥的身影,同时也流传着不同色彩的“背二歌”。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甘沟河的“背二歌”则是所有“背二歌”中旋律最优美的。它的代表性曲目有《背起背子难上坡》等。20世纪60年代初,重庆市歌舞团、四川省歌舞团、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到巴中采风,编排了舞蹈作品《巴山背二哥》和声乐作品《巴山背二哥》。其中罗永言编导的男子群舞《巴山背二哥》,表现了巴山劳动人民在负重劳作时诙谐热情的性格,1964年参加四川省舞蹈观摩演出,评为优秀节目。近年来,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曾先后采用过甘沟河程治华、张仁德唱的“弯弯背架一只梭,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打一杵来唱支歌,人家说我好快乐”的录音。这是唱的旧社会,反映巴山背二哥那种“眼睛睁得鸡蛋大,再背也无过年粮”的非人生活。而今天的“巴山背二歌”更多地是歌唱他们当家做主人的喜悦心情。
近年来巴中市的道路交通、商贸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出山门靠背篼背运货物已成为历史;但贫困地区的乡下人仍依靠背篼而生存,纷纷涌到巴中城挣些油盐钱,以养家糊口,目前人数已达6000余人。背二哥群体的出现虽对这座现代化城市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过,由于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背运业由原来的长途背运演变为今天的短途背运,从业人数越来越少,“巴山背二歌”正逐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濒临危机,亟需保护。2005年,《巴中日报》记者曾兵分四路,报道了巴州、通江、平昌、南江的山歌、刺绣、唢呐、皮影等民间文化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巴中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地采取多种手段保护“巴山背二歌”。2006年5月20日,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去巴中地区只有两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即南龛坡的摩崖造像和水宁寺的摩崖造像。现在“巴山背二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巴中民俗学专家朱仕珍先生认为,“巴山背二歌”这种歌种在全国少有,列为国家的法定保护范围,就能一直存活下去,继续流传。“巴山背二歌”作为一种山歌、一种民间文艺,既然在大巴山立足,2000多年都没有衰亡,说明它就有生命力,就有保存的价值。现在我们改革开放,山区建设交通方便,在长途“背二哥”已失去价值的今天,“巴山背二歌”不保护就会失传。
巴蜀文化范文4
又多少失败,
汇集在您的事业的生涯。
多少悲伤,
又多少欢乐,
存留在您的记忆的仓库。
日日夜夜,
您总是忘我地工作。
春夏秋冬,
您总是默默地关心我。
直到眼角上
有了时间留下的印记,
直到我的学习成绩
渐渐地提高。
记得蝴蝶和蜻蜓
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季节,
您带我来到草地上,
帮我捉它们做标本。
记得我被一道难题难倒时,
您鼓励的大拇指
给了我多少信心。
记得妈妈不在家的时候,
您放下工作
给我做美味可口的菜、
给我梳头发。
有一种长在山上的树,
它的名字叫“雪松”。
不论电闪雷鸣,
不论严寒酷暑,
它都耸立在山上,
从不动摇。
它用高大的身体
保护着身下的小树苗,
对它们呵护关心得无微不至。
敬爱的爸爸啊!
当又一个劳动节之后,
我要唱一首《世上只有爸爸好》,
献给您作为礼物。
想起您那满头的银丝,
想起您对我的谆谆教导,
想起您那双勤劳的手,
还有您那消瘦的身躯,
仿佛依然站在我的身边,
在我跌倒时把我扶起,
在我失败时给我鼓励。
爸爸啊,
巴蜀文化范文5
在新通国际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基础之上,能更进一步突显新通国际学院的国际化氛围和市场营销理念,丰富新通国际学院“语言+技能”的办学特色。形成一种在教学楼内的阅读文化,同时在长期效果下形成“英语角”,感染师生,力求师生交流和谐,加强氛围营造。同时让运营英语书吧的学生能实际使用营销专业技能,在英语书吧范围内自我管理,以一个小型书吧或咖啡吧作为锻炼自己门店管理的经验积累。同时提升英语口语能力。
二、英语书吧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书吧是新通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英语教学手段的重要补充,是高校第二第三课堂的一种延伸形式。英语书吧的作用在承担英语教学中发挥如下:(1)为英语爱好者、英语教师等人都提供了一个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流的语言学习环境。学习英语的话,国际化环境营造尤为重要,英语书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英语期刊翻阅,同时宽松、自如说英语的平台,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胆量,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其英语口语水平。(2)英语书吧可丰富学习者的英语知识。课堂教学是专业系统的,但课堂时间和空间有限,因此要获取更多英语方面的知识需要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交流。英语书吧的话题随意性使得习得者能够获取更多中西方文化差异、社会背景的知识。
三、当前英语书吧氛围营造的建议和对策
巴蜀文化范文6
举办此次大学生拔河比赛,为了丰富我校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大家的团队意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团结精神。
二、比赛时间:
xx年10月20日 上午8:30.
三、比赛地点:
标准篮球场.
四、参赛人员:
各栋代表队(一,二,三,八,十二栋各一队,四,五,六,七栋各二队,每队20人)教职工代表队.
五、邀请嘉宾:
管委会,保卫处,相关领导及老师.
六、报名方式:
每栋有学生到各层长处报名,再由各栋楼层长最终挑选出参赛选
手,并由各栋组建自己的拉拉队,并写出自己的参赛口号.
七、宣传方式:
海报.
横幅.
楼层长宣传.
八、所需物品:
粗绳索一根,口哨两个,令旗一面,音箱,话筒,电线,水(三桶),开水(三瓶),纸杯5袋,5长桌子,桌布,椅子,画有关比赛进程的海报,茶叶,抽签及写海报所用的笔纸等.医药箱,代表牌,区域线,照相机,石灰粉,奖状.
九、活动流程:
主持人开场白,各栋代表队入场(由规定入口进入,经过主席台,并说出自己的口号,后到选手区等待).
明书记致辞,领导讲话.
由裁判宣布比赛规则,各栋代表抽签后准备).
比赛交叉进行,男女交叉比赛.
由冠军男队,女队各选10人组队和教师代表队进行表演赛.
由领导颁奖,合影.
十、奖励措施:
奖金+奖状.
冠军:100元+奖状.
亚军: 80元+奖状.
季军: 60元+奖状.
优秀奖:奖状.
十一、比赛过程图:
男队:
女队:
(批注:a,b,c三队实行循环比赛.)
十二、突发事件:
天气原因,延后比赛.
现场秩序,安全问题.
十三、奖金预算:
奖金480元. 总计:6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