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技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昆明技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昆明技校范文1

关键词:昆明市东川区;公益林;成效;问题;对策

1 东川区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起得的主要成效

1.1 基本情况(分别介绍中央、省级、市级、区级公益林的基本情况)

东川区林地面积11.2万hm2,规划生态公益林8.5亿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5.5%。生态公益林(地)按林地使用权分:国有林面积8266.67hm2,集体林面积76960hm2。按地类分:有林地面积24831.87hm2,疏林地面积353.6hm2,灌木林地面积2.4万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656.4hm2,宜林地面积3.3万hm2。按事权分:国家级公益林5.2万hm2,省级公益林2.2万hm2,市级公益林8986.67hm2,区级公益林1660hm2。

1.2 机构建立情况

东川区分别于2009年7月成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指导组织、管理、检查和监督工作。2011年11月,成立东川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县级实施方案修订和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全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县级实施方案修订和编制工作的指导、组织、管理、检查和监督工作。

1.3 公益林管护成效

(1)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进一步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使盗伐、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案件明显减少,增强了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的决心和维护森林生态的信心。(2)提高护林员待遇,充分调动护林员的积极性,增强其守林护林责任心,提高了公益林管理水平。(3)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4)改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防火应变能力,火情、火警显著下降,有力地推动全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5)加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的力度,减轻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的危害。

2 公益林管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策方面(补偿标准低;国家、省、市级补偿金有差异;与林改的相关对接等)

现行的国家级补偿为标准15元/667m2・年,省级、市级补偿标准为10元/667m2・年,其中,省、市公共管护支出0.25元/667m2・年,管护劳务费国家级5.86元/667m2・年(省、市3.9元/667m2・年),监管费国家级1.47元/667m2・年(省、市0.975元/667m2・年),实际通过“一折通”兑付到农户手中国家级7.33元/667m2・年(省、市4.875元/667m2・年)。

2.2 技术方面(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监测评估体系等未建立等)

通过公益林区划界定和公益林补偿实施方案编制,形成国家重点、省级公益林界定报告,国家级、省级、市级公益林补偿实施方案及附统计表、附图册,限伐协议、管护合同(A、B)等档案材料,但相关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监测评估体系等均未建立。

2.3 公益林林下经济开发不足

东川区大多数有林地都属长防工程,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人工林区,宜林荒山多在河谷或高寒山区,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有了更多山林管理和处置权。但东川区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公益林面积占到75.5%,公益林管护多以封、育为主,林内条件较差,加之林农手中山林较为分散,林下经济开发只能是小打小闹。

2.4 公益林管理有待加强

公益林管理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仅限于封山、育林上,合理、科学的管理有待加强。

3 管好公益林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公益林相关配套政策

东川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任务艰巨,75.5%的林地面积区划界定为生态公益林,受到公益林管理政策方面的约束和限制,10元/667m2・年的补偿资金,不足以弥补林农的经济损失,对于森林管护、抚育或者病虫害防治更远远不够。

3.2 建立公益林监测评估体系

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由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府财政投入了大量公共资金,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公益林监测评估体系,以便及时提供对公益林管理政策的调整。

3.3 探索公益林林下经济开发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优产品,做大品牌的思路,开发公益林林下经济。在林禽模式方面,挖掘、提升传统品牌产品,着力打造土鸡、火鸭等规模化养殖;林下旅游方面,以林地租赁、合作等形式开发农家乐、农家庄园;林果和林药模式方面,在荒山荒坡上栽植培育适宜的经济果树,同时在林地中种植柴胡、黄芪、大黄、甘草等药材。

3.4 提高公益林项目的管理水平

一是提高林分质量,生态公益林营造要因地制宜,封山育林与营造林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营造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公益林生态功能。二是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乱占林地、毁林开垦、滥砍乱伐林木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三是强化护林人员巡逻管护,提高护林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公益林绩效考核制度及督查制度。四是建立公益林数据库和公益林资源档案,开展动态监测。

参考文献

1 王静波,孙立明.生态公益林管护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

昆明技校范文2

关键词:转Bt基因水稻;营养效应;相对生长率;生态风险;昆明雌性小白鼠

中图分类号:S511;S8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73X(2011)12-0004-04

自1983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烟草试种成功以来,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转基因技术在缓解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现出巨大的潜力。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基因水稻对靶标害虫的抗性评价[1]、非靶标害虫个体和种群动态[2]、天敌的适合度[3,4]以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5]。Carmencita等[6]研究表明,Bt毒素并没有影响褐飞虱及其天敌黑肩绿盲蝽的适合度。刘志诚等[7]研究认为,转Bt基因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明显弱于化学杀虫剂,利用转Bt基因水稻防治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比使用化学杀虫剂更利于保持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和保护稻田中的害虫天敌。转Bt基因作物的抗虫性源于Bt杀虫蛋白基因编码的伴孢晶体蛋白(ICPs),ICP为碱溶性蛋白,被敏感昆虫取食后,在昆虫消化道内消化酶的作用下,蛋白被水解,释放出的抗蛋白酶核心肽段作用于昆虫中肠上皮细胞,与中肠道上皮细胞纹缘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细胞膜穿孔,消化道细胞的离子、渗透压平衡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昆虫死亡。ICP的杀虫特异性受ICP的溶解性和昆虫消化酶体系的影响[8]。由于Bt杀虫蛋白只能特异地与靶标昆虫中肠上皮细胞的受体结合,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无此类特异性受体,且哺乳动物的胃液呈酸性,因而不产生毒性[9]。正因为如此,转Bt基因作物的支持者认为转Bt基因作物作为食品是完全可行的,人们可以放心食用。但是水稻作为人们的首选主粮,倘若在安全性上存在问题的话势必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因此,对于转Bt基因水稻的可食用性及其商业化推广尤需谨慎,必须在前期开展小型哺乳动物喂养试验来论证其安全性。

昆明小鼠作为试验动物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被广泛应用生物学、药理学、毒理学等领域的研究[10-12]。而转基因水稻对小/大鼠是否安全目前开展的研究较少。刘雨芳等[13]用转crylAc/sck双价基因抗虫稻MsA4大米不同剂量喂养大鼠,结果表明大鼠取食转基因水稻后,其行为、呼吸、毛色均正常,转crylAc/sck双价基因抗虫稻MSA4大米对大鼠表观体征、脏器系数、血常规与血生化无明显不良影响。王忠华等[14]以“克螟稻”米粉为材料进行经口急性毒理试验和大鼠90d喂养试验,结果未见试验动物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大鼠解剖也未见异常病理改变。上述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对鼠的行为及免疫系统没有明显影响,其主要原因由于Bt杀虫蛋白只能特异地与靶标昆虫中肠上皮细胞的受体结合,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无此类特异性受体,一般不产生毒性。

本试验主要使用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为试验饲料材料,以中国昆明雌性小白鼠为试验对象,进行室内小鼠对Bt汕优63饲料的喂饲试验,以评价用转Bt基因水稻制成的人工饲料对试验雌性小鼠取食及营养效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小鼠

本试验中所使用的小鼠为出生后两周(15日龄)昆明雌性小白鼠,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1.2 小鼠饲料的制备

本试验将收获季节的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及其亲本杂交水稻汕优63稻米去壳并粉碎,并将两种水稻稻米送往武汉工业学院加工制成小鼠人工饲料,常规水稻小鼠饲料具体配方为玉米27.0%、麸皮19.0%、鱼粉15.3%、豆饼16.0%、磷酸氢钙3.0%、钙粉3.0%、食盐0.5%、复合维生素0.1%、微量元素0.1%、常规稻米16.0%;转Bt基因水稻小鼠饲料配方为转Bt基因水稻稻米16.0%,其他成分和常规水稻小鼠饲料成分相同。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分2个处理,即用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和亲本杂交水稻汕优63配制的饲料在温室内分别喂饲昆明雌性小白鼠,小鼠饲养的温室条件为温度(25±1)℃,湿度60%±5%,每处理重复5次,每个重复5只小鼠。记录每只小鼠的初始体重,每天更换饲料,并记录每周饲料的投放量和小鼠体重。同时收集小鼠粪便和取食后的剩余饲料,用烘箱烘干(80 ℃,72 h)至恒重,称量烘干后的重量。共计饲养和记录5周直至本试验结束。

1.4 小鼠营养效应指标

本试验采用6个营养效应指标,即平均相对生长率(Mean relative growth rate,MRGR),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相对消耗率(Relative consumption rate,RCR)、毛转化率(Efficiency of conversion of ingested food,ECI)、净转化率(Efficiency of conversion of digested food,ECD)和近似消化率(Approximate digestibility,AD)。

其中,相对生长率RGR=(W2-W1)/P,平均相对生长率MRGR=(logW2-logW1)/t,相对消耗率RCR=Q/P,毛转化率ECI=[(W2-W1)/Q)]×100%,净转化率ECD=[(W2-W1)/(Q-F)]×100%,近似消化率AD=[(Q-F)/Q]×100%。式中,W1为小鼠初体重(g);W2为小鼠终体重(g);t为小鼠取食饲料时间(d);P为小鼠不同喂饲时间平均重量(g);Q为小鼠不同喂饲时间取食量(g);F为小鼠不同喂饲时间排粪量(g)。

1.5 统计分析

用SAS6.12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处理间试验数据的差异显著性。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饲料同一喂饲时间及同一饲料不同喂饲时间对小鼠取食量、排粪量和营养效应的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不同饲料和喂饲时间对小鼠取食量、排粪量和营养效应的影响。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采用LSD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饲料和喂饲时间对小鼠取食量、排粪量和营养效应的影响

不同饲料和喂饲时间对小鼠取食量、排粪量和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水稻稻米制成的饲料对小鼠取食量(P<0.001)、排粪量(P<0.001)、平均相对生长率(MRGR)(P<0.05)及相对消耗率(RCR)(P<0.05)有显著影响;不同喂饲周数对小鼠取食量、排粪量及所有的营养效应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01);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小鼠取食量(P<0.001)、排粪量(P<0.001)、相对消耗率(RCR)(P<0.01)和近似消化率(AD)(P<0.001)均有显著的影响。

2.2 小鼠取食两种水稻饲料不同时间其取食量和排粪量的差异

小鼠取食两种水稻饲料不同时间其取食量和排粪量的差异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小鼠的取食量在累积取食转基因稻米制备的饲料第1、2、3、4、5周均显著低于累积取食常规稻米制备的饲料(P<0.05)。小鼠的排粪量在累积取食转基因稻米制备的饲料第3、4、5周时显著低于取食常规稻米制备的饲料(P<0.05),而在第1和第2周无显著的差异。

2.3 小鼠取食两种水稻饲料不同时间其营养效应指标的差异

2.3.1 MRGR和RGR 从图2可以看出,昆明雌性小白鼠累积喂饲转基因稻米制备的饲料第1周时的相对生长率(RGR)显著高于第2、3、4、5周(P<0.01);而小鼠在取食两种稻米制备的饲料同一时间的平均相对生长率(MRGR)无显著差异。

昆明雌性小白鼠的相对生长率(RGR)在累积喂饲两种稻米制备的饲料第4周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鼠在取食转基因稻米制备的饲料第1、2、3和5周时的相对生长率(RGR)与取食常规稻米制备的饲料无显著差异。

2.3.2 RCR和ECI 从图3可以看出,昆明雌性小白鼠累积喂饲两种稻米制备的饲料第1周时的相对消耗率(RCR)显著高于第2、3、4、5周(P<0.01);小鼠在累积取食转基因稻米制备的饲料第3周时的相对消耗率显著低于常规稻米制备的饲料(P<0.01),其他时间无显著差异。

昆明雌性小白鼠累积喂饲两种稻米制备的饲料第1周时的毛转化率(ECI)显著高于第2、3、4、5周(P<0.01);而小鼠在取食两种稻米制备的饲料同一时间的毛转化率无显著差异。

2.3.3 ECD和AD 从图4可以看出,昆明雌性小白鼠累积喂饲两种稻米制备的饲料第1周时的净转化率(ECD)显著高于第2、3、4、5周(P<0.01);而小鼠在取食两种稻米制备的饲料后同一时间其净转化率无显著差异。

昆明雌性小白鼠在累积取食转基因稻米制备的饲料第1周时的近似消化率(AD)显著低于常规稻米制备的饲料(P<0.01),在第2周时的近似消化率与常规稻米制备的饲料无显著差异,而在第3、4、5周时的近似消化率显著高于常规稻米制备的饲料(P<0.05)。

3 讨论

国内大量学者利用鼠在转基因水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生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等研究。王忠华等[14]利用大鼠急性中毒试验和喂养试验对Bt水稻稻米的动物毒理性进行了研究,未发现试验动物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大鼠解剖也未见异常病理改变,对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及脏器无损害性影响。另外,利用转Bt基因水稻[15]、转Xa21水稻[16]和转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稻米[17]对大鼠进行的喂养试验的结果表明,大鼠除发现少数雌性的血液学指标存在差异外,大部分生理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且所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得出转基因水稻与亲本水稻在营养学与毒理学方面基本相似。李英华等[16]用转Xa21基因水稻在对72只雌雄各半的大鼠进行了为期28d的喂养后,对其进食量、体重身长、蛋白质功效比、血常规、血生化、脏体比和骨密度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和比较,认为转基因大米对大鼠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18]。赵志辉等[19]将转codA基因水稻及其亲本按照30%的比例掺入大鼠饲料中,喂养30 d后,检测大鼠体重增重以及血液中的各项激素指标,结果表明没有显著差异。

上述研究主要从营养学、毒理学等方面研究了大鼠对不同转基因水稻(如转codA基因、转Xa21基因、转CpTI基因)的生物学和生理代谢响应,但目前很少有试验开展转Bt基因水稻稻米对小鼠生物学特性和生理代谢方面的研究,由于我国农业部已经批准发放了转Bt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是我国首度为转基因粮食作物颁发安全证书,后期面临着转Bt基因水稻生物的安全性评价和商业化推广等环节,因此,必须用整体动物小鼠进行转Bt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的相关研究。中国昆明小鼠作为试验动物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一直是我国生产量、使用量最大的远交群(封闭群)小鼠,因此,利用昆明小鼠开展转Bt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的相关试验可为转Bt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和商品化推广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中,不同饲料和喂饲周数对小鼠取食量、排粪量和大部分营养效应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是昆明雌性小白鼠对饲料取食量及排粪量主要是以累计喂饲周数来计算,因此,随着取食周数的延长,小鼠的累积取食量和排粪量必然大幅增加,造成小鼠的取食量和排粪量对两种水稻饲料的喂饲时间(不同喂饲周数)存在着极显著的影响;昆明雌性小白鼠主要的营养效应指标是建立在小鼠不同周数的累积取食量、排粪量,而小鼠的初始重量是恒定的,因此,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同种饲料不同喂饲时间对小鼠所有的营养效应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另外,昆明雌性小白鼠在取食转基因稻米制备的饲料第1、2、3、4、5周的取食量和第3、4、5周排粪量较取食常规稻米制备的饲料显著降低,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小鼠在累积喂饲两种稻米制备的饲料同一时间其平均相对生长率、毛转化率和净转化率无显著差异,说明转基因水稻稻米制备的饲料虽可影响昆明雌性小白鼠的取食和排泄,但对昆明雌性小白鼠的生长效率和最终饲料的转化率无明显影响,表明转Bt基因水稻制备的饲料对小型哺乳动物(如昆明雌性小白鼠)的食物利用效率无明显副作用。当然,转Bt基因水稻对哺乳动物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效应,本研究主要考虑的是转Bt基因水稻制备的饲料对昆明雌性小白鼠营养效应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水稻对昆明雌性小白鼠取食和食物利用效率是安全的。后期的试验应该从小型哺乳动物(如本试验中的昆明小白鼠)对转Bt基因水稻的生理代谢响应(如保护酶和解毒酶等酶活性)和继代繁殖(如连续多代的饲养)方面开展研究。

本试验通过室内用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及其亲本杂交水稻汕优63稻米制备的小鼠人工饲料,分别在喂饲不同时间后测定昆明种雌性小白鼠的取食量、排粪量和营养效应指标,数据表明转Bt基因水稻对昆明雌性小白鼠取食和食物利用效率是安全的,从营养效应方面的响应对转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进行了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可为农业部批准发放的转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商品化推广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覃铜城、本科生陈超、叶 侃、李 峰、宋雨林、王新叶、杨佳丽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王忠华,舒庆尧,崔海瑞,等. Bt转基因水稻“克螟稻”杂交后代二化螟抗性研究初报[J]. 作物学报,2000,26(3):310-314.

[2] 王世贵,叶恭银,胡 萃,等. 转CrylAb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6):639-643.

[3] 崔旭红,焦晓国,张国安,等. 转Bt基因水稻对稻飞虱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1(4):356-358.

[4] 刘志诚,叶恭银,傅 强,等. CrylAb基因水稻对拟水狼蛛捕食作用间接影响的评价[J].中国水稻科学,2003,17(2):175-178.

[5] TU J M,ZHANG G A,DATTA K,et al. Field performance of transgenic elite commercial hybrid rice expression Bacillus thuringiettsis 8-endotoxin[J].Nat Biotechnology,2000,18:1101-1104.

[6] CARMENCITA C B, REMEDIOS M A, MICHAEL B C. Effect of rice lines transformed with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xin genes on the brown plant hopper and its predator Cyrtorhinus lividi pennies[J].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2002,102:21-28.

[7] 刘志诚,叶恭银,胡 萃.抗虫转基因水稻和化学杀虫剂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309-2314.

[8] 赵玉艳, 蔡磊明,王 捷. 转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作物安全性研究[J]. 卫生毒理学杂志,2004,18(1):54-57.

[9] 王丽冰,刘立军,颜亨梅. 转Bt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和生物安全性及对策[J]. 生命科学研究,2009,13(2):56-57.

[10] 袁 柱, 站 雅,周玲仙,等. L-盐酸赖氨酸对大白鼠生长发育及肝、肾毒性作用的初步观察[J]. 昆明医学院学报,1990,11(3):19-23.

[11] 马小明,朱风华,吕 翠,等. ZEN染毒饲料中添加酯化葡甘露聚糖对小鼠生长性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J]. 畜牧与兽医,2010,42(1):67-72.

[12] 孙全文,杜建华,常 宝. 不同蛋白质水平的日粮对实验大鼠生长发育、繁殖性能的影响[J].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3, 20(5):14-16.

[13] 刘雨芳,刘文海,李 双,等. 转基因抗虫水稻MSA4大米对大鼠脏器系数、血常规与血生化的影响[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12-116.

[14] 王忠华,王 茵,崔海瑞,等. Bt 水稻克螟稻稻米毒理性评价研究初报[J].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2):1487-1492.

[15] WANG Z, WANG Y, CUI H, et al.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of transgenic rice flour with a synthetic crylAb gene from Bacillus thuringtensis[J]. Journal of Science Food and Agriculture,2002,82:738-744.

[16] 李英华,朴建华,陈小萍,等. 转基因大米的免疫毒理学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4):404-406.

[17] 卓 勤,陈小萍,朴建华,等. 转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大米90天喂养实验研究[J]. 卫生研究,2004,33(2):176-179.

昆明技校范文3

关键词:昆明;园林本科专业;课程顺序;开课时间;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22-03

昆明目前开设有园林本科专业且颁发农学学位的院校有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师大文理学院)4所[1]。随着城市发展问题的增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园林专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着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2],因此按照4所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认真研究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有利于园林本科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4所院校专业基本技能课程设置情况分析和思考,推动我省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基本情况

1.通过表1分析,西南林业大学一年级第1、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本技能必修课主要有《绘画》、《画法几何与制图》、《植物学》、《高等数学》等,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第4、5、6、7学期开设,第4、5、6、7学期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分别为1∶1、1∶2、1∶1、1∶4。

2.通过表2分析,云南农业大学一年级第1、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本技能必修课主要有《绘画》、《植物学》、《普通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第5、6、7学期开设,第5、6学期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分别为3∶1、3∶8,第7学期均为选修课。

3.通过表3分析,昆明理工大学一年级第1、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本技能必修课主要有《绘画》、《设计初步》、《测量学》、《植物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第5、6学期开设,第5、6学期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分别为1∶2、1∶2,第7学期均为选修课。

4.通过表4分析,云师大文理学院一年级第1、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本技能必修课有《绘画》、《工程制图》、《植物学》、《园林树木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第5、6、7学期开设,第5、6学期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分别为1∶3、2∶11,第7学期均为选修课。

5.4所院校第8学期未设选修课,教学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

二、优势与不足

1.优势。从基本技能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看,西南林业大学更侧重专业综合技能培养,云南农业大学更侧重学科基础课程技能培养,云师大文理学院更侧重艺术及计算机类技能培养,昆明理工大学更侧重设计类课程技能培养。其中西南林业大学更清晰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主线和辅线,涉及学科广泛,顺序安排精炼,逻辑性较强,充分反映出该校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势。

2.不足。经对4所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的深入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不足:①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云南农业大学《定量分析化学》、《定量分析化学实验》、《农业应用物理学》、《农业应用物理学实验》等课程设置偏多,将《园林设计初步》、《测量学》、《园林生态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建筑结构与构造》等重要的基本技能课程设置为不同学期选修非必选课略显不足;另外云师大文理学院缺少《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置,昆明理工大学的专业方向设置单一,第7学期专业选修课设置偏少,这些不足最终都影响了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②课程顺序和开课时间安排缺乏深入论证,如:云师大文理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设置在第1、2学期,开课时间过于提前;云师大文理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将《测量学》、《园林设计1》并置在第4学期,按照两课程技能培养的层次关系,《测量学》应考虑在《园林设计1》之前设;云南农业大学将《园林树木学》、《园林设计1》并置在第5学期,按照两课程技能培养的层次关系,《园林树木学》应考虑在《植物学》之后1个学期设;云师大文理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及昆明理工大学第7学期未设必修课,按照园林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第6学期应继续延伸设计类课程的设置。故4所院校对园林本科专业基本技能形成的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研究还有待加强。

三、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4所院校都需及时研究并调整部分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时间,让学生能提前了解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多维交叉的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为此,建议部分课程设置做以下调整。

1.西南林业大学《测量与地图学》应考虑在《园林设计1》之前1个学期设,《园林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1》应考虑同学期设,《风景区规划》应考虑在第7学期设等。

2.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制图》应考虑在第2学期设,《植物学》、《绘画》应考虑在第1学期设,《园林树木学》应考虑在《园林规划设计》之前,《植物学》之后设等。

3.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制图》应考虑在第2学期设,《建筑结构与构造》应考虑在第3学期设,《建筑设计》应考虑在第4学期设等。

4.云师大文理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1》和《计算机辅助设计2》应分别考虑在第6、7学期设,《测量学》应考虑在《园林规划设计1》之前1个学期设,《园林工程》、《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管理》应考虑在第7学期设等。

大学课程在加深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3]。合理的课程设置顺序和开课时间是确保学生基本能力形成的基本保障,我省4所院校园林本科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的安排上还不尽合理,专业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徐小洲,等.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昆明技校范文4

摘 要:本课题通过对昆明市中小学生软式排球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为我省中小学生软排运动全面发展提供参考。让软排走进校园,提高的学生素质教育,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促进我市软排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小学生;软排;发展;对策

软式排球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由于它具有易学、趣味性高、娱乐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已进入我省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堂。软排适于中小学生培养排球的兴趣,技术易掌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易被他们接受。通过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整个软排学习活动中保持新鲜感和浓厚兴趣,使它在昆明市中小学更好地推广与发展。由于软排具有重量轻、质地软、气压小、球速慢的特点,使得学生入门较容易,学起来快,从而为下一步更完整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普及和培养软排后备人才具有一定意义。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学生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网查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收集、整理、分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调查法

抽取昆明市开展软排10所中小学,运动员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60份问卷,回收率为80%。小学生只进行实际的走访和调查。教师发放及回收1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1.3访谈法

对其在校学生、业余代表队、体育教师及专家进行面访,获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1.4 数理统计法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昆明市中小学软排运动开展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1昆明市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的基本现状

学校需要场地和器材来满足教学需要,它直接影响任何的教学开展和教学的效果。场地器材的好坏与活动的开展二者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调查了解到一般的都在操场和篮球场上进行训练,条件好的则有室内综合馆进行训练,很大程度上利于他们平时课余训练工作的开展。

2.2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因素对软排开展的影响

发展师资力量是学校开展教学,实施和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教师对软排运动的认识也是推动其开展的一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昆明市中小学两城区排球教师严重不足是因为缺少专业的排球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其他专项的教师的教学培训。

3.学生因素对软排开展的影响

3.1学生参与软排的现状

教师如何开展教学间接影响学生参加软排现状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倾向娱乐性,培养学生兴趣和团结协作能力。中小学软排的开展与普及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最直接影响软排开展的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在尚未开展软排的学校,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运动项目也吸引着许多学生课后结伴在空地上打球。

3.2学生对软排的了解现状

(1)学生了解软排的途径

在中小学软排的开展中,学生了解软排对其开展有一定的帮助。据调查选择从体育教师和父母方面得知的影响学生较大,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很多的影响;其次是是从电视、杂志等媒体和朋友或同学得知,说明媒介和同龄人的影响对学生自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2学生的课外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全昆明市中小学共1390所,小学399所,初中409所,高中201所,其他学校如中专等有381所。每年都有两个中小学软排的比赛,而参加比赛的有33支队伍。说明在课外活动中软排开展的还是不够。更多的中小学生是把软排作为一种手段,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3.3学生参加软排的频率

在回收的问卷中,每周参加1-2次软排活动的学生,参加时间较短,一般以30分钟以下为主;参加软排活动的基本形式以与同学一起为主。经常参加的学生有学校的业余排球队,还有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都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这说明昆明市中小学软排普及的程度有待加强。

3.4学生参与软排业余训练的现状

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校每周训练集中在2-3次。昆八中每星期二、四训练,师大附中每星期一、三、五训练。另外,也有个别的学校训练不够,主要体现训练次数达不到比赛要求,队员配合、团结协作较弱,训练次数和比赛成绩是正比的。

3.5学生参与软排比赛现状

比赛是促进一项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不少学生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比赛培养起来的,学生了解自己技术方面的不足,求胜的欲望促使他们努力,从而提高对软排的兴趣。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比赛,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促进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软排的兴趣。从2004年10月举行首届昆明市中小学“永林杯”软排赛到2011年11月12日,共7届比赛,每次都有来自昆明中小学校的33支队参加。每年举行“希望杯”中小学软排和排球比赛。

3.6昆明市中小学软排已开展课外活动与未开展课外活动现状的对比研究

在昆明市10所中小学进行调查。其中,师大附中和昆八中不仅师资力量好,还有软排场地,也有业余的排球队,每周训练2—3次是至今为止每年都参加由昆明市体育局举办的昆明市中小学生软排比赛。因为软排已列入到中小学新课改中。没有开展软排运动,大多数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或放学后在空地上打软排。

3.6.1学生的课外活动开展的现状

中小学进行软排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活动时间、场地器材、技术指导等。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没有太多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其次,是学生的兴趣,自身的惰性等原因导致学生不参加软排的开展;锻炼的伙伴及活动习惯的养成都会影响学生参与。

3.6.2未开展软排课外活动的现状

除参加体育局组织的部分学校外,有些学校也有学生喜欢软排,主动组织课余比赛。很多学生更喜欢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因为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也不用担心教师的指导,同学又喜欢加入,课余时间自发进行软排的活动,虽然没有体育教师从旁指导,但是他们对软排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4.1.1昆明市两城区(五华区和盘龙区)中小学生软排开展从无到有,从以前没有开展到现在开展的比较好的有10所,说明软排是有可以发展的空间。

4.1.2场地器材不足,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大部分学校是在排球场地或篮球场地、田径场地等上课,没有标准的软排场地

4.1.3师资缺乏,教师对软排的发展状况了解少,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软排的专门培训。

4.1.4昆明市中小学软排普及程度有待提高,开展的学校普及面较小。

4.2建议

4.2.1建议多开展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更多的学校参与到软排的运动中。

4.2.2建议改善软排场地器材设施,在已经有的排球场地加划软排场地,有条件的可以建设标准的软排场地、场馆,加大经费投入。

4.2.3建议对于昆明市中小学软排师资专业水平不高的现状,应加强各学校体育老师参加软排培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学时;采用有效地教学方法手段、合理的评价方法。

4.2.4建议多开展课外活动和多种多样的校、内外比赛,利用竞赛手段提高“软排”比赛向形式多样的方式发展,从而推动“软排”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昆明技校范文5

1、云南新西南技工学校:坐落于昆明,2014年从云南新西南职业培训学校升级为云南新西南技工学校,开设有开设专业有家电维修、摩托车维修、电动车维修、厨师、面点、小吃、电工、电焊、制冷设备维修专业;

2、上海电力学院: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等13个院部;

3、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简称蓝翔技校,学校设有汽修、美容美发、厨师、电脑、数控、电焊、挖掘机等8个专业、60余个工种,能培养初、中、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蓝翔焊接学院设有电工专业;

昆明技校范文6

耿家盛生于机械加工世家,他的父亲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顶尖高手耿鼎。父子俩都是全国劳动模范。

耿家盛学的是漆工,但成就最高的是车工,其他钻、钳、铣、刨,可谓样样精通。

在耿氏大家庭里,耿家盛的父母、哥哥、弟弟都是行家里手。和他同在一个单位的弟弟耿家华,是第一届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他们在行业里扬名立万的法宝,就是精湛过硬的技术。

昆明市龙泉路871号,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称公司)有些老旧的厂房。

外面车水马龙时,厂房里与之相应的,是隆隆的机器声。宽敞的车间里,工作台前的工人对手上的活计还在精雕细刻。

耿家盛的办公室是一幢小房子,门上挂了4块牌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机械冶金系统“创新工作室”、云南省总工会“技师工作站”、昆明市总工会“名匠工作室”。

进门显眼处挂着技师工作站成员的照片,最上面的带头人是耿家盛,下面分两排共10人,都是各工种的技术骨干,其中一人是耿家盛的弟弟耿家华。

进到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台体量庞大的机器,一个穿蓝色工作服的小伙子正在忙碌着,他就是马自辉,耿家盛的得意弟子,肯学肯干吃得苦,3个月就出师了。

那些新入厂的职工,公司都为他指定一位师傅,结为师徒,并签订师徒协议。师傅传授的内容,包括公司生产工艺、岗位操作设备的技术性能及特点、岗位操作规范、安全预防措施;同时监护徒弟的实际作业过程,培养徒弟的实际动手能力;徒弟违章冒险操作引发的工伤和设备事故,徒弟承担主要责任,因师傅监护不力造成的,则由师傅承担主要责任。

师傅每带一个徒弟,每月给予100元带徒津贴,在试用期满考试合格后由公司统一支付。徒弟发生人身安全、设备事故,则取消师傅的带徒津贴,考试不合格的,津贴将被扣减。

技师工作站的成员,每人至少带一个徒弟,多的带了七八个。为了让他们手上的技术转变为大家共同的财富,他们每个人每月还要讲一次课。别看实作时轻车熟路,讲课对这些高手来说则是一个难题。开始时,耿家盛要求他们可以不做幻灯,但必须在黑板上画出草图或示意图。下面听课的,每次都有四五十人,多达七八十人,如有建议,还可以和老师互动。

现在耿家盛带的徒弟有四五个。通常,他会从基本动作入手,比如磨刀,示范过动作和手势以后,他先在砂轮上磨出一把,然后让徒弟自己磨。因为刀工是机械加工的基础。多年前,耿家盛曾经拜厂里一位老技师为师,老师傅找来一把满是缺口的已经废弃的旧刀,让他打磨成一把能用的新刀。“师傅在砂轮上磨,然后让我照样子磨。”在砂轮机上呆了一个星期以后,耿家盛磨出了新刀。至今,他还珍藏着这把刀,并在带徒时拿给他们看。

磨刀不误砍柴工。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耿家盛是从骨子里喜欢。不过让他最为困惑的是,就算他手把手免费地教,好徒弟却是越来越难找了。城市职工的子女,很少有人上技校;他的徒弟大多来自农村,不过,能够持之以恒的也不多,他们离开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刚学点皮毛,再没有更高的追求;有的怕油污;有人要回家管鱼塘……“你对他严格一点,他还以为跟他过不去。”耿家盛有些无奈地说。

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实作也有脱节之处。“在学校,老师可以把磨刀的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连刀也不会磨,学生平常用的是石蜡或塑料件,很少直接用合金刀,到了高速旋转的砂轮上就难以控制,一位理工大学的老师居然说‘我们教出的学生不干活,只画图’,咋个可能?”

“解决问题就一句话的事”

说到技术发挥的作用,耿家盛指着桌上的一个烟灰缸演示说:“我可以一次把它做好,但别人可能要做好几次,这就是效率,特别是特殊材料,技术好了就不会造成浪费,这就是直接的经验关系。”

同样一个齿轮,师傅可以做到珠圆玉润,而徒弟做的,免不了毛糙之处,两者有个性化的差别。

这种技术上的经验关系让耿家盛随时可以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一种塔吊上的减速箱因自然回油,油体发生渗漏,耿家盛很简单地将零件的形状改掉,用密封圈盖上就解决了问题。而且,12块钱一个的密封圈还可以批量生产。

同样是塔吊,客户反映有一处地方因为有6毫米的间隙,旋转起来铁碰铁,钢碰钢,就像人的骨头碰骨头一样,很快就磨损完了。耿家盛一看原来的设计图纸,间隙太大。他直接从图纸改起,装配时只有30—50丝,旋转时再也没有摆动了。

有一种传动装置由于老师傅退休,没把其中的一处技术要点说出来,年轻工人在做两端切削时,总起一个台,既不平稳,还有很大的噪音。公司工艺处只得用手工将凸起的台削掉,很麻烦。耿家盛去了,一看就不对,一是切削底不重合,二是工人的进刀也有问题。他叫工人把刀子移出来试试。一试,果然没台了。

在行家眼里,“解决问题就一句话的事。”

要做到如此轻松,其间仍有一些捷径可寻,由技师工作站开展的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就是传承经验的一种方式。去年12月14日,昆明难得的下雪天,公司的几处生产车间里,正在进行高级工的实作考试,3个工种共59人一试身手。耿家盛估计说:“大多没问题。”如今,公司拥有技师100多名,一线工人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占到了60%。

每星期四下午,都是技师工作站的活动时间,耿家盛及其团队来到他的办公室,交流一些国际新工艺和攻关难题。公司职工的技能竞赛,也是由技师工作站牵头组织。耿氏兄弟二人,还要为一些省级技能大赛出题。

人人皆可成才

从2002年开始,云南省总工会把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从一般性维护转移到通过提高职工技术等级,为之创造再就业和获得高薪的机会。云南省总联合省劳动保障厅等几家单位,开始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5年时间里,通过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50名高级技师脱颖而出。

耿家盛就是其中一员。他的成长和工会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连为一体。他本人的刻苦钻研,奠定了他后来的竞技能力;而工会搭建的竞技平台,为他的喷薄而出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