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下雪文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下雪文案范文1
2.红艳艳的太阳光在山尖上时,雾气像幕布一样拉开了,城市渐渐地显现在金色的阳光里。
3.冬是四季中,一个宁静无声的季节,它用翩翩白雪,表达着心中沉淀的那一卷内容。
4.雪花给大地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给麦子盖上了厚厚的被子;给各种花草树木披上了雪白的棉袄;大山也蒙上了一层雪。它让小河停止了流动,让万物得到滋润,让世界沉浸在一片白茫茫之中,让老农眉开眼笑,让我们得到快乐。
5.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得通亮。
6.它们飘落后最终落下来,有的落入地面,有的落到了大海中,有的落到湖泊里,有的落到山顶,山上,宽广的一片,都有雪花的相伴。
7.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
8.在冬风的气息里,我们还能闻出烤白薯的香气,烤羊肉串和煎油饼的香味,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完美的年代。
9.只见天地间下着细小而密集的雪花,并且越下越大,越下越密,好像无数的仙女向人间播撒花儿,传达着春天的祝福。
10.雨一停,天空里如泼墨的云,远处是沉郁的蓝;小窗外是一幅凄冷寂寞的冬景。
11.天冷了可不可以借我个拥抱。
12.你看啊,瑟瑟的寒风在大沥步行街上呼呼地刮过,吹起了地上的落叶,各家的窗户紧紧实实地关着,似乎人们都不迎接这位“威风凛凛”的寒风。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在街上徘徊。我想:“这鬼天气真冷!”
13.无论我怎么对你好,你也不会留意,因为在你的生命里,我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14.太阳刚刚升上山头,被鲜红的朝霞掩映着,阳光从云缝里照射下来,像无数条巨龙喷吐着金色的瀑布。
15.冬天的风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像是一个气球,一会儿跳到你的身后,一会儿躲到草丛里,一会儿又无影无踪了。可他又很忙碌,大厅里,马路上,大桥底,处处都有它那去无踪,来无影的身影。
16.夜晚的冬天少了几许热闹与活泼,却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安然。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可以坐在旺膛的火炉前,砌一杯热茶,品一杯小酒,煮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那种温暖与舒适。外面的天地一片安静,个人的“天地”却热闹非凡,这也许就是诗人所说的冬天的美丽吧。常有人抱怨冬天严寒冷酷,殊不知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冬天的严寒,我们才能体会到春风的温暖与秋风的绵绵凉意,才会迎来白花争艳的春天和金灿灿的秋天。在人生的旅途中,也只有经历了冬天般的寒冷和严酷,才会有收获的喜悦和幸福的瞬间。
17.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暖阳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暖阳就是茫茫大海中的大盏明灯。即使天正下着暴风雪,虽然大雪纷飞,狂风大作。但蓝天依旧绽开笑脸。
18.冬天大雪纷飞,小雪花像一个个小精灵一样,蹦蹦跳跳的落了下来,给人们带来了一丝丝寒意。虽然春姑娘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上岗了,但冬的使者--雪花却好象个性留恋人间的美景,久久不肯离去。这不,今日就下了一场很大的雪。
下雪文案范文2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安徽省文联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0703
国内刊号:34-1169/I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下雪文案范文3
又如:二年级上册中一片课文《难忘的一天》中的:“邓爷爷来啦!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我连忙敬了个队礼,说:“邓爷爷,您好!”邓爷爷高兴地点点头,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看着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通过这句话给以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真诚的微笑、慈祥的面容,不仅能缓解紧张的气氛,还能让别人的心中感受到一丝丝温暖;这种温暖是发自内心的,不仅仅是笔者感受到了,同学们在学习和朗读的过程中,也能深深的感受,并且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但是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给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
2心理暗示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正是心里暗示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使语文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当然,心理暗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教育方面考虑,心理暗示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2.1语言的暗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充满感彩的交谈言语,其效果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而且有助于他们从本质上去认识问题;不但作用于学生的观点,而且更作用于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都是通过说话时的语气,语速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老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不论是在批改作业还是批评学生的时候,都应该避免直接点名,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从而开始有了厌学的情绪,情绪低落,成绩直线下降,成为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差等生”。
2.2引导性暗示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影响力,具有间接性和含蓄性。它不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而是以一种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的方式让学生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知识,从而减少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和情感障碍,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学到了知识。例如在学《司马光砸缸》一课,首先教师在教学之前,给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天,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耍,大家正玩得起兴时,突然听见“扑通”一声,“救命啊!”……你的小同伴掉进了水缸里面。当你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呢?是焦急的寻找大人来救呢?还是站在一旁哭泣?还是自己冷静的找寻方法来救你的同伴呢?顿时,同学们就会思考,最终得出:需要冷静的找寻救出同伴的方法:使用砖块砸坏水缸,同伴就会随着缸里面的水流出来。通过课前的引导,不仅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的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引出;促使学生在学习该课文的时候轻松自如。
2.3环境的暗示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某种环境、气氛和氛围来渲染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在上课之前组织学生外出观察秋景或者是通过多媒体等画面去感受秋景的美、实。比如二年级上册的《秋天的图画》(根据实际修改),通过外出的观察或者是课上的媒体感受,让学生深深的感受秋天的美景和丰硕的果实,让他们体会出果实的来之不易。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设秋景的教学情境。利用该课文,可以通过“看一看”“选一选”“分组讨论”等情境来谈感受,让学生描述其感受;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自己从这篇课文内容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
2.4动作的暗示
下雪文案范文4
【关键词】内涵;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60-03
【作者简介】尤小平,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1)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一、教案改革的缘由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可分为两类,一是“怎么教”的教案,二是“教或学什么”的学案。学案关注内容即学什么,不太关注目标或呈现方式,也不太关注评价。因而在现实的课堂上,我们常可以发现有这样两类教师:一类教师比较倾向关注自己“怎么教”,在信息传递或呈现方式上,想方设法,绞尽脑汁,费尽心力,丰富了“教”的内涵;第二类教师倾向关注“教或学什么”即内容,竭尽自己之能事,只关注了学习信息轰炸式的输入,至于学生学习真正发生的状况几乎无法顾及。当下改良的“学案”或“导学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但浅层学习、虚假学习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学中学生立场的中心地位得不到真正落实。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教案必须摒弃教师立场、内容立场,转为基于学生立场。
基于以上的观察与思考,为了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不足,学校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团队的理论支持,提出了大胆的改革设想,从改革教案入手,把变革后的教案称为“学历案”,期望“学历案”实现四大功能的转变,即实现由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实现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实现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
二、学历案的内涵和结构
“学历案”是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基于学生立场,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与知识的专业方案。一份完整的学历案包括:学习主题/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学后反思等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体现以一个主题的学习为单位,以“何以学会”为中心,以形成性评价为指引,分解目标达成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或有指导的学习提供清晰的“脚手架”(见表1)。它是教师设计的、规范或引导学生学习用的文本,是一种学校课程计划、学习的认知地图、可重复使用的学习档案,是师生、生生、师师互动的载体,也是学业质量监测的依据。
三、学历案的特征
特征一:体现了课程理念。
学历案围绕一个主题(单元),以系统思考为统筹,把评价作为切入点,以学生发展为最高目标,从整体上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使用的文本。学历案的内容体系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四个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由于单元或主题或课时是最小的学习单位,是课程“细胞”,因此,学历案也可称之为“微课程”,它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元素。
特征二:体现了学生立场。
李希贵说:有学生立场才有真正的教育。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教师站在自身立场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而对学生差、起点、经验、兴趣、感受、储备、需要、智慧等考虑不够。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目标设定必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最近发展区,班级学习必须承认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学历案的设计则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弱化教师强权,置学生立场为所有教学行为的原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把学生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关注“差”和“异”的存在,从学生实际出发恰是学历案的核心理念之一。
特征三: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
从应然的“目的”走向实然的“目标”。这是课程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出现的标志,是课程走向专业化的第一步。课程成为一种专业的最重要的标志在于评价,即我们何以知道预设的目标已经达成,何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课程思维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的问题,所有单一或点状的思考都不是课程思维,而是通常说的教学思维。由于学历案的设计体现了课程的理念,学历案自然已置于课程视域。特别是学历案在编制的次序上与传统的教案、学案有重大变化,首先设定学习目标,将评价任务设计前置到教学过程设计,因而“教―学―评”一致性根本就不是问题。
特征四:促进深度学习。
20世纪50年代中期,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开展了一系列对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并在1976年联名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1]一文中根据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将学习者分为深度水平加工者和浅层水平加工者,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相对的概念。2005年黎加厚教授首先介绍了“深度学习”的概念,提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2]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对学习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当下对深度学习已形成的共识包括:深度理解概念的重要性、注重学与教、创设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先前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反思的重要性。[3]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如果实现了深度学习,那才是真正学会了。如何理解从“教了”到“学会”的学理问题?从课堂信息传递来看,从教到学是第一次信息转换,从学到学会是第二次信息转换。经过两次信息转换,学生才能学会。[4]只关注第一次,不关注第二次,学生是难以学会的。但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复杂、更重要。第一次转换是信息的人际转换,即从教师到学生。第二次转换是信息的自我转换,即学生对信息的精加工,如将新接收到的信息从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便于及时提取;从单个新学的概念同化到原有的概念网中,使之结构化;将两个及以上看似不相关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基于学历案的课堂能较好地实现二次转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特征五:为翻转课堂奠基。
“翻转课堂”把传统教学结构颠倒了个,改变了自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和班级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其结果是: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习成绩提升。课堂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则升格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学历案文本的栏目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差异,能为不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又能为同伴间交流提供对话平台,为自主学习与同伴互助学习奠定基础。作为师生互动载体,为实现信息的互动提供了可能,很好地实现了学习的层次性、自主性、多样性,因而为翻转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语:当下,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量存在,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问题。相比传统的教案、学案,学历案不是对前两者的全盘否定,它P注教什么、学什么,更强调从学生立场设计学习过程及何以学会了。自主或社会建构的过程让学习过程“看得见”;知识条件化、情境化、结构化的学习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让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自我指导与管理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发展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arton F, Saljo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sin learning: I-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4-11.
[2]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05).
下雪文案范文5
【关键词】文化安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国文化教学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与接触愈发频繁。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西方大国企图利用其文化上的优势,对其他国家实行文化渗透,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为了捍卫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加强文化安全建设。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高校进行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丰富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抵制西方大国的文化入侵,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不良现象,这极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建设。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进展情况。
一、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及必要性
近年来,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积极向学习者灌输西方文化,讲授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鲜有教师关注中国文化成分,换而言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被打入了“冷宫”,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视。这种文化教学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2】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之,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输入意识薄弱;重视英美等“精英文化”,摒弃多元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忽视母语文化;学生无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表达母语文化等。【3】
众所周知,任何交际都不是单向进行的,而应该在交际双方循环往复。跨文化交际亦是如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将本土文化用英语恰当表述的能力。不难想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有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而缺乏适量的中国本土文化教学,长此以往,大学生势必会形成崇洋的思想,导致自我身份意识模糊,民族自豪感降低。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4】古今中外外语界泰斗无不是在外语和本国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浸泡下成长起来的。我国的钱钟书、傅雷、许国璋、梁实秋等无一不是从小熟读诗歌散文,具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后习得外文,最后成就一番事业。他们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学习外语,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部分。【5】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成分,培养学生有效地使用英语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竞争与合作愈发频繁。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间的碰撞、摩擦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各民族历史、经济发展、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交流逐渐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这种形态进行的新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6】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高校作为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安全建设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总之,大学英语课堂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教学。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本土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文化平等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1、文化平等原则。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西方文化输入和中国本土文化教学。我们强调加强本土文化教学但不等于否认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也不是说母语文化优于目的语文化。我们应该明确,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只是不同社会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信仰、法律,及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以宽容、辩证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既要避免崇洋思想的产生也不能“为中国文化独尊”。只有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才能消除教学中的文化歧视,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实用性原则。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与专门的文化教学不同。专门的文化教学其内容更为广泛,涉及面更广;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本土文化教学也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此外,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7】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内容实用、可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循序渐进的原则。文化的积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绝不能操之过急。过量的文化输入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难以吸收,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相辅相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宜的进行中国文化教学。
三、中国文化教学方法
1、对比法。在文化教学中应该提倡对比的学习方法。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形成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的文化敏感性。对比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因为异同的反差能有效加深学生记忆并提高理解能力,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8】通过文化对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Unit One为例。该单元涉及到西方节日:万圣节(Halloween)。教师可以
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中国的“鬼节”与之联系,进行对比教学。在介绍完万圣节的相关习俗后,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回忆“鬼节”的传统习俗,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随后,教师将“鬼城”——丰都介绍给大家。通过这样的教学,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既了解了传统节日,又对旅游景点有了大致的了解。
2、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母语文化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提供了众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以所学教材内容为基准,以专题的形式,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3、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日常饮食、名胜古迹、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假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大家分享;可以安排duty report,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母语文化相关的知识及时介绍给大家。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题讲座等。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积极提升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实施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底蕴,提升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楷模。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2
[3]郭姗姗,潘冬.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9):96-98
[4]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5]苟丽梅,姜焕文.“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7
[6]陈树文,郑士鹏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 【J】中州学刊 2012(3):100-104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44-145
下雪文案范文6
党的十以来我国拉开了大规模生态环境保护的序幕。人类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到机器时代,对自然界的改造越来越深入。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文明,社会生产力超前,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亦空前,但人们逐渐忘记,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社会的生命是紧密勾连在一起的。近些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困境、难题、挑战接踵而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是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观,使学生逐步养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本书内容共有11个章节:1章总论,主要介绍学习生态文明及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及总体框架。2章主要介绍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及其战略。3章主要介绍人类的活动及需人类付出的代价。4章主要介绍消费与地球的未来。5章主要介绍生态破坏事件的警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6章介绍日益凸现的资源瓶颈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及污染状况。7章主要介绍人类怎样一步步造成今天的环境问题。8章介绍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循环经济。9章介绍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10章介绍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11章介绍生态文明与行为养成。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人类对自然的向往、敬畏在传承中得到反思、纵深。历史更迭不断,强盛的文明从不会因肆意、贪婪而得到延续,唯有依凭规律,顺应造化,才能至于平衡,传承延绵。我们坚信绿水青山的信念,黄沙荒原的毛乌素在民族力量下重现着昔日光芒,绿色奇迹正在大地上演。自然永远不是一个局外人,它始终与我们密切相关。在发展之路上的岔道口,利益在左,生态在右,无论偏颇于哪一方都并不妥当。
唯有开创一条新的道路,生态与利益齐飞,发展共环境一色,方能在社会的建设之路上行稳致远。“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欣赏着春有百花秋望月的美景,享受着夏有凉风冬听雪的意境,也应当尽力守护着它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青山不改,愿绿水长流。中华文明千年生息,生于流域之滨,养于厚土之上。文明与生态,沿着同一条命脉延伸于历史的沟壑之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知识文化的储备使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先进文化,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高校应以科学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为目标,开辟与生态学相关学科的新研究领域,开设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知识相关的选修甚至必修课,并在德育教育课程中引入生态文明意识内容。通过借鉴和引入诸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充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应该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建立生态强国。《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一书,以新颖的角度、严谨的逻辑,让读者了解到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原因、方案与技巧,论证充分、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国家、社会、高校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观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