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模块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范文1

关键词:教学模块;歌唱模块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歌唱模块作为选修模块,面向全体学生,不设门槛,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条件,分配难易不等的任务,有效开展。在讲座中,出示的教学范例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有歌唱发声的基础,所以一点就通,老师指挥排练效果明显,可对于发声训练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人量的做好学生的节奏、音准等乐理基础和声乐发声基础训练,还要做好歌曲的案头工作,熟悉作品。把握作品风格,找出作品难点、重点,寻找解决的方法。

一、歌唱模块

怎样调动学生的兴奋点的统一,声音位置统一,口腔打丌统一,母音统一等问题需要我们老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提高的信念,加强专业技能,提高音乐素养。“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意,即得其求,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电。”在歌唱的教学中气息的教学尤为重要。呼吸时歌唱力量的源泉,正确的呼吸时优美歌唱的源泉。可是在短时间内要想达到对于歌唱气息的掌握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模仿小狗哈气,或者采用我们在暑假培训中在视频中学到的用一些比较硬的东西顶在腰间,让学生体会正确的呼吸。我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每两个同学一组,分别把双手卡在另一位同学的腰间,在练声的同时互棚体会腰往外顶的感觉,如果学生在演唱的时候能够感觉每演唱一个字腰问都能向外扩散,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一半了。同时我们也可以强调学生像说话一样歌唱,像歌唱一样说话。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唱之前现逐字朗诵歌词,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歌唱的教学,尤其是在非专业的学牛中进行教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抱着很好的期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同样是一种教学境界。如何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和音准能力在歌唱模块的合唱排练中,经常遇到学生发音不准、跑调、不能准确的识谱的问题。那么如何将歌曲准确而又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就要求我们在这方面下功夫。根据平时教学积累的经验,谈以下几点:

(一)选歌曲由简到难,循序渐进。首先挑选一些简单的、人们经常听到的一些民歌,如歌曲《茉莉花》等作为练习曲目。因为这些歌曲学生都比较熟悉,即使读谱能力不强,也能随口唱出。训练时只需纠正唱的不准确的地方,加深他们对谱例的熟悉。既保持了兴趣,也增强了自信心,为以后向更深层次发展打下基础。

(二)组成“帮扶对”进行练习。我们农村的高中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基本乐理、发声练习:但有的学生却不识谱,五音不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先把学生按优劣势分开,一一配对,一个基础好的带一个基础差的,让学生组成“帮扶对”。这样每次拿到歌曲之后,先南老师统一领着学生和着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唱谱。每一个声部都要唱,唱完之后,再由“帮扶对”自己练习。对音准不好的学生要单独进行音阶、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三度、五度、八度的练习:节奏的练习。

(三)分声部进行练习。按照学生自然声音音域的高低,男女声音的差别进行分组。分成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四个声部。每个声部先由老师带领学生训练,然后各个声部自己训练。每个声部也要组成“帮扶对”练习,老师随时检查,最后把四个声部放到一起训练,达到声音与作品的统一。

(四)、反复训练,持之以恒。把歌唱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不仅仅在学校练习,还可以在家里,在街上,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练唱歌曲的旋律,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最后,做到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参与相结合,兴趣和引导相结合,鼓励与批评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二、音乐与舞蹈选修模块的开设意义

舞蹈是以人体为载体,通过人体动作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有的舞蹈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问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在高中开设音乐舞蹈模块教学,对学生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等都具有常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机能,为学生提供和构筑了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所以说,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的外形美与内质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从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出发,音乐与舞蹈教学应以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观、审美观,培养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主,以激发兴趣、创造力为最终目的。在音乐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展示舞蹈,在舞蹈中体验音乐,二者相互渗透,达到听觉、视觉的完美结合;在教学中,应立足于解决协调性与舞姿的美感问题,从气质,美感等角度,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在舞蹈中体会音乐的风格与韵味,了解不同地域、民族、风土人情的差异。总之,舞蹈的意义在于焕发精神,陶冶情操,健美体魄,提升审美观和欣赏力,对学生有很人的意义。

三、新课程的特点及音乐教学

要结合音乐学科特点,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观念。“一切为了学生”“让评价真正为教育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实施评价标准应该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尊重个体差异进行评价,把这种和谐的评价观叫“生本发展”评价观。这种观念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i尊重学生的个体接受差异。它体现出主体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创造表现几个基点,强调学生学习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活动。“生本发展”评价观会指引我们更好地进行评价工作,促进学生音乐能力及情感认识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推动音乐改革的进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思想,实施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评价活动中得到有益的促动和提高。

1.将多样的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音乐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予以充分的关注,教师评价应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如观察法、谈话法、提问法、讨论法、抽测视唱、吹奏。这些在日常教学中实施的评价活动叫形成性评价。

2.将定量测评与定性述评相结合

定量测评是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能力测试或音乐学习水平测试,以获得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的等级或分值。定性述评是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如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交流、知识与技能等,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简要描述。两者各有优点和局限性,互相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加科学、真实、准确。

模块教学范文2

[关键词]歌唱 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54-01

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曾一度被称为“唱歌”课,且现在“唱歌”教学的分量在音乐课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唱歌”是音乐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而高中阶段《歌唱》属音乐课程中单独开设的教学模块,那两者之间的学习有何区别与联系呢?首先,从名称来看,“唱歌”和“歌唱”的主体学习内容是歌曲的演唱,但“唱歌”重在演唱歌曲,而“歌唱”的内涵更广,应该包括与“歌”和“唱”相关的诸多内容,如歌曲的学习、演唱技巧的提高等。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初步了解,高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则以互动或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提高演唱技巧、表现、排练、赏析等综合能力。

一、在欣赏与歌唱实践中融入知识与技能

经常欣赏优秀声乐作品,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歌唱的愿望和激情,培养歌唱技能,加强歌唱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还能使学生不断进行艺术积累,丰富声乐曲目,并在模仿中学习歌唱,在声乐技巧和艺术表现方面获得启示,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帮助,进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进步和提高。歌唱技能是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歌唱表演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注意对学生歌唱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呼吸中练声,在练声中吐字,在吐字中歌唱,在歌唱中表达情绪,从而加强歌唱艺术的实践。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时将歌唱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表演机会作为课堂教学检验的实践。在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艺术节、“红五月”合唱比赛等活动,我就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教学实践,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抛砖引玉的效果。一方面检验了教学,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实践同样重要,当学生站在舞台上为一首合唱作品贡献着自己美丽声音的时候,音乐教学的美感早已渗透到它的实践当中去了。

二、在歌唱模块教学中以合唱教学为主

歌唱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彩和情感交流的特征,它有益于人际交流,而合唱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由于普通高中音乐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不管是否具有天赋与特长,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一)合唱教学可以最大范围地吸纳热爱歌唱的学生

合唱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获取歌唱的自由,只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同时,又必须与他人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之间做到默契与协作,让学生在大合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合唱教学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在《标准》里,“过程与方法”课标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以我上的高三歌唱其中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感恩的心》,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歌唱;其次,进行作品合唱的学习,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自己感悟,进而比较、探究、合作,使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在熟悉了歌曲各声部旋律后,加上歌曲的手语动作,带着感情完整地演唱,收到了良好的歌唱效果。

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在体验中感受

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人声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例如,在第六课时教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一课中,歌曲音乐素材简练朴实,全曲仅五个音,即do、re、mi、sol、la,基本节奏为X|X.X X X| X.X X X|X.X X X|X.。四个乐句逐句紧扣,起伏有序,层层发展。乐曲的第一、第三乐句旋律向上进行,犹如问句;第二、第四乐句曲调逐渐向下进行,酷似答句。这一问一答,流露出朋友间真诚的友谊与彼此的依恋,反复咏唱有情意绵绵、催人泪下之感。通过实践,让学生养成用歌唱的形式描绘意境、表达个人感情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二)在实践中歌唱

模块教学范文3

我在使用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感受到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也就势在必行。 对于教师来说,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显得尤为重要。Reading作为每个单元的主体部分,理应得以足够的重视。

笔者根据选修模块的特点,结合我们学校英语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基础弱等现状,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采用将welcome to the unit 与reading 相结合的课文教学结构。下面以选修模块九第一单元的reading 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简洁导入新课

每个单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旨在激活学生思维,奠定reading部分的基础,为文章的理解扫清文化知识方面的障碍。该部分在必修模块教材中,往往需要整整一个课时,但在选修模块中,可以采用直入主题简化处理。在处理第九模块第一单元时,我利用welcome to the unit 中的后两幅图,设计两个问题:Look at the pictures ,can you guess which countries they represent?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symbol that represents each of the countries above?

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我紧接着问:If you had to choose a symbol to represent China,what would you choose?Why?

学生的讨论更热烈,达到了激趣的作用。然后我自然的呈现第一幅图,学生有可能知道是Canada,那么我的下一个过渡问题也就水道渠成: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Canada?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对整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导语的设计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在吃透教材,掌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借助生动有趣的情景把学生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或松垮的状态。轻松愉快的导语可以马上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整体梳理课文

课文教学重在使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的结构、主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教学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Step 1:Prediction

即阅读前的预测,通过阅读文章标题或者文章插图,猜测文章涵盖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预测能力。在教学第一单元Canada,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开始读课文, 而是首先让学生读一下文章的标题Canada,根据标题预测文章的可能主要写Canada哪些方面的内容?可能是什么题材?篇章结构会怎么安排?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扫除障碍,排除繁冗信息的干扰,提高阅读的效率。

Step 2:Prereading

这个步骤只需结合课本前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skimming阅读方法,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找出问题答案,这对于学生应该是很容易。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Step 3:Reading

指导学生在这一环节里可以运用文章后给出的阅读策略,对文章信息进行分类,文中谈到了Canada的四个主要城市, 每个城市具体情况怎样? Canada的美丽的自然风景有哪些等? 学生可以通过列表清晰的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从而抓住文章中心和关键,全面的掌握文章内容.可以接着处理C1,C2,D部分的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根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

Step 4:Practice

本环节处理 E, F 等练习,因为E部分是对文章的综合理解,F是课文的拓展与延伸。可留做课后作业。为了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同时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我提炼了文章中的重点内容组织成几句简单的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简要介绍以下Canada:这一系列的课文教学活动安排紧扣语篇, 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而且在阅读中始终注意阅读技巧的训练,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完成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而且要深化文章的内涵和扩展文章的外延. 教会学生认识社会,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品质,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三、适时处理语言点

对于课文中出现不少生词及重要的词组和句型,笔者认为应及时帮学生解决,以便扫清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障碍。如Canada一文中的长句比较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分析长句。例如:Canada has vast areas of wildness,from the Arctic north, where average winter temperatures are usually minus 20 degrees centigrade,to the 8,892 kilometre long border with the USA in the south,which is said to be the longest border in the world not defended by an army or the police.

模块教学范文4

关键词: 职业教育实践技能模块化教学

“十五”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国务院于2002年、2005年先后两次作出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决定并分别召开全国性工作会议进行部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我们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从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十一五”国家教育三大战略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当前职业教育虽形势大好,但困难也很多,机遇和挑战并存。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下发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标志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入了快车道,开始实现发展新跨越,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改革思路日益清晰,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社会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有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继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现在社会人才需求模式已经转变,要求我们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然而,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实际形势显示,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模式。首先,职业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已经大不如从前。1997年以前,特别是九十年代前,能够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班级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学习习惯也好。他们懂事,可塑性强,具有很高的开拓、创新意识,极具潜力。而如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重点高中,中等的上普高,有特长的学生更有好去处,没有地方入学的学生进职业学校。可想而知,他们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也没有坚强的毅力、信心和耐力。他们自卑、自弃、脾气坏存在一些不良习气等。

其次,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所用的教材大多是老教材,知识过于系统和繁杂。这样的教材对于现在的中职生来说,难度偏高,不易掌握,学习效率自然就不高。而且社会要求的中职毕业生已经不是具备很强的理论水平,搞管理、研究、开发,而是普通的工人,更看重的是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这也就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理论够用原则。因此老教材的理论过高、过深,不利于现需模式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方法是由培养目标、规格和学生的基础、特点决定的,最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符合一切教学原则的教材、专家认同的教材,更应当是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教材。

最后,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问题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都是以培养管理者、研究者等干部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即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其次才是实践能力。学生如此,教师更是如此。他们普遍都懂得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实践动手却不强。但随着社会需求的转变――更看重中职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更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实训水平。而教师队伍数量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兼职教师补充困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要求不相适应,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专业化程度不高, “双师型”教师缺乏,这些显然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如今中等职业教育无权,更无法选择学生,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但在现有的教材面前,在“双师”型教师极为缺乏的情况下,要把现有的中职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企业满意的劳动者,教师应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呢?模块化教学无疑是最符合实际情况,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

模块化教学,就是打破先学理论后动手实践的传统方法,一边教理论,一边实践,或是先实践再理论,带着问题学习理论原理,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把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问题,这样每一个具体问题就相当于一个模块。在解决每一个模块实际问题的时候,需要以相关理论作为依据和指导,但是这些相关理论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不需要太繁杂,只要够用就好。若干个模块学完后,知识也就自成系统了,只是这个系统是由多个简单问题或多个单一技能构成,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模块化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模式的一种教学形式。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各中小学都在搞新课程改革,而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模式就是把课本知识模块化,这既有利于教,又有利于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课本上的知识过于繁杂,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这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且过旧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使得学生学的知识不实用,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把复杂的系统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短小模块,化繁为简,符合教学规律,满足科学发展观要求,也适合现在水平的中职生学习。模块短小,理论简单,技能突出,易于更新,便于学习,利于实战。

如今,我国职业教育正蓬勃发展,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欧美、日本,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被国人所青睐,其“双元制”正在我国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试行。所谓“双元制”,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企业,校企更换交替学习,或是半工半读的一种学习模式。德国经济较为发达,职业教育水平较高,社会认可职业教育,更主要的是有法律保障,这些都有利于“双元制”的实施。在德国,企业有义务为学校服务,校企高度统一,学生在校企之间更替学习,易于实现。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没有法律规定企业有培养职业生的义务。这样一来,学生在校企之间交替学习的难度就较大,即使有,也不能深入,只是流于形式。所以,“双元制”虽好,可一味地拿来主义就未必适合我国实际。但是只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能为“我”所用。

模块化教学是中国化了的“双元制”,是适应我国实际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虽不能真正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学习,却能在学校内部完成“校企”交替。现在我国有校办工厂的中等职业学校虽不多,可拥有一定数量的实训器材和设备却不难。模块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第一、二学年结合实践,辅以一定的器材,讲解理论,重点仍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第三学年把学生完全推荐到企业实践,也是准就业。学生在企业内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在技能系统化的同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并解决就业问题。

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中职毕业生,并满足社会对技工人才的需要。随着工业化进度的加快,我国对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确切地说,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出大量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就是简化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确定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必备的条件,满足这一条件就要有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很显然,学生从接触模块的一开始,就知道了学习目的和要求,真正是有的放矢,无形当中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模块明确提出:模块中的理论知识是为解决实际问题、为实践技能服务的。很显然,技能是模块的核心,是教学的核心,更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完每个模块,检验成绩的标准仍是技能水平。在这样一整套的模块学习之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自然得到大大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具备了相应的理论水平。理论加实践,实践又高于理论,这符合当前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而职业教育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模块化教学“降低”了对职教师资的要求,弥补了当前“双师”型教师缺乏的不足。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职业院校教师工作是重要的,而且是光荣的。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还强调指出:“职业教育要上新水平,在工作重点上要着重抓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两个环节。”可见,职业教育要上新水平、办好职业学校并办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自“十五”以来,党和国家虽然认识了师资的重要性,“十一五”也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培养职教师资队伍,特别是培养“双师型”教师,但是,正如本文前面所述――教师队伍数量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兼职教师补充困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要求不相适应,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由此可见,职教师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与职教师资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模块化教学正好缓和了这一矛盾。

模块教学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化学;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7-0011-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06年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全省启动,化学学科采用了苏教版新教材,实施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模块教学,与其他新课程实验区不同的是,浙江省选修ⅠA课程模块开设《实验化学》,即此模块为高考必考科目。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新课程的《实验化学》模块教学不等同于旧教材的“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化学》是以培养实践和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课程,在内容、形式和教学目标的侧重上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模块的特点,在新课标高中化学8个模块课程中,是唯一的活动性技能训练类基础课程,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首次设置的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此模块设置的目标。与之配套的新教材《实验化学》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较为周密的引导和设计。

本研究对《实验化学》教学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教学策略。

1 《实验化学》教学困惑

《实验化学》模块在化学实验知识、方法、技能上要求的深广度在各课程模块中是最高的,各专题间知识层面跨度比较大,部分实验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对学习必修模块后的普通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难度,教师也面临巨大挑战,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1.1传统教学观念充斥

目前高考在用纸笔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还缺乏真正有效的手段,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内容也极为有限,做实验与不做实验在高考中区分度不大,也不可能在高考中考查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从应对高考的角度,本模块中有许多精彩的拓展实验就没了立足之地,一些教师平时不做实验,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做大量的实验题,考试照样得高分。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的观察会被背标准答案所替代,一些实验操作活动就会被忽略,甚至有些实验课题也会被取消。

1.2教材内容本身缺陷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反映较大的主要不仅是教材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更是内容选择不切实际,很多是大学教材“下放”,与中学实际脱节较大,特别是仪器和药品的问题、实验时间过长的问题、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导致教学过程受阻,教学效率下降,没有“减负”反而“增压”。

1.3教师实验能力限制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验化学》模块中有许多新的实验内容,还穿插了一些新的实验成果和手段,面对这些实验,教师的原有知识储备已显缺乏。教师面对许多从未接触过的实验,在缺乏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很难随心所欲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尤其是以探究为主的实验活动,多数情况下教师仍是按照教材中实验步骤或提示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导致流于形式上的实验探究。

1.4实验硬件捉襟见肘

现有的实验室配备和实验仪器、药品的配备都是按原化学实验教材教学需要配置的,目前适合新教材需求的实验装备普遍没有到位。如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几乎空白,一些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电子天平、布氏漏斗、吸滤器、抽气泵等尚需采购;有些实验所需药品一时还无处购买,如:专题5课题2“电解与电镀”实验中的氯化锌、硼酸;专题7课题2“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中的乙酸酐等药品。

1.5教学时空严重匮乏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适合于小班教学,限于中学实际难于开展。《实验化学》模块内容丰富,有16个实验课题和21个拓展课题,仅靠36个课时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且有些实验取材于生活、生产,势必需将实验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个体扩展到群体,这给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还受制于课堂,局限于校内,植根于个体,教学时间与空间上难以满足《实验化学》的教学要求。

2 《实验化学》教学策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改变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而是一种观念更新。我们应该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用正确的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对教材进行开发,使教材内容在我们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2.1吃透教学标准,细化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苏教版《实验化学》努力构建和设计独具特色又切实可行的教材体系、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实验化学》按专题、课题形式编排。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中学化学实验的特点,苏教版《实验化学》精心选择了16个实验课题、21个拓展课题,编写成7个专题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见表1。每个子课题由“知识预备、方案设计、记录结论、拓展课题”栏目组成,以化学实验技能及要求的难易、繁简为序,知识为技能服务,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基本思路、方法的学习,把实验能力循序渐进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实验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此外课题四部分组成中穿插有一定针对性的支持性栏目。为了有利于本课程具体实施,结合模块特点和教学的实际要求,专门为教材配套了《教师教学用书》,与教学同步,满足教学中的可能需求。如在“教学设计”中对实验课程的组织进行指导建议外,还特别将“实验说明”细化为实验目标、预习指导、实验要求、改进与建议、问题与讨论等几个方面,对每个实验全过程的教学做出具体、详尽的指导;对教材中的拓展实验,提供说明与提示,加强实验的可操作性。

2.2精心选择教法,优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和其他选修模块中,都不缺少化学实验的学习内容,但《实验化学》并非“化学实验”,只有仔细比较方知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

(1)实验内容的编排方式。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内容是渗透在各模块学习的内容之中,而《实验化学》是依据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如“物质的分离”、“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的研究”、“物质的检验”、“物质的制备”等)来编排的,依据实验学习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作载体。

(2)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内容不要求系统学习化学实验知识、技能,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为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运用实验方法验证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实验化学》在化学实验知识、方法、技能上要求的深广度在所有各学习模块中是最高的。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以必修模块的内容为基础,依据实验学习的需要,适当提高拓宽。

(3)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实验化学》的学习以实验课题的完成来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讨论、思考和协作学习,也更需要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强调使学生走进实验室,培养动手能力,克服“黑板实验”只听不做的弊端,不能为实验而实验。例如,学完《实验化学》(苏教版)专题3拓展课题“新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检测”后,可以开展探究活动,研究问题是“怎样判断地窑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威胁进入其中的人的生命”。

2.3科学使用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本册教材共编入了36个实验研究课题(包括拓展课题),若一个实验课题安排一个课时就需36个课时,这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是无法安排的,我们将《实验化学》模块的内容进行拆解,授课安排进行调整,分散穿插在高一、高二、高三的有关专题中。既在新课教学中涉及学生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并保证了知识的连续性。具体内容分配如表2:

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可把部分实验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如实验知识的预备、相关资料的查找等;部分实验活动可在普通教室进行,如实验原理的分析、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验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拓展课题主要是为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而设,可把拓展课题作为部分学生课外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或选用拓展课题中的某些内容作为扩大学生化学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研究能力的素材。

3 《实验化学》新增知识

《实验化学》依据实验学习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作载体,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以必修模块的内容为基础,依据实验学习的需要,适当提高拓宽,这些知识都是《实验化学》考查的重中之重,新增的主要化学实验知识点如下:

(1)新增仪器:保温漏斗、布氏漏斗、吸滤瓶、移液管、抽气泵、洗耳球、干燥器、电子天平。

(2)新增的实验操作:①纸层析法;②热过滤;③抽滤(吸滤);④倾析法。

(3)新增的知识生长点:①毛细现象;②影响晶粒生成大小的条件;③乙醇的消去;④乙醇的氧化;⑤亚硝酸钠的性质;⑥去极化剂;⑦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检验。

模块教学范文6

一、模块化教学法的定义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可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模块化教学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

分析和反思目前中职的酒店英语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容易偏向从语言到语言的教学,缺乏酒店行业英语背景知识和酒店工作场景的语言语境再现。而当前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差,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生活经历和阅历比较少,对于酒店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缺乏了解,加上理解能力有限,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对于酒店英语课程的这些理论知识,无论酒店英语课程的授课老师如何的旁征博引,系统深入浅出地讲授,中职学生都很难完全理解,即便有部分特别勤奋、努力、记性好的学生靠死记硬背能够一时记得,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更不用说将知识运用于酒店的实际工作了。可见传统教学方式并不利于让学生很好的吸收和运用知识。而模块教学在课程内容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岗位技能的获取。由于模块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鲜明特色,相对于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来说,按酒店实际的岗位划分模块的学习对中职学生还是有较大的吸引力。在按酒店岗位划分模块的技能学习中通过授课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扮演酒店工作岗位的各个角色进行学习和演练,让学生从中获取掌握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模块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划分模块的标准以酒店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酒店某个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将各模块有机地联系起来。划分模块的过程中,突出酒店岗位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技能训练,掌握理论知识就是为了今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从而促使学生为了学习技能主动地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把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技能学习中。

2、按酒店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为依据划分的教学模块先按酒店的工作岗位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三个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再围绕酒店某一特定的工作内容整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小模块。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在某个工作主题统筹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按酒店工作岗位划分的模块见下表:

3、模块教学对教材的要求当前的酒店英语教材,从中职到本科都已经有一系列比较成熟、全面的教材,但大部分教材都是基于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编写,没有适合模块教学要求的教材。按酒店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为依据划分单元模块的教材并不多;而且大部分教材仍按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编写,偏重理论知识,缺乏酒店行业英语背景知识和酒店工作场景的语言语境再现,未体现对学生酒店实际工作所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教材建设是酒店英语课程模块教学改革中最艰难的任务。因此,要能够真正实施模块教学,必须要加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开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选用的酒店英语课程的教材应按酒店岗位来划分单元,以重视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体现酒店职业特色,重基础知识、重知识应用、重技能训练、重能力的培养。所选的教材要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设计与酒店各岗位英语相对应的教学项目,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个中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组织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师自编教材或根据所使用的教材编写配套的模块技能训练教材。无论自编教材还是根据所使用的教材编写配套的技能训练教材都应该遵循以下几点:①教材内容应按酒店各岗位进行模块划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带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②每一模块的教材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每个单元材料内容的安排应以酒店各岗位工作的实际要求为标准,所涉及的词汇、语法、文化背景、话题、内容应该与酒店岗位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教材的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使之既能促进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能适应新时期英语教学的时代社会特性要求。④教材内容既要有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不应过分地追求“大、全、深”具有极强的职业导向性。

4、模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建立教师定期到酒店实践的机制,通过学校组织教师到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主要酒店工作部门轮岗工作、挂职实践的方法,增加教师酒店岗位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了解酒店的运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教师通过到酒店各部门各岗位实践,充分了解按岗位划分的各教学模块所需的教学内容,积累各教学模块所需知识和案例,丰富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且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运用的需要。

5、模块考评——理论实践相结合传统的考核办法是: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的70%。这种考核办法可以说是由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这种考核办法未能很好地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当采用模块教学法时,考核方式可以进行以下改革:首先是考核内容模块化,把每一模块作为考核单元,每一个模块均给出相应的考核成绩;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与技能的双项考核,考核包括每一个模块内容的理论与技能的双向考核,考核力求全面;最后,学生的期末总成绩由各个模块成绩构成,每个模块成绩所占的比例有该模块内容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