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酒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酒阅读答案

春酒阅读答案范文1

一、自主预习(先学)我能行

预习是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预习方案招标会”,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的预习方案进行评比,再由全班同学选出最佳预习方案。学生按自己设计评选出的预习方案从朗读课文,到掌握字词,感知文意,我有疑问等一步步自主先学,有效的完成预习。

二、质疑探究我更棒

在课堂中,要讲什么呢?也由学生定。孙绍振先生说:“应该有一种自觉,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是再望也还是无知。”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先学中自主反思,自己找出“一望无知”处。并且课前让每个小组组长将自主先学中提出的疑问写在黑板的“我有疑问”栏。课堂上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合作探究,自主解答。当然,老师还要注意重难点的把握,学生质疑探索如未能很好解决重难点,怎么办?别担心,继续“示弱”。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索,在小组互助,师生合作中探寻答案。例如:在学习《春酒》一课时:1、学生先展示自主学习成果:①什么是春酒?②字词读音及运用;③感知文意:文中写了那些人?那些事?④感知人物:我喜欢文中的 ,因为从文中 词句中,我感受到了 。2、“质疑问难”:各小组质疑问难的问题也比较集中,大致归为两个问题:①探究主旨:想一想,作者仅仅在怀念春酒吗?②探究写法:作者为何能将多年之前的“春酒”如此醉人呢?学生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难点,小组在质疑探究中把握了文章主旨,赏析了传神语言。我就进一步“示弱”:你了解琦君吗?她为何会对故乡有这样刻骨铭心的深情?引导学生联系作者人生经历,进一步理解作者思家之情怀。这样学生在质疑探究中问学、互学,相互“教学”课堂活跃起来了。

三、课堂作业我布置

作业的布置,我也放手学生,做什么学生定。当然我们先进行“作业招标”,各小组集思广益,制定作业方案,如练字(每天30字)、美文推荐(每周3篇)、每课学习中的字词、阅读训练。内容的选择与数量全由学生自主选择,由各学习小组轮流布置,学生自主检查评议。学生对自己布置的作业内容更易接受。而学习小组间的互批评比积分又激发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大家都比着谁完成的最好,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四、活力作文我做主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是教师学生所“惧怕”的内容。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学生写不出好作文,教师批改作文忙得要命,累得要命,可学生并无多大长进。作文着实让语文教师头疼了。如何有效激活作文课堂?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水平呢?深思熟虑之后,我再次“示弱”,交出作文批改的大权,让学生自己互批互议。为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批改作文的角度及方法,制定批改方案。引导学生从审题、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角度先小组内互批互评,然后选出小组优秀习作。各小组将本组的优秀习作再次进行讨论修改,修改提升后打印成稿,发至班级周报编辑部,由学生自己编辑成报,并在下次作文课之前印发给每一位同学。方案一实施,学生们立刻被激活了。每一位学生都仔细阅读批改着同学的作文,发现亮点,指出不足,小组内讨论及时修改。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确了什么样的作文好,好在哪里;什么样的作文不好,如何修改。因为每周每组都有至少一位同学作文登报,这使同学们信心大增,热情大增。每一位同学都想成为班级周报上的一员,看到自己作文上了报,感受那成功的喜悦。学生再也不怕作文了,而是盼望着写,盼望着批改,盼望着见报。我呢,作文批改再无负担了,而是着重引导学生在作文课中开展“周报展风采”活动。学生们各抒己见,再次赏析评议优秀作文,品亮点,议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同伴的优秀习作引领学生感受写作的魅力,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大有长进。

本学期,我将班级学生的优秀习作汇编成班级文集《蔷薇花开》。学生们见到自己的文章印刷成册,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写作兴趣愈加浓厚。

春酒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思维;发散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只是有的人创造才能得到鼓励、帮助,从而得到充分发展,而有的人创造才能受到压抑、打击,失去发挥创造才能的条件,那么如何通过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创造性思维须用系统论来指导语文教学,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讨论,还是作文教学、听说教学,都要贯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句话就是,寻找一切可能培养创造思维的时间、地点、场所,借助一切可培养创造思维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创造思维平台

教师要善于灵活巧妙地创设新颖的情境,引导学生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

笔者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突发出一种想法:课文中长妈妈买《山海经》那一段应该是最能打动迅哥儿的,也是最能感动读者的,但是文中并没有描写这一段。因此在当堂作业中,就布置了这样的一个要求:请发挥你的想象,描写长妈妈买《山海经》的片段。一开始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不知如何下笔。笔者给学生四个方面提示:

①由于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是具体的,所以每个人笔下的长妈妈买《山海经》都会不尽相同,但应相似。②写长妈妈买《山海经》时,应注意年龄特征和身份。因为要写的是买山海经的长妈妈,而不是做保姆的长妈妈。根据课文中对长妈妈的描写,注意季节,人物性格语言特色,以及店主的态度衬托。③形象通过外貌、表情、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来表现,在表现中要注意赋予长妈妈特定的性格,根据课文中的交待可从以下几种中选择一两个作为她性格的基本点。如无知粗俗、热心帮助孩子等。④选择一个适合表现长妈妈形象的地点、时间。如寻找书店的路上、买书时的心理和交流,买好书后的想法和心情。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之后,很快写出水平较高的小作文片段。创造性的情境设计丰富了读者心目中的梨花形象,是训练创造思维极好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精神

英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一盆一流的汤的创造性远胜于一幅二流的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突破思维定势,使其克服思维惰性,主动求索,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在阅读、作文时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反弹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例如:在教《曹刿论战》时,人们历来都是以鲁庄公的“无能”“浅见”反衬曹刿的“有能”“明智”。阅读教学固然要强调曹刿的“远谋”形象,但是笔者在教学以后以“庄公不昏”为题,让学生写翻案文章。构思时,不少同学都能求异创新:曹刿的“有能”“远见”得以充分发挥,皆因庄公“任人唯贤”和“虚心纳谏”,面对强齐的入侵,庄公不是屈从求和,而是积极备战,准备迎战……可见庄公不昏。

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比如,在分析《变色龙》一文时,分析了警官奥楚蔑络夫多变善变的特点后,提出有没有不变的地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使学生对全文整体及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多向分析、立体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上起始,向多方面寻求结果的思维。思维方向就像烛光一样向四面八方多方辐射。中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求同思维起主要作用,思考问题往往朝一个方向前进,容易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表现在阅读中是被动接受书本给予的现成答案,不愿深入地思考。这样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比如文章的标题,大家都知道是文章的眼睛,它揭示主题和体现文章中心内容。

笔者就常利用标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如让学生初读《皇帝的新装》后,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皇帝”,用课文的词:昏庸、虚伪、愚蠢。又比如:笔者处理《春酒》标题时也是这样。在教学此文时,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是一杯怎样的春酒,①从内容的角度,②从情感的角度,③从事件的角度,④从其它的角度。

2.用比较法训练对比思维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对比思维是一种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形式,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桥梁。经常采用比较法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这也是课文教学中常用的训练形式。

①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家笔下的形象比较,如教学《荷花淀》时将《爱莲说》《荷塘月色》《荷花淀》中的荷叶、荷花进行比较,无疑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思维内容。他们可以从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其创造思维必将迸发灿烂的火花。

②归类比较,如学《满井游记》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袁宏道能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为什么欧阳修能与民同乐?为什么范仲淹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什么柳宗元面对幽静的小石潭会凄神寒骨?陶渊明能心远地自偏,忘怀得失?学生运用对比思维,通过比较推理,从而得出:作家的心理和处世态度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另外,还可将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不同而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文章或同一素材而不同体裁的文章作比较。

3.用想象、联想训练形象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阅读教学和写作中让学生对图画、文章等阅读写作材料运用粘合、扩展、补充、延伸、对比夸张、典型化等不同方法,通过想象进行创造性阅读,进行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春酒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现代散文;审美教育;审美情境;审美原则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而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初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集中体现。现代散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需的语言与文学知识,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

在现代散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就必须遵循现代散文教学的审美原则。依据语文课的特点,寻求最佳教学途径。

1. 遵循审美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代散文中感受美、表现美。要根据散文的体裁,思路风格、表现方法的特色,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借助图画的形式采用对比、衬托、层层推进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进入美的境界。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是为了感化学生,打动学生,陶冶学生,使学生与教师有同样的情感体验。引导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其次,教师要真心进入“角色”,真实地表达散文内容情感的内涵,不能只靠“表演技巧”,更不能装腔作势,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只靠演是演不出来的。

2. 创设审美情境

现代散文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显示它的美。所以,我们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进入审美情境,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1)重视语境审美。

所谓的语境审美,就是教师帮助学生领会散文语境意义的美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的确切与恰如其分。在语境审美中,教师要通过帮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形成更多语境解读的“审美性判断”,深入地学习课文语言运用的技巧,感受其中的语言艺术魅力。例如《背影》中用“蹒跚”一词来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教学中如果从语义表层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只会从字典词典里找到答案,对那种至真至挚的人间亲情很难产生共鸣。如果教师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当你人到中年时看到自己年迈的老父亲蹒跚的背影渐渐远去时,你的内心是怎样的?学生体会到了“蹒跚”一词不仅写出父亲已经苍老了,还写出了他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儿子。在学生情感震动时,教师趁热打铁,列举古今中外有关亲情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沉浸在亲情的包容中,心灵也在这种纯净至爱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2)强化语境审美。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境审美,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结合散文的主旨,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散文的语境意义及其特殊表达效果。一般地说,记叙性的语言准确而形象,说明性的语言准确而恰切,描写性语言形象而生动,教师可以从其语境意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去帮助学生进行语境审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风格的现代散文及其不同的语言特点,启发、诱导学生去进行语境审美。

现在品味散文语言,进行语境审美也是中考散文阅读中的一个大考点。近年的中考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型:1请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3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在品析这类题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再次要会抓散文的重点句。如:起始句,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主旨句,它常常出现的文章的末尾,抓住它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散文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语境中的审美因素帮助学生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进行语境审美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3)善于以教师情激发学生情,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做到情感丰富、细腻,但教师绝不能把讲台看作成自己的舞台,应当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如我在讲授《春酒》时,学生被作品中所蕴含的真情深深地打动,那绵绵的乡愁是那样的凝重,那样有触感,于是我就将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的诗读给学生,同学们最喜欢的还是席慕蓉的那首《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一读完这首诗,学生已领略到乡愁本身的美感来,甚至已经走进了“乡愁”中。于是我就引导同学们在这种绵绵真情的驾驭下走进课文,使学生成为了作品中的主人公,课后竟有几位学生写起小诗来。虽不精致,却也不失真情。再如讲授《春》的时候,先讲几幅春天的图画,这时让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绘出几幅图画来。很多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完成了作品,好几位学生在课余时间还继续画,虽不够精美但却描绘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无形中课堂上的美感挥发到课下,学生已被美深深地浸润着,并主动地投人到美感活动中,认识美、品味美、欣赏美并创造美。

春酒阅读答案范文4

一、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前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书面语、口头语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前三五分钟,是最佳的热身时间,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编自演。可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前热身活动,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积累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尤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其思维,集中其精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巧设新颖精美的导语,创建优美的教学情境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好的导语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导入新课要引人入胜,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的一环,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形式多样,或以诗词名句导入,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气氛,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或以故事导入,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其理性的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或巧妙设置悬念导入,引起兴趣,激发其强烈求知欲。

三、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本就是一个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多鼓励,多启发,多交流,缩短彼此的距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探究,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发展智能,使他们不仅学习知识,还要在情感、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

四、充分发掘语言文字的无线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所有的科学中,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贴近学生的心灵,也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震撼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听、说、读、写、充分发掘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感受、品味、欣赏、创造,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至终兴趣盎然。

五、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若能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动作、情节进行模仿、表演,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浓郁的心里特点,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产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差异,因材设题,让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教学文言名篇《唐雎不辱使命》时,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讲的是志士唐雎面对蛮狠的秦王不卑不亢,机智勇敢的完成外交使命的故事,问大家愿意表演文中情节吗,大家听到表演,兴趣很高,都说愿意。学生愿意表演的精彩,积极主动地借工具书,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性格。学生也主动跟老师请教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还自发分好了小组的角色。经过学生充分的准备,第二节课上的表演非常成功。

六、加入本地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加入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资料、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不仅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还能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产生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的动力。

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时,可适当插入“蜂窝寺”的历史建筑特点,苏家集“土司城”的变迁等。不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更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建筑物的布局、历史价值,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语文老师不但要教学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

七、借助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使课堂灵活生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农村学校广泛使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在幻灯片中插入陕北后生尽情击打腰鼓的画面和音响,学生面对直观情境,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激昂的氛围中加深了对阳刚之美的理解。《观舞记》的阴柔之美当通过抒情优雅的印度舞蹈来体现。画面和音响所激发的兴趣,产生的良好教学氛围,是教师的口才难以替代的。

八、变换角色,学生发问

传统的教学中经常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如果将这一传统的教育模式角色互换,由学生问,学生答或老师答,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教《春酒》时,教学环节这样设计的:①预习时,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问题,并由自己先找答案;②课堂上,由学生提问同学,并让大家点评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③被提问的同学回答问题后就可以向其他同学提问,让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参加到活动中;④最后由学生选出最佳提问者和最佳回答者,再由老师总结。由于课前预习的好,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从字、词解释,到精彩语言、细节描写、思乡之情及风俗之美的分析,都有所涉及,同学回答也从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