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读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灵鸡汤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灵鸡汤读后感范文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为无数人的成长提供了榜样。一本好书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多亏了这次的读书活动,让我尝到了《心灵鸡汤》的美味,它的味道,真是沁人心脾啊。《心灵鸡汤:激励孩子一生的成长故事》一书,收集了大量的名人成长经历和经典的哲理故事,提供了足够分量的榜样力量。而面对着一系列挫折,书中主人公的那种坚强、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深深震撼着我,使我受益匪浅。

每一个名人都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成功的,只有天赋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每一个天才曾经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日后都可能是天才。用名人的事迹来激励我们,远胜于一切。天才小时候和你一样,但每个人的性格却不一样,一个努力,一个不干。你说谁会是天才?

所以,想要成功,就必须,苦学、苦练、苦做。在不会干这一行的时候,要拼命地学习,这样才不会落后于别人一大截;不但要这样,而且要边学边复习,反复地练习,以至于学了不会忘记,这样才能与别人同步;当学习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一定要去实践,不停地实践,才能高人一等。

心灵鸡汤读后感范文2

要】 善良与诚实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最需着力打造的道德基石。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经历一定的习得过程,要坚持活动育人,活动塑造人。

【关键词】 善良诚实 道德基石 活动育人

美丽整洁的校园里,让老师揪心的事却时有发生:部分学生言语粗野、破坏公物、乱丢纸屑、考试作弊、撒谎、打架、不尊重老师、占用教师车棚等等。我以为,这样的学生已缺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基石——善良与诚实。

1 为什么善良与诚实是道德的基石

众所周知,心存善良的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荫翳,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变得宽阔。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这是我们所向往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的好:“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而诚实则是为人之本,从业之要。首先,做人是否诚实,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表现。其次,做人是否诚实,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高尔基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学生不能心存善良诚实,便会干出种种反常违规的事来,诸如:骗父母的辛苦钱用于玩游戏、忍心看着父母为自己的屡错屡犯一次次伤心生气、破坏课堂纪律、对同班同学大打出手等等。可以想象,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还能爱同学?还能爱国家?一个总不能控制住自己违纪的人,还能守法?人不善良就会干坏事,人不诚实就会当骗子。而心存善良诚实,方能心存感激,方能将心比心,方能体谅老师的辛苦和愿望,方能自觉维护环境整洁而不会破坏公物,方能做到乐善好施而不损人利己。所以说,善良与诚实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最需着力打造的道德基石。

2 煲心灵鸡汤浇铸道德基石

人之初,性本善。为何有的学生不能心存善良、诚实?社会不良现象影响有之,家教不良有之。而从教育的角度看问题,我认为,这样的学生精神营养匮乏,心灵空虚。丰衣足食的年代,精神家园反而衣单食薄。我们给予学生的精神营养不当或不足,他们需要精神文化“大餐”充实精神世界,他们的灵魂急需塑造。我们要赶快为学生煲一些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首先浇铸他们最基础层面上的道德基石。

诚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批评教育的方法,懒得“煲鸡汤”,这属于“堵”的做法。若要根本解决问题,需要“疏”。学生工作既要“堵”,更要重“疏”。“疏”注重的是正面的、学生内心的感化和自省。一旦学生内心有所触动,心灵得到洗礼,那么其所得到的教益对他的影响将是长久的,甚至可以终其一生。煲心灵鸡汤,就是属于“疏”的方法,它可使学生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的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得到培养。那么,这心灵鸡汤怎样来做才好呢?

3 煲心灵鸡汤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1 要抛开急功近利的思想。须知想一蹴而就,单凭简单的说教,很难根本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人的思想工作急不得,简单化没有效果,欲速则不达,还可能起反作用。做事情该花力气,该花时间的地方要花下去,省不得的,想省就简单化处理了。正如煲鸡汤要用慢火精心炖做,汤汁才会“可口”,营养才会丰富,既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又确实达到“滋补”的效果。

心灵鸡汤读后感范文3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对人生际遇的一个浓缩。那为什么有的人平凡人无钱无势却很幸福,而有的物质世界丰硕却觉得不幸福呢?读了《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一书,答案就在其中。

《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的作者周士渊先生,是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老人,他曾经是一个天之骄子,学习优秀,性格斯文。清华毕业留校却患上了重度抑郁症,是什么挽救了这个一心求死的患者,是积极的心理和阳光的心态。他是一名智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去看待问题。你会了解事物更美好的一面。

这时想起了一个有关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说有一个人在天使的带领下参观了天堂和地狱。结果他发现天堂的人生得白白胖胖,而地狱的人却瘦骨嶙峋。其实,天堂和地狱的人都是在同样的一张大桌子上吃饭,用的都是很长的筷子。由于筷子太长,人们无法将筷子上夹的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地狱的人永远都在做一个事情,就是想尽办法将食物夹进嘴里,而天堂的人去用筷子将食物夹进别人的嘴里,他们相互关心,互相帮助,所以生活动得很好。这就是天堂。

心灵鸡汤读后感范文4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1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3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习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有鉴于此,在课堂里,作为教师不,我们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灌输甚至斥责。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在改变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旧局面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并且面对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

心灵鸡汤读后感范文5

活动一 卖报之苦趣乐难

开学初,为了筹集班费,我在班上倡议周末去卖报纸。这一建议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特别是班长的大力支持。就这样,在可以睡懒觉的星期天学生们五点钟就爬起来,去集合地,在班长那领取报纸然后分头去卖。可他们对此毫无怨言,而是投入万分的热情,不少住读生为了不耽误时间,连星期六回家的机会都放弃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前后两次一共卖出去了200多份报纸,赚到了100多元钱。当然我们追求的结果绝不在此,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这次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果然,卖报结束后,他们很多人在周记中写道:一直以来都习惯向父母伸手要钱,从来没想过钱是怎么来的。这次我终于体会到赚钱的滋味了。还有同学写:开始觉得卖报纸会很好玩,可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我胆子小,觉得难为情,不敢开口询问,结果半天也没卖出去。眼看别的同学一份接着一份卖出去了,我心里很着急。我意识到自己真的是锻炼得太少了。……看着同学们写的这些卖报纸的感受,我觉得这是无比珍贵的教育材料,于是趁机在班上开展了“卖报之苦趣乐难”的演讲会,让同学们现身说法,交流心得。这个活动在班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许是他们的演讲太感人了,也许是他们的精神真的鼓舞了大家。在我班组织的第三次卖报活动中,参与人员多了一倍。

活动二 军训,一起吃苦的幸福

军训结束后,政教处要求每个班以军训为主题,开一次班会。其实我早就想好了,也早有准备。这次班会,地点就定在多媒体教室。首先我把在军训时给学生拍的照片全部做成了幻灯片,并加以批注和旁白,主题命名为“军训,一起吃苦的幸福”,我想视觉上的冲击可以带来更为直观和具体的感受。果然,学生们看照片时,有时会心地微笑,有时静静地思考,有时热烈地议论。他们完全沉浸在回味的氛围中。接下来,我拟定几个环节,如“记住,我们曾经也是一个兵”的军训感言,优秀军训学员的事迹介绍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合作。我想这比干巴巴的演讲和军训总结要生动得多。

活动三 佳作欣赏――作文鉴赏中的德育活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当班主任还挺有学科优势的,比如,将周记当成是一项道德长跑,将读后感当成是一碗心灵鸡汤。写反思,学会认识自我;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会感恩他人。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对于我们班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今天他们上了一节特别的作文评讲课,“特别”在借助作文鉴赏的手段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上课一开始是精彩片段欣赏――

“再平庸的人,懂得反思,清楚反思的可贵,那么,他也是一颗闪亮的明星。”(刘恋)

“不是只有做错事的人才需要反省,哪怕你没有做错事,你也可以反省,反省自己哪些事做得不足。”(黄佳欣)

“学会自省是一种本事。”(何威)

“说我们还小,那是给我们戴上理解的枷锁;说我们调皮,是给我们一点欣慰。其实我们错了,我们真该悔过。不要等到花甲之年,才知反省,那是徒劳无益的呀。”(蔡波)

看,学生们虽然年龄不大,可说出的话多富有哲理。当屏幕上展现这些精彩片段时,其他同学也为同龄人的思想深度所折服,接下来,我从“最感动人的文字”“最真诚的文字…‘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文字”等角度选取了部分佳作与学生一起欣赏。当我念到语文课代表孔祥森同学写的《父亲》一文时,很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文中小作者写到自己从小没有妈妈,又因为虚荣心,对自己贫穷无能的爸爸一直冷言冷语,她为此内疚并忏悔。也许是同龄人的遭遇让他们有所触动,也许是作者真诚的态度让他们受到震撼,不少学生课后给孔祥森写信,鼓励她,安慰她。

住读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他们回家的心情是那些天天回家的人所体会不到的,所以我有意识地选取了两篇住读生写的周记,让其他同学来关注住读生的状态。通过比较,他们了解到住读生在外对亲人的思念,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因天天与家人见面,容易漠视最宝贵的亲情,最后我告诉同学们:一个人报答父母的最佳时间是在青少年时期,报答父母不一定要以最优秀的成绩,但一定要以最好的学习表现――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一定是最勤奋的;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也许我成绩不好,但我的内心诚实,正直,善良。其实这些也是我对高一(3)班这些孩子的期许。

作文鉴赏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次情感的碰撞,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活动四 主题班会,我的地盘我做主

心灵鸡汤读后感范文6

1.中国哲学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释中”

2.论中国哲学的翻译

3.重思“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视角

4.中国哲学研究之检讨及建议

5.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论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和超越合法性问题

6.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

7.近代“中国哲学”发源

8.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上)

9.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思考

10.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可能性条件

11.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12.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13.对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思考

14.中国哲学传统的三重变奏

15.中国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与概念范畴

16.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

17.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

18.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哲学会通的基础

19.中国哲学的历程——兼论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

20.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

21.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

22.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及其构建路径——兼论中国哲学向“世界的一般哲学”的转变

23.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下)

24.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

25.试论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

26.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两种模式

27.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关于中国哲学和儒教定义的争论

28.意义哲学:未来中国哲学的一种可能形态

29.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30.古典生活经验与中国哲学创作——陈少明《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读后感

31.中国哲学 妾身未明?——关于“反向格义”之讨论的回应

32.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

33.对于中国哲学之过去和将来的思考

34.论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关于中国哲学学科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35.“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

36.从“哲学在中国”到“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37.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

38.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

39.哲学中国化语境下的中国哲学

40.从《中庸》看中国哲学范畴“三位一体”的特征

41.卸下镣铐跳舞——中国哲学需要一场革命

42.论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及其价值

43.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体自觉

44.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依附性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45.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46.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47.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48.《红楼梦》与中国哲学——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

49.作为“居间者”的实用主义——与中国哲学、哲学的对话

50.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研究综述  

51.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难

52.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

53.追溯哲学的源头活水——“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讨论

54.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

55.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56.中国哲学:“合法性”、思维态势与类型——兼论中西哲学类型

57.以生命的精神价值为中心——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通性与特点”

58.天人合一:学术、学说和信仰——再论中国哲学之身份及研究取向的不同

59.西方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性问题

60.论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和精神特质

61.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中、西视野论析

62.“天下”与“中国”:寻求突破的中国哲学——最近十年的中国哲学转向扫描

63.范式转换:超越中西比较——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儒者之思

64.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65.学术研究还是民族文化?——中国哲学的身份问题

66.中国哲学的中观思维

67.中国哲学的生态观

68.哲学与中国哲学

69.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从过程视角看

70.“重写中国哲学”三人谈

71.从儒学的宗教性谈中国哲学的“特点”问题

72.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方法论检视

73.中国哲学背景下的哲学发展

74.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

75.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构建面临的时代问题与可能回答

76.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两点思考

77.北美学界对中国哲学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论一个兴起的潮流

78.生命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未来

79.中国哲学研究三十年回顾(1978~2007)

80.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81.道与中国哲学

82.民族哲学研究与中国哲学未来之路

83.张岱年与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

84.作为哲学的中国哲学

85.研究和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的几个问题

86.生存与超越: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87.论当代中国哲学格局中的哲学

88.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使命

89.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中的哲学中国化研究

90.简论中国哲学的身份、角色与功能

91.西学东渐与现代中国哲学

9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93.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与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

94.“后新儒学”与中国哲学之未来

95.“内在”与“超越”——方东美论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96.从“西学东渐”到“中学西进”——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

97.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哲学

98.从冯契“智慧说”的心性论和人格观看中国哲学的变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