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马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马的诗句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1

1、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的《春夜喜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合作办学 可行性 职业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更进一步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中外合作办学的势头不断高涨。我院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扶持院校。从各个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极有必要以酒店管理专业为突破口,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酒店管理专科教育项目是我院与马来西亚史丹福学院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颁发中国学历证书和外国学历证书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一年在酒泉职业学院学习英语语言课程,成绩合格后赴马学习。后两年在史丹福学院攻读酒店管理大专课程,并进行专业实习。

一、我院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意义

1.与国际教育接轨,提升办学质量和扩大声誉的需要。中外合作办学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能够在国内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有助于提高我院的整体人才培养水平。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发我们对现有教育形式甚至是制度和机制上的反思,改变我们现有的不适应新形势的旧观念和老做法,促进我院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窗口,逐步扩大我院在省内、省外以及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

2.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合作办学,使学生接受到国外酒店行业先进的课程体系、师资、教材以及职业培训。学生在毕业之后,即获得了学历证书,还具备国际化的职业资格证书,再加上熟练的外语能力,这将大大提高我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通过国际化的就业平台,使学生在国际高端酒店就业。

3.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我院目前虽已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但培养的目标还是技术型服务人员,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对地方经济服务力度不强。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加速培育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充分发挥省内外高等院校以及旅游培训基地的作用,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各类适用人才。”项目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端人才,将大大增加提升我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水平。

二、可行性分析

1.旅游行业、饭店与酒店行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市场。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的展望研究报告,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的一个主要目的地和客源国,接待境外游客将由目前的每年7千万人次增加到1亿7千万人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办奥成功、世界博览会即将举办的过程中,中国的酒店行业蓬勃发展,星级酒店规模正在迅速扩张。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星级酒店总数达到13,378家,同比增长11.26%。截至目前,大约有37个著名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60个酒店品牌进入中国,在全国共管理502家高档酒店。预计未来几年,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管理的饭店数量还将迅速增加。随着酒店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如何应对国外院校激烈竞争、吸引优秀学生,都成为酒店管理专业院校思考的问题。对于我院来说,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培养的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将是市场所急切需要的。

2.甘肃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人们教育消费观念为合作办学提供了较为广泛的潜在生源市场。生源是制约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主要面对家庭有一定经济基础、有出国留学意愿、具有一定语言功底的学生。实际上,经济因素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近几年,甘肃经济特别是甘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高收入人群逐年增加。近几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居前列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甘肃西部金昌市、嘉峪关市和酒泉市。消费观念也直接影响人们的未来消费。据有关部门分析,中国消费者未来几年的主要消费整体上集中在住房、子女学业、旅游三个方面。从以上分析,在甘肃,特别是甘肃西部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生源市场。

3.我院师资条件、硬件设施具备了合作办学的基础。充足的英语师资、基本的语言教学硬件、实训实验条件是开展此项目的基础。而我院在这些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我院旅游管理系现有英语教师16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教10人。全部获得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都具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另外聘请外籍教师两名。从硬件上来讲,我院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语音室6间,可同时满足200多学生的语音教学。在校内建立了模拟前厅、模拟客房、模拟餐厅和烹饪实训中心,校外与酒泉宾馆有限责任公司(五星级)、世纪大酒店、山东蓝海酒店集团等企业和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22个。

4.史丹福学院优势专业对我院专业建设的互补性。双方合作的基础在于利益的互补性。对于史丹福学院来说,大都引用国外发达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都比较先进,具有国际化的实习就业平台。对于我院来说,目前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近几年紧紧围绕申办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极大地推进了内涵建设,办学水平不断增强。但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开设时间比较短暂,培养目标还定位在技能型服务人才,实习就业层次较低,没有建立很好的高端酒店网络平台。与史丹福联合举办酒店管理专业,恰恰弥补了我们的不足,将大大拉伸我们的办学质量,使毕业生向高端酒店市场进军,向服务管理型人才转变。

参考文献:

[1]柴亚萍,宋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7,(02).

[2]高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中国冶金教育,2009,(02).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3

《牡丹》是创刊甚早的文学期刊之一,位于河南,古都洛阳。其文化底蕴和文学传统自不必说,十多年前,我曾在单位的报刊阅览室看到过,这也说明,当时的《牡丹》,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那正是九十年代初期,文学虽然颓势渐露,但仍旧余波强劲。以我所在的科室为例,几乎每个人的宿舍都有一书架的文学名著和最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但十多年后,许多文学期刊逐渐淡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和物质化填塞。

这是时展的必然。不同的年代,人们真正的兴趣,获知教益和启发的渠道将会不同,但文学始终无可替代。当然,一切的替代也是暂时的,最终还是会回来。但非常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仍旧没有发现人们回到文学的和精神的森林与山坡上来,仍旧在平面的、肤浅的、消费性的漩涡里自得其乐,居一隅而为天下,以一斑而为全豹。所幸的是,不论在任何时期,文学仍旧是长青的事业和归宿,尽管文学是衣食足后的“风花雪月”“胡思乱想”,但她对于人心人性的发现和多方位探究与表达,以及之于人本身乃至生存、生命、灵魂、理想的深层次关照与抚慰,依旧是人需要并且愿意从事的个体性“不朽伟业”。

具体到2015年的《牡丹》杂志,特别是她所刊发的诗歌作品,在通读之后,我忽然发现,诗歌作为一种隐秘而宏阔、简短且又丰饶的文学表现形式,其对人的精神影响仍旧是巨大的。诗人无数但仍旧层出不穷,诗歌的绝唱与高峰全世界林立,但仍旧有新的作品蓬发而出。在文学写作上,我始终觉得,天赋的比重依然是起到主要作用的,后天的勤奋只能对技术有所补益。尽管现在很多的创意写作由国外蔓延到国内,一时间,好像文学的能力真的可能培养或者说“有径可循”一样。但就当下的诗歌写作而言,有一些作品确乎浑然天成、无论是张力和穿透性,诗歌的“品相”还是“境界”,都有着各个不同的“表征”和“抵达的层面”。为了叙述方便,我依照《牡丹》杂志本年度所刊发的诗歌作品,不按章法地做一些个人性的浅显评说。当然,在此之前,要说一下这些诗歌的责任编辑,她是谭滢,《牡丹》杂志的副主编,这些诗歌都选自她手。一个刊物是有自己趣味的,编辑亦然。总体来看,因为谭滢也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选发的诗歌必然是她自己认可的,也一定在阅读过程中打动过她的,不然,除了特殊情况,任何一位编辑都不会选择刊发自己都觉得不满意的作品,这些作品必然携带或者暗含了谭滢对诗歌的判断和态度,也表现了她个人的一种诗歌能力与艺术鉴赏高度。

二期当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是李昌鹏的组诗《深夜在农场》等作品,形体短小,但容量大,最重要的是他的诗歌很“贴”,“贴”自己,也“贴”事物,物我之间的融进和引申都很给力,让人看不出任何的生硬痕迹。我只知道,李昌鹏是一个小说编辑,也自己写小说,第一次读他的诗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由他这组诗歌当中,我再次觉得了王国维之“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然两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人间词话》)所言之确。其中《深夜在农场》颇有“新造”境界之意。《乡村》一诗则体现出一种平静至真且引人怀乡并且忧伤的怀想力量。显示出作家对于“无我“和”有我”之境,现实场域与个人思想之境的把控能力。黄先清的组诗《民间诗草》是有难度和张力、内涵丰厚的作品,观察、角度、意象乃至诗句的组合,整首诗的结构和运思都有独到之处。唯一不足的是,个别地方显得刻意和拘谨。好的艺术都是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的,好的诗歌出于自然,也出乎心,外界和内我是高度协调的。李佩农的组诗《与冬书》、赵长春的《这是民间的桃花》、漆宇勤的组诗《微凉》等,写外物的多,止于表层的抒情与表达也多。诗歌的本质是抒情,但抒情一定要充满真诚的血肉与现实的依附,否则,就显得空和虚,以致于潦草、飘忽,没有力量感和穿透性。

我以为,诗歌具有天然的排他性质,立意和主题无法回避重复,形式亦然,但诗句必须是独我的,结构也必然自我的。没有突破和“特性”的写作很多时候属于无效,如果仅仅作为一种个人的传情达意无可厚非,一旦进入到创作或者“作品”的层面,每一个写作者就必须力图做到一种“无时不在”的自我突破和新的建立。第三期第一组诗歌是马端刚的《独白帖》。马端刚是一个勤奋的诗人,其作品数量之大,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这组诗平易、舒缓,犹如夜曲,也似乎有着流水的姿势和声调。诗歌所表达的,除了生命的咏叹,还有内心的某种蛛丝马迹与精神上的层层波动。近两年以来,我一直在想,对于现代诗来说,诗句的长短、词语的丰茂简约,究竟是哪一种更有力量,更能一下子戳中人心和事物本质呢?这当然和诗人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尽管时过境迁,但对于诗歌艺术,我还是觉得王国维此论还没有过时。雪子的《老夫老妻》可能是她这组诗歌当中最能打动人的。婚姻是异性之间的合作,合作的过程过于冗长且繁复幽暗不定,而合作的效果则取决于“真诚与否”,也取决于两个人的世俗品行和精神质地。雪子的这首诗大致是触到了众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且又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书写的方式也比较有艺术性,才使得我在阅读中目光为之停留,读而能引发一些联想。

纳博科夫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洛丽塔》)人的一生,有诸多的偶然和必然,不幸和苦难,但不能因为苦难和不幸就对其他人事丧失了道德感,尽可能地以世俗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为灵魂找一些光亮,是每一个人的自我要求所在。四期李皓的组诗《爆竹》质朴感人,以日常所见入诗成意象,进而用恰当的诗句进行表达,这样的诗歌,在根本上是符合人性和艺术之道统的。人在时间中那些被消弭的、丢掉的、欲言又止的、此刻就在的,在他的诗歌当中有着深切的表现。谭滢的《酿诗》既有对诗歌形成的自我体验,又有大的文化背景关照。这一组诗歌是刚性的,也是真诚和坦率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自身的品性和美学追求。以我个人的感觉,谭滢想要抵达是一种由现实生活而提升的精神力量。秦松现的《细雨,从淡墨中升起》用词较为古典,整个诗歌基调是清丽的,对田园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跃然而现。代宏杰的《植树节的诗》大都形体短小,平实,偶有感觉新鲜的诗句蹦出来。牛冲的《人物志》是直接来自生活现场的作品,以写人物入手对世相进行观察,苦难意识、关怀意识和命运感都比较强烈。

在辛波斯卡看来,“诗歌只有一个职责:把自己和人们沟通起来。”(《诗人与世界》张振辉译)这大概是诗人对诗歌的职责和功能的最简短的阐释,而且是最能服人的。我也觉得,诗歌不是自言自语,也不是追求一种“词语的尖端”和“无由的隐喻与象征”。六期谷禾的《诗六首》,体现了作为一个成熟诗人的“诗歌功力”,《此诗献给你》《虚无的蓝》的蕴意和指向自不必说,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大致是谷禾这两首诗的样子,从追求华美、新鲜到自觉地回到质朴,甚至简单和直接,这可能是每一个成熟诗人最终的诗歌归途。我坚持认为,诗歌一定是要有气度的,优秀的叫气象,中等的叫气质,余下的便是各种平俗之“气”。秋水的组诗《内战》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无疑,她的诗歌技术是趋向成熟的,用词和结构也很到位,但在很多时候,语词过于茂密、断句过于频繁,往往会使得诗歌有一些的断裂之感。七期梦影疏桐的组诗《在山中,在浮世》意象繁茂,诗句华美,又十分的贴切。以自然之物观心造境,维度多向,意指多能。再者,其诗歌的品质健康,读后令人沉静有思,具有一定的启发力。高亚斌的《死者》,施丽琴的《无可救药的痛》也是本期诗歌当中的上乘之作,前者以叙述的形式完成对一个逝者的追忆,其中的往昔情境捕捉精确,诗句组合也比较到位;后者的诗句自然、紧凑,不露声色又峰回路转,余味深切且绵长。

王国维《人间词话》在论及坡和辛弃疾词作时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也令我反思良多,一个胸有气象的诗人,其必然是心神广博的,一个挥发天地浩气的诗人,其襟怀当是囊括宇宙的。新诗百年来,细腻婉转者何其多?然如黄钟重器者何其少?当时代进入到了感官和肉身的层面,消费和时尚的功利主义成为人心世道的表征,诗歌写作也必然受其影响。八期漆宇勤的组诗《因果》情感真切,虽然稚嫩,但诗歌的技术比较娴熟。惠永臣的组诗《向她送去荒凉的吻》写法较为传统,《深坑》一诗所表现出的现代意识,在西北诗人当中,是比较难得的。孙启泉的组诗《风中的舞蹈》结构显得松散了一些,诗句也比较拖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即,在文学领域,特别是诗歌,无新意不作诗,无意外不成诗。勉强作诗,或者为诗造情都是不足取的。十期段新强的《我的故乡》可以看作是对即将崩溃的乡村世界哀叹与挽歌,这个题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一个公众话题。段新强的诗句坚实有力,书写的对象也具有典型性。刀刀子的《有关爱情》立意和思考都不错,就是诗句太直接了一些。季川的《人到中年》也是如此,体验和表达都没有出人意料之处。费城的《边地纪事》选取人生的几个主要片段,进行重点表达,用词和诗句虽然很注重意象的配置和诗句的错列,但没有更深刻的发现和独到的情感的抒发。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海子;诗意;解读;感受;体味;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39-0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选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是海子的一首堪称经典的抒情短诗。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应当站在诗人写作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语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从明天起”这一诗眼深入探究,品味诗人海子的诗意人生情怀,思考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一、感受诗人的幸福与悲凉

问题一:诗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尘世幸福?

海子在25年的短暂生命历程里,虽然才华横溢、创造力非凡、始终保持一颗圣洁的诗心,但生活贫困、单调。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其同年3月卧轨自杀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显然,诗人在诗里所渴望的幸福,是经历了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

海子所描绘的尘世幸福,充满了田园气息:拥有一栋面朝大海的房子,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当然还要去“周游世界”。诗人热爱的目光不单单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从第一节的“我”的心愿,扩展到第二节的和亲人通信,告诉亲人们自己的幸福,还要欣然地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命名,再到第三节给陌生人送上祝愿――“愿有情人都成眷属”,令人不禁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悲天悯人的博爱胸襟。只是,随着诗人热爱的对象不断扩大,他内心痛苦也一点点地渗透到诗句里。从深情地祝愿他人,到最后自己“只愿”,看似细微的情感落差,掩饰不住诗人拥抱尘世幸福的艰难与悲凉。

二、体味诗人的欣然与无奈

问题二:诗人为什么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诗人已饱尝现实的艰辛、困顿、压抑、孤独,为何不在今天就挣脱烦琐的世俗生活?为何非要明确地表示要“从明天起”?这是欣赏这首诗时,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打开海子的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那座装满幸福的房子,是诗人诗意栖居的地方;诗人所面对的大海,则装满了诗人浪漫的想象,想象是欣然的,是充满欢悦色彩的。然而,诗人一方面在寻找一个世俗的亲密、和谐的幸福家园,一方面又在竭力逃离压抑的凡俗生活。因为“我”渴望幸福,更渴望与人交流,包括亲人和“陌生人”,只是关于灵魂的幸福的深切理解,难以在尘世间找到交流的对象,而世俗的幸福自己又难以触及。诗人将所有的祈愿都交给“明天”,自己只在心灵的现实中徘徊。无论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还是和亲人通信,都不在今天付诸行动,流露出对当下幸福的缺失和不自信。而寄幸福的希望于明天,也并非相信幸福真的能够在明天得以实现,所以诗里的“明天”也只是一个缥缈的虚指,或许“明天”永远都不会来临。

在教学设计中,不妨围绕诗眼“从明天起”,层层深入地挖掘下去。这样,便不难洞悉诗人隐秘的心灵世界,看到忧郁的海子陷入了怎样难以自拔的忧郁之海,进而感受到诗人那些关于幸福的诗句里浸满了怎样难以言说的忧伤。

三、品悟诗人的渴望与失落

问题三:诗人如何表达内心的矛盾纠葛?

这首诗的诗句是如此明朗,却又充满着种种矛盾纠葛。首先,注意“春暖花开”这一意象。春天本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是一个生命葳蕤的季节,而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只能在诗句里感知温暖如闪电般流逝。诗人选择在春天里独自寂寥地离去,更足以见证其无法看到生命春天的刻骨绝望。其次,仔细咀嚼诗中的三个“愿你”。诗人将自己幻想的幸福,告诉亲人,也告诉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甚至连远方的陌生人,也送上了由衷的祝福。只是,美好的祝福都慷慨地赠予别人,诗人自己却像一枚花瓣,从生命的枝头猝然跌落。那么渴望幸福却始终无法企及幸福,内心里止不住热泪奔涌。另外,细细品味“只愿”这一词语里藏着的情思。诗人将幸福与每个人分享,将祝福馈赠给每一个人,却在全诗的结尾陡然宣布“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然,那些美好无比的幸福,永远只能是诗人心中的一个永恒而缥缈的梦幻。当梦醒来时,“我”依然无路可走,离开,或许就是最好的抉择。从渴望的峰巅跌入失望的谷底,折射出诗人对世俗幸福的亲近与排拒,流露出诗人的欣悦与悲伤。诗中既表露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赤诚热爱,又流露出不甘堕入俗世的清高,既展示了诗人遗世独立的“王者”般的倔强、孤傲,又展现了诗人希望“诗意地栖居”现实大地的柔柔情怀。那些无法排解的痛苦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不仅让诗人产生“数不清,理还乱”的精神苦闷,还在叩问广大读者:该如何坚守心灵的高地?如何呵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抵达人类理想的远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教学,应当结合时代语境,结合海子的人生际遇和诗歌创作经历,对文本进行富有穿透力的解读,如此才能真正欣赏到这首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读懂一个瘦弱诗人的刚毅而柔美的英雄主义梦想,才能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收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5

摘要:中国的传统绘画,简称中国画,除了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外,它的绘画理论也是博大精深,在浩瀚如海的中国古代画论中,涌现出了许多精彩的篇章,而宋代苏轼的画论又特别引人注目。在中国绘画史上,苏轼的画论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实际奠基人。

关键词:苏轼 ;文人画;诗画一律

一、苏轼的画论的体系

苏轼的书画论具有真知灼见,影响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虽然没有专门、系统的画论专著,但是他的思想却丰富的呈现在他的题画诗、题画记、画品文章中。他首分“士人画”和“画工画”。认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 他认为士人画需讲求“常理”,即“意气”,“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

其次是对诗书画“本一律”的认识。所谓诗书画“本一律”是指诗歌、书法、绘画三者之间存在着相通的关系,诗可以表达出画境,而画也可以描绘出诗意,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在中国画中诗画结合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满足感官的审美价值,更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可以说是苏轼画论精神的集中表现。

二、苏轼画论中文人画思想的体现

(一) 苏轼——文人画思想的最早提倡者

苏轼的文人画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轼是宋代文人画思想的中心,他最早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开拓了文人画思想研究的新领域,使绘画从画工之成了文雅之事。自苏轼以后,抒情写意逐步成为文人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元人大倡“以书入画”之后,随着明清花鸟画的兴盛,“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吴镇)。”这己成为文人画家的口头禅。宋代文人画虽不能左右画坛,但它在与院体画相斗争又相联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并对院体画向着诗意境界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苏轼画论中文人画思想的具体论述

苏轼不仅是文人画的最早提倡者,也是文人画基本理论的建立者和实践者。他提出的文人画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国文人画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1 苏轼是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士人画”理论,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他的这一理论把文人画与画工画区别开来,着重强调文人的作品在立意时要高于一般的画工。其次,反对完全追求形似,强调神似。

2 “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这是一首影响深远的题画诗,它集中体现了苏轼的美学思想——“不求形似”、“诗画一律”。苏轼认为绘画作品应当注重反映画家的内心世界,表达出画家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这样的作品才会富有生气,变得有意义。苏轼“不求形似”的文人画思想对后来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成了文人画的基本原则。

3 苏轼在其《净因院画记》中写道:“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常理。非高人异才不能辩。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画工与士人的区别,画工之技艺虽然高超,但是终究在文学内涵及神韵捕捉上有所欠缺,只有“高人异才”,才华满腹的士大夫才能得“常理”。苏轼这种贬低画工抬高士人画的言论正是典型的文人画思想。

三、苏轼论中“诗画一律”的表现

苏轼关于诗画关系的论述,为后人引用最多的是《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的诗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作为文人画的鼻祖,其绘画富有诗情,诗句富有画意。如陶文鹏所说的那样:“(王维)现存的《江山霁雪图》。笔墨洗练简约,有萧疏淡远之致,正如苏轼所说的 摩诘得之于象外(《王维吴道子画》),整个画幅呈现出如他的诗歌一样的清幽孤寂的情趣、开阔深远的意境,很能引人联想。而王维的诗又富于画境,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明显地吸收了绘画的色彩映衬和明暗对比;……” “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说文人画应当使画面所描绘的有形的东西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内涵,苏轼提出绘画与诗歌一样,不仅要写其景,还要写其意。这就是后世文人画重意境、重格调、重涵养的开端。

苏轼在《书焉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首诗道出了诗画共生关系的主要精神,此处的“一律”是指事物的相通性,“天工”是指天然、自然。“清新”指清爽不俗且具有独特性,苏轼认为一首好诗就同一幅绝美的图画一样。

“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次韵吴传正枯木歌》)更是苏轼“诗画一律”,诗书画相结合的体现。

后世名家对于苏轼的画论、题画诗等都有相关的论述和诗句留下。例如张文潜的《读苏子瞻韩干马图》中写道:“我虽不见韩干马,一读公诗如见者。”这两句诗就是说读苏轼的读画诗就能从诗中感受到画意的存在,可见苏轼将诗画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能将眼中看到的实景转化为浓浓的诗意,这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积淀是达不到的。这更是苏轼自身“诗画一律”思想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画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综合起来看,苏轼诗画理论的核心就是“诗画一律”论,这是文人画理论的主题思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促进了画家主体精神的觉醒,它也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 的精神命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绘画精神的最好表现,诗画结合是中国诗画艺术的最高境界。苏轼的绘画理论对后世绘画及文人画的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苏轼首先区分了文人画与画工画,使人们的审美视野中出现了文人画,对文人画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阐释,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肯定了诗画共同的审美追求,开拓了文人画境;把画提高到与诗等同的重要地位,使绘画成为文人雅事。

结论

我国诗画结合的表现形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优秀综合艺术形式,西方的艺术家称之为“优秀的东方艺术”。苏轼留下的大量的诗画艺术品,积淀了融通诗画艺术的宝贵而丰厚的创作经验,这大宗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值得我们珍视、学习,并加以弘扬、传承。(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幅顺.苏轼与书画文献集[M]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6:138,58-86.

[2]陈中渐.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11:124-130.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6

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算是诗歌。提到诗歌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唐诗,其实中国的诗歌早在大唐之前一千多年的商周时代就产生了,而中国的酿酒业也正是从那个时代起出现的。传说中的杜康造酒就是商代之事,而杜康就是商朝的一代国君,似乎这诗和酒一出生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产生于商周时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记录了大量关于酒的内容。这大概是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酒的最早记载了。其中有的表现奴隶酿酒的艰辛,如《伐木》中写道:“伐木许许,酾酒有醑。”有的表现贵族饮宴、祭祀的热烈场面,如《宾之初宴》中就有“酒既和旨,饮酒孔偕”的诗句,《楚茨》中有“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之句。

到了两汉时期,酒更成了不可或缺的描写对象。乐府民歌《白头吟》之中写道“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五言诗《陇西行》中描写宴会场面时说“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可见当时酒已比较常见,一些平民百姓在宴请宾朋时也已用酒作为主要饮品了。

汉末三国和两晋更是涌现了大量“好酒”的诗人,其中当以西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为最。他们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教,其中的刘伶更是成为了后人传诵的酒仙。

东晋时出现了第一位山水田园大诗人陶渊明,此公也是嗜酒如命,他在自传体短文《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在他的组诗《饮酒》中,诗人更是一次又一次地表现了自己对自然风光和美酒琼浆的无限神往与喜爱。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酒鬼”,当然还要数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他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李白与酒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醉草吓蛮书”、“斗酒诗百篇”,长安居官三年,政治抱负虽未得施展,却得到了御赐遍饮天下名酒的特权,就连最后辞世,据说也是乘酒兴投江邀月溺水而亡。几乎所有李白的事迹都与酒有关。可以说酒与诗人是形影不离,酒助诗兴,诗扬酒名,“诗仙”、“酒鬼”相得益彰。

当然,酒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远远不只是诗歌的表现对象、反映内容和诗人的个人喜好。酒成为诗歌的伴侣、诗人的朋友自有其深刻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酒可以承载诗人们那丰富、细腻而敏锐的情怀吧。所以酒自身也被中国历代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内涵。

酒中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忧思,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怀,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豪情,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苦闷,有“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的无奈,有“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洒脱。

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男儿如此,女子亦不逊。近代的著名爱国女诗人,鉴湖女侠秋瑾就曾唱出过“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