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泊秦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泊秦淮范文1

1、原文:

yān lónɡ hán shuǐ yuè lónɡ shā,yè bó qín huái jìn jiǔ jiā。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shānɡ nǚ bù zhī wánɡ ɡuó hèn,ɡé jiānɡ yóu chànɡ hòu tínɡ huā。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2、翻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之曲《玉树花》。

(来源:文章屋网 )

泊秦淮范文2

记者:全域旅游是近几年来比较热的一个概念,你是如何理解的?

白山稳:全域的概念指的是旅游时空全域,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元素全域,旅游发展全域。中国经济社会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旅游需求侧的多样化,闲暇时间的积累化,交通的便捷化使得全域旅游成为现实。

记者:请从理论高度概括一下旅游产业的特点?

白山稳:旅游产业的特点:拉动效应,集成效应,催化效应,融合效应。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拉动,消费不足、服务业比重过低。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仅为46.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印度50%左右的水平。“十二五”以来,我国政府切实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贯彻实施这一战略思想。

记者: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优化发展方式的优势产业,你怎么看待?

白山稳: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旅游业是集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9个。旅游对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同时,旅游对国际商务、影视娱乐、会展博览、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等新型现代服务业,也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记者: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创新,喻国明曾说:“任何粗糙的创新都比圆润的墨守成规更有益处”,你是怎样看待旅游行业的创新的?

白山稳:陕西省的“2336”旅游规划,就是以创新和服务为抓手,积极打造“大秦岭人文生态度假圈”,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打造高A景区等,积极探索旅游与购物,旅游与文化(包括红色文化),旅游与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与地产,旅游与养老等商贸结合模式。

记者:根据你掌握的数据,请具体阐述一下陕西旅游业的拉动效应?

白山稳:与旅游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如:交通,物流仓储,邮政,计算机,地产等,关联度低于0,7的教育,金融等,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批发零售,商务服务,租赁行业等原理创新,陕西2015年接待旅游人数386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亿,旅游业占三产的比例由13.6%提高到19.6%,旅游就业人数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10%以上,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宝鸡蔡家坡的旅游枢纽建设,陕西凤县的商旅融合,陕西韩城的国际风筝节,陕西汉中的两汉三国,陕西大荔的生态旅游等经典线路均证明旅游带来的价值。

记者: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会迎来什么样的机遇?

白山稳:欧亚板块历来就是世界的中心,谁拥有欧亚板块,谁拥有世界。由于世界地形结构严重不均,世界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世界人口分布严重不均,我们的祖先2000多年前就有张骞的“凿空”精神,沿着古丝绸之路带来了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等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等旅游在东西交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

记者:从宏观角度看,如何实现商贸与旅游的融合?

白山稳:从世界发展看,上世纪90年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革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我们即将完成工业化,步入后工业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有我们很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也有很多经验值得西方借鉴,旅游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抓手,依靠人流带动商流,资金流,通过商贸的有序流动达到市场的有机融合,继而带动国家战略大融合,形成我们自己的共同体系。

记者:西安是丝路旅游的起点城市,你对丝路旅游有何研究?

白山稳:从中国发展的轨迹看,我们分三个阶段;(1)改革开放,标志:经济特区,沿海14个城市开放,东部率先发展。经济特点:物流贸易,开放口岸。(2)开放改革。标志: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3)国际化,标志: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经济特点:网络布局,中心城市极化,发展极效应,交通通信现代化。也就是:中心城市为点交通干线为路的网络布局,经济沿海分布,沿边分布,沿路分布,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代表的新型区域格局正在形成。形成空港经济,也就是飞机场辐射60公里的半径。凌空经济,也就是以中心为点辐射200公里要求一天物流人流可以到达的地方。新常态下,丝路经济带和丝路旅游经济带涵盖国家六区内的乌鲁木齐西北区和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流域区。要输出我们的产品,产能,人民币国家化,中国标准,旅游商贸是核心。

记者:全域旅游大背景下,陕西旅游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白三稳:从陕西地缘优势和人文历史优势看,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周文化,道教文化的发祥地,道教就诞生在秦岭北麓,历史美,自然美,文化美,现代美世界独一无二。陕西是丝路的起点,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旅游的拉动效应,聚集效应,催化效应,融合效应,运用平台产业(互联网+物联网+信联网,也就是信息+物质+支付手段)结合陕西省政府的“2336”旅游规划,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古镇结合起来,延伸商旅产业链,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尤其是文化软件产品,让世界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5000年的辉煌,让旅游需求多元化,旅游时间碎片化,旅游交通便捷化的供给侧改革在陕西率先发光。

泊秦淮范文3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这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亲友和妻子的思念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诗。特别是“期”字两用,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此句使“愁”融于“夜雨”“秋池”之中,“涨”富于动态形象,既言雨注秋池之象,也现“愁思”深重之情。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实质上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巴山夜雨”便成为了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其后它也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设想日后重逢之时,“何当”呼应“未有期”,从眼前的“未有”推想想象中的“有”,写出诗人的遐想。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预料的惆怅。

“却话巴山夜雨时”,此句“巴山夜雨”重出,令读者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间徘徊,也使得思“君”之情表达得更加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此句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反而使文义曲折、深厚了。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谊。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因而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全诗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特色赏析: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时空变换,写出了曲折细腻、缠绵优雅的情致。其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其“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诗歌二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解析:

这首诗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愤。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可见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两句于婉曲清丽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特色赏析:

泊秦淮范文4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有三种。

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头新月如钩,低头桐阴深锁,写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即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泊秦淮范文5

关键词:桨声灯影;秦淮河;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59-01

一、秦淮河水文化概述

秦淮河,是长江支流中的一条并不起眼的小河,自商代开始,就有“湖熟文化”出现在秦淮河畔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秦淮两岸的居民用辛勤的双手创造了璀璨的秦淮河水文化,塑造了辉煌的秦淮文明。

秦淮河水文化是从秦淮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它反映的是秦淮河流中流淌着的文化现象,揭示的是秦淮两岸的文化特征、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以及从水中能聆听到的诗词歌赋的音律,是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淮河水文化类型多样,各具特色,是秦淮文化中的灿烂篇章,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的不可忽略的文化瑰宝。其中,又尤以秦淮河水中的桨声灯影最为突出,它不但使秦淮河的景色更加迷人、衍生了秦淮河水文化,更是使南京秦淮河文化长期屹立于中国古老文化中,托起一段不朽的文化奇观。

二、“桨声灯影”透出的秦淮河水文化

在悠久、璀璨的秦淮文化中,“桨声灯影”可以说是尤能代表秦淮河水文化的,它是秦淮河水文化的突出符号和标志,而桨声灯影的特殊载体是秦淮灯彩和秦淮画舫。秦淮灯彩继承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明,它作为我国传统灯彩艺术中的南方流派,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饱含着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真情实感。自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秦淮两岸就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了。秦淮画舫据传也是朱元璋的杰作,有一天,朱元璋微服私访秦淮河,看到河两岸绿荫深处,亭台楼阁飞红点翠,山明水秀风景怡人,感叹道:“惜河中缺少游艇。”于是,有人连夜赶制画舫,秦淮画舫的兴盛由此开始。

长久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沉溺于秦淮河畔婉约迷人的桨声灯影,对其赞美成了他们创作的永恒主题。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至今仍为好多人所吟咏:“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清代著名思想家和爱国诗人魏源写的长诗《秦淮灯船引》中,不仅写出了秦淮灯火的胜景,更是有一种忧国忧民、渴望用西方技术保卫国家的科学先进思想:“万古不死秦淮月,千年不竭骊龙血。……栏杆浸在波涛底,画船那得出游遨。夷船骤至连天涨,夷船退后江不浪。……今夕和夕银河苍,万岁千秋乐未央。惜哉不令英夷望,应叹江南佳丽胜西洋。”

三、朱自清与俞平伯笔中的“桨声灯影”

正如前文所述,“桨声灯影”长久以来就一直与秦淮河分不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写着文人们的喜怒哀乐,流露着浓浓的士大夫们的诗情。但是,真正使桨声灯影蜚声海内外的还是近代诗人、作家朱自清与俞平伯的两篇同题游记《桨声灯影的秦淮河》,“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都市那一边。……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原本主要是想描绘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感。作者把自己当时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灯影里的昏黄,和月下灯影里的昏黄原是不相似的,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灯光所以映她的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俞平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得冷静、理智,他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迷幻、朦胧的境界,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似的,使人难猜其意。因而文中某些段落,不仅有一种幽幽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些许玄妙。

这两篇散文问世以来,影响范围甚大,流传甚广,也使桨声灯影成为了秦淮河的又一名称,是秦淮河水文化的显著标志。桨声灯影凝聚着南京璀璨的人文文化积淀,成为了当今秦淮河水文化新阶段发展的亮点与重点。

四、结束语

此文对桨声灯影中透出的秦淮河水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图挖掘出秦淮滨水两岸流淌着的文化气息。从文中可以看出,桨声灯影能让人聆听到诗词歌赋的美梦音律、感受到浓郁的士大夫书生卷气,同时也能挖掘出古代文人志士忧国忧民、渴望利用新技术改变旧中国的先进思想。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不断发展,“桨声灯影”―这一秦淮河水文化的独特符号,记录下了古城金陵多少风风雨雨的故事与典故,必将被世界上更多热爱秦淮文化的人所铭记和传颂。

参考文献:

泊秦淮范文6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出自:杜牧《泊秦淮》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