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成长的神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知成长的神奇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1

闯关游戏开始啦

种子要闯的第一道关口就是坚硬的种皮。干燥的种子在吸水膨胀的过程中,体内会产生一些水解酶(méi),而这些水解酶会使出浑身解数,使坚硬的种皮水解、变软、变膨胀进而导致种皮破裂。种皮是种子最的“屏障”,这一层突破后,它将迎来第二关——胚乳的挑战。许多种子的胚被胚乳完全包裹,胚乳的破裂,是胚在伸长过程中产生的由内向外顶的机械力量和胚乳组织本身机械强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层的“闯关”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的酶类参与其中,帮助胚根“顶”破胚乳,然后子叶伸出来,萌发就完成了。

也许你会觉得种子的萌发过程其实是件很普通、很简单的事情,就像小麦、玉米种子的萌发一样,可以很顺利地完成。但是,有些植物的种子却有着神奇的萌发过程,是非常复杂而漫长的,甚至是惊险的!比如说,椰子和独脚金种子的萌发就是这样。

椰子什么时候萌发

椰子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椰子里面的椰子汁,其中富含水、葡萄糖、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价值很高。椰子的果皮分为三层:外层很薄而且光滑,但质地非常密实,抗水性很好;中间层很厚而且松散,充满空气,质量很轻,因而容易漂浮于水上;内层则是坚硬的果核,核内有一层洁白的椰子肉和清甜的椰子汁,再往里面才是椰子树的种子。

椰子种子的萌发实在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熟透的椰子果实一般都会因热带的大风而掉下来,这时椰子很容易就会掉进含有高浓度盐分的海水中。椰子可以在大海上漂流很久,而且海水不会渗透到壳内。当有一天椰子“累了”,“旅行”到了某个遥远海岛的海岸上,忽然,一阵风吹来,椰子被沙子埋在了地下,当沙子埋到了椰子直径的三分之一处的时候,椰子就会开始萌发了。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椰子要顺利完成发芽生根,必须使用淡水才行,而周围沙子里全是很咸的海水!那么,它会怎么办呢?椰子很聪明,它会利用椰子壳内那甜甜的液体来保证椰子种子发芽扎根,等椰子种子吸收椰汁的营养发芽以后,它就不再害怕海水,可以茁壮成长了!总之,椰子具有非常强的漂浮能力,然后在环境适宜的海岸上安家落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繁衍生息。这也是为什么椰子林多是生长在海岸边上的缘故。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2

一、素材的选择既是前提又是关键

要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特殊的功能和价值,需精选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除了教材中已编排的活动外,我们还可以立足于学生实际,根据各学段的不同要求设计相关的活动内容。

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学生初步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并能通过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认知层次较浅,对周长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已学的标准图形上,不善于运用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神奇的周长”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力图通过探究活动拓展研究的物体周长的类型,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我们精心选取了生活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素材作为研究对象:一是无法直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周长的物体,如树叶、“福”字造型的剪纸、各种款式的相框等;二是可以通过测量各边的长度获得周长的物体,如“E、F”等规则的字母、各种直角多边形彩纸等;三是可以通过测量获得相关数据后借助公式计算周长的物体,如贺卡、长方形或正方形相框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从这些物品中提取数学信息进行研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从课内延伸到生活实际,真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二、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形成策略意识

1.动手操作,获得感知

活动的开始,我们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感知物体的周长。

片段一(材料准备:细绳、直尺、彩带等)

师:老师这里有各种漂亮的彩带,准备送给大家装饰所带来的物品,但长度有限,不能浪费,必须正好把它们围起来,你们有办法知道要领多长的彩带吗?

生1:要知道彩带的长度,就要先知道物品表面一周有多长。

生2:也就是要知道周长。

师:请大家两人为一组,选择一个物品,想办法得到该物品的周长。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周长的活动,活动完后进行汇报。

师:你们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所选的物品,并说说你们的做法吗?

生1:我们选的是“福”字,先用细绳围,然后测量细绳的长度,需要65厘米长的彩带。

生2:我们量的是“凸”形彩纸,先量出所有边的长度,然后相加,需要46厘米长的彩带。

生3:我们选的是正方形相框,量出边长是12厘米,再用12乘4,得到它的周长是48厘米。

……

在围彩带的活动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教师架起了数学和生活的桥梁,唤醒了学生认识周长的记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周长的意义,认识到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标准的图形有周长外,生活中其他封闭的图形都有周长,初步感知所有图形都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得周长。

2.分类整理,发现问题

学生在获得了初步的活动经验后,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片段二

师:大家用不同的方法获取了物体的周长,成功地得到了装饰彩带。你能根据求周长的方法给这些物品分类吗?

生1:我把它们分成了两类,图1、3、4、6、8为一类,图2、5、7、9为一类。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呢?

生1:因为第一类图形的边都是“弯”的,第二类图形的边都是直的。

生2:第一类不能直接用直尺测量边的长度,而第二类可以直接用直尺测量。

师(在课件中呈现第二类物体):这一类图形都可以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得到它们的周长,可是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为什么有的小组很快就知道了周长,而有的小组速度比较慢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1:我量正方形相框时,只要量一条边的长度再根据周长计算公式计算就可以了,所以很快。

生2:我量的是字母“H”,一共量了6条边,很麻烦,所以速度慢。

生3:我发现这些图形还可以这样分类:能用公式计算的和不能用公式计算的。

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学生将这些图形分为“无法直接测量的”和“可直接测量的”两类,完成了第一次分类。而在第一次分类的基础上,又很快有了新的发现,并自主地完成了第二次分类:在可直接测量的图形中,又可以分为“能用公式计算的”和“不能用公式计算的”两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事物进行合理分类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的共性的能力,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埋下了伏笔。

3.猜测验证,解决问题

片段三

进行第二次分类时,学生感受到像图3、图6这样的直角多边形要把每条边的长度一一测量出来很麻烦,于是产生了新的需求: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得到周长呢?

于是,我引导:如果用周长公式计算的话,只要测量出相关的数据就可以计算出来,是否有可能呢?

为了验证猜想,学生开始尝试最简单的两种情况(如图10、图11)。

学生发现:将图10缺角处的线段分别向上、向右平行移动,正好移补成一个长方形(如图12),可以通过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得到该图形的周长;而图11通过将下面的线段平移上来后补成一个长方形,但多出了两条线段(如图13)。

在对比中,学生发现了求直角多边形周长的方法:通过平移的方法将直角多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就可以直接求出周长。在转化过程中要抓住“变”与“不变”两个部分,将多出的线段长度加起来。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3

难忘的夏天有很多个,有那么几个夏天是我生命中的珍宝。

有一个夏天属于眼睛。似乎是初中毕业,高中还没有开始的夏天。没有任何额外的负担,唯一的任务就是玩。那年借了金庸的全套作品,看了一个夏天。从此之后喜欢上武侠世界,但凡电视里有武侠剧,我就会无法抗拒地看下去。我无法解释我当时的沉溺,只在幻想中一遍遍地经历那个神奇的世界。十来岁的时候,就是会对某个世界着迷的吧。过了十年,这个世界开始流行穿越剧,看着穿越到几百年前的女孩在那个时代如鱼得水,我还是颇为欣慰的。

那个夏天阅读上瘾,除了武侠,顺便看了所有能看到的名著。从《简·爱》到《乱世佳人》,从《漂亮朋友》到《基督山伯爵》,甚至翻了《安娜·卡列尼娜》和《罪与罚》。当时就觉得那些长长的人名可真讨厌,故事情节倒还是过得去。其实现在想来,这些现在被称为“名著”的作品,被当时的作家们写出来时,也是普通的通俗小说。只是那些作家的精神超越了同时代的们,这些作品就得以流传,流传得久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名著。

那个夏天无比充实,我奠定了近视眼的基础,从此以后眼镜不离身。我也确定了对文字和故事的热爱,我相信故事和文字的力量。这是能够让我神往另外一个世界的神奇魔法,我必须要掌握它们。从此以后,我就开始了自己的书写。

有一个夏天属于脚底板。那是到了德国之后的第二个夏天。语言已经不再是障碍,于是探索世界就成为了最好的活动。那个夏天,去了金光闪闪的维也纳,在茜茜公主喝咖啡的地方吃了一块蛋糕,在莫扎特弹琴的地方,默默听了音乐;去了五彩斑斓的阿姆斯特丹,看见男孩与男孩在水边长吻;去了蜿蜒的柏林墙,用手触摸上面的枪眼,想想当年多少人为了翻越这座墙而失去生命;去了诗人海涅歌颂过的莱茵河,在静谧的河边城堡里,看清晰无比的银河落在头上,想起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世界在我眼前无尽展开。作为一个留学生,当然是穷游,每天背着水和面包,尽可能地多走路。记得在出国前,一位我很尊重的长辈对我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件事情都必须做。”作为穷学生,那些旅行总是饥肠辘辘的。买最便宜的面包,0.5欧元就可以买到一打切片面包,夹两片奶酪再夹两片生菜就是一顿饭。省下的钱用来买车票买门票。如果有10欧元,那宁可去一个博物馆看半天,也不会在某个饭店里吃饭,那点钱还不够点一份开胃汤。后来看乔布斯在某次演讲里强调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我就想起这样的夏天——永远为新的发现和新的感知欢呼。路上一直饿着,可精神上无比饱足。

后来还有一个夏天,留给了亲情。妈妈来到了我所在的城市,来体验我所在的异国。和她一起去湖边喝咖啡,观赏那只爱上了白天鹅游船的黑天鹅;陪她去植物园看奇异的植物;带她去卢浮宫看了蒙娜丽莎,的确是好小的一幅画;在埃菲尔铁塔上俯瞰全巴黎,对她说“妈妈我好爱你呀”,看着她幸福的笑,我觉得真高兴。

有一个夏天留给爱情。那个夏天和男朋友一起去黄山。年轻的好处就是不怕苦。为了省钱而背着好几瓶矿泉水在路上,又重又累,可还是觉得快活。直直地爬上山又爬下了山。在锁岭把两把锁扣在了一起,充满仪式感地把钥匙丢进山谷里。这就是十几岁的海誓山盟。那个夏天之后,我想我找到了可以依恋一生的爱情。

太多美好的事情都发生在夏天。夏天属于眼睛,属于脚底板,属于你爱的人。你的夏天,属于谁?

·悦读一夏 电影篇·

电影:《盲点》 (美)

导演:约翰·李·汉考克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 昆东·亚伦

蒂姆·麦格罗 等

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自后来成为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选秀明星的迈克的个人回忆录。生性纯良、性格孤僻的迈克生长于环境险恶的黑人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迈克的不幸是他们视而不见的盲点,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幸让我们麻木、冷漠,所幸的是,女主角安妮老师在那个夜晚穿越了这个盲点,避免这个大个子男孩像他的兄弟们那样沉沦和不知所终……《盲点》轻易地触到了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从安妮看到大个子迈克在寒风中瑟瑟前行的那一刻起,观众就一直被一股隐隐的暖流激荡着。

电影:《斗士》 (美)

导演:大卫·欧·拉塞尔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4

智力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各种能力的综合产物。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并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育过程,实质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把智力开发作为美术学习活动的核心,对少儿智力的开发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价值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美术教育在感受力和视觉观察力中对少儿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开发与感受能力高低密切相关。假如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也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少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少年儿童认知与思维规律来讲,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提高品味修养,不仅依赖各门理性学科,更需借助于感性的形象,将具体事物通过艺术表象生动积极地揭示出来,由具象引领走进真实的生活,再概括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实现理性思维达到升华自我。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积极思维的高级形式的视知觉过程。观察与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认识客观事物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少儿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少儿观察力的最佳重要途径。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少儿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质感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梯阶、空间等关系,使感性和理性在三维向度上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时空构建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少年儿童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深入的提高,为抽象和逻辑思维奠定坚实基础,并为创造力开辟了道路。通过美育发展少儿的观察力,这本身不仅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还使少儿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受益,这种感性认知思维同理性逻辑抽象是人类智力由“成长”到“成熟”的必经过程,它直接而又关键性地促进了少儿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二)发展和提高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少儿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焕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灵感,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创造的过程需要整合激活人所有的内在能力,这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创造性,还要具有社会价值性,将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将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才能使得美育成为人们独创精神的“契机”。比如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艺术、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和科技制作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和成果,同时他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再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酷爱艺术,拉得好一手小提琴,“相对论”是伴随着美妙的琴声从心灵中飞出震撼了世界。我国世界级大数学家苏步青墨香飘逸文坛,其几何学精华同样充盈着中华书法的神韵……对于少儿来说,美育更是平衡他们智慧与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帮助他们构建具有适应客观世界和创造世界能力的平台。历史至今,无数次证明人类教育中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学科体系具有如此全面深化、启迪发掘人们全面发展的功能。由此可见,美育既开启人的智慧创造力,又铸造人的创造灵魂。

二、美术教育在感性认知(能力素养)上对少儿健康成长的促进

感性是人的本能、欲望情感的一种需求和表现,是人格的重要构成。感性认知改变着人对事物情理的感受辨认分析角度。因此,感性教育、感性意识是促进少儿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

(一)释放压力,唤醒欲望和本能

审美教育首先是针对人的“感性”进行的教育。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以少儿为对象,直接感知为基础的。美育恰恰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感知天地以开启心扉,它能将少儿自身积蓄的压力释放,唤醒那些在无意识之中沉睡多年、积聚多年的欲望与本能,挥洒情感思潮,凝炼积淀感知,创造展示自我意向。在这片天地里,美育以最美妙、最鲜活、最生动、最形象的动态直接进入儿童的心灵,为少儿敞开了一扇充满美好与快乐的大门,打开了一只充满神奇的“宝盒”。此时,少儿带着意愿憧憬,主动探寻着愉悦地走进美育提供给他们的广阔、自由的空间中,充分抒发表现自我。

(二)辨别善与恶,提升能力素养

善与恶是在人们心中以信念的方式建立的行为规范和评价准则。真善美与假恶丑就是这种信念的美育内涵的表达,即人的价值观念,值得强调重视。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在抽象思维、理性方面的概括判断,只能通过具象的感性认知实现。美作为意识的高级形态,对人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而德育的善恶理性观念必须由美育教育(德育本身也是美)完成。所以美育作为德育内涵的升华,在少儿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在儿童心中建立起美育的感受,即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来启蒙、构建,并以此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地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表象、属性深深地介入少儿脑中,增强他们是非判断能力。美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更具象和强化了少儿积极向上的意识,促进了少儿健康成长。

三、结语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5

线描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绘画方式,是指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线描画使用的工具简单,想象空间不受限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爱好,充分发挥线描画的作用,让幼儿爱上线描画,真正在主动积极的线描绘画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呢?

一、幼儿线描画的定位及特点

幼儿线描画表现孩子的心理特征。当孩子握起画笔,就开始喜欢上了这项以线涂鸦的游戏。幼儿在进行绘画游戏的时候,经常伴随着自言自语和各种口技音响,不仅在记忆、想象中体验角色,还在涂画的手部运动中感受游戏的,充分表达了他们那颗可爱的童心,将自己的心理感受无拘无束地表现在画纸上。

幼儿线描画表现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孩子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差,只能凭着想象来认识世界,在这种不完全的感觉中,他们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拟人化的画法、夸张变形的物象、神奇美妙的联想,都是他们表现自己思维方式的手段。幼儿线描画在造型上不注重外表形象的模拟,而重视内在情感的表达,打破“形象”的约束,这是保持童真、童味最原始、最自然、最精彩的“艺术品”。

二、运用简单的工具,激发幼儿对线描画的创作欲望

水彩笔、油画棒等都是幼儿的绘画工具,种类繁多,色彩鲜艳,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很容易被这五颜六色的绘画工具分散注意力。而线描画的工具很简单,一般只需要一枝铅笔或一枝黑色水彩笔就可以了。线描画重在绘画的内容及过程,不需要考虑色彩搭配是否协调。在教学中,抓住幼儿对线描画的兴趣,因势利导,充分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幼儿不仅通过线描作品能感受成功的喜悦,还能从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孩子,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孩子兴趣、刺激孩子的材料,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我们的绘画工具可以尝试从单一的笔拓展到增添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如:稻草、石子、滚珠、棉签等,活动时孩子的创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既引起孩子们的主动探究思考,又激发了其创作的表达欲望。

三、欣赏经典作品,发现线描画的独特魅力

大班幼儿在一定线描画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为了引导他们能构思出更好的作品,我认为有必要让他们欣赏一些经典线描画的作品,从中发现线描画的独特魅力。我有选择性地提供一些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让幼儿欣赏,如徐悲鸿的骏马图;齐白石的虾;毕加索画中那破碎的体、面、线条;达・芬奇那冷静、准确的线条;梵高那弯曲动荡的线条……这些都成为孩子们的欣赏材料,并将一些好的作品布置在区角,供幼儿随时欣赏。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幼儿感受到了线描画与众不同的美感,激发了对线描画的兴趣,感受到线描画是如此有趣,为幼儿今后更好地展开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挖掘环境教育因素,丰富幼儿感性经验

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神奇的线条、花纹,如:衣服上、布料上、家具上、扑克牌上、餐具上……只是被我们忽略了。我认为,带孩子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感受生活中的装饰给人们带来的神奇美感是很有必要的。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发现装饰物品的花纹、图案的排列规律,总结它们的装饰特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提供机会、材料引导幼儿将这些图案、纹样进行搜集和记录。我在班级活动室创设了“神奇的线描世界”这一区角,为幼儿的大胆表现提供支持,鼓励幼儿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墙面上变得琳琅满目,各种主题的线描作品都有,如:《有趣的餐具》《神奇的靠垫》《漂亮的裙子》《伞》《奇妙的鱼》……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的设计,课余时间,孩子们不再你追我打,而是互相欣赏各自的作品。

五、注重装饰技巧的递进,激发想象力

孩子的绘画不需要规定具体的模式,不要求如何的逼真、形象,反之只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线描画跟绘画技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孩子们掌握一些装饰技巧,充分发挥想象,便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线条是线描画最基本的语言。我运用各种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产生对线条的兴趣。如:钢丝、电线、毛线等材料,让幼儿自由给它们定型,可以弯曲成波浪线、可以卷成蜗牛状的螺旋形,可以拉直成直线形、三角形、半圆形等,在自由的摆放、记录的过程中既学会了直线、弧线、曲线等多种线条的绘画技巧,又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

线条本身的美感体现在线的疏密、浓淡、粗细、长短等变化上,如何让幼儿理解不同线条的对比关系呢?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大树,再让他们亲密接触大树,感受大树的纹理,最后请他们挑选合适的作画工具画大树。结果很多幼儿选用粗的记号笔勾出大树的树干,然后用细的笔画出大树的纹理和树枝、树叶。经过这样的对比练习,幼儿掌握了在画线描画时要突出线条的对比这一技巧。

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升感性经验

孩子们的线描作品全凭自己的想象和感知,是一种完全的自然画法,夸张、稚气的线条都是幼儿作品的闪光点,所以对作品中的“拙味”“怪味”和“稚味”应予以鼓励,提高他们的兴趣。在评价过程中可灵活采用幼儿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并注意随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如:每次幼儿完成作品后,我都会将全体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孩子们互相参观,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互相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幼儿互相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幼儿互相学习的兴趣。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6

关键词:教学;对话;阅读;感受;交流;体验

克林伯格曾经说过,“教学本来就是形形的对话。”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必须在对话中进行。”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关于阅读教学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运用到了教师质疑、学生讨论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对话形式。阅读,作为师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一种基本方式应该也是对话的一种形式,通过它,可以强化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文本、与人物、与自我的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对文本的感知更深入,对人物的剖析更全面,对人生的感悟更透彻,在潜移默化之中辨明了成长的正确的方向,获得了身心的全面的发展。

一、以阅读促进对话教学的概念

所谓对话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它是思想交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简单的思想交换,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行为。即:一方在听取对方的观点后,也可表达自己对某事的看法或观点,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阅读则是指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它既包括带有欣赏意味的“看”―― “阅”;又有包涵独立思考过程的“领会” ――在自己理解基础上的“读”。我们以阅读促进对话教学便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欣赏作品,倾听作者心灵告白的同时自由地表述自己的心得、素养,倾诉出自己的领会。以阅读促进语文课堂的对话,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与自我展开心灵的对话,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片断阅读、朗诵来抒发自己特定的感受和体验,然后把经过了思考的体验与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再挖掘出灵感的清泉,使对话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更有意义,使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了解更清楚、更深刻,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更快速、更全面,从而为今后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打下的基础。

二、以阅读促进对话教学的具体形式

1.与文本对话――一句话谈感受

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心灵对话的媒介,它也可以是学生直接对话的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首先要有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更加深入,教师可经常采用一句话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散步》一课,有教师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思考之后说道:

这是一次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散步。

这是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这是一把由爱心撑起整个世界的大伞。

……

如果说第一句话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层面的话,那第二句就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第三句已经加入想象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反复思索和交流之后灵感的突然闪现,是阅读和对话的结晶。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欣赏了文本,对文本有了一个全新理解,与文本展开超越时空的精神之约,内心才会产生高质量的见解,才会有如此的真知灼见,教学的对话也会更精彩、更深刻。

2.与人物对话――多角度感悟人生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人的心里压力越来越大,而这种压力在还是花季少年,本不识愁为何物的中学生身上也极为突出。于是学生在周记上大吐苦水,有些甚至还有悲观厌世的情绪流露。个别学生整日愁眉苦脸,情绪不佳。语文教学也就成了人生观教育中的一块肥沃的土壤,语文老师只要勤于开垦,善于打理,在这块土壤上就会开放姹紫嫣红的人生之花。如: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到普希金身处逆境却永远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高贵灵魂的同时,让学生与自我对话“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生。”要让学生知道,普希金在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之时还能以乐观的情怀对待生活,自己生活中的那点苦痛与作家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教师字字真言的话会像一块石头投在学生心灵的河流里,激荡起他们内心的层层涟漪,学生在自觉的与自我对话中深化了内心的体验,健全了自己的人格。

诸如此类的阅读体验方式还有很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多角度感悟人生,还应紧紧结合文本的内容以自由的方式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进行多种主题的体验。比如,学了《陈太丘与友期》,我让学生领会诚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学了《观舞记》和《竹影》,我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美》……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具备了一颗慧心,就能在不起眼的地方找到那些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琴弦的突破口,使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倾泻心灵的清泉,通过阅读达到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的目的,从而能够在不经意之中涤荡他们的灵魂,提高他们的修养。

新课程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文本,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与他们同欢喜、共悲欢,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洗涤,灵魂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抓好这一环节更有利于学生内心素质的提升,促进他们与文本间更深层次的对话。

语文教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神奇的境界,在那里,时空界限已被打破,心灵之门互相敞开,思维的翅膀在纵情飞翔,教师通过巧妙的指点、精心的设计,就能使学生走进文本,面向书中的人物,直视自己的心灵,面对丰富的生活和神奇的人生,不断的思索,不断的体验,在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