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从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从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1
本文首先回顾了消费者购买行为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其次提出了心理场理论,通过己有的对消费名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概括出心理场由产品功分析了心理介质是如何对心理场做出变换的,构建了消费心理模型。最后,论文对研究的成果做出总结,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场;心理模型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媒体广告铺天盖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销手段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这些在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创造了便利性、提供了多样化信息的同时,增大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的复杂性。
2.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消费心理及购买决策的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本研究将在该领域内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理论体系。在现实意义方面,金融危机过后,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无论对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有重要的意义。从企业角度,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对企业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3.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综述
消费者是指直接消费产品或服务的人。消费者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行为活动,指的是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而发生的购买品的所有行为活动,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西方对消费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至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性决策人的消费行为阶段;情感体验人的消费行为阶段;行为主义的消费行为阶段。
4.消费者购买决策综述
下面我们将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来对消费者进行研究,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是购买活动的主体,不论消费者是否做出购买,其内心都会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和思考,针对不同的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者是如何做的购买决策的对我们研究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
1.尼科西亚模型
尼科西亚在1966年的《消费者决策程序》一书中提出了这一决策程序,认为消费者行为源于厂商特性―与消费者特性,并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看成是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信息形成态度;第二部分,信息收集与方案评估收集与产;第三部分,实施购买行动;第四部分,信息反馈。
2.霍华德和谢思模型
霍华德和谢思模型经修订于1969年正式形成,来源于“SR”模式,引入满意度理念,主要用来解释一段时期内的品牌选择行为,其重点在于解释是否会重复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
3.E.K.B.模型
E.K.B.模型是1968年提出。该模型较全面的解释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过程,具有对不同情境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并与消费者具体的决策行为相一致。
4.多属性态度模型
伊利诺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Martin 提出了多属性态度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在整合过程中通过结合对产品的显著信念的评价和信念的强度,态度就是这些好坏结果的加权总和。
二、消费者心理的研究
我国人口现在已达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生存都会购买产品,都可以称为是一个消费者,所以这么庞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一点已经被国外的许多企业所熟知,所以他们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吸引中国的消费者,最突出的便是零售业,他们在许多大城市建立了大商场、大超市。甚至有的消费者本来没有购物的打算,只是想去逛逛,结果进去逛完之后总是大包小包的买了不少东西。针对大商场和大超市如此流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此巨大,其原因何在呢?下面我们将用场的观念来解释,探究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场是怎样形成的?
1、心里场概念
心理场的概念最早是由勒温提出来的,在此将其应用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有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内部心理因素也有好多专家、学者研究过,在这里引入心理场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更有合理性。心理场具有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以看成是心理场对消费者的一种场化过程,消费者的许多购买决策都是在心理场的作用下产生的。
2、心理场系统有以下特征:
(1)交互综合性,心理场系统中的三个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开放性,心理场系统不可能是封闭的系统。
(3)动态性,心理场中的各个子场组成要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心理场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三、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购买决策心理过程是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销研究的核心内容。从消费者的角度说,了解购买决策心理过程,能够克服自身的不理性消费和盲目性消费:从营销实践角度而言,有助于企业进行有效地市场细分、市场地位以及制定明确的营销战略组合。消费者行为模型为研究和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基本框架。本文结合西方学者的 “刺激―反应” 模型和中国实际,构建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1、 消费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普遍性的种行为活动。
比较著名的消费者行为模型有:尼柯西亚模型 ,恩格尔―科拉特布―布莱克模型(简称E.B.K)、霍华德―谢恩模型,而霍华德―谢恩模型更强调消费者购买的早期情况,认为态度和意向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以往消费行为模型的学习与比较,结合中国的经济状况,提出了“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2、购买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由于缺乏某些心理和身体素质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须的对客观条件的反应。
3、购买动机
一般而言,动机有三种要素组成:需要驱使;刺激强化;目标诱导。由此可见,动机受需要的强度、购买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信息搜集
由于中国消费市场的不规范性,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使得消费者需要花大力气搜寻信息。
5、决策
这是整个购买决策模型的核心环节,也是消费者心理冲突与矛后的环节,决策过程包含系列的心理活动同时,决策也受以往知识经验、结合自己的经济状况,对各种品牌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购买标准。
6、购买
消费者在决策以及形成自己购买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购买行为,购买过程有一定的个体倾向性,个体由于经常或者习惯购买某种商品而拒绝了其他同类物美价廉的商品。
7、购买后评估
在使用了产品和服务后,消费者会将其实际水平与期望水平进行比较,并体会到满意或者不满意,为以后的购买决策服务,改进以后的购买决策行为。
四、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1、研究的局限性
(1)由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复杂性,本研究预先设定了研究的情景,即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因此,对于其他情景,本研究没有涉及。
(2)样本的局限性。所选用的样本数量和所调查的消费者难免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加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展望
(1)购买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
对购买决策过程的研究,现在的研究更多的是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对生理机制的研究较少。今后应注重运用生理学以及生理解剖学相关知识,采用实验的力法(如ERP),找出人脑中影响决策心理过程的相关区域,借助仪器设备进一步研究购买决策的生理机制。
(2)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心理学相关理论相结合研究,共同探购买决策的心理过程。
以往研究只注重经济学宏观的购买过程或者是关注微观的购买心理活动,今后应把宏观的购买过程与微观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
(3)网络时代下,购买决策具有怎样的新特点
由于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虚拟的网络中购物,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消费者的决策心理具有怎样的新特点,与传统的决策心理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等。
参考文献:
[1]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力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消费名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
[3]顾文君.顾客消费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衡风玲,赵爱琴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北京丁业大学出版社,2008.
[5]黄凌.归因风格及情绪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雷霞.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实证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新旺,刘金平.决策心理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8]梁汝英.消费者行为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从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2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你只要开题报告吧 我再上传点例文你对照下,
还有网站自己去看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 要 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三个元素组成,即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通过对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分析介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可持续成长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实践中难以回避的话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企业具有双重性:一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有经济属性;二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又具有社会属性。当今社会,人本主义思潮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远,范围日益扩大。要求企业重视经营行为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成为理所当然。因此,企业的目标定位应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观念转变,把追求利润与对社会负责统一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经济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赢利有一种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好处。其中包括:提高企业声望,减少企业运作成本;提高销售率和客户回头率;更容易招募到优秀员工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减少常规性错误和事故;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增加企业赢利。所以,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赢利并不是对立的,现代企业所推崇的回报大于索取的哲学原则,用双赢思想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也逐渐在改变企业的目标与标准。
扩展: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XX,(4)
从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商标跨学科翻译文化
一、引言
商标翻译的学术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尤其是国外商标的汉译更是成就喜人。研究的视野逐渐拓宽,已经不再局限于就商标翻译论商标翻译,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商标翻译的问题,从而把商标翻译研究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而商标翻译研究的进展又促进了商标实践,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地高速发展。因此,本文拟从跨学科视野的角度探讨我国商标翻译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希望以此引起学界和产业界对商标翻译的高度重视。
二、商标翻译的跨学科视野
商标翻译实际上指商标词的翻译。从表面看,商标翻译是应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实现商标词的语言转换,而实质却是文化的传播,因为商标词的选择和使用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商标翻译还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心理语言学、经济学、营销学、品牌理论、广告传播学、消费心理学和审美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多种学科和领域。如果商标翻译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或局限于翻译层面,就会作茧自缚,限制学术研究视野,影响商标翻译质量。只有引入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研究驰名商标英译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提高商标翻译质量。
1.文化与商标翻译
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从命名到翻译的各个环节都与文化有密切关系。人们在商标上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寄托了无数美好的愿望。众所周知,在中华文化里非常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商标命名与翻译与其说是经济活动,倒不如说是文化活动。因此,商标翻译决不是简单的文字之间的转化,更是文化之间的交融。商标翻译必须从单纯的文字翻译提升到文化翻译,实现文字翻译与文化翻译的完美结合。为此我们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对两种异质文化的研究(朱耀先,2003),力争使翻译出的商标词成功实现文化再现,既再现源语的文字美,又再现源语的文化美,在促进商品销售的同时促进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或者说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商标词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商标词的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商标翻译要求译者挖掘其负载的深层文化, 以准确有效传达商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但文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象、思维模式、社会习俗、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到其所在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总是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对方和判断对方,这就可能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结果。产生交际障碍的根本原因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相互之间实现文化认同才能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商标翻译时忽视或无视两种文化的差异,轻者造成交际障碍,导致销路下降甚至失去市场,重者导致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心理因素、行为规范(包括法律法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和交际场合等方面的冲突。如果不重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就很容易造成文化失语现象,这在汉语商标英译中尤为普遍。因此商标翻译必须认真重视、研究和解决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译入语民族文化的可接受性、禁忌、民俗风情、习惯等,在兼顾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基础上得体、准确地传达原商标的商品信息、文化信息和审美信息,消除文化失语现象,尽力避免文化冲突,防止语用翻译失误(蒋磊,2002),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
(2)消费文化与商标翻译。传统消费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有的时候甚至根本不是)为生存而进行的物品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从物品消费发展到符号消费即文化消费――以物品消费为载体的心理和文化需求的满足,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孔明安,2002)。在西方世界,尤其在美国,消费文化热正在兴起,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变得注重欲望、张扬和享乐。消费文化来势凶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蒋道超,2004)。国内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普遍而深刻的变化,已经开始从物品消费发展到欲望消费、符号消费、品牌消费和偶像消费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消费,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消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地位符号”,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进行认真研究,探讨对策(郭景萍,2004)。
2.美学与商标翻译
美学中的翻译问题和翻译中的美学问题的统一构成翻译美学。它运用美学和语言学、文化学的基本原理来探讨翻译中的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接受者的地位和作用是译者主要考虑的问题,以便确定其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能采取的对策,使译文具备与原文同等的审美效果,实现译文与原著、读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毛荣贵,2005)。译者必须充分运用多种创意手段以吸引消费者,所译出的商标词应做到通俗精炼、新颖独特、形神兼备和富有文化蕴涵,译语消费者与源语消费者获得相同或近似的审美感受。
3.功能对等或等效翻译理论与商标翻译
按照等效原则, 商标翻译强调译文的效果。商标的译名应同原名一样在语言功能、营销功能和文化功能上等效,目的是使译文读者(外国消费者)产生与原文读者(本国消费者)相同的感受,进而产生购买的强烈冲动,并将购买冲动迅速转化为购买行动。
4.翻译目的论与商标翻译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首先要考虑的是译文的预期目的。就商标翻译而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国外消费者的注意并产生强烈兴趣,能达到商品销售目的,实现商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只要有助于这些价值的实现,译者完全可以别出心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商标翻译具有开放性,商标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重新定义、阐释和命名的过程。因此,商标翻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译者不必拘泥于刻板的翻译标准,采取大胆创新的翻译策略(刘法公,2002)。要成功实现商标汉英翻译的再创作,既需要译者的语言、文化、艺术的综合能力,更需要译者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刘法公,2003)。
5.语言学与商标翻译
(1)符号学与商标翻译。符号学的翻译原则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依照该原则,商标翻译不但涉及指称意义的对应转换,而且还包括联想意义的转换,以便译名商标与原名商标具有同等效力(李淑琴、马会娟,2004)。
(2)词汇学与商标翻译。词汇的联想是词汇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有语音联想、形式联想和意象联想。相当多的词汇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词汇本身就是文化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语义貌似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联想意义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造成事与愿违。由于译者对异质语言文化掌握的局限性,在商标名称翻译中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词汇联想意义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文化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研究。
词汇的理据是词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商标词的寓意心理、听觉心理和形象心理。
(3)词源学与商标翻译。很多商标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不少直接取名于圣经、经典文学作品、神话故事、寓言、传说、童话等,如果不清楚其来历,就难以从文化角度去把握商标词的精髓,达不到商标翻译的目的,甚至还有可能闹出大笑话。我们应注意研究商标词的来源和历史背景,研究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商标翻译做到有的放矢。
6.接受理论与商标词翻译
商标译词的读者同时也是潜在的消费者。译者可以借鉴接受理论,从不同层面探讨商标的翻译问题。
7.心理学与商标翻译
在国内外贸易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同一种商标的商品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饱受青睐,而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倍受冷落。更有甚者,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水平、甚至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同一种商标的商品也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同一名称在不同的语言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民族心理差异,即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水平乃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消费者的心理差异和认知差异。要做好商标翻译,就必须重视民族心理以及不同民族的心理差异方面的研究。
8.命名学与商标翻译
商标设计者在命名商标时除了从本国语言和本国文化角度考虑外,还应将命名学引入商标翻译,结合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充分考虑译出的商标词的语言特点、会意功能、消费心理、跨文化传播和美学原则以及不同地域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文化差异,如价值观念、语言环境、民族习俗与民族性格、宗教禁忌、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政治历史传统等,兼顾中西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使商标译名中西合璧(孔令翠,2005)。为了搞好商标在国内外的定名(翻译)工作,有必要参照国际上的做法,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有专门的商标命名机构,为企业提供包括商标命名和商标翻译在内的多种服务,成立专业的商标命名与翻译机构,走国际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9.法律和语言规范与商标翻译
译名要成功在别国取得注册商标资格,就必须符合该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语言规范的要求。
10.思维科学与商标翻译
思维与语言和文化都有密切关系。在商标翻译中,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起很大作用。可以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多种翻译方法可以转达原商标的形象美,发挥灵感思维的作用转达原商标的意境美。
三、跨学科视野下的商标翻译方法
随着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日趋全球化,商标翻译要重视两种异质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既要突出本土文化,又要兼顾异质文化。要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应该在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的基础上采取“异化”与“归法”的翻译方法,做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结合,相得益彰,中西合璧,珠联璧合。
为了实现中西合璧、珠联璧合的目标,译者主要采取单纯音译法、单纯意译法、音译附加词缀法、寓义音译法、寓义半音译法、谐音双关法、文化补偿或超额译法、缩略词法、杜撰词法、谐音附义法、创意法、约定俗成法、仿词法、移译法、改译法、转译法、重新命名法等。
但是译无定法。不管哪种翻译方法,译者都应该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总之,凡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促进文化沟通的译法就是好的译法。
四、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驰名商标英译研究:一个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经过搜索有关的论文数据库和查找相关资料,笔者发现讨论商标翻译的成果非常丰硕。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少有专门讨论商标英译的论文,而专门讨论中国驰名商标英译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很显然,对商标英译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驰名商标英译的研究已经远远落在商标的汉译研究的后面,成了被人遗忘或忽视的角落。这与我国GDP已经跃居世界第四名、进出口总值居世界第三名的地位很不相称。与学术界的“不作为”似乎早有“默契”,产业界不少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也非常不重视商标的英译问题。很多企业采取拼音翻译,有的企业连拼音翻译都没有,还有部分企业甚至连网站都不能连接,更谈不上建立英文或(和)其他外文网站。驰名商标翻译中的问题随处可见,触目惊心。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商品的出口和国际形象(作者将专文讨论)。
笔者认为,应高度重视中国驰名商标英译研究,改变该研究领域的落后状况,促使商标的汉英互译协调发展。驰名商标英译研究仍然应该在跨学科的视野下进行,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研究驰名商标英译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并将成功的经验提炼为驰名商标英译理论,以指导我国的商标翻译,为知名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驰名商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为非驰名商标的英译闯出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我们向全世界输出 “中国造”商标的同时又输出中国文化,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五、跨学科视野下的商标翻译研究:任重而道远
从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4
一、前言
现代广告多如牛毛,平淡无趣的广告只会淹没在广告的海洋中,不会引人注意,也达不到传达信息的功能目的。而构思新奇,创意独特,充满着轻松诙谐氛围的趣味性平面广告,却能吸引人的眼光,提高广告受众对广告的注意及记忆效果。趣味性的平面广告往往能创造一个轻松诙谐的气氛,松弛紧张的神经,并使受众积极参与其中,在愉快的心情下自然而然地接受广告信息。那么,趣味性平面广告为什么会受到受众的喜爱?又有哪些形式特点和具体表现呢?
本篇论文首先从广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平面广告中趣味性产生的心理效应,主要是从注意、知觉、联想和想象、需要以及运用心理策略的设计说服等方面分析趣味性的表现和作用。其次,分析如何加强平面广告中趣味性的方法,最后,从趣味图形的创意方面分析平面广告中趣味性的具体表现[1]。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趣味性产生的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是广告说服的一个基本方式。富有趣味性的平面广告属于情感诉求的方式。许多成功的实例表明,富有情感特色的广告更有感染力,更会受到人们欢迎和接受。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般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而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2]。情感广告的说服作用具体表现在,积极性的情感反应会导致对广告中商品的积极态度。也就是说,一则令人愉快的广告会使受众对该广告的商品产生好感。情感性的说服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富有吸引力,令人高兴的言语刺激或非言语刺激和引起愉快的情感反应,最终将导致无条件刺激与特定广告商标产品之间的联系。其实,广告的本身仅仅是引起情感的反应。受众是怎样对广告作情感反应的,在有关的学术领域里有过不少讨论,但迄今仍未有圆满的解说。然而,这些理论和实证性的研究是具有启发的。一则广告的显示,消费者可以有两方面的反应;认知的反应(也称思维的反应)和情感的反应。通常,认知的反应导致对该广告信息的了解,即事实的学习。
三、平面广告中趣味性的创造方法
平面广告中的趣味性主要以图形创意为表达方式。而图形可以理解为视知觉的活动。作为一个图形,它首先是通过视觉途径进行的;其次它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最后它是能引起信息交流的视觉符号。图形是动态的,它是一种组织或结构,而且伴随知觉过程产生。在人类社会中,图形被认为是最能传达思想感情的媒介之一[3]。在被观看,体验,传达的过程中,会有喜、怒、哀、乐、紧张、松弛等等不同的感受伴随。对图形的感性表达,情感的流露是最重要的,情感通过图形为媒介传达出去。体验的深入,需要情感的沉淀,静默的体察,深入的感知和开阔的思维。体验是包含情感、理解、想象、体味等在内的对客体世界的反复的感受,体会和思考。体验离不开体验基础上的想象活动。图形的内容是含有精神和表情的,最重要的是,图形通过其内容所反映的令人思考的成分。在当代社会,图形的这种作用被更加明显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打破由国界,文字,语言等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以其特殊的功能被人们推崇。
四、平面广告中趣味性的具体表现
平面广告中的趣味性主要以图形创意为表达方式。而图形可以理解为视知觉的活动。作为一个图形,它首先是通过视觉途径进行的;其次它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最后它是能引起信息交流的视觉符号。图形是动态的,它是一种组织或结构,而且伴随知觉过程产生。
图形可以理解为人为创造形成的一切图和形,或者可以理解为以视觉为表达意图的途径,并能引起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具体的形状和姿态。图形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发现和创造,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在视觉要素中形成提高视觉注意力的重要素材。图形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激发阅读兴趣。
五、结论:
广告具有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等性质。趣味性是一种心理反应,而广告的创作也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受众在多数情况下,是处在无意注意的状态中,这时,广告作为刺激物,其本身的特点会影响受众对它的注意,这些特点是刺激性和新异性等,而趣味性包含刺激性和新异性,设计师经常运用颠覆惯常思维或看似不寻常但又合情合理等方式制造趣味性,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引导受众产生联想与想象,使受众从不自觉的被动状态转向自觉的主动状态,这个过程使受众乐在其中,这与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有关,人们总是对于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新异性和刺激性感兴趣,因而,趣味性平面广告可以满足受众获得娱乐的精神需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同样作为设计说服的手段,与理性诉求策略相比,情感诉求策略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趣味性平面广告作为情感诉求策略的
一种表达方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情感诉求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平面广告可以运用幽默,比喻等方式增加趣味性。趣味性在平面广告当中主要是以图形来表现,图形有着超越语言的优势,在趣味性平面广告的构成要素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图形会使受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趣味图形主要是通过形态同构、解构重组、元素替代、饽论图形、正负图形、异变图形等来表现。
【参考文献】
[1]《广告心理》马谋超著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
从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胜任力;市场营销;人才培养;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普遍存在转行、跳槽频繁两个显著特点,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市场营销人才胜任能力不足。本文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收集资料,分析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和问题,为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一、胜任力的内涵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提出了“胜任力”(Competency)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专业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可见,胜任力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整合。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胜任力特征评价法,学术界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特征也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综合国内外研究,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是指市场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优于他人的某种或某些显著的或潜在的特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见表1)。
表1 市场营销人才的胜任力特征
[特征\&具体表现\&专业知识\&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学科知识\&职业能力\&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产品推销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物流组织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工作态度、服务意识、主动性、执行力和外在形象\&]
二、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四川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于2003年招收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为了解人才培养现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收集资料,对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截止2015年6月,市场营销专业在校生共计231人,课题组发出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43份,回收率89.37%。对2010年-2014年的毕业生利用网络调查法收集资料,共计发出问卷 55份,回收问卷48 份,回收率87.27%。所有回收的问卷用SPSS19.0统计分析。人才培养主要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本文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专业定位比较准确
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在校期间经历双学科教育过程,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与医药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管理与营销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医药营销和医院营销的沟通、策划、组织、运作、管理的能力。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是医药营销和医药管理方向,学生就业主要在各级医疗机构、大中型医药企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医药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药营销、医院营销、卫生管理、医药企业管理等工作。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历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可见,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比较准确,突出了学校优势特色。
(二)课程设置内容丰富
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依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求,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结合医学院校特色背景设置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管理类课程、营销类课程、医药类课程和全校选修课程五大类(见表2)。
表 2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板块\&主要课程\&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等\&管理类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医院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财务管理、药事管理学、国际贸易等\&营销类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医院服务营销学、财务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英语、营销策划、商务沟通与谈判、消费心理学等\&医药类课程\&系统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概论、基础中医学、中药学、药物化学等\&全校选修课\&实用美容化学、实用美术、大学美育、普通话、音乐欣赏、合唱指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分类整理
(三)课程教学不断改进
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市场营销学》、《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医院服务营销》、《管理学》、《商务沟通与谈判》等核心课程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调查实训、小组讨论、营销策划、专题汇报等教学方法,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二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等教学手段,锻炼学生营销、沟通、管理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三是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专业主干课均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小组学习、专题讨论、论文、报告撰写等多样化的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践实训有特色
从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6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消费者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都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同样,消费行为有助于消费者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完形自我和延伸自我。企业在营销中既要考虑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水平,又要主动的去影响塑造消费者的自我概念。
关键词:自我概念 消费行为 营销契机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一个人关于自我的看法和信念,包括对自己人格特征的评价和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强化。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往往一致性地隐含于消费物品之中,而一定的消费行为模式又在诠释着他们的心理特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及其与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关系就一直成为西方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必须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在个性张扬和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企业的营销战略必须与细分市场的“自我”相契合,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本文介绍西方在该领域的一些新进展,并为营销活动提出一些建议。
自我概念影响消费行为
自我概念要求个体努力寻求自身表达的媒介,媒介之一便是消费行为方式。由于自我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消费行为便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同一个消费者,在同一个时间内,可以表现出类似矛盾的消费行为。实际上,表面的矛盾存在于内在的和谐,消费者倾向于借助消费来精心布局,以表现不同的自我。现实自我对消费行为的理性约束。当营销心理学家谈到现实自我的时候,消费者就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其消费行为不受暂时性冲动的影响。
现实自我(actual self),就是客观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和经济收入以及现实人际关系所决定和要求的那个自我。“穿衣吃饭,看看家当”,就是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多考虑自身实际的支付能力。现实自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在价格上。因为产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产品拥有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会根据自己的真实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概念对商品价格加以认同。如一般收入不太高的消费者,或者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较低的消费者,或者具有勤俭节约传统的消费者,他们都希望购买到价格合适又实用的商品,并希望少花钱多办事。因此,他们对商品的价格特别敏感,可能会专门选购在同类商品中价格较低的商品。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较高的消费者可能专门选购昂贵的商品。由此可见,在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中,商品价格与个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社会角色、个人愿望、情感、理想和追求等有密切的联系。购买不同价格、不同档次的商品与消费者不同的现实自我是统一的、一致的。
除了经济因素外,有研究者用自我意象一致(self-image congruence models)来解释现实自我对消费的影响。这一模型认为,当产品的属性和消费者现实自我的某一特征相匹配,它就会被选中和购买。研究者指出,现实自我并非总是考虑性价比的因素,产品折射的人格特征也占重要的决策权重,并且,现实自我与日常功能性物品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很多研究支持消费行为和自我意象之间的一致性观点。比如,早期研究发现,拥有家庭轿车的人,对自身的评价往往与他们对自己的汽车的感知是一样的:丰田车的驾驶者们认为自己比德国大众的驾驶者更为活跃、更炫人耳目。与消费者最不喜欢的品牌相比,这种一致性还存在于消费者与他们最喜爱的啤酒、肥皂、牙刷和香烟品牌之中。同样,消费者的自我意象和他们最喜欢的购物场所之间也存在这种一致性。一些特定的属性有助于描述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匹配性,包括粗糙的、精致的、兴奋的、平静的,理性的、感性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理想自我(ideal-self)对消费行为也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所谓理想自我,指一个人心目中期盼的自我,最想成为的自我。理想自我一般高于现实自我,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幻想的程度。大多数人都能体验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但对某些人而言,对这种差距的感知会导致更大的心理紧张和压力,因此产生了较强的幻想诉求(fantasy appeals),这是促动其非现实的消费行为的动机。幻想诉求促动的消费行为有两个作用,一是在特定物品的武装下,理想自我暂时在自己身上部分的变为了现实,以获得短暂的心理满足感;另一个方面,脱离自己实际情况的消费可以暂时让自己逃避某种令人厌恶的现实,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很多产品或者服务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消费者的幻想。
研究发现,那些具有社会表现力的产品或服务和消费者的理想自我联系最为密切。因为,无论在西方社会还是在东方社会,人们的公开社会身份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对社会身份的感知决定了自尊的满足程度。因此,人们倾向于向别人展示最好的“我”,即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一个人社会自尊的源泉。研究发现,与理想自我联系最为密切的产品类型包括塑形产品或服务、高档衣服、高级香水、度假胜地等。这些消费都是极为可视的,具有公开的自我展现能力。例如减肥用品或服务无论是在德国、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无穷潜力的市场。研究表明,使用这类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者声称,他们的身材和娇美更像广告中代言的明星了。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影响消费行为最大的两个自我领域。研究揭示,由于人类的社会性,人们通常经历更多的场合和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自我的概念要更为复杂和多样,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也就更为微妙而复杂,这就要求恰当的市场细分。
消费行为塑造自我概念
首先,消费行为是身份或角色的重新定位。人们的社会身份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这种身份和角色的变化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品和消费方式。最明显的例子是,结婚典礼通常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仪式,通过这样的消费仪式,男女双方在心理上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变,并且要求他人也以新的身份来看待他们。研究表明,身份和角色的改变中,首先是个体在心理上意识到将来的身份改变,并为新的身份认同做好心理准备;然而,人们倾向于用外在可视和可触的物品来证实和支持这种改变,这种心理意向就是他们发出新的消费行为的动机。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跟踪了第一次与异性约会后的女性的消费行为特点,发现,与约会半年前相比,这些女性在约会后购买了更多的男性服饰和香水,她们的理由是“通过赠礼,更相信自己步入了恋爱的角色”。新近的研究指出,人们的社会身份强烈的依赖于一定的消费方式。消费方式的变动,可以作为人们职业变动、社会流动和自我意象改变的指针。例如很多中国人购买私人轿车的热情。在实际上,购买轿车前后的收入、社会地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消费者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却突然发生了非常积极的变化:有车,意味着成为了中产阶级的一员。
其次,消费行为是自我概念的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和物品来构造自己存在的环境,以构建完整的自我,控制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个体是一定环境中的自我,比如,当人们要结识一位新的朋友的时候,总倾向于计划一定的沟通场合。通过这样的形式,人们让对方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营销专家指出,人们的自我意象往往是模糊的,营销的创新在于,用一定的产品和服务作为背景,来廓清消费者的自我意象,帮助他们构建完整、清晰的自我概念。箭牌口香糖通过创意性的广告设计,让潜在消费者构建了这样的自我:拥有箭牌口香糖,就可以拥有亲密的异,那才是完整的一个我。与此相反,当人们失去某些物品时,自我概念的完形就会遭到破坏,个性就会失去与众不同的差异。也正因如此,在需要最大限度的消灭个体的个性时,首先就是要没收个人的物品,并强制性的要求使用完全一致的生活用品。比如监狱或者军队这类强化集体身份的机构。在火灾、飓风、洪水或者地震后,消费者可能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一些人即使在接受了新的救援物品,也无法抑制自己的“自我概念”遭受破坏的痛苦,而自我概念的重新完形需要巨大的精神投入。
有研究者认为,消费行为实际上扩展了自我的内涵,即消费是自我的延伸,称为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这在日常言语中有相当多的体现,如“我喜欢穿耐克运动鞋,这让我感觉有活力”“我喜欢用口香糖让自己口气清新”等,都表明了自我的范畴扩展到了消费的边界。实际上,消费品已经不仅仅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要,而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们定义自我和社会角色的道具。消费者把一定的物品和消费方式看成自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并非所有的物品都能成为延伸自我的内容。能够轻易获得,又能够轻易丢弃的消费品一般不会成为延伸自我的一部分,而那些获取时需要付出较大“精神力量”和“物质资源”的物品,更容易进入延伸自我,比如高档化妆品、排队购买到的罕有邮票等。那些长期拥有和使用的商品也最容易成为延伸自我的一部分,如可口可乐饮料和高露洁牙膏。也正因如此,很多企业花费巨资来进行营销宣传,并不惜赠送免费样品,试图让它们的品牌和消费者自我联系起来。
研究表明,即使社会角色和身份已经非常稳定的消费者,也倾向于用大量的消费品来布置自己活动的环境,有些产品甚至沦为摆设,比如很多女性消费者的衣橱里总是塞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即使有些衣服从来没有机会穿用。研究者认为,每一件有某种心理价值的物品,都是自我的一小块,这样的物品越多,消费者的自我就越丰富和广阔,就越有存在感和实在感。
自我概念带来的营销契机
在营销过程中,考虑细分市场的人格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企业从产品概念开始,就应该考虑与潜在消费者的自我契合点,此即所谓先人格营销。
首先,企业应该考察消费者的产品自我关联域(product-self district)。产品自我关联域指产品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自我领域。消费行为研究表明,不同产品有着不同的产品自我关联域。这方面,国内的企业常常做的不是不够到位,就是明显越位。比如,某男性内裤广告,非常牵强的与男性成功的事业联系起来,倒不如更为现实点,着力于健康诉求。把同一产品分为几个不同档次是非常实用的策略,因为,使用同一个品牌就可以照顾到不同的自我领域。在广告宣传中,与现实自我关联较强的产品应该注重强调其实际的使用功能,让消费者明白能给自己带来的确切利益,而与理想自我关联较强的产品,应该着力突出其象征性的社会意义,以满足消费者的幻想。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的现实自我领域正在变得萎缩,而理想自我在决策中的权重越来越大。
其次,企业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来营造消费气氛,以塑造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人类的需要并没有历史性的变化,但满足需要的方式却日新月异,不同的满足方式导致不同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用新的消费方式来刺激消费者重新审视自我概念,是创新营销的关键。在很多方面,企业推出新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广告,可以影响消费者对自我的看法,并改变其自我观念,这就是塑造作用。如中国移动公司发起的动感地带(M-Zone)的宣传攻势,用“我的地盘,听我的”、“时尚、好玩、新奇”的宣传口号,激活了广大青少年的自我体验,教会了他们手机的各种使用方式,有力的塑造了一代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膨胀、独立独行、敢于立异、崇尚自由和时尚。与西方企业相比,我国的本土企业在改变和塑造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方面亟需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最初根源在于产品创新和营销过程创新。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和消费行为是相互影响的,这样就为企业的主动进攻带来潜在的机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企业必须考察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水平,又必须有意识地去教育消费者,告诉他们应该拥有的自我概念,以及如何拥有这样的自我概念。
参考文献:
1.Graeff,Timothy R1Using Promotional Messages to Manage the Effects of Brand and Self -Image on Brand Evaluations[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6(13)
2.Morgan,Amy J.The Evolving Self in Consumer Behavior: Exploring Possible Selves [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