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祖国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祖国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祖国的古诗

赞美祖国的古诗范文1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政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2] 于秀兰、沈益亮《古诗词教学“六字决”》《广西教育》2001年第11期p.36.

赞美祖国的古诗范文2

一、结合文本插图,叙写练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力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加上合理的想象,尝试去写一写,看图写话。例如教学《半截蜡烛》最后一部分时,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我就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进行随机练笔,提醒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用心体会杰奎琳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由于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感悟到人物的内在品质。因此,学生不仅细致地写出了杰奎琳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此时杰奎琳的紧张心情,从中更突出她的机智勇敢。

二、抓住精彩段落,仿写练笔

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模仿可以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模仿练笔是小学生进行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手段。依托文本指导学生仿写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比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中的句式就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模仿练笔。课文的第二至六节诗都以“我们爱你——”起句,采用排比咏唱的方式,从五个方面来赞美伟大的祖国,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清奇俊秀”“波澜壮阔”等词语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学完课文,我相机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进行写作训练。适时地加以提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赞美的景物:万里长城、故宫、九寨沟等;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赞美美丽的家乡,或者我们的母校等。有了文本的借鉴,以及鲜活的素材,同学们仿写的质量较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体会古诗意境,改写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得情感真挚。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写作动机进行改写训练,增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古诗《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统一,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告诫自己的儿子。全诗通过“悲”来表达其爱国之情,写临终前的牵挂,他对 “不见九州同”而感到遗憾,叮嘱儿子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尽管只有四句话,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我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观察文中插图,播放音乐渲染环境,让其体会古诗的意境。学生不仅生动地描写出当时的环境,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了学生真挚的情感,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利用文本空白,补写练笔

有些课文的某些地方在情节上稍有跳跃,叙述上有所省略,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驰骋的空间。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训练,而且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比如学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进行适当的提示,她和她的家人为何会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她们会怎样想,见面时又会怎么说,还有哪些举动等。针对文中短短的两句话,学生却能进行丰富的想象,描写的内容生动具体,读来感人至深。

五、依据悬念结尾,续写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外乎是个例子。”很多课文中的结尾都写得比较含蓄,留有余地,让学生有许多猜测的可能,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中的结合点,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文中的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学生的作品。如教学《爱之链》之后,结尾写道,乔依的妻子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这样的结尾就给读者留下悬念,让人浮想联翩。于是,我布置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同学们思考交流,继而动笔习作,续写的内容合情合理,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赞美祖国的古诗范文3

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赞美祖国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 小学古诗 创新教学 综合能力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赞美祖国的古诗范文5

一、课始,以趣味为导引

古诗教学导入,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引发学生兴趣。如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课时,可先用课件展示诗人年青时离开家乡意气风发的样子,并旁白:“今天我已20岁了,我要离开家乡去远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再用课件展示诗人暮年归来两鬓斑白的样子,同时加旁白:“今年我60岁了,我又回到了我可爱的家乡。同学们,你们看我有哪些地方变了,哪些地方没变? ”同学们一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胡子变白了”;有的说:“说话的声音没变”……孩子们畅所欲言,这时,再引导孩子们理解“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就很容易了。

再如教李白的《赠汪伦》时,教师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采取以“趣”导入的方法,能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讲解,以形态为手段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师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特别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师的语感、姿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师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总之,我们应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观形象性的刺激,使教学手段更加形态化。

三、领悟,以情感为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

赞美祖国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诵读;停顿;速度;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68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的特点是语言凝练、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而且,古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富有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且形式比较灵活,语言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因此,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指导学生正确诵读

小学语文《大纲》要求: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第一步。

所谓正确诵读就是按普通话的要求,字音准确、节奏和谐,不错读、不拖腔。诗歌讲求韵律,要指导学生按阴阳上去的四声和谐地诵读。诵读,用这种常见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背诵,感悟诗中的写作意境,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学习,读中感悟,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热爱古代诗歌文化的激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朗读技巧和肢体语言,引导学生诵读古诗,体会、玩味、揣摩诗的朗读语调和节奏,品味诗歌表达的意境和诗歌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思想光辉。学生可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如可自由读、可齐读、可唱读、可吟咏,声音可高可低,可快可慢,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诵读时,应注意抑扬顿挫,做到声情并茂,吐字清楚。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逐渐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走进文本,和诗人对话,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古诗《所见》一诗,在音节和语调上,“牧童骑黄牛”和“意欲捕鸣蝉”两句中,“骑黄牛”是三个阳平音节,读时“牛”要读成近似上声的音调;“鸣蝉”是两个阳平的音节,读时“蝉”要读成近似上声的声调。全诗中的“骑”“振”“捕”“闭”四个动词音节应读重音,要求学生用着重号标出。在指导的基础上,学生经过反复朗读体验,就会读准音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听录音,感受古诗朗读的音准和节奏,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朗读,真正达到正确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把握诵读的停顿和速度

诵读古诗很讲究停顿和速度,这是有别于现代文诵读的标志之一。古代诗歌,每一行有几个节拍,每个节拍包括几个音节,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小学阶段大多为五言诗,一般划分为二字一顿,三字一顿,也可以把后三字划分为一字一顿,二字一顿。还有一部分是七言诗,一般划分为四字一顿,三字一顿,还可以把前四字划分为二,二两个节拍,后三字划分为一、二两个节拍。这些都要根据诗的具体内容来划分,如《江雪》一诗的节拍划分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宿山寺》一诗的节拍划分是: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在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标出停顿符号,然后我进行范读,学生练读。这样进行音节语调指导,学生自然会朗读的抑扬顿挫。此外,在掌握音节和停顿规律的同时,我还让学生根据停顿间歇的时间进行语速训练。如“∥”表示间歇时间稍长,“/”表示间歇时间稍短,“逗号”间歇时间短,“句号”间歇时间长等。

三、注重诵读的情感体验

诗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往往渗透着诗人强烈的生活情感,政治理想和抱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读诗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教古诗《草》这首诗时,我先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上面画了一幅繁茂的草地,在微风吹拂下显出生气勃勃的样子。在投放影片后,我让学生对照前两句认真观察,然后联系野草由春夏到秋冬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体会后两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对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给以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野草不屈不挠风发向上精神的赞美。诗的后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又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至老,半世飘零,黑发变白的流浪漂泊的生活,理解诗中包含和寄托了一个回归故乡的游子的万千思绪和无限感慨。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也是表达人喜、怒、哀、乐思想的工具。古代诗歌中的语言,更是精彩纷呈,韵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许多遐想和启迪。它们有的高亢激越,有的低沉悲壮,有的令人鼓舞,有的催人奋进,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的魅力。《山行》一诗中,作者渲染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秋山风景画。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书写对秋天的赞美,反映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又回到了成都的草堂。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颜色:“黄”“翠”“白”“青”,色彩鲜艳明丽;“鸣”“上”“含”“泊”,动静相映相谐。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地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勾画这些表象组成的画面,从颜色的明丽、声音的轻盈中进而体会出诗人的欢快的心情。此外,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眼、耳、口、鼻等诸感官,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朗读是我国传统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听觉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更为具体深刻、细致入微地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还可以体会诗人炼字炼句,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使读者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参考文献:

[1] 张玉成.浅谈古诗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5).

[2] 张文花.诵诗一春秋 硕果满枝头[J].教育革新,2002(8).

[3] 侯艳艳.初中生古诗词能力培养浅谈[J].考试周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