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明威的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明威的简介范文1
海明威生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非常传奇的色彩,比如他参加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爱好打猎、拳击、捕鱼、斗牛等各种体育活动。他早期的小说创作多以反战、厌战的思想为主题,《太阳照常升起》就代表着“迷惘的一代”,表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经过战争后的迷惘心情,后期的作品则克服了早期的迷惘心情,作品中的人物也坚强起来。
另外,海明威的文笔以简洁、明快著称,他爱用日常语言,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从而创造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海明威式”文学风格,被人称之为“电报式文体”。这种风格在他的短篇小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一批批作家。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后期代表作,获得过当年美国的新闻普利策奖。
关于《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很多评论家都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这是写基督的受难,老人像基督一样历尽苦难;也有人说,作者正是用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命运观来阐释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老人是悲剧性的命运;还有人说,老人是作家,大鱼是他的作品,而鲨鱼是批评家,任何作品让批评家一批就完蛋。
总之,绝大多数学者们都认为,这个捕鱼的故事背后肯定有隐喻意味的。但是海明威自己则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老人就是老人,海就是海,孩子就是孩子,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他曾说过他同意伯・贝瑞孙对《老人与海》的评价和解释。艺术史家贝瑞孙说:“《老人与海》好比出自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真正的艺术家既不寓言化,也不象征化,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而海明威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本文主要从《老人与海》这部伟大的小说的隐喻意义层面去分析这部小说,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冰山的八分之七是藏在水面下的,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么,《老人与海》背后的隐喻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的出发点是结合海明威的生平和一贯的写作主题来研究这部小说的隐喻意义。
海明威母亲热爱音乐,海明威是六个孩子中的第二个。父亲既是个打猎和钓鱼的能手,又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受到父亲的影响,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狩猎和捕鱼的热爱。拳击是海明威最热爱的运动,他14岁时在父亲支持下学习拳击。对拳击的热爱伴随他终生。海明威中学毕业后,离家来到堪萨斯城,并且在《堪萨斯明星报》做了一名见习记者。正是在记者生涯中,海明威掌握了新闻写作的独特技巧,并形成了自己卓越的文学风格。
海明威1918年5月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并来到意大利战场。7月初,海明威的一个膝盖被打碎,身上的机枪弹头和炮弹片多达237块,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了他的体内。他在医院里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勇敢勋章和十字军功勋章,这时候他的年龄才只有19岁。29岁时,海明威挚爱的父亲因为经济困难和糖尿病用手枪自杀了,这件事情深深地影响着海明威日后的思想和情绪的发展。随后,海明威在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望山庄”动笔写《老人与海》,前后仅8周时间,海明威这位世界文豪写出了“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在他的“望山庄”把自己最心爱的猎枪放进口中,扣响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枪。
1954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产生的影响,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这部作品说的是一个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84天没有打到鱼的故事,第85天,老人独自一人出海打鱼。这一次,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老人终于捕到了一条非常大的马林鱼,并且把它绑在船边的栏杆上,但是在返回的途中,一群鲨鱼游来咬掉了大马林鱼的鱼肉,最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引来围观众人的指指点点。
接下来本文主要从细节分析海明威如何在文章中体现其“硬汉精神”的隐喻意义。关于小说中的隐喻意义,海明威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没有什么象征主义。老人就是老人,海就是海,孩子就是孩子,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但是他又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男孩、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能把他们描写得足够真,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从上面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老人与海》的背后是有很丰富的隐喻意义的。
首先是大海。大海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母性。老人对海既有依赖性,又有一种征服的欲望。大海是老人抗拒命运的角斗场,也是老人生存的环境,老人的故事正是发生在大海这个背景之中,在这片大海里,老人与大马林鱼展开了搏斗。
例如其中关于大马林鱼的描写,是晚年的海明威给予怀疑他写作能力的人的最有力的反击。因为后来海明威已经写不出什么公认的杰作了,尤其是1950年后,长篇小说《过河人林》的发表让很多人都大失所望,大家都认为海明威的写作才华已经消失殆尽。然而,海明威在重压之下没有屈服, 1952年,《老人与海》的横空出世就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海明威在文坛上的这段经历与《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很多天捕鱼不获终于收获一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的经历非常相似。显然,作品中的大马林鱼象征了海明威心中的那个宏伟的目标,甚至是创作的巅峰。
如果说大马林鱼是海明威心中那个宏大的写作目标,那么鲨鱼就是通往目标途中我们没法避免的磨难与厄运。鲨鱼代表一切忽视、蔑视以及失望悲观的破坏性力量。同时在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对鲨鱼的看法是有区别的。他最痛恨的是那“食腐肉”的鲨鱼,因为它们“朝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而对首先来袭的那条大灰鲭鲨,却说它“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的最快的鱼一样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
文章中的孩子则让本来压抑的场景变得无比温馨。孩子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孩子这个形象里,作者寄予了自己的深切希望。孩子总是一如既往地站在老人的身边,无论外界怎么怀疑老人的捕鱼能力,他就像老人最忠实的臂膀一样支持和关心着老人。“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他从没梦见过这孩子。”
很显然,在这里,孩子被作者寄予了一种希望的象征,他是老人新的生命的延续,就像那在海滩上玩耍的狮子。在小说中,作者非常偏爱狮子,“狮子”在作品中是权力、强盛和力量的象征,更是男性的象征。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海明威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肉体的伤害创痛日甚一日地折磨他,使他患上了精神抑郁症,这一切都在梦境回忆中的狮子身上得到了慰藉。
最后就是老渔夫桑地亚哥了。老渔夫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硬汉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战斗的力量。老渔夫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一位悲剧式的战斗英雄,他代表着海明威这一生追求的硬汉风格。
在老渔夫桑地亚哥身上体现着人类面对困境和死亡时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与海》的原型古巴渔夫富恩特斯是海明威的好朋友。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被他搭救,从此两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老人代表了整个人类面对挫折面对厄运时的不屈精神。《老人与海》是一部海明威对待人生的宣战书,是人在这个充满了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对这个冷酷的世界做出的最伟大的呐喊与斗争。也正是这种呐喊与斗争,使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启发着人们的细细思索。
另外,小说还有很多地方暗示着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场景,例如其中的一句,当桑提亚哥看到星鲨时,他的喊叫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里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喊叫声”。这里的场景明显就是暗示耶稣基督为人类的苦难受难的思想。“他扛着桅杆坐在那儿” “两条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两只手心朝上,就这样瞅着了”这些带有非常明显的描写的语句在很大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一种无言的倾向,正是这种无言的倾向表达了作品背后那隐喻性的意义。而海明威也正是以这种无言的、隐晦的方式向他的同胞、向世人传递他对现实的莫大悲哀和他的复杂心情。
在《老人与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老渔夫在同鲨鱼搏杀的时候,他说:“那你尽可以去毁灭一个人,但不能打败一个人。”这句话流传甚广,众人皆知,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老人与海》就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全文也是围绕着这样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组织起来的,这也正是这部小说最高意义上的隐喻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余光中,译.台北:重光文艺出版社,1970.
[2]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张爱玲,译.香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
[3]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董衡巽,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5] [美]董衡巽,编选.海明威谈创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6]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7] 丘平壤.海明威研究在中国[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8] 吴然.海明威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9] 杨仁敬,编著.海明威在中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0]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海明威的简介范文2
海岩,(sì)海岩,2003年中国十大文化人物,被称为中国收入最高的作家。长篇小说《便衣警察》获首届金盾文学一等奖、电视剧金鹰奖、飞天奖、金盾奖;长篇小说《永不瞑目》获中国第二届人口文化奖;电视剧本《玉观音》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电视剧本《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获第十三届北京电视春燕奖“最佳编剧”;长篇小说《深牢大狱》获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征文佳作奖和金盾文学奖。还著有《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平淡生活》、《死于青春》、《海岩文集》、《我笔下的七宗罪》、《煽》等大量文学作品。但海岩曾经这样总结自己:一流的室内设计师,二流的酒店管理者,三流的作家,四流的编剧。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大多数人熟知海岩,是因为他的“三四流”才华。在他的头衔中:现任锦江国际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国有资产青年总裁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等等,但他最引以为傲的头衔或许要算“北京黄花梨博物馆董事长”。
痴迷 只为数年前那惊鸿一瞥
文物专家王世襄编著的《明式家具研究》中记载,“中国最好的明式家具都是用海南黄花梨制作的。”此书一经问世,黄花梨家具价格猛然飙升,上世纪90年代初期,黄花梨明式家具由西到东,又由东到西形成了一个收藏。这成为海南黄花梨家具受到海内外藏家热烈追捧的一种原因,而另一个使黄花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则是“物以稀为贵”。黄花梨木产地在世界上只有3处:越南、老挝和中国海南。黄花梨木一般要生长500年才能成材,砍下后的木料还必须放置至少20年时间才能做家具。黄花梨木生长期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碗口粗的树干,当遇到恶劣的生长环境,便会虬结,与环境抗争,从而形成特有的节疤现象,也就是黄花梨木充满神秘色彩的“鬼脸”花纹。每一处鬼脸“都浓墨淡彩、无一雷同。”这种浑然天成的独特禀赋,使黄花梨木一跃成为明清皇家家具制作的专用材料,并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尊崇。
而海岩与黄花梨结缘,则源于十多年前的一次偶遇,“那时和几个朋友路过北京燕莎的元亨利明清家具店,我想下车去看看,朋友们说那里卖的是黄花梨家具,看了会中毒,就拔不出来了。听他们这么说,我更要下车一看究竟,果不其然,这一看,中的毒到现在还没有消退。”海岩笑称,可能自己年纪大了,审美口味也慢慢向自己的本土文化回归。
收藏界品类繁多,为何独独偏爱黄花梨家具?对此海岩笑言,自己入行晚,精力、资金都有限,收藏不如精一些,“我最初就定在了中国传统家具范围内,主要研究学习明式家具。在明式家具中,主要收藏黄花梨家具。在黄花梨中,主要收藏新仿黄花梨家具。因此,当前在收藏新仿明式黄花梨家具的人群中,我的收藏是有些影响力的。”说到此,海岩不无些得意。
爱好 治好抑郁症却让他成了“吝啬鬼”
从饭店董事长、作家到收藏家,海岩直言,自己每天看的都是报表、合同,根本没时间养心养身,收藏黄花梨是他的唯一快乐。“中式家具有一种文化传承,每次欣赏都会有新发现、新感觉,别人是大隐于市,我是‘大隐于古’。”他还调侃称,黄花梨还能抵抗自己的轻微抑郁症。“有一段时间我看见什么都烦心,医生说可能是轻微抑郁症,不是多大的事儿,要是有一个爱好,病就能不药而愈。”
海岩说以前他不太理解张伯驹为了一幅画,就把自己的宅子卖了,他老婆不给他钱,还躺地上不起来。他觉得这就是一个故事。现在,他俨然成了另一个张伯驹。对于明式黄花梨木家具的收藏爱好,让这位高产作家、酒店高管总是被缺钱困扰。
“家里有一个人痴迷于收藏之后,这个家就会变得穷困潦倒。”海岩笑说。据说他那条米色卡其裤子是他现在最好的一条裤子,但裤腿边已经磨损。现在穿的鞋子,也是又开又粘,补过很多次。去饭馆吃一顿饭都要算来算去,想着怎么省钱买黄花梨家具。甚至“买根油条都要想半天!”即便如此,他还是沉浸在自己的黄花梨家具世界里,乐此不疲。
海岩笑说,黄花梨曾让他没钱买股票,“在我开始收藏黄花梨几年之后,股市就起来了。当时周围很多朋友拿钱进股市,而我却没有钱了。买名车、豪宅的钱如果买个黄花梨条凳该多好。”对于收藏者来说,最大的遗憾就是错过,海岩也不例外。“因为黄花梨诱惑太大,我曾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去看黄花梨只带来回打车的钱。这样,看到中意的黄花梨家具,虽然心痒,但只能忍下。隔一周再去看,如果仍然爱不释手,那么第三周就带上钱包。但有很多次,第二周去看时,那件黄花梨就已经被人买走了……”有“错过”的遗憾就有“捡漏”的意外之喜,海岩透露,有一次拍卖行公开拍卖黄花梨家具,竞争激烈,本来他没抱任何希望,没想到竞价对手被一个朋友电话影响了注意力,拍卖槌落下,他也因此获得了一份意外之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花梨家具,无论是明清时期的,还是当代高仿品,价格都不断攀升。1996年秋,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在纽约总部举办了一场中国古典家具拍卖会,这是国际拍卖公司第一次举办中国古典家具拍卖会。拍品中价位最高的是一件清代黄花梨大座屏,以100万美元被美国一家博物馆购藏,加上佣金,相当于1000万元人民币。这次拍卖无可争议地标志着中国古典家具已经跻身于世界级重要拍卖品行列。2004年,在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清黄花梨雕云龙纹4件柜以1100万元成交,创下当时国内古典家具拍卖最高价。可以说,黄花梨家具行情一路看涨。
十余年的收藏经历,让海岩汇集了一屋子总计三四百件黄花梨家具,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杂项等一应俱全。黄花梨木的价格也从他刚入行的100块钱一市斤,暴涨到现在的1万到2万块钱一市斤。海岩直言,自己当初进入收藏圈时,从未想过靠它挣钱,反倒是搭进了全部身家,如今黄花梨和十年前相比已经涨了上百倍,他也从未想过往外卖出,“有人说我聪明,也有的说我傻,让自己这么辛苦,这么折腾是为了什么。对我来说,黄花梨已经变成我新的事业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事业。”
分享 独乐了不如众乐乐
海岩第一次购置黄花梨家具要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只是为了在自家的西式客厅里摆上一两件中式家具,结果在好友马未都的怂恿下,花20万元购置了第一件黄花梨木家具――“明式黄花梨独板平头案”。“四条腿,上面一块板,特别简约,连束腰、线条都没有。”明式家具那种不事雕琢的造型与线条,对西方现代家具的极简风格具有启蒙价值,成了西方现代家具的鼻祖。至此则一发不可收拾,当初他四处收黄花梨家具时,压根没考虑过升值,“当时海南黄一市斤一百多块钱,很多人劝我别收了,肯定没上涨的空间。但我纯粹是出于喜好,没想到这些年涨了上百倍。”
“黄花梨不温不燥,不卑不亢,不寡不喧,特别适合打造简洁凝练的素身家具,所以但凡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会对明式黄花梨家具产生共鸣,黄花梨家具也被称为文人家具。”虽然海岩说自己的作家身份跟收藏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是他痴迷于黄花梨家具的主要根源。“你看黄花梨的纹路行云流水,华美而且绚烂,千百年的风雨铅华,在她的光泽及木质之中留下鬼斧神工,台风扭曲树干形成的错节纹,枝杈疤结形成的鬼脸纹,还有麦穗纹、蟹爪纹、山纹、流水纹等,古人运用各种仿生的想象将这些纹路比拟出来,足以让心领神会的美妙意境沟通古今。”
出于对黄花梨家具的爱好,海岩不仅陆续收藏了上百件精美的黄花梨家具,更是耗费多年时间,在北京城郊筹备了一座黄花梨私人博物馆。海岩说,现在年轻一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我曾经在一个鉴宝节目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拿着一幅著名书法家的真迹上节目,在场专家都认为这是稀世珍宝,这位年轻人特别高兴,他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幅画卖了换iphone4。西方文化以高科技投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现在越来越强势,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正在逐渐边缘化。”海岩表示,博物馆开办后,“希望年轻人可以把这里当作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场所。”
上好的黄花梨没有一颗铁钉
海岩也为初入门者提供了一些基本的辨别标准,“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属于同一树种,但前者的收藏价值要高出许多。海南黄带有药材的降香味,颜色过渡自然,而越南黄气味比较刺鼻,深浅色彩比较明晰。而且购买时最好找专业人士陪同,遇到差价较大的家具,千万不要贪图便宜。”海岩说,时下以花梨、白酸枝冒充黄花梨,以海南黄的价格出售越南黄等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收藏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审美能力比较欠缺,是很难收藏到具有艺术价值的家具的。”
海明威的简介范文3
关键词:前景化 主题 海明威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一)海明威简介
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的伊利诺斯州。他一生写了很多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老人与海》(1952)、等。海明威的写作原则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此外,他还追求作品的简单美,尽量做到让自己的作品容易理解。他的小说的特征是:简单的句子结构,频繁使用的排比句;二、巧妙运用重复及动词的对位法;三、措词自然,避免使用抽象或过于书面化的词语。
(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故事内容简介
故事的背景是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店里。一个耳聋又微醉的老人正在店里喝咖啡。两个服务员在闲聊,等着老人离开以便打烊。事实上,年纪大些的服务员不情愿打烊,而年轻侍者则想早点回家。当喝醉的老人想要再点一杯白兰地时,年轻侍者拒绝了。最后,老人付了账,离开了。之后,年轻侍者匆匆赶回了家,而年老侍者则进入一家酒吧,想找人聊天,因为他一直被失眠困扰着。然而,酒吧里的招待员态度却很冷漠。最后,老服务员只好回了冷冷清清的家。这个故事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也是海明威虚无主义的典型代表。
二、前景化简介
前景化是文体学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张德,1999),指的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前景化故意违背日常语言的规律,用隐喻、头韵等写作手法,给读者以清新的感受。Leech and Short (2001)将前景划分为八类:1.词汇变异,指的是词汇的创新(秦秀白,1983);2.语法变异,指存心违背语法规定的条条框框,用不合语法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3.语音变异, 指的是文本别显眼的语音现象,如头韵、谐音、字首音省略等;4.书写变异,指的是特殊的书写形式。在一些小说当中,有时正常的语言形式里掺杂着比较新奇的书写形式;5.语义变异,指的是当一个不合逻辑的因素出现在小说中,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看做是语义变异;6.方言变异,是借用某些方言的某些特点,以达到各种不同的目的;7.语域变异,是指借用某种语言的词语或语言形式,来达到某种效果;8.背景变异,是指某些词语或短语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意义。小说中的前景化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表达效果,给读者以新奇的感觉并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
三、《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前景化特征分析
(一)语义变异:重复的词语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有些词语是重复出现的。这种重复是有意义的,且跟主题有紧密的联系。小说中,第一个重复出现的词是“nothing”。小说虽短,但却出现了八次“nothing”以及21次“nada”(西班牙语,意为“nothing”)。很显然,“nothing”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词。它为表现小说主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故事开头,两个服务员谈论了老人的自杀事件,并且首次提到了老人自杀的原因是他绝望了。初见“nothing”这个词,我们很难猜出具体要表达什么意思,只有继续往下读,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它。咖啡馆打烊之后,年老的服务员走进了一家酒吧。接着便是一长段的老服务员的心理描述。从中可以看出,“nothing”的真正所指了。“它不是恐惧,不是害怕,这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感觉了。所有的都是虚无的,连人也是虚无的。所以人们需要明亮,需要整洁(Hemingway, 1933)。”他深刻体会到,虚无的状态是致命的,让幸福变得遥远。这就是“海明威的虚无主义”。老侍者明白,喝酒的老人正遭受着虚无的折磨。他认为,人人都受到虚无的困扰,包括他那年轻的同事。故事中的虚无指的是黑暗、孤独以及绝望。这种虚无可以让人无法入睡,最终选择死亡。第二个具有高频率的词是“night”(包括一个“tonight”),共出现十次。此外,还有十二个“light”(包括一个“well-lighted”和一个),以及十个“drink”(包括它的过去时和过去分词“drunk”and“drunken”)和三个“shadows” 等等。所有这些重复的词语给读者的印象是,人类生活在阴影、黑暗、孤单及绝望当中,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然后慢慢地将读者引向作品的主题。因此,这些将词汇重复是读者表达内心世界的一个有效的写作手法。
(二)方言变异:特殊句式
小说的结尾有一些含有借入语的特殊句式。如:“some lived in it (refers to nothingness) and never felt it but he knew it was already nada y pues nada y pues nada. Our nada who art in nada. Give us this nada our daily nada and nada us our nada as we nada our nadas and nada us not into nada but deliver us from nada; pues nada.”特殊的句式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也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这些句子当中,出现了二十次“nada”。这个词语的重复传达出了乏味之感。而这种感觉是跟主题相关联的。对于海明威来说,“nada”(虚无)的阴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品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是活在虚无中的。他们在跟各种精神上的、物质上的困难斗争着。这样的句子,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帮助他们很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风格变异:措词简单、句子简短
作者的写作风格可被视作前景化的手段之一。我们已经提过,海明威典型的写作风格是:运用简单易懂的词语,简短的句子结构,直奔主题、忽略细节(张德禄, 1998)。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复杂的句子或短语。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是简短易懂的。然而,虽然文本易读,读者仍然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弄清楚作者到底想要强调什么,表达什么,因为简单易懂的词语背后暗含着深奥的涵义。因此,写作风格的变异事实上是重要的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
四、结语
作为海明威的著名作品之一,《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作者虚无主义的典型代表。海明威之所以强调虚无主义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是由于他自身的悲惨经历。父亲的自杀,一战、失恋、无数次面临的困难,都让他变得悲观,觉得一切都是虚无的。他的悲观情绪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读者。但是,他的作品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当然这不是他的写作目的。相反,他是想让读者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终找到有效的途径摆脱虚无,勇敢地追求幸福。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 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In Jean Jacques Weber (Ed.),The stylistics reader.London: Arnold,1971:57-85.
[2] Leech,G.,& Short,M.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London: Longman,1981.
[3] Leech,G.N.& Short,M.H 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秦秀白.简明英语文体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海明威的简介范文4
[关键词]海明威 语言特色 现代叙事手法 老人与海
简介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
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海明威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hand. 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too. (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 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 而且, 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 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 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 又忿恨不已, 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 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 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其用词而言, 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是简明、易懂。动词如: need, make, cut, eat, use, take 。将形容词变成动词和名词的形式, 如: an2gered, weakness 。从句子结构频繁使用He does something. 简单的句式。主语是he, 谓语以使役动词为主。由于使役动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动作发生并完成, 因此这类句型就成了动作的执
行者做一件事, 并使其行为产生预期的结果。在《老人与海》中, 这类句型和描写具体行为的短小动词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从整体上传达出一个基本意义: 老人是个行动者, 他的行动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这完全符合海明威塑造“硬汉”形象的一贯追求。
在《老人与海》中, 作者充分使用贯穿小说的人物桑提亚哥和他忠实的助手兼朋友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或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的最新战况, 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
如:“Tell me about the baseball, ”the boy asked h im.
“In the Am erican League it is the Yankees as I said, ”the old man said happily.
“T hey lot today, ”the boy told him.
“T hat means nothing. T he great D im aggio is him self again. ”
“T hey have o ther m en on the team. ”
“Naturally. But he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other league, between Brook lyn and Philadelphia I must take Brooklyn. But then I thnk of Dick Sisler and those great drives in the old park. ”
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这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出版后回答《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来看另一段摘自《老人与海》的片段: Just then
“Therewasnothingeverlike them. Hehitsthe longestball I have ever seen. ”
从表面来看, 只是老人的兴趣爱好, 实则表现桑提亚哥老人坚信伴随84 天一无所获的背运马上就会结束, 由此而引出故事的开端, 老人去更远的水域捕鱼。《老人与海》通过使用第三人称, 不流露个人感情, 超然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作者通过老人内心的意识来反映事件, 进而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现代叙事手法—冰山理论
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电报风格主要是用于说明他谴词造句的简洁、朴实, 但这并不代表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 因为海明威小说在简单的表层之下蕴藏着许多内涵。借用他自己的观点叫“冰山理论”:“如果
the stern line came taut under his foot,where he had kept the loopof the line,andhedroppedhisoarsandfelt the weight of theall tuna’sshiveringpullasheheldthelinefirm andcom 2menced to haul it in. The shivering increased as he pulled in and he could see the blue back of the fish in thewater and the gold of his sides before he swung him over the side and into the boat. He lay in the stern in the sun, compact and bullet shaped, his big, unintelligent eyes staring as he thumped his life out a2gainsttheplankingoftheboatwith thequick shiveringstrokes ofhisneat,fast-movingtail,Theoldmanhithimonthehead for kindness and kicked him , his body still shuddering, under the shade of the stern.
(就在这个时候, 船尾的鱼线在他脚下突然绷紧, 因为他在那打了一个环。于是他放下船桨, 抓牢鱼线, 开始往回拉, 他感觉到金枪鱼把鱼线拉得沉甸甸地抖动。他越往回拉, 鱼线抖动得就越厉害, 接着他看见了水中浮动的蓝色鱼脊和金灿灿的两侧, 之后他把鱼从船帮处拉了上来, 扔到船里。鱼躺在船尾, 阳光照射着, 它身体密实, 形如子弹, 它把身体一次次重重地摔到船板上, 匀称、动作迅速的鱼尾快速颤抖着, 反复扫动着, 两只大而无神的眼睛一直瞪着, 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老人友好地打它的头, 又踢它, 鱼的身体在船尾的背阴处仍在抖动着。)
这段描写桑提亚哥在第二天捕获金枪鱼经过,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简洁煽情的典范, 传神且优美。作者也正是通过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字眼来表达具体但又有诗歌意象的内容。上面场景的描写, 即使是对那些根本没有捕鱼经验的人, 也会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 作者在此段最后用“for kindness”,“友好”两个字, 以及在上一段文字的最后作者用“brotherly”,“兄弟般的”字眼来传达作者与金枪鱼的关系, 看似自相矛盾, 实则将作者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几个字虽少, 却能使读者全面地了解到老人的个性。海明威在表现桑提亚哥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他对世界的尊重时, 并未提及老人内心最深处到底想些什么, 而是刻意选择了这两个字, 从感情深处刻画出桑提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明威把这种通过简单语言表达深刻意义的“冰山原则”运用得巧妙, 正如冰山顶端能够揭示出隐藏于水下的巨大冰块的品质一样, 潜移默化地揭示出人类最伟大的真理。
三、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海明威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在《老人与海》中, 基督教象征主义手法, 特别是基督受难的形象在这一著作中, 自始自终得到充分的体现。老人在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 手掌被鱼线勒割得血肉模糊, 虽然这说明了桑提亚哥的艰辛, 说明了他甘愿献身的精神, 但伤口却寓指基督身上的圣伤痕, 海明威一心要把桑提亚哥塑造成一个像基督一样的殉难者。鲨鱼袭来时, 老人立即发出一声“像是一个人的手被钉子钉穿在木板上时”所发出的惨叫。再有, 老人肩上扛着船桅, 艰难地攀爬小山, 向村里走去的情形会使人联想到基督朝着卡尔加里艰难行进的场面。甚至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地扑倒在床上的动作, 他脸朝下、双臂直伸、手心朝下的姿势, 都会让人联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惨景。此外, 在故事悲剧性的结尾时, 最后的画面寓意极其深刻: 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睡下了, 梦中他见了非洲的雄狮—勇敢无畏的象征。
四、海明威独特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海明威的简洁、朴素的散文文体风格, 其所以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 继承。海明威十分推崇的前辈作家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他认为,“一切现代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哈克贝利》,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舍伍德·安德森采用了一种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风格。这些都对海明威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 生活经历。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往往是作家本人, 即“文如其人”。而这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体。他从小受父亲影响, 喜欢打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踊跃报名参加, 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贯穿一生的记者身份和崇尚毅力的硬汉性格, 使他的作品中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尤为明显。第三, 独创精神。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也为塑造行动型的人物性格, 开创了他“冰山理论”指导的叙事风格。
结语
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著称。他的小说言近而指远, 平白而蕴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变化支撑人物的行动, 他的对话简洁, 素有“电报风格”之称, 叙事则充分体现其“冰山理论”。他的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影响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Donaldson,Scott. ErnestHemingway.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戴金喜. 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 [J ]. 南平: 南平师专报2006 (1) , 63-66.
[3] 董衡巽. 海明威研究[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4] 刘瑛. 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 [J]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报. 2005 (12) , 116-118.
[5]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9.
海明威的简介范文5
作家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中学毕业后,当过记者,常驻巴黎。一战爆发后,加入红十字会,投身意大利战场,战争中他多次负伤。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中尉军衔。二战爆发后,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作为随军记者,他还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海明威喜欢旅游,除了国内,还多次去古巴钓鱼,去西班牙观看斗牛,去非洲去打豹、猎狮。
同时,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一生中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如反对战争为主题的《永别了,武器》《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根据在非洲见闻和印象写成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等。1954年海明威以其代表作《老人与海》,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影响了他的创作灵感,这使他精神抑郁,情绪消极悲观,终于1961年7月2日在小庄园里以自杀的方式解脱了自己。
作品推介
他竭力把钓丝拉紧,但钓丝已经绷得很紧,快要折断了,要是猛拉一下,就会把鱼钩在鱼嘴里挂的口子加宽,鱼若再一跳,就会把钩子弄掉。这时,大鱼突然晃荡一下,把老头儿拖到了船头那边去,他好容易撑住一股劲儿,放出一段钓丝,才没给拖到海里去。他知道鱼一定受伤了,他拉住钓丝不动,身子往后仰,涤荡钓丝的张力。他说:“鱼,你现在也觉得痛了吧,可是,老实说,我也觉得痛啊。”
钓丝慢慢地上升,鱼露出来了,水从它的身边往四下直涌。它浑身明光耀眼,头、背都是深紫色的,镰刀片似的大尾巴出没在水里。老头儿说:“它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呢。”现在他已经漂到看不见陆地的海面上,跟大鱼搏斗。老人在黑夜里毫不松劲地拉住肩头的钓丝,他总是想起孩子,不断地感叹着:“要是还在这儿多好呵。”他觉得非常累乏,希望大鱼会睡去,他自己也能睡去,去梦见狮子。他高声地说:“鱼啊,要是你没累乏,那你可真奇怪透顶了。”
第二天清晨,一只小鸟停在钓丝上,孤独的老人兴奋地和小鸟讲着话。大鱼还是拖着船游动,它一次又一次跳起,虽然钓丝不断松下去,但船走得非常快。老头儿把钓丝绷紧,身子一动也不动。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了,老头儿拼命拉紧钓丝,看见它尾巴从水面里露出来,游到前面来,举止从容不迫,非常优美,老头儿用力去拽,想把它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拿出当年的威风,拼出力气来,对付大鱼最后的挣扎。鱼游过来了,他高高地举起鱼叉,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扎进鱼肚里,鱼往上一跳,仰身朝天,银花花的肚皮翻到水面上来。他动手去拖鱼,绑紧它,用一个套锁栓住尾巴,另一个套锁栓住它的腰,把它捆在船旁边。老人驶向了归途。
(节选自《老人与海》)
背景链接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老人跟马林鱼紧张搏斗的精彩情景。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认为的自己“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自从1952年在《生活》杂志刊登以后,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头两天,这份杂志就卖出530多万册。它曾在1953年获得了普立彻奖,这也使他获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阅读指南
小说塑造了一个无所畏惧、行动果敢,在重压和失败面前不低头、不气馁、坚持奋斗的老渔夫形象,表现了“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的崇高主题。作品故事情节很简单:桑提亚哥接连出海八十四天,但一无所获。后来再次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但是在归航的途中马林鱼被一大群鲨鱼吃光了,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终于无济于事,等到回到陆上时,马林鱼只剩一付巨大的骨架了。
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一切普通人的遭遇和感情,同时又具有崇高精神力量的人物。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漫长而艰难的生活道路上,他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他最终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起来,表现出那样无畏勇气和奋斗精神,正视失败和死亡,仅此一点就展示了人类精神中最宝贵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代表了进步人类的整体。小说中的鲨鱼、大海,作为人的对立面象征着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因此,老人与大海和鲨鱼的搏斗就象征了人类和自然、命运以及一切外在于自身的邪恶力量的抗争。
桑提亚哥和马林鱼之间的关系还象征了艺术家和他的杰作之间的关系,捕鱼的过程正是艺术创作过程的象征。最后一层是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本人的象征。因此说,《老人与海》正是他在艺术的王国里打到的一条最大最美的马林鱼。
评论驿站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美国艺术史家 贝瑞孙
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美国作家 索尔・贝娄
海明威的作品把叙事的准确性与简洁性统一起来,但是主题却异常深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老人与海》是中国读者中阅读最多的诺贝尔获奖作品,是海明威的经典之作。
――青年作家 李湃
作家讲经:冰山理论
海明威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以“冰山”为喻,认为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作者也只应描写这“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这些所谓冰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部分则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
海明威的简介范文6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象征;寓意美
一、引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出生于芝加哥外奥克帕克村的一个幸福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听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丰富的社会阅历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素材。《老人与海》塑造了以圣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形象,他也因此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二、《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
故事讲的是一个古巴的老渔翁84天没有钓到一条鱼,第85天,他单独远出海外,钓到一条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两天两夜,老人拉着鱼线不放,跟马林鱼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和心理战,他被它拖到大海的深处,手长时间拽着鱼线鲜血淋漓,抽筋麻痹,但他以极大的勇气和意志力坚持着,终于把那条鱼拉到了小船旁边,捕杀了它。它把鱼拴在船上返航,许多鲨鱼争先恐后地来争夺他的战利品。老人又与鲨鱼展开了马林鱼争夺战,他一条一条地杀死它们,直到最后,只剩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他的武器。老人打跑了群鲨,但是它们也吃完了大鱼,老人拖着鱼的骨骼疲惫地靠岸回家,他睡着了,又梦见了非洲的狮子。《老人与海》的内容很简单,海明威选用了简单的词汇、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句间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朴素的尊严。“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初读起来十分简单明了,但是细究下去,会发现简单的故事具有难以穷尽的内涵,具有极其独特的象征寓意。
三、《老人与海》的象征寓意
尽管海明威曾反对把《老人与海》看成寓意性作品,但作品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大海”象征着现实生活,它永恒无限,神秘莫测。它时而仁慈,给你带来丰厚的收获;时而残忍,狂涛巨浪让你九死一生。“马林鱼”象征着人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人类的理想总是那么美好而又可望不可即。“鲨鱼”象征着人类永远摆脱不了的悲剧因素,它总是在你最欣喜得意的时候出现,老人则是抽象化了的人类顽强精神的象征。
1.大海象征着残酷的现实社会。
以大海为代表的现实社会是不可理喻、充满危险的世界。在老人眼里,那片海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客观存在。它的荒诞性与神秘性恰好在于:它可以给你偌大的礼物,让你欣喜若狂;又可以让你胜利在望时,功亏一篑。大海代表的整个社会现实,整个世界完全凌驾于“人”之上,成了捉弄人的荒诞存在。人与现实世界斗争的结果是残酷的失败、流血和无能为力。正如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说过的:“我们是一些无望的偶然的生物,被扔在一个没有我们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物本身无时无刻不处于极端偶然之中。”对大海来讲,没有这个老头它也照样存在,而老人的存在却可能经历各种各样的偶然。他可能捕到一条大鱼就像他后来看到的那条大马林鱼那么大;也可能被鲨鱼吃掉,可能就是他遇到的那条;他也可能被狂风巨浪卷走或漂泊孤岛或葬身鱼腹……各种各样的偶然交织在他的经历中,一切都是随机的,不可预料的。海明威所勾勒的“老人与海”的图画实际上也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大时代的缩影。“迷惘的一代”正是被一种孤立无援、人与人、人与生物、人与社会之间冷酷无情的氛围笼罩着。整个人生就是孤独荒诞的。曾身经两次大战的海明威,起初为追求正义和真理而献身“圣战”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打得支离破碎。战争的荒谬现世的荒谬使他逐步明了:他们都被现实世界的荒谬、残忍地捉弄了。
2.老人象征着人类顽强的意志力。
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代表,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象征着人类顽强的意志力。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顽强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老人顽强的意志力贯穿于小说的始终。首先,老人虽然接连出海84天并且一条鱼也没有捕到,但还是满怀希望和信心独自驾着小舟出海了,而且“到那什么人也没有去过的地方”。由此可见,老人不惧失败的顽强意志。其次,在捕捉马林鱼的过程中,老人两天两夜拉着鱼线不放,跟马林鱼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和心理战,他被它拖到大海的深处,手长时间拽着鱼线鲜血淋漓,抽筋麻痹,但他以及大的勇气和意志力坚持着,终于把那条鱼拉到了小船旁边,捕杀了它,这也可以看出老人顽强的意志力。再次,当遇到鲨鱼时,老人又与鲨鱼展开了马林鱼争夺战,他一条一条地杀死它们,直到最后,只剩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他的武器,最终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将鲨鱼赶走。最后,当他发现马林鱼只剩下骨架时,老人拖着鱼的骨骼疲惫地靠岸回家,他睡着了,又梦见了非洲的狮子。狮子是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的象征,是胜利的希望,即使老人失败了,但是他的意志依然坚强,从来没有示弱。海明威塑造顽强的硬汉形象是人类顽强意志力量的象征,它象征着人类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顽强意志,不论在何时,人类都会顽强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3.马林鱼象征着人类美好的理想。
主人公在84天没有钓到一条鱼的情况下,迫切希望能够钓到鱼,正好这个时候出现一条大马林鱼,满足了老人的愿望。老人这个时候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钓到一条鱼,那么此时出现的马林鱼就是老人的愿望和理想。当时的海明威年事已高,大家都认为海明威的才华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去不复返了。海明威本人也为此深感绝望,加上腿部弹片位移引起剧烈疼痛,他终日暴躁不安,致使他的妻子担心他精神崩溃的日子就要来临。然而,海明威毕竟不同于一般人,这个硬汉子在厄运面前和重压之下不仅没有屈服和退却,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挺进。他竭力要向大家证明他还是能够交到“好运气”的。他几乎是出人意料地写出脍炙人口的《老人与海》,补偿他在文学声誉上的损失。海明威的这段经历与作品中的老人非常相似:圣地亚哥曾经非常强壮,曾经是个捕鱼好手,然而却久久不走运,年纪又老了,但是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捕到了一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显然,这里的大马林鱼象征着人们企盼达到的目标。没有这种宏伟的目标,就不会去奋力拼搏,也就不可能有巨大的成功。作品写老人在经历了连续84天出海均空手而归的厄运之后,第85天,又继续出海。对于捕到大鱼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他想:“也许今天就要走运”,甚至“觉得今天很有把握,也许会有一条大鱼跟它们在一起”,“也许我的大鱼就在它们周围呢,我的大鱼一定在什么地方,那一个鱼群的周围很可能有一条大鱼”。作品这些几乎是重复的描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人类自古到今不管经历了多大的灾难,对美好前途从来就没有动摇过信念,没有放弃过希望。正是凭着这种信念和希望的指引,人类文明才创造了空前的文明社会。因此,作品中反复提到的大鱼实际上是人类美好的追求。作品接下去又写到,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人果然钓到了一条比自己的小船还长的大马林鱼,但是大马林鱼不肯就范,它在水下坚持了两天两夜,其间不时地用苦刑来折磨老人,一会儿掀起大浪,把老人脸朝下摔在船里;一会儿又拼命地冲撞,把老人的双手弄得血肉模糊、疼痛难忍。最后,老人是凭着那种超常的拼搏,才终于制伏了大鱼。这一大段惊心动魄的描写又进一步表明,前途虽是美好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坎坷的,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以无比艰辛的努力甚至无数生命的牺牲为代价的。
4.鲨鱼象征着社会中的破坏力量。
当老人捕到大鱼后,在即将实现目的的时候,鲨鱼出现了,它们阻止老人愿望的实现,它们与老人展开了抢夺马林鱼的斗争。老人圣地亚哥“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他想:“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鲨鱼代表着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此外,圣地亚哥与马林鱼之间的关系也象征了艺术家和他的杰作之间的关系,捕鱼过程正是艺术创作过程的象征。圣地亚哥遭遇的苦难正是创作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磨炼。鲨鱼作为敌对势力象征了阻碍艺术家取得成功的各种外在力量。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故事中的大马林鱼还象征着古巴人民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取得的巨大成果――“一条比他曾经见过、曾听说过的更大的鱼……”一条一条鲨鱼则象征了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殖民主义者,他们通过各种野蛮的手段,疯狂的掠夺着古巴人民所取得的成果,榨取古巴人民的膏脂。“大马林鱼”成了白色脊骨,象征了任何斗争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失败和痛苦的磨炼。但是,古巴人民并没有被一时的失败所吓倒,正如故事在结尾时“老人又梦见狮子”。
5.狮子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海明威在此书中还多次以狮子为象征,来暗示老人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老人在开头处于失败的境地,被人蔑视,靠梦见狮子来做精神支持,“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在磨难最难熬的关头,他想,“但愿它(那条大马林鱼)睡去,这样我也能睡去,梦见狮子。”后来,在海上最后一个夜间,他终于睡着了,梦见了狮子,“他梦见那道长的黄色海滩,看见第一头狮子在傍晚时分来到海滩上,接着其它狮子也来了……他等着看有没有更多的狮子来,感到很快乐。”当他带着那条只剩一副骨架的马林鱼尸骨回到岸边,他竟疲乏得“扛起桅杆往岸上爬……摔倒在地,躺了一会儿,桅杆还是横在肩上。他想法爬起身来,可是大困难了。他就扛着坐在那儿,望着大路。”可到了故事的最后:“在大路的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的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狮子。”为什么小说反复提到狮子呢?其实“狮子”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老人都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群狮象征着同情弱者、仇视邪恶,既能创造人间奇迹,又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的团结友爱的群体。群狮的个体模式表现在老人圣地亚哥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程度,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标志着后期海明威在思想上的发展与进步,寄托着他的理想及对人类的希望。小说结尾的狮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道德理想,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虽然他拖回的只是一副鱼骨架,但他在精神上却始终是个胜利者。
四、结语
《老人与海》之所以能够以短小的篇幅、简单的故事情节塑造一个硬汉的形象,成为20世纪欧美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对欧美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海明威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寓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尊严、为人类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艳姿.一部积极存在主义作品[J].辽宁大学学报,1998,(4).
[2] 侯晓燕.论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形象的象征意义[J].宜宾师专学报,1998,(3).
[3] 蔡凤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4] 杨美俊.解读《老人与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