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学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学报

化学学报范文1

查看更多《燃料化学学报》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燃料化学学报》编辑部

研究论文

(257)co2对褐煤热解行为的影响 高松平 赵建涛 王志青 王建飞 房倚天 黄戒介

(265)煤催化气化过程中钾的迁移及其对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陈凡敏 王兴军 王西明 周志杰

(271)应用tg-ftir技术研究黄土庙煤催化热解特性 李爽 陈静升 冯秀燕 杨斌 马晓迅

(277)三维有序大孔fe2o3为载氧体的生物质热解气化实验研究 赵坤 何方 黄振 魏国强 李海滨 赵增立

(284)首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无

(285)o-乙酰基-吡喃木糖热解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黄金保 刘朝 童红 李伟民 伍丹

(294)基于流化床热解的中药渣两段气化基础研究 汪印 刘殊远 任明威 许光文

(302)超临界水中钾对甲醛降解过程影响的研究 赵亮 张军 钟辉 丁启忠 陈孝武 徐成威 任宗党

(309)反应温度对加氢残渣油四组分含量和结构的影响 孙昱东 杨朝合 谷志杰 韩忠祥

(314)高温沉淀铁基催化剂上费托合成含氧化合物生成机理的研究 毛菀钰 孙启文 应卫勇 房鼎业

(323)pd修饰对cdo.8zn0.2s/sio2光催化甘油水溶液制氢性能的影响 徐瑾 王希涛 樊灿灿 乔婧

(328)热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协同重整ch4-co2 魏强 徐艳 张晓晴 赵川川 戴晓雁 印永祥

(334)《燃料化学学报》征稿简则 无

(335)磷化镍催化剂的制备机理及其加氢脱氮性能 刘理华 刘书群 柴永明 刘晨光

(341)改性y型分子筛对fcc汽油脱硫性能的研究 董世伟 秦玉才 阮艳军 王源 于文广 张磊 范跃超 宋丽娟

(347)燃料特性对车用柴油机有害排放的影响 谭丕强 赵坚勇 胡志远 楼狄明 杜爱民

(356)o2/co2气氛下o2浓度对燃煤pm2.5形成的影响 屈成锐 徐斌 吴健 刘建新 王学涛

(361)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scr脱硝的改性研究 熊志波 路春美

(367)如何写好中英文摘要 无

(368)so2对钙基co2吸收剂循环煅烧/碳酸化反应的影响 吴昊 王萌 刘浩 杨宏昊

化学学报范文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东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0444

国内刊号:31-1865/N

邮发代号:4-12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化学学报范文3

一、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化学与环保的重要关系

环境保护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首要课题,它与化学紧密相联。据近几年的统计显示,世界仅城市每年排入环境的团体废物就高达30亿吨,工业及生活污水5000亿吨,各种气溶胶10亿吨,有毒气体6亿多吨。全球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也正以每年0.2%的速度递增,这种主要的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导致洪水、干旱、狂风等极端天气情况的增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考察环境中发生的诸多问题与环境污染,往往要谈到污染成分,污染物的含量,污染物产生的机理,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所以研究环保问题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

课堂是教与学发生的最直接地方,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而“化学教材是实施化学的主要依据和前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对学生进行包括环保知识在内的多方面知识的传授,学生主要依靠在课堂上接受消化吸收化学知识和环保知识。正因为如此,有人才提出“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的观点。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章节内容、知识点直接或间接与环保问题密切相关。目前的化学教材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化学越来越具有“绿色化学”的色彩,甚至有人提出:“化学教材是最好的环境保护教材。”化学教材中的一些章节可以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环保热情。比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等等。这样可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以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另外,有人根据初中化学教材制定了具体的环境教育计划,让学生明确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并教给学生防治污染的相关措施。这样能真正调动起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进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浓厚兴趣和求知心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动力和效果。

三、实验渗透环保教育,提高环保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制取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等有毒气体时,对其尾气的处理,可用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分解挥发,污染空气。再如液溴贮藏时用水加封液面和用蜡封瓶口,溴水现配现用,防止溴蒸气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在实验操作中,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学生乱动手摆弄。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环保习惯

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应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和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动性,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参观制药厂,首先让学生知道制药废水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然后向学生介绍制药废水的处理方法,运用现场对比,让学生了解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劣,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合理的工艺优化方案;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及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当学生观察到排放出来的废水使周围的水变色,使池塘中和小河中的鱼虾死亡现象时,不仅感到污染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认识到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污染,找出污染引起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利用黑板报和墙报等进行宣传和展览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实例,如节约能源,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使用布制购物袋代替塑料袋,不使用毒性大的杀虫剂,劝告父母少开车,使用无氟冰箱,拒食野生动物,少吃罐装食品及饮料,使用无磷洗衣粉,多植树造林,等等;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使学生不仅明白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以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而且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人为原因,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方战胜.中学化学教学中增强环保意识的几种途径.广东化工,2010,3.

[2]张跃泽.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探讨.科教文汇,2008,1(中旬刊).

化学学报范文4

关键词:绿色化学实验 环境保护 有效途径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专《医用化学》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时是化学实验课,由于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实验课堂上,不仅涉及到水、电、气等,更要涉及到大量的试剂以及玻璃实验器具,会存在许多的有毒有污染的和大量的浪费现象,可以说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小的环境污染源。因此要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倡导绿色化学,这不仅对实验教学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以创建绿色化学实验室为目标,坚持“节约资源”和“废弃物无害化与最小化”两个原则,积极开展绿色化学实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做法:

1.宣传绿色化学理念,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树立绿色化学理念,是创建绿色化学实验室的理论基础。首先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深刻认识领会绿色化学的内涵实质,通过学习《环境保护法》,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污染环境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断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强化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其次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引导学生能少用的就一定要少用,能回收的就一定要回收,能循环使用的就一定循环使用,这样一举两得,既节约了实验经费,又减少了“三废”保护了环境;第三教师在讲授实验原理时,一定要讲明化学试剂和实验产物的毒性,排放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及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原理和方法。

2.注重实验各环节,实现实验过程绿色化

2.1精选实验内容,科学进行试验

(1)选择无毒无害实验:选择实验内容是,要在典型性、代表性、高重复性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反应物廉价易购,产物毒性小,反应过程副反应少,尽量使用生物催化剂,并严格控制反应条件。

(2)科学使用试剂:①减少试剂用量。通过调整试剂用量、减少反应容器体积等途径实现试剂减量,既能减少污染又能节约成本。如酸碱滴定时将原有的实验体积减半使用,依然可以收到很好效果。②替换有毒试剂。③选择使用污染性小的试剂。如将“纯液体饱和蒸汽压测定”实验中的纯有机液体就可用纯水来代替。

2.2改进实验方式,实现绿色实验

(1)通过购买实验光盘和自制CAI课件,对那些需要消耗大量药品和产生一些废弃物、或易燃易爆、操作不容易控制或必须使用有毒有害试剂的实验,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化学仿真实验,既形象生动又能实现绿色化。

(2)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将一些试管实验,改用点滴板操作,同样能达到实验效果,由此节省了实验经费,减少了环境污染。

2.3妥善处理废弃物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总有一些废水、废气、废渣需要排放,随时收集、集中处理的和回收使用是人们对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废水处理:化学实验室废水的数量相对较大,实验室内设有废酸桶和碱桶,对不含有毒害离子的稀酸和稀碱废水,在实验时随时收集于相应的桶中,达到一定数量时相互中和并调节pH值达到6.5-8.5后,直接排入下水道;实验室内还设有多种废液瓶,对有毒、高浓度或可回收利用的废液,分别收集在不同的废液瓶中,标记并妥善保存,待期末进行综合实验时处理。

(2)废气处理:对于废气,化学实验室设置了排风罩和通风橱。现在无论是在实验室楼附近还是在楼道内还是在实验室都不再有原来那种化学实验特有的刺鼻的气味,保护了师生的身体健康。

(3)废渣处理:化学实验室废渣量相对较少,主要为实验剩余的固体原料、固体生成物和废纸、碎玻璃仪器等无毒杂物。对于固体原料,无论剩余多少一律回收,留作下次实验用。对无毒杂物,不允许学生随便丢放,要求放入指定的垃圾桶,集中后倒入指定的地点。对于固体生成物,能综合利用的尽量综合利用,不能综合利用的,就要在回收后进行无毒化处理。例如:对于在实验时或打碎水银温度计后不慎撒落的汞要仔细收集于研钵中,放入硫粉研磨,使其全部转化为难挥发的黑色硫化汞,而不至于散发到空气中。有毒废渣、有毒废液处理生成的沉淀和已处理的固体有毒药品,要小心放入废品瓶中,积累至一定量后与水泥混合,以固化后深埋于地下指定地点。

2.4实验操作规范化,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基本操作正确而且规范,无论是从药品取放还是到仪器的使用,都应做到动作准确,规范灵活,操作娴熟,避免操作失误而造成的重复实验,正确把握药品取放的用量、方法,避免方法违规而造成药品损失。

总之,我们寓环境教育于化学实验之中,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解决了实验资金短缺与环境污染治理之间的矛盾,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肃认真、高度负责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今后还要进一步不断探索,一定能够实现绿色化学实验的目标,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艳.物理化学实验室绿色化建设探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8-12-16-6。

[2]白广梅.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

化学学报范文5

[关键词]保险专业;教学计划;本科教学

一、引言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与骨干,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点。近20年来,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社会逐渐形成,大学本科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日本政府1991年颁布了“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其主要内容是“在制度上取消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划分,废除了通识教育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划分和最低学分要求,各大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地调整四年大学教育课程”[1]。我国大学也正在积极进行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教育部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程”以及“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带动下,教育界及各高等学校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但董云川教授在《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千校一面”的形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是必须扭转的[1]。而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对教学计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计划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大部分,分别为课程计划和教学形式计划。课程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学校所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开课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关系;教学形式计划则是用来规定每门课程所采用的教学形式[3]。保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有其完善的学科体系结构,高校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是以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务技术为基础,研究分析保险活动;掌握处理保险业务的方法、技能和了解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4]。目前保险学专业在我国排名前十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和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为深化保险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做好准备,笔者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院校保险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保险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政策建议。此次研究的国内高校选取了上述10所保险专业排名前十的大学和湖南大学,国外选取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和佐治亚大学(美国)3所大学。

二、国内外大学本科教学计划比较

(一)课程结构比较

本科课程通常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通识教育,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第二类为学科与专业教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第三类为实践课程,它是基于学生所学知识和课程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如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我们将13所国内外大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图113所国内外大学课程结构由图可以看出,国内外都是学科与专业教育类所占比例最大,国内院校的通识课程比例高于国外院校。把它们进行更细的划分之后,发现:在佐治亚大学,通识课程全部都是选修课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通识课程,这类计划能让学生的选择更为自由,而国内的学校,通识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在学科与专业课程中,诺丁汉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专业课比重较大,而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的学科类课程比重比较大,这取决于学校是注重专业的深度还是广度。相比而言,国外在专业上区分度不高,且课程跨度比较大;国内的实践课程中,几乎各个高校都是实习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财经类高校,且每个国内高校都有毕业设计,说明在国内,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达标是学生们毕业的必要条件。湖南大学实践环节所占学分比例非常高,达到16%,毕业设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11%,远远高于上述13所高校,但是湖南大学的实习比重不高,并且没有实验课程这一项。

(二)通识课程学科领域分布比较

我们把通识课程学科分为4个领域,分别是文学艺术领域、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其中文学艺术领域所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它大体上包括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笔者把每个领域的学分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图2国内外大学各课程领域学分由图可知,国外各高校在通识课程中,社会科学领域所占比重最大,文学艺术领域和自然课程领域所占比例相当,并且三所高校均没有开设工程技术领域的课程;国内则是文学领域所占比例较大,84其次是社会科学领域。由此可见国内高校相对国外高校较注重文学领域的课程,大学语言文化、中外文学经典鉴赏这些在国内高校比较流行的课程在国外很少开设。但相比于国外,国内各校的通识课程结构同一化,千校一面,国外则比较有自己学校的风格,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

(三)课程学期分布比较

(1)不同类型课程的学期分布我们所选的本科学校均为4年制,并对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门数和学分进行了统计。发现大部分高校的通识必修课程都分布在前两个学年,并且大部分学校在第一学期的通识必修课最多,其中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达到了31个学分,厦门大学达到了26个学分,而后两个学年学校很少会开设通识课程。在第一、二学期结束之后,大部分通识课程的结束可能会有利于学生花更多时间来学习经济学大类课程。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到了最后3个学期都没有通识课程,此时有更多的时间让同学们放在实践环节中。学科与专业教育必修课则结束得比较晚,通常在第三学年结束,并且学科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相对于通识必修课和实践课程的时间分布较均匀,前5个学期所修课程门数和学分没有太大的差别,相对平缓。国内有两所高校的分布比较特殊,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科与专业课大部分集中在第四和第五两个学期,中山大学在第七和第八学期仍然保持着16和10学分的课程,这在高校中比较罕见。实践课程的时间分布在国内外有明显的差异,国外实践课程在四个学年分布较为均匀,而国内的实践课程除了中山大学分布较为均匀之外,其他高校几乎都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其中湖南大学最后一学期的实践学分达到16分。国外的教育主张在实践中学习,而国内的教育则认为实践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2)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期分布大学的课程按能否让学生自己选择来说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指学校或院系规定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学校对必修课程通常有统一的要求和安排。选修课则允许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课程进行选择,它是各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层次的多元化[5]。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的概念,源于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提出的“选修制”,他认为学生智力水平和兴趣偏好不同,传统的强制所有学生学习相同课程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美国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我们把高校的必修课与其它课程的学期分布进行了统计,发现国内必修课程大多分布于前三个学年,第四学年第二学期除了中山大学开设了必修课,其他高校均没有开设此类课程。而选修课分布则较为均匀,但相对于选修课自身来说,第一学年和第四学年所开课程较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开始的课程基本上是按照学校的安排,随着选修课的增加,学生们选择所上课程的自由就开始提高了。

(四)注册与学籍管理基本制度比较

为了解所选学校的保险学专业的升学和结业制度,笔者对上述14所学校的的开设课程总数、最低修课门数、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升级时所允许成绩不合格课程最多门数和主干专业课程成绩不合格能否进入后续课程学习进行了统计和整理。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开课门数国内的明显高于国外,通识课程开的比较多。结合开设课程数和最低修课门数来看,佐治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南大学的开设课程数与最低修课门数相差值较大,说明这几所大学的学生选课范围较大。佐治亚大学、北京大学的选修学分所占比重较大,再次说明这两所大学的学生选择课程自由度较大。在升学方面,国内11所高校对成绩是否合格均没有要求。

(五)教学计划类型

综合观察保险学专业国内外14所知名大学的教学计划,我们发现大致存在4种类型:国际开放型、通识培养型、学科基础型、专业方向型,代表学校分别是沃顿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国际开放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对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开设课程不局限于一个特定专业内,提倡跨专业联系思维,认为专业之间的知识联系紧密并且能够互补,有助于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的开阔。通识培养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培养学生在认知上的广度,开阔各领域的视角,这种类型的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通识课程对学生的帮助。学科基础型的特征是注重对所在专业学科大类的培养,打好经济学基础,认为保险专业属于经济系,因此只有在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下,才能进行保险学的深入学习,这类学校通常开设较多的学科课程。专业方向型的特征是注重培养学生所在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类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比重较大,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保险专业本科现行教学计划的比较,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本科保险专业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反映出各院校间和国内外在教学计划方面的异同点。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我国各高校都面临修改现行教学计划的挑战,我国的保险专业的开设和发展迟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本科教学方面西方知名学校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经验,在与上述学校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重视选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层次的多元化。针对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的不同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别,开设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必然要求。从数量上来看,国外的开课门数与最低修课门数的差值要高于国内大部分高校,说明国外学生的选择范围更大,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学分比例也要高于国内,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国外大学课程选择相对自由。除此之外,国内众多高校的选修课并没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尤其是专业选修课,国内很多高校由于开课时间和学分的安排,学生们只能选择某一课程,这类选修课实际上就是专业必修课的性质。选修课的开设及其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更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前苏联“专业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思维和对选修课的错误认识[6]。在国内,还有很多高校认为高校教学重点应当集中在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而选修课只是对专业课的补充。因此想要发挥选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程度,我国高校首先需要摆正选修课的位置,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明确选修课设置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体对学习兴趣和自身发展方向的需要,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样重要,而不应当处于从属于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地位。其次要扩大选修课的选修范围,让学生们有充分的资源进行选择,这仅仅靠增多开设科目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还需要打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界限,允许同学们在一定范围内选修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和必修课程,从而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二)注重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

保险作为应用型学科,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使实践完善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大学学历教育虽应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但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不能被忽视[7]。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国内得到了肯定,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始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但国内很多高校对实践的重视还仅仅拘泥于学分比重的提高,而实践课程的配置却显得不如国外知名高校合理。国外大学的实践课程在内容和学年方面都分布得较为均匀,其实践环节涉及了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多个环节,并且没有明显偏重或忽视某个环节,而是强调各个环节的作用和配合。由于我国的本科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把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加品[8],实验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环节课程几乎只涉及毕业设计与实习,很少有大学开设实验课程,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它的主要目的也是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的教学效果,缺乏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期分布方面,国外几乎在每个学年都开设了实践课程,而大部分国内高校的实践课程学分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前三个学年基本没有开设,分布不均。这两个分布的不合理性实际上是相关联的,因为实习和毕业设计均是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因此使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学年分布的合理化其根本措施是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在每学年的教学中适当开设实验课程,并改善实验课程质量,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多维视角

保险需要运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甚至会涉及生命科学、政治学,以便分析赔偿概率、人口、政策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国外相对国内专业区分度不高,而且课程跨度比较大,比如佐治亚大学在经济类通识课程中就开设了量化分析、生命科学和物理课程,而国内经济类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课程一般只涉及数学和统计学。除此之外,在学科与专业课程上,国外很多高校允许学生们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这样对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非常有利,如佐治亚大学允许学生们选修法学、市场营销等课程。因此,国外大学课程设置更利于培养保险专业学生的多维视角,也能防止“千人一面”的问题,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佐治亚大学泰瑞商学院保险专业有学校和学院两个层级的课程计划,学校层级的课程计划能使学生们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之间进行转换,并且在转专业之后接受学分转换,这类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通常涉及多个领域,能让学生们在转换专业之后不掉队,有利于保险专业吸收各个领域的人才,如数学院转入的学生在保险精算方面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可从国外成功的跨领域课程设置中汲取经验,通识课程中涉及多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管理学、法学等方面分布全面,允许学生们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提高学生们运用多种知识解决保险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多维视角。

作者:刘轶 吴亚 单位:湖南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妍.日本通识教育改革成败启示录[J].上海教育,2007(12):40.

[2]董云川.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75-76.

[3]翁妮尔.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李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4):122-127.

[5]刘佳音,章特,陈怡,童嘉琪,黄磊.浅论高校选课制度[N].企业导报,2012(2):230-231.

[6]鲁霜慧.中美高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90-91.

化学学报范文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gradual publishing reform, the environ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journal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 joumals. By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s, the specialization connotation and advantages of journals are expounded, in oder to make substantive progress of specialization reform,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 concept and old journal models;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journal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of a professional talent team, and so on.

关键词: 高校;学报专业化;编辑

Key words: university;journal specialization;editor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88-02

0 引言

高校学报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和阵地,在繁荣学术发展和培养高科技人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激增,期刊市场空前繁荣,高校学报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门学科高度分化,又相互渗透,客观上使期刊呈现出专业性的发展趋势。但是,综合性学报在我国高校中占主体地位,学报的综合性与学科发展分工细化的矛盾,多学科性与读者的专业性的矛盾日益显露,科学发展的态势给高校学报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学报必须充分认清这一发展趋势,转变办刊理念、大胆创新,走专业化学报发展之路。

1 高校学报专业化发展概况

高校学报作为期刊产业的重要方面军,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势,然而,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和高校旧的办学体制的影响,高校学报多以综合性、内向性办刊模式起步,内容复杂,栏目众多。长期以来,高校学报的综合性不仅使学报难以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无法满足读者对专业化的需求,而且容易造成专业性强的优秀稿件匮乏或者严重外流,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难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87.7%的高校学报是以学校名称来命名的,只有少数是以“校名+专业”或者直接以专业方式来命名,学报面临着“管理模式僵化、人才队伍杂而不专、稿件质量不高”的困境。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期刊产业改革的来临之际,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带来的挑战,走出学术期刊的办刊困境,高校学报应转变办刊理念,打破旧的办刊模式,淡化学校概念,加强学术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行联合办刊,达到强化特色、优势互补的目的。

2 高校学报专业化的内涵及优势

学报专业化是指主办高校根据自己实际条件,按领域、按学科、按专业划分出版内容,更加广泛地收集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特定的学科专业范围和特征集中地进行反映,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精品,满足专业化读者的需要。

从完整意义来说,学报专业化还包括编审队伍素质、办刊宗旨、设计装帧、作者读者服务和出版发行的专业化等多个方面。学报专业化是一个以学术为追求、以读者作者为服务对象,包含着开放性观念、特色化定位、专业化内容、产业化标准、市场化运作的一个编辑出版发行系统工程,专业化的学报不仅反映自己学校水平,而且是全国各高校同一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反映。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报专业化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报的专业化内涵,有助于正确理解与认识学报专业化改革,为学报专业化在新形势下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学报的专业化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①有利于提高办刊质量,凸显特色,从而打造学报品牌。专业性学报刊载着众多高水平同一学科或专业的稿件,容易产生集合力量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特色定位形成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走向世界。

②有利于建立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与综合性期刊相比,专业性期刊能给有专业性需求的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内容,使读者以有限的精力去获取最大最有效的信息,通过阅读一种或几种本学科的期刊,就能较准确全面地了解所需信息。同时,也为这一领域的作者、读者、编者也搭建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增强了期刊的宣传力度。

③有利于编辑的学者化、专业化,不同的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以专业眼光组织选题,设定栏目,鉴定稿件,更好地胜任工作,这样可以促进编辑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开展专业研究,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组建高水平的编辑学术群体。

④有利于提高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被国际权威数据库检索、扩大期刊的发行量和开发广告客户。

3 促进高校学报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转变管理和办刊理念,打破旧的办刊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办刊环境的改变,旧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学报的发展,上级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学报向专业期刊发展为学报的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目前很多学报编辑部在其主办的高校中属于边缘部门,对学报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办刊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也都没有保证。

学报要走出困境,一是学报主办者要更新观念,认清改革形势与政策环境,加强对学报的投入和建设,建立健全学报的管理制度,把学报建设放在与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编辑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福利和待遇。

二是突破“校名+学报”的命名模式。期刊的命名决定于期刊的定位,我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灿若群星,刊名也以特色专栏的名称冠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政法论坛》、北京广播学院的《现代传播》、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研究》。

三是学报编辑坚持一切为受众服务,以为之提供高水平的知识产品为己任,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群体的需要。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读者、作者和审者建立良性互动,形成稳定的专业化的作者群、读者群、审者群,依托网站促进学报专业化发展。

3.2 发挥专业优势,突出办刊特色

高校学报的竞争显示出“专业优势”竞争的特征,所谓发挥专业优势,依托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优势编辑资源,细化受众,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和风格定位,把内容、宣传等做到专业化,与时俱进地创造出极富智慧含量,有学术影响力的特色栏目,通过特色取胜。学报的特色专栏不只是体现了学报的特色,而且反映了学校的优势,地方的优势。特色栏目的设置应突出重点选题和重视学术争鸣,体现独特性和新颖性,栏目形成以后,可吸收更多的优质稿源,使之形成良性的的互动循环。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必要对同类期刊进行研究,与其他高校增进交流,联合办刊,更充分的发挥和展示重点学科优势,使学报的发展充满活力,增大国内外的影响力。

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以地矿及相关学科为特色的科技期刊,该刊主要面向全国煤炭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员,主要刊载煤田地质与勘探、矿井建设、煤矿开采、煤矿机电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体现了行业特色。《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开辟了“鲁迅研究”专栏,该刊利用其地域优势即鲁迅故乡,引起众多关注鲁迅的作者及读者的极大关注,大大提升了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3 以人为本,培养专业化编辑人才队伍

一流的期刊出于一流的编委、主编及专职编辑之手,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学术素养,是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对学报品牌的培育和建设具有主导地位。特别是编委中高水平学术带头人、著名专家和博士生导师的数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品牌凝聚力。高校学报所刊登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对学报专职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编辑人才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着手:一是主编和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懂政治,讲政治,掌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保证学报有正确的办刊方向。二是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编辑出版业务技能,而且对该专业领域的历史、现状、发展动态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及时地跟踪学科研究热点并有较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站在学术前沿进行选题策划,组约优秀稿件。此外,鼓励编辑人员在从事编校工作的同时,仍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不断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型编辑,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业务素质。

4 结语

高校学报是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出版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报类期刊向专业学术期刊转型已成为期刊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学报专业化是期刊市场化的需要,是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发展的一种新格局,实践证明,专业化学报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高校应将学报专业化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借鉴名刊办刊之道,树立市场观念,优化管理,根据学校特色与优势决定转型方向,吸纳优质稿件,增强期刊竞争力,但学报专业化不能一概而论,因校而异,因刊而异,走适合自己的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尹章池.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林美,熊家国.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J].学园,2009(6):75-79.

[3]王俊华.期刊的专业化与学报专业性栏目的设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75-78.

[4]陆丹.论科技期刊编辑的科学素养[J].编辑学报,2005,17(4):240-241.

[5]曹兵,蒋伟,佟建国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57-160.

[6]廖传江.论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转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6).

[7]朱允.地方高校学报专刊化改革探究[J].出版发行研究,2007(10).

上一篇推广平台

下一篇运筹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