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小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边城小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边城小镇范文1

关键词: 城乡统筹都市圈大城市小城镇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二)以大城市发展为代表、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这类城市群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在一个更大的城乡融合区域内实现社会经济的整合。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作为城乡之间承上启下的纽带,小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由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农村腹地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中,诸多的小城镇已成为都市圈城乡空间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1、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社会经济及空间发展过程

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社会经济及空间发展表现为3个过程:融合---配套---发展,层层递进,逐步完善。

1.1融入大城市发展,促进城乡统筹

1.1.1、发展战略的融合

大城市的都市圈规划在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的指导,小城镇在发展战略上注重体现“都市圈一体化”意识,主动接受大城市辐射,依据大城市区域分工,合理确定符合自身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方针、政策及职能定位,从而加强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1.1.2、空间功能的融合

1.1.2.1、用地功能的衔接

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与大城市边缘的建设用地功能的衔接,突出节约集约用地理念,统筹安排、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1.1.2.2、绿色空间的延续

小城镇自然山体、水域和农田为大城市提供大气、水、生物流通的空间,也为市民近郊出游提供活动空间。但是由于直接与集聚的城市建成区相邻,小城镇也是最易遭受生态破坏的地区。应将小城镇的绿色空间纳入到整个区域的绿色空间建设中来,既有效补充和拓展了区域绿色空间,也充分利用和保护了小城镇绿色空间。

1.1.2.3、生态廊道的控制

对于区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共同生态廊道,统一协调各城镇规划,控制廊道两侧的建设,保证廊道的畅通。

1.1.3、交通网络的融合

区域交通网络的融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大城市通过构筑区域通网络,发挥基础设施引导作用,创造集聚条件,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小城镇在线形、断面、建设水平等方面与之有机对接,促进人流、物流的顺利畅通,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1.1.4、基础设施的融合

小城镇基础设施的规模、布局一般不是很完善,制约了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区域层面上实现与周边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1.2服务大城市经济,转变农村生产方式

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在产业发展上立足于服务大城市经济,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

一是农业自身的发展,如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业;与中心城区大企业结盟,为其生产配套产品或向企业提供劳动力资源。二是发展民俗生态休闲旅游业,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这类旅游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3借助大城市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都市圈具有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内聚力,能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优化资源分配,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城市承担相应的经济功能,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从而降低发展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小城镇要善于利用大城市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社会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凭借大城市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强区域分工协作、优化资源分配。凭借大城市市场、信息的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促进资源分配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三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大城市在区域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拓展。一方面是大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部分产业需要外迁;另一方面是大城市职能的拓展,都市区内出现新增产业。无论是外迁产业还是新增产业都需要通过区域协调选择合适的发展空间。此时,小城镇就应抓住机遇、吸引承担适合其功能定位的产业转移,与大城市统筹协调发展。

2、南京周边宝华镇、郭庄镇规划

根据城镇的区位条件、自身资源条件及发展特点,让具有不同发展特点的小城镇承担不同的产业经济与城市功能,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大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之内,合理整合并科学构建大城市功能结构。

2.1、两镇比较

宝华镇 郭庄镇

区位条件 位于句容市西北部,其西、北、南分别与南京市仙林新市区、龙潭新城及江宁区相连 位于句容市西南部,西距南京禄口机场12公里,南部与南京溧水县接壤,北部紧邻南京江宁区湖熟镇

交通条件 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312国道、宁镇公路及沿江快速通道等高等级公路、铁路穿越镇域;仙林东路的建设更使宝华与南京融为一体 宁杭高速公路、机场大道、宁溧公路、宁茅公路等区域性干道穿越镇域;宁杭城际铁路于镇域西部设站

现状产业 农业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工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依托森林公园,加快了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促进了宝华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以旅游业带动了房地产业、商业 水产禽类养殖业、种植业为一产主导产业;原有玩具、轻纺等二产面临升级换代的巨大挑战

资源优势 镇域内有国家AAAA 级风景区――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及享誉东南亚的佛教名寺――隆昌寺 ――

发展机遇 沪宁城际铁路的建设;仙林新市区在新一轮南京总规提升为仙林副城;句容市域空间的优化整合 句容机场大道的建设完工;宁杭高速公路的郭庄道口建设;南京禄口新城空港经济发展;句容市域空间的优化整合

2.2、宝华镇发展模式探讨

特殊区位条件及自然生态优势使宝华镇的发展模式有别于一般独立性较强的小城镇,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利用良好的自然优势增强主动性,强化与南京的城际联动发展。其规划发展的重点是寻求合理的功能定位。

2.2.1、与仙林副城的对接

根据《南京总体规划》(2007年),仙林副城是南京市三大副城之一,紧邻宝华镇的白象片区发展目标明确为南京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随着南京城市功能不断外溢及南京地铁二号线的建设,仙林新市区已初具规模,生活居住及配套功能不断加强。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及南京仙林新市区的发展,房地产业在宝华镇迅速启动。未来发展中,宝华镇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的措施,促进休闲度假、生活居住氛围的形成,与仙林副城融为一体。

2.2.2、与龙潭新城的对接

根据《南京市龙潭新城总体规划》(2005年),龙潭新城确定为南京市沿江开发的重点地区,是以龙潭港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为支撑的港口工业新城。

宝华镇的未来发展应将其宁镇山脉以北的区域纳入龙潭新城远景结构中统筹考虑,形成“泛龙潭新城”。“泛龙潭新城”在南北方向上的城市建设用地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城市功能内在联系,形成带状布局。依托长江龙潭段优越的深水岸线资源紧临长江岸线布置港口功能带,结合宝华山宜人的自然山水环境在宝华山北麓的坡地上安排居住功能带,在港口功能带和居住功能带之间安排工业功能带。各功能带之间为城市东西向的主要联系道路及景观休闲空间,南北方向则形成“长江---港口---工业---居住---宁镇山脉”的纵向序列城市功能带。

2.2.3、与景观带的对接

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为宝华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但作为南京---镇江“山水城林”景观带中的一部分,宝华镇一方面要凸显自身特色,另一方面要融入区域旅游网络,完善旅游设施的布局与建设。

综上所述,宝华镇应将房地产业、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发挥旅游业的延伸带动作用,积极主动地发展以旅游业为基础的商务会议、休闲产业。同时,结合白象片区产业园的建设,合理发展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

2.3、郭庄镇发展模式探讨

作为大城市周边的高速道口地区,又是宁杭联系轴上的节点地区,郭庄镇发展以二三产为主,重点在于产业门类的选择。

2.3.1、大区域定位

《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纲要》确定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六带”,即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其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以及资源加工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新型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功能。

宁湖(湖州)杭发展带与郭庄镇的总体特点是契合的,即良好的生态基础、略微薄弱的制造业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其产业定位对郭庄镇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2.3.2、小范围定位

国际空港地区发展一般有四个圈层:机场---机场+基本配套设施---机场+服务区---机场+经济发展区。第一圈层为单纯的航空运输、物流、人流;第二圈层在机场周边1―5公里范围内,主要发展为空港运营、航空公司职员和旅客提供相关商业和生活服务的功能;第三圈层在空港相邻地区,即机场周边5―15公里范围,以高科技产业、现代物流业、高附加值制造业、现代商务等为主的功能;第四圈层空港对其15公里以外地区产生影响但相关产业的吸引力较弱,并随着距离增大逐渐收敛消失。在空港影响区内得到较快发展的产业有物流、商贸、航空维修、电子、精密制造、机场商务、科研、休闲旅游、高档住宅。

随着南京禄口机场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空港产业的日益壮大,郭庄镇将成为南京禄口空港产业影响的重要区域,商贸物流、生态型制造业、空港相关产业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综上所述,郭庄镇产业发展上应坚持“二三产并举、一产为辅”的方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通过二产发展为镇区提供发展基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镇区功能。

2.3.3、产业门类选择

考虑到紧邻南京的区位特点,郭庄镇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外向农业和生态农业。

工业发展是郭庄镇发展的核心,以无污染、劳动密集与资本技术密集相结合、与空港产业联系密切为主要产业选择方向。郭庄镇是河网密布、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制造业应设定较高的环境准入门坎。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特点,郭庄镇应在产业门类上走劳动密集与资本技术密集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注重产业发展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实现聚集人气壮大规模,培训劳动力技能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在与南京禄口空港产业对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吸收航空制造的中下游产业,使之在产业联系上进一步加强与南京的融合对接。

第三产业发展应结合交通条件的改善提升商贸、物流功能等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二产发展。

3、结语

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在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协调城乡关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发展优势日益明显。这些小城镇依托大城市,依据在大城市区域化发展中所承担的城市职能,合理功能定位、确定产业门类,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大城市周边地区重点小城镇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6(8):15-19

边城小镇范文2

关键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

长期以来讣城镇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基本思路还是模仿大中城市的规划理论及方法。小城镇总体规划包含镇域体系规划、驻地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说明书、文本和基础资料汇编及必要的图纸等。随着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各项法规尤其是《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实施以后,对小城镇的编制深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应该在某些方面(如给排水、道路、竖向等)达到城市分区规划、甚至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以利于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应用。

1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获得飞速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较之改革开放以前,都有较大突破。然而,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正确看待我国小城镇的存在价值、怎样正确看待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小城镇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小城镇色建设中的所要考虑的。而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的冲击,我国小城镇的特色并未很好的得以保存。许多城镇割断了自身和传统的有机联系,有些城镇一味的高楼林立,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身的独特个性,从而造成千城一面的令人担忧的现状。在发展中丧失自我,在发展中淹没个性,这可以作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和概括。造成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在探讨打造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2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特点

目前,一般的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包括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层次,规划的内容通常包括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对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联系的分析和研究很少。镇区层次,是规划的重点,包括镇区性质与规模的确定、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及各项设施规划,涉及面比较广。

小城镇一般位于临近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影响圈内,要承接大城市强大的经济辐射,镇域部分用地均不同程度地被纳入城市产业集聚区范围内,或发展与大城市配套的产业,或布局大城市的外迁产业等。

适用于一般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镇区、轻镇域”的规划思路对于近郊小城镇已经很难适用。要更好地促进近郊小城镇的发展,编制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应该转变规划思路,统筹发展城乡产业和空间布局。

3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方法探讨

3.1总体规划,科学推进

由于资金、技术、观念、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上普遍存在着规划总体不到位、特色定位不准确、规划观念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特色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展开和深化。因此,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首先要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起点、高度、方向等决定了一个城镇的未来有多远。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的起点高、方向准确,城镇的未来就有发展潜力,就有可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总体规划的起点低、方向错位,城镇的未来发展空间就狭窄,在未来发展中就极容易发展受挫,最终将不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总体规划的起点要高,眼光要长远,但同时,城镇建设还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当地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城镇的经济发展潜力、可吸收的社会资金参与开发的程度等等。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除了上述所说的规划不到位、特色定位不明确、规划观念不科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可论证性、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的参与程度等等,这些都是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进行总体规划时,所要一一考虑并严格加以论证的。

在科学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应当严格依照科学程序推进,所谓的“科学”,体现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就是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要求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正确看待城镇现在的经济速度和长远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之间,不能只为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即可持续发展。

3.2注重特色,控制规模

在总体规划下,打造特色小城镇,其着眼点就在于有科学而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其意义就在于特色,其有效保证就在于规模的控制。由于小城镇服务的对象是固定的,毫无意义的规模上的扩大,而不是注重质的飞跃,只会让城镇的特色建设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影响城镇特色建设的后续进行。

小城镇的规模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的乡村人口与小城镇发展中的人口为依据,超过城乡人口太多是对于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资源的浪费,过少则是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

注重特色,就是要求在小城镇建设中,城镇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城镇人的精神状态要体现城镇的气质和个性。因地制宜,考虑到城镇的地域特点,介于城乡之间,沟通都市和乡村的联系,对乡村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又为城市输送劳动力资源、农产品等,因此,城镇是属于比较有活力、比较有弹性的一种政治经济文化区域。这也就影响了城镇在自身物质结构层面、精神内核层面的与众不同,即特色与个性。

注重特色,并不意味着单纯而过分的强调特色,为了特色而特色,这样只会使得城镇丧失原有的活力,从而成为一个没有发展后劲的城镇。比如说,有些特色小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做一些必要的保护工作是理所应当。某些地方因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顾当地实情,挖空心思大搞特色小城镇建设,一味盛行“复古”风气,在城镇特色建设中,置群众的需求于不顾,不切实际的大搞基础建设,只是为了打造一座“古城”,在特色小城镇中有一席之地,从而在旅游业中受益。看似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其实是城镇特色的背离。

因此,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在打造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中,错位的特色建设只能是一时的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非长远的可持续的,最终将丧失小城镇固有的特色,不利于小城镇自身的发展。而不当的规模建设,则会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城镇的特色之路失去经济活力的带动,最终将不利于城镇的特色发展之路。

3.3发展特色,共生共存

严格意义上来说,特色小城镇建设并非一项或几项简单的工程建设,因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结束的,而是具有时间上的延续寓意性和空间上的拓展开阔性。

边城小镇范文3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所分析的宁夏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大多数情况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长,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极大可能是不平稳的。从图1也可以看出,原收入与消费序列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4]。图11978~2011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时序曲线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对收入与消费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Ct和Yt的ADF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认为收入与消费支出序列存在单位根,即收入与消费支出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小于临界值,是平稳的;并通过AIC准则来确定收入和消费原始序列的滞后期数。得出结论:变量Ct和Yt的滞后期均为0;在1%的显著水平下,变量Ct和Yt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两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的常用方法是恩格尔一格兰杰两步法。检验结果显示,残差是不平稳的。这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1978一2011),变量Ct与变量Yt是不协整的,因此,不能轻易接受方程(1)所表示误差修正模型。图1的收入与消费曲线清楚地显示出变量Yt和Ct的关系:二序列在1978一1991年间有高度一致性,而在1992一2011年间,两序列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消费曲线开始偏离收入曲线,而且这种偏离是长期的。说明消费与收入序列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是变化的,为了验证这一判断,下面继续进行分析。以1991年为突变点采用Chow分割点检验方法,检验方程的稳定性,F统计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中可知,模型没有发生结构变化的概率为1.875%,因此,可以以98.125%的概率认为,1991年宁夏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均衡关系发生了突变。为此,引入虚拟变量D。可以看出,引入虚拟变量后,各变量之间是协整的,说明可以对变量进行分段研究。

(三)消费函数的误差修正模型1.模型的建立建立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误差修正模型。2.模型的显著性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的最终模型的各个统计量都十分显著。D.W.=1.91,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R2=0.9728;R2=0.9913,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良好。3.模型的综合分析将误差误差修正模型(3)以分段形式[8]表示为(1)宁夏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由方程(4)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说明居民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于消费,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意愿。1992年以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为0.328,消费只占居民即期收入的小部分,说明人们在消费上趋于谨慎。(2)宁夏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短期关系由方程(3)可知,从短期来看,宁夏城镇居民收入每有1%的改变,消费将改变0.8585%。同时,修正系数为-0.7548,说明上期每1单位均衡误差会使本期消费变化0.7548个单位,修正力度较大。

二、宁夏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关系

为什么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存在两段式的均衡关系?为说明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可变参数模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来进行分析。一个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由观察方程和状态方程[6]。假定现期消费C与持久收入Yp的长期关系为。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βt在统计上高度显著,λ的估计值接近于1,说明制度变迁对宁夏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根据模型方程算得:从1979年到1990年,槇βt的值没有明显大的变化,一直在0.96和0.98之间波动(具体数据略)。1991年后,槇βt的值开始下降,之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证实了本文之前得出的结论:1991年前后宁夏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存在显著差异[6]。由表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较大,1988年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达到0.8679,随后在小幅波动中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小。总体来看,宁夏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边际消费倾向在0.82~0.89之间变动,有升也有降;第二个阶段(1992~2008年),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特点是震荡式持续下降,之后逐步回升。根据以上对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1978~1991年,宁夏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升有降,但无论边际消费倾向是上升还是下降,都没有改变消费与收入的初始均衡关系。1992年以后,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震荡式下降趋势,这表明宁夏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逐步偏离了原来的均衡关系,形成了新的均衡状态。这与前文实证分析的结论完全吻合: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是两段式均衡关系。

三、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边城小镇范文4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ELES模型对我国1998-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这10年期间内我国城镇居民的总消费支出增长迅速,但各项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不一;边际消费倾向分析表明,其中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需求收入弹性均为正值,交叉弹性分明表明各项消费支出之间没有替代关系,而是微弱的互补关系。

关键词:城镇居民 消费结构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弹性

消费结构研究方法概述

目前,研究消费结构问题的常用数量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回归模型,如线性支出系统模型(LES)和它的扩展形式,二是基于协整理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拟合与预测。基于此,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在运用时对ELES加以修正。

西方经济学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物品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能力,具有理性经济的人在作经济决策时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可以用基数度量并具有可加性。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英国计量经济学家斯通于1954年提出了线性支出系统模型(LES),但LES模型难于估计。为了克服估计上的困难,经济学家林奇(1973)提出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借助了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将消费分成基本消费和引致消费两部分。该模型考虑到了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没有价格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估计各类需求支出与需求弹性。ELES模型形式如下:

Ci=PiQi=PiXi+βi[Y-∑i=1PiXi](i=1,2,3,……n) (1)

式中:Ci表示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PiXi表示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i=1PiQi表示基本需求支出总额;Pi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Qi表示第i种商品的需求总量;Y表示可支配收入;βi表示第i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βi、Xi为待估计参数,且有0≤βi≤1且∑i=1βi≤1。

对方程(1)变形,写成计量模型形式:

Ci=αi+βiY+ei(i=1,2,3,……n) (2)

其中,ei为误差项。

αi=PiXi+βi∑i=1PiXi(i=1,2,3,……n) (3)

对方程(2)应用普通OLS法可得到αi和βi的估计值。

对方程(3)求和可得

(i=1,2,3,……n)(4)

将方程(4)代入方程(2),可得

(i=1,2,3,……n) (5)

方程(5)称为第i类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β=∑i=1βi为总边际消费倾向。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回归与检验

根据1998-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使用前文所设定的研究方法,利用Eviews3.1软件,以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分别以食品(C1)、衣着(C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C3)、医疗保健(C4)、交通和通讯(C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C6)、居住(C7)、其他商品及服务(C8)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其结果见表1。从t统计检验、F统计检验和可知, C1、 C2 、C3、C4、C5、C6、C7、C8的回归方程均通过了统计检验,模型样本拟合度很强;F 数值很大,说明方程具有很强的显著性,对模型的异方差怀特检验和自相关鲁奇-戈弗雷检验的检验结果表明(表2)不存在异方差与自相关,这说明模型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在ELES模型中,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可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1998-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边际消费倾向为β=∑βi=0.6825,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在新增收入中会有68.25%用于消费。由此可知,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为0.212352,表明新增收入中有21.24%用于增加食品消费,这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受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影响,致使我国CPI指数居高不下(主要是食品涨价所致),从而影响到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同时也可能表明食品消费在居民消费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交通和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仅次于食品消费,说明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信息观念,私人轿车、手机、电脑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热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逐渐重视对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由物质生存型消费逐渐向精神享受型消费转变。从总体上看,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结论

综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相应地呈相应的增长态势,同时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和丰富,我国城镇居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在满足“吃、用”等基本支出后,会加大对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

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仍处于过渡期,居民的食品的消费无论比重还是边际消费倾向在各项支出中处于绝对重要地位。住房支出尚未明显的变化,而且比重一直较低,占10%左右,到2007年下降到9.83%,可能的原因是在统计上我国并未将其列入消费支出而是列入投资项目。给我们的政策启示是只有保持经济稳定、均衡增长,不断地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才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原动力。为此,政府应该着力解决就业问题,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此外,还应拓宽消费项目,引导合理、健康的消费;转变消费观念,不断扩展消费领域,刺激居民消费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风.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郭亚军,郑少锋.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列数据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边城小镇范文5

关键词:小城镇;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

1.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进一步发展和扩张,大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大城市近郊的小城镇因其特殊的区位条件,一般交通条件较好,发展较快,更多地表现出城市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它不仅是大城市向外扩张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担大城市的部分功能,还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特点

目前,一般的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包括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层次,规划的内容通常包括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对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联系的分析和研究很少。镇区层次,是规划的重点,包括镇区性质与规模的确定、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及各项设施规划,涉及面比较广。

近郊小城镇一般位于临近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影响圈内,要承接大城市强大的经济辐射,镇域部分用地均不同程度地被纳入城市产业集聚区范围内,或发展与大城市配套的产业,或布局大城市的外迁产业等。

适用于一般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镇区、轻镇域”的规划思路对于近郊小城镇已经很难适用。要更好地促进近郊小城镇的发展,编制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应该转变规划思路,统筹发展城乡产业和空间布局。

3.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探讨

3.1强化宏观层面战略性研究

小城镇由于其特殊性,面临着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双重矛盾,需要以开放的视野将小城镇置于更大的区域进行多重考量,深入分析小城镇在各个区域层面的角色定位以及和周边城镇的关系,深入理解和落实上一层次规划的引导与要求,明确其在区域中承担的职能与建设要求。战略研究是小城镇确定城镇性质、职能定位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小城镇规划内容的充实与完善。

3.2城乡协调发展

这里的城乡协调发展有两层意思:

一是城市和近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为着眼点,立足城市区域的广阔发展视野,充分论证小城镇发展的优劣势,结合城镇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是城镇镇区和镇域协调发展。应当摈弃传统 “镇区”、“镇域”两个层次的规划,而将整个镇域纳入规划范畴,统筹整合镇域各类产业、资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3人口估算方法非常规化

近郊小城镇受临近城市的辐射影响较大,区域性的设施建设和产业规模化布局势必为城镇引入大量外来人口,城镇人口计算方法已无法按照一般城镇总体规划确定人口的计算方法进行。需要结合小城镇现状基础,以及规划制定的战略目标与产业发展趋势来研究人口的适宜规模,以合理安排城镇的各项建设用地和设施配套。同时,考虑到区域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可给人口预测值设置一定变化幅度,提高弹性。

3.4建设用地标准的选取

城市近郊小城镇已经或未来有部分用地纳入城市产业集聚区,为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在编制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时,建设用地标准宜采用城市标准,包括建设用地分类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大城市规划区内小城镇在区域内产业的分工协作也会影响到小城镇空间结构的布局,这就对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各类功能用地的布局以及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容量、规模和标准方面提出了要求。考虑到区域产业的规模化布局,有些近郊小城镇的四大主要用地中工业用地或居住用地比例偏高。单单就这一小城镇来说,用地比例可能是不合理的,但是将小城镇置于城市区域视野来看是合理的。

3.5推进农业产业化,区域与自身发展兼顾的二、三空间布局

以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出发点,近郊小城镇与临近的大城市统筹发展,成为城市功能的补充和延伸。

小城镇一般农业条件较好,近郊小城镇也不例外,要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近郊小城镇部分用地均不同程度地被纳入城市产业集聚区范围内,要将小城镇置于城市区域背景中,依托城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平台,合理规划二、三产业布局。

3.6区域设施城乡一体化配置

以城乡统筹为出发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向近郊小城镇的延伸,促进近郊小城镇的设施配套与城市相衔接。

这样,一是可以构筑区域性的设施格局,发挥设施引导作用,创造集聚条件,推进城镇化;二是通过设施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三是以适应、引导和推动产业和城镇空间合理布局。

3.7保护环境与城镇发展并重

小城镇和城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与大自然的亲近。资源与环境是小城镇生存之本。规划中,一要立足于现有的环境资源条件,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综合考虑区域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空间布局;二应积极引导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地域性循环产业链形成,切实做到“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体等自然资源。

4.淮南市上窑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

4.1现状概况

4.1.1区位交通条件

淮南市上窑镇隶属于淮南市大通区,紧邻淮南市东部城区。206国道由东向西横穿全镇,紧密联系上窑镇和淮南市东部城区。新建成使用的淮南市高铁站,部分用地在上窑镇的镇域范围内,高铁的开通为上窑镇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4.1.2旅游资源和水资源丰富

上窑镇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国家4A级旅游区上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境内。境内水资源丰富,有高塘湖、淮河支流和窑河等,水域总面积达1700多公顷。

上窑镇是千年古镇,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历史上陶瓷工业比较发达,为盛唐时期“七大瓷都”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寿州窑遗址就坐落在境内。

4.1.3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1)淮南市东部城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上窑镇与东部城区联系紧密,未来将起到承接淮南市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作用。

(2)淮南市高铁站的投入使用,为上窑镇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口和相关配套产业。

(3)高塘湖生态旅游区的发展,为上窑镇发展壮大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

4.2规划编制新思路

4.2.1 区域协调的城镇发展定位和产业规划

规划在详细分析了上窑镇现状情况的基础上,将上窑镇置于淮南市市域范畴,仔细解读《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2010-2030)》等上位及相关规划,以“积极接纳淮南市的辐射,密切上窑镇与淮南市东部城区的经济联系”为宗旨,确定上窑镇的城镇性质为:淮南市东部重要门户、宜居服务型的历史文化新市镇,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居住、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商贸服务型重点镇。

规划将上窑镇镇区分为两部分,北侧主中心镇区为上窑镇政治文化中心,服务于上窑山风景区和老城区居民;南侧副中心镇区为高塘湖新区,是淮南市东部产业集聚区的一部分。

产业规划上,顺应宏观环境的发展,处理好与淮南市东部城区的“双赢”发展的关系。第一产业:重点发展优质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培育观光型、生态型现代都市农业;第二产业:为淮南市东部产业园区甚至为整个淮南市提供高科技支撑和产业配套;第三产业:结合高铁站积极发展新型商贸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投身淮南市“旅游圈”建设。

4.2.2环境友好的城乡统筹空间布局

城镇发展立足自然环境景观,以滨水岸线为纽带,串联起城镇历史文化地段;以206国道和滨湖大道为空间联系轴,主副镇区和谐发展,形成“一轴、两带、两片、七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即206国道发展轴;“两带”即高塘湖、窑河滨水发展带,滨湖大道发展带;“两片”即上窑主镇区、上窑副镇区;“七区”包括主镇区的城镇综合服务区、北部产业集聚区、城镇空间扩展区、居住集聚区和旅游综合服务区,副镇区的高塘湖空间扩展区、南部产业集聚区。

“一轴、两带、两片、七区”空间结构,充分依托现有交通和自然环境条件,引导有序发展。 “窑山窑水”相呼应,构成城镇生态与视觉景观的背景和基础。

4.2.3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

以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出发点,规划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上窑镇的延伸。

依据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镇域道路系统与城市道路系统衔接,整合镇域交通功能,协调镇域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建立与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高效、迅速畅通的对外交通网络和城镇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置,形成不同规模、分工明确的多级公共服务系统。按城市标准合理安排文化娱乐、科技设施、体育活动设施。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充分利用城市设施,结合实际情况部分新建。给水、电力、电信和燃气管网与淮南市市政管网相衔接。污水以分组团处理为主,就近经主镇区污水处理站或高塘湖新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高塘湖。雨水排放采用“分区排水,就近排放”的原则,将雨水就近排入管渠,最终排入水体。

5.0总结

淮南市上窑镇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与一般小城镇相比具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规划以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出发点,走与城市协调共生、与自然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目标把上窑镇建设成为有充足经济实力、社会环境相互协调、产业结构合理、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现代化城镇。

大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技术路径。在编制此类小城镇总体规划时,要更好地转变规划思路,实现规划编制由“城镇规划”向“城乡规划”的转变,只有从城市层面充分考虑城乡协调发展,为近郊小城镇找到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小城镇总体规划才可以真正成为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查克,谢从朴.小城镇规划的区域观——以马坡镇总体规划为例[J].城镇规划, 2002(4)

[2]洪小燕.城乡一体化视野下近郊型小城镇总体规划研究[J].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陈志诚,侯雷,兰贵盛.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J].规划师,2006(2)

[4]王艳红.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小城镇规划研究——以广州市石基镇总体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5(4)

边城小镇范文6

去年11月18日,镇江火车南站330瓶假冒“小糊涂仙酒”运下火车后,质监部门迅即予以查扣。精明的生意人徐某却称其是购买者而非销售者,遂起诉质监部门。日前,镇江中院对此案依法作出判决,维持质监部门的处罚决定。

2001年11月18日,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徐某从外地购进330瓶“小糊涂仙酒”经现场检查后,进行了扣押。生产和经销此酒的企业经鉴定,认为“该批洒不是本公司所生产的产品”。镇江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检验结论为:“样品经检验,不符合小糊涂仙酒实物样品规定的要求”。徐某收到检验报告后,在规定的期限内未提出异议。质监部门于2002年1月31日以徐某购销“小糊涂仙酒”为由,对其作出责令停止经销假冒“小糊涂仙酒”、没收假冒“小糊涂仙酒”330瓶、处以该批假冒“小糊涂仙酒”货值金额50%的罚款计8643元的行政处罚。徐某不服该处罚决定,向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一审判决维持了该处罚决定,徐某仍不服,上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

徐某认为:其是酒的购买者而非销售者,其未有销售行为,铁路运输部门是酒的持有人。

法院经审理认为,徐某购买的330瓶“小糊涂仙酒”,经检验,样品图谱与实物样品图谱不符合,酒精度、甲醇、杂醇油、乙酸乙酯含量合格,该检验报告证明了该批洒虽符合白酒的技术指标,但不具有作为小糊涂仙酒的特性,即并非品牌为小糊涂仙的酒。同时徐某所持有的商品已明显超过合理自用的数量范围,且在谈话笔录中,徐某也承认购买该批酒是为做生意,铁路部门是货物的承运方而非持有者,故其认为其是购买者而非销售者、持有者的理由也不能成立。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判决,有力地支持了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