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手抄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走进鲁迅手抄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走进鲁迅手抄报范文1

【关键词】大胆尝试 同类比较 海量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强调: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扩散思维,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开发自主性,从而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课题,“探究性阅读”和“自主课堂”成了解决传统教学中“要我学”的陈旧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传统课堂语文教师都是传经布道者,学生要么是虔诚的信徒,要么就是判经离道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狭小得令人不敢想象,他们创新思维和扩散思维遭到有效地扼杀,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说学生会有多大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只能自欺欺人了。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或许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某事感兴趣,就会很乐意的去做,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特别敏捷,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新一轮教学改革风起浪涌之际,语文教师要不落后尘,我的做法就是少教多学,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作用,教师只在方法上多做引导,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课堂上我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

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正好是周末,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都要精心准备一个教学设计,周日上学交给我,然后由我圈定出优胜者,第二天优胜小组上这一课,学生听说自己可以当老师,可感兴趣啦,周末查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我最后圈定出来的一组是这样设计的:①你知道哪些有关月球的传说?②有关月亮的成语、对联、诗词名句你能背诵多少?③月球上环境和地球一样吗?月球上有什么?④人类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我国的登月计划叫什么?⑤你认为人类该怎样开发月球?学生们讨论交流、争辩质疑,气氛相当浓厚,我除了偶尔引导几句,就是倾听学生们的讨论,我没想到学生们能准备那么充分,课后,那些没能取胜的小组,坚决不认输,他们纷纷要求准备下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笑着说:“要是你们再次败给他们,又怎么办呢?”学生说:“用事实说话吧!”我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我一直把营造氛围当作首要任务,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环境里驰骋想象,那么他们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就十分深刻。

如:在《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我让学生预习《贝多芬》,感受“命运在敲门”的激动;一曲国歌之后,我带领学生走进《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这一课,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制作课件,要求运用多媒体手段,并且,胜出的那一组,除了课堂展示之外,还要帮助后进小组,充分显示老师的胸襟!因为能充分展示自己,学生都能积极准备,竞争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同类比较,提高鉴赏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林清玄的《光之香》,我要求学生从这三篇文章中找出共性:它们都有“形散而神不散”,语言都很优美的特点;再找出不同之处,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叙事性的散文是通过某事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性散文是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感情的,哲理性散文语言含蓄隽永,言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接着,我就要求学生从课外读本上找到同样的例子,这样就巩固了学生所学。

古诗文也同样可以运用比较手法,如:杜甫《春望》与张岱《湖心亭看雪》,同是写“悲”,老杜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而张岱则是对历史走向的无奈。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进行比较,如教材中收录的鲁迅作品有: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藤野先生》,序言《呐喊自序》等。这些课文,体裁不同,主题迥异,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一个多面的鲁迅形象,进而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海量阅读,培养扩散思维

阅读教学的训练核心是创新思维,思维的工具是语言,离开语言就谈不上思维,所以思维训练必须以语言训练为基础。语文课外阅读,就是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我的做法是:

1.海量阅读

我努力为学生营造课外阅读氛围,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阅读:手抄报比赛、建立图书角、精美文章剪贴、古诗文朗诵会、文史知识竞赛、读书随笔展览、读书报告会、交流课外阅读心得、把读书笔记当作作业检查等方式,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注重创新性

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为学生积极搭建创新舞台,如调查采访、写调查报告、自办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调动每个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养成习惯

我在我的教学班级设置了几个语文兴趣小组:古诗文兴趣小组、小说散文兴趣小组、影视兴趣小组、创作兴趣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通过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作习惯和扩散思维。

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实践中相互启发,交流合作,探究分析,语文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活动。我们语文教师也就能从以前的焦头烂额中解放出来,我们可以放手搜集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资料,让语文教学继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

走进鲁迅手抄报范文2

一、语文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去解读、感悟课文

与旧版教材居高临下地提出各种阅读要求,确定各种阅读目标相比,新版教材更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阅读、理解课文。以七年级下册课文《社戏》为例,其文前提示这样写道:

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不仅铭记在作者的心里,也会给每个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这篇文章,你是否感受到其中表现出的盎然情趣?是否回想起你童年生活的某些片断?

“抓蚯蚓”“钓虾”“偷豆”“看戏”……这些文章中描写的场景,一定会引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课文通过引导学生回想童年生活的片断,让学生带着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之情去阅读课文。当童年那种天真无邪的童稚之情溢满学生的心胸时,他们便能更自然地融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去。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新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历去理解课文,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便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二、开放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用生活常识解读语文课本

1.开放的学校生活

校园是教育的主阵地,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项设施、每一种活动,乃至于一草一木,无不浸透着育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感受到文化的光艳和智慧的火花。可以这样说,学校生活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资源库,包括校舍建筑的整体布局、学校报栏、教室专栏和其他设计、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等等。我们要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都会“说话”,把它们蕴涵的“文化信息”尽可能地发掘出来。同时,学生在校园中的所有生活,如课堂上的学习、课间的活动以及校园环境等,都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如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消息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美化、优化校园的语文环境。

2.开放的社会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说:“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要有效地开发这些散落在社会的语文教育资源,把学生引入社会,通过各种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之间交互转化,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语文学习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用生活常识解读语文的方法

1.亲身体验法

所谓亲身体验法就是指教师针对文本内容,挖掘教学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现实情境,亲身体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再引领学生从生活中走进语文课堂,然后回归生活,与文本产生共鸣 。

教学案例:

笔者在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一直寻思如何让对于现在孩子似乎很遥远很陌生的百草园鲜活起来,真正使学生感知其中的乐趣。偶然间发现学校附近有一块类似百草园的菜园,于是,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上课前先带领学生走进菜园,畅游一番后,再走进课堂,让学生畅谈刚才的所见所感,顿时,课堂内热情洋溢。

生1:“我看到了绿油油的青菜,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蔬菜,它们都长得很旺盛,绿得很可爱。”

生2:“我听到了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不断地问我们:‘你们来做什么啊?’可是我们都只顾着自己玩,谁也不理它们。”

生3:“我想到小时候我还在自家门前的菜园里跟着爸爸挖地种菜。有一次,我还播下了向日葵的种子,它越长越高,花开得又大又漂亮,后来我还尝到了自己亲自播种的向日葵呢,好香好香哟。”

正当大家沉浸在菜园的乐趣时,我顺势又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在百草园的快乐

通过亲身体验,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也拉近了教学与学生的距离,唤起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独特感受,学习能很快进入角色,对理解课文可谓事半功倍。

2.角色体验法

走进鲁迅手抄报范文3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现在的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都比较欠缺,而初中语文课本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我在课堂上利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教授《岳阳楼记》一文,通过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学生要象范仲淹那样从小胸怀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二、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渗透。作家赵丽宏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并且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教育发,收到良好效果。

三、巧妙利用名言警句进行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中出现了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不仅文情并茂、短小精悍,而且思想内容深刻丰富。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例如讲解《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学习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中关于“路”的名言时告诫学生人生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在未来的人生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时,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和人生的真正意义,要珍爱生命,学习小说主人公保尔为全人类利益而活着的献身精神; 讲解《孟子》里的“舍生取义”,《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蜀相》里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告诉学生这些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舍身为国,为正义事业奋斗终生。在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将名言警句归类整理和背诵,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收到良好效果。

四、充分利用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强调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例如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父母老师于一路上的关怀;感恩社会给自己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类似的如以“善良”“责任”“宽容”“自信”为话题的作文都能使学生在写作中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教育。

走进鲁迅手抄报范文4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走出固有的教学环境,走入社会,“从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生涯‘必需、够用’的语文能力”。

(一)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升

我们应让学生到“活的知识宝库”中自由探索,激发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兴趣。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中获取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源,由被动的“信息接受器”转变为主动的“信息处理者”。如在开展“走进端午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自己通过搜索网络、采访身边人等方式调查端午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端午节想到的等问题;“走进家乡”、“‘低碳生活’——社区宣传筹备”、“走近鲁迅”等活动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得到了图片、数据、评论等众多信息,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主题加以分析整理,最后完成各自作品,效果明显。平时我也指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关注身边的信息,并制成自己的“收藏夹”,扩充个人的“知识仓库”。凭借这些收集、整理的活动可以不断将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与能力,加快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

在众多的活动中我都设计了上台展示的环节,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信心及口头表达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事先设计的东西。几乎所有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组织好文字,完成底稿后才能展示,这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结合节日、学校活动让学生练习写书信、通知、简报、活动总结、广播稿等,也是不错的方法。

(三)在活动中学会分享与协作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恰恰顺应了社会需要,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需要分组进行。本人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水平进行搭配分组,力争做到组内优势互补、各组水平接近,利于任务的完成,也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如“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活动,各小组同学有的承担查找资料的任务,有的负责执笔,有的负责演讲,有的负责PPT的制作与演示,而草拟提纲、指导演讲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互相启发;又如“手抄报的编写”,可以充分发挥组内同学在写作、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不同优势。通过这样的分组合作,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在出色地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享与协作。

二、多元机制,积极、合理评价学生

(一)注重过程评价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过程,评价要注重全过程的考查,看学生是否有积极参与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以上认识,本人对过程采取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要求学生把活动计划、笔记、搜集的资料、成果等分类整理,在活动的过程中,只要学生有一点上佳表现,一点成效,都充分给予肯定。

(二)重视学生评价

鼓励学生自我批评和互相评价。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小组成果展示的情况做出点评,找出自身和他人的优点与不足,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的互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

(三)评价内容全面

走进鲁迅手抄报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良好品格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15-01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育人"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观念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在备课中就要注重人文性教育的渗透,倡导民主课堂,营造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有独特自主的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素材的多元化反应。如今,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并把它作为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点。不容置疑,我们要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真正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塑造学生人格。正如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因为这些都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为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把握人格完善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必须用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等人文科学的成果来培养学生,武装学生,以使学生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进而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格,我们的思考如下:

1.抓语文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正能量

语文教学内容思想性强,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真正把 塑造学生人格这义不容辞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思想内容, 用范例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完美人格的不断追求。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周 恩来、雷锋;"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 '救济粮'"的朱自清;"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人格高尚, 是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能力及课文特点来 考虑塑造学生人格的具体措施。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每篇课文都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时候似乎是"野径云俱黑", 无法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不然,如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的见义勇为精神使学生激动,这些初生牛犊是最崇拜英雄的。我们该不该学习鲁提辖的精神?我们生活在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法制保护下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公民权益,我们提倡雷锋精神,互帮互助。在国家、人民的权益受到威胁时,我们也要学习鲁提辖见义勇为的精神,永斗歹徒,保护人民银行的杨大兰就是这样的英雄。这样结合现实,联系实际,让学生长知识、明事理,既教书又育人。

2.抓语文审美教育功能塑造学生美的心理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披文入情"法是我们主要使用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如珠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例如有位教师在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是这样以诗化语言创设审美情境的:"……刘和珍、杨德群几位青年学生,以她短暂的青春年华,书写了人生壮美的篇章,可歌可泣,可颂可赞!她们是四季常青的松柏,英名与大地同在;她们是巍峨耸立的高山,伟绩与江河共存!她们的鲜花化成了绚丽的朝霞,迎来了共和国金色的黎明;她们用生命谱写的壮美乐章,是天安门上隆隆礼炮的前奏!"在这一情境中,高山、松柏与英雄的形象相映生辉,礼炮、乐曲与祖国的新生紧密相连。英烈们为民请命,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和完美形象彪炳千古,光照后人!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当我请学生谈点感受的时候,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

3.抓语文生活实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的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如诗歌朗诵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也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品德教育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也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人格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走进鲁迅手抄报范文6

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的组建,其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针对此目标,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素质,即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兴趣小组实际是美术课堂的延续,美术兴趣小组的主要作用是给喜欢学习美术的同学提供展示的机会和深入认识美术的平台,并熏陶和感染周围的学生,最终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在这里,我想谈谈开展美术兴趣小组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想与各位同仁们进行交流。

一、当前美术教学的现状

在现今的学校,美术科目前还是没有得到很重视,学校普遍的还是视美术课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尽管美术由于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已走进千家万户,在理论上虽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实际上还是被忽视了。毕竟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科目占主导地位,分数一提高,教育质量就凸显出来。而美术教学就显得隐性了,看不到成绩,好像没有多大的作用。因而很多学校都不重视,目的就是想增加主科教师对主课的教学时间,这其一是学校因素的影响。其二是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由于长时间开课不正常的原因造成的),认为自己又不想当画家也当不了画家,少数喜欢写写画画的学生也被家长不认可,在此种种客观影响下,学校的美术教学个别举步维艰,甚至存在濒临“灭绝”的危险。

由于我们对美术浅显的理解,认为美术不就是画画吗?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喜欢画画,家长们还比较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科目多了,偶尔画画也没有个名堂,慢慢的也就不画了。然而美术教学不止是画画,它是对人的素养培育。它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它是人格真善美的培养,这就是美术的意义。现今的美术课,课时很少,又经常被占用,只有延续第三课堂的美术兴趣小组,才能完善教育的目的。

二、美术兴趣小组的意义

美术兴趣小组是美术课堂的延续,其功能是美术教育。美术的教育功能,在我国古代画论中历来都受到重视。美术教育指的是两个方面的教育,即是延续美术“文化”和美术教育这两个方面。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以完善人格张扬个性、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趣味为目的教育。

鲁迅先生曾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人安”。

美术教育只在美术课堂实施,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教师往往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美术内涵,只是表面上的知识传授,而美术的教育作用,往往是在学生拥有基本的美术技能后,才能体会美术内在思想精髓,才能无形当中受到美术熏陶。显然就目前的课改,美术教师都怕谈美术技巧技能,谈到这些就不是素质教育了,但是只有深入学习美术的绘画技能,才能体会绘画的意义。罗丹说过:自然中无处不存在美,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习过美术的人都知道,“发现美的眼睛是要经过训练的,只有经过训练,才能看得出美的所在。原因是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美术的作用是通过表象认识本质,感受表象所带来的美感,这种美感是深层次的人文内涵,是要经过训练学习的。比如美术作品里讲究的“对立统一”,疏密的统一、虚实、冷暖、明暗、远近的关系,无不体现在一画里,和谐统一。生活中的美都是因为对比才产生美感,也只有学习过美术的才能理解,才能运用到生活当中来,才能产出对自然事物的热爱。

美术兴趣小组的美术教育,是练习掌握专业技能的教育。通过美术的学习,同时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自己的感受,在艺术的天空下即可以看到一块播撒内心世界和谐种子的乐土,又可以从本质上清晰地洞察社会,培养有情趣,有审美能力,有高尚品格的人,更重要的是不仅学到绘画的技巧,还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学习美术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生活的过程,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审美的心态去体验生活,会不自觉地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并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真正体会生命所赋予人生的特殊含义。

美术教学除了美育功能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审美功能。科学可以使学生认识抽象真理,美术则能使学生认识形象的真理,而且同时能够激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有美,美术中的美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美术的美感作用正是由美术的美所决定的。

三、美术兴趣小组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