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范文1

一、积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不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他们内心里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信任和激励。因此,教师要热爱孩子,要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用情绪感染学生,用语言鼓励学生,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了真诚的理解、信任、鼓励和关注,师生关系就会更加民主、平等、和谐,那么师生之间就更加有利于沟通,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学科教学是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各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元素,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如,语文学科中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进入故事角色,从小男孩不停捡鱼的行动中,去体会小男孩对小鱼的怜惜,进一步树立学生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同时,教育学生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当别人的生命遇到危险需要帮助时,献出爱心,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人间的大爱;音乐学科中教学《堆雪人》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雪孩子”的故事。在孩子们的童话世界里,雪孩子也是有生命的,它活泼可爱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都很喜欢它。孩子们在为它融化成一汪雪水而深感惋惜难过的同时,也被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感动了。就这样,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又让学生接受了一次关爱、珍惜他人生命的教育。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抓住生命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聆听作者心声,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教学《跨越年的美丽》一文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挖掘居里夫人“美丽”的内涵,品词析句,感悟居里夫人的形象。在交流、讨论、质疑中,去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坚定,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从而上升为学生对居里夫人的无限敬仰之情,理解了人生命存在的意义,这种美丽岂止百年、千年、万年,而是永恒,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真谛。

四、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年都有数量可观的书面作文或是小练笔,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环节进行生命教育。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亲对儿子生命的决不放弃。面对死亡的威胁,对自己和同伴生命的不放弃,表现了7岁的阿曼达对生命的热爱,对求生的渴望。这样感人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这30多个小时,对在废墟下7岁的阿曼达来说是何等的漫长呀,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试着写写阿曼达的内心感受。在小练笔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人在亲人、朋友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也懂得了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五、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

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空间,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生命教育的典型材料。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引导学生学习保尔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执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境界。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范文2

一、注重课堂评价的应用

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促进学生提高。

二、关注良性评价,帮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发现学生的优点,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价,课堂上,我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那就是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是最棒的,只要自己敢想、敢说、敢动、敢尝试,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例如: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让学生谈一谈居里夫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纷纷发言,对于玛丽居里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孩子们的理解又怎会和我们这些大人相同。因此,对于孩子们的发言我没有做任何牵引,而是放手交给了学生只是给他们鼓励性的评价。有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孩子们热情空前高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玛丽一个个性格特点被找到了,她来到了孩子们的中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原本不易理解的课文“解决”了。由此可见,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是以欣赏、赞美、鼓励学生为出发点,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能畅谈自己的想法,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份快乐,一份成长的快乐。

三、注重互评与自评,让学生逐步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深知激励性的评价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教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的有生命力的群体。他们有思想、有意识,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同伴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在学生的互评中,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会了审视自己,评价自己。在评价过程中,每个同学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优点,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此外,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留白部分,这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部分。如:“学习这节课你有哪些疑惑?”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思维有深度回答充分的肯定,更应用适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之间进行质量较高的思考,通过自评和互评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欣赏学生自主与互评的精彩,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的发展。

四、强调作业评价的应用

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其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

1.多元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给予评价。采用动态、灵活的评价方式。这一点首先要体现在作业的设计上,可以设计及开放性、创新性、趣问性、分层性于一体的作业。比如我在任教低年级时,常常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知于分层布置的作业,采用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肯定。例如:全做对的,即可得一面小红旗;书写工整的,在小红旗后面再加一颗五角星;有进步的,再画上一个笑脸娃娃或写一两句评语。这一面面红旗、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励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喜欢做作业从而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2.评价主体多样化,提升学生自主性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师培训;有效性;“国培计划”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24-03

随着教师培训工作的普及化,一般性的教师培训已不能满足较高层次骨干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是当下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教师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的角度,结合我们几年来实施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湖南省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实践,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们认为,培训者只有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来开展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一、调研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在现有的教师培训中,忽视教师培训需求的现象随处可见,在教师培训中呈现给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基于讲授者的能力和研究旨趣,忽视了教师的实际需求。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在培训之前,对被培训者进行培训的需求调查,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培训针对性的产生源自于对参培对象的了解,了解学员参加培训的需求、现状,分析他们的所想、所求,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参加培训一般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为指向,希望通过培训能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我们所说的培训需求并不是指个别教师的需求,而是在开展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能代表参培教师共同愿望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参培教师的个性需求中归纳概括出他们相对共同的需求,这些共同需求中蕴含的一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应该成为我们确定培训目标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地承办“国培计划”――湖南省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了解参培教师以及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保障培训质量和效果,我们专门编制了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对参培的语文教师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您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具体实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影响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您认为自己在哪方面需加强培训、学习?”“您认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最让人头痛的是什么?”“就您本身来说,对改善教学效果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等16个问题。调研后经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参训的语文骨干教师对“新课标背景下作文教学及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与知识”等方面存在较为普遍性的培训需求。因此,培训相关方面的知识、提升相关方面的能力就成为了我们培训的具体的目标。

二、围绕目标设计培训内容,针对需求安排培训课程

针对需求,安排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是实现有效性目标的关键环节。2011年1月教育部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要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是培训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培训机构在课程的设置时要以参训教师的现实需求为起点,一定要改以往“我有什么就给什么”为“教师需要什么就给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课程开发理念,做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位参培者的学习要求。不仅如此,教师培训一定要有适切的培训内容。“适切的培训内容至少应有以下要点:一是培训内容要反映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二是培训内容要紧贴教学,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相吻合;三是培训内容要以教师专业标准为重要依据,致力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2]

三、精心遴选培训师资,优化培训专家团队

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对实现有效培训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我们认为,培训专家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更要熟悉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并在相关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有所建树,在全国和地区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要根据培训目标与培训专题内容遴选主讲专家,担任专题讲座的专家必须对此专题有丰富卓越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他们应成为参训教师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培训专家团队除需要具备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培训技能,既能积极倾听、启发追问、给予建议,又能组织分享、给予点评、激发挑战,能够把参训教师的培训学习引导深入,切实提升参训教师的专业能力。

四、创新培训模式,尽量发挥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

成人学习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成人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导向式的学习”――成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特点,进行自主的和自我反思的学习。作为成人,他与未成年人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成人获得了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它的产生,意味着人在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开始从依赖的、他律的未成年阶段向独立的、自律的成年期转换,成人以进入职业为契机,开始从社会一员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每一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的任务,希望以自己独立的人格,运用自己的力量来开拓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成人学习的动机来自于职业与生活的需要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人学习结果最终表现是工作、生活技能的改进。成人学习者能诊断自己的学习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成人教育的核心是帮助成人更有效地学习,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意味着知识形成中个体主动参与、积极建构的重要性,意味着学习中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达和创造性的解放的意义。缺乏学习者个人对知识的主动体验创造的知识对学习者来说难以产生实用价值。[3]因此,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否主动自觉的投入,取决于是否尊重并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否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培训应该尽量发挥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尽量采用参与式的培训形式。参与式培训就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实现教师在培训中的有效参与,使参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由被动接受型转变成主动参与型的学习者,让培训成为受培训者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使参训者主动从培训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参与式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培训者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就应该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课程体系。例如:在开设的“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的要点”课程培训中,我们建构了“五步骤”的培训课程内容体系:(1)邀请教育部“培计划”项目专家、湖南师范大学的张良田教授以讲授的方式对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2)邀请语文教学名师盛新风老师给学员上《跨越百年的美丽》的阅读教学示范课(如果邀请全国名师有困难,也可请当地名师上示范课或者组织学员观看《名师课例》的视频录像)。(3)带领学员到一线学校去实际观摩一到两堂阅读教学的课程并录制教师上课的全过程。(4)组织学员针对录像资料开展评课、议课,总结提炼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要点。(5)选取几位参训教师上阅读教学的研究课或者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大赛。“五步骤”培训课程的建构既有专家的理论引领,又有名师的课例示范,同时又能极大地调动参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参训教师普遍反映这种“五步骤”的培训课程模式很有成效。

五、加强培训工作管理,构建训后跟踪管理的长效机制

培训管理工作既是影响培训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培训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的有效机制,是培训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保障。培训管理重在实施“过程管理”,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与调控,使培训的开展过程自始至终沿着既定的方向推进,实现预期的目标。“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必须创新培训管理,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参培教师在愉悦的心情下参加培训学习,为培训收到较好的成效提供条件和保障。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工作。忽视对培训的后续管理,将会导致教师培训学习的知识不能被内化,培训成效不能得到巩固,影响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对参培教师的管理需要延伸到培训结束之后的工作实践过程之中。我们认为,对培训的后续跟踪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参培教师信息档案库,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创建交流学习平台,共享学习实践成果;三是及时了解参培教师学习工作情况,加强交流沟通;四是关注参培教师的成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2011-01-06.

http:///gzdt/2011-01/06/content_1779454.htm.

[2]朱郁华.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师培训[N].中国教育报,2013-06-05(09).

[3]张雳.论有效的教师培训原则[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5.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范文4

一、学校与文化重建的精神内涵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浙江省承担了青川县灾后重建的援助任务。浙江在援建工作中把对教育的支援放在首位,坚持“恢复完善功能,规模适度合理,整合利用资源,确保质量安全”的指导思想,科学规划,总投资10.46亿,帮助青川新建学校48所,新建校舍43.8万平方米,并配备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3万青川学子进入美丽的新校园学习、成长。清溪小学由温州市援建,总占地面积19021平方米,建筑面积8975平方米,总投资3200余万元。学校不仅配备了完善的教学功能室、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还修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有环形塑胶跑道的田径运动场,以及食堂、宿舍等附属设施。像清溪小学这样教学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在青川县还有许多。灾后重建给青川县教育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在浙江省强有力援助下,震后不到两年,灾区学校与震前相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物质建设上已迈入现代化、信息化阶段。物质建设仅是灾区学校重建的第一步,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恢复发展同样重要。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它是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动力源泉。在“5•12”大地震重建背景下,灾区学校文化建设包含了特定的精神内涵。

(一)“5•12”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精神灾难可以毁坏物质,但却没有震垮人们的精神,反而会赋予更强的精神力量。“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就是青川精神。秉承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地震过去仅两周,废墟上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就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在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像燃起两盏明灯,一盏是希望,一盏是勇气。有了这两盏明灯,我们一直走到现在,走到了光明。这场巨大的灾难给每一所灾区学校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学校发展史上一次生死转折点,它用生命的奇迹、感人的故事、平凡的英雄,充分展示着人性的光辉和伟大的精神,为学校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人民教师,用可歌可泣的事迹诠释了师德大爱,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也是灾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二)援建者无私奉献的援建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截至2011年4月底,全国各地对口支援的3860个援建项目已基本竣工,累计投入资金760多亿元。其中浙江省援建青川的项目547个,累计投入资金77亿元。在援建青川过程中,浙江人民将“同舟共济、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带给灾区。在青川建立了39个援建指挥部,派出332名援建干部,共援建学校48座,卫生院37座,通村公路里程1110公里,桥梁158座,安全饮用水设施11000个,这些都创下了全国对口援建之最。授之以鱼解时困,授之以渔助远行,浙江省还建设了两个总投资35亿元的工业园,引导实力雄厚的浙江企业落户灾区,扶持灾区建立100多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项目,为灾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口支援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强大力量,更体现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齐心协力、不屈不挠、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衔环结草,以恩报德,援建精神赋予灾区学校感恩的新内涵,将感恩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灾区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感恩精神。浙江在灾区发展规划设计中,注重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倡导“天地人和”的援建精神,让灾区学校直观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新思维,赋予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援建者在建设施工过程中,还表现出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高度责任感,用兢兢业业的行动诠释了求实创新的援建精神,使灾区学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为学校文化建设赋予更强的精神内涵。

(三)灾区学校自身的传统文化精神尽管新学校是由援建者设计建造,融入了大量援建者的创意和价值观,但它终究是灾区的学校,而非援建者的学校。学校文化建设除了吸收抗震救灾和援建精神元素之外,还必须发掘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元素。威廉•大内认为,组织的传统和氛围产生一个组织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组织共有的理念,或成员对组织的理解,包括问题、目标、价值及实践活动。[1]学校文化是时间和空间上带有持续性与全员性的价值理念体系,只有认真解读学校历史和现实中的精神文化元素,才能抓住文化源头,找准文化精髓,这样的学校文化才能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获取长流不竭的活力源泉,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论述,文化是不断生长和发育的流体,文化次生质以原生质为基础,再次生质又以次生质为基础,层层积淀最终形成文化传统。学校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构成校园文化的原生质,从根本上决定学校文化的独特性。譬如清溪小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认真回顾历史,以1851年创建的青云书院,追根溯源寻找到学校文化的原生质,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传统的校园文化,确立办学核心理念,并融入抗震救灾和援建精神元素,重建了一套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两仪四象”:理念形成与教育实践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是全校师生长期努力建立的具有独立品格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一旦建立,就具有指导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2]清溪小学在长达三年的重建实践和发展探索中,不断总结完善,提炼出独具特色的“两仪四象”学校文化理念体系。(见图1)体系包括核心理念、学校愿景、校训、精神、特色和口号六大要素,互为依托,共同组成学校文化的有机系统,在文化传播和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始生“两仪”,确定学校文化核心

1.核心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基石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根源,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指引学校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清溪小学秉承青云书院百年之育人传统,以和谐为立校之根本,以自然为办学之道法,确立“和谐共生,教法自然”的核心理念。“和谐共生”意为学校要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努力实现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和谐共立、和谐共达、和谐共爱,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使三者目标一致共生。“教法自然”意为办学育人要顺自然之道、循自然之法、育自然之人。学校要顺应自然规律,用自然的教育方法,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遵循成长规律实施教育,从学生兴趣和需求出发,培育身心健康、仁爱知礼、富于平等思想和自由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学校愿景是学校发展的未来方向愿景像一盏明灯,指明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内驱力。愿景有一种实质感,它是生动而真实的,可以看到摸到,它描述的是一个梦想、希望或渴望。愿景植入我们的内心,催生我们做出最大努力的信念,表明我们渴望成为什么、达到什么境界和创造出什么。[3]青溪小学的愿景是让青溪小学成为师生自然成长的和谐乐园。在核心理念指导下,围绕学校愿景,清溪小学树立了“三本”思想:学校以教育为本,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施教、和谐育人,培养全面自然发展的快乐之人、有用之人;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个性人格,发展个人特长,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民主和谐、政通人和的管理氛围,为教师成长铺路搭桥。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自然的成长观;让教师养成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卓越的价值观,形成持续的幸福观,竭尽全力为师生的自然成长创造条件。

(二)围绕“四象”,构建学校文化体系

1.校训是学校实践的行为准则校训是表达学校愿景的途径和手段,是全体师生必须遵守的根本行为准则和规范。一所好学校,只有具有良好的实践准则,才能通过长期持续的努力将愿景变为现实。青溪小学的校训是:有理想、有道德,爱学习、爱生活。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生活就缺失了存在的意义。志当存高远,要树立高远的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幸福快乐的人。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使学生能够明礼重义、守廉知耻。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掌握适应社会的本领。要鼓励学生海纳百川广泛猎取知识,培养充沛旺盛的好奇心,形成勤奋好学的学习观,从学习中获得启发、获得知识、获得快乐。“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热爱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体验美好生活。

2.精神是学校意志的高度凝结学校精神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沉淀、整合、升华,最终形成的凝结学校理想、认识、价值、情感和意志的精神力量。青溪小学的精神是自强不息,进取奉献。“5•12”大地震后,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我们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奋起自救。灾难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团结互助的大仁大爱,更让我们认识到,只要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就有能力战胜任何困难。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灾难面前不畏惧,在逆境面前不屈服,坚忍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双手去创造美好明天。进取奉献是一种建功立业、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它是学校发展和成长的牵引力,指引我们向着目标不断努力,永不懈怠。

3.特色是学校个性的独特展示学校特色是在核心理念和愿景指引下,产生的一种与众不同,独辟蹊径的办学道路,它是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青溪小学的特色是:生态校园,自然教育。学校秉承青云书院“知天达命、仁人恤物”之思想,结合学校独特资源,提出构建生态校园的办学特色,不仅要将学校建成和谐自然的生态校园,更要将和谐自然的生态思想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用爱护生态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家人和朋友,号召全社会一起保护自然。让学生从小接受生态保护教育,树立环保理念,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青溪小学拥有开展自然教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距学校12公里处,就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助保护区,学校能够开展丰富的自然教育,将生态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使自然教育内化于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4.口号是学校文化的集中表达口号是学校文化的高度凝结,是对学校价值、智慧和情感的集中表达。法拉斯的传授量理论认为,信息传授量是理解传播效果和功能的重要变量,简洁精炼的信息能够提高传播的效果。[4]青溪小学的口号是:用爱点亮人生,用心创造未来。爱是和谐的爱,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尊重与理解,需要个性张扬和发展的空间,这一切都离不开爱;爱是自然的爱,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源自心灵的尊重和珍爱。心灵是人感悟世界的根本,也是教育本质的集中体现,只有用心才能创造未来。学生要用心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发展自我,将来才有机会实现梦想;教师要用心教育,只有用心领悟,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教师要把教育作为人生的崇高事业,把学生看作第二生命,用心感动学生,用心温暖学生;学校要用心管理,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有用心管理,才能内协外争,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三、3M-Proces模式:文化管理与动态能力

学校文化不仅是一种教育文化,一种微观组织文化,还是一种管理文化。[5]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并运用正确的文化以及关注教师、学生及家长所共同认同的意义价值,是成功管理学校的基本规律。[6]

(一)文化动态管理的新视角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学校文化,客观观察和描述学校后天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孕育形成文化的特征和个性。而管理学视角的学校文化则充分发展利用这种文化的特征和个性,积极适应学校现代管理的要求,将文化作为管理的根本手段和力量,对学校实施有效管理。首先,学校文化管理使学校凝聚为一个整体。学校是人的学校,不是物的学校。既然是人,就有精神和灵魂,这就是学校文化。将文化持之以恒地贯穿到学校管理的一切方面,我们就能发挥文化对人的塑造和价值观改变的功能,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将分散的个人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学校个性。其次,学校文化为学校打造一座经常提示的“警世钟”。学校要有长远追求,为什么办学?办什么学校?怎样办学?这些问题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认清,才能确定学校的生存方式,挖掘生存资源,提高生存能力,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办学治学,走向卓越。再次,学校文化为学校管理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南。用学校文化强有力地指导行为,形成学校的行为规范,使全体师生自觉按照文化的要求控制行为,实现学校价值观的全面落地,将文化个性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推动学校教育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文化为根本手段的动态管理,将学校文化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需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流、文化流、物质流、资源流的动态交换,以保持自身远离平衡态,不断获取文化的新特质,丰富文化的新内涵,促进文化的新发展。有学者认为,优质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具有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文化系统。也就是说,优质学校不确立固定的标准体系和模式,也不是达到某一目标以后就停止不前的系统,而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卓越的学习过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