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太虚幻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1

道家思想形成发展于春秋时期,道教产生于东汉。经过上千年的积淀,道家和道教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可忽视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里。虽然今人一般视道家为哲学流派,道教为宗教。而古人则视二者为一家。所以我们在谈论《红楼梦》的道教与道家思想时,也是没有给二者划分明显界限的。

天国神仙由于触犯了某种戒规(通常是本文由收集整理动了凡心)被贬谪下凡作为一种叙事类型构成了中国道教文学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起初只是女娲补天时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一块顽石,因动了凡心,由一僧一道携带下凡去感受荣华富贵,后看破红尘,重新回到青梗峰化为顽石。这条主线无疑是与传统道教文学遥相呼应的。

1 《红楼梦》的道教人物形象

《红楼梦》给读者刻画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金陵十二钗”为轴心铺面展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物关系网。其中的道教人物形象之多,也足以说明“道教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是巨大的。作品的道教人物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仙界的人物和凡界的道教人物。

1.1 仙界的人物

《红楼梦》中仙界的领导者主要是在文中经常化为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即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一僧一道,时没时现,贯穿了全书。在第一回中,作者借僧道之口说:“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与《淮南子·道应训》中提到的“物盛而衰,乐极生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的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除了一僧一道之外,《红楼梦》还写了很多其他的脱于凡尘的体现“道”的文字,例如第五回写到的宝玉游太虚幻境,我们也能从中发现“道”的影子。虽然太虚幻境中以警幻仙姑为代表的人物命名以及宝玉在太虚幻境所受的教导,基本上都是佛家的“情”、“色”、“空”,然而从太虚幻境这一虚拟仙境的命名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一仙境也是有道教影子包含其中的。还有太虚幻境门前的对联。

1.2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贾来生的《论〈红楼梦〉中的道教思想》和杨建波的《佛道框架下的〈红楼梦〉》等论文专著中,都提到了《红楼梦》中的佛道合一思想,也就是说曹雪芹的哲学思想是佛道不分的,我也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在此不再详细加以论述。因此,关于太虚幻境既融入佛又融入道的现象是完全可以解释的。

《红楼梦》的仙界主要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神话形式来表现的,前面已经提到了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轮回转世的神话,还有太虚幻境这一虚拟神话世界,除了这些,其实文中还有很多也运用了这一形式。第一回由一僧一道讲出,被甄士隐听见的关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还泪之说,也是很典型的神话传说。以至后来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都是以占卜预言的方式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的。而引导这些故事情节发展的,也正是仙界代表道教的一僧一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在塑造仙界的人物时,是有一套完整的构思的,这些构思在一僧一道的领导下便成了一整套天衣无缝的道教文化现象了。

1.3 凡界的道教人物形象

前文论及仙界的人物时,谈到了甄士隐和贾宝玉,从他们最后的结局来看,此二人都是通过感化,看破红尘,皈依了道教。虽然他们的出家与仙界的一僧一道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他们终究属于小说中的凡人,因此,他们可以归类为凡界的道教人物。

与甄士隐和贾宝玉类似的还有柳湘莲。《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回目是“冷二郎一冷入空门”,柳湘莲自觉错看尤三姐,导致尤三姐横剑自刎,便断然截发出家,与道士飘然而去。

细看甄士隐、贾宝玉和柳湘莲的经历,会发现三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经历了人世百态,深刻领悟到红尘悲戚,再由僧道点化,绝然远离红尘。他们的出家可谓是他们追求人生理想的极致表现,同时也深刻的反映出了曹雪芹根深蒂固的道家思想。除了甄士隐、贾宝玉和柳湘莲,《红楼梦》还写到了其他的道教人物,如惜春、贾敬等。

《红楼梦》的道教人物之多,之复杂,都体现了作者受道教文化的影响之深。细看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作者刻画了如此多的道教人物,但每个形象又有其独特之处,这也透出了作者对道教人物形象的驾轻就熟。

2 《红楼梦》的道观文化

《红楼梦》共描写了十几处庙庵,俞润生在其研究专著中把《红楼梦》的十余所庙庵分别列了出来,并指出这些庙庵基本上都是归贾府管辖的家庙。且不去仔细讨论这些家庙中哪些是属于佛教,哪些是属于道教(前文因为提到过在《红楼梦》中佛道是没有完全区分的),只说明显属于道教道观的就有好些家。如,第二十八回写到的清虚观;第二回写到的元真观,贾敬在此修炼,亦死于此;第八十回写到的天齐庙等。对于这些家用道观的用处,书中也有明确指示。第二十三回写到:“那个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一班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如今挪出大观园来,贾政正想发到各庙去分住。”除了人事控制权外,还有经济控制权,各庙月例香供银子是余信总管的。第九十三回写到,水月庵就是由王熙凤指派贾芹去管的。数的出姓名的道人也有很多,清虚观的张道长,天齐庙的王道士,替赵姨娘施法于贾宝玉和王熙凤的马道婆等等。一部《红楼梦》,却出现如此多的道观道士们,难道这种庞大的社会现象不是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吗?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贵族社会里,道教文化的盛行,并不是把道教和道家思想做为一种人生哲理或是人生态度加以宣扬,而只能称为是一种陈腐的习气而已。但也不能就此下定论,认为道教的流传到了《红楼梦》时期就完全被腐化,其实我们仍可以在书中看出很多完全被道家正派思想影响的痕迹。

3 《红楼梦》的道家思想

《红楼梦》中的道家思想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渗透在作者思想中的道家思想,这个思想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书中,渗透于字里行间的;二是书中所塑造人物的道家思想,这个思想主要表现在少数几个人物身上,以贾宝玉为主要代表。无论是哪一个人物,尤其是作者极力塑造,而且极为喜欢的一个人物,其思想哲理当然是由作者灌输的,所以贾宝玉等人的道家思想,很明显是与作者的很多观点都一脉相承的。

3.1 人生如梦

《红楼梦》以“梦”为名,第一回开篇就讲:“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最后一回又以“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结束全书。《红楼梦》以“梦”命名,内容以“梦”始,又以“梦”终,这足以表明作者的思想状态。除此,书中阐释人生如梦思想的地方还很多,如第一回的人生“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二十五回的“沉酣一梦终需醒”。特别是第一回有一段讲得非常明确: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读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这就是说,作者本意就是要用这本书来阐述人生如梦的道理。而人生如梦的思想正是庄子首先提出来的。庄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这一点,只有“大觉”之人才能明白这个道理。而这样的“大觉”之人,“万世之后而一遇”,庄子认为这就很不错了。曹雪芹就是这样的“大觉”之人,当他经历人世沧桑、再回首往事时,也深感人生不过是一梦而已。

3.2 鄙视名利富贵

老庄都轻视名利富贵。《老子》九章讲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从利害关系上劝说人们不要太重金钱。《庄子·逍遥游》更是提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主张。

《红楼梦》是竭力拥护这一主张的,《好了歌》首先要世人忘掉的就是“功名”和“金银”,只有如此,才能当上神仙。第一回甄士隐也说到: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人糊在蓬窗上。……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名利权势不过如过眼云烟,难以长保,而且害己误人。凤姐辛辛苦苦攒下七八万金,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搞得人财两空;贾雨村贪得无厌,为此多次丢官,十年寒窗,到头来一无所有。正如太虚幻境中仙姑唱的那样:“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与此相反的是宝玉,他厌恶“仕途经济”和“峨冠礼服”,视追逐功名利禄的人为“国贼”,宝玉这种思想与庄子轻富贵、反礼教的精神是完全相通的。

3.3 断情

人生在世,之所以有痛苦,根源就在于有情,如果一个人做到了无情,也就没有痛苦。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庄子·德充符》中提出了“圣人无情”的主张:“(圣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红楼梦》大部分文字都在描写儿女情长,但作者对这种“情”的问题是很矛盾的。从感情上讲,他在写此书时,对他所熟悉的女子仍留恋不已;然而从理智上讲,他对沉溺于儿女之情的行为又持批判态度,这不仅表现在第一回第一段的悔恨之语中,在其它章节有更明白的表述,如第一百一十三回写紫鹃被黛玉的死和宝玉的痴搅得“越发心里难受,直直的哭了一夜”,最后生出这样一番心思:“算来竟不如草木石头,无知无觉,倒也心中干净!”应该说这符合作者写书时思想中理智的一面。

道教认为,包括妻子在内的所有女人,她们白天向男人索要衣食,夜晚偷盗男子精髓,是“追魂取命”的活鬼。曹雪芹与道士一般见解,只不过道士用的是抽象理论方式,而曹雪芹用的是形象表述方式,当然,曹雪芹是没有道士那样极端的。

3.4 死亡观

在死亡观上面,曹雪芹与庄子的看法也是一致的。庄子认为,人来自自然,又复归自然,大自然才是人的最终归宿。《庄子·齐物论》说到:“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人生到世上,就好像一个小孩离开故乡一样,如果一个人不愿死亡,就好像这个离家的小孩长大后忘掉故乡而不愿回到故乡一样,那是很糊涂的。曹雪芹在第一回也说到:“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可见,《红楼梦》虽然没有直接赞颂死亡,但整书的故事描写却有这一倾向。从死亡观来讲,作者及其所塑造的人物也是具有道家思想的。

《红楼梦》中的道家思想不仅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而且也贯穿在整部作品中,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是深刻巨大的。

综上可以看出,《红楼梦》的道教文化是贯穿于作品始终的,而且其中的道教文化分布广泛,而且细密清楚,有条不紊。从前文所论述的“道教人物形象”、“道观文化”和“道家思想”这三个方面可见,道教文化是植根于作者灵魂深处的。著名学者刘上生在《走进曹雪芹—— 〈红楼梦〉心理诠释》一书中指出:

作家的创作驱力,不是任何外来或内在的理性律令,归根结底,来自于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冲动,特别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情感冲动。这种情感张力的核心,就是“情结”。中国古代把它叫做“愤”或“愤懑”。

《红楼梦著作权争论案》一书中吴世昌的《论〈石头记〉的旧稿问题》和戴不凡的《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迷—— 论曹雪芹是在〈风月宝鉴〉旧稿基础上巧手新裁改作成书的》二文也指出:“情结”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它们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驱动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它们可能而且往往就是灵感和动力的源泉”。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2

一、文学翻译中的不等值现象

文学翻译在翻译对象、语言形式和翻译手段上不同于非文学翻译,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各种不等值现象。下面就用帕纳休克俄译本《红楼梦》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帕纳休克将《红楼梦》中:“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翻译成:Он скоро узнает крушенье надежды -/И золото блеск потеряет;/Когда же вздохнет он о трудной поре -/Сиянье утратит нефлит,/Горою лежат побелевшие кости,/И имя давно позабыто;/Конечно, здесь юноши знатного прах/И девушка рядом лежит.

原文中的“金无彩”“玉不光”“白骨如山”都在暗暗地传递着悲惨的气息。虽然帕纳休克的译文传递出了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但却忽视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翻译略显生硬。此外,“红妆”在古代语意中不单单指女子,还包括男子。但帕纳休克的译文却仅包含一个意思:姑娘。也即是说,帕纳休克的翻译具有片面性,传递的信息不完整,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译文信息减值。

再如《当代英雄》“贝拉”中的民歌:Стройны, дескать, наши молодые джигиты, и кафтаны на них серебром выложены, а молодой русский офицер стройней их, и галуны на нем золотые. Он как тополь между ними; только не расти, не цвести ему в нашем саду.这是在一次婚礼上,贝拉即兴唱给毕巧林的民歌。歌曲以对比的形式来表达对俄罗斯军官毕巧林的赞美以及对远方来客的景仰与钦佩之情。在冯春版的《当代英雄》中,该句被翻译为:“我们年轻的骑士多英俊,他们的长袍镶着银花边,俄罗斯年轻军官更俊美,他的制服镶的是金花边。在他们中间他就像一棵高高的白杨,只是不在我们的花园里生长和开花。”

“тополь”在俄语中泛指杨树。杨树是俄罗斯随处可见的一种树,被俄罗斯人赋予了特殊情感。杨树高大挺拔,就像是卓尔不群遗世独立的将军,在俄罗斯整个民族的内心深处蕴含着特有的民族文化情愫。冯春的译本将тополь定位为“白杨”,而且还加了特定的形容词“高高的”,所以读者在读到此句时,便会在脑海里浮现白杨高大挺拔的形象,继而感知译者不一般的比喻,在脑海里加深印象。“只是不在我们的花园里生长和开花”这句又紧跟其后,更凸显出了白杨树那种卓尔不群的气质及象征意义,前后相应,逻辑清晰,因果明确,使译文读者可自然地捕捉其深层含义,这也正契合莱蒙托夫在此运用此类比喻的真正目的。译文中“高高的”三个字虽然是翻译者自己附加上去的,但却生动地表达了原作者的隐含意思,可使读者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二、对文学翻译中不等值的补偿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即使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考虑各种因素,也无法避免翻译不等值现象的出现。故此,译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下不同语言的特点来适当地采取方法,补偿信息的损失(компенсация)。翻g补偿的方法有三个层次:词汇层次的翻译补偿法,语法层次的翻译补偿法,超句统一体和片段层的翻译补偿法。

首先,词汇层的翻译补偿法。这种方法是翻译补偿法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故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上下文的联系,这里又可区分出三种方法,即注释法、词汇替代法和铺张法。例如,帕纳休克将《红楼梦》第一回中“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译为: Оттуда отправимся в Беспредельную страну грез и вычеркнем запись из списков бессмертной феи Цинхуань.警幻仙姑是《红楼梦》中的爱神、美神,司掌整个太虚幻境。译者对警幻仙姑这个名字多采用音译法处理,并不多作解释。然而此处原文并未提及警幻仙姑,但由于众人前去“太虚幻境”,势必是要寻找警幻仙姑,因此俄译本中不但增译了“феи Цинхуань”,还对警幻仙姑进行了补充注释:“ЦзинхуаньC небесная фея, дававшая человеческим душам напутствие и прдостерегавшая их от совершения грехов после писшествия в человеческий мир”。译者在此处采用音译和尾注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弥补了前文“警幻仙姑”这一人名的文化空缺,便于俄语读者了解警幻仙姑的地位、身份、职位等内容,以领悟《红楼梦》的整体文化艺术魅力。这种用加注的方式补偿信息的做法,便是注释法。虽然有时会给读者赘述的感觉,但却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语法层的翻译补偿法。在语法层面上发生翻译信息缺失的几率非常小,所以应对这种缺失的翻译补偿法也较为少见,其主要包括连接词、使用代词以及句子结构的改变。例如,Он видел её не каждый день и полюбил её страстно: память о ней, об её тихом и бледном лице, об её унылых взглядах и робких ласках навеки запечатлелась в его сердце. (И.С.Тургенев, Дворянское гнездо).原文中连接词и是联合连接词,但在译文中却被翻译成了转折连接词“虽然……却……”,用以强调十分(特别)爱她(полюбил её страстно) 。

最后,超句统一体和片段层的翻译补偿法。超句统一体和片段层的翻译缺失在翻译过程中也很少遇见。所以,其基本上只存在于特别强调译者风格的文本中。用此法翻译的作品不仅仅是用语言转换作品,其更使作品成为了传达译者自身兴趣爱好、政治立场的载体。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3

对于《红楼梦》的主题,不同时期,不同观念的读者与学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今认同的是“其主题思想就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反映出在强大封建势力的压制下,朦胧的民主思想犹如巨石下的幼芽,顽强的挣扎,破土而出。这部巨著,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主人公贾宝玉对于仕途禄蠹的否定与对爱情人性,尤其是对于人性的尊重,都表现出反对封建与追求民主的主题思想。”我认为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而不一定是作者曹雪芹的本意。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面对这中国文学之巅的湟湟巨著,高山仰止,唯恐唐突了古人,不敢置一言。私底下心里对今人的一些看法心中存疑,不能理解作为闭关锁国的清朝康乾时代的古人,怎么会用现代的历史感,反映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思想?难到仅仅是为了颂扬宝黛爱情?作者在写作缘起中有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显然是另有意味,那么作者究意若何?

第一回破题中说“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谁都知道这是明显的欲擒故纵的手法。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源于清代的文字狱之故,掩人耳目。又有偈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如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显然,作者不仅是“怨世骂时”,还想“去补苍天”,对社会世人做些有益的事情,那么作者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划分段落,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分析课文,忽发奇想能不能用这小小伎俩来对付《红楼梦》呢?可是《红楼梦》太宏大了,顿有老虎吃天之感,茫然无措,再说什么是它的开端、发展、、结局呢?

经过多次翻读和看多种介绍文章,总算有了一些眉目,我认为红楼故事正式开始于“可卿之死”,此前的都属于引子,“元春省亲”是红楼故事的发展,“元春之死”进入,“查抄宁国府”“史太君之死”落为结局,而“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是为余韵。

秦可卿的判词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即相逢必主。

漫云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我认为此中可窥作者心意之端倪。

秦可卿是个特殊人物,在太虚幻境中,她是警幻仙子之妹,她接引宝玉到太虚幻境,“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更许配与宝玉,“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以情悟道”。在现实故事中,是宁国府“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她是贾珍之子贾蓉之妻,却与公公贾珍有染,行苟且之事。可卿一死,“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贾珍见父亲不管,一发恣意奢华”,请王熙凤协理,“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为丧礼上风光些”,为贾蓉捐了“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大办丧事。秦可卿的丧礼是红楼梦中最奢华最风光的丧礼,尽显贾府的无限风光,细究又能使人发现贾府内部的腐朽奢靡,贾府之败落已现端倪。

元春省亲是红楼故事的发展。大观园的兴建,元春省亲时的皇家排场,把贾府的荣华富贵推向高峰。我们的主人公们就是在这样的荣府中享受富贵奢华的生活,而宁府的腐朽通过贾琏及其妻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早已渗透了荣府。

到了元春之死,靠山一倒,查抄宁国府,贾府迅速败落,到贾母之死,这位贾府第一人丧礼的促迫和凄凉与前面秦可卿丧礼的风光一对比,凄惨之状令人唏嘘。

作为红楼故事的大舞台,荣国府和宁国府,未见人们考证其为什么是荣国府、宁国府。从故事中看,皇帝敕封荣国府、宁国府是说贾家先祖与国功劳巨大,使国家繁荣安宁,贾家才有如此势力。但“荣”的本意是繁荣富强,“宁”的本意是和平安宁,孟子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论。言“内无法家佛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曹雪芹是通过荣、宁二府的败落,提醒处于康乾盛世的统治者,注意长期的和平安宁,对人们意志的消磨,保持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既然“将门出虎子”,为何“纨绔多不肖”?“将门出虎子”是因为大将之家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督率子女苦练本领所致,“纨绔多不肖”是由于大宦之家长期安享富贵,不思进取的结果。但能够居安思危又是多么的不易。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4

:  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叙事作品,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开创了叙事文学的奇迹。它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彻底摆脱了以往说书体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鲁迅先生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其中的很多篇章片段,很多同学为它浑厚深邃的艺术境界所折服,感觉到它是一部隐藏着龙蛇之神物的奇书。

《红楼梦》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自觉地运用象征的手法,使作品婉约含蓄,有如雾里微露的楼台,是那样的朦胧而壮观,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曹雪芹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的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例如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穿插了通过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和感受来看贾府众人,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看林黛玉,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林黛玉和众人之间频繁地转换。曹雪芹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既便于作者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又易于作者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和构思来创造不同的人物,有利于体现作家的个人风格,有利于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人物个性化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整部小说其实是通过或显或隐的三条线索来展开叙事的,正是这三条线索的交相辉映造就了《红楼梦》气魄极大的恢弘叙事。第一条神话性线索从第一回一僧一道、空空道人的出场,到甄士隐听见一僧一道所谓的木石前盟神话和还泪神话以及到太虚幻境消号等等,直至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到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到第十二回的风月宝鉴,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托梦,到第二十五回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在贾宝玉、王熙风昏迷不醒的时候与“玉石”的对话,再到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自刎之后托梦给柳湘莲及其柳的出家,再到第六十九回尤二姐自杀前梦见尤三姐,再到第七十七回晴雯死后的托梦以及借小丫头之口的所谓化为芙蓉之神的说法,都完整地体现了所谓“情缘前世注定”的神话性叙事线索。而很显然,这条线索,写的是“非理性的情”。第二条“真事虚写”线索从第一回甄士隐到第二回写到金陵的甄家,到第十六回写江南甄家的繁华以及四次接驾的壮举,到第五十六回写江南甄家到京人宫祝贺,送礼到贾府来,因而引出了一模一样的甄宝玉来,到第七十四回查抄大观园时贾探春所说的已经被抄了家的甄家,以及七十五回所写甄府被抄一事,也体现出了非常清晰的“虚写脉络”。第三条“假事实写”线索是小说的主线,小说90%的笔墨都运用到了这条线索上,采用了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描法,不仅对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就是对环境也是极尽描摹之能事,比如一道菜的做法,一个药方,一间房子的陈设,一个人的长相以及穿着等等,可谓事无巨细,铺陈排比,华丽异常。而很精妙的是,它写的却是“不存在的事情”。曹雪芹这样的叙事设计,可谓匠心独具,正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且必须具备相当罕见的艺术功力才能达到。而正是这三条线索,造成了《红楼梦》神话与现实呼应、虚写与实写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共融的独特而丰富的叙事风格。《红楼梦》的三条叙事线索安排得实在“天衣无缝”,令人对作者的叙事能力感觉到钦佩。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悟与把握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空幻的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神秘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显示出高雅的诗人小说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5

关键词:红楼梦;后现代性;女性形象;荒诞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45-03

《红楼梦》自问世开始,就以其丰富的思想意蕴与高超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巨大影响。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自脂砚斋开始,日渐繁盛,“红学”也因此得名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红楼梦》开篇所写太虚幻境的魔幻、荒诞的色彩,使人们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研究这一文本所体现出的诸多后现代的特征。《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却与当代西方的文流保持着微妙的联系,这是种不可否认的超前。

一、女性主义

《红楼梦》为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作者曹雪芹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极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探春、尤三姐、鸳鸯、刘姥姥等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中女性形象所表现出的女性本体意识的觉醒,表现这些生活在大观园里的女性对自身角色、地位和作用的自觉意识,勇敢的追寻自我、表现自我的女性形象。这种创作观念改变了传统女性应该有的气质与内涵,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种种规范。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女性之一。书中描写她“心比比干多一窍”,可想见她的聪明。绛珠仙草化身的她周身都显示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充满诗性的颦儿容不得半点庸俗。在爱情面前,总是能清晰地表现出一个女子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潇湘妃子所追求的是纯洁而专一的爱情,在那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女子一生命运的封建时代里,黛玉勇敢地追求心里的爱恋。在宝玉亲近薛宝钗或史湘云时,毫不掩饰内心的嫉妒与不快。尤其是当黛玉从傻大姐那里得知宝玉已和宝钗定了亲,一时心智迷乱走到贾母房中问宝玉:“‘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着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自此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病势也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直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①含恨而终。黛玉的这些大胆越礼的行为在那个宗法制的社会里是极其违背“礼仪规范”的,然而却更清楚地显示出黛玉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反叛、追求自我和纯洁爱情的女性形象。

在《红楼梦》里,晴雯总是作为林黛玉的小象而存在的。她虽没有黛玉的高雅和诗人气质,但却同样机灵聪敏、伶牙俐齿。在晴姑娘的眼里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比如她撵坠儿一事。在《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回中写到宝玉房里的小丫头坠儿偷拿了凤二奶奶的镯子被平儿查了出来,平儿过怡红院来对宝玉说此事:“你们以后防着他些,别使唤他到别处去他,……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要告诉了他是忍不住的,一时气上来,或打或骂,所以单告诉你留心就是了。”宝玉回到房中将平儿这一番话一长一短的告诉了晴雯,“‘他说你是个要强的,如今病了,听了这话,越发要添病的,等好了再告诉你。’晴雯听了果然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②怎么也忍不下这口气,经过宝玉反复劝阻才终于暂时罢休。通过这一情节清晰地表现出晴雯的率真,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大胆的表现自我,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与此同时晴雯并不因为自己身为奴仆而看轻自己,她自尊自重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可以从她撕扇子这一情节中看出来,在个性自由与平等的追求上,她是不顾忌主仆之分的。她的这份率真、质朴、大胆、叛逆与封建的伦理道德、世俗人情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而这一点正表明了曹雪芹进步的美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以及他对女性的尊重,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可爱的女子形象。

在十二钗里,三小姐探春是个很特别的女性形象。她是贾政庶出的女儿,但身世的不幸却并没有禁锢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她虽是女儿却能在抄检大观园的那一刻觉察到家族命运的衰微,这种预见性与当局不乱的清醒是难能可贵的。探春这个形象没有传统女子的娇弱,而是散发出很强的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凭借自己的认真、机警、干练,极有远见的采取兴利除宿弊的一系列措施,以减少荣国府的庞大开支,挽救家族衰败的命运。当凤姐卧病探春待其理事,“一应执事的媳妇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年轻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二前便怠慢了许多。只三四天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尤其是与吴新登的媳妇那场对话更是让那些管事媳妇们知道,这三小姐可不是好糊弄、没主见的主儿。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庶出的子女是没有地位的,在女孩身上这现象就更加严重。探春却凭借她的聪敏、精干、体贴为自己争得了起码公平的地位,在荣府里争得上下的人的尊敬。所以在探春身上,突出的显示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争取女性地位的自觉与努力。

还有像以死明志的鸳鸯、为真爱而死的司棋、个性刚烈又不甘受辱的尤三姐等等女性形象,都表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她们敢爱敢恨,为了自由而毫不畏惧的挑战权贵;为了誓言与爱情而不惜生命,甚至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慕,所有这一切在那个时代都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她们做到了,也因此才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是生而平等的,女性并不应该臣服于男性的权威下,而应该有属于她们的话语、自由和权力。曹雪芹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却能表现出这样进步的女性观念,是很超前的一件事。

从里一个角度说,大观园里的女子几次结社作诗,这也与封建礼仪所规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大相径庭。无论是海棠社还是桃花社,或者芦雪庵的即景联诗与凹晶馆的湘黛联诗都不乏佳作,尤其是黛玉的诗作。像她的《葬花吟》、《桃花行》、《题帕三绝》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些是充分体现出大观园女子的“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魄,而她们的博学、多思、敏锐也跃然纸上。

这些大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蕴涵着曹雪芹对女性命题的深邃思考,表明其激烈的反传统的女权主义倾向,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聪明、美丽、叛逆的女性的喜爱和赞美,这是以前的文本所未曾达到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这是对权威的挑战,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以消解中心性、秩序性、权威独尊性为其出发点”的宗旨。③

二、荒诞性

“后现代艺术作品将虚构和冷漠作为自己的性格特征”,④后现代作品总是因其虚构和幻想而带上极强的荒诞和神话色彩。在当前文坛,以神话为创作元素的玄幻小说非常流行,而《红楼梦》开篇就是一个神话结构,这一结构设计使其成为一部融合了当今西方前沿文学构想的、具有东方奇幻色彩的巨作。小说开篇描画的一僧一道、女娲炼石等人和事,都透出十分浓重的神秘色彩,并使这一不可测的神秘气息贯穿了整本全书,成为全书一个不可忽视的脉络和线索。

(一)主人公身世的奇幻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作者曹雪芹为这两个主人公设计了非同一般的身世特征。小说第一回里这样写道“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品味。”“却说女娲炼石补天,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⑤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大展幻术将这块巨大的补天石变成了一块晶莹的美玉,并携带此玉到那温柔富贵乡之中体验一番,从而出现了作者创造的口含通灵宝玉而诞生的贾宝玉这一典型形象,这块衔在婴孩口中的五彩晶莹的宝玉,就是女娲补天遗留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而小说中这位衔玉而生的贵族公子,一离开通灵宝玉就会疯魔起来,甚至危及到性命。“通灵宝玉”的由来,以及后来在人间叙事中神秘的消失与同样神秘的失而复得,都充满了玄幻色彩。

小说中另一个主角林黛玉的前世也是颇不一般的。书中介绍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常行走于灵河岸边的赤霞宫神瑛侍者见其十分娇娜可爱,遂每日以甘露灌溉,使得绛珠仙草得以久延岁月,遂心生感激希望有机会回报。在吸收日月精华的修炼后,绛珠仙草幻化成一个女体,闻得神瑛侍者已下到凡间历炼,而自己尚未酬报他的灌溉之德,于是也请求下世为人,以泪偿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这一虚幻的以泪还债的情节虽让读者感到离奇,却又如此的感人。尤其是小说里所构建的仙境――太虚幻境。小说所描写的无才补天、木石前盟等都显示出《红楼梦》独具的神话色彩和荒诞特征。在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寄予作者的独特的艺术审美标准,同时也表现出曹雪芹对各门类艺术的界限和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加以超越融合的能力。

《红楼梦》中还有一类贯穿情节始终的人物,他们具有强烈的非自然特征,行踪诡秘、高不可测。最典型的就是在金陵城的现实生活里不时地出现的癞僧跛道,这僧人和道人引领了小说的开篇,又关联着几位主次人物的命运,像甄士隐、柳湘莲、贾宝玉的出家都与这两人有关。这一僧一道可以称得上是化外高人,能够自由地往来于仙凡两界,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介入凡尘的世俗生活,拯救人物于水火之中。在第一回里,癞僧看见士隐抱着英莲,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中作甚?”“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那僧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是:“……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士隐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去。”说毕,二人已经再不见个踪迹了。⑥这两人就是如此这般的从大荒无稽青埂峰来,回大荒无稽青埂峰去,再从大荒无稽青埂峰来,再回大荒无稽青埂峰去,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种与后现代实验小说的扑克牌结构相类似的设计, 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人生的“终极关怀”和无限的思考。

这些玄幻的情节碎片散落在人物的刻画之中,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内涵与深度,并汇聚成惊人的视觉表现力。

(二)荒诞的情节设计

在这里我主要选取以下几个情节来分析《红楼梦》情节的荒诞与不可思议。在这篇论文里我主要以通灵宝玉与贾宝玉的关系入手来进行研究。在小说里有两次重点描写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一次是在《红楼梦》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里,赵姨娘因忌恨平日里宝玉和凤姐的得宠与得势,于是私下里勾结马道婆给这叔嫂二人下咒施法,并且阴谋得逞,让二人疯癫起来。宝玉这边将身一跳,离地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满嘴胡话,寻死觅活的;凤姐则手持一把明晃晃的大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犬杀犬,见了人,瞪了眼就要杀人,这两人直闹得阖府上下鸡犬不宁、人仰马翻,才终被制服却是人事不省、气若游丝。贾府中人急得无可奈何之时,却在重重院落之内清晰地听见府外街道上传来的隐隐的木鱼声,也来不及想这不可思议之处,贾政便奉母命请进了一僧一道。双方交谈过后,和尚接过通灵宝玉擎在掌中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矣!人世光阴迅速,尘缘未断,奈何奈何!可羡你当日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可惜今日这番经历呵: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念毕,又摩弄了一回,说了些疯话”,⑦叮嘱了一番。贾政还未来得及答谢,这僧道二人却早已经走得无影无踪,却没有谁发觉。这一情节存在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其一是这僧道在危急时刻的及时出现,仿佛早已安排好的一样;其二贾府中人怎能如此清晰的听见木鱼声。试想贾府乃是侯门府邸,面积之大自不用说,与府外的街道也一定有着相当的距离,怎么可能听见街外的市声呢?其三是那块通灵宝玉的遇真人而显其通灵,拯救了凤姐与宝玉,其四就是僧道二人的来无影去无踪,还有一点就是凤姐和宝玉因为妖法而疯魔,这几点都充满了玄幻和荒诞的色彩。

第二次是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其祸中,宝玉在赏海棠花的慌乱中丢失了通灵宝玉,使得他“怔怔的,不言不语,没心没绪的。……自失了玉后,终日懒怠动,说话也糊涂了。并贾母等出门回来,有人叫他去请安,便去;没人叫他,他也不动。……每天茶饭,端到前面便吃,不来也不要。”⑧]就这样一日呆似一日,虽如此却不用亲看就能感觉到送到眼前的玉并不是自己的通灵宝玉。这种人玉同一,生死相关的特殊关系实在是不能以常理推测。在一百一十六回里和尚送回了通灵宝玉,宝玉竟真的回转过来,却又转瞬之间灵魂出窍,追随了和尚到了太虚幻境。这一系列因通灵玉的丢失而引发的事件,无不充满神话和荒诞的艺术色彩。

曹雪芹何以要运用如此艺术手法呢,我认为这与西方后现代艺术有着相似的原因,那就是以此达到对当时社会隐晦的批判。通灵玉的丢失直接关系到的不仅是宝玉的生死,而且危及到他身边的丫鬟们的命运,人贱于玉的事实让读者清醒地意识到封建社会里奴仆身份的卑贱,一纸卖身契就将他们的生死置于封建主的手里,稍有不慎就性命不保。虽然贾府对下人是宽厚的,但仍能隐约的看到这一剥削、压迫的迹象。而赵姨娘的暗害、马道婆的施法,并且这马道婆还是宝玉寄名的干娘呢,却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这充分说明了很多时候妖魔鬼怪也不及人心的险恶。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互相压制、迫害,也像当代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一样,这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事实。曹雪芹把如此严肃、沉重的主题与内涵寄予在这些荒诞、玄幻的情节中,是他的不得已,也是他的高明与伟大之处。

西方学者哈桑曾经这样谈论后现代主义:“历史是隐迹羊皮纸,而文化则可以渗透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时间。如果我们冒失地为后现代主义宣布一个创始的日期,我们就会不断地发现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这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红楼梦》写作的那个年代,并不存在后现代主义这个理论,然而曹雪芹却又真正的运用到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虽然这是一个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但其意义却是重大的。《红楼梦》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尊重推崇,对黑暗社会的批判等主题都是极其深刻的,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研究价值和可借鉴的经验。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注 释:

①②⑤⑥⑦⑧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695-708,356,1,4,163-164,683-685.

③④⑥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73,75,75.

参考文献: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6

宝玉魂魄出窍,回到太虚幻境,尽见一些死过的人:黛玉、元春、尤三姐、鸳鸯、晴雯、凤姐、秦可卿、迎春等人。正在大家围着宝玉哭泣之时,宝玉苏醒过来了,又从太虚幻境回到人间。此时只见王夫人叫人端了桂圆汤,宝玉喝了几口,渐渐地定了神。后来又连日服桂圆汤,一天好似一天,渐渐地复原起来。桂圆汤就是桂圆熬制的汤,不仅养血益脾,而且宁心安神,是一个滋补佳品。

桂圆最早起源于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汉代的《梧浔杂佩》记载:“龙眼自尉陀(即南越王赵陀)献汉高帝始有名”。班固的《汉书》上也记载有朝廷给来朝的使者赠送桂圆、荔枝的史实。到了晋代,有关桂圆的记载就更加详细。

桂圆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四川、台湾诸省区,以福建的产量为最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桂圆有30多个品种,以福建云霄、莆田等县产的“虎眼”为佳品;广州附近的“石硖龙眼”也很有名。

将成熟的果子采摘烘干或晒干,剥去果皮,取出假种皮即可入药。或者将果实入开水中煮10分钟,捞出摊放,使水分蒸发,再烤一昼夜,然后剥取假种皮,晒干,也成药材。

生药为由顶端纵向裂开的不规则块片,长约1.5厘米,宽约1.5~3.5厘米,厚约1毫米。表面黄褐色,半透明。靠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粗糙;靠近种仁的一面光滑而有纵皱纹。质地柔韧而微有黏性,常黏结成块状。气香,有特殊的浓甜味。以片大、肉厚、质细软、色棕黄、半透明、味浓甜者为佳。

中医认为,桂圆性温、味甘、无毒,入心脾二经,能益心脾,补心血,宁心安神。常用以治疗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等症。《神农本草经》写道:桂圆“主五脏邪气,安志……,久服强魂魄,聪明。”《泉州本草》记载:“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德配本草》又记载:“益脾胃、宝心血、润五脏、治怔忡”。贾宝玉曾经魂魄出窍,心悸怔忡,用桂圆汤是合适的。所以,喝了之后,渐渐地定了神。

上一篇神笔马良

下一篇烹饪毕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