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分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分手范文1
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再次迎来了毕业季。看见现在沉稳的我们,你一定不会想到,三年前,我们曾追着九年级的帅哥学长在操场上奔跑。看见现在团结的我们,你一定不回想到,三年前,我们曾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看见现在渐渐成熟的的我们,你一定也不会想到,三年前,我们的稚气。能说是时间磨练了我们吗?其实也可能是我们在岁月变幻中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自己罢了。
同学们!还记得吗?班级中的某个学霸曾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要努力学习!”还记得某个每天不怎么学习但却是前几的“好孩子”总挂在嘴边的:“人生就是应该好好玩,吃否则不就白活了,有青春就应该挥霍!”吗?或是每天不学习的学生在课上不停的哈气吗?我不知道,你们属于那种,你们向往那种,但是我想说:我们在一起的三年,从不熟,到变成铁哥们,我们应感谢这时光带给我们的美好,带给我们的刻骨铭心。
还记得吗!我们从刚入学时,每天的与老师羞涩的对话,变的学会圆滑应对,从每天疯疯癫癫,变得沉着冷静,我们鉴证了彼此三年中不断的改变,而时光也见证了我们从陌生甚至反感到变成好同学,好朋友,好闺蜜的过程。那些年,陪在我身边一起疯的那群疯子,我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亲爱的同学!在这装满悲伤与欣喜的毕业季里,请珍重,亲爱的校园,珍重,亲爱的同学,珍重,亲爱的青春!
下一个夏天,教室又坐满了人,可惜不再是我们。
毕业分手范文2
【关键词】中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对比分析
1、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内涵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在西方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不断补充,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了商业银行较为成熟的业务。与商业银行批发业务不同,零售业务主要针对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为其提供小额的、零星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等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且分散、需求差异大且不断变化、交易频率高且交易时间不确定等特点。[1]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日益成熟,已成为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具有“利润稳定器”的作用。
2、 全面开放后的中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竞争力对比分析
2.1机构网点对比。中资商业银行在机构网点的竞争方面应该说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看出,中资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不断扩大规模,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并呈现出继续增加的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非常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便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
2.2产品创新对比
2.2.1产品创新系统。外资银行具有完整的产品创新系统。外资银行的创新是建立在传统银行业务完全融合的基础上, 在总行建立隶属个人银行部的情报信息部和新产品开发部, 负责市场信息调查预测,产品规划设计, 结合银行传统柜台,自助设备推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家居银行及银行终端,为客户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形式”的服务。[2]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差距则较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产品研发较多采用以“部门为中心”的操作模式,缺乏总体规划,综合性产品研发十分困难。
2.2.2品牌化创新。外资银行产品品牌化。外资银行的产品品牌意识极强,他们利用银行的各类资讯条件塑造品牌,而前述的创新功能又强化了产品的品牌,同时在品牌塑造过程中是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如恒生银行为了改变其保守的品牌形象。一个深入人心、颇受好评的品牌势必对于会增加一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其市场占有率。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品牌影响力弱,没有一套清晰完整的品牌战略,产品缺乏原创, 缺乏核心竞争力,可复制性太强。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与国外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各家中资银行高端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3]
2.3风险管理对比。银行面临各种风险,为减少银行关注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应当加强风险管理。量化管理是外资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思想,因此外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具有操作标准化、制度严明等特点。相比之下,中资银行风险控制停留在手工的阶段,科技含量不高。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资商业银行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业务创新,主要体现在存款,储蓄的诸多新品种上, 但也反映出银行业务创新的思维狭窄,形式单调,发展缓慢。中资银行出现的差距如不改变,随着对外开放的加速和市场的放开,中资银行难免被市场淘汰。为避免危机的出现,中资银行应该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足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进,提升中资商业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增强中资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3、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3.1充分发挥中资银行机构网点优势。目前,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多,分布广,遍布全国。这是中资银行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应当充分利用。可以看到,零售网点附有较高的沉淀成本,费用支出相对刚性,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挑战,中资银行的传统零售网点必须重新定位,在保留其固有的“面对面”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不同形式的客户服务模式:通过自助银行分流低效客户;通过一般网点推行标准化服务,加强对普通客户服务;通过贵宾理财中心和私人银行的建设,推广个性化服务,满足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运用强大的科学技术,及时提供丰富的实时信息和全面的即时交易功能,进一步改善中资银行服务环境,提高中资银行的服务质量。
3.2大力加强产品体系创新。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的兴行之本、立行之源,是商业银行经久不衰的能源所在,始终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为此,中资商业银行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1、健全产品管理机制,加快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努力提升产品形象。2、实施零售产品品牌化战略,持之以恒地进行品牌宣传,树立全新品牌形象。3、对重点产品实施规模化,专业化策略,有效发挥规模效应,提高银行业务综合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3.3强化风险控制系统。银行是经营风险的单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于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商业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门特别防范控制银行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为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的环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强化风险控制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须加强电子化建设,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于控制业务风险,开发适合业务发展的风险控制系统,提高风险控制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李浇.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6).
毕业分手范文3
关键词:纵向市场;提高产品质量的专利技术;兼并;收益两部收费技术授权;产出两部收费技术授权
一、 引言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与日俱增,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因此,技术面向市场的商业化应用不仅是技术拥有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是其进一步创新的源泉和不竭动力,而且日益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科学技术产业化主要通过兼并和技术授权两条途径实现。企业兼并的案例比比皆是:据新浪网报道,2005年5月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2010年3月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全部股权及其核心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腾讯网2012年6月26日报道微软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Yammer,为其提供顾客喜爱的技术。一般而言,企业兼并虽然有利于技术扩散,但兼并本身可能导致行业集中,历来受到诸多诟病。
技术授权的事件也频频发生。例如,英伟达公司将其全部专利技术授权给英特尔,获得合计15亿美元的技术授权费用。再如,占据电脑芯片市场统治地位的英国ARM公司,将其先进技术授权给富士通、英特尔、IBM、SONY、三星电子、德州仪器等公司。相对企业兼并而言,政府比较支持技术授权。由于企业的兼并和技术授权会对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对兼并和授权行为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引导企业成长,而且关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福利优化。
二、 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横向兼并和技术授权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前者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分析基于同质产品的Cournot市场竞争机制、同质产品的Stackelberg市场竞争机制和异质产品的Bertrand市场竞争机制。Salant等人(1983)对进行Cournot竞争的N个对称厂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厂商没有兼并动机。然而,Salant等人(1983)的不足之处是假设兼并后厂商的规模不发生变化,这与现实情况不符。Farrell和Shapiro(1990)将研究拓展到非对称Cournot寡头垄断市场中,证明在一定条件限制下,厂商横向兼并会改善社会福利。严小明(2009)证明在同质产品Stackelberg市场竞争模式中,追随企业兼并追随企业后成为领导企业的兼并会增加社会福利。Paul等人(1999)在异质产品市场上讨论双寡头厂商进行Betrand竞争时的横向兼并问题,得到与Farrell和Shapiro(1990)相似的结论。
对技术授权的研究集中于讨论授权行为对福利的影响和最优授权方式的选择问题。关于技术授权对福利影响的分析,大多数文献都论证了技术授权可以提高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只有Kabiraj和Marjit(1992)、Lin(1996)、李长英、王君美(2009)、Li和Wang(2010)等少数文献在授权费用为负值的情况下,证明授权可能损害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这是由于技术拥有企业可以通过负的方式费用贿赂其他企业,使这些企业退出市场,以减弱市场竞争,进而违反反垄断法。因此,本文限定授权费用均为非负值。
技术授权方式按授权费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收费方式、单位产出收费方式、单位收益收费方式、产出两部收费方式(two-part tariff,又称双重收费或两部定价)、收益两部收费方式(ad valorem royalty plus fixed fee)。以上五种授权方式分别是指只收取一定数量的固定费用、只收取单位产出费、只按产品销售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的单位收益费用、既收取单位产出费用又收取固定费用、既收取单位收益费用又收取固定费用。鉴于产出两部收费合同可以退化为单位产出收费方式或固定收费方式,收益两部收费方式可以退化为单位收益收费方式或固定收费方式,本文将只讨论产出两部收费方式和收益两部收费方式。经典文献Wang(1998)论证了与固定收费方式相比,生产性技术拥有企业更偏好单位产出收费方式。Kamien和Tauman(1986),Kamien 等(1992)都证明对非生产性技术拥有企业而言,固定收费方式优于单位产出收费方式。
上述研究技术授权的文献都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他们只集中于单一市场结构中讨论降低产品成本的技术授权问题,然而,不难发现在纵向市场结构中授权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行为已经非常普遍。其次,以上文献都集中于讨论固定收费方式、单位产出收费方式、产出两部收费方式,然而,收益两部收费方式在所有授权方式中所占比例已日趋提高。例如,Bousquet等(1998)发现法国63%的技术授权采用收益两部收费方式。再如,大家所熟知的麦当劳、肯德基也都采取收益两部收费方式向我国加盟店授权专利技术。在纵向市场结构中,分析拥有提高产品质量专利技术的上游企业在兼并、收益两部收费方式和产出两部收费方式间的策略选择及其福利影响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三、 兼并与技术授权
假设纵向市场中上游双寡头企业和下游双寡头企业各自进行古诺(Cournot)竞争。上游企业生产中间品,交叉出售给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再将中间品转化为最终产品,出售给消费者。其中,上游一个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生产高质量的中间品;另一个上游企业生产低质量的中间品。上游技术拥有企业可以通过兼并也可以通过产出两部收费方式或收益两部收费方式传播技术。下面我们分情况讨论。博弈时序如下:首先,上游技术拥有企业选择横向兼并竞争对手或是将专利技术授权给竞争对手。其次,如果横向兼并,上游市场形成垄断,中间品的销售数量由垄断企业决策;如果授权技术,技术拥有企业选择授权方式,被授权企业做出是否接受授权的决策,然后,技术授权双方在上游中间品市场进行Cournot竞争。最后,下游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上进行Cournot竞争。①
1. 横向兼并。
定理1:在纵向市场结构下,上游企业的横向兼并将损害下游企业利润、产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定理1与Farrell和Shapiro(1990)的结论不同。其经济学含义比较直观:如果政府允许上游企业横向兼并,那么上游市场将形成垄断。虽然兼并有利于专利技术的传播,但是中间品市场的垄断将直接提高中间品的批发价格,这必然挤压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并形成双重加价问题。由于下游企业利润的下降幅度远大于上游垄断企业利润的增加幅度,因此产业利润下降。中间品数量减少,最终品销售数量也将减少,一部分原本消费低质量产品的消费者被挤出市场,消费者剩余减少,故而兼并会降低社会福利。
2. 收益两部收费方式。
定理2:在纵向市场结构下,通过收益两部收费方式进行的技术授权会损害消费者剩余,降低社会福利。
在收益两部收费方式下,技术拥有企业的授权所得与被授权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正相关。因此,技术授权双方存在串谋动机。技术拥有企业会尽量降低固定费用,以提高单位收益费用,进而提高授权双方的串谋动机。在授权费用非负的约束条件下,收益两部收费方式退化为单位收益收费方式。由于技术授权双方的产品销量具有替代关系,为缓和上游市场竞争,技术拥有企业会主动降低产量。这种减弱竞争的串谋行为既损害下游企业利润,又造成双重加价问题,降低消费者剩余。由于下游企业的利润降低总额小于技术拥有企业的利润增加额,产业利润仍增加。然而,产业利润的增加幅度小于消费者剩余的降低幅度,故社会福利降低。
3. 产出两部收费方式。
在产出两部收费方式下,由于被授权企业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就需要向技术拥有企业支付一单位产出费,因此,单位产出费可以视为被授权企业的边际成本,技术拥有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单位产出费用影响被授权企业的产量。产出两部收费的技术授权行为实质上是把技术拥有企业的质量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成本优势,技术拥有企业会尽可能地降低固定费用,以提高单位产出费,最终产出两部收费方式退化为单位产出收费方式。与技术授权前相比,技术拥有企业来源于中间品销售的利润部分降低,但是从被授权企业收取的授权收入远大于产品销售利润的降低部分,因此技术拥有企业的利润增加;由于中间品价格降低,下游企业单位收益增加,最终品销售数量增加,故下游企业的利润增加,最终产业利润增加;由于最终品价格下降,销售数量增加,消费者剩余增加,故社会福利提高。
定理3:技术拥有企业最偏好兼并,其次为收益两部收费授权方式;消费者最偏好产出两部收费授权方式。
在禁止补贴的约束条件下,产出两部收费方式和收益两部收费方式分别退化为单位产出收费方式和单位收益收费方式。技术创新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单位产出费和单位收益费来影响技术接受企业的产出决策,但无法达到授权费用为负值情况下的垄断利润,故技术拥有企业最偏好兼并。与产出两部收费方式相比,收益两部收费方式起到促进技术授权双方串谋的作用,因此,对技术创新企业而言,收益两部收费方式优于产出两部收费方式。与Li和 Wang (2010)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在授权费用非负的条件约束下,产出两部收费授权引起的双重加价问题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小于技术扩散的正面效应,故产出两部收费授权会提高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四、 结论
一般而言,政府比较反对企业兼并,而支持技术授权,且对具体的授权行为和授权方式较少干预。基于一个简单的上下游双寡头Cournot竞争模型,本文研究上游具有提高产品质量的专利技术拥有企业对兼并和技术授权的策略选择,不仅为政府制定具体措施提供理论支撑,而且指出政府在技术授权中进行引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给出政府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在纵向市场结构中,上游企业进行兼并所导致的垄断效应大于技术传播的需求扩张效应。与单一市场结构相比,兼并不仅会减少消费者剩余,而且会损害下游企业利润,进而导致社会福利的降低,故政府应当禁止企业的横向兼并行为。第二,就技术授权方式而言,消费者更偏好产出两部收费方式,技术拥有企业更偏好收益两部收费方式。然而,收益两部收费技术授权会损害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因此,在纵向市场结构中,政府应禁止企业横向兼并,限制收益两部收费技术授权,而倡导产出两部收费技术授权。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Cournot竞争机制改为Stackelberg竞争机制,结论仍然成立。本文是在完全信息假设下进行的静态分析,如果引入非对称信息,并考虑企业生产能力、规模报酬、技术溢出等因素,结论有可能发生改变。对于这些可能的拓展,我们将做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鉴于篇幅有限,略去具体推导过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跟作者联系。
参考文献:
1. 李长英,王君美.技术授权形式及其社会福利效应.世界经济文汇,2009,(6):77-88.
2. 严小明.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企业横向兼并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68-71.
3. Bousquet A, Cremer H, Ivaldi M, Wolkowicz M. Risk sharing in licens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8, 16:535-554.
4. Farreel J, Shapiro C. Horizontal mergers: an equilibrium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80(1):107-126.
5. Fauli-Oller R, Sandonis J. Welfare reducing licensing.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02, 41(2):192-205.
6. Fauli-Oller R, Sandonis J. To merger or to license: 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3, 21: 655-672.
7. Kabiraj, T. and Marjit, S. (1992). Technology and price in a non-cooperative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4):371-378.
8. Kamien M, Oren S, Tauman Y. Optimal licensing of cost-reducing innovatio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1992, 21:483-508.
9. Kamien M, Tauman Y. Fees versus royaties and the private value of a pat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 101(3):471-491.
10. Li C, Geng X. Licensing to a Durable-Good monopoly. Economic Modelling. 2008, 25(5): 876-884.
11. Li C, Wang J. Licensing a vertical product innovation. The Economic Record. 2010, 86(275):517-527.
12. Wang X H. Fee versus royalty licensing in a differentiated Cournot duopo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2, 54:253-266.
毕业分手范文4
诚然,以往我们看到的都是外资零售巨头攻城掠地、把本土企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身影,虽然也有个别外资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偶尔闭店,但受挫终归不像今年这般“密集”:百思买宣布关店在华所有门店(几月后又宣布将重返),易买得门店打包出售,全家、罗森、喜士多等企业也相继关闭了其在中国大陆的一些门店……
其实这都是一个成熟市场的正常反应,也是一个行业由初级阶段走向成熟发展期的标志之一。零售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关店还是开店,都应该淡然看待。
多年以来,“三公里死亡圈”等言论充斥眼球,我们将外资巨头的能力和威胁过分夸大,致使业界误读,他们是无往不克的。但这只能是一个神话。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我们必须明白:外资零售企业也并非就有“三头六臂”,市场永远在动态发展,有兴就有衰,有发展就有消亡,有开店就有关店,这都是极为正常的市场现象。
此外,各个企业、各个市场的情况都不一样,企业必然会根据时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调整战略。比如,倘若门店经过努力仍然亏损,或者与物业方存在分歧等原因,那么,难道一直亏损、继续纠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吗?
另外,业界和有些媒体对待外资零售企业也需要宽容,不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以乐天玛特为例,其在中国市场3年亏损或许不假,但这并不能说明乐天玛特在华市场的失败。因为并购江苏时代后的消化尚需时日,而且对中国市场的适应尚需时日。所以,现在评价成功或失败都为时尚早。
毕业分手范文5
mbo的收购主体一般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经理层或者包括核心员工在内的经营团队;收购工具为利用私人借贷、信托计划、战略协购、风险投资等各种金融形式所融得的资本;收购对象为目标公司的股权;收购目的在于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结合,从而达到重组公司各种资源,挖掘潜在管理效率空间,提升公司价值,从而获得预期资本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二、管理层收购产生的原因分析
企业要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发挥管理能力以取得协同效应,就必须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对经营者有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种方式,而短期激励如年薪制、奖金和福利等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因而所有者需要通过股权的方式对经营者进行中长期激励,这种激励方式使管理者集经营者与所有者于一体,有效整合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企业目标问题。中长期激励主要有股票期权和直接转让公司股票两种方法。
mbo的产生背景是:
1.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稳定阶段,没有新的项目投资,表现为:营业收入稳定、现金流稳定、利润稳定、股价稳定;
2.由于股价没有波幅或波幅很小,对管理层用股票或期权进行激励的作用不大,而提高年薪又将使成本上升;
3.由于股价波幅减少,对股票投资者而言,股票变成了债券投资、其投机价值下降因而有卖出的欲望;
4.管理层认为,通过努力可降低成本,能提高利润率空间;在融资收购企业后,企业产生的利润在支付融资利息后仍然有收益,而此收益远大于现在的年薪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才诞生了mbo收购方式。
三、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分析
mbo真正被引入国内是在1998年,当时四通集团通过发起职工持股方式收购本公司股权,总裁段永基个人持股达到360万股,这是国内出现的首例mbo收购案例。2001年1月19日,粤美的集团颁布公告:由管理层控股的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粤美的22.19%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以此为标志,万家乐、宇通客车、深圳方大等一大批上市公司就股权转让一事先后的公告,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这些公司的股权转让都涉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管理层收购(mbo)。据报道,还有不少上市公司也正在着手mbo计划。可见,作为一种优化企业产权结构的制度创新,管理层收购已经走上我国资本市场的前台。
到目前为止,实施mbo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国有中小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大量采用了管理者与职工共同收购企业、共同持股的做法,管理者所占的股份往往高于普通职工;二是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产权不清的集体企业,由创业者也就是现在的管理者向集体购回企业的股份,使之成为私人控制的企业;三是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外方股份,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合资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四是一些上市公司在最近推出的mbo,其目的主要是配合国有股减持计划以及建立对企业家的长期激励制度。它的对象主要是已实行股份制改革的企业,其方法也主要是通过增资扩股来优化股权结构(企业经营层的持股分红、年薪收入可优先转为股本金)。在以个人股本作抵押的前提下,可将企业的银行短期贷款优先转到企业经营层个人的名下,实行贷款转股本,并使股权向企业经营层集中,真正形成企业经营层相对控股、职工持股的合理股权结构。可见,除第一类企业实施的是mbo的变体embo(职工、经理人融资收购)外,其他三类都与国际上通行的mbo形式较为接近。
四、管理层收购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成熟,金融工具单一、融资渠道不畅等都不利于企业筹集mbo所需的巨额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导致mbo正常融资不能实现,虽然国内已发生的几例mbo都采用了银行贷款,但这只是一种变通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并导致融资风险转移,融资风险的最终承担人可能是股东和债券人,这些都不利于mbo的健康发展。
2.定价的非市场化
我国的mbo基本采用协议收购的方式,定价的非市场化,使得mbo定价的公允性遭到质疑。因此,进行mbo必须考虑大多数股民的利益,防止出现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这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也成为国有资产流失、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等我国mbo中存在的弊病的根源。
3.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如收购价格披露不全面,收购资金来源甚少披露,关联交易和内部人员交易导致对国有资产监控的难度加大,收购主体与被收购的目标公司之间关系不明确等。更为重要的是,国企实现管理层收购后进行短期套现的问题。很多完成mbo后的管理层已经开始按市场价值出售股份了,如果不能解决mbo后的短期套现问题,不但不能发挥mbo的有限优势,反而可能演化为对国有资产的瓜分行为。
(二)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对策建议
1.拓宽mbo合法融资渠道
国家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对有关的金融、公司法规进行修订,或进行有针对性的mbo专项立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交易成本,引导mbo健康发展。
2.健全mbo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制度明确管理者收购各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收购程序和行为,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加大对mbo信息披露的监管与要求,强化mbo过程的公开性,对管理层用于收购的资金来源、价款支付,包括收购人的纳税情况都要披露,以保证收购资金的合法性,防止暗箱操作。防止管理层在完成收购后,掏空原公司、侵占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毕业分手范文6
(一)利用确认收入的舞弊手段。第一,变更销售收入确认的时间方式。提前确认收入,企业主要对所有权没有转移的销售收入、未完工跨年度的劳务收入、一次性收取需要提供后需服务的收入等全部确认为本期收入。隐瞒收入,企业主要对商品所有权已经转移的商品延迟开具销售发票从而推迟入账,已经完工或已完进度的劳务收入不开具发票来隐瞒收入等,这些做法无疑会影响到当期盈利;第二,故意虚构收入。编制虚假会计分录,企业通过虚构客户或者以真实的客户为基础,来进行虚拟交易。通过正常程序进行模拟,包括签订合同、订单、出库单、销售发票等。有的民营企业通过与关联企业虚构销售业务,虚构销售收入远远大于真实交易额。次年再通过退货处理开具红字增值税发票,这样企业既没有增加税负,同时增加了收入。
(二)利用所得税舞弊的手段。第一,所得税返还款确认期间的舞弊。当前,部分地区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采取所得税通过财政返还一部分的扶持政策。对于这一部分返还的所得税,有的企业采用收付实现制,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还有的采用实际收到所得税把它确认为收益的处理方法。这样通过不同的确认方法选择不同的政策就存在了很大的弹性。企业为了调整利润,就会故意变更政策;第二,通过内部转移的方法逃避增值税。一些垂直化的民营企业中,政策上如果上级公司减免增值税,上级公司免交的税额可以作为下级的进项税来抵扣。存在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内部交易故意提高交易价格,进而提高了进项税额,实现了减少了增值税达到了少交税费的目的。而且对于上级免交的增值税企业,被抵扣的进项税额,直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了公司的利润。
(三)变更坏账损失核算方法。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了坏账损失核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转销法,就是在实际发生时直接确认损失,计入当期费用处理。同时把该笔应收款注销掉;二是备抵法,作为坏账准备去处理,当某一部分或全部金额被确认为不能收回的坏账时,就根据相应的金额冲减相应的坏账准备。对于备抵法核算坏账可以分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和余额百分比法。企业核算坏账的方法很多,目的是让企业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状况的核算方法核算坏账。然而,由于选择的多样性导致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应收账款的资产减值损失在备抵法下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在直接转销法下只有坏账发生损失时才作为本期费用处理。一些经营状况差的企业往往把备抵法直接改为转销法来调整利润。对于各项应收账款的资产减值损失用多提或是少提的办法调整利润。
(四)滥用资产减值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者每年终了至少一次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要求,合理的预算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账面金额与能够收回的金额相比较减少的金额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这一规定目的使企业更稳健地去衡量本公司资产,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资产状况和经营带来的成果。但是,实际业务中资产减值的价值受到人为因素很大,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会计政策可以选择性很强,资产的评估就会被乱用。因此,该规定也为企业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留下可以选择的空间。
二、民营企业会计舞弊治理措施
(一)培养和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诚信纳税行为的基础是社会信用,而提高全民信用意识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完成的。长久以来,我国公民受传统认识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大,对税收认识不够深入,很多人忽视税法的严肃性,使社会信用意识出现一种不正的状态。培养和提高公民的诚信纳税的意识,首先要广泛的进行诚实守信、道德教育和税收知识宣传。对企业的纳税人的教育,可以从了解国家税收发展史、国家税收带来的作用、国家和纳税人权利义务关系、税收的去向、政府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等几方面入手,培养依法纳税主动纳税的意识。对纳税人应进行依法纳税的教育来减弱他们偷、逃、漏交税的动机,培养其依法纳税的责任意识,从而降低其税收违法的几率,促使其向主动遵从税法行为转变,这样可以引导全社会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
(二)加强教育与培训。首先,加强会计业务培训。通过不断地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增强会计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同时,通过职业教育也增强了会计从业人员信心,使自己更有竞争力,不会担心失业,被领导左右。有效地拒绝了舞弊的发生;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会计人员及高层领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舞弊对国家、企业、个人带来的巨大危害。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最后,加强警示性教育。可以通过制作专题片、小电影、图片展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让会计人员全方位地认识会计舞弊的严重后果,同时了解各种舞弊,避免可能发生舞弊的情形,加强警惕预防作用。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制。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要严、违法必究。一是补充会计舞弊的处罚,在 《会计法》、《税法》、《经济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处罚条款;二是对于制定的法律法规要严格执行,不能让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三是对于执法部门绝对不能徇私舞弊纵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要明确严肃执法;四是对于违规企业绝不手软,追查清楚全部绳之于法。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威慑下,大大增加了企业舞弊成本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打消企业舞弊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