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好的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业好的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业好的专业

就业好的专业范文1

1、医药专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质量、品种、数量和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趋势来看,以高科技开发为依托的医药行业属于朝阳产业。

2、水利专业:水利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好,随着三峡工程等一批大的水利工程上马,水利及其相关的一些专业需求量明显增加。

3、通信类专业:国内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以及国外相关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人才就业前景广阔。除传统的电台和电视台之外,通讯公司等企业也是吸纳毕业生的大户。

4、建筑专业: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中高级人才十分缺乏,亟需补充。近年来建筑类、土建类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一直名列前几位,尤其是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受欢迎。

(来源:文章屋网 )

就业好的专业范文2

九江学院热门的专业有:会计学、工程造价等。

介绍:1、会计学:为九江学院办学历史悠久的系之一,前身是财务会计系,2004年更名为会计学。会计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现代会计实验室曾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现有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生3人,百分之六十以上教师都具有硕士学历或学位,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已经成为学校教学与科研骨干。

2、工程造价: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工程建设阶段造价管理的基本技能,经过严格职业技能训练,获得造价工程师初步技能,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就业好的专业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030-01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了社会的焦点话题,特别是高职高专类的学生,就业竞争和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在2011年3月我院举办的“双选会”上,邀请了260多家单位,有180家单位出席参加了此次“双选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当年毕业生为两千多人不到三千人(其中高职高专类1020多人),其中有来自深圳、福建、浙江、江西等各省的市区、县、乡镇的医疗卫生单位及与医相关的企业。但结果却不是很尽人意。难道是单位的待遇真的那么不尽人意么?据了解并非如此,现今的乡镇卫生院较以前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改善,政府加大了对乡镇医院的大力扶持,其环境和待遇已经有所提高。有的非公有制单位的待遇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像浙江这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虽然是些非公有制单位,但是由于人民生活随平的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也相对有所提高的,很多医院的环境也是不错的,尽管如此却还是难被学生所看好。

通过研究与分析高职高专医学类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与途径,找出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就业率的对策,不仅能引导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就业率。

一、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1.国家出台政策扶助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较少。近年来,为了缓解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政府和高校毕业生都相继响起了“到基层去”的声音,“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利国利民的良策,都号召当代年轻有为的大学生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很有利。在这些扶助政策中,多数是面向本科类师范专业的毕业生,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不多,面向医学类毕业生的更少,目前只有“三支一扶”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能将高职高专医学类医学类毕业生纳入计划中,但名额有限。

2.高职类医学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绝大多数的职业教育学院都是校企联合办学,培养后的人才可以直接进企业实习然后安排就业,连贯的培养模式保证了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但医学类教育不同,它不能和企业联合办学,因为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去向是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但这样的单位往往是高职高专医学类医学类毕业生不能直接就业的,因为专科起点的医学生在毕业一年后才有资格考助理医师证,有了助理医生证后才能从事相关的医学工作,没有职业证是不能行医的,正规的医院不会接收毕业生,只会留少部分毕业生在医院见习,这加大了高职高专医学类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乡镇一级的卫生单位及非公有制单位其实都是高职类医学毕业生的主要去处,每年到校招聘的单位不在少数,但应聘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人认为乡镇卫生院地理偏远、条件落后和工资待遇不如自己的期望价值高,大家都报以观望和等待的态度,出现供需两难的现状。

4.农村家长“跃龙门”思想严重。高职院校学生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乡镇一级的生源,家长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一群90后的学生们可以说是家里文化层次最高的,在家也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从小没有吃过苦。对于他们来说,想通过上大学这条捷径来跳出农门,改变原有父辈人的生活状态,不想再回到原来的穷乡僻壤,虽然非公有制单位和基层就业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但还是有很多人和他们的父母既不愿意他们回到基层,也不愿子女到非公有制单位。

二、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探索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是学校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1.学生要确立就业导向的学习观:良好的学习观是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将取决于在校期间个人学习上的竞争。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关键看其能否在校期间比别人学得更快、更好、更有效,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提高是否更适应社会就业的需求。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意识和观念,积极树立新就业导向的学习观。

2.学校需加大基层就业和创业典型人物事迹的宣传:学校除了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强引导学习外,还需要“请进来,走出去”,请一些基层就业和创业成功人士到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们宣讲他们的基层就业和创业经历,谈谈他们年轻时的择业、就业观念,谈谈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带领学生走出去,下基层了解社会需要,调查基层的就业需要,从需求上找出路,为以后学生的就业做好铺垫。

3.转变学生“实习等同就业”观念:很多学生从实习分配开始,就一心想去级别高、条件好的医院,乡镇卫生院不想去,总认为能去好的医院实习,学的知识肯定多,以后能留下来的机会也大,能先分配到那里实习也算是占了先机,为以后的就业先找好门路。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现在很多单位都是“逢进必考”,都要参加一定的专业考试和面试,仅凭短时间的实习是不能解决就业的根本问题的,且在很多实习医院,对于高职医学类的学生来说,留下来的可能微乎其微。

4.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院校只有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勇敢地迎接挑战。

(1)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毕业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就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很多学生都抱有就业“一步到位”的思想,总想一毕业就能找好医院上班,那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等升学考试,一来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历,二来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毕竟高职医学类学生的文化起点低,对其他本科院校的高学历医学生来说,在就业竞争上不占优势,不可能一步找到好单位。(2)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卑感或盲目自傲都是自我认识失调的心理反映。因此,应学会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和心理测试,在择业中要减少盲目性,以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3)教育学生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培养锐意创新的精神。高职学生因为涉世不深、阅历肤浅,再加上心理不够成熟,在求职择业方面对市场竞争的残酷和创业的艰辛,大都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所以,教育他们树立起艰苦创业的思想非常重要。首先,要彻底抛弃奢求洁净、高雅、轻松的工作环境和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其次,要懂得创业的艰辛。凡事都有成本、都有代价,青年人求职就业过程中要付出的就是吃苦和精神上的磨练。(4)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教育和面试应聘技巧指导。毕业当年,分析当下医疗机构的就业形势,弄清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和人才需求信息动向,研究职业热门和冷门的发展前景,对于毕业生就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位置,以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结合自己的学识专长、兴趣爱好和体能状况,以适当超前的意识选择基本适合自己的职业。 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择业、就业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面对现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就业好的专业范文4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 能源消耗 向量自相关模型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74-04

一、引言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每年能源供需缺口大,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在强调“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找出能源消耗与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极具重要性。由此可见,研究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发展转变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辽宁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有切实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Yang,H.Y(2000){1}运用Granger检验,使用1954―1997年的我国台湾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能源消耗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双向因果关系;Glasure(2002){2}提出了实际的石油价格是决定国民收入和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的指标;Wankeun Oh和Kihoon Lee(2004){3}采用了Divisia指数方法,使用韩国1970―1999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能源消耗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因果关系;Stern(1993){4}采用多变量自回归方法,使用美国1947―1990能源消耗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检验了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朱跃中(2002年){5}从经济结构着手,剖析了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消耗因包括部门结构、行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在内的不同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变动,并发现了在节能方面由工业部门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技术进步以及产品结构调整在工业部门各行业中均能体现节能带来的重大贡献。刘小丽(2007年){6}通过对1981―2004年能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量与GDP的原始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的关系及影响程度。喻毅(2010){7}以因素分解模型为主体并以构建Laspeyre指数方法、Paasche指数方法和Divisia指数方法,聚焦于能源的变化以及强度,建立合理修正模型对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关于辽宁省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转变研究的文献很少,而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的更少。为了探讨辽宁省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首先通过对变量相关时间序列的常规检验(ADF检验及协整检验),为实证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数据基础,也为进一步对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耗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奠定基础;然后通过对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耗因果关系的深入分析(包括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进一步建立了二者的VAR和VEC模型。结果表明,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有:两者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两者在长期可达均衡,前者对后者的长期作用影响显著。

二、辽宁省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

1.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能源消耗(EC)是指一定时期内各部门由生产活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是对有关能源消费及其影响因素构成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指标,它的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8}。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能源消耗量用煤当量计算,单位是万吨标准煤。

产业结构的变动(M)可以通过考察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我们选取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指标。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辽宁省统计年鉴》,样本期为1978―2014年。分析工具采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

2.单位根检验。在模型构建前,首先应该对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我们用,和分别表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用EC表示能源消耗,并通过对变量数据取对数处理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及数据波动。

首先,通过单位根检验得到在5%的显著水平下,四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均拒绝原假设,说明其都是单整变量,即I(l)(原序列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变量。然后,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在规定的显著性水平下,轨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均拒绝CE小于或者等于1,接受CE小于或者等于2,即最多存在2个协整关系方程。但是由于协整关系只能说明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并不能准确确定这种因果关系的方向,因此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分析。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了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将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并在5%显著水平、滞后期为2的条件下具体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耗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产业的的变动与能源消耗都成单向因果关系。其中,能源消耗变化是第一产业变动的原因,反之不是;第二、第三产业变动是能源消耗变化的原因,反之不是。

究其原因:辽宁省是工业大省,从建国之后,国家将其发展重心聚焦于重工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自然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陡然上升;其次,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始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使得第三产业在辽宁省有了较快的发展,这种结果自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

4.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格兰杰检验不能揭示存在因果的变量之间产生影响的正负性,以及这种影响的持续时长,针对这种局限性,本文将采用VAR模型的新息估计法{9}继续对变量数据进行分析。

(1)VAR模型建立。早在1980年,外国学者Sims便提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10}{11}。该模型以估计方程中涉及的所有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为目的,基于多方程联立形式而以一个内生变量作为因变量,内生变量的滞后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的方法。

由上述协整检验可知,lnec、lnm1、lnm2和lnm3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建立VAR模型来研究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根据AIC和SC最小的准则,可以确定该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数为2(见表2),即建立VAR(2)模型。

为了能进一步反映二者的长期动态关系,本文将分别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分析,前者可通过图示形式显示模型中的能源消耗对分别来自三次产业的变动冲击产生的影响,后者是把与二者相关的各变量数据预测误差的方差按一定的规则分解,但分解后各部分并不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变量相关联,以此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反映能源消耗和三次产业变动的变量的相对重要性{12}。

(2)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可用来描述由不同变量误差变化导致的模型定内生变量所产生的反应,即根据模型来判断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13}。在以上对变量进行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该函数来判断存在因果的变量之间产生影响的正负性,由此得到如图1所示结果,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之后期间数(单位:年),纵轴表示能源消耗对数值的响应(单位:万吨标准煤)。

首先,由图1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第一产业变动一个正向冲击后,能源消耗在第2期即下降到最低点后,从第6期开始平稳增长,但是对能源消耗始终都是负向的响应,这也和前面协整关系的第一产业变动前系数为负相吻合。同时,也验证了格兰杰检验的结果,第一产业变动不是能源消耗的原因。

其次,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期给第二产业变动一个正向冲击后,能源消耗在前2期上升到最高点后,即是能源消耗增加1.045万吨标准煤(InM220(2)=0.074525,所以,M2=1.077)从第3期开始逐渐下降至第14期趋于平稳。这表明第二产业变动的某一冲击会给能源消耗变动带来正向影响,而且其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和较为长久的效应期限。同时,也验证了格兰杰检验的结果,第二产业变动是能源消耗的原因。

再次,由图1可见,在当期给第三产业变动一个正向冲击后,能源消耗从第一期起反映就非常明显,是负向的,并一直增长到第10期,反映变为正向的,并且增长的速度减慢,到15期左右到达到最高点。这表明,第三产业受外部条件的冲击后,传递给能源,给能源消耗带来负向转为正向的冲击,冲击幅度较大。同时,也验证了格兰杰检验的结果,第三产业变动是能源消耗的原因。

(3)方差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只能描述模型中各个内生变量由于对方的冲击而受到的影响情况,却不能详细说明由冲击的不同部分产生的不同影响程度,方差分解则可以通过对由变量产生的冲击的分解,来具体测评同一冲击的不同部分对特定变量的影响情况,进而分析不同冲击引起的不同作用效果{14}{15}。也就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n个)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信息相关联的n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12}。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对各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我们给出能源消耗变量lnec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着重分析影响lnec预测误差的4个方程新息的重要性。

表3的第一列是预测期,第二列S.E中的数据为能源消耗(Inec)变量的各期标准误差,后三列分别代表以M1,M2,和M3为因变量的方程新息对各期误差的贡献度。

由表3可知:第4期之前,方差分解结果还不稳定,第4期之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最大的影响来源于首个方程信息,占预测误差的66%左右,说明其他因素对能源消耗的作用不大;在产业结构走势的波动中,第二产业结构比重的逐步增加使其在中长期内对能源的贡献明显提高至约55%,成为促进能源增长的关键因素;第一产业比重对能源消耗的作用总体不太大,仅为5%,而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耗的贡献有较弱的逐渐上升趋势,大约占9%。这表明持续的产业结构变动能有效促进能源消耗量的增长。

5.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分析。通过前面的Johansen协整检验,可知能源消耗EC、第一产业产值比重M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M2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M3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变量之间却并不一直如此,在短期中并不均衡,协整关系使得变量可在误差校正机制的作用下在长期达到均衡。通常变量之间的这两种特性存在一定的联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可以将二者连接,得出变量由不均衡转向长期均衡状态时所涉及的速度向量。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一般表示为:

由误差修正项ecmt-1可知能源消费与三大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上式中误差修正项ecmt-1的系数是-0.136,表明该机制是一个负反馈过程。同时,上式还表明前一期能源消耗、前一期第一产业比重、前一期第二产业比重和前一期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以-0.259、-0.223、-0.558、-1.410的比例影响本期能源消费的变化ln ect,并且当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ecmt-1将以0.136单位的修正速度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

三、实证结果与讨论

1.研究结论。由实证结论分析辽宁省内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动现状如下:

第一,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是基于因先于果的思想进行的,所以由该检验发现,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是引起能源消耗变动的原因,反之则不是,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不是互为因果关系。这主要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上的制度政策造成的,当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时,能源消耗的市场化较为滞后,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因此,能源消耗的变动相较于产业结构的变动略为缓慢。

第二,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分析可得,辽宁省内的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比率均衡关系。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动将带来相应的能源消耗变动。这在经济社会中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即能源消耗水平的变化与不同产业的内部需求相关,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引入使得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反作用于能源消耗的快速发展。通过构建的模型可知,与第二产业相关的系数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格外注意,它显示了其对于能源消耗的巨大影响作用,它不但验证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变动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处于我国政策环境下辽宁省能源与产业之间的现实情况。

第三,能源消耗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在短期内确实无法展现,但在长期内有显著影响。有实证可得在短期阶段内,能源消耗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不存在正向冲击,在中后期阶段内,这种冲击转负为正。在长期内,正向冲击逐步加强甚至超过其自身的变动,由此可获得进一步结论,能源消耗对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作用是以不同长度时间区间为前提的,时间越长则会体现越强的作用效果,最后演变成为引起后者变动的重要因素。

2.对策建议。

首先,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将引起能源消耗的巨大变化,所以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该充分合理考虑前者对于后者的影响作用,只注重增速与增量的经济粗放型增长已不再适应当下的内外环境需求,还应考虑到发展的现实问题,更应该注重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耗水平的一致性。

其次,大力挖掘产业结构内部的科学技术潜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是辽宁省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在2016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4%以上的目标,在拓展外部市场的期间,也应从内部重视并推进省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外部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并综合多种创新模式以优化产业结构,由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注重产出品的质量,创造环境友好、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创建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以此来沉着应对辽宁省可能会面临的各种能源挑战。

最后,通过政府管制宏观调控能源消耗的增加。辽宁省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巨大,众多高能耗企业聚集,只关注于工业效益的增长,不仅会导致能源消耗量剧增,更会使得环境问题甚至是安全问题接踵而至。解决此类问题绝不是单方努力即可,必须依靠政府这双有形的手进行调节,比如相关能源利用政策的出台或增加能源使用税等等,利用此类强制手段将有可能调整工业企业在发展时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也会促进企业内部的技术转型,从内而外共同保持产业发展向可持续而高能效的方向推进。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辽宁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L08BTJ005)]

注释:

{1}Yang,H.Y.A note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 tween energy and GDP in[J]. Energy Economics,2000,22

{2}Glasure, Y. U. Energy and national income in Korea: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omitted variabl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2,24

{3}Oh, W. , Lee, K.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and GDP: the case of Korea 1970-1999[J]. Energy Economics, 2004,26(1)

{4}Stern, D I. 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J]. Energy Economics,1993,15

{5}朱跃中.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2(72):26-32

{6}刘小丽,卢凤君.中国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9):55-58

{7}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8}张慧敏,魏强,佟连军.吉林省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13(12):1678-1688

{9}邢毅。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信贷投放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碳排放强度分组的省级面板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5(12):17-31

{10}Sims C A.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 [J].Econometrica, 1980,48(1):1-47

{11}张延群.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中的识别问题――分析框架和文献综述[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05):805-812

{12}刘润生.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D].合肥工业大学,2009-04-01

{13}曹慧丰,毕巍强,曾诗鸿.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气污染治理效应――以河北省为例[J].管理世界,2015(12):182-183

{14}于振英,段亚敏.矿产资源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外部时滞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23):140-143

{15}白战伟,李树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滞的测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4):1-5+42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

就业好的专业范文5

现将劳动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劳部发(1996)172号《关于做好“九五”期间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根据我市的情况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各区(县)劳动部门要与残联密切配合,认真贯彻《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市政府1994第10号令),将残疾人就业纳入本地区劳动就业工作规划。

二、各区(县)要建立健全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劳动部门要指导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开展劳动能力评估、职业康复、失业登记、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项工作。

三、要尽快实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与全市的职业介绍信息网络联网,随时掌握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工种岗位信息、用人单位岗位空缺(用工)信息,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逐步建立推荐残疾人的就业制度,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

就业好的专业范文6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摘 要:近几年来,伴随着大学生群体的扩大、大学生就业人群的相应增多,大学生就业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激烈的竞争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话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培养者,大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就业方面却面临着种种难题,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更是由于这一专业自身的限制,使得这一类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小,导致了就业的难度增加.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必要对之加强研究,进而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促使体育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26-0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SK2014010)

近几年来,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各个高校都开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而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对于体育专业而言,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导致了在就业选择中面临着较小的选择机会和范围,因此开设就业指导服务、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发挥更有必要,本文就体育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式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 体育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首先,从体育专业的教学发展来看,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能够有效的促进体育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使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有助于推动体育专业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加强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就业意识进步和就业能力增强.从意识上来说,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就业中去,争取好的就业机会,从能力上来说,体育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能够有效的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而在就业竞争中能够占据更多的优势.

最后,从学校的整体教学来看,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能够推动整个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相对而言,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的选择性比较单一,就业的过程中如果选择其他方向就业,例如选择进入企业等,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对于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能够拓宽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加其就业的选择性,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就业水平.

2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课程和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2.1 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的指导

在目前的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课程设置中,是根据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即属于学校的一门系统化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的构成内容有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与素质、能力与素质提高、就业形势与政策、创业就业技巧、就业权益保障等内容构成.从就业课程的内容来看,涵盖的面比较广,既包括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力分析和意识培养,也包括对当前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分析,但是在体育专业就业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的指导.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前学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普遍认知不足,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学的教师,在教师方面,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大部分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担任的,这些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的知识,因此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不能系统化的进行课程的教授,而是只能就一些宏观的形式进行讲解,但是由此导致了一个问题,即教师普遍存在对于就业形式严峻的过度讲解,但是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培训却力有未逮,使得学生对于就业存在了很大的恐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就业;其次,在就业课程的设置上,由于就业课程只是一种辅的,因此课程的安排次数和时间都比较少,同时上课的学生却比较多,导致了有限的时间内难以传授有用的知识,不利于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发挥.

2.2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体育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面比较广,能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对于学生起到一定程度的知识普及作用,但是这些教学内容都是比较客观的,教师只是对之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导致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由于教师的专业性等不足,导致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制作了PPT,然后根据PPT内容进行讲述,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起不到真正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效果.

2.3 教师和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

在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两大主体,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现实中,存在教师和学生认识不足的问题.

首先,从教师来看,由于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探索教学创新的动力,不能实施有效积极的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都是大课形式,因此很多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逃课、上课但不听课情况比较突出,由此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限,不能有效的促进其就业能力的增强.

3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3.1 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并不是大四期间给学生进行临时指导的课程,而是从大一到大四必须持续进行的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这样,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从大一开始就逐渐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进而有效的引导体育专业学生就业.

首先,在大一的时候,主要针对大一学生的就业观念等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大一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对大一学生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予以讲解,帮助大一学生针对性的发展自我;在大二的时候,主要要针对大二的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利用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育课堂中的一些集体活动,帮助大二的学生提升配合意识、团队意识,进而更好的在就业中取得优势;在大三的时候,由于大三已经到了考虑发展方向和毕业选择的时候了,因此这一时期对于大三学生的就业引导教育应该从大三学生的自我认知开始,帮助大三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使得他们理性的认知自我,进而在就业中能够根据自我的优势,促进自我的发展.而在大四的时候,由于大四的学生已经开始了求职生活,这一时期应该注重就业形式的讲解、就业政策的解读、就业过程中的简历制作、面试培训等,帮助大四学生更好的进行就业.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

在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由于进行就业指导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有本专业的教师进行的,例如辅导员等,这一类的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缺乏专业性,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缺乏多样的教学方式,由此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应该加强形式多样的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师生或者小组之间的互动教学、情境模拟、素拓训练等,通过这些方式,将一些常见的就业问题进行阐述,同时还可以模拟现实中的就业面试等,帮助学生熟悉就业过程中的一些程序,提前感受面试的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3.3 增强对于就业课程的重视程度

首先,从学院和学校层面来看,要进一步增强对于就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摆脱在教学安排中,对于体育专业就业培训课程的课程设置上,适当的调整课时,在不影响学校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课时,促使就业课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其次,从教师层面来说,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研究,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制作PPT,对着PPT讲述,而是要结合切实情况,针对性的对各个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创新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促进教学的效果提升.

最后,从学生的层面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就业课程对于自身就业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对于教学中的一些训练项目主动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促进自己的进一步发展.

3.4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

在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是由指导员等进行兼职的,这些教师的长处在于擅长做思想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就业指导中的一些专业性知识了解却存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会由于专业性导致教学效果的弱化.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要加强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就业指导教师更好的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就业指导课堂中引入一些社会就业培训工作的专业人士,通过讲座等形式,对学生展开有别于学校教学习惯的教授,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发展.

3.5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在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各类资源,包括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指的是类似于已经就业的学生开展就业经验交流这一类,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就业学生的力量,开展交流会等,帮助需要就业的学生吸取就业的经验和营养,促进就业的一些好的做法的传播;硬件资源包括各类教学的设施,例如影音资料、情境演示和实战演练等方式,充分的发挥这些资源,对学生就业前进行有效的培训,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4 总结

在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中,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时间短、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不足等原因,导致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难以发挥,进而也就限制了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上,要不断的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帮助体育专业的学生提升就业的能力,促进体育专业学生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孙晶晶.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实施状况分析与改革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陈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徐幼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郭素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标达成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周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王志鹏.中职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重庆师范大学,2012.

(7)刘龙.山东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8)陶胜男.辽宁省硕士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西餐用餐顺序

下一篇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