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史铁生的母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1
②《我与地坛》中,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③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脱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呢?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凡・高的阿尔镇。
④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⑤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⑥“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忍伟大的别样情怀。
⑦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的《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⑧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史铁生。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
⑨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⑩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11}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唯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是说当年的地坛。”他特意补充道。
{12}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唯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
{13}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个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问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弟弟的离世触发作者重新去捧读史铁生的作品,沉浸在悲痛中的作者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感悟。
B.作者引用史铁生对地坛颓败而静谧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也暗示了史铁生的不幸命运。
C.弟弟临终前要求将骨灰撒回柴达木与史铁生对地坛的依恋,表现出人们对自己精神归所的渴望。
D.窗上的夕阳、枯死的海棠树、单薄的豆花让母亲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同时激发了史铁生创作的灵感。
E.本文多处引用史铁生作品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丰富,情感饱满,让作者的感悟具体真切而有所依托。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2
宋玉婷
作者史铁生在母亲死后才懂得母亲心中的苦楚。也正是如此,他在年少时有多么沉浸于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中,后来就有多么后悔。
合欢树被当成含羞草被母亲装入小小的陶罐带回家中,如同婴儿时的史铁生因母亲的养育降生。十岁的史铁生天真可爱,母亲还没有走完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她还年轻,身体康健,她没有被柴米油盐侵蚀,她甚至保留这生命所具有的灵活,生动,美好。她有一个孩子,她还有一个宽敞,明亮的未来。她有生活的乐趣,有着羡煞旁人的‘平凡’的幸福,也会给自己织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然而,当命运降临的时候。原本该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痛苦。史铁生的腿不能动了,那条原本平滑无波的命运线也被狠狠地扯动着,这一次,它浸没在黑暗里,通往无人知晓的未来。还沉浸在悲伤中的史铁生,没有注意到那些细微的提示。他的母亲把自己的小船与史铁生的小舟紧紧绑在了一起,在风雨飘摇,翻滚着白浪的命运之海一起摇摇摆摆。
史铁生,他二十岁,但他还是个孩子。他的母亲燃烧了自身所有的光和热将史铁生从深邃的谷底向上托举。但是他感觉不到,感受不到母亲日渐消失的生机与面容难掩的憔悴。是母亲掩饰的太好?还是史铁生真的毫无察觉?我相信以一个二十岁的孩子所具有的观察力,他不可能察觉不到。人事敏感的,灵敏的,他只是觉得没有那么严重,他还没有学会承担后果。我的朋友,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曾经问过她的母亲一句话——为什么我连任性一次的机会都没有?她很激动,眼里全是不甘和委屈,那一对大而黑亮的眸子望着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坐在她的对面,嘴巴微微张大似是惊愕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她的母亲一向是个爆脾气也有一张伶牙俐齿的嘴。能从最厉害的菜贩子手下省会好几毛钱,在门口一立双手叉腰就能喝退市井的小人。她一个人可以分作两个人,一个当母亲一个当父亲。
可是,那时候她的母亲出奇的安静,那双眼角有着几道鱼尾纹的眼睛,黝黑黝黑的,深处轮转,流淌着复杂、莫名的东西。
我看不懂,她也看不懂。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3
2、象征了母亲艰难的一生,文章以此为题,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也突出了母亲对“我”一生的巨大影响。
3、秋给人萧瑟、凄凉之感,和作者的情感相吻合。
4、“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5、“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4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2.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教学难点 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多媒体展示补充:
1.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2.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境况,让学生能理解文章史铁生脾气暴躁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并思考完成这样两个任务:
1. 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的史铁生,在母亲的安慰、鼓励下走出困境。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不断补充、修正,直至得到较好的句子。这个过程教会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2.课文几次写到看花?母亲有没有看到花?
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前两次是母亲请求他去,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母亲到最后也没去看成。这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痛。
(训练学生跳读,寻找目标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品味 体会感情
找出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确:
1.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动作描写。“砸”、“摔”两个动作写出了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
2.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5.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6.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此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应细细品味)
四、课堂小结:浓浓母爱 心灵升华
多媒体展示资料:
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重时,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设计意图:史铁生后来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愧疚,后悔瘫痪后对母亲所做的不理智行为,结合课文开头“预习”中反思的话题,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去关爱回报父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
五、布置作业
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母亲
(怀念) (用心)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5
一、教给学生面对厄运的心理准备
当残疾降临的时候,人人都会疯狂一阵子。问题就在于,这个疯狂的时间是多久。生活中,当厄运降临的时候,有太多太多的人长时间走不出心理的阴影,哀叹、认命、麻木于生活的安排。偏偏史铁生不认可、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天天去地坛思考人生,可见史铁生不是一般的人。他毕竟是有毅力、有天赋、有思想的人。史铁生的成功给我们提供的意义不只在于他作为作家的成就,更在于他面对疾病的态度。有记者问史铁生:“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史铁生答:“敬重!”面对困惑不解的记者,史铁生解释:“这绝不是说我多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智慧。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这就是心态,人活着重要的就是一个心态问题。我们不能说史铁生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但至少可以说他是一个明智的人。他知道有些既成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苦中作乐,以苦换甜。回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不见得就会遇到史铁生那样的厄运。但是学生一生遇到挫折是必然的,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就是让学生具备遇到困难时的心理准备与处理态度。
二、用很长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就能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成为作家的史铁生用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长时间的专注于一件事情,用很长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人才能突破一个普通的、甚至是弱势的自我。
在史铁生成为著名作家之前,他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他的毅力只有他自己清楚。因为两条很早就瘫痪的腿,史铁生走过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他不像其他能走的作家,能出去云游天下、体验生活,他只能呆在地坛公园里对着几棵树发呆。其他作家是以生活积累来写人生,而史铁生则是纯粹地思考人生。他思考的时间很长,并且是以“滴水穿石”的意志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点,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其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无人能及。人为什么要活着,对我们来说,也许是理所当然的,是不必花费时间去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对于一个双下肢瘫痪、精神支柱差一点崩塌的人来说,是一个难题,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的问题。史铁生要寻找轮椅以外的另一个支点,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生命的轨迹。所以他就拼了命地去思考。因而他的感悟也就比其他作家深了几层。
除了想的持久与深入,史铁生专注地观察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深入观察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在地坛中,史铁生看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便展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他听到: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片刻不息。在这些文字里,我们看出史铁生经年累月到地坛去,并不是无聊地去打发时间。他的眼睛没有闲着,而是在长时间地、细心地观察周围的环境。观察、聆听、感受、思索,地坛布满了一个残疾人轮椅的印辙,也充溢着一个感悟者与其他生命对象倾心相谈的喁喁私语。终于史铁生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坛中的这些自然生命的律动和天籁之声,于是就有了震撼人心的作品《我与地坛》。
三、爱身边的亲人要趁早
在这个世界上,家为什么是人最常见的精神归宿?这是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爱的天堂。家里有一位像史铁生的母亲一样挚爱着我们的妈妈。我们的境遇非比史铁生,我们不会遭受他那样的大孤独,所以我们不必逼着自己一个人整天呆在角落里冥思苦想。我想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更务实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幸福,即爱你身边的人。而不至于像史铁生那样在他的母亲走后再捶胸顿足。活在当下最重要,但前提是从现在起你得认真学习,将来能把自己养活。史铁生享受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以及拥有不菲的稿费,所以他能静下心来思考创作。我们的精神归宿也不能像虚幻的肥皂泡,经不起现实的检验。所以务实的爱,就得靠行动来保障。
四、人,都应追寻一个精神的归宿
史铁生将写作当成了他的精神归宿,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写作是他的强项,也可免受身体残疾的影响。精神归宿不只对残疾人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目标――做一个高贵的人!精神这个玩意儿,说虚有点虚,说实在也是肉眼能见到的变化。如果史铁生是一个健康的人,他可能就会像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然而命运逼着他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走上了一条“大孤独”造就“大智慧”的道路。这就是意志,就是精神不屈的力量!巴金在他的著名散文《灯》中说:“人不是单靠吃米而活着。”所以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你最感兴趣的事,就是你的精神归宿,朝着它去努力吧,人总得有点追求的活着才算有尊严。
史铁生的母亲范文6
在每一个不能行走的日子里,他都想象着自己是一个运动健将,他并没有自卑自怜,也没有空想、空谈,他拥有着不灭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他身体虽然残疾,但在思想上却是一个巨人。他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藉,用他的文字为我们燃起希望。
史铁生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史铁生残疾之后,地坛公园便成了他长期的活动场所,正是这一“寂静”的环境使他思考,使他感悟人生的艰难,也正是这一“寂静”的环境折磨着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纪”里忽地失去双腿的儿子,她期待着他最终的幸福。然而,造化总是弄人,在史铁生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时候,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
现在有许多青少年,小小年纪便开始厌世,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吵着自杀。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2014年3月7日,厦门南洋学院一名17岁女生从女生宿舍7楼跳楼身亡,其原因是舍友抢了她的男朋友;同年4月2日,该学院一名大二男生从宿舍楼跳下,结束了宝贵的生命,理由是:愚人节其女友提出分手。这类事情不绝于耳。殊不知,这是何其荒谬,这是对自己生命的轻视与对家人的不负责任,是对父母的不孝!刘德华的《回家真好》中有一句“回家之后才发现自己真的很重要”,人不应只为自己而活,更应该肩负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没有责任感的人,不是无所事事就是厌世轻生。每个学生都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为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