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话传说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1
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相同点如下:
1、 民间传说与神话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是交融在一起的,在这一时期,传说与神话的界限十分模糊;
2、 就体裁特征和传播方式而言,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3、 传说和神话都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传说的人物和情节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而许多传说效果是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2
从人类社会的早期开始,我国劳动人民便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它采取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反映人类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神话故事传说,反过来,大量神话传说又为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中国古代神话表现了一个漫长的时间与广大的地域,正是由于中国古代神话材料的匮乏和不系统,所以后世学者在中国上古神话的研究中存在的困难也就超乎想象的复杂和艰巨。在学术界,横式法和纵式法是学术界对神话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的两种传统方法:一是横式分类法,就是打破故事的原有框架,自然性神话和社会性神话是我们常见的两种神话大类,在这两种大类中又分出了若干小类,譬如在自然性神话下面又可分出了动物神话、风雨云雷神话等。此种分类法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又分成了有关开辟天地的神话、日月风雨等其它自然现象的神话,有关万物起源的神话,有关描述众神和民族英雄的征战神话,有关幽冥界的神话和人物变形的神话的,也有分成有关哲学的、科学的、宗教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神话的。我国著名的民俗人类学家林惠祥老先生将神话分成了定期的自然变迁和季候的神话、自然物的神话、反常的自然神话、宇宙起源神话、神的起源神话、人类及动物起源神话、变化的神话、死后存在及冥界的神话、妖怪的神话、英雄、家族与民族的神话、社会制度及物质发明的神话、历史事件的神话等十二类神话。
二是纵式分类法就是以人物为中心,以历史为故事框架,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安排资料的内容。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就整理出了我国古代神话诸神神谱,《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学者袁珂、周明编著)即主要采用了这样的分类法。
在我们看来,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研究方法是对神话的内在结构进行单位分析。这种方法认为神话故事的构成单位之间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一丛丛的此种关系,这种关系只有成丛存在才能拿来使用与结合而造成意义。属于同一丛的诸关系可能出现于不同的年代,但如果能把它们集在一起,那么神话将以一种新的时间尺度重新组织起来,即一种既同时代又异时代的尺度。这样就把把神话故事的组成成分分析为二种原型(Type)和母题(Motif)。一个有独立存在性的传承故事就是原型,故事中有延续传承下去之力量的最小因素就是母题。不论我们把神话作怎样的研究不能失去它的本来意义,也就是能表达一个能在该社会中单独存在的故事。这种最小的有意义的神话的单位就是神话中的原型,是由一个或多个母题构成的,在不同的神话故事中可以多次出现或置换。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3
Unit1NeverSayGoodbye一文中开头提及“Mywholelife,…laughterandtearsoffourgenerations”.(我的整个生活很简单,但都是在那个很旧的大房子里度过的。在这里,我们四世同堂,有过欢声笑语,也有过悲伤的印记。)关于美国家庭类型,其传统的是“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有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仅有夫妻组成的家庭也叫核心家庭。在美国,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会有超过一个家庭同住一个屋檐下。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不愿和父母同住,是因为觉得好不容易奋斗得来的独立会受到干涉,而老人也不愿孩子的喧闹打破晚年生活的宁静。传统的中国家庭模式是大家庭——四世同。但自1982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各个方面越来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并不断地提高。在新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庭类型正在走向多样化趋势。随着家庭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的宽松,人们更多地拥有了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特权,具有个性化的家庭生活方式比以往更多。大家庭日益减少,小家比大家更流行,各种新兴的家庭类型踊跃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残缺家、继亲家庭等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同。
二、宗教对比
Unit1NeverSayGoodbye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作者的外公告诉他:“Iput…ItwasmywayofsayingthankyoutoGod.”由此可见他们信奉的是基督教,这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与它相关的文化知识及概念:如基督教、上帝、耶稣、三位一体、公元前、圣经、做礼拜、圣诞节。基督教自唐朝就传入我国,经历了传播、禁止、发展与革新的阶段,如今的中国基督教走上了自立发展、爱国爱教的道路。除了基督教外,佛教也是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有关佛教的一些知识:佛教、寺庙、宝塔、住持、大雄宝殿。这种将中西方宗教导入教学内容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神话对比
Unit5HowtobeTrueYourself中提及“Alifeofprinciple,…seductivesirensofaneasymorality”“sirens”指塞壬女妖们,,是希腊神话中人首鸟身(或鸟首人身、甚至跟人鱼相类)的女怪物。根据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描写,她们居住在西西里岛附近海域的一座遍地是白骨的岛屿上,她们用自己天籁般的歌喉使得过往的水手倾听失神,航船触礁沉没。讲到这教师可补充希腊神话的相关内容:《荷马史诗》、奥林匹斯众神、宙斯、赫拉、波塞冬、哈迪斯、雅典娜、阿波罗等。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4
龙都淮阳地处豫东平原中部,故称宛丘、陈。传说中的“三皇”——伏羲女娲神农均在此建都,创造了远古的灿烂文化。座落在城北1.5公里的太昊陵是“三皇五帝”之首伏羲的陵庙,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庙,号称“天下第一陵”而在太昊陵每年的二月二至三月三和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有花会(庙会)。庙会上会有多种民间艺术表演,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就是“担经挑”。
担经挑又称“担花篮”是庙会上的一种原始巫舞,舞者多为妇女,她们身穿具有代表意义的服装,肩担花篮而舞。在起舞的过程中,不同的舞步却有相同的规律,即舞者走到中间一定要背对背而过,而且她们也都走着相同的小碎步,边演边唱。唱词多与颂扬人祖伏羲女娲有关。
一、担经挑的起源
现今在担经挑的起源的问题上说法不同,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在此我利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考古学的方法对这四种说法逐一论述。在这四种说法中我把它们分出两类:一类是传说故事,另一类是史料记载。
第一类,传说故事
1.宓妃寻母的传说:在淮阳民间,有担经挑这一原始巫舞始自宓妃的传说。相传,女娲补天后死了,她的女儿宓妃很想念她。后来,宓妃听人说母亲女娲还活着,于是宓妃就下定决心去寻找母亲女娲。她做了两个花篮,一个扎的是龙,一个扎的是凤,花篮里插上鲜花,把自己写的孝敬母亲的经文放在花篮里,用竹扁担担着去找母亲女娲。她爬山涉水,走到哪儿就在哪儿担着经挑跳,招来路人观看,然后向路人打听母亲的下落。这样,她把全天下都快跑遍了,才打听到母亲的消息。原来女娲补天后真的没有死,而是走错了路进了恶狗庄,变成了黑狗。听人说:“恶狗庄,恶狗庄,十人进去十人亡。”而宓妃为了见到母亲,不怕这些,继续寻找母亲。在去恶狗庄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老奶奶给她七个杂面饼子,对她说:“记住,这叫打狗饼,要过恶狗庄需过七个关口,当你到关口时,把饼子扔给把关的狗,趁它吃饼子,你赶紧过去。”宓妃又走了七天七夜,才赶到了恶狗庄。宓妃按照老奶奶的吩咐,用七个打狗饼过了七个关口。当她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看见一个黑狗蹲在一边,眼泪汪汪地看着她。宓妃心里一阵痛,就问:“请问,你是我的母亲女娲吗?”黑狗一听就哭了起来。宓妃一看也过去抱头痛哭:“母亲可找到你了,快跟我回家吧?”说完宓妃把经文放到一个篮里,把黑狗放到另一个篮里,偷偷地跑出了恶狗庄。
宓妃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刚出庄没走多远,女娲就现出了原形。母女两个又高兴又伤心,说不完的心里话。她们刚回到宛丘(淮阳),一道金光一闪,女娲随着变成了神仙。从此,宓妃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后来宓妃淹死洛水变成水神。以后,人们都学着宓妃担经挑,为的是祭奠祖先。
2.女娲造人说:女娲用泥造人,造好后在外面凉晒,突遇大雨,女娲就挑了两个花篮来运人,后来挑不急,就用扫帚扫,后人为了歌颂女娲,就模仿女娲挑人,发展为现在的担经挑。我们通过这两个神话传说可以看到神话传说中的担经挑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担经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么这两种说法是不是担经挑的起源呢?我们知道神话传说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有些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形,但是经过历代的传播,就变得与原形越来越远。在学术研究上神话传说是不能作为证据来论述的,但是神话传说是我们研究的参考资料。所以这两种神话传说都不能定为担经挑的起源。但是我们通过神话传说可以看出担经挑主要是用来祭祖,还有对女性的赞美。
第二类,史料记载
1.龙花会说:据史料记载龙花会就是庙会,也就是说担经挑是在庙会中产生的。
2.陈夫人求子说:陈夫人就是陈胡公的夫人周武王的女儿。陈国陈夫人无子且好祭祀求子,在这一说法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史料记载来证明它的真实性,据《地理志》记载:“妇人大姬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汉书•匡衡传》载:“陈夫人好巫而民祀,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祭神鬼鼓舞而祀,坎其击鼓为证。”在《九州志》中提到陈的建筑时间为公元前30世纪,也就是周武王分封陈胡公于陈。
在龙花会说中只说担经挑是在庙会中产生的,没有提到是在什么音乐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更没有说产生的时间,显然这一说法作为担经挑的起源是不充分的。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5
关键词:《田螺姑娘》;《樵夫与赫尔墨斯》;中国传统文化;古希腊文化
报恩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一。中国古代,包含报恩思想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在西方,基督教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其经典《圣经》中,知恩报恩,感谢神灵,也是基督教的经典思想。同时,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西方文化中,报恩思想一样在西方神话中存在。
同为感恩性质的神话传说,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古代报恩神话传说内容上既有相似性,又有极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田螺姑娘》和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樵夫与赫尔墨斯》都是典型的报恩神话传说的例子。
一、《田螺姑娘》和《樵夫与赫尔墨斯》的内容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田螺姑娘》的版本较多,大致内容是,青年穷困,虽然辛勤劳动,但是无钱娶妻生子,乡邻们都很怜悯,青年在外捡到(拯救)大田螺,将其带回家中生养,田螺感恩,变成姑娘,为小伙子洗衣做饭,虽然过程中虽然有其他妖怪――蚂蟥精或老螺蛳精的阻拦,但是二人克服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并嫁给青年,延续后代。
《樵夫与赫尔墨斯》来源于古希腊著名寓言集――《伊索寓言》。故事相对简单:樵夫在河边砍柴,不小心把斧子掉河里了,被冲走了。他痛哭.赫耳墨斯知道了,很可怜他,先后三次捞起了银斧头、金斧头、铁斧头,樵夫只要铁斧头。赫尔墨斯很赞赏樵夫为人诚实、不贪婪和感恩,便把三把斧头都送给他。樵夫的朋友十分眼红,决定也去碰碰运气,他三把斧头都要,赫尔墨斯愤怒了,一把斧头都没给他。
二、《田螺姑娘》和《樵夫与赫尔墨斯》故事的异同
对比这两个古代传说,它们有一个相同点:对于知恩报恩行为,命运(或是神灵)会有相应的奖励。《田螺姑娘》奖励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后来成为一个贤惠的妻子。《樵夫与赫尔墨斯》的奖励是一把金斧头和一把银斧头。这两者都极为重要,《田螺姑娘》中的小伙子一穷二白,一个能干的妻子,既能帮助解决生计问题,又能解决后代繁衍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强调的是成家立业,对于后代的延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格言,所以这是对贫苦老百姓的一种丰厚的奖赏。《樵夫与赫尔墨斯》中对于一名穷困的樵夫的奖励,一把金斧头和一把银斧头,也是一笔物质上的巨额的赏赐。在西方古代人的观念中,金钱就是一种巨大的奖励。
通过二者的比较,我们也能很轻易地发现其中的不同:
1.回报方式存在不同
就回报方式而言:《田螺姑娘》和《樵夫与赫尔墨斯》这两个报恩传说回馈方式有所不同。《田螺姑娘》对于勤劳善良的小伙子的奖励是一个漂亮的妻子。具体而言体现在下列方面:性与自尊心的满足、关爱及优越感、后代的延续。《樵夫与赫尔墨斯》中赫尔墨斯回馈樵夫的是金斧头和银斧头,代表的是金钱.
2.中西文化差异
这种不同点有深层的原因:神话是富于想象力的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神话传说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夸张反映。神话传说本身就受文化影响,同时对社会风气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田螺姑娘》这个故事属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物产丰富,和谐,盛行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果报应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同时,儒家文化也强调因果,来而不往非礼也等观念,上升到传统道德层面时,既是对个人生活行为的自律,也是对社会形成规则性要求。儒家礼乐思想在社会话语环境下占据着重要地位,知恩报恩也是传统文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取向,体现一种积极向上价值观和宝贵的精神寄托。《田螺姑娘》的故事完全切合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的要求和价值观。青年做善事,救了田螺姑娘,田螺姑娘帮助青年,嫁给青年,这是中国古代神话模式下,对于报恩行为最大的奖赏,也是它广为流传的原因。
《赫耳墨斯和樵夫》是典型的古希腊神话故事,深受古希腊地理、历史文化的影响。希腊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三面环海,物产不丰富,海外贸易据重要地位。恶劣的外在环境,培育出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民族风格,也培养出开放性追求金钱荣誉的文化渊源。狄奥尼索斯认为,最为原始的感性自由,个体经济的独立必然导致人格独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物轻人重,人情淡漠成为不可避免时的事实,希腊人对于神灵的崇拜,无论是狄奥尼索斯还是阿波罗,展示了孤独的个体与社会群众相联系。
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人和自然的斗争和海洋贸易,造就了人本位精神,具体表现为个人本位,自我中心。重视理性精神,更多感情诉诸于精神层面,这也是基督教教义中产生罪感文化及传统。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神灵不一定是欲望的抑制者和道德典范,但是依旧是权威的存在,尤其是赫尔墨斯,在希腊神话中的身份是代表众神和真理的神使。所以,《赫耳墨斯和樵夫》里更多关注的是人性,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物质方面的奖励。这就是为什么诚实的樵夫感受神灵的恩惠,安分守己,得到神灵的赏赐。不诚实、不感恩的樵夫,最终一无所有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同样的报恩主题下,中西方古代的相似内容的神话传说故事的不同之处,归根结底是由不同文化的影响力造成的。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6月(1).
[2]张世君.《外国文学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3]o.我最喜欢的经典传统故事精绘本:田螺姑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01-01.
[4]曹养元.《永恒主题下的投影――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T迪南.《“动物报恩型”童话原型解码》[J].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神话传说故事范文6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史记“女娲氏”,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福佑社稷之正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女娲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女娲基本介绍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二、女娲概述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
称号亦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等,史记女娲氏,风(或为凤、女)姓,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
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对万物救助巨大造物造人的一位上古女神。相传她是华夏族的母亲,创造了生命,又勇敢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另外传说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在古代宗法制下:父权、夫权、男权成为三座牢牢压抑着女娲神话发展的大山枷锁,使得其拆分为三类性质:
1、作为上古贤王,人族先灵,圣母祭祀的女娲:肯定其作为人类之母与地母三皇的身份;
2、作为福佑社稷、补天之神,得以祭拜的女娲,确认其作为伏羲之妹(兼下任继任者)与补天圣女的身份;
3、祭祀供奉女娲所有神职业位:才是完整一体的创世始先神形象。
三、女娲历史传说女娲神话中,从最初的女娲化神然后到女娲化万物到女娲造人、补天,这一系列的功绩都是在天地对立的状态中展开。女娲之前是无天无地无人的状态。自女娲诞生之始,她先以身化神,神的出现导致天的诞生,然后女娲以身化万物,紧随着万物的出现,地也出现,这个时候天地一片祥和。
《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说文解字》等秦汉典籍对女娲记载可以看出,女娲自身化成了万物与神族,与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古神陨落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与诸神)的思路一致。由于后来的盘古神话及其它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也有身体化生万物与诸神的内容,这项肯定也更增加了几分可靠性。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
学者们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风俗通义》、《水经注》、《独异志》、《太平御览》等古籍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神话传说人物之一的女娲,最突出的业绩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妇”等。但有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民间活态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女娲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有的活态神话还说女娲的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就像创世的盘古大神一样。这些活态神话传说,乃是古老信仰在当今民间的延续,值得人们格外重视。
古人认为鸡、狗、猪、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才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来源之一。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这就是说,女娲不但是炼石补天的英雌和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伟大的自然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