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和价值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所以在确定目标后,他可以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他所预期的人生目的;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走向哪里,所以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他盲目向前,一路走,一路蹉跎,甚至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而结果却是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呢?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谓人生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其中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基本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决定了他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卑鄙、狭隘、自私的人。

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化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发展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个人在知识不断积累和经历不断丰富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确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所形成的这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价值观也会不断的变化着。但总的趋势是新的价值观挑战传统价值观,而在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价值观战胜传统价值观,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我们把世界观划分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新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建立在旧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旧的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是由这个人的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可以为这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而错误的世界观则会把这个人的实践活动带上歧途。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这样的人生观,有怎样的人生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观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促进你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它决定了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就确定了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直接影响到你做每件事,这种行为准则决定了你做还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2

关键词:学困生人生观引导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其人格颇具可塑性,然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膨胀泛滥,中学生中的学困生,辨别是非善恶能力较弱,极易受到污染,形成错误甚至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目前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以子女为中心,长辈宠爱有加,难免疏于对孩子良好人格养成的引导和规范,使其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感恩意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抗挫折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人格缺陷,不能以辩证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因此,立足青少年成长规律,探索并有效开展学困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走出一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健康人格教育培养之路十分必要。

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到多方面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厌学、人际关系淡漠、自私等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策略试谈如下几点:。

一、:紧抓教育契机,做好德育工作的引导和教育

人格的变化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对学困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非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坚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阻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节。只要注意德育工作的引导和教育,不同的教育契机、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都能殊途同归,落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的目标上。

有一天,一位学困生我问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现在的社会好不好?”我反问他“你说好还是不好?”学生说:“按理说社会主义好,但是您看那些不正之风,有的当官的拼命捞钱,有的给自己的亲属子女安排好的工作,有的利用职权压制老百姓等等,您怎么看这些东西?”“你提了一个非常深刻而且有意义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要用一节班会课,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吧。”班会课上,一位同学说“目前社会上充斥着坑蒙拐骗,打架斗殴的坏人,我觉得这个社会不好。”另一位同学马上反驳“你说的那些坏人不是有我们警察去抓他们吗?”;“我们学校都有同学打架。”“我们的老师会教育那些打架的同学,有一次三班的刘琦同学说要打我,丽丽同学及时跑去告诉老师,所以我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好人比较多的。”“经常都有人乱扔垃圾。”“每天也有我们同学把我们的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热烈地争论了半节课,大家慢慢地明白了: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有坏人,就说所有的人都不好;不要因为有垃圾,就否认世界的美丽。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因为社会上有不正之风,就说一身正气的干部不好,就说整个社会不好。社会再向前发展一万年,也会洋垃圾,也还会有坏人。问题是我们应该让自己心灵的窗口对准什么。这常常决定自己心灵世界是阴暗还是晴朗。一个学生,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看到垃圾、苍蝇、打架斗殴、违法乱纪等。久而久之,他的人生价值观就收到这些假恶丑脏的东西的影响,于是他牢骚满腹,自己的内心也没有光明。反过来,一个学生,他的眼睛看到的是阳光、鲜花、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廉洁奉公等,时间长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因素,于是他奋发向上,乐观豁达,自己的内心一片有光。通过讨论,学困生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改变。

二、对学困生进行必要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由于学困生对学习缺乏明确的计划目标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弱;学习上敷衍了事,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遇到疑难绕道走,不愿动脑思考,依赖思想严重。如果没有老师亲自督战,就不会自觉学习。他们对学习只有被动接受,疲于应付,时间一长,导致自主学习能动性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大。于是产生自卑心理,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很难获得教师同学信任,最后形成破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学习方法呆板,不会灵活运用,结果是花费时间不少、学习效率不高、事倍功半;而自己又缺乏相关的参考资料、工具书,不能释疑,因此对那些疑难问题就只好束之高阁,结果问题越积越多,困难也就越来越大,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就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思进取。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部分同学对青春期的一些生理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对异性产生朦胧向往爱慕,思想不单纯,精神恍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对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甚至家务事等也概不关心。甚至还出现早恋现象,当然这和现在的一些电影、电视、录像、歌曲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分不开的。因为现在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这类文化品实在是太少了。正是这样,才导致他们去盲目崇拜那些歌星、影星、球星,所以无心学习。于是有些教育专家惊叹:“现在的教育滑坡了,青少年变得不爱学习了。”学困生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观不正确,从而导致对学无所谓,产生了厌学、畏学的思想。学困生个体意志品质、自控力不强。上课易“走神”,课堂上自行其是,该节课学习其他科目,结果是鸡飞蛋打,得不偿失;做小动作,看课外书,完成作业自觉性差,正是该因素的普遍表现结果。部分同学自尊心过强,“面子主义”严重,有疑难问题羞于向老师同学请教,许多学困生或因基础差未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或因遭遇冷遇、排斥等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情感和心理,影响了学习。智力薄弱,思维能力发展迟缓的学困生。他们有学习好的愿望,但受自身智力、条件的限制,导致学习被动,以致学习成绩不佳。此类学困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因自身努力但成绩一直未能提高,或因未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或因遭冷遇、排斥等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情感和心理,影响了学习。家庭教育影响。这方面也有多种类型,诸如:有的家长太自私,以至影响孩子,使子女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更不关心集体,在个人利益方面斤斤计较;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强梁得吃啥,利害有人怕”的观念,造成他们的孩子说话粗野,欺侮同学,顶撞老师的严重缺点;有的家长夫妻间经常吵闹、打骂基至闹离婚,使孩子心灵上遭受严重创伤,他们无心学习,无心工作,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样要不了多久也会出事;有的家长溺爱、娇惯孩子,大把给钱,过多的买衣物用品,使其根本就不知道艰苦朴素为何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成长的榜样。我所接触的一些学困生,其父母大多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和、离异、沾染不良习气,价值观不正确等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孩子的人生觀、价值观、知识观不正确。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健康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当这种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有着一种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生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航程。

三、运用情感手段促进学困生转化的人生观

(一)热爱学生,促进情感的交流,用爱的力量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学生往往由喜欢老师开始,而喜欢老师上的课,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观点。学困生一般特别注意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会意的眼神,都是一种情感的交流,都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很多教育家也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讲,这种爱就是一种动力,在思想上鼓励,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使他们愉快的接受教育和批评。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这样的学生:学习差、爱捣乱,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同学不理,老师难管,家长也是无可奈何,加上教育方式的偏激等等,使得他们很是自卑,人也变的颓丧,破罐子破摔。但通常他们身上也有着许多闪光的地方,比如:热情,乐于助人,爱劳动等,只要好好引导,他们会有很大变化的。于是,我便利用所教学科的特点,和他们做朋友,课上悉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多发言,多上台表现,多交流学习方式,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及时解决和疏导,从内心把他们当成可教育的人,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是真诚的。在情感和谐的基础上,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慢慢引导他们去探索和思考,使之体验学习的愉悦和集体生活的快乐,在教师的关爱中得到无尽的爱。这种愉悦的情感使得他们进步了,从不爱学习、排斥学习,变得会积极主动的来配合老师的教育,有效的排除了与个体发展不相和谐的因素。教师就能以人为本,塑造学困生的主体人格,对学困生进行人格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聚焦正面能量、携手家校合作等方面探讨了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信任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价值观。

一般来讲,学困生最苦恼的是得不到老师的信任和同学们的关心。在现实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成绩好的学生犯点错没什么,成绩不好的学生犯点错要么是狠抓不放,要么是不予理睬,放任自流,使他们心理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当几个同学在一起时,首先会把嫌疑的目光投向学困生,这样使得他们在心理和情绪、以及行为上产生了更多的抵触。教师的不信任也影响了其他的人,于是把这些学困生当作另类孤立起来,以至于这种矛盾变的日益强烈。这种不信任,对学困生造成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信任他们,相信他们的能力,有了信任,学习才能有动力,态度才能变的积极。其次,要学会放手,放手不是放弃,在学习中应注意其意志品质的养成,教师应以自己为基点,通过影射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清点自己的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价值观。情感教育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像花香一样沁人心脾,但对学困生的转化和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教师,对他们应该多一些沟通、尊重、宽容和耐心,学会用情景交融,以真情来感动,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温馨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沐浴在老师的爱和同学的友情当中,相信他们会改变,相信他们最终会成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价值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很多。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其人生观和价值觀会成为一种模式而被学生模仿、学习。因此,教师要时刻注重优化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身的育人信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人生。以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要真正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引导,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67-02

现如今,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公正的社会,培育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在这种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环境下,广大青年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不断用党的方针指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从国家角度来说,要建设自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集体角度来说,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自由的价值观;从个人角度来说,要培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守法纪的公民。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能够集中体现社会价值和主流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腐朽文化的摒弃。大学生如果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认同感,对于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和谐风气的营造具有积极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内涵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特征是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对各项生产工作起到非常好的约束作用,是人们各种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要有其科学性作为支撑,只有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才能使人们产生认同感。所以说,大学生要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有科学的思想作为引导。首先,科学的理论和方针是检验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重要体现,能够反映大学生是否禁受住了社会考验;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原则的体现。可见,始终贯彻理论的社会价值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富强、民主、开放、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人们追求的“中国梦”,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努力奋斗的目标。为此,只有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特征,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认同主体为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目标是培养有思想的当代大学生,由此可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在思想政治课上学生就能够充分了解富强、民主、和谐主要体现在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个层面上,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青年,也包含在这三个层面之中。而大学生既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社会群体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又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集中表现在民主、和谐的国家层面,自由、公平的集体层面,爱岗敬业、团结友善的个人层面。从大学生角度来说,则是维护大学生身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地位。为此,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重要层面,并付诸实际,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在校园中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认同,并且,大学生是维护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社会上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也持反对态度。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逐渐多元化和开放化,各种新思想和新理念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此,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观念时,思想会发生扭转,很多时候,在认同了新思想以后,他们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有模糊的认识,思想价值变得复杂多样。此外,大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思想,主要表现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时,面对枯燥的理论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弱化现象。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大学生又是引领时尚、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能够较快地接受外来的各种新思想和新风尚,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寻求解放和突破。很多大学生开始尝试新鲜的事物,这些新思想和新事物中有很多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而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较弱,因此,在思想和行为上容易出现扭曲,逐渐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面对虚拟的网络,往往没有较强的抵抗力,会渐渐对其产生依赖,从而减少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认同度也由此降低。

其次,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有误区,对各项内涵的理解不是非常深入。不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也有所不同,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时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利益联系较紧密的时候,就会产生认同感,相反,如果与自身利益无关就不会产生认同感。在大学生中如果长期存在这些不好的风气,就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质量。

最后,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低的原因还体现在教育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包含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且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方法不正确,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自然降低学生的认同度。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难以让学生接受。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方法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维护社会和谐的重任,只有充分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以正确的思想认识在社会上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因为这些因素会阻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成长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具体措施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在大学中,教育工作者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人员,也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观念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或者是社会热点话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贯穿其中,再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案例或热点问题展开探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思想政治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另外,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其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教育、感化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努力。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大学中,可以建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这个网站里学生可以自由浏览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在整个校园中形成团结向上、共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内涵的新风气,使校园文化更加健康,更加富有力量和生机。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和创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以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引导实践,这样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并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的措施,论述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对于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麻春艳.对体育类“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研究[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9).

[2] 金荣,姜永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

[3] 刘海英.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J].教育与职业,2014(32).

[4] 张琼.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5] 张凡迪,范立国.“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6] 宁晓菊.青年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证研究――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理论探索,2014(5).

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程迪(1978- ),女,重庆人,成都电子高等机械专科学校机电系,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003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60-02

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改革发展进程的加快、政治经济的变化给人们思想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在多元价值观互相交织、冲突和融合下,社会呈现出个人意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使得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高职高专学生无所适从。我国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总数的半壁江山,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价值观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思想文化阵地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当代高职高专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增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十分重要。

二、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1.当代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呈现淡化理想、强调务实的趋向。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动频繁,逐步从单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转变,随着中国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想、主义纷纷进入中国,正侵蚀着青年人的意识形态。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过新民主主义运动和的质疑和批判,几千年被奉为正统的儒家思想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造成今天的年轻人传统价值观念淡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来就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更加迷惑,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分析和判断无所适从,在当今社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漠然,呈现出追求物质利益、追求眼前利益的取向。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是借鉴西方职业院校经验,针对社会对一线人才需求而设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作用下,高职高专学生更为注重市场导向性,并以此指引自己的成长成才,价值观更强调务实。

2.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知存在片面性。为让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课程,加强了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但高职高专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在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下长大,价值观的多元性是当代高职高专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多元的价值观在高职高专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相互激荡,造成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知不全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片面认同。

3.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知行不一致。高等院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干课程,多管其下,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主体还是基本认同核心价值观的,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能知行一致,行为上始终追求利益化、功利化,奉行“金钱至上”“利益至上”。

三、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带来的迷惑。随着我国社会改革进程的加快,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交融、排斥、激荡,让本来就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高职高专学生更加迷惑,对诸多社会问题现象的认知和判断都存在误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高职高专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在市场经济潮流的主导下,将价值等同于利益的实现。网络文化的盛行也造成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缺失。网络已经日益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特别是大学生,把网络完全作为信息生活的必备要素。网络确实带来了大量便捷的信息,但同时也在麻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高中学生正在逐渐丧失自我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造成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2.高职高专院校文化“软”环境的缺失。校园“软”环境是除了校园物质环境外的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软”环境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即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民族人文精神、学校精神、文化传统的结合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以工科专业为主,人文氛围不足,“软”环境的缺失,造成文化对群体价值观的形成、激励斗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明显不足,学生受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够。

3高职高专培养方式带来的弊端性。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应用性,形成了高职高专院校学制短、专业课程紧张、实践教学环节多的特点,在这样的教育指导模式下,学生追求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尽快学得一技之长,迅速进入社会,创造属于自身的优越生活,表现为价值目标短期化、价值取向物质化、价值实现功利化。

四、高职高专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效性对策

1.把握思想意识形态阵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随着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各种主义、价值观相互激荡,要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就要占领思想政治的阵地。一是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方法论教育的理论体系教育,是高职高专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更能体现时代性,增强实效性。二是守好传统传媒高地,营造有利于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学校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都是学校传媒阵地,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今天,抢占传媒高地、弘扬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校园里,要注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眼、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我的价值追求。三是抢占网络新阵地,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网络是个新兴事物,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密集等优点,很快成为第四媒体占据传媒市场。大学生正是网络平台的主流受众,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高职高专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抢占这一阵地,用高职高专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要把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辐射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层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进教室、进宿舍、进寝室,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和思考社会现象,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设校园“软”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一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认同。大学校园作为高职高专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呈现出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行为准则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建设和氛围营造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打造,彰显学校的文化精神,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从而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增强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二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如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形成的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财富,结合地域并依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如成都电子高等机械专科学校在探索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上,结合学校优势,建设以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打造弘扬精神的主旋律,在学校营造出了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内心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

3.知行合一,促进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与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融合教学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促使知行统一。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与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各种重大纪念日和各种重大活动,如每年的国庆、建军、建党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突出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高职高专院校应抓好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让高职高专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工作等,通过实践服务的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如成都电子高等机械专科学校就尝试给每个学生印发了志愿服务手册,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并制定各种评优标准,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内化形成核心价值观,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抓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创建有利于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的校园“软”环境,借助各种载体,让高职高专学生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真正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曾献辉,陈小志,李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性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7).

[2]牛炜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7).

[3]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道德认知;价值观;对策建议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具有流量消耗较少、兼容性较高、信息传递模式丰富的特点。根据腾讯2016年财报信息显示,截止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根据中国最大的独立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Data,2016年5月的2016年大学生人群移动生活洞察报告显示,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2625万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设备更新换代加速,设备规模不断增长,2015年全国大学生移动端累计活跃设备超13亿。而随着95后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人手一部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常态,大学生设备规模也在增长,达到4400万台。在大学生人群关联应用TOP20的调查分析中,微信覆盖率达到50%,活跃率也名列前茅。

1.微信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相关性论证

本研究x择的具体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即经过全国普通高校统考录取,在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

本次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陕西理工大学和陕西中医药大学两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就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目的、接触程度、行为概况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问卷共发放问卷251份,剔除其中28份漏填、17份数据有误的问卷,最终得到206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2.07%。同时,针对有效问卷,运用“Cronbachα”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达到0.995,大于0.60,达到社会心理学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1.1微信使用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相关性

1.1.1微信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通过对微信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调查分析发现,从微信传播方式来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而在本次调查大学生对象中,使用微信的比例超过了90%,利用手机移动端使用微信的比例高达95%,仅有5%的大学生利用电脑客户端、或者其他方式使用微信。手机移动端具有高便捷、使用方法简单,内容丰富多样和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较小的特点,这无疑为大学生高频率使用微信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关注内容上来看,新闻资讯排名第一位,占比67.96%;其次是艺术文学,占比47.90%;第三是通过微信进行学术交流,占比43.69%;其次分别是通过微信关注趣事休闲、通过微信提升技能,占比分别为40.78%和31.55%。大学生对于外界的新闻最关切,微信在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方面作用突出。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众多,各种欺诈、不良信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大学生乐于探索新事物,对微信具有一定的依赖。虽然全社会都共同努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但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应急处置能力缺乏,都是亟待弥补的不足。值得欣慰的是,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使用微信,不仅获得了自己学习、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利用微信人性化的聊天互动、朋友圈增进了同学朋友关系,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1.1.2微信的使用动机和使用程度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研究中发现,微信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目的进行考察时发现,排名第一位的是通过微信获得更多的信息,占比79.61%;排在第二位的是打发时间,占比52.9%;排在第三位的是交到更多朋友,占到了36.41%;排在第四位的是抛开烦恼,占到了19.42%;另外,还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从微信中获得成就感以及利用微信扮演不同的角色,说明微信的主要功能的是传递信息,而大众也将获得信息作为使用微信的最主要的目的。

在微信的使用程度方面,在对每天的使用时长进行统计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1小时以内,占比45.15%;其次分别是1小时到3小时之间、3小时到8小时之间、8小时以上,分别依次占比35.92%、14.08%、4.85%。大部分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长较为合理,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在考察微信的使用情况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最喜欢刷朋友圈;其次是浏览各类公众号;第三是聊天交友;第四是通过微信学习新知识,第五是通过微信分享信息,还有少部分人通过微信满足“秀”、“晒”、“炫”的心理,以及开微店做生意。这表明微信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也对微信的使用程度越来越强,随着时间的推进,未来微信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深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1.2微信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程度

通过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微信影响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的问题上,有67.57%的受访对象表示微信影响自己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有83.5%的受访对象表示微信对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有87.38%的受访对象表示微信促进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表2)。具体而言,由于微信内容丰富,阅读方便的特点,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微信使用方面,全天都处在一个活跃的阶段。在对每天的微信使用时长进行统计时,排在首位的1小时以内,占比45.15%;其次是1小时到3小时之间,占比35.92%;第三是3小时到8小时之间,占比14.08%;还有约4.85%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超过了8个小时,占比4.85%。进一步访问发现,只有29.13%的受访对象表示在做其他事情之前不会查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其余70.87%的受访对象均有在做其他事情之前查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的经历或习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端的逐步成熟,微信Υ笱生的影响已成事实。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学习成长和微信影响的关系,不仅能够促进自身健康成长,还能借助微信的优势为自己成长增加青春正能量,使自己的人生、成长都更加顺利。反之,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其关系,就极有可能造成阻碍个人成长、辜负学校和家庭期望、与自己的目标相行渐远等负面影响。因此,积极面对并正确处理微信所带来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2.微信对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1 微信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以“90后、95后”为代表的大学生表现出新时代下独有的特质,更加的注重个人情感。“90后、95后”普遍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加需要亲近式的教育引导。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难度日益增加,利用微信的亲切化、便捷化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借助微信的功能特色优势,通过培训大学教师和学生干部,深入有效开展微信教育引导,提高德育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正确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近一步加强了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有利于大学生凝聚青春正能量,健康快乐的成长。

2.2 微信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微信传播背景下的信息多元化、自由化是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少、思想还不为成熟,接触形形吸引力强的微信以后,往往来不及思考和权衡,就被网络中不良、扭曲的文化所淹没。同时一旦受到影响,没有及时得到纠正,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渗透的不良文化,都将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误入歧途。

3.对策建议

3.1 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微信,发挥微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微信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微信,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成长,还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利用学校的集中性、家庭监护人对子女的熟悉性和社会的多元性,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深入和全面的引导教育。利用微信传播的便捷性、快速性,建立青春正能量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教育,最大程度发挥微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影响力。

3.2制造正向舆论氛围,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和网络道德管理教育

积极制造正向舆论氛围,利用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积极营造正向舆论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的自律教育,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针对网络时代特点实际,制定符合伦理道德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选取和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话题,不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讲如何正确地进行网络交往,增强大学生信息时代言行规范的理解认识。充分营造正向舆论氛围,对于网络交往和网络道德有待改进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对于表现优秀的进行榜样示范。

3.3 重视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高校网络教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使用方便快捷、交互式应用广泛、开放强大的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一所大学传递信息、凝聚情感的重要渠道,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高校应当重点官方微信平台建设,通过明确内容定位,除过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当下的校内重点话题或者社会热门话题进行重点宣传、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建立长效运营机制,保证高校微信平台推送质量和数量,加强大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可,健全完善高校网络教育。

[参考文献]

[1]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2]程博,胡澜,陈耀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交往及网络道德调查[J].经济师, 2013(8):139-141.

[3]王英红.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22):24-26.

[4]朱娟娟.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高校辅导员角色担当[D].合肥工业大学, 2011.

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车身设计;生态观;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U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30-02

1引言

1886年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汽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汽车设计的过程蕴含了浓重的人文价值。车身作为汽车设计中最能打动消费者的部分之一,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审美和消费观念。同时,汽车作为一种工业的产物,它的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消耗着自然资源。车身的生产制造过程也不可避免的进行着大量的资源消耗,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车身的设计也成为了发展趋势。

2车身结构设计中的人文价值

2.1车身设计中的人本思想

21世纪,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不再只是一部机器,更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车身设计是汽车设计的重要一环,而设计的自然属性就是以人为本,因此车身设计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人本思想。

(1)从造型上看,车身的设计融入了工业美学概念,在体现设计者灵感的同时,更加需要迎合消费者的审美观。促进汽车造型逐步发展的因素除了设计者的经验及知识水平外,更多的是消费者的审美水平的提高。如今,消费者对于流线型车身的喜爱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故而,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各大汽车生产商也将流线型车身作为车身设计的主流,德国大众汽车和宝马汽车便是其中的代表,见图1、图2。

(2)车身是驾驶员的工作场所和乘客乘坐或者是货物运输场所,它的设计和制造始终要将人的安全性放在首要的位置。

车身的制造普遍采用钢板焊接工艺,因此,钢板的厚度和焊接方法就成为了车身结构强度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轿车车身材料主要是金属薄钢板,一般厚度在0.6~2.0 mm。国内各汽车企业都将车身的钢板厚度控制在0.65~0.9 mm,例如,东风本田的车顶钢板厚度为0.65 mm,上海通用凯迪拉克的车顶厚度为0.7 mm。在焊接方法上,目前德系车的车身焊接主要采用激光焊接方法,相比于日系车采用传统的点焊方式,激光焊接可以使焊接过后的车身变形更小,因而强度更高,对驾驶者以及乘客的安全更有保障。

(3)设计者在设计车身结构时,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驾驶者和乘客的乘坐空间,尽可能地将活动空间最大化,从而达到最佳的乘坐感受,这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此外,如今的车身设计已经不再仅仅顾及驾驶者和乘客的人身安全,行人的安全也是车身设计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如何可以在汽车进行中低速行驶时对被撞击行人的伤害达到最小化,已成为车身结构设计的一个目标,这也是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2.2车身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车身代表着汽车的形象,车身的外形设计历来都被设计者所重视。人们初次见到一辆汽车,首先关注的就是车身的外形。车身的设计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可以从车身的整体构造以及例如车灯、进气栅、尾部等细节的设计体现出来。尽管现如今车身的外形随着设计师不断涌现的奇思妙想和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审美眼光而不断的更新,但是,那些属于汽车本身的传统家族式特征依然不可撼动地被保留下来。这些家族特征使这些汽车品牌深深的刻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成为一种文化和身份的象征。消费者不仅能从一辆汽车的标志识别出这辆汽车的品牌,还可以从这辆车的家族特征来辨识这辆车。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的家族特征都十分明显,如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汽车的鹰眼前大灯、美国通用公司汽车的条状进气格栅等,见图3(摘自新浪微博)。

汽车的家族特征,诠释了其本身的传统和历史沉淀,成为了一种超越于形式的文化、性格和品质,使消费者在享受其拥有的技术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一种文化气息。反观国内的一

些自主汽车品牌,如奇瑞、一汽红旗等,虽然在不断的更换着新的车型,但是同一系列的汽车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前脸或前大灯。这些汽车品牌的家族特征没有被很好地保留和发扬,消费者又将从何处体会到这些汽车品牌的文化内涵呢?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3车身设计中的生态观

3.1车身设计中的绿色观

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然而,工业革命以来,设计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违背了设计的最终目的。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成了设计者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汽车工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整体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但在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上却没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车身的设计和制造也是如此。将可持续发展引入车身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使车身设计理念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成为了车身设计发展的潮流。

从车身的材料上来看,车身用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金属材料,如钢板、铸铁等重金属材料以及铝、镁、钛等轻金属;另一类为非金属材料,如工程塑料、玻璃、橡胶、非金属复合材料等。目前,汽车车身的材料主要采用成本高且难以回收的镀锌薄钢板或者普通低碳钢板,这些钢材在汽车报废后的回收利用率普遍偏低,故而新型易于回收的车身材料的研制已经提上了日程。铝、镁合金材料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另外,从车身的尺寸上看,小型化成为了现如今车身设计的一个主要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现在很多汽车厂商在不断开发体积小、机动性强的新型汽车,如奥迪Q1、奔驰Smart等。设计者们设计出可折叠式的汽车车身,当汽车不使用时,可以折叠起来以节省空间,折叠后的体积可以减少为原车体积的1/2甚至是1/4,这样的设计大大节省了空间,同时也可以缓解现如今越来越严重的“停车难”的问题。

再有,从降低汽车行驶风噪上看,车身造型普遍采用的是流线型的设计,并加强车门密封性和内部密封性,这样在减少汽车行驶风噪的同时也减少了汽车的燃料消耗,从而减少对环境有害物质的排放。

3.2车身设计中的仿生理念

直到现在,仿生车身都一直受到设计者和消费者的追捧。一直以来,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自然界。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仿生学使得人们师法自然的思维正式的形成了一门科学。仿生学的产生同时也激发了汽车设计者的灵感。应用仿生设计的汽车,可以体现汽车的个性特点,从而在外形上打动消费者。另外,车身应用仿生设计,除了可以使车身造型优美以外,更有利于节约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保时捷911就是利用酷似青蛙的车身外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在高速行驶时的风阻。世界各国的汽车公司在仿生汽车设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作为,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甲壳虫系列汽车、保时捷911汽车等,都仿照生物的外形进行设计,使这些汽车品牌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经典,见图4。仿生设计使汽车在给消费者带来感官冲击、提高汽车性能的同时,也代表了人类向自然界学习的过程。

4结束语

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其设计与制造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十分值得关注。车身作为汽车的主要部件之一,在外形的设计及材料的选择和制造过程中对汽车整体的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影响十分巨大。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车身的设计和制造必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家瑞.汽车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上一篇关于报告

下一篇家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