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言文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言文字

文言文字范文1

有一次,我准备到商店买一些文具用品,在路上,我不经意的看到了一家做凉粉的生意然的招牌,上面主要写着有关凉粉的菜单,上方还有一个特别显眼的大字“凉身订做”,我看了,觉得很奇怪:“那个‘凉’字不应该是这个啊,而是‘量’字啊”。过了一会儿,我才明白过来,原来这就是我做练习时经常出现让我们改错别字的成语啊,以前我还不相信,今天,终于见识到了,这种成语不仅只有这个,还有“以喝为贵”原本是“以和为贵”;“默默无蚊”原本是“默默无闻”……

到家后,我还在埋怨那家人,他们怎么能乱改成语呢,这个样子,会对我们小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没想到,我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在我身上了。

这天,我们老师准备给我们考一次试,题目上也出现了这种题目,我心里明明想的是填“量”,却受那个“凉”的影响,不知不觉填成了“凉”,考试下来,那道题害我白白减了一分,唉,真不应该啊!

文言文字范文2

[关键词]自主解读;文言字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2801

近年来,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和“生本教育”思想,对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并初步形成了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五环节”。下面就以《荆轲刺秦王》为例具体谈谈这种方法的操作。

一、 明确目标

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要有梯度,有层次性。教师在授课前需将教学目标通过板书或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一步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有方向,使教师明确教学任务,教学有目的。

《荆轲刺秦王》字词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生字词。

诚、奉、兵、顾、穷、陈、私、乃。

2.掌握特殊句式。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王拜送于庭。/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笔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级:A.学生通过看课下注释可以掌握的。B.学生通过查字典可以掌握的。C.学生完成以上两项后仍有可能存在疑问的。针对以上三级目标让学生自读时尝试完成。

二、自主初学

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自读课文两遍,扫清文字障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自学后将尚有疑难的字词做上标记,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解决部分疑难,再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留至全班交流。

三、合作探究

课堂上让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对文章大意及脉络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内容:1.已理解的重点字词句;2.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3.小M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已经解决了部分疑难,各小组提出本组疑难,全班解答,大家都不会的由教师点拨指导,引导学生集体攻破。如果对教学目标中的字词句学生没有提出疑问,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由学生回答,借此来验证学生是真的掌握了还是不懂装懂。这一步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给予了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营造了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再适度加以表扬,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整体翻译

由一至两名学生为全体同学朗读课文并翻译疑难段。这一步是一个反馈矫正的过程,教师可以查漏补缺、矫正错误,使学生把握整体文意,同时加深学生对字词的正确理解。

五、课堂自结

学生学习课文后,对文意已经全部理解,要求学生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常见虚词、其他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加以指导。这一步使文章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系统的印象,使学生明白本篇文章都学了哪些知识并加深理解和记忆。《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归纳如下:

1.重点实虚词。

略、购、微、信、更、比、被等。

2.古今异义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仰天太息流涕;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左右乃曰;诸郎中执兵。

3.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日以尽矣;今日往而不反者;请辞决矣;燕王拜送于庭;图穷而匕首见;秦王还柱而走。

4.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函封之;樊於期乃前曰;其人居远未来;太子迟之;皆白衣冠以送之;发尽上指冠。

5.文言句式。

判断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结构后置:燕王拜送于庭。

文言文字范文3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由于时代久远,教学中受到文字、读音、文意(义)、句式、修辞、官名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读”没有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②“满堂灌”解经式的教学,教师自我陶醉,引经据典,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③教学形式单一,教法呆板,大都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没有情趣,没有活力。④对《课标》要求领会不深,对教材编排体例理解不够。

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必须改本文由收集整理变教法,注重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强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文言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文言文学法文言文学法三字诀——“读”“说”“疑”

1、强调“读”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喜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干遍,其义看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诵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诵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剌激渠道,大大强化了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感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合作下进行研读品味。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儿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

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诗文的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如《曹刿论战》中“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有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又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雄伟抱负。语言的美感,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下一步的背诵奠定了基石。

3、诱导“说”:

大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仍采用通篇逐句串讲法,这种教学法早已陈旧过时,它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学习者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很难抓住重点。为适应《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者应改变这种教学法,实施重点提示法,让学习者借助文下注释自觉主动学习,充分让学生说,单个说、小组内说,互相探讨,交换体会,教者只需对重点语句进行提示或辅导。

如何引导重点呢?重点要根据文体来确定;根据句式来确定;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例如毛伟华老师教学《童趣》时,设计的扩展对话是这样的:

扩展对话:在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进行探究。

①、《新遂昌》要出版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②、如果能通过时光隧道去采访沈复,你会对他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4、勇于“疑”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变成研究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此,教者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将“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尽量少用传授式教学法,实施“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法。

文言文的注释工作还需大量提倡怀疑开拓精神,因为教材注脚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现行人教普通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愚公移山》一课,“荷担者三夫”注释是“三夫:三个人。夫,成年男子。”这里的“三”值得商榷,“三”不应是实指三个,而应是言之其多,译作“几个”,古代“三”言之其多是公认的;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与“杂然相许”可知不只三人,而是一大家族。为此,此句应译作“几个成年男子”才正确。其实,教材里还有好些地方值得怀疑并深究。所以,我们不能过于迷信和崇拜权威,也不能崇拜老师。怀疑促进探索,探索找出真理,科学就是求真,创新教育更值得提倡怀疑精神。

文言文字范文4

那么,是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读呢?当然不是,教师在学生读前要作好指导和示范,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有节奏感。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范读不可少。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虽有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种种读法,但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从语音、语调、节奏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示范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带,再指导学生按要求诵读。这样的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水平,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较难的文言文,还须从跟读开始训练。教师或录音带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让学生有可以模仿的样本,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范读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再点学生朗读,最后组织齐读。一方面可验收读的效果,一方面可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能有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了,且能理解大意,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二、要高声诵读。高声诵读要求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而默读则容易遗漏字,又不易准确掌握字的读音。在高声诵读时,须“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朱子读书法》)。在诵读时,遇到不会读的字要参照注释或字典准确地读出声来,一直读到自然上口。此外,高声诵读还可以营造一种热烈的学习氛围,对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对不愿读书的学生是一种无形的督促,而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了表现的机会。

三、读音要准确。要用普通话正确、清晰、洪亮地读,尤其是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更要认真对待。古人曰:“训诂之旨,本于声音”,“义从音生,字从音造”。在读中就能明义。例如:对通假字要异读,甲字通假为乙字音。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通“悦”,读yuè。有些多音字要根据意思读,例如《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的“夫”应读“fú”。还有些专用名词要异读,如《木兰诗》中的“可汗问所欲”的“可汗”应读成“kèhán”。解决的办法是勤用工具书,这样既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节奏要分明。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文有些不同,读时要正确地读出停顿节奏。准确把握朗读文言文的节奏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一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能准确地划分朗读节奏,会直接影响对句子、篇章内容的理解。如《大道之行也》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应该读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能读成“故人不独亲其亲”。又如《伤仲永》中的“余闻之也久”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而应读成“余闻之也久”。只有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才能正确把握句意。要正确划分朗读的节奏,要求教师总结一些常见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方法,教给学生。

文言文字范文5

长期以来古诗文教学一直不受学生的欢迎,高中古诗文教学陷入繁杂而乏味的困境。如何挖掘古诗文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重点从古汉语字形和成语入手探究一二。

一、还原古汉字,展现汉字鲜活的生命,帮助学生生动地理解词义

我们常会惊叹英语启蒙教学鲜活灵动,而文言课堂是老师硬着头皮,学生撑着眼皮。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汉字是现存唯一表义文字的优势。所谓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追溯汉字意义,一个个鲜活故事好像浮现在一个个汉字中,品味富含感情的词语就像跨越时空与千古文豪亲切对话,这样的课或许能充实不少的诗意与激情?

二、利用字形分析结合课文迁移法,完成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最终也要落实到课外,因而教师应有计划地通过课外的文言阅读练习巩固延伸课内教学的成果。

各地历年高考试题无疑是课外文言文阅读的丰富资源。如2001年全国卷《史记田单列传》“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分析乘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结合语境应解释“登上”。再通过《氓》“乘彼垣”印证,使学生明白课内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扎根课内学习。《明史宋濂传》“B.已论赏赉。赉,赏赐”,分析赉字形“从贝来声,亦来贝义。”选项“赏赐”义正确。2005年浙江卷“B.庭除甚芜。除:废弃。”分析字形“除阜部”,应解释为“台阶”,还可以用《苏武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印证。

除了借助字形分析,学生课本学习的文言课文也是非常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练习帮助学生整理课内知识点,建构有效的知识记忆。如①《后汉书袁安传》“洛阳令身出案行,案考察。”引导学生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便能顺利做出判断。②200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便能迎刃而解。

学生通过字形分析,联系课本熟悉的内容阅读完成课外文言练习,零散的文言知识在多次的练习回忆中能够加以归纳巩固,碰到陌生的词语借用字形推断出大致的意义,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便有了较好的基础。

三、借用成语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常用词语的意义,建构常用词语的意义体系,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词语浩瀚丰富,加上文言语境离我们生活较远,且学生各学科学习任务繁重,要求学生大量记忆掌握文言词语,非常熟悉并背诵许多文言课文显然不够现实。因而,利用现有的成语资源,引导学生借助其中的联系,建构较为完善的文言知识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时一词多义的成语应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之”作人称代词,有“他或它”“他或它们”,如“呼之欲出,取而代之”等;做助词,相当于“的”如“肺腑之言、天壤之别”等。还有“反”本义翻转如“易如反掌”,引申为反过来,倒过来;如“反戈一击、反求诸己”等,假借为“返”有“拨乱反正”等。“道”的成语众多,其中有用作本义“道路、路途”,有“背道而驰、任重道远、道听途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引申为“方法、门路、道理”,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精于此道、盗亦有道,坐而论道”等;又引申为“政治主张、思想体系”,有“文以载道、志同道合、尊师重道、离经叛道”等。只要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成语储备,以字为纲推断的本义引申义,大多数学生都能建构一个较为丰富的词义体系。调动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还可以帮助他们记忆较陌生词语的意义。《鸿门宴》中“披帷”解释“分开”,学生较为陌生,此时成语便可派上用场加深学生对此字的记忆,如“披荆斩棘,披沙拣金”等。讲到“被”通假“披”时,“被发文身、被坚执锐”便可借用。”还有“北,失败”,有“三战三北,追亡逐北”等。如“残”从歹(è),戋(jiān)声戋双戈,本义“伤害、毁坏”,有“骨肉相残、残花败柳”等;引申为“伤残”,有“老弱残兵”;再引申为“剩余”,有“残羹剩饭、风烛残年、苟延残喘”等;又引申为“将尽”,有“残冬腊月、收拾残局”等。有了众多的成语印证,陌生的词语便不再陌生,学生一定能够有个较为熟悉的印象。

另外,古今异义的现象也可运用成语辅助记忆。如“涕”古义为“眼泪”,有“感激涕零、破涕为笑”等。“汤”古为“沸水、热水”,成语有“赴汤蹈火、扬汤止沸、固若金汤”等。

文言文字范文6

大家知道,文言文教学一直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目标,明确了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定位是“读懂”,即《课标》所强调,“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清楚地道出了学“言”是为了更好地学“文”,而不是为“言”而“言”。《课标》中还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更明确地提出学生需要对文言文语言现象作规律性的把握,以促进自我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要求,从更阔大的视野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体验、思考文言文的学习对现代语言表达的促进作用。显见,这样的文言文学习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讲清楚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自己积累,自己感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的是设计学生读书学习的活动,让学生享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他们帮助。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能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课堂教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但我们仍然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养成学生“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可以学会“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采用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而这也正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故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下面简要谈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可以由教师来确定。但是,这个目标不仅仅要能供学生对照学习,还要能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方向。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起点大致相同又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落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义,自主梳理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战国策》相关知识,体会其某一写作特色,感受史传文学的魅力。

(3)体验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一般过程,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授课教师以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一般过程为核心目标,附着两个学习内容,一是文言知识梳理,二是《战国策》的写作特色。两个学习内容的目标,看似宽泛,实际意在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目标空间。高中学生有一定文言文学习经验但经验积累又不同,阅读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他们需要学习的文言知识、需要梳理的文言知识也有一定区别。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范围“自读课文,疏通文义,自主梳理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落实相应的学习目标。同样的,《战国策》的写作特色有善于表现人物个性、善用故事说理等,这些特色的认识需要学生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阅读中感悟。学生实际阅读中,因个体差别,对相同内容的理解感悟也会有差别,但这差别就是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是要尽为师的责任,帮助学生消灭差别,但尊重每个学生的感受认知能力,不求达到统一的认识高度,这该是教师把握好的。而这样的把握,是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二、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生能不能开展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主学习活动,这是关键。而这有赖于教师的智慧思考,设计出可行的学习活动。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目标看,学生不清楚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一般过程,教师要借助《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现有认知水平提高到本课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教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义,借助工具书为课注释并交流。

活动二:学生自主梳理文言知识并交流。

活动三:学生研读课文,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并讨论交流。

教师设计的这三个学习活动,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积累、需要,确定学习内容,选择适宜自己完成活动任务的方式,并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所学知识对个人知识积累、能力增长等方面的意义。三个学习活动,教师都设计了交流环节,这很重要。学生在每个活动中,都有独立的、充分的读书、感受、思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建构起文言文知识体系,并深入领会文章内容。但这个自主学习结果如何,需要学生自我检查、评价、调整。课堂上,教师安排交流环节,就是利用课堂学习的有利因素,借助同伴互助的学习力量,引导学生对个人自主学习结果作出判断,在交流学习中,筛选、吸收,进而巩固自己的优点,补救自己的劣短。学生在同伴交流学习中,培养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课堂上,学生实现了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主学习活动,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自主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帮助,以提升自主学习的质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失位,其作用更为重要。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要用力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巡视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有针对性进行点拨。二是在学生交流自主学习结果时,教师要从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帮助。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谈了四条,很清楚,但他说第一条仅引原文为证,后面三条的叙说也只是引原文之后,加上简单的分析。学生这样的学习表现,显然不够。因为这个活动的意图是要让学生从对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这个问题的思考,走到文本的内里,感受的是文字的表现力,进而牵拉起对《战国策》这一史学著作魅力特点的感知。既然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停在这里,教师就要在此时给予帮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授课教师抓住学生发言第一条中的“暮寝而思之”,谈到下面的内容:

我认为邹忌善于思考,为成功进谏奠定了基础。第1段中写邹忌“暮寝而思之”,一个“思”字,可以看到,面对妻、妾、客的谎言,面对自己比徐公“弗如远甚”的事实,邹忌一不怒,二不妒,而是冷静认真地思考。“思”保证了判断结果的稳妥,保证劝谏之理的说服力。从中我们也看出了一个不为赞誉迷惑、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邹忌,而善于表现人物个性,这正是《战国策》的写作特色之一。

教师从学生发言的不足中选择切入点,像一个学生一样阐释自己的理解,从表而里,从点到面。学生们就能够在比较中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清楚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方向,积累提高学习能力的经验。这样的学习帮助,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