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观潮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观潮课文

观潮课文范文1

片中的超人汉考克平时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懒汉,但只要有坏人出现时他都会挺身而出,可是却因为他经常大肆破坏城市建筑而不受人们欢迎。在一个推销员的帮助下,他开始对曾经的过失进行忏悔,决心做一个不破坏东西的超人。剧情发展到了。推销员的妻子竟是同汉考克一起出生的女超人!更令人惊奇的是,只要他们俩在一起,他们都会失去超能力。在他挣扎着离开之后,他们俩又都恢复了超能力,幸福继续延续。

在看了这部扣人心弦的科幻动作大片后,我受益匪浅。

汉考克尽管抓了许多坏人,但他因为搞破坏而不受人欢迎。就算他做了一百件好事,但只要做错了一件事,给人的印象就不好了。跟何况,他是每做一件好事都附带一件坏事。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力求完美。错误是人人会犯的,但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就会令人深恶痛绝,犯了错误,就要竭尽全力去弥补,而不是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出狱后,汉考克就是因为改正了破坏东西的坏习惯,才得到了市民的拥护与爱戴。

观潮课文范文2

咳嗽及分类,中医如何认识?

晁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医对咳嗽及分类的认识。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所谓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外感、内伤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引起咳嗽。《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既是一个独立的病名,又是一个独立的病证。

咳嗽是机体驱邪外出的反应,但频繁剧烈的咳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临床治疗也多有棘手之处。明朝张三锡《医学六要》一书指出,“百病为咳嗽难医”。清朝徐灵胎在《咳嗽难医论》中表示:旨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而后稍能措手。

《景岳全书》指出,咳嗽之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近代教科书中的咳嗽章节参考了《景岳全书》的内容。1995年实施的国际《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中,咳嗽亦分外感、内伤,且与急、慢性支气管炎挂钩。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中医病证部分对外感咳嗽分为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风盛挛急证(风咳)。(附注:西医对咳嗽的分类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3种)。

风咳的临床表现及鉴别

经过40余年反复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晁恩祥教授对咳嗽有了新的认识。具有“风证”特点的咳嗽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顿咳、挛急性咳嗽,刺激性咳嗽或顽固性咳嗽,有时严重急迫,难以自抑;突发、突止,变化莫测;以咳为主,伴有咽痒或鼻痒,痒而咳嗽,异味或冷空气可使之加重,其临床表现特点亦反映了“风善行数变”“风性挛急”“风性主动”“风盛而动”的发病特点。他认为,急迫性、挛急性咳嗽是风邪付肺所致,风邪犯肺之状,过敏或过敏性鼻炎亦从风考虑。本病表现具有风邪致病特征,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系以“风”为特点,因而确立其病机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

于是他溯本追源,找到了理论依据。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中提出的十种咳“一日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也……”以及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云:“因于风者,辛平主之……”源于临床,结合古人文献支撑,晁恩祥教授进而提出,“风咳”有别于风寒、风热、风燥,为一种独立的临床证型,具有独立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特点。结合风哮治疗经验,他创造性地提出“从风治咳”,予以“疏风宣肺、缓急利咽止咳”法治疗,从而决定了“从风论治”的创新治疗思路。

风咳的临床表现及鉴别主要有4个方面:咳嗽、咽痒、诱发易感因素和致敏因素。“风咳”多为无痰或少痰,干咳可突然发作,导致阵咳、顿咳、呛咳、刺激性或挛急性咳嗽,甚至开口即咳,有反复发作病史;其次是咽痒,气道痒感明显,痒即咳,难以抑制;再是冷空气、异味、油烟、污浊空气或有感冒病愈后咳嗽不断的病史;多有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病史,对一种或多种物质过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鉴别外感咳嗽,主要有风咳、风寒、风热和风燥4种证候。风咳的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阵咳,突发,呈刺激性咳嗽,咽痒,反复发作,闻冷空气、异味而加重;苔薄白,脉弦。病因病机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治法为疏风宣肺,疏缓气道。风寒的主要表现为咳嗽、痰白,稀薄或发热恶寒头身重;苔薄白,脉浮或浮紧;病因病机为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治法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风热的主要表现为咳嗽、痰黄黏稠或发热恶风;苔薄黄,脉浮数;病因病机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治法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燥的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少或黏稠少,苔薄黄,脉数;病因病机为燥邪伤肺,肺失滋润,清肃失职;治法为清肺润燥。

苏黄止咳汤的临床研究

晁恩祥教授新发现的一种证候“风咳”,临床异于风寒、风热、风燥,以风证为主。咳嗽阵作,突发突止,咽痒作咳;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数变,苏黄止咳汤即由此产生。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追溯的理论支撑为《诸病源候论》的“一日风咳”、《临证指南医》的“因于风者,辛平主之”。治法为疏风宣肺,疏缓气道,止咳利咽。

主方分析:灸甘草(止咳化痰,调和诸药),蝉蜕(疏散内风,增强解痉),紫苏叶(散风)+紫苏子(降气,降中有散),杏仁+紫苑+前胡+枇杷叶(寒温同用,降气化痰,宣肃肺气)、牛蒡子(疏风止咳,利咽止痒)、麻黄+地龙(咳喘圣药、一温一寒,一宣一降)、五味子(疏缓气道之高反应性)等。

兼症出现,随症加减。兼热象者,少许黏痰不易咯出,或咯出少量黄痰,酌加黄芩、鱼腥草、金荞麦、芦根、白茅根等药。兼有寒象者,少痰遇冷风咳嗽加剧,可加桂枝、荆芥、防风等辛温之品。兼燥者,咽干少痰,或肠燥便干,则宜加太子参、麦冬等养阴生津之品。病情稳定后,为巩固效果可酌加养阴益气、敛肺固本之品,如山萸肉、太子参、黄精、枸杞子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杨教授在《循证医学补充替代医学》2013年卷发表了题为《运用网络分析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咳嗽变异性哮喘证型与治疗》的文章。该研究针对咳嗽变异f生哮喘(CVA)的临床表现,按“风邪犯肺”“气道挛急”证候进行挖掘发现,晁恩祥教授门诊的2000余处方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与苏黄止咳汤组方基本相同。使用频次从左至右依次为:苦杏仁、地龙、紫苏叶、蝉蜕、牛蒡子、紫苑、炙枇杷叶、五味子、紫苏子、生甘草、炙麻黄、浙贝母、白果、辛夷。

案例1:患者张某某,女,53岁,职业教师。主因“反复咳嗽4年”于2012年8月31日就诊中日友好医院门诊。患者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近4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并逐渐出现课后喘息、呼吸困难,应用舒利迭、顺尔宁,曾一度好转。但每年秋季仍发作频繁,对异味、冷空气敏感,言语多时咳剧,时有流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辅助检查:皮肤过敏源检测显示屋尘螨(+++)、粉尘螨(++),支气管激发实验阳性。

西医诊断认为是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认为是风咳,风邪犯肺,气道挛急。治法:疏风宣肺,缓急止咳,通窍利咽。方药为苏黄止咳汤加减。炙麻黄、苦杏仁、紫苑、紫苏子、紫苏叶、炙枇杷叶、地龙、蝉蜕、五味子、前胡、牛蒡子、浙贝母、辛夷、苍耳子、薄荷、黄芩随症加减,前后服药60剂,咳嗽、憋喘、呼吸困难明显好转,2013年、2014年秋季均未再发病,且已停用舒利迭、顺尔宁等药。

案例2:患者王某某,中老年男性,教师。主因“反复咳嗽15年,加重半年”,于2010年冬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专家门诊。病史:患者15年来因感冒后出现咳嗽,病情进行性加重,咽痒作咳,遇冷空气、异味明显加重,到多家医院多次就诊,考虑慢性咳嗽,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平素因咳嗽影响授课。症见:咳嗽,痰少,突发阵咳,咳剧气急,咽痒作咳。近半年来病情明显加重,严重影响睡眠,甚至有悲观情绪。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为风咳,风邪犯肺,气道挛急。处方:炙麻黄、杏仁、紫苑、苏子、苏叶、炙枇杷叶、地龙、蝉蜕、五味子等。服药后的病情变化:服前20剂效果不显,20剂之后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活动后喘憋逐渐消失,睡眠好转。随访过程中,患者未再出现咳嗽、憋气发作。2013年患者到中日医院门诊诉身体状况一切良好。

抗CVA唯一中成药问世

苏黄止咳胶囊源于晁恩祥教授经典名方,是治疗《诸病源候论》所载“风咳”唯一的上市中成药,是针对现代医学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和感冒后咳嗽而研发。苏黄止咳胶囊的研发源于临床发现咳嗽的“风证”特点,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辨治思路,应用“疏风解痉”的治法而产生。经查临床上尚未出现治疗“风咳”的中成药,具有大量患者需求。

2002年,苏黄止咳胶囊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创新基金课题。经多次研究修订并最终确定处方,通过三位硕博士研究生对组方、疗效等展开立题研究,经二、三期临床研究后于2008年正式获准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满足了中医、西医及广大患者的需求,其中医症候明确,西医病种清楚,疗效确切。

苏黄止咳胶囊的组方,由麻黄、紫苏叶、紫苏子、五味子、前胡、地龙、枇杷叶、蝉蜕和牛蒡子等组成。具有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的作用,用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咽痒作咳,或呛咳阵阵,气急,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嗽加剧,多呈反复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等。西医诊断为感冒后咳嗽及咳嗽变异性哮喘见上述症候者。药理作用包括显著止咳;抗气道炎症和一般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平喘;祛痰;免疫调节等。

按照“君、臣、佐、使”组方原则配伍,单药药理作用如下:君药有紫苏叶和炙麻黄,紫苏叶可镇咳,对组织胺有拮抗作用,抑制免疫球蛋白E(IGE)产生,抗病毒,疏风宣肺;炙麻黄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疏风宣肺,止咳平喘。

臣药有四味:地龙、蝉蜕、五味子、紫苏子。地龙可舒张支气管,抗组胺,疏风宣肺,舒缓气道;蝉蜕可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疏风宣肺,止咳利咽;五味子可镇咳、祛痰,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止咳平喘、疏缓气道;紫苏子可降气平喘。佐药为前胡和枇杷叶,前胡可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疏风宣肺,止咳化痰;枇杷叶可平喘、祛痰、抗炎、抗菌、抗病毒,止咳化痰。使药牛蒡子可抗菌,提高免疫力,疏风利咽。

苏黄止咳胶囊广东省上市会于2014年12月19日召开,钟南山院士、赖克方教授、林琳教授等专家曾对苏黄止咳胶囊的临床疗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由中日友好医院承担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首发基金课题一一疏风解痉法治疗“风咳”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证实了苏黄止咳胶囊的明显疗效。从末次访视的中医症候总积分与基线,苏黄止咳胶囊(试验组)的差值为14.33±8.43(n=70),舒利迭(对照组)的差值为10.53±5.32(n=34);从末次访视的中医症候总积分与基线的差值50%减分率分析,试验组的有效率为64.29%(n=7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1.18%(n=34);复发率来看,试验组为26.67%(n=45),对照组为68.18%(n=22),以上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呼吸专业)负责人沈华浩教授团队研究结果显示,苏黄止咳胶囊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重构具有调控作用,苏黄止咳胶囊对卵白蛋白(OVA)诱导的哮喘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都能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长期OVA诱导的哮喘气道重构能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苏黄止咳胶囊的研究带来的启示是,中医药对于治疗咳痰喘是有疗效的,更需要中西医同道给予大力支持,参与深化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已有70余篇文章谈到风咳和苏黄止咳胶囊。

苏黄止咳胶囊研发的创新点包括4个方面:在理论创新方面,创立了以“风急挛急”为病机,以“疏风解痉”为治法,确立了“从风论治”治疗“风咳”的新观点,扩展了中医“风咳’的学术内容;病名创新方面,“风咳”与“咳嗽变异性哮喘”及“感冒后咳嗽”的病名相互连接;组方创新方面,于“风咳”理论,苏黄汤方体现了“因风者,辛平解之”之意,佐证了“风咳”理论的实用性;应用创新方面,确定苏黄止咳胶囊治疗“风咳”的方药,填补了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冒后咳嗽”的中成药空白。

2009年,晁恩祥教授的“风咳及风哮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得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扶持;苏黄止咳胶囊成为《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推荐用药,被评为新华网“2013中国医药行业示范品牌”。2014年进入全国近1800家医院处方,当年销售达到480万盒,并荣获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最高殊荣。该药的研发优势在于体现了继承与创新――“风咳”的特点符合中医传统内容,且与西医CVA及感冒后咳嗽相连接,得到了中西医专家的认可;以国家医保品种的身份进入《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临床咳嗽路径和专家共识中,其临床及应用得到了西医专家的深化研究和重视。

苏黄止咳胶囊的三期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6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非劣性试验。

观潮课文范文3

一、创设情境朗读所遵循的原则

情境创设要遵循“六性”。

1.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情境创设要求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这是情境创设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只能说是一次失败的无效的情境创设。

2.情境创设的形象性。情境创设要尽量生动有趣,这样可以有效刺激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之中进行学习。相反,如果创设的情境枯燥乏味,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情境创设的生活性。从学生身边生活着手创设情境,通过生活情境再现,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境创设的问题性。让问题贯穿情境的始终,课堂教学紧紧围绕问题开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5.情境创设的可行性。情境创设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简单可行,尽量做到“低成本”。如果为了创设相关情境,而花费了大量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势必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那是行不通的。比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如果组织学生都去钱塘江观潮,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6.情境创设的情感性。情境创设要表达真情实感,不可矫揉造作,那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朗读在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运用

我们主要从导入环节、过程环节、评价环节以及延伸环节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1.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主要有三种,在运用的时候,可以依据课文题材灵活创设。

(1)视听感受。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去过钱塘江观看大潮,教师可以直接播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学生通过另类的“观潮”,虽没有亲身观潮的那种真实刺激,但是也可以体会到潮来时的那种景象,满足教学需要。

(2)语言导入。例如,在教学《彩色的非洲》一课时,通过课文的导读,学生既回顾了旧知,又开始了新的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3)综合导入。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时,通过播放音乐,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很快就沉浸其中,情感也很好地被调动起来。

2.过程环节。在过程环节,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选择相应的策略,它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配乐朗读、图画再现情境;联系生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

(1)小说、故事类。学生大多数对这类体裁兴趣浓厚,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故事画面,抓住学生兴趣,还可以播放视频短片,更好地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感受。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通过生动的故事描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牢牢地抓住了。

(2)散文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可以采取配乐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图画再现等方式来进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在进行《荷塘月色》这篇课外阅读教学时,通过播放音乐,学生很快融入到情境之中,对于体会作者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3)古诗、诗歌。对于这类文章,一般采用配乐、示范朗读、展示画面等方式。部分带有乐谱的,可以让学生直接聆听。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通过示配乐示范朗读,展现画面,学生都能够陶醉其中。

(4)剧本类。可以放手让学生演一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朗读,体会人物对话的特点。比如说《半截蜡烛》一文,学生表演的欲望强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表演起来惟妙惟肖,对人物心理的理解也很好地展现出来。

3.评价环节。在朗读评价上,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坚持以鼓励性、积极性为主,评价及时。学生如果读得不到位,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帮其改正。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很好地提高了朗读效果。

观潮课文范文4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把握文本的思路与作者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这样做还能培养学生学习传统名篇的兴趣,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抓住文章的题目、段意、关键词语、开头结尾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与学生交流,从而得到一些特别的收获。下面以《三峡》《观潮》和《湖心亭看雪》为例谈一谈我的做法。

例一:《三峡》。

"峡"字的意思是"两山夹水,有山有水的地方"。我发现,《三峡》一文的结构也就像这个"峡"字,首尾写山,中间夹着写水的内容。《三峡》为《水经》作注,所以重点写春夏秋冬四季之水。文章开头写山,写了峡之长、山之连、山之高,是为下文写水之湍急张本。第2段写夏水之"疾",体现三峡之水的奔放美;第3段写春冬之水的"趣",体现三峡之水的清悠美;第4段写秋水之"肃",体现三峡之水的凄婉美。文章结构的巧妙之处在于:开头明写山,暗写水;结尾明写水,暗写山。这样就形成了"两山夹水"的结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感悟本文结构的巧妙性,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二:《观潮》。

《观潮》一文的段落大意,通常概括为浙江涌潮、水军演习、健儿弄潮、观潮盛况。我觉得这样的概括未能体现全文以"观"为立足点、以"潮"为着眼点的构思特点,因为"水军演习"这样的概括未能体现第2段与"潮"的关系。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水军演习和健儿弄潮都是当时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的一种风俗,前者旨在迎潮,后者是一种争标表演。因此,我经过与学生讨论,将段意概括为"涌潮奇观"、"迎潮表演"、"弄潮演习"、"观潮盛况"。

为什么第2段难以概括出与"潮"的联系呢?这与第2段只写演习没写潮水也有关系。经过深入讨论,学生们觉得,在潮来之前演习水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我肯定了他们的见解,进而抓住"随波而逝"一词引导学生思考:"为火所焚"的"敌船"应该往哪里"逝"?讨论后认为,应该往两岸边"逝"去,因为此时潮水已经上涌,水涨船高,"敌船"不可能停在江心或往潮来的方向"逝"去。

在深入探究第2段的内容与作用之后,我决定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情感。于是我让学生查找手头的资料,看看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哪几种理解。学生很快汇总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写潮水之美,赞自然之伟;二是写出了自然美和风俗美;三是写出了南宋子民的亡国之痛。我顺势问了一句,这里有"痛"吗?学生们摇了摇头。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比较第2、3两段的写作角度,第2段写的是"军",第3段写的是"民",这里是一曲军民同场献技、同仇敌忾的爱国颂歌呀!

最后我满怀深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如果读文章读到思接千载、与圣贤对话的地步,就不会觉得古文是枯燥无味的了!很多学生击节称是。

例三:《湖心亭看雪》。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时,我以读为线,以"痴"字为核心。读第一遍,粗知大意,疏通字词;读第二遍,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即"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喃喃曰"的矛盾;读第三遍,要求找出本文中能概括作者形象的一个字,当是"痴"。读第四遍,找出文中的诸处"痴"。"更定"看雪,是为痴行;"上下一白",是为痴景;"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均为痴人;"两人"所答非所问、舟子喃喃语,均为痴语;起笔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不忘故国,缘于一颗痴心。

接着,我要求学生理解"痴"的含义,即痴迷;概括"痴"的类型,即雪痴;比较题目中"看雪"与通常所说的"赏雪"的不同,有学生说"看"可理解为"看望",雪是张岱的朋友。我又引导学生体味"雪"的世界对于张岱的意义。有学生概括说:冰雪世界是张岱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看到了宇宙之大与个人之小;尽管这次奇遇让他有了痛饮之乐,但冰雪是他永远的朋友。

观潮课文范文5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朗读技巧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9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描写丰富,非常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位教师讲解这篇课文时,比较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个体读、集体读、演绎读、轮流读等,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并没有获得深刻理解。究其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的朗读训练,不是机械运动,就是盲目行动,甚至是一种造作的课堂表演,毫无价值可言。那么,如何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朗读不是机械运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会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期望以读代教。但朗读训练展开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以明确的朗读目标,否则,学生不知为什么读,也不知为什么要反复读,其朗读训练当然就是被动的,其训练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如《观潮》的朗读训练,教师让学生个体读、集体读,读了很多遍,但却没有给出朗读目标,学生不知为什么读,最终朗读效果只能停留在熟悉程度上。如:“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学生朗读之后居然不知潮头为什么“西去”,也不知“余波”是什么意思。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意都没有弄清楚,这样的熟读成诵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在朗读教学中,强调朗读数量已经成为很多教师课堂训练的重要任务。这样读、那样读,课堂显得很热烈,学生好像都动起来了,但朗读的机械性特征却十分明显。这样的朗读教学当然是高耗低效的。减少盲目性,增加透明度,让学生明确朗读训练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具体训练时才能有明晰的学习方向。

二、朗读不是调节手段

朗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并针对朗读活动给出科学设计,制订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给出具体训练的操作程序,这样的朗读训练才会高效。有些教师安排朗读,往往是为了调节课堂学习气氛,以朗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关注力,提升课堂学习活跃度。运用朗读调节课堂学习气氛不是不可以,但如果降低了朗读训练诉求,学生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就会大幅度下降。

《观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的描写,但学生暂时找不到切入角度,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个体和集体朗读,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语言欣赏还是停留在原点,学生没有因为参与了朗读活动而有所感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明显,教师在学生思维出现堵塞时,没有找到其真正堵塞的原因,也没有给出针对性的思维引导,而是企图用朗读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这当然是徒劳。

朗读是学习手段。如果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随意设计朗读环节,甚至将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来使用,不仅会降低朗读训练功效,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误解,淡化了朗读的重要性。

三、朗读不是课堂表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真理,关键还要看如何对其进行理解。学生的读书方式、读书态度、读书目的等都存在差异。同样是读书,有人读一遍就明白了,有人读十遍也未必明白,这就是读书技巧把握所呈现的个体差异。教师对学生常常强调“有感情朗读”,却不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如果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情感认知还存在许多盲点,那么有感情朗读又从何做起?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学优生朗读时激情四射,可谓感情丰富,岂不知这里面有太多的表演技巧。课堂朗读变成了课堂表演,这样的有感情朗读又有什么价值呢?

《观潮》中有些句子非常短小,学生为追求朗读效果,高一句、低一句地展开,猛一听还真是不错,其实学生自己也不知什么地方该高、什么地方需要低,这正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如:“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等着,盼着”两个短句,应该是前高后低,学生可能会弄颠倒。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正是对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不准的结果。如果学生能够理解等待大潮来临时的紧张、焦急的心情,在朗读中就会产生情感共鸣,朗读效果也会得以提升。

朗读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朗读教学和文本解析应该同步进行,在解析前单独展开朗读训练无疑是本末倒置了。

观潮课文范文6

【关键词】及时反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新课程早就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信息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不断的研究,总结才能提高质量。及时反馈能让教师发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根据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最终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充分应用好及时反馈,发挥其功能,一定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1.洞察情绪及时反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体现是检测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情绪表现能够跟随教师,跟随课文有节奏的变化,变化适时,变化到位,那就说明课堂教学效率高,如果学生的情绪表现低落,毫无表情,无可奈何,无所事事,表情呆滞,甚至瞌睡连连,就说明学习效果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体现,从中获得有用信息,便宜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引起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精彩的马戏》时,学生能够表现出精彩激昂的表情,说明学生已经被课文深深的吸引,完全投身到观看马戏当中,被马戏精彩的表演深深打动。再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如果发现学生能够随着课文的进展,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表现出紧张、恐惧,说明学生已经有身临其境之感,而看到白求恩又是那么的镇定,他接过、敏捷、取出、扔等一系列动作,又可以让学生表现出对白求恩大夫的那种干革命的国际主义精神,所感动、震撼、感叹、敬佩,表明了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学生情绪的体现,就表明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学效果一定很好。相反,如果学生整个课堂上,没有表情,或者情绪与课文不符,不管教师怎么卖力的讲授,学生仍然无动于衷,就表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状态下,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或者减慢速度,调整学生的情绪,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质疑解难及时反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以答问形式,进行教学,通过问题形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帮助理解,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素质。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清楚学生对此部分学习的效果,对知识是否理解,掌握的程度怎样,根据学生回答及时调整教学,而不能只顾完成自己的教案,不去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留于形式,长此下去,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就会严重下降,就会一知半解,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严重影响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如果教师重视了学生的质疑解难环节,课前设计有效的问题,有梯度的问题,紧扣课文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往往是能够帮助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就会使教学高效,学生学有所得。如教学《观潮》一课时,提出问题:潮水起来时,激起的白色的浪达到数米高,像一座高高的城墙,大家见看见过这种景象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呢?钱塘江大潮从古到今被称为“天下奇观”,到底哪里看出它的奇处呢?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这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的?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怎么沸腾的?就这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不断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奇,淋漓尽致的再现在我们眼前。

3.课堂练习得到反馈

课堂练习是巩固教学的环节,应该安排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整节课的学生学习效果,也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的评价,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评价。作用是通过课堂练习,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教学失败的原因,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也为及时对课堂进行补救,帮助学生拾遗补缺,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课堂练习的设计要能够真正检测教学,不能偏离教学,搞一些太简单的抄写、组词、造句等,而应该设计有效的练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练习,课堂练习应该放于课堂上进行,而不要在课下后再练习,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也不能及时通过练习得到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课堂练习就会失去其真正意义和价值。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在课堂的巩固部分设计如下练习:大家能否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词语填空,让此段话表达清楚通顺。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可是潮水来到时,却一波一波____,一波又一波____。江水声如____,堤岸上尽管____,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____的地方。

4.课后咨询获得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