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麋鹿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麋鹿课文

麋鹿课文范文1

青春,是人生繁华而又美好的篇章,它赋予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记录着我们将要回忆一生的岁月。在这样岁月里,我们欢笑,我们骄傲,我们受伤。

青春的你们,一定有着对未来最美好的幻想,有着可以贴满一个橱窗的将要去的地方,将要看的人,将要完成的梦。

这些可爱的计划不是一定可以实现的,它要经历类似一个轮回的磨练。有的人向着自己的终点,不管是乘飞机,还是走着去,始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而有的人,却在路途中走向了一条看似简单却到达不了终点的分岔路。

以后的事谁也料不到,你不会知道自己将要穿怎样的衣服,以怎样的妆容,在怎样的场合,做怎样的事;你不会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你现在嫌弃,讨厌的哪一类人;不会知道以后的自己会不会想起最初的梦。

麋鹿课文范文2

1、学习2-7小结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2、指导学生课前收集麋鹿资料,课上学当小讲解员,练习抓住要点介绍麋鹿,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理念]富有情趣、突出自主、强化实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学文、当解说员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感知“麋鹿的生活天堂”

在上课之前我们随便聊聊,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二、认识麋鹿:

(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

2、小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4、最后处理“四不像”

预案:*学生每交流一个麋鹿的特点,提示学生概括。

有些特点教师需要重点强调,比如:角、尾、蹄、毛色等特征。

他们生活的环境要联系到文章的前面和资料提供的,黄海滩涂是世界上最好的适合麋鹿生活的地方。为麋鹿的回归打下伏笔。

麋鹿繁殖力低是他珍贵的一个原因。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然后小组同学练习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习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你们是如何理解“传奇”的呢?麋鹿的命运和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呢?(或者说:麋鹿就让他在外国呆着贝,干吗要让它回来呢?)

1、你们可以先看书,有什么感想,感受,或想说些什么,先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再起来交流一下。

2、班级交流

3、总结:麋鹿传奇——重用、与姜子牙有关

灭绝、与国家被列强欺负有关

国外、与人们喜爱才生存下来

回归、与国家强盛有关

4、听说2008奥运会也选中麋鹿作为吉祥物,这就更体现人们对麋鹿的热爱。你们能说一下为什么专家们一致推荐麋鹿为吉祥物呢?

三、深化延伸,升华感知

1、学到现在,老师有一点还不明白,我们人类花那么多的精力与金钱保护这些动物,有什么价值呢?

2、引导学生尽可能说,然后教师补充

四、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来想大家介绍麋鹿。

1、要求:

请你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向同学或者是外宾,或者是老师介绍麋鹿。(课件展示要求)可以是麋鹿的一个方面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叫“四不像”、也可以是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特性、也可以是麋鹿的传奇经历,也可以综合讲。

2、自己练习:

3、同桌练习:

4、班级交流

五:总结课文:热爱麋鹿,保护麋鹿,保护一切野生动物。

六:作业:把你向人们介绍的关于麋鹿的演说稿用笔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麋鹿

外形奇特:四不像

角、尾巴、蹄子、毛色

生活习性:常在水中……

繁殖能力低

传奇经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

教学反思

麋鹿课文范文3

【关键词】体验 情感

一、利用网络,架起体验的桥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教学中的普及运用,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一缕清风,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出学生可能出现的“盲点”,然后利用网络,寻找适当的内容,架起学生体验的桥梁。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学生对于莫高窟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但单单凭借文本以及几幅插图,是无法完成这种体验过程的。那怎么办?让学生亲自去莫高窟看看,肯定不现实。于是,我就通过网络实现了让学生和莫高窟零距离的接触。当一张张展示出形态各异的彩塑的图片,一段段展现精妙绝伦的飞天的录像,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记载着莫高窟的浩劫的数字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他们的情感在跳跃,他们的思维在飞扬。“莫高窟真是艺术瑰宝啊!”“我真佩服这些创造莫高窟的人!”“我痛恨清政府,正因为他们的腐败无能,才让莫高窟遭受如此浩劫!”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感叹不经意间就从学生的口中吐露出来。这难道不就是一种“体验”吗?

二、有效组织,激起体验的浪花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制约,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在体验的环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短路”。这时,教师有效的引导,往往能使学生由“山穷水复疑无路”转而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麋鹿》)师:请同学们读麋鹿的经历,读完后好好想想是否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经历?(生读文)师:谁来交流一下?生:我想用颠沛流离来概括。师:结合麋鹿的经历来谈谈为何要用上这个词语?生:因为书中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麋鹿,后来被外国侵略者屠杀和掠夺,几乎绝迹,而后在英国繁殖生长,最后又回到中国,所以我用“颠沛流离”来形容。生:我想用的词语是“漂泊不定”。我认为……生:我想用的词语是“坎坷”……师:刚才大家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感受到了麋鹿的经历,其实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渗透了较为丰富的感情,老师建议大家再读读,边读边想,读到这段文字时你的胸中涌动着什么情感?是高兴?是生气?是欣慰?是愤恨?(生再读课文)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生:当我读到“早在3000多年前,长江中下游……”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知道了麋鹿是我国的。生:当我读到“麋鹿惨遭厄运,有的……”时,我感到很气愤,因为外国侵略者这样肆无忌惮地加害麋鹿,但清政府却没有阻止。生:当我看到麋鹿在英国生长很好时,我感到很庆幸,幸亏贝福特公爵当时饲养了麋鹿,否则麋鹿可能已经绝迹了,同时,我感到我们应该谢谢贝福特公爵。生:当我读到最后一段时,我很高兴,因为……师: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次读读这段文字。(生齐读)

三、联系生活,夯实体验的根基

真正有效的体验植根于生活。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内容,再谈体验就如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体验。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天游峰的扫路人》)师:同学们,哪些同学爬过山?(生举手)你爬的是什么山?谈谈爬山的感觉?生:我爬的是香山。(有同学在一旁说:“这也能算山!”)师:什么感觉?生:很累。师:别看香山不高。但爬起来还是感到很累的。生:我去过泰山。师:真的?你爬上去了吗?生:坐缆车上去的,但下山是自己走的。师:下山轻松吗?生:也很累。师:同学们,爬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今天我们要去爬天游峰,读读课文看看天游峰有什么特点?(生读课文并划出相关语句)师:这么高这么险的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生:我会坚持。生:我可能会退缩。生:我想如果有缆车,我会选择坐缆车上去。师:可是有位老人却要每天爬一个来回,这就是负责打扫天游峰的石阶的扫路人。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下他。读课文试着从老人的外貌、语言和动作中去体会老人的特点。(生读文)……

麋鹿课文范文4

【关键词】 情感;文本;读写;训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的中心是学生,基础是语言文字,中介是教师,实质是情感。《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所以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特别关注课文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课堂的情感氛围,发展学生的情商。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发现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在语言实践中体验情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体验丰富多彩的人性,再现出有血有肉的情感形象。

1.在听与读中领悟情感

倾听对于领悟语言文字的情感的作用,于永正老师曾写下了自己的一段体验:“我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受到的震撼大”(《于永正文集》P94页)。我想是因为于永正老师听出了王刚所赋于语言文字中的独特情感,才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听的训练。让学生在听中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麋鹿》(苏教版第十册)一课作者在第三自然段用平实的语言叙写了麋鹿在1865年被重新发现后到1986年之间,由于国家的贫弱,而漂泊他乡,颠沛流离的苦难历程。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流露的不仅是这些,更多的是那段苦难历史及苦难历史下苦难国人生活的写照。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感,我在教学时采用让学生倾听的教学策略:教师先用沉痛的语调读这段内容,然后问:“你听出了什么?”(但不要学生回答),接着配上《二泉映月》那凄婉的乐曲再读,这时特别注意“在伦敦、巴黎、柏林、展出、被装上西去的轮船”等词的朗读。读完后问:“你听出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练读后,答:“我从‘伦敦、巴黎、柏林’等词中看到麋鹿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从‘展出’一词中看到麋鹿如同一个失去尊严的人一样,在囚笼中惊惶失措地来回走动,张着一双无助的眼睛,凄凉地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在侵略者的指指点点中屈辱地生活着。”“我从‘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中体会到麋鹿离开故土、离开祖国时的凄凉悲惨的心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听一遍声情并茂的朗读。此时我发现课堂的氛围凝重了许多,学生的眼中似乎有泪花在闪烁。接着,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也给他们配上乐)。此时学生的朗读准确而充满感悟。这些情感从何而来?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耳朵听来的――在倾听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

情感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东西。当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时,就会赋予语言一个独特的生命意义,展示出对语言的个性化的理解。通过朗读学生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在教学《广玉兰》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来时,有几位同学都喜欢“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这句。他们的理解一样吗?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请学生读。结果发现他们对这句话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有强调“始终”的;有强调“终年不败”的――春夏秋冬四季如此,生命力旺盛;有强调“透”字的――冲破艰难险阻而显现出来,生命力旺盛。同样都是觉得广玉兰生命力的旺盛,但孩子们的感受却各不相同,而且他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具体语言文字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我想,学生们在留下语言的同时,也留下了情感,留下了广玉兰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形象。这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是跃出纸外;……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再比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种思想感情。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边读课文边表演,再现雪松坚忍不拔的形象,使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了“立即反弹”、“依旧保持……挺拔的身姿”、“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等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的情感成份。

2.在练写中表达情感

锺荣在《诗品・序》中说:“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就告诉我们,当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心中情有所感,则会有不吐不快之感。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抓住机遇,甚至创造机遇让学生倾吐心中的情感,为他们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升华心中的情感。

麋鹿课文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情境 生活经验 问题 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失为有效的途径。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引导、点拨下,独立思考、研究,通过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因素,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创造欲望。

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针对学生对那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怀有关爱、好奇这一心理特点,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麋鹿在青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在小溪边愉快地玩耍、嬉戏的录像,再暗示课前已准备好的一名同学走上台来,扮演偷猎者,举枪瞄准那些可爱的麇鹿准备猎杀,又适时加一些旁白:“小麋鹿多可爱呀!我们国家现存的数量很少,可有些偷猎者整天盯着他们不放。现在就有这么一位(手指偷猎者)正准备猎杀呢!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纷纷上台阻止。见此情景,我又相机引导:“同学们,要想阻止那位偷猎者不再杀戮麇鹿,做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怎么劝呢?课文会告诉我们。”于是学生全都积极地投入对课文的阅读之中。

通过直观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到麋鹿的可爱,再通过表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劝阻猎杀者,如何能更有效地制止呢?学生带着保护麇鹿的强烈愿望到文中寻找答案,深刻感悟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联系生活经验,探究诗歌意境

诗歌语言跳跃性大,一句诗就是一个或几个意境,学生不易理解。语文就是生活,诗歌更是生活的浓缩。下面我结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一个教学片段谈谈我的体会。

师:同学们,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到很幸福。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太美了。

生2:我会感到我们的生活非常美好!

师:是呀!它用心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

课件出示: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生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在自然生活中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有的只是与鸣禽、野花联欢的快乐。

生2:我们走进自然,便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师:是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温馨、幸福,甚至健康,这个大自然不愧是一一(指课题)

生:绿色的课本。

师:那这课本里的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画卷,会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呢?

生1:用眼睛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景。(板书:发现)

生2:用耳朵去倾听自然天籁般的交响曲。(板书:倾听)

生3:用鼻子去呼吸清新的空气,花草的芬芳。(板书:呼吸)

生4:深入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温馨。(板书:感受)

生5:还可以用一一双手去描绘,用双脚去攀登。(板书:描绘、攀登)

师:难道你不怕爬山涉水的艰辛?请读读第4节,说说你的感受、体会。

生1:打开“绿色的课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有困难,有阻碍!但是我们要勇于攀登,敢于前进,就可以尽情的欣赏到美丽的风光。

生2: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倘若有机会亲临长城,我也绝对不会在攀登中止步的。

师:说得多好呀!正应了诗人的那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于攀登,我们才能饱览——

生:无限的风光!

师:只有敢于前进,我们才能奔向一一

生:浩瀚的大海!

师:如此方才能显示出我们少年的一一

生:豪情和胸襟。

师:此刻,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还想说什么?

……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3 设计开放问题,给足探究空间

麋鹿课文范文6

一、音乐启迪

语文朗读中播放音乐可以启迪学生智慧,陶治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音乐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动人心弦的节奏感,跌宕起伏的旋律感,感人肺腑的歌词,自然地流淌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师生的情感会随着音乐超越时空,飞进美妙的世术殿堂。在优美的旋律中畅想,得到了陶治。深化了课文内容情感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乐曲中的情趣和课文内容的融合,开启了学生的联想的闸门,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我在教学《爱之链》时,适时地播放了音乐 《爱的奉献》,那动人的旋律,感人的歌词,歌唱家甜美的声音,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了爱的世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与主题的理解、升华。学生个个动容,传递爱心,同学之间洋溢着互相关心的真实情谊。

二、美术熏陶

小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翻开书,首先吸相他们视线的是课文中美丽插图,然后才是语言文字。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我在教学时总是从课文插图入手,这些优美的插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插图美的同时,培养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安塞腰鼓》一文插图中那火烈的舞蹈场面,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看着图画,似乎可以听到那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穿透纸背,好一个安塞腰鼓!看图学生就能受到安塞腰鼓热烈场面的感染,听到了那隆隆的声音,看到了那壮观的场面!在教学《草原》时,学生首先被那醉人的绿色感染了,闻到了那芳草的清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与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看着看着,听到了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静静的草原变的热闹起来了,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骑着骏马,欢呼声,马啼声。学生在看图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一张静静的插图在他们的面前成了立体的、可动的、有声的动画,看着插图学生有好多话要说,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赛力、创造力。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美的美术插图鼓励学生去大胆的想象,培养他们发散思维能力,让课堂气氛变的充满生机活力。

三、制造悬念

我始终相信,只有设置一个个悬念,一个个“包袱”,才会把孩子们课堂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才会始终“牵着”学生的思维,“左右”他们的精神。无独有偶,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作者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遐想,适时地在一些地方使用了一些省略号,或不再谈论,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界更让人想一探究竟。这些悬念中包含着深沉的情感、丰富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广阔了创造、发散的空间,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巧妙的设置悬念或“包袱”,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散性。利用好这些悬念与“包袱”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潜能。如《麋鹿》一文:“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的想象,他们创造性地、发散性的想了很多内容,为什么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是麋鹿的自我保护?进一步发散性的思维到“环保”、“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层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巧抓关键

我要说的关键是指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在文中起着点明中心的作用,有的还能激发学生去发散想象、创造想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情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霍金坚强的意志,我引导学生抓住“残酷”一词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去想象霍金当时的处境,他是如何用顽强的意志去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从中学会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就可以达到胜利的彼岸。学生一个个争相发言,表达出自已对霍金伟大人格的赞叹,激发自已的人生目标与斗志,树立自已崇高的人生目标与理想。在后来的日记中,还有同学写道:霍金身残志坚,却能这么伟大的发现,我为什么不能,是我不够专心,以后的学习时光不能再这样虚度。有了这样的认识,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这就就是抓住关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