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范文1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还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以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和谐。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探讨好的建设途径。
一、重视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但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师要改变教育观
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还是通过课堂进行。未成年人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主要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教育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知识教育过程中真正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是关键。学生对老师教授的知识不信任,没兴趣,那肯定会出问题。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在很多方面的知识甚至超过教师。因此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知识可信与否很关键。光说占领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不行,如何站得住,教育的东西要具有可信度。
可是现在的教师依然是照本宣科,觉得只要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去应付灵活多变的现实问题了。教思品课的教师如此,其他科教师也如此,大家都是这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实际追寻的仍是传统教育知识观,他们在教育内容上追求稳定和单一,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性。教学方法是以讲授、灌输为主,认为知识是确定的、唯―的、静止的。思想上认识陈旧传统僵化,缺乏说服力。
只有认识提高了,才有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行为上的变化。具体说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知识教育观,特别是思想道德的知识教育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知识,包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呢?我们要从现代动态的多元的维度看待知识,把知识当成是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不断地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我们生活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遨游在“信息海洋”中,知识的无限和个人认识、掌握知识的有限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传统教育中单纯传递知识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了,由此我们对知识也要有这样的信念,相信知识是可扩展的、是多样的、可更新的。具有这样的知识观,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必然是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只要教师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行为一定会有改变并取得良好效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范文2
一、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众多途径中,在学科和教学环节中渗透是首要的最重要的环节。各学科教师应建立全新的教学观,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体现在课程和教材之中,贯穿和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所内涵的教育功能,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2.加强师德建设,为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榜样
中小学生可塑造性、模仿性强,情绪化明显,容易爱屋及乌地“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容易“厌恶和尚,恨及袈裟”或“良莠不辨”的盲目模仿教师。学生最崇尚和信服的就是教师,因而教师是学生心中不可替代的榜样,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善于和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榜样,真正做到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
3.加强班主任和班集体建设的工作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核心。优良的班风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学会用爱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激励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样,加强班集体建设对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集体中,健康的舆论反映着班集体的利益及道德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风气,能扶正压邪,鼓舞人心,成为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强大力量,使集体保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人人争当先进的积极态势。班主任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而又灵活地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正确、健康的舆论,抵制和压倒不健康舆论的消极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4.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学习和生活,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美化生活,净化心灵。
二、注重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未成年人除了在校接受正规教育,其余的时间基本是在家中度过的,尤其是在幼年时期,孩子大部分时间与父母相处,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知识涵养、教育方法、经济条件客观上一定程度地影响和控制着儿童的发展,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等关键问题。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示范,教导有方,尽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味的重视智力的培养,却忽视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二年级的女生在校园里捡到一支钢笔后就占为己有,被失主发现后要求归还,她不肯。此事闹到班主任那里,该女生还振振有词:我妈妈说的“‘捡到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把其父母请来,谈及其事时,他们不以为然,认为小孩子这种行为长大后自然会改,但说到近来语文成绩有点下降时却暴跳如雷……这种反差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 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三、注重社会教育在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范文3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教师:
在这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2014年度新学期的大幕已经拉开,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序曲已经奏响。首先我衷心希望各位教职员工在新的学期里“幸福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下面,我就安全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大家知道,学校安全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就我校而言,确保近3500名学生的平安,直接关系到近3500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开发区社会的稳定。上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接二连三,频发文件,安排部署、指导学校安全工作。从寒假前至今市区教育局直接下发或转发省安监局、应急办关于安全方面的各类红头文件11份之多,内容涉及安全检查、考核、承诺、培训、编制应急预案等8个方面。因为时间关系,虽不能把这些文件的内容一一传达,但是,在此,对大家提出几点要求:首先,要求全校教职工一定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根据“一岗双责”的原则,认真践行“时刻把学生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的理念,牢固树立“校园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不逃避、不推诿,为切实保障学生在校园内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其次,按照上级要求,本学期开学后,安全办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责与学校层层签订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范文4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83-01
一、德育现状与研究背景
1、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01。以上,这其中,十五六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与上个世纪70年代相比提前了2至3岁。青少年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特点。它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一些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在家长和社会眼中,学生的成绩是第一位的,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教育对策――构建道德建设“三结合”立体网络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校外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社会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三者缺一不可。
1、育人为本,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优化育人环境
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文化氛围建设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目标、办学特色进行整体规划,使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使校园宣传氛围体现出丰富性和序列性。学生置身于“墙壁文化”其中,自然会受到文化的浸润和感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创新育人载体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不断创新育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德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有利于为学生搭建多种展示、锻炼的平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家校携手,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智育开发等面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携起手来,让学校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比有意识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所以家长自己提高素质十分重要,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为孩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2)开展联系活动,搭建家校沟通桥梁
在家校联系工作中,家访是一项传统而有效的方式。教师在家访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家访“四个转变”:一是从“班主任单线管理”转向“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二是从“指责说教的批评教育”转向“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三是从“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转向“加强沟通主动联系”;四是从“无计划的随机走访”转向“制度化的定期访问”。
(3)成立家长委员会,服务学校健康发展
成立家长委员会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成员由热心学校工作和关心孩子成长且有一定威信的家长组成,设主任、副主任、宣传联络员、行风监督员等工作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会议,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研究如何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问题,为学校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形成教育合力。
3、多维互动,发挥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
社会教育的范围很广,它既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它可以改变学校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办封闭型学校的现象。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合作、互动共振,共同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范文5
主要工作:
一、以 “五五”普法为契机,扎实推进“法律进学校”工程
XX年年是“五五”普法重点推进之年,作为“五五”普法五个重点对象之一,我局以“五五”普法和构建“法治启东”为契机,针对青少年开展了详细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把“两法”列入中小学校法制课的重点内容。在年底开展对“法治学校”的评选表彰中,把“两法”的宣传普及工作作为必要内容,有力的推动“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依法治校工作的组织协调,大力加强法制副校长的配备工作,并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大力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建设,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关工委、团市委、妇联、街道社区以及教育等相关部门的作用,利用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为阵地,以学校为依托,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如举办法制征文比赛,开展法律咨询,为各学校开设法制讲座等,切实提高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加强“学校法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主导作用
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我们紧紧抓住学校这个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战场,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不断深化校园法制教育。我们一方面督促帮助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师资、计划、课时“四落实”;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法制讲座、法制演讲、法制教育巡回展等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学法积极性和守法自觉性。
二是积极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我市法律援助中心和各律师事务所在多所中小学校举办了各种专题法律讲座,并指派律师担任某些学校的法律顾问,还向中小学生发放了各种法制宣传资料,同时认真办理有关青少年学生维权案件,为需要法律援助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到各镇乡中小学校,开展以青少年维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教育等为主题的法制报告会,受教育学生达万余人次。
下一步工作设想和措施:
一、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及时为青少年提供有效法律帮助
1、充分运用法律服务体系和网络,热情主动向青少年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让青少年在接受法律服务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重点依托法律援助中心为未成年人办理人身伤害赔偿、交通损害赔偿、追索抚养费、变更抚养权、校园伤害投诉案、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等维权案件。
2、热情关心特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对那些父母是服刑人员或是刑释解教人员的未成年人子女,从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教育他们正确认识现状,认知法律,鼓励他们积极融入社会,摆脱家长犯罪带来的阴影,自强自励,健康成长。
3、积极指导镇乡司法所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联合退休老干部、村民义务调解员、村警务室以及家长等共同对失足青少年采取各种帮教措施,落实帮教责任,及时为失足青少年做好思想和法律服务工作,为进一步促进违法青少年努力改造,争取重新走向社会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市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呈下降趋势。
4、充分利用“法律六进”活动,进一步扩大青少年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面。2011年,我局准备在全市24个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各中小学校进一步开展 “法律六进”活动,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以举办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和法制讲座等形式,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到社区、农村以及每个家庭。
二、掀起“学校法治建设”活动浪潮,树立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意识
1、与教育局联合发文,制定“法制学校”创建标准,使学校法治建设做到具体化、全面化、深入化。
2、协调各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法制宣讲,并发放相关资料。
3、加强“送法进学校”次数,强化学生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法学习。
4、组织青少年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讲座。
5、在学校组织一批普法义务工作者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对外进行小规模的普法宣传。通过海报、横幅等手段。
三、进一步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1、结合“五五”普法中期检查,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确保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范文6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对策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为探究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内容、新方法,本课题组对我院中职阶段3个年级18岁以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良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主流积极。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富于理想,成才欲望强;崇尚科学、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具备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与自主意识,创造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对是非、善恶、美丑有不同程度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普遍体现出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良好的现代意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深层价值观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当代中国主流政治理想要求未成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未成年人自身政治理想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关注改革大潮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希望。但是同成年人相比,他们在政治上的追求趋弱,更加淡泊理想信念,更加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个性化发展,理想信念与个人现实发生偏离。
2.在实践中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在“公道”与“私利”的选择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容易见利忘“义”;就算不“忘义”也往往不愿意舍利求义。这说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道德要求与约束往往变得无力。在调查中,95%的学生都能够明辨是非,对社会的不良习惯和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意践踏草坪、乱扔垃圾、踩踏桌椅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表现出认知与行为不相符的倾向。
3.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实用化和个性化。新形势下的未成年人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具有较明显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征。他们追求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但是,社会现实又以各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未成年人,使他们表现出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个性而轻共性的特点。
4.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主动承担对社会集体的责任意识还比较薄弱和被动。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面影响着青少年,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一些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行为有些蔓延;一些未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潜滋暗长,屡禁不止等等,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抵御能力比较差,难免受其影响,从而造成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出现,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过两天的社会影响。
2.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差,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第一,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目标偏颇。德育定位不准使未成年人得不到全面发展。第二,德育目标过于单一和理想化,有意无意“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片面强调远大的政治理想,崇高的道德精神的塑造,使学生产生拒绝情绪。第三,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教育的环节;缺乏参与、体验教育的途径;缺乏内化的机制,使学生课堂所学的道德知识难以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道德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在现实中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两重人格”现象。第四,硬性灌输多,隐性教育少,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生搬硬套的显性教育多,“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少。第五,空洞说教多,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德育与学生兴趣相背离。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养成障碍。第一,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行为习惯差,使自己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成了复制品。第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第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如:溺爱型家庭由于过分溺爱孩子,出现“有爱无教”的情况,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个性;打骂型家庭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不负责任型家庭放任自流,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品质等。
4.腐朽落后的文化、有害信息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广泛传播给青少年成长带来消极负面影响,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一些消极或不健康的内容,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发展;一些电视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热衷于为“老板”、“大款”、“明星”们歌功颂德,从而造成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偏离,使未成年人的身心遭受伤害。
三、应采取的对策
1.发挥道德示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都强调“言教”和“身教”的统一。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教者必以正”,这都是强调道德的倡导者应当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是道德教育基本而重要的要求。因此必须发挥道德教育者应有的道德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父母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孩子思想道德成长的指路人。在学校教育中,道德示范要坚持以“教育者”为本,教师自身要自爱、自尊、自重、自律,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向学生展现积极和优雅的道德人生。以道德生活的美好、道德智慧的绚丽去以身立教。当然,对于其他道德示范榜样的选择更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契约性。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体验和感受在思想道德教育实施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契约性等就显得更为重要。学校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诉说体验、发表见解的机会,在动态的条件和环境中促使学生不断地成熟起来,在关心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同时,培养其“学会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履行社会契约的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