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玻璃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玻璃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玻璃教案

新型玻璃教案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65-02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个体生命的潜能,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一般认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落后,是造成学生没有实现主体性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在阅读教学中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质疑、明确学习任务,教师充分展现教学过程、强化朗读感悟和有效做好反馈校正,是保证阅读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感情、有人格、有自尊的人。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参与课堂。在学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春风式”教育,做到师生相互尊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其次,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不断探索。老师的赞赏与表扬能使学生充满自信和增强学习动力,所以教师可运用鼓励性的话语,提高孩子创造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不对或不着边际时,巧妙维护学生的自尊,必要时应给予指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励自己更自觉、努力地去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要宽容学生。老师不应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度量学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要少一些指责、批评,多一些宽容、鼓励。

二、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减少对教学的束缚,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现在一些教师过于重视教案,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到教案上来,使学生为自己设计的教案服务,整个过程始终保持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的旧模式,整堂课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和传授的基本知识为主,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时间较少。特别是部分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高,怕学生活动起来无法制约,于是就轻车熟路自己讲,分析阅读课文成了“满堂灌”。由于部分教师存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方法,结果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方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一)自学质疑法

在上课前,我们不妨先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自己学会从有关的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去找问题,学会带着问题自己去思考、去解决。当然,自学不是全部放手,而是在关键的地方引领学生学会开展讨论和交流,诸如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这样的学生自学才能达到效果。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肯定会产生许多疑问,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要灵活作出处理,以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设疑、质疑的能力。

同时我们必须杜绝直接给出结果,重视教学的整个流程。如用“世界闻名”来造句,一学生说:“万里长城是世界闻名的。”结果后面造句的学生只把主语“万里长城”改为“西湖”、“泰山”等,虽然这些句子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错,但大家都这样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用不大。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就趁机进行启发:“你除了知道这些名胜古迹是世界闻名的以外,还知道有哪些世界闻名的人物、动物、建筑物呢?”于是学生就说:“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世界闻名的。”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还可进一步启发:“除了把它造成陈述句,谁会用它造一个反问句,一个感叹句?”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国的万里长城真是世界闻名啊!”。通过这样的训练,整个学习过程就能清晰地展现出来。

(二)分层教学法

教学过程必须讲究层次性,兼顾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法。如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等。这样既可以照顾优秀生,又可以兼顾学困生。如笔者教《新型玻璃》这一课以后,针对课后两道思考题,按照层次设计了以下四道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任选一题来做。①仿照课文用“ 可以 ,可以 ,可以 ,也可以 ”写一段话。②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把它的名称、特点及作用写下来。③请仿照课文介绍你知道的一种新型玻璃。④想象作文: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请你把想到的写出来。这样由浅入深,既符合教学规律,学生乐于接受,同时也兼顾了全体学生。当然也要处理好整体课堂教学,太浪费时间也达不到目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使其既实现目的,又完成教学任务。

(三)朗读感悟法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读始终是学习语文的一扇最重要的窗口,以读为本来进行阅读教学,当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让学生多读,采用“全程读、情境读、全心读”的形式,把读交给学生。当然,每一次读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要求、新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能产生新的兴趣、新的追求、新的启迪和新的体验。让学生在读中发现新知识,发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如笔者上《我选我》一课,从让学生读生字到读词语,再到读段和读全文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以一种“以读感悟”的教学形式来进行的。如让学生理解“静悄悄”一词,不是让他们去查字典、翻资料来找答案,而是让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该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在学生读完后,当即提问:“有感情吗?静悄悄的意思读出来了吗?”部分学生讲:“没有。”于是再指导读,反复进行,学生慢慢地就悟出了其意。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王宁很自信”这一课文内容。笔者让几个学生反复读这一句:“突然,王宁站了起来说:我选我。”学生读完后笔者又提问:“他们读得自信吗?”此时学生各抒己见,笔者借机点拨,再进行指导,无形中学生便自悟课文内容。

新型玻璃教案范文2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持续深化改革的阶段,很多教师在此次课程改革中转变了教学观念,教学时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摸索和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中学科学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其中导学案的使用就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引领作用。

笔者所在学校的许多科学教师也在摸索着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导学案,并以导学案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传统教案的特点是以教为主,教师是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法的指导。传统的学案则强调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但这种学案在学生学习时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导学案不同于传统的教师的教案或者学生的学案,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导学案包含两层意义:学生的学案和教师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导学案既要反映出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也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由于本校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因此追求有效课堂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导学案编写案例

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切入点,讨论如何从学生出发编写合适的导学案,以“导学案”为载体,采用“导学案”与“教案”相结合。笔者使用一段时间导学案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自主学习意识等有了明显提高。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能力,设计出一种辅助和引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导学案的最佳方案,使学生借助导学案逐步达到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目的。笔者在编写过程中设计了以下6项内容,即学习目标、自学引领、自学检测、合作探究、巩固练习、拓展提高。以初中浙教版7年级《物质的构成》一节课的导学案编写为例做阐述。

(1)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利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本节课的目标是:①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②知道分子间有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2)自学引领,即课前预习环节。

在上课的前一天教师将这个部分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预习书本来完成。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环节,经验证明预习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是显著的。但是如果很多学生都不进行预习,在课堂上会出现跟不上授课的进度或听不懂学习内容的现象。因此在导学案的开头先设置自学引领部分,旨在让学生在上课前能够进行预习,进而慢慢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如何控制自学引领的内容容量和难度呢?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多以填空为主,甚至直接用书上的原文去掉关键词,一般学生通过看书就能填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抓住关键语句,进而增强学生的审题能力。笔者通过自学引领,督促学生学会看书,使学生将知识清晰化、条理化。另外,教师要注意内容设计不能太难太多,否则会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产生倦怠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如笔者设计的本节课的自学引领部分内容。①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蔗糖由构成;水由构成;氧气由构成;氢气由构成;酒精由构成。②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这些填空可以使学生大致知道所学内容。经过预习,学生学习时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也会更有效。

(3)自学检测。

该部分习题可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即在上课前,学生在自学引领完成之后去做的习题。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从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经过自学检测,学生也可以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学会预习,提高预习效率,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重点问题的探究,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综合性的特点,主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设计探究内容时,多以思考题、概念图的形式出现,也可采取表格、图形分析,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导学案设计要针对课本中的重难点和核心问题,用来化解难点,要能够激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到答案的欲望,如通过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动手实验、联系生活经验、查阅资料等。教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例如,关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的问题引导如下:①将方糖放在放大镜下观察,能看到方糖的晶体颗粒吗;②继续研碎方糖成粉末,在放大镜下观察还能看到方糖颗粒吗;③将方糖溶解到水里,看不到方糖了,它存在于水中吗;④它是以什么微粒存在于水中的呢?

(5)巩固练习。

这个部分主要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巩固练习要紧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来设计,题量适中,难度适宜,以此来巩固和检测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的初一学生来说,课后习题不要涉及繁、怪、偏的题目,不能浪费学生宝贵的课余时间。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又能达到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

(6)拓展提高。

这个部分一般为一道题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做或者不做。此部分题目多以材料分析题为主,都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因此利用此题来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也为部分能力较高的学生提供了钻研的机会。另外,题目的设计也可以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材料。

设计如下:小科在家做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水,向水中放入1块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1条水平线,如图1所示。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面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具有哪些性质?选择其中一点性质,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请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新型玻璃教案范文3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微型化实验 改革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化学实验微型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但在实际高职教学中,结合基础化学实验的微型化改革工作还未引起充分重视,得到普及和推广。本文在提出微型化实验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基础实验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并探索了实验实现微型化的改革发展趋势。

1.实验微型化概念的提出

微型化实验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外国学者首先提出的,后来逐渐被大家所熟悉。微型化学实验就是用极少量的试剂在微型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其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实验仪器微型化,可以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排废量,缩短实验时间,且比常规实验安全可靠。因其具有节约资源、现象明显、安全快速、污染少等优点,是对实验方法的创新性变革,使得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和推广成为化学实验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2.实验微型化改革的必要性

微型化实验有着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成本降低,教学效果得到提高。相比常规实验,微型化实验降低了对场地的要求,原料试剂的用量只相当于常规实验的几十到几千分之一,能耗、设备投入节约能达到70%以上,实验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2,使得实验成本大为降低,教师可以给学生人人动手的机会,改变过去高职院校学生实验动手率低的局面,从而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设计。

2.2实验简化,学生参与的兴趣被激发。微型化实验不是对试剂的简单意义上的减量,而是一种以此为基础的创新性的变革,以达到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的目的。有了低成本的微型化实验,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就可以鼓励学生放开手脚,以充分开发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微型化学实验还可以大大简化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周边就可以找到微型化学实验中所需要用到的某些仪器的替代品,为实验的开展提供诸多便利条件。在实验操作上,微型化学实验省去了常规实验中复杂的仪器装配、拆卸和洗涤,只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可完成,减少了时间对实验开展的限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微型化学实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的设计和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微型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更愿意通过实践来进行有效的探究。

2.3排废降低,实验环境得以优化。常规化学实验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微型化学实验反应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弃物质的量非常少,“三废”的处理也更容易,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实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环境更加放心,学生在实验时也更加大胆、放松,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化学研究。同时由于实验药品的用量减少,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易燃、易爆、剧的总量明显减少,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安全,把危险系数降至最低。所以微型化学实验能够使环境污染、实验设施损耗和安全等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更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其社会效益显著而长远。

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易于开展、现象明显、节约时间、节省试剂、减少污染、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等特点,在经济、环保和教育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展微型实验是十分必要的。

3.大力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和常规实验有机结合,建立新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微型化学实验多在点滴板上做点滴实验,这样就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试管、离心试管及胶头滴管的取液、滴液、放置等基本操作技能,一些常用的升温、加热、搅拌、沉淀分离等操作也仍需做常规实验。因此,只有把微型实验和常规实验有机地结合,才可扬长避短,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将来从事化学研究和科研的能力。我们在分析现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用微型实验替代的实验编写成《微型化学实验》教案,课前向学生予以讲解,并要求学生认真探讨,写出预习报告。然后根据教学要求,将原实验教材分作微型化学实验、常规化学实验、小型化实验。这样,既能使微型实验不断深化,又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无机实验中基本操作的技能技巧。同时我们还在微型实验所需仪器不够齐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弯制W管、V型管、U型管,吹制玻璃燃烧匙等,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进行各种实验的能力。

在新教学体系中,我们可以增加系统化实验,开发新型实验。系统化实验由一系列既独立又联系的微型化学实验构成,前一个实验的产物为下一个实验的反应物,中间穿插分析定量测定,把整个实验体系设计成系统化新型实验。在这类实验中,均采用微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大胆设计,反复探索。实践证明,发挥微型实验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进行的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创新性学习;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达到素质教育之目的,从而整体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践表明,实验效果达到了教学要求。同时对有些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以采取讨论、重做的形式,积极推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形式的开展,进行微型化实验的教学改革。

4.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尚需解决的问题

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改革的尝试,还存在许多局限性,尚需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4.1微型化学实验制备物质的产率偏低。这是因为仪器粘附等损耗相对于原料用量的比例较大。因此必须注意实验技巧,否则实验不易成功。

4.2由于微型化学实验与一般实验使用仪器差别较大,教师在指导微型化学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实验条件的选择。

4.3目前全国微型化学实验普及还不高,需要宣传推广,特别需要出版相应的配套教材。

4.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个别化指导的教学策略有待在实践中加强。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积极进行鼓励和指导,使他们有信心参加到探究活动中。

5.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课程改革必须从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刻的变革,整合现有实验内容,加以归纳总结,既有经典验证性实验操作,也有经过优化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扩大招生所带来的迫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训练他们的科研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优秀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黄宁选.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改革探讨[J].大学化学,2003,18,(6):16-18.

[2]金华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2,14,(3):85-87.

[3]孟宪锋.本科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探讨与体会[J].昌吉学院学报,2005,(4):102-104.

新型玻璃教案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35—0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物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知识性、技能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试图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获得作为新型人才必需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与学生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物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则很容易流失。所以,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要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有趣,从而为今后学习铺设良好的通道。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都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引用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保持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轻松学习,大胆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课堂气氛一定很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发言。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进而发展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分层设计问题

请学生回答问题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同学回答。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骄宠,另一部分学生又备受冷落,更要避免让学生产生如果他答不上就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的误解。

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由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锻炼。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即使学生写错了或说错了,教师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协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

新型玻璃教案范文5

关键词:数学课堂;观念;兴趣;学法;创新思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书本的奴隶,也不是书本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选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学习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师生的关系,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积极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度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用充满感情的启发导学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丰富的情感,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细致地给予点拨、辅导,要尊重、热爱、关心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乐于上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应给予及时的鼓励、肯定与表扬,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尤其对待后进生,教师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认真分析“差”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创造各种条件、机会,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有兴趣,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学生也会孜孜以求。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来增强教学效果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探究的动机,而且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利用数学典故、趣味性问题、历史名题等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时,教师可在一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破成两块,要把它们裁割成两块大小一样的规格,要不要都将两块玻璃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去的话,应带上哪一块?为什么?问题提出来后,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了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并富有现实意义的特点,激发了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精读课标精神,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过程,深入研究新概念、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例题的推演、图形的构造、习题的解答等,每个细节都要认真研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备课前,应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书本知识掌握的深浅程度、思维快慢程度和动手能力程度,并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材料。教师要使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永不停息、永不满足的积极向上状态,就必须认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对问题的分析要简洁,对问题的解决最好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播种和收获的喜悦。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数学题目千变万化,学生要想既快速又准确地解题,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转化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上,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要真正变“活”,就要提高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对已有数学表达能提出自己的正确看法,能独立思考、不盲目附和,能严密全面地利用已知条件,在关键之处能及时迅速地自我反馈,有能力评价解题思路是否正确等。

四、教会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对于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探索能力等实际,构建自主、合作、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讨论、启发、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逻辑、辩证思考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急切的求知欲望,进而去研究、探讨。例如在学习等式基本性质时,学生经常会忽视“除数不能是0”这个条件而产生错误,这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加以引导、解决:设a=b?圯a2=ab?圯a2-b2?圯(a+b)(a-b)=b(a-b)?圯a+b=b?圯2b=b?圯2=1。这时,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教师再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探讨,发现其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过渡。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发了强烈的发现动机,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抓好学习数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专心、课后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等环节,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学习,将读、思、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富有个性发展的主体。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等,不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黎长安.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

2006(12).

新型玻璃教案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杨金枝(1980~),女,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