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优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生优育优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生优育优教范文1

“优生”一词由英国人类遗传学家高尔顿于1883年首次提出,其原意是“健康的遗传”。他主张通过选择性的婚配,来减少不良遗传素质的扩散和劣质个体的出生,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和提高人群遗传素质的目的。通俗地说,优生的“生”是指出生,“优”是优秀或优良,优生即是生优,就是运用遗传原理和一系列措施,使生育的后代既健康又聪明。

优生学是研究如何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一门科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如何使人类健康地遗传,减少以至消除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患儿出生,被称为消极优生学或预防性优生学;另一方面是研究怎样增加体力和智力上优秀个体的繁衍,叫做积极优生学。前者是劣质的消除,后者是优质的扩展。其目的都是为了扩展优秀的遗传因素,提高人类的遗传素质。

今天,我国的优生工作大都属于消极优生学的范围,而且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不尽量减少那些、畸形儿的出生,就谈不上人口质量的提高。当前面临的保证人口质量的问题,从优生角度来说,正是如何尽力降低以至消除严重缺陷儿的孕育和诞生。

通俗地说,优生就是生个聪明健康的孩子,防止先天性畸形和遗传性疾病的孩子出生。具体的措施要做到:禁止近亲结婚;有遗传性疾病者不宜结婚;有遗传家族史者应进行遗传咨询;进行婚前检查。一旦怀孕后,要避免接触影响胎儿的不利因素(如工业毒物、有害气体、放射线、乱服药物等);要加强围生期保健,孕妇要注意孕期卫生和孕妇营养;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坚持产前常规检查,必要时做一些特殊检查,进行胎儿监护,早期发现先天性畸形儿,以防止他们的出生。

优育

孩子出生后,为了使孩子体格发育正常,健康活泼,我们必须做到一系列优育措施:坚持母乳喂养;保证小儿营养摄入,注意辅食的添加,合理地喂养;定期对小儿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身长、体重等各项指标);进行计划免疫(包括结核、百日咳、破伤风、白喉、灰髓炎、麻疹等)以预防传染病;还要防止婴儿期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的发生。

优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保健和教育。前者以促进小儿体格生长发育为主,如提供充足的营养、进行体格锻炼、防治疾病等。后者主要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进行智力开发,培养良好品德等。总之,优育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优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儿童成长为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优良的新一代。

怎样才能做到优育呢?十月怀胎,胎儿在子宫和母体中受到特殊的保护;一朝分娩后,胎儿便离开母体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崭新环境。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儿的生长发育就是机体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在先天与后天因素、内部和外部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如营养、教养、疾病、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等。只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因人、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教相结合的措施,才能实现优育。对于家庭来说主要是要抓好营养、教养和防病3个环节。

合理的营养: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人类所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它能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能源”和“建筑材料”。我们知道,汽车发动需要汽油做燃料产生能量,人体好比一架不停运动的机器,它的能源来自营养素的氧化(燃烧);建高楼大厦需要砖瓦水泥,人体也可看做是一座由无数细胞组织构成的大厦,其建筑材料来自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含丰富营养、结构合理的平衡膳食,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反之,缺乏营养的膳食,不仅影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及各种营养缺乏病,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大脑和智力发育。如果胎儿或1周岁以内的婴儿长期患营养不良,其脑细胞数就会明显减少,可导致一生不可逆性的大脑发育不全和智力低下。

科学的教养:科学的教养是促进儿童心理、智力、道德、行为发育的重要途径。符合各年龄组生理特点的、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如足够的户外活动,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适当的学习、劳动和体格锻炼,都有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3岁前是小儿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接受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时期,重视并做好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使儿童潜在的智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孩子终生受益。

疾病的防治:任何急慢性疾病都会使机体某些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影响新陈代谢、营养的吸收,降低抵抗力,影响生长发育。如佝偻病患儿抵抗力低下,冬天易患呼吸道疾病,夏天易患腹泻。往往一年发病数次,反复发作,使小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患地甲病的儿童,身高、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智力也受到影响,严重者表现为侏儒症。

优教

当然,有了优生、优育等一系列措施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小儿的早期教育,不仅使小儿的体格健壮,而且还应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最早在胎儿期就应该进行教育,出生后要观察小儿的神经精神发育(包括大运动、精细运动、社会适应能力和语言等的发育)是否正常;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和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优生优育优教范文2

一、搭建心灵桥梁是德育教育的前提

【案例描述】我在学校教育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一位学生在课堂不注意听,讲话、做小动作,甚至扰乱课堂。老师A教育他,可是孩子就是要辩解,不服教师的提醒和帮助;教师觉得这个学生思想有问题,犯错还不知错,就狠狠批评这个学生,甚至动用“教育惩罚”,于是就更加激化了对立情绪,学生做出一些争辩、抗议、甚至投诉等举动;教师生气,学生不服气,良好的教育愿望最终落空。

同样是学生犯错误,也能看到同样的现象,教师B狠狠地批评他,但是学生却诚恳接受批评,从他表情举止中就可以看出,是发自内心的认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错误。

同样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C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眼神或一声轻轻的叫了一下这个学生,或是微笑地告诉他:“XXX要是你能坐好,认真听讲,好好思考,你一定会变得很厉害的……”,学生马上改正错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

同样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D用教师C的方法处理问题,但是却出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学生熟视无睹,根本不予理睬,更别说改正错误了。

【思考】上面描述的四种情况,在学校教育中是经常出现的,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育方法却出现不同的教育效果。有时候,教育方法相同,而效果却截然相反呢?在我看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教师教育艺术和能力的高低的体现,行为是思想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行为。同样的教育行为,教师C和教师D的教育效果却完全不一样,则应该是两位教师教育魅力不同的结果。教师B和教师C之所以能达到教育效果,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和学生之间已经搭建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心灵桥梁的搭建,让他们有了沟通的平台和基础。因此,教育时候有效果,在师生之间的心灵中搭建好这样心理沟通的桥梁非常重要。

搭建心灵桥梁的方法很多。但是,前提是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把学生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的爱,是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爱。有一些教师曾有这样的苦衷,他们认为自己也非常爱学生,也是处处为学生的“好”,可是学生却不领情,甚至对着干。这样的情况出现,其实应该是教师要反思自己,因为学生不能感受到你的“爱”,桥梁没有建立好,责任当然在建设者这一方的。

搭建心灵桥梁要注意换位思考。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同感共鸣,这需要教师设身处地感受学生,正确、公正地对待所遇到的事情,理解学生的行为。搭建桥梁的材料是“理解、尊重、信任”,搭建的方法是重“疏”轻“堵”、重“导”轻“罚”,搭建的成果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颗心灵都感受成功。良好的教育成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愿,因此,让我们俯下身来,听听孩子们想说些什么,仔细看看孩子们想做些什么,认真想想该为孩子们需要些什么,这样搭建好“心灵桥梁”,相信教育结果肯定能如您所愿。

二、无声的语言让教育更有实效

【案例描述】从多媒体教室上课后回来,同学们在教室里就说个不停,或许是刚才发生的事情让大家太兴奋了,连上课铃声响过之后,还在议论着,就连班主任老师走上讲台,下面依然似乎没有停止的迹象。班主任老师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并没有说话,只见他拿出一只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写了一行字:“表扬XXX”同学”。这时,原本还有很多吵闹声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思考】

优生优育优教范文3

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占有十分大的比重,一般情况下幼儿教育对于情境游戏设置都包含了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以下就幼儿教育游戏策略制定归结以下几个关键性的参照方向:

1.幼儿在游戏中的核心地位。幼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围绕幼儿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由儿童来进行主动的把握。老师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接触生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素养和人格方面的培养。

2.能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发展速度很快,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所以,情境游戏的设置应当注重对于知识的融入,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尽可能的获得提升。

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分析

研究发现,目前在幼儿园所进行的游戏方式一般有班级集体游戏、自由游戏和有一定目标的定向游戏三种。其中目标定向游戏是最容易实现情境游戏设置和兼顾游戏目标的一种游戏方式。以下对于情境游戏的设置归结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合理的游戏方式设计。进行游戏方式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游戏方式的改善,使得所有需要参与到游戏的幼儿都能够很好的提升兴趣。也就是说通过游戏方式的设置,能够促使幼儿更愿意主动进行活动的参与,不强制幼儿参与游戏,对不愿意参与游戏的幼儿通过合理游戏方式的设计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提升幼儿参与游戏的意愿。

2.对教学知识进行融合。通过游戏来进行教学知识的融合,首先是可以加深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巩固,其次还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知识进行很好的拓展。通过进行游戏来进行学习,幼儿会在一次次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成就感,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在进行游戏选择和设计的时候,最好是安排脑力和体力锻炼相互结合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室外实践和问题思考的方式来进行体力和脑力的训练。通过这些游戏的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可续的进行游戏情境的设置。在进行游戏情境的设计过程中,老师要合理的把握游戏的难易程度,确保幼儿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游戏,尽力避免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负担。同时还要淡化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评比,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塑造而不是一种相对狭隘的价值追求。从而使得幼儿可以从小就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

优生优育优教范文4

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悦纳自己并悦纳他人,要课堂交流中善于倾听,长于合作,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接受批评,正视错误,乐于竞争,喜欢接受挑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在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关爱、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都能够实现有效互动。这些做法有得于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激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来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时,深深体会到课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导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多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或物去经历、去体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生资源之间,实现有效互动。

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

“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会细细的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在这之前,我还曾担忧他们做得出来吗?看来,我确实低估了学生,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启迪。

课堂上充满生机,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贴在相应的位置。我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

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点燃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一个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

比如:在听中心小学黄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黄老师总是“OK”、“真棒!”或伸大姆指来响应,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黄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黄老师马上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孩子回答出来了,黄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回来后,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激励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诸如: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

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优生优育优教范文5

首先,信息技术教学能借助直观形象使课堂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多媒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使课堂生动有趣,一些优美的画面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开始上课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这种以形象导入课堂,以画面激情引趣的方法往往能够引起学生莫大的学习兴趣。上某些情感性足的课文时,我们还可以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使师生在互动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渴望,从而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而兴趣和积极性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能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

随着电视、计算机不断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日益整合,我们还可以适时利用计算机网络、电视媒体进行教学,把知识内容与图、声、动画有机融为一体,将要表现的信息直接、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构筑起清晰合理的认知结构。由于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或深邃、或枯燥,要准确理解十分困难。有时教师提问,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反复讲解,学生也很难彻底领悟。当教材中的重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掌握而又难以掌握时,利用电教多媒体手段,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教学天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散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就可以利用课件选择“难得一见的生命”、“老树残根”、“大面积死亡的胡杨林”、“余辉中干枯的河床”、“漫漫沙尘路”五幅风景图展现在学生眼前,配以适当的音乐,诉诸学生视听感官,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来描摹情境,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准确地表述出主要内容。在新课标理念教材中,关于口语表达训练专题的教学内容,是比较难把它讲生动清楚的。为了更通俗更准确地把握要点,我们可以先带领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先充分欣赏其结构。然后再回到教室,精心指导、组织,在班上开展小规模的语文活动,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中不自觉地掌握该知识要点。总之,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种语文小活动,让学生在简单的师生互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与学双边活动,轻松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满堂灌”“满堂问”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信息技术教学能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拓展阅读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

语文知识十分浩瀚,仅靠课本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引导学生自主获取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时,导入新课后,就开始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资料,使学生从活动的图像中获取活性的感性认识,从而对大自然的语言的了解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全面。历史场景、宇宙天体等,由于受到时空限制,显得比较抽象,我们不可能亲身去体会。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来增强直观感,提高效果。例如在进行综合实践课《探索月球的奥秘》(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时,月球离我们那么远,我们不可能到月球上去实地观察,亲身体验运用录像播放《月球的秘密》,不仅使学生看到月球的全貌,还使学生明确环形山,没有空气等特点,深化了对月球的认识。

第四,信息技术教学能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由于多媒体提供的情景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体验创新乐趣。这种师生互动,有利于创新欲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收集、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奠定创新基础。

第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调控。

优生优育优教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生活化;有效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而言,数学的生活化和游戏化应该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数学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数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以及数学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将教学情境、教学材料及课程作业等都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在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基木特征包括[1]:(1)教学情境生活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幼儿己有的心理结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一方面,模拟生活进行教学,把教学活动置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无形之中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卞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另一方面,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充分地感悟,可以调动幼儿己有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把形、声、色、情融为一体,拉近时空的距离,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体验[2]。比如,有一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是如此:幼儿入园后,教师说:“今天来了许多小朋友,让我看看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有椅子坐了?”然后指一位小朋友指一把椅子,不范用对应的力一法检查是否都有椅子坐;分发毛巾、杯子、新图书之前,先让小班儿童感知它们的数量是“许多”。再让幼儿在分发毛巾、分发杯子放杯子、分发新图书放回新图书活动中,感知“许多”可以分成一条一条(一只一只、一本一本),而一条一条合起来又成了许多,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2)教学材料生活化。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学材料是幼儿了解、认识、感悟数和数学知识的重要内容,生活化的教学材料无疑更有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是一门有趣而又富有探究性的学科,幼儿在数学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相应的“探究”能力,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无论是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探究”能力的增长,还是数学知识的获得,这些都需要幼儿借助一定的材料尤其是生活化的材料,这是幼儿建构初步数的概念的必要条件。

二、生活化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一)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中,提供材料开展数学活动。

新课程强调环境创设。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展开探索的操作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时,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材料,创设“娃娃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整理物品等活动,理解“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在分类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可以从给动物分食提供具有暗示性的分类活动开始,逐步增加分类维度,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3]。

(二)重视幼儿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在我们新的《纲要》里面,关于数学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这些目标也恰恰说明了数学教育更注重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情感,而情感作为幼儿认知发展的推动力反过来又将促进认知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将数学融入幼儿生活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第一,关注幼儿良好情感体验,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唤醒状态和认识倾向,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具有兴趣时,往往可以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常常会遇到自己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例如:吃饭时,分的肉是不是一样多?晨间锻炼谁的沙包投得远?大家鞋子谁大谁小?去超市怎样才能很快找到自己想买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关注的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孩子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启发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他们不仅感受数学的巨大作用,也能体会成功的喜悦[4]。

第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同伴关系,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探究环境。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只有在绝对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幼儿心理才会完全放松,思维才能开阔,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我们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让孩子在不断地与老师、同伴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真正喜欢“数学”。

(三)拓展学习整合生活――让幼儿“思”起来

《指南》的 “一日生活皆课程 ”理念引领着我们树立“整个世界就是孩子的课堂”。在一日活动过程中,主题背景下各领域的教学内容是相联系的,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实践中,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其他各领域中,进一步拓展了数学生活领域,目的不外乎是扩大幼儿视野、提升幼儿立足点,注重科学性、加强实践性,让幼儿在“感悟”“体验”中真正地思考起来。

例如,课外延伸。幼儿非常喜欢户外活动,兴趣远高于室内活动。可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直观的户外游戏进行优化整合,如: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球体”后,我们将它延伸到户外,投放了茶叶筒、塑料杯、拖拉玩具等的实物材料,组织游戏《滚滚看》,让幼儿尽兴地玩。教师则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看看什么会滚? 怎么滚?幼儿在进一步感知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时的不同感觉,进而积累数学经验。

三、结论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使幼儿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灿亚.基于“生活”的小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策略[J].浙江教育科学,2013,02:53-54.

[2]张毅.对幼儿教师开展幼儿数学区域活动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