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范文1
总体工作思路是:一条红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全镇上下爱国爱家的真情、服务群众的热情、创新创造的激情,助推文明村镇建设。弘扬两个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三大品牌:按照主题不变,寻求突破,以争先、领先、率先为目标,增强“留守儿童关爱”、“先进典型培育”、“星级文明户创评”等三大品牌创建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全年重点工作围绕“十大突破”展开:
一、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上取得新突破。
1、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计划”。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我参与”活动,以红色经典和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开展“家庭读书节”,吸引群众参与,形成读书热潮。
2、深入开展“践行文明礼仪我先行”活动。依托市民学校、社区活动中心等基层宣传教育阵地,通过新闻媒体,运用公益广告、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引导人们讲文明、懂礼仪、守秩序。在全镇开展文明用语普及活动,营造浓厚氛围。突出抓好行业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健全岗位文明行为规范,促进行风转变。
3、深入开展“勤俭节约、低碳生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倡导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粮、一张纸,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学校、环保型企业、环保型社区等活动,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培育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4、深入开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宣传教育活动。
围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主题,继续深入开展“四个六”行动,即: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摒弃“六大”交通陋习、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完善“六类”道路安全及管理设施,营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二、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宣传、学习活动,在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1、开展道德建设主题活动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坚持开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高良涧人”活动,继续开展“十大感动人物”、“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好人”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学好人见行动”活动。
2、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利用报纸、电视台、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省市县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事迹,形成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三、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1、继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在全镇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传唱优秀童谣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组织实施“心理咨询在线交流”,推动社区心理咨询站、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招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强力推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引导中小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经常组织专项检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为广大未成年人创建益德益智、愉悦身心的第二课堂。
四、认真组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拓宽志愿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1、加大志愿服务工作宣传力度。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方式,广泛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营造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组织志愿服务宣传月活动,集中宣传志愿服务工作,努力扩大志愿服务社会影响面,使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开辟媒体宣传专栏,广泛宣传志愿者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老年人、青年人等各方积极性,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2、建立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志愿组织的影响力,扩大社会参与面。
3、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认真做好志愿服务活动的规划、组织、实施,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和空间,重点组织好“文明交通行动”志愿服务和社区“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突出围绕大型活动、重大接待、扶危济困、应急救援、服务民生等,广泛开展“倡导文明新风、我参与我奉献”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志愿服务队伍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向经常性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
五、深入开展创建省文明村镇活动,在提升镇村文明程度上取得新突破。
1、全力以赴争创省文明村镇。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推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营造整洁优美的城镇环境。
2、做好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按照《文明社区创建与管理办法》,紧紧围绕居民的“安、居、乐、业”,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六个一”工程(一所文明市民学校、一个宣传橱窗、一个室内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一个警务室和一支治安巡逻队、一支志愿者队伍),不断增强社区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功能。开展文明单位帮扶社区建设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增强社区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3、做好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工作。开展“诚实守信、优质服务”活动,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突出师德医德和网络道德建设,逐步建立行业道德评价体系;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组织评选“最佳服务示范窗口”和“最差服务窗口”,提高行业窗口服务质量。
4、健全文明村镇创建与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老旧小区、建设工地、商贸市场、城镇广告、亮化等管理,制定出台《“六小”管理办法》(小餐馆、小修理场、小加工场、小洗车场、小旅馆、小娱乐场)、《文明工地创建与管理办法》、《老旧小区管理意见》和《文明市场创建与管理办法》等办法。
六、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全面提升文明单位创建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1、进一步加强文明单位管理。实行文明单位分级管理制度,借助网络强化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和档案管理,提高文明单位管理水平。实行文明单位预申报制度,加强创建工作指导,推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常态化,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引向深入。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镇市、县级文明单位中开展文明单位现场观摩会和经验交流活动、文明单位体育竞赛活动、文明单位文艺汇演活动,拓宽创建活动覆盖面,全面提升文明单位创建水平。
七、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上取得新突破。
1、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村庄整治促美好家园建设的意见》,重点抓好公路沿线、集镇所在地的创建工作,加快农村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硬化村内道路,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健全卫生保洁队伍,加强日常卫生管理,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强农村集市、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保持场所的整洁和舒适。
2、不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推进移风易俗活动,抓好“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创评活动,推动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的文明乡风。
3、深化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开展新一轮文明单位帮扶活动,帮助结对村(居)完善公共设施、改善文化条件、开展科技培训、治理村容村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将帮扶工作效果纳入对文明单位的考核工作,进一步深化各级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创建观摩活动和“文明乡风展”,充分展示我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果。
八、深入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取得新突破。
1、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充分挖掘我镇民俗文化,组织引导基层广泛开展节庆活动,让人们在欢度节日中增进民族感情,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突出“我们的节日”文化内涵,协调各类媒体宣传报道节日活动盛况,为“我们的节日”营造浓厚氛围。
2、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等场所,发挥专兼职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歌咏比赛、红歌赛会,推动“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在我镇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扎实抓好经典诵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发动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窗口行业参与到“经典诵读天天读”活动中来。
九、加大文明创建宣传工作力度,在提升城镇文明创建氛围和城镇形象上实现新突破。
1、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相结合,营造浓厚的文明创建氛围。充分利用政府网站、板报等阵地,常年开设文明创建类专栏、专题,宣传文明创建成果、特色和亮点;充分利用标语、桁架广告等各种方式,倡导文明行为,营造全镇上下共同创建文明村镇的浓厚氛围。
2、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我镇文明创建的对外影响。充分利用在我镇开展的各类大型活动和会议,广泛邀请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我镇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涌现的好的典型、做法、特色和成果等。
十、强化组织领导,在提高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合力。
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范文2
论文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公共服务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项目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的困境
20世纪的最后三十年里,非营利组织在席卷国际的行政改革运动中正式进入公共服务体制,成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之一;在20世纪末的“社团革命”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非营利组织以多种形式承担政府的部分职能,参与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当中。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事务主体,然而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复杂性,并不存在典型的西方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现有的非营利组织通常具有深厚的官方背景,这是因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成立及运作长期按照双重管理体制进行。根据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范围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同时又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
这种登记和业务的双重管理提高了非营利组织成立的门槛,限制了非营利组织数量的快速发展;同时使得非营利组织失去了社会地位上的独立性,将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范围和组织管理置于行政部门的控制之下。志愿者协会作为我国主要的非营利组织之一,发展较为成熟,在成立和登记方面不存在大的困难,然而在社会地位上也无法取得独立性。从杭州市志愿者协会的情况来看,杭州市志愿者协会是在杭州市团市委的领导下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协会由团市委主管,日常工作由团市委指导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所要遵守的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条例办法,如《团市委关于杭州市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由团市委负责制定。
与之相对应的,目前世界其他各国非营利组织的成立都采用登记备案制度和登报声明制度,非营利组织的成立简单,社会地位独立,保证了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性,这是对非营利组织的强大激励。2011年7月,中国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声称将在“十二五”期间完善公益慈善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政策措施,且不说这将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如果不能从观念上强调对成立非营利组织的鼓励,不能从制度上放松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非营利组织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有效改善。
过于浓重的官方背景给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非营利组织常常沦为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许多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层名单与其主管部门的人员名单大幅度重合。非营利组织的成员是分配到本单位的工作者而非对公益活动充满热情的志愿者,导致组织日常运营的形式化色彩加重;行政部门的工作风格渗透到非营利组织的日常工作中,导致组织的办事程序繁冗,工作拖沓;缺少具有专业素质的运营团队,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目标淡化。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这种在本国土壤中发展起来,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社会特色烙印的非营利组织,又必须学会利用这一背景获得自身发展的优势。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公益性及与政府部门的紧密联系,有利于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在活跃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中。这体现在非营利组织担当政府与民间力量的沟通桥梁,以及非营利组织在某些政府无法完全发挥作用的领域填补公共服务的空缺上。
(一)非营利组织的“沟通者”角色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公共服务的提供模式已由政府全包的“全能型”走向“主体多元化”趋势:非营利组织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10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数量由2005年底的31万个增加到44万个;非营利组织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大,涵盖了工商服务、科技研究、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覆盖了我国广大的城乡地区。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使得很多人得以参与其中。这一现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渗透面广,影响力大。此外,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又使得它们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博得广泛的好感和信任。
这些特点使得非营利组织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收集和传递来自各个群体的声音。非营利组织可以是各方表达利益诉求的对象,也可以是其成员群体利益的代表,而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关系,它又可以充当政府对于其所代表领域政策的传达者和执行者。非营利组织在官方和民众中间充当着沟通的桥梁,将民众的声音汇聚起来“上达天听”,促使政策充分代表民意;将政府的声音散播开来,促使民众充分了解政策。在志愿服务领域,政府部门通过志愿者组织指导志愿活动的方向,组织发挥志愿者建设社会的合力;志愿者通过志愿者组织凝聚力量,让有关部门重视志愿服务活动,了解在志愿者活动中需要政策支持的领域。
(二)非营利组织的“服务者”角色
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当今,社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政府提供的面向全员、具有“普遍性”的公共服务往往不能满足具体社会群体对公共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而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需求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产物,能够更好地满足那些数目巨大、种类繁多、彼此冲突的“局部性”公共需求,从而弥补政府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方面的不足,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实践已经证明,公共服务正走向主体多元化趋势,而非营利组织必然成为公共服务的主体之一。
杭州志愿者协会归杭州市团市委领导,现已发展了一支巨大的志愿者队伍,自成立以来,这支队伍就以服务为宗旨,开展了多项便民、利民活动,在帮助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9年5月,杭州市推出了公共自行车计划,这一计划由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运行,却是以公共服务为定位的,商业利益的色彩淡化,也就缺少驱动力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推广。而志愿者的加入,为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推广提供了免费而强大的力量,将近300名志愿者参加了启动仪式,并且集体骑着公共自行车上街宣传,吸引了市民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知道和了解了公共自行车项目,有力的推动了公共自行车计划的顺利开展。在公共自行车项目步入正轨后,志愿者们更深入地介入到了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日常运行服务当中。在杭州市政府牵头下,公共自行车项目与杭州市团委下设的志愿者协会合作,面向全市和在杭高校,招募了数百余人的志愿者,开展了“小红车小红帽”计划。400名志愿者们服务在200多个自行车服务点上,提供借还车咨询、检修、卫生以及宣传工作,如帮助行人停泊车辆,每人自己带一块抹布擦洗自行车等。他们为公共自行车计划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非营利组织的未来发展
(一)发动学生和退休人员的力量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志愿者”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词。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志愿者一般都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然而活跃在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中的一群退休老人却揭示了另一个发展志愿者的潜力群体。杭州市功勋志愿者王鲁民就是在退休以后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去的,8年间她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000小时,志愿服务活动让她老有所为,也让她的人生得到了升华。就非营利组织而言,退休老人可以成为其发展壮大的力量,一定量的公益性工作可以丰富退休老人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有利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对老年人群体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退休老人们们通常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着充足的空闲时间,可以在非营利组织中有所作为。发掘学生群体和老年人群体的力量,是未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专业性和非专业协调发展
未来非营利组织发展所要致力达到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专业性与非专业的协调发展。在杭州市公共自行车项目中,志愿者的服务内容以无需专业技术的咨询、维持秩序工作为主,而杭州志愿者协会正着力于成立一支具有专业修车技术的志愿服务队伍,以帮助缓解公共自行车项目的修车压力。他们的主要途径是招收具有学习能力并愿意学习修车技术的志愿者,由公共自行车公司配合提供修车师傅,免费教授修车技能。非营利组织往往由于资金的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报酬来吸引专业人员的加入,这些工作只好由有爱心的业余人员来做,从而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导致非营利组织的业余主义。未来非营利组织要想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职能,就必须加强对组织成员专业素养的培养,组建一支能力全面的人员队伍。
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范文3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大职院)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之一,2010年6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的项目建设验收评审。在示范高职的建设过程中将社会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极力打造社会服务平台,形成了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并具有学院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与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共享,并极力展现了高职教育发展与社会服务的特色。
一、倾力打造系统化社会服务平台 全面立体化开展服务
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依据这一要求,大职院从实际出发,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了全方位、系统化、开放性、多功能的社会服务平台体系,简称“444”社会服务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以四个基地为物质条件,以四个中心为服务窗口,以四个板块为服务内容,打造了富有学院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显示了学院的发展特色,发挥了学院的辐射作用。
1.以四个基地为依托的职业培训及认证模式,服务区域经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为出发点,同时也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落脚点,最终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应尽之责,也是高职院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大职院紧密结合大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赢支持、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凝特色的服务理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建立了四个培训基地:依托大连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集群的优势,建立“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培训基地”;依据大连电子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培训基地”;围绕大连地区汽车后市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现代汽车维修培训基地”,进行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建立“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并以四个培训基地为物质条件,面向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
四个基地的建设为大职院打造了融开放性与共享性为一体的社会服务的平台,为充分发挥四个培训基地和高级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大职院面向社会开展了28个行业的职业培训,最为典型的是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固特异培训中心,充分满足固特异员工教育回炉的需要。长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提供35个职业或工种的初中高级的技能鉴定和认证服务,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规模逐年增加。此外,通过不断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与企业互融的合作长效机制,与企业共同开发服务类、语言类技能鉴定项目,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形成了技能鉴定与培训合二为一的工作模式。
2.以点带面的职教引领模式,服务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不仅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还表现在对整个职教事业发展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方面。作为大连市唯一一所公办的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大连――辽宁省――西部高职――全国高职这样一个由近及远、以点带面的职教引领模式已渐成燎原之势,大大提高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1)整合大连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根据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牵头成立了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发挥地区职业教育“龙头”作用,引领整个大连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政府相关行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各类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培训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组建专门的职教培训队伍,通过职业教师培训引领省内高职教育发展。为辽宁省内职业教师从职教理念到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再到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培训,为推动省内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软硬兼施、合作育人的对口支援模式带动西部高职的发展。“软硬兼施”是以智力支持为主,物质支持为辅,引领西部高职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对口支援模式。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大职院给予支援学校更多的软件支持,在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对口帮扶和信息交流,并始终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契机,带动西部高职院校注重内涵式发展。“合作育人”指初步建立了2.5+0.5的合作办学模式,即两年半时间在本校学习,半年时间在大职院学习,实现与对口支援学校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势,接纳对口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研修与培训,进行合作办学。
(4)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以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高职课程改革促进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基于职业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4334”课程框架体系,是大职院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课程改革的特色,得到全国高职教育专家的高度肯定,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效发挥了国家示范高职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一点切入、全面辅助、力求双赢”的服务模式,服务企业。“一点切入”就是找准服务的切入点――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服务企业最大的区别是,本科院校注重研究、设计与实验,而高职院校注重技术应用与服务。据此,在实践中将技术服务作为切入点,为大连乃至辽宁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围绕示范校建设中重点建设的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和涉外旅游6个专业,面向全院征集技术研发项目,这些项目均是经过企业调研得来的,真正满足了企业的真实需求。本着为社会及服务对象负责的态度,大职院对所申报项目进行了高标准认证,严格遴选出精品项目作为社会服务平台立项项目,并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先期建设。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积极与中小企业协作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完成生产加工任务,实现技术服务创收。
“全面辅助”强调服务企业方式上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在“一点”基础上的“全面”。这是针对以往单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而言的,高职院校服务企业有多种模式,如技术技能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生产服务等。在具体的实践中,将技术服务作为服务重点,并通过企业人才培训、生产服务等方式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综合。
“力求双赢”是从服务目标角度来说的,主要指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不以赢利为目标,但也不以亏本为底线,力求实现技术服务创收。在具体的服务实践中,技术服务创收并不是我们服务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服务企业的实践中,教师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教师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尤其是教师通过完成技术服务项目,深入企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执教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真正实现了“以服促改”。
在这种模式引领下,大职院利用自身的技术开发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参与大连新能源应用中心等6个技术研发项目,数控技术专业团队培育了洗衣机脱水装置等专利等,真正急企业之所需,应企业之所用,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4.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服务并举、社区服务与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学生的社会服务模式,服务社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开展多项志愿服务类、专业技能服务类社区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回报社会的同时,推动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针对社会需要开展志愿服务,如创新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手拉小手、我们共成长”、“禁白行动袋袋传”、“青春暖夕阳”敬老爱老活动等。专业技能服务类项目众多,例如: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为社区失业人员进行制图培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到社区进行家电维修知识培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到社区讲解汽车保养与维修知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到敬老院提供护理和心理辅导;学前教育专业在社区幼儿园做助理教师。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提高了自身的职业修养。
二、特色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保驾护航
1.纵横交错、责任明确的层级管理结构。高职社会服务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涉及的部门较多,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大职院从实际出发,建立了社会服务层级管理结构。成立了院长直接领导下的社会服务工作小组从宏观上统筹规划社会服务工作,下设社会服务工作办公室,设专人分管社会服务的组织、落实和协调工作。根据大职院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和社会服务的内容分类,将社会服务板块进行条块分割,将工作中心下移到部和系,如团委统领全院学生社区服务项目工作、教务处统领全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等,形成了纵横交错、责任明确的层级管理结构体系。
2.项目化的运作与管理方式。对社会服务项目实行项目管理方式,形成包括申报、审批、立项、实施、成果验收等环节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项目的适用性、科学性和服务性。如学生社区服务项目、科技研发项目。组织各系申报,大职院社会服务小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经评审通过的项目方予以实施,并以配套的资金支持。
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范文4
【题目】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第一章】长沙地区旅游服务机制优化探究绪论
【第二章】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章】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结论/参考文献】湖南长沙旅游公共服务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完善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的途径
完善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的路径其实完全可以借鉴其它旅游名城的做法,待完善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考虑创新自己的旅游公共服务特色。当然,如果在规划初期就可以在创新上做布局,当然更为理想。下面,本课题研究者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供参考。
5.1 完善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的总体思路。
(1)总体目标的设定。
结合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现状,依据《旅游法》、《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沙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决定》的指引及具体要求,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到 2020 年,构筑较为完善的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立起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公共服务运行机制。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重点加强旅游交通、集散咨询、标识引导、便民惠民等内容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不断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和实施服务标准,为广大游客提供体系日趋完备、门类齐全、规范安全的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验。
(2)原则。
长沙市应当以新的发展理念来统筹、规划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以更好地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旅游业发展趋势,要从长沙市旅游业实际出发,重视和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是要坚持规划引领原则。
随着长沙全域旅游发展号角吹响,对长沙城市品质及旅游公共服务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规划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因而长沙要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结合城市形象定位,把全市当做一个大景区,统筹安排,将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与城市交通、环境保护、信息建设、土地利用等高度融合,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全市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总体规划。
第二是要突出公益共享原则。
公共产品中之种旅游公共服务,包括纯粹性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两类,其中以纯粹性公共服务为主。因此,在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的建设实施中,一定需要突出其公益与利益共享性的原则,主要出发点需要面对广大人民群,坚持公共特征优先、共享特点优先,重点要体现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种特征。一定要区分好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两者间的关系,也需要处理好旅游经济发展常规工作和旅游公共服务及管理建设工作的两者间关系,重点要体现出旅游公共服务性中的公益性特点。
第三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都是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在旅游公共服务与行政管理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全市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对于基本旅游公共服务要直接提供,以满足广大观光旅游者对于长沙市旅游目的地的消费需求。长沙旅游公共服务涉及到全市信息化、公安、交通、消防、医疗卫生、环保、市政,以及市场监管、电信与邮政等众多部门,必须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主体共同建设的原则,方能有力推动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同时,要摸索出一条建立政府和市场之间协调提供公共服务与管理的互补机制,加快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第四是要强化科技支撑原则。
被称为行业的智慧旅游是满足游客个性化选择的必然需求。一个城市发展智慧旅游,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利用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借助 PC 或者便携的移动终端类联网设备,通过有线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主动获悉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等各方面的必备信息,从而为实现游客体验互动、行业管理保障、产业发展动态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且长沙市 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打造智慧旅游城市的要求,基于长沙旅游业目前信息化水平较低,为顺应发展趋势,尽快补齐旅游公共服务中的短板,加强长沙旅游信息服务中的科技含量,积极探索智慧旅游建设对长沙而言尤为重要和迫切。
第五是要强调标准规范原则。
因旅游公共服务及管理建设体系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完善、规范的各类行业标准是推动和落实长沙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前提。同时,按照旅游市场环境和游客需求,制定出一套衡量我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及管理的评价标准,从而为政府有关部门的考量提供依据,不断优化、提升我市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要工作。
5.2 完善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所设定的为游客提供更为智慧便捷、安全而又周到的旅游公共服务目标,提出以下关于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具体措施。
5.2.1 健全长沙旅游公共服务接待设施。
完善自驾车、房车露营等新兴旅游方式的配套服务,这将是对旅游城市的未来服务要求。在自驾游人数快速增长的同时,高速公路排队的拥堵、景区爆满的停车场、相关设施服务的严重缺乏,将会成为每个节假日出游后饱受诟病的百姓话题。面对自驾车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交通指引信息、救援保障服务,加上需要针对自驾游创新的专业化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将一定会成为人们的热切期盼。这些现实的旅游者需求,不仅仅是景区可以完成的,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建设相关的配套服务,需要:在旅游咨询中心下设自驾游呼叫、救援服务部门,需要联动实现宾馆、导游、景区门票等旅游服务的预定,同时配套提供车辆租赁维修等功能。
加快旅游交通指引及景区旅游公共服务周边配套建设。在交通指引方面,对于长沙市内具备接待能力可是暂时级别比较低的旅游景点景区,规范机场、车站、高速公路等地旅游交通指引标识,加快更新旅游交通示意图,主要景区交通沿线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做到统一款式、统一颜色、统一信息、统一制作,在旅游交通通道建立便捷的指引标志。针对多国籍、各类型的游客为服务对象可建立起统一的公共标识系统。按照旅游图形符号国家甚至国际标准,在长沙主要干道及公路区域增设旅游公共标识系统,让不同的国籍的游客可以无障碍地进出景区。
在景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方面,政府可以引导各社会市场主体投资建设与开发,健全景区及周边配套服务,打造能展示长沙特色的用餐、住宿、购物等旅游接待设施;同时,要力争实现景区 wifi 全覆盖,重点打造景区停车场、厕所、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充分发挥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纽带作用。需要各级政府统一规划,在流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比如市民广场、机场、车站、重要公路服务区及游客集散地等,为游客提供各种便民服务。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布局应充分考虑城市文化内涵及旅游特色,在功能定位上应以实用性和便民性为准则,应包含交通服务、路线预订、信息服务、门票预订、住宿预订、商品销售等广大游客需求较大的服务。在管理模式上可以采取政府独立建设运营模式,亦可考虑采取政府建设、委托或者特许民间资本运营的模式,与旅游企业、旅游协会进行合作,同时要加强督管,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保证公益效益优先。在信息提供上应至少具备中、英两种语言,根据具体的客源文化结构可增加相应的小语种服务,如韩文、日文等。在人员使用上,可以考虑固定聘用人员、志愿者和实习生相结合之模式,从而在实现旅游咨询服务经营功能的同时,在一定程度缓解轻财政压力,同时需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保障服务质量。
5.2.2 建设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惠民便民旅游体系。
就目前来看,长沙市各级政府对旅游公共服务的认识不足,物力、人力、财力投入均显现不足,这是制约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长沙市各级政府需提高对旅游公共服务的认识,权衡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赶超目标和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纳入重要日程,使之真正惠民、便民。
一、高位规划,将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出台市级层面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鼓励开发建设各类免费休憩场所、活动中心、科普馆、博物馆等便民惠民设施,同时规范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的涉及的各类行业标准,做到统一引领,分类指导,避免出现重复、无序建设情况。
二、开通旅游通景交通服务。按照游客需求,在车站、机场、交通枢纽、广场、景区等游客集中地,开通旅游直通车,并设置合理的线路和时间、班次,为解决广大游客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现有旅游便民惠民设施及服务。通过资金补贴,政策引导等形式,鼓励各旅游经营场所完善各类便民惠民设施及服务,如:通信、金融、医疗、旅游厕所、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无障碍设施及志愿服务等。
四、积极引导和扶持旅游企业开展便民惠民活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各景区严格执行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旅游人群的门票减免制度。广泛动员各 A 级景区承诺门票在一定时期内不予上涨。倡导各旅游企业在中国旅游日、节假日等特殊时期推出形式多样的旅游便民惠民措施。
5.2.3 建设智慧旅游管理与服务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将肯定是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与行政管理(智慧旅游) 应用领域的重要推动要素,旅游信息共享,重点以游者需求为主要导向,推进线上结合线下服务之衔接,在创新旅游公共服务提供与公共管理及服务渠道上需要重点呈体系化状态,提供便捷舒适、智能化全新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特点;破除行业壁垒,推进旅游与公安、交通、市场监管、教育、医疗等跨部门,与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广义的电子政府;电子政务系统),以便实现旅游产业运行与管理可以实现有效联动,有效促进旅游服务大数据(电子政府;智慧城市信息)应用;重点引导各类营业性互联网平台,和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旅游服务大数据产品使用,以及相应增值服务开发,尤其要充分运用网站推介,和自媒体功能,这样可以为游客提供多渠道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景点即时客流量信息,指导服务公司调节及疏导客流,从而解决季节旅游欠均衡的问题[38]。
长沙在智慧旅游的管理与服务建设范围、方向及标准上应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根据目前旅游市场及游客体验需求,初步建设涵盖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服务等功能的智慧旅游一体化平台,为提升旅游行政管理与服务水平、优化旅游公共服务配置、促进旅游市场营销、改善旅游市场环境提供专业、全面的信息技术支撑。
第二,培育和引导各类旅游企业规范化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及管理,以正在运行的 4A 级以上智慧景区试点工作为基础,不断扩大智慧旅游涉企的范围及深度,形成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游、智慧旅游商品等门类齐全、服务完备的智慧旅游服务,同时借助各旅游企业采集的基础数据及信息,可对游客来源、停留时间、游览路径、旅游热门地、投诉建议等项目进行分析,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分析旅游市场情况、监管旅游市场秩序、开展城市旅游营销等方面提供一手、精准的大数据保障。
第三,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在各大旅游接待场所高密度安装智慧旅游设施,如安防监控、VR 导览、二维码标识、人脸自主识别、多功能触摸屏等可供实现服务自助,人机相结合的硬件设施,同时推进以等级景区为先的旅游接待场所逐步实现无线 wifi 全覆盖。
第四,重点开发移动客户端旅游信息服务。随着移动通讯工具使用频率增高以及用户群增大,开发出适用于长沙旅游市场的旅游手机 APP,通过客户端向旅游者提供行、吃、游、住、购、娱等信息,以及其它相关附加服务,帮助旅游者个性化定制旅游线路,顺利实施其旅游计划,实现长沙旅游智能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等功能全覆盖,以此提升旅游者体验质量,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在旅游手机 APP 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游客不同的需求,并将旅游前的旅游信息服务需求与后续两个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除有效满足外地游客赴长沙旅游的信息定制需求外,对于带动本地居民的旅游欲望也是可行之道。
5.2.4 建立吸引与留用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机制。
高顶尖人才的匮乏、专业人才的缺失、基层人员的频繁流动,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难以突破的困境。长沙打造群众满意的旅游公共服务,素质高、专业性强人员智库是不可或缺的基石。长沙可从以下几方面吸引高素质旅游人才:
一、充分召集社会各界力量,采取聘请与引进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建立起一支视野宽广、专业过硬、门类齐全、人员充足的旅游智库专家队伍,借助专家智慧,对长沙旅游发展及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予以突破。
二、重点抓好全市导游人员的管理。导游是一个城市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推广者和传播者,导游服务的品质也直接反应了该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长沙作为全国首批线上、线下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的城市之一,应不断完善导游管理制度,并加强对自由执业导游的全程监管,同时,借助本地导游协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监管、人力资源开发、导游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培养和壮大本地导游市场,从而引进更多优秀全面的人才为长沙旅游业提供专业、优质、贴心的向导服务。
三、大力推进全市旅游人才选拔培养工程,推选行业标杆。定期开展旅游行业技能比武大赛,在全系统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树立旅游职业的良好形象,增强基层技术型旅游人才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创新模式,打造多元化的培训平台。在全市旅游队伍常态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适应性强的培训活动,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吸引旅游公共管理、信息技术、志愿服务、安全应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以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语言水平等岗位培训为重点,覆盖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员工,提升全市旅游接待水平;针对旅游行政人员和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就旅游信息化管理、旅游产业转型、旅游产品创新等热点问题开展培训,提升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思维层次和执政能力,增强旅游经营者的规范意识,顺应旅游发展新趋势。
5.2.5 通过各项创新提升旅游管理效能。
针对旅游产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需要加强长沙市旅游及相关产业法规制度的建设。在推进长沙市旅游立法进度上,重点考虑制定相关旅游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制定并实施鼓励休闲、度假、水上旅游等新兴旅游形态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及地市的经验,优化健全长沙市的旅游管理与服务体系,进一步开放扩大长沙市旅游发展的政策。
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及多举措的部门联动尤为重要。就长沙目前旅游业行政管理的架构及职能来看,很有必要在长沙市政府的主导下成立综合性工作机构-长沙旅游公共服务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全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责任及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长沙市旅游局牵头,定期部署和商讨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的具体事务。
在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进程中,应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规划。同时,为夯实市级各职能部门、各区县(市)在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可考虑将此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定期跟踪、督促。
在资金投入上,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配套相应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专项资金给予基础保障。同时结合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内容,可引导、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采取不同的供给形式来解决政府作为单一提供者,在某些方面效能低下的问题。如鼓励民间资本通过 PPP 参与立体停车库的建设,从而改善中心城区旅游历史街巷停车困难,交通拥堵的状况。又如,通过资金补助的形式,鼓励景区、星级饭店、农庄等场所新建、改造旅游厕所,提升旅游接待设施品质。
除科学谋划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外,还要避免走入重建设、轻管理的误区。建立一套能科学考量我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绩效评估机制,有助于旅游管理部门不断调整、优化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方式,有助于提升旅游市场经营者的运营能力,同时也响应了广大游客的需求。
借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协会组织的力量来提升旅游市场主体依法、依归经营的意识,同时继续发挥旅游行业社会监督员在行业管理中的监督作用,逐步扩大规模,将监督范围扩充至旅游公共服务各方面,建立长期的检查暗访制度及常态化反馈机制,动用社会力量对全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工作予以及时反映和动态监督。
5.2.6 加强旅游安全保障。
国家本次行政机构变革,首次设立应急管理部门,在国家的行政思维上对人民公共安全权利保障的重视,旅游服务业中的公共安全保障是整个旅游公共管理之重心,一旦发生旅游公共安全事故,对于旅游城市的形象损害危机将会是致使性的,长沙市的旅游公共服务管理中必须对此引起充分的认识与重视。
第一,需要建立完善的长沙市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大众对旅游安全保障的认识,加强旅游安全的有效防范。从制度层面上,厘清旅游安全保障的各个责任主体,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旅游安全管理办法》、《湖南省实施<旅游法>的办法》等法律法规,坚决杜绝事故发生后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属地监管、一岗双责的原则,督促各旅游业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第二,需要建立科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各级旅游应急预案机制,防患于未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态度,切忌生搬硬套、东挪西凑。要以旅游地资源及各类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气候、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力,以人为本,制定因地制宜、门类清晰、可操作性强的紧急预案。同时,不定期的进行紧急预案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找出不足并修改,做到紧急预案常建常练,常练常新,以期提高专业性和实用性,进而增强旅游目的地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为旅游活动的展开创造安全稳定的大局[39]。
第三,需提高部门间协调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厘清消防、公安、交通、工商及其他配套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并要求各部门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一旦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必须追求有关部门的责任,决不姑息;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切实高效的统一联动旅游保障与救援机制,救援组织包括专业救援团队、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团队。
第四,充分发挥旅游保险的作用,尤其是商业保险在旅游紧急救援中的作用,鼓励引导保险公司不断开拓新的旅游险种,扩展投保的范围,在一定程度解除人们出游顾虑的同时保障了旅游企业的利益。因旅游活动链条长、环节多,国内外目的地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不断增加,因此要推动实施旅行社统保工作,力争全市旅行社责任险全覆盖,以促旅行社提升服务质量和抗风险能力,为旅游纠纷及事故处理和保险理赔工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应督促旅行社加强旅游安全的宣传,积极引导游客购买意外保险。
第五,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以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生命线为理念,把旅游安全的法律法规与日常管理、监督以及年度工作安排结合起来,开展旅游安全宣传。通过5.19 中国旅游日、安全生产月等咨询活动及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旅游安全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定期对旅游企业开展安全培训,推广行业安全规章制度和标准,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及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5.2.7 其他配套措施。
第一, 将长沙市重点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的典故翻译不同文字出版后免费发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表达情感与传递信息并作为进行思维的交际工具。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及语言文化环境,将长沙各景点的历史文化翻译成各国语言,可以让各国旅客更加充分地认识长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理解与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审美情趣[40]。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长沙岳麓书院距今已有千百年历史,历经宋、元、明、清战火硝烟后一次次辉煌崛起,成为闻名天下的书院,还有岳麓山的古麓山寺、长沙出土的古汉墓群等名胜古迹,这些古迹的历史通过各国语言的深度诠释,有助于海外旅游者认识长沙、理解长沙文化,进一步增强对长沙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对其价值的实现与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