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标准化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标准化管理办法范文1
根据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湘政办发〔2009〕71号) 的相关要求,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0年6月印发了《湖南省标准化战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2016年5月,起草制定了《湖南省标准化项目管理办法》(湘质监发〔2016〕26号)。几年来,我局根据《湖南省标准化战略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并结合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估等要求,不断改进、优化管理方法和流程,较好的规范了对标准化项目的管理。为进一步规范标准化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管理的公开、公正、科学,不断提高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我局拟对《湖南省标准化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修订,现将修订情况说明如下:
一、修订的必要性
《办法》实施近五年来,我局认真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提升湖南标准化建设水平的实施意见》,全省累计立项1976个标准化项目,其中对1063个安排了标准化专项经费补助,标准化项目成果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标准技术支撑。
为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近几年,国家对标准化工作依据的相关法律、规章进行了修订。2018年1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新法”)施行,新法将制定标准的范围扩展到了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强化了市场主体在标准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2020年3月,《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6号)施行,对地方标准制修订的管理和程序,根据新法的规定进行了规范。加强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也对科学编制标准化项目计划,合理用好标准化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标准化项目的引导作用,提升项目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修订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6号)
3、《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湘政办发〔2009〕71号)
4、《湖南省人民政府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提升湖南标准化建设水平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6〕6号
5、《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湘政发〔2012〕33号)
6、《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
三、主要修订内容
第一章 总则。将原《办法》第二条拆分为两条,项目类型中增加了“国际标准化”项目。删除了原《办法》第三条中对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解释;第二章组织与管理。在第七条规定的项目推荐单位中,增加了“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在湘的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强化了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我省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第八条中的第2条修改为“按规定管理和使用标准化项目经费,配合省市场监管局、省财政厅做好项目财政资金绩效自评和第三方评价工作”;第三章 立项。删除了原《办法》的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对原《办法》中标准化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中的第3条内容进行了修改,对项目负责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中第4条中“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在研标准化项目数量不超过1个”修改为“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在研标准化项目数量不超过2个”,主要是根据我省近年来实施标准化项目的实际,以及标准的关联性等情况进行了调整。对第十四条中“必要时可邀请社会公众代表参加评审会议”修改为“必要时可邀请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公众代表参加评审会议”;第五章验收。第二十二条中的接受委托组织验收的单位中,增加了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章 经费拨付与管理。第三十条修改为“省级标准化专项经费对标准化项目实行后补助制度。省市场监管局根据年度项目计划完成情况,提出经费补助分配方案,报省财政厅,由省财政厅审批并按规定拨付”。这条是本次修订中较为重大的改变,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标准化项目的质量,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避免过去因项目绩效不佳而影响下一年度标准化资金预算安排的问题;第八章 附则。增加了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分别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除应符合本办法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和 “国家级标准化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管理从其规定。配套支持经费的拨付与管理,应符合本办法的规定”提出了要求。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次《办法》修订较原《办法》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是拟将对标准化项目实行后补助制度。一般项目、重点项目的标准化补助经费为一次性拨付。重大专项、试点和示范等跨年度项目的标准化补助经费实行一次预算,根据项目年度考核情况分年度拨付的方式,其最后一个年度的标准化补助经费,在项目验收评估后拨付。因标准化项目的承担单位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对项目资金管理的财务制度及要求不尽相同,项目承担单位需按照后补助制度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标准化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新经济 标准 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56-02
一、新经济与标准化
新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简单地说,就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和传统经济相比,它的基本特征是高技术化和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经济主体交往趋向全球一体化;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以集约型生产方式为主;以高科技、信息技术为经济增长原动力;它的资源是共享的,对人类的供给是无限的。
我们所面临的新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有: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的长足进步;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趋势,这集中表现在市场全球化,资源配置全球化,竞争规则的国际化三个方面;资源更加匮乏,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广泛关注的焦点。
新经济时代的出现,既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经济欠发达国家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历次经济技术革命无一不在资源配置的手段、途径及效率上产生了重大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新经济下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更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投入,生产出更多符合顾客需求和期望的产品,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加以系统、科学的管理,降低成本消耗,提高质量和效率,以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标准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为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指定共同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它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标准化表面上看起来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规范,但实质上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再生,通过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使企业获得更大成功。从宏观发展的角度看,通过标准化以及相关技术政策的实施,还可以整合和引导社会资源,激活科技要素,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加速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创新扩散、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新经济下的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
我国现行的标准化工作是在实行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按国家、部门、地方和企业四级进行分工管理。按照国务院授权,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行业协会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地方各级政府主管标准化工作的职能部门主管地方标准化工作;企业标准化工作由企业自主管理,但要到相关行政部门备案。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标准化法律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其配套的《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和《企业标准管理办法》、《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能源标准化管理办法》、《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管理办法》等等。
我国标准化工作自“十五”以来取得了明显进展,全面加强了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在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资源利用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建立完善了标准化服务体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标准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级政府还加大了对标准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展了工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等各种标准化项目的推广。同时,在开展项目考评中,强调标准化工作领导的重视程度、项目有无当地政策的配套以及项目的实际应用推广效果等考核,提出了标准化对经济建设的引领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全社会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随着企业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视,很多标准化工作走在前列的企业都专门成立了企业标准化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专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的标准化活动,使近来年我国的标准化活动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
三、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类标准在结构比例上渐趋合理,并已形成了一支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的专家队伍。但比较国外标准化程度高的先进国家,我国的标准化总体水平还不高,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分别从国家、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
1.国家层面。我国的标准是由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由质量管理部门和企业来执行,在标准的制定上仍没有脱去计划经济的烙印,行政色彩浓厚,标准修订周期长,对市场反应不够及时。某些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滞后,标准水平偏低,标准制定没有很好地与技术水平结合,与世界贸易准则结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低。同时,由政府投资能够免费共享的标准信息平台有限,使企业获取标准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不能及时有效获取新标准、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而制定标准的经费,也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政府,企业由于缺乏经费,没有主动性,导致一些标准更新很慢,适应不了快速变化的形势。另外,国家尚未建立有效的标准执行监督制机,使很多标准规定执行不力,标准法规形同虚设,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
2.企业层面。受我国当前的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制约,企业在制定标准上不是主动参与,在标准的采用上是被动的执行。标准制定和使用的脱节,带来了标准执行难的问题,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例如生产型的标准体系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不协调,由于企业不是制定标准的主体,造成标准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使用要求,难以调动企业使用的主动性。造成的结果就是领先企业的标准往往代表所在行业的最高水平,没有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竞争环境,使得标准的水平不够高。
另外,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对标准化工作不够重视,他们无法理解标准的作用,把标准看作高不可攀的高深学科,在客观上造成无法重视和应对标准技术。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纯粹的经济效益,片面降低成本,不按标准组织生产,不按标准检验。还有些企业对标准化方面的法律政策不甚了解,加上缺乏标准化管理人才,难以胜任标准化工作,产品标准制定不够科学严谨、照搬照抄、不调查研究、不征求意见,造成很多产品标准存在较多的技术缺陷。
3.社会层面。新经济下的企业发展以及所需要的标准化管理都需要一个更为健康的发展环境,标准化管理环境是对标准化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可以对标准化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目前我国标准化管理的外在环境主要体现在社会因素。现阶段我国企业行业协会只是政府机关的附庸,而非民间企业自发组成,无法成为本行业企业利益的代言人,人才短缺,经费拮据,机制僵硬,不能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标准的制定以及标准化管理的推广过程中没有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其组织功能、研究功能、推广功能都被弱化。
同时,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我国各大专院校没有专门独立的标准化管理专业,企业标准化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完整的专业知识培养和训练,半路出家,不熟识标准的制定格式,标准制定只重技术参数而不重视标准格式和程序,标准的研究工作基础较薄弱。
四、新经济下完善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我国企业当前发展所处的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的经验,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标准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1.制订明确的标准化战略。标准的形成和制定的背后,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或领域的平均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在新经济下标准体系建设应该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要站在全球竞争战略的高度进行标准化管理。目前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正处于急剧上升的阶段,但在综合实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几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并具备一定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产业,制订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并与相应的标准化战略相结合。同时应充分利用我国不断提升的制造业能力和科研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修改工作,积极鼓励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国内具有实力的行业和企业提出的国际标准方案,尤其是在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广阔发展前景领域的产业和技术方面,最终实现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目标。
2.政府向民间机构适度授权。标准化体制建设应充分发挥专业团体的作用,应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其在制订和推广标准方面的积极性,促使其在相关标准的制订中能有效地反映本行业的呼声,维护本行业的利益。政府应向行业协会和民间机构适度授权,可以由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承办具体事务,官方机构集中管理,企业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标准化活动确保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反映企业的发展要求,使企业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基础。这种机制在确保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能遵循专家制定的原则,也可以确保的标准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
3.企业要全面建设标准化管理文化。企业标准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标准化运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企业普通职工,上至产品技术研发,下至职业健康、安全和卫生。最高管理者不但要重视标准化管理,还要做标准化管理的提倡者和实践者。要在企业中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机构,建设一支熟识标准化各方面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参与各项标准化活动,及时掌握新的标准化动态,把标准化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企业标准化管理需要企业全员参与,重点实出、平衡发展、整体推进。这就要依托企业对标准化管理的宣传,对全体员工能进行有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要让标准化观念深入人心,在企业中形成标准化管理文化。
4.开展信息化的标准服务。我国各级政府应建立现代化的标准服务体系,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传媒开设网站,使标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给用户。标准制定、修订应公开透明,标准文本及其电子版可在线销售,这不仅符合WTO的要求,也可以扩大我国标准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对标准的编制出版、发行培训、咨询和服务实行一体化、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
5.标准化经费来源多元化。标准化管理实质上应该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我国应效仿发达国家,由政府每年向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政府财政支持有两种模式:一是按每年通过的标准化活动经费拨款;二是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同时,可以在标准化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即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也是解决标准化经费来源的主要办法之一。
6.完善标准实施保障体系。标准化工作离不开必要的保障条件。要在标准化法律体系、信息体系建设和国家对标准的研究、制订和应用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积极探讨引导企业增加对标准投入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应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市场准入、合格评定三个环节相互衔接配套的标准实施保障体系,政府要加强监督与执法,企业生产产品应当符合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只有通过标准合格审定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准入条件并在市场上流通。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标准化管理在促进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更多地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在国际标准化中争取到应有的地位。另外,还应加强标准队伍建设,注重培养熟悉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改革标准人才培养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的标准合格、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林京.新经济下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浅析[J].经济与管理,2010(9)
2.邱湘煜.探讨新经济下企业标准化管理[J].科学之友,2011(3)
3.黄灿艺.日本标准化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纺织经济,2009(4)
4.杨辉.美国标准化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5)
标准化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 标准化管理;水利工程;探究;临安市
为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确保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并长久充分发挥效益,浙江省于2016年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通过明确管理内容、制定管理标准、落实管理主体、深化管理改革、强化监督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建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和监督服务平台等措施,实行全过程、各环节标准化控制和网络化管理,切实提升工程管理效能。
1.临安水利基本概况
1.1水利工程现状
临安市地处钱塘江支流分水江和太湖水系东苕溪上游,是杭嘉湖重要优质水源供给地和浙西北主要生态屏障。市境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约50km,总面积3 126.8km2,地势西高东低,从东部的海拔9米到西部的清凉峰海拔1 787m,落差1 778m。较大的地域面积和复杂的地形决定了水利工程在临安市防汛抗旱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全市己建成水库14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5座,库容100~1000万方的小(1)型水库15座,10~100万方的小(2)型水库123座,1~10万方山塘1 064座,0.05~l万方山塘2 657座;大小堰1 898座;灌溉渠道2 000余公里;泵站总装机3 260kW;日供水20~1000m3的农村供水工程442处,受益人口22.7万人;全市有河道3 730km,其中县级以下河道3 309km。星罗棋布的水利工程为临安市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基础保障。
1.2运行管理现状
临安市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实行分级负责,中型工程由市本级承担日常运行管理,小型水利工程一般由镇街、收益村或工程产权单位承担日常运行管理。为保障水利设施安全有效运行,临安市先后制定了《临安市河道管理暂行办法》《临安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养护办法》《临安市山塘水库巡查管理办法》和《山塘水库巡查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和考核办法,明确了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责任和职责。同时,全市小型水利工程在以村组集体管理为主导的模式下,还建立了农村用水者协会,按照受益承担运行管理义务。
1.3运行管理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临安市水利建设任务繁重,水利管理相对薄弱,重建轻管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管理事权划分不清晰,管理责任未有效落实;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清晰,流程不规范等,日常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受经费、人力等因素制约,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不及时,效率低下,存在工程配套设施不完善、更新改造不及时等问题。
2.目标任务及实施内容
2.1目标任务
按照《临安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20162020年)》要求,临安市5年内需完成标准化管理创建工程如下:1)水库140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1)型水库14座,小(2)型水库123座;2)5万方以上的屋顶山塘或饮用水山塘79座;3)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及以上的1~4级的堤防工程,总长42.32km;4)单站装机流量大于等于10m3/s的泵站1座;5)国家基本水文测站2l座,其中水文站2座,雨量站19座;6)日供水规模200吨以上的农村供水工程71处;7)总装机容量在1 000kW(含)~5万kw(含)之间的农村水电站29座。经测算,5年标准化管理总费用约8 455万余元。
2.2买施内容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涵盖管理责任、安全评估、运行管理、维修养护、监督检查、隐患治理、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制度建设、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具体包括:工程管理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岗位责任)具体化;工程防汛和安全运行管理目标化;工程管理单位(岗位)人员定岗(编)化;工程运行管理经费预算化;工程管理设施设备完整化;工程日常监测检查规范化;工程维修养护常态化;运行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化;工程管理范围界定化;工程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工程管理信息化。
3.具体工作措施
在临安市水利水电局的统筹协调下,临安市群策群力,多措并举,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得到稳定、有力推进。具体工作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强化组织保障,落实工作责任。临安市成立了水利局层面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标准办牵头抓总,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协助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保证标准化创建工作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2)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推进氛围。联系新闻媒体,拍摄标准化管理工作新闻专题片;结合“千人万项”驻村蹲点活动,组织水利专家到工程所在镇街召开座谈会;召开镇街分管领导、水利员层面的标准化工作推进会,布置落实年度工作任务。多方面、多层次地宣传省、市对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要求。
3)逐一调查摸底,制定任务清单。对临安市创标的小型水库、山塘、农饮水等工程的现状逐一进行调查摸底,根据调查情况,结合浙江省水利厅对工程标准化管理考核细则要求,查漏补缺,对需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制定每个工程的创标内容清单,并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做到任务具体化、责任个人化。
4)实行“三统三分”,推进划界工作。工程划界是标准化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为了及时完成该项工作,临安市实行“三统三分”方式,即统一招标、统一标准、统一报批、分片测量、分类审查、分块宣传。将所有小型工程的划界任务打包,由水利局统一组织招标;细化水利工程划界范围具体要求、镇村两级公示程序要求、划界成果技术标准和报批程序规范等,形成统一标准;划界成果由水利局统一报市政府批复。同时,根据工程分布情况,组成3支外业测量单位,分片开展测量工作;划界成果由各责任单位分头审查;组织镇街分块做好划界宣传工作。
5)推进政企合作,培育养护市场。目前,临安市水利工程养护市场还不是很成熟,临安市积极谋划,确定由临安市水利水电投资开发公司统一组建水利工程养护管理公司,将其承揽的养护工程范围,在《临安市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中予以明确。
6)召开每周例会,推进工作进度。实行“一周一议”制度,由分管领导牵头,每周召集相关单位、镇街负责人,召开标准化工作推进例会。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梳理交办下一周的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4.取得的成绩
目前,临安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年度任务已完成。完成了五年实施方案编制并经政府批复,梳理明确了350余个水利工程管理名录并按要求均落实了管理责任主体,完成年度任务内的工程划界并经政府批复,搭建了临安市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平台,出台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资金保障政策等。年度任务内的各项工作均通过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验收。
通过上述措施,临安市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理顺了镇、村两级事权,落实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和管理人员,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得到有力保障,水利工程管理范围进一步清晰,工程维修养护按照集约化、专业化、物业化的思路逐步开展,工程面貌提升明显。随着临安市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平台的上线运行,临安市小型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向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在临安已初见成效。
5.存在的问题
标准化管理作为一项全省水利创新工作,临安市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边摸索边总结,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
1)镇街及部分水管单位对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主体意识不强。部分镇街对工程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还是停留在“要我做”的层面,主观能动性不强。
2)资金保障问题。鉴于临安市财政实际状况,市级财政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支持力度有限。同时,由于临安市小型水利工程众多,随着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全面铺开,今后对创建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的保障还存在一定压力。
3)部分基层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内容多、要求细,但目前临安很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员都是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的附近村民,这直接导致一些工作要求落实困难。
6.建议及对策
1)努力筹措保障经费。要加强与市财政沟通,做精做细2017年的水利O钭式鹪に悖建立维修养护资金保障机制,通过完善《临安市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办法》,利用资金、考核等杠杆,促进镇街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主体意识,从“要我做”转换成“我要做”的状态。
2)制定完善相关指导性意见。通过今年的创标摸索,结合临安实际,下一步要着重做好相关标准、规范、办法的制定与完善工作。要完善《临安市小型水利工程划界工作技术导则(初稿)》《临安市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办法》,制定《临安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市场准入制度》。同时,为了便于今后镇街自主创建,根据省厅的考核细则,结合今年形成的各类工程任务清单,制定《临安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现场达标创建规范》,使标准化创建更细化、更具体、更贴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需求,最终形成制度引导、镇街参与的局面。
标准化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 配合施工; 标准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048-01
引言
配合施工是勘察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服务的关键环节,能够让设计人员及时了解现场情况,适时弥补设计缺陷,优化施工图设计,对提高勘察设计及服务质量,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有重大意义。配合施工管理不到位,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将会延误施工进度甚至带来严重的施工事故,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品牌声誉,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由于配合施工涉及相关方多、工作内容复杂等特点,如何探索运用标准化管理来切实提升配合施工管理水平,提高配合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安全,成为摆在勘察设计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配合施工概念与内容
配合施工是指勘察设计单位在施工图交付后至竣工验收合格期间,通过现场工作配合施工单位及时研究解决勘察设计问题等。
配合施工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日常工作和设计变更。其中,日常工作主要为督促施工方贯彻落实业主对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规范等的鉴定或审查意见等;开展施工现场的日常巡查,根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完成配合施工日志填写工作,详细记录当日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巡检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以及问题解决情况等;定期向建设指挥部和上一级单位汇报配合施工工作情况等。设计变更工作主要为根据项目实施需要,以会审纪要为依据,按照变更设计类型和规定流程及时完成变更设计并交付施工方。
2 标准化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2.1标准化管理的内涵。标准化,即为企业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以规章制度、规范、规则等方式加以固化,并依标准付诸实际。标准化管理是以标准为基础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以预防为主线,注重全过程控制,强调持续改进,其核心是建立系统的标准,并确保各项标准得到贯彻执行。
2.2标准化管理的意义。有效的标准化管理,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配合施工的效率与质量。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不仅是贯彻落实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要求,是建设项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勘察设计企业把项目建设成安全工程、精品工程的客观需要。
3 配合施工常见问题
由于配合施工工作内容较为复杂,现实管理中常常暴露出一些问题,一般表现为:
3.1规章制度不健全。未建立完善的与配合施工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明确规定勘察设计企业内部各专业以及企业与施工方、监理方、业主等有关方在配合施工中的工作关系、职责范围、工作界面、工作流程、工作程序与沟通机制等,不利于明确管理职责、规范工作,难以高效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各项配合施工工作,及时了解现场施工进展情况,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问题。
3.2人员配备不到位。由于勘察设计企业生产任务繁重、人力资源较为紧张以及对配合施工重视不够等原因,使得企业往往难以保证配合施工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存在派出人员不齐全,专业配备不够,派出人员经验有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现场人员不稳定,经常更换或无法常驻现场等各类问题。人员配备不到位,影响了配合施工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现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3监督管理不完善。配合施工属现场作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现场人员的监管较难。勘察设计企业如果未加强对配合施工人员的监督管理,并强化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配合施工人员有可能发生违纪违规问题,不但影响正常的工程建设,而且严重损坏企业声誉,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4 基于标准化管理的配合施工管理
经过多年的实践,中铁二院在近年的配合施工项目中,通过大力推广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现场管理、过程控制的全方位标准化管理工作,有效解决了配合施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基于标准化管理的配合施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4.1管理制度标准化。根据相关标准化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通过制定设计交底、配合施工管理实施办法、变更设计实施细则、配合人员责任和工作守则等系列规章制度,重点针对施工图设计、现场配合施工及变更设计的实际情况,完善配合施工管理制度和勘察设计工作流程及责任制。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责权分明、程序具体、考核明确的配合施工相关管理体系,从制度上确保配合施工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4.2人员配备标准化。成立标准化管理领导小组,项目部经理任组长,副经理、总工任副组长,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副总工、专业设计负责人为组员,积极推动标准化管理。配合施工主要管理及技术人员尽可能为具有配合施工工作经验、熟悉项目情况或参加过项目勘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项目推进全过程的人员配备尽可能执行“谁勘察、谁设计、谁配合施工”原则。
4.3现场管理标准化。配合施工技术人员在进驻现场前由项目部组织学习标准化管理相关文件,促使其按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采取了系列具体措施:将配合施工管理办法下发至全体职工;配合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按专业分别成册,人手一册;各种标准化管理图表、岗位职责等管理办法则制作成标牌挂放于办公室显著位置;通过各种方式方便职工随时随地学习、温故知新。
在强化学习的基础上,加强配合施工的现场标准化管理。按规定,配合施工人员均要求随身携带一帽(安全帽)、一牌(胸牌)、一本(配合施工日志本)、一手册(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等四要件。对现场发现的问题,一般事项予以现场快速准确处理,复杂事项要求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予以尽快处理,并建立健全各项配合施工台帐。如需变更设计,本着“先批准、后变更,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快出图、出高质量图。同时,对建设单位审核下发的本专业施工图进行及时梳理及核查,对图纸内的差错漏洞第一时间予以更正通知。
4.4过程控制标准化。标准化管理领导小组采取定期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内业检查与外业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抓好检查标准化管理的落实情况,实行责任到人。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未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化管理要求的员工,立即停止其工作,要求其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在充分理解文件精神和要求后再开展工作;对于标准化管理贯彻较差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责令退出配合施工工作;对于执行情况好的予以表彰、奖励;同时,将标准化管理的执行情况纳入员工年度业绩考核。
5 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设计配合施工工作在工程项目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勘察设计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配合施工的重要性,在实际生产中以标准化管理实现配合施工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才能提高配合施工管理水平,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勘察设计任务,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打造企业良好品牌,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刘亚非.浅析铁路建设项目设计配合施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3):222-224.
[2] 温江.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问题探讨[J].商业文化,2011(7):362-363.
[3] 戈守云,李尚斌.浅谈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标准化管理[J].交通 科技,2011(7):46-48.
标准化管理办法范文5
1.1设备运行工作
为了科学高效的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合理分配劳动力,避免线路“过”巡和“欠”巡,班组需大力推行输电线路状态巡视,认真开展设备状态监测、危险源分析和状态评估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输电线路状态巡视方案,并根据方案设定的巡视周期,按照标准化巡视要求开展状态巡视工作。
1.2设备维护工作
班组需对状态巡视中发现的设备缺陷及隐患进行认真的统计和梳理,分析线路在防雷、防风、防污、防冰、防山火、防地质灾害、防外力破坏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状态检修方案,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消除设备缺陷及隐患,同时做好设备评级及预防性检修工作,保持设备健康水平。
1.3大修技改工作
大修技改是提高线路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班组需根据设备运行状况,针对严重及以上缺陷、家族性缺陷及时提报大修技改项目,并在大修技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安全监督、质量把控和竣工验收工作。
1.4基建管控工作
十二五期间电网建设规模庞大,做好改、扩、新建工程的基建管控工作是班组的一项重要生产任务。班组需对勘查设计、基建施工、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拓展勘查设计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基建施工质量,严格竣工验收标准,避免设备带缺陷投运。
1.5生产准备工作
班组在生产准备阶段不仅要安装各类标识牌和警示牌,还要组建群众护线队伍,推进平安乡镇创建活动,布局各类在线监测装置,规划巡视便道及巡检站的修筑位置,做好防雷、防山火、防地质灾害等一系列隐患排查及现场运行规程的编制工作。
1.6工器具及备品备件管理工作
工器具和材料是班组运维检修工作的重要保障,班组的工器具和材料应指定专人管理,定置摆放,定期试验,统一保管,统筹调配。工器具及材料的采购、领用、归还、保养、维修、报废都应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做到规范有序。
1.7应急抢险工作
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极端恶劣天气以及突发性的不安全事件严重威胁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信息流转速度,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制定事故抢险方案,加强应急演练和反事故演习是班组应急抢险工作的重要举措。
1.8教育培训工作
教育培训是提升员工技能、技术、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班组作为员工培训的基层组织,要充分掌握员工技能水平,弥补员工存在的短板,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有效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通过集中培训、专项培训、个别辅导、师带徒等方式不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使员工成为会说、会写、会干的复合型人才。
2班组生产管理工作重点
2.1夯实基础管理
面对日趋复杂的运维地理、人文和自然环境,组织对洪涝、地质灾害、雷击、山火、冰冻雨雪、通道树竹、外力破坏等隐患进行全面梳理,加强安全性评价和设备状态管理工作,做好缺陷闭环管理和大修技改项目实施,做好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推广新设备、新装置的应用,全面确保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2.2注重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
规章制度是刚性的约束和规范。细致梳理在线路专业、物资管理、电力设施保护中的薄弱环节,查找疏漏,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完善工作流程,以规章制度约束人、管理人。组织编写《输电线路工程管理办法》、《库房管理办法》、《在线监测装置维护办法》,对《群众护线员管理办法》和《外来施工管理制度》进行修订,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使班组管理逐渐深化,使管理工作逐渐精细。
2.3抓工作流程管理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得以充分落实,班组需坚持组织召开线路、电力保护、应急、物资专业研讨会,做到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并结合执行力建设活动,将重点落在各项工作的贯彻执行上,务求取得实效。
2.4抓监督检查,抓过程控制
切实做到预控在前期,重点在过程,落实在现场。充分掌握员工工作落实情况,确保作业现场安全可控。加强对运行维护、大修技改、大型作业等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把控重要节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
2.5抓核心工作,把握各项工作重点
线路工作点多面广,事务繁杂,需要清晰的工作思路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以缺陷和隐患管理为核心,以设备评价、状态监测为手段,以强化应急保障、深化现场处置为重点,确保了全年生产目标的顺利完成。
2.6综合性、全面性开展工作
在计划、安排、布置、检查、考核的全过程从思想上、行动上、制度上、执行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一贯到底的开展落实好工作。
3班组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
3.1班组生产技术标准的主要架构
3.1.1推行线路状态巡视
在标准化巡视的基础上推行线路状态巡视,以设备状态评估为基础,以状态检测为依据,着重分析线路存在的地质灾害、外力破坏、山火易发区、地闪密度高、防洪防汛、鸟害等隐患点位并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统一制定《危险源辨识标准》、《状态巡视周期设置标准》、《设备评价标准》、《设备隐患关注标准》,稳步开展线路状态巡视工作。
3.1.2开展线路状态检测
开展线路状态检测,为设备评价提供依据。对风口、垭口、重要跨越、大档距、微气象区、微风振动区进行导地线振动测量;对连续上下山段、冰区交界段、微气象区段进行覆冰、应力测量;对地闪密度高的地区进行绝缘子零值测量与接地电阻摇测;对通道内树竹隐患与重要交叉跨越段进行净空距离测量;对污秽严重的区段进行盐密取样,安装污秽在线监测装置;对线路电晕异响点位进行红外线测温等。与此建立相应的《导地线振动测量》、《导地线应力测量》、《绝缘子零值测量》、《接地电阻摇测》、《净空距离测量》、《盐密取样》、《红外线测温》等标准,统一方法、统一流程、统一记录,促使班组员工技能水平提升,推进班组状态检测标准化。
3.1.3开展线路标准化状态检修
加强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现场质量与安全的管控。①依据设备状态评价与现场查勘报告,编制内容详实、标准统一的《查勘记录》、《危险源辨识库》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②加强对外来施工作业的管控,在施工前对外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抽问,对外来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进行摸底,检查安全工器具的准备、使用情况;③加强与厂家协作,对新设备的安装制定《标准化安装工艺工序卡》和《标准化竣工验收卡》;④认真执行两票管理,编制《现场标准化监督卡》,做好施工过程安全与质量监督工作;⑤履行《标准化竣工验收卡》,对隐蔽工程、关键受力部位、导地线弧垂、压接尺寸及工艺、新设备安装等统一标准。
3.1.4强化大修、技改标准化管理
①认真履行现场勘查制度,做好危险点辨识与控制措施;②实行分部、班组、工作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四级安全技术交底,强调安全质量、工艺标准与注意事项;③做好检修日志,并在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信息汇报与流转工作;④认真执行作业现场反违章奖惩制度,及时发现、解决、通报问题,确保施工安全;⑤严格执行《标准化现场监督卡》与《标准化竣工验收卡》,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
3.1.5规范标准,加强线路基建管控
加强线路基建管控,是把好设备入口关的重要手段,也是杜绝设备带“病”运行的关键。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与前期设计、过程管控、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密不可分。①结合现场运行经验、技术标准对设计单位提出运维意见,加强对微地形区、微气象区、地质灾害区、恶劣环境等特殊区段的线路设计针对性;②加强与设计、建管、监理、质检等单位的协调和配合,多角度、多层次开展过程管控;③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对基础浇筑、铁塔组立、导地线展放、附件安装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④进行逐线、逐基、逐档的全过程标准化验收,对铁塔进行登塔、走线、弧垂测量、角度测量等检查并填写检测记录表。
3.1.6班组技术台账标准化管理
①以班组管理人员为主导,班组员工通力配合的方式,按照班组建设标准,规范班组技术台账,以准确、有序为基础,共同做好班组基础资料建设工作;②借鉴其他优秀班组技术管理模式,提升班组技术资料管理水平;③以星级班组为目标,以标准来约束,用规范去执行。
3.2加强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
加强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打造多维一体的线路信息标准化平台。①充分利用状态巡视、状态评估、群众护线员、信息员、地方政府等日常信息渠道,建立基础信息平台;②加强与政府、气象、交通、国土、规划、林业等部门的联系,构筑多方位的信息对接平台;③利用图像、盐密、覆冰、山火、气象环境、风偏振动等在线监测装置构筑全时段、全天候的在线监测信息平台;④整合生产管理、雷电定位、安全监督、协同办公等系统,打造信息管理平台。
3.3班组技术标准化管理的执行与监督
标准化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现场管理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建筑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建筑企业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将精力放在进度管理、节约成本等方面,忽视了安全管理,导致建筑安全事故频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巨大,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因此,必须采取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进行施工。
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1.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安全标准化管理是指企业在管理中认真负责、严格贯彻相关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照安全规程、安全标准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安全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HSE管理体系,同时融入了国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相关理念,形成共同参与、权责分明的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实现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目标。安全管理是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员、场地、材料、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各个方面,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安全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建立科学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适应项目安全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1.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复杂性。建筑施工过程复杂,环节众多,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建筑项目。例如,安装脚手架、起重、运输、混凝土浇筑等,都需要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认真分析,全面检查,确保施工各个环节安全进行。第二,变化性。建筑施工环境和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施工条件的变化,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及管理问题,同时,由于建筑项目周期较长,部分项目劳动条件较差,季节变化、恶劣天气等无法避免,必须采取恰当的安全保护措施。第三,全面性。安全管理包括人的管理、物的管理以及管理行为本身,人的管理包括施工作业是否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流程、工艺进行;物的管理包括材料、设备、办公设施以及防护网的管理等,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管理行为主要是指各级项目管理人员、负责人,应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标准化管理工作。第四,长期性。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是长期的,应确保在整个项目过程正常运行,加强安全标准化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以预防为主,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尤其是在人员变动频繁时,一定要加强警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包括企业建筑项目标准化管理文件的制定,构建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确定实施细则,并监督落实情况;随着新问题的出现,不断完善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总结经验和不足,及时修正和调整;定期检查工作,确定新的管理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和执行;发生安全事故应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对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标准化管理应分为安全职责划分标准化、安全风险控制标准化、施工安全标准化、安全评价标准化、安全检查标准化、应急管理标准化等几个方面,全面提升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虽然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标准等》等,但无法满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企业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制定安全技术标准,不利于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顺利开展。其次,部分企业还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问责机制等问题。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为支撑,权责分明,发挥对各项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对故意减少安全生产投入、违规作业等问题,应加大惩处力度,纠正其侥幸心理,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施工人员重视安全标准化工作,落实问责及奖惩制度。此外,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是影响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将安全放在首位。
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3.1组织机构标准化
完善管理组织,将项目经理作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安全标准化工作,设立安全监察部门,直接由项目经理负责,成员由企业指派或项目部自行任命;所有安全标准化管理负责人均应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并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部门设置及人力资源调配。落实安全责任制,项目经理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组织落实工作,将标准化目标分解,落实到个人,明确安全职责,消除事故隐患;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抓好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认真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主持安全防护、检查、验收等工作;设置专职安全员,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3.2现场管理标准化
制定现场标准化管理制度,参考《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制定现场管理的具体细则。做好现场标识,包括安全知识、文明施工制度等宣传板,划分不同功能区域,设立安全警示标牌,尤其是具有触电危险场所,标志牌应使用绝缘材料。临时设施管理应符合环保和消防等相关要求,例如临时宿舍,应确保生活设施完善,安静整洁;配备急救药品及急救器材,对于大型建筑项目,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医疗站。物料管理应根据不同材料的存放特点,分区域堆放;做好安全保护措施,例如易燃易爆物品等,应妥善保管。
3.3安全信息标准化
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中,安全信息管理是基础,通过收集、整理最近安全信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施工技术和管理办法,提高项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实现安全信息管理的标准化,首先应制定原始记录标准,包括项目计划、设计、设备、隐患整改、工艺、作业控制、操作、监督、事故处理、安全教育等;此外,还应该采取科学的信息分析方法等。建立安全资料岗位责任制,确保现场各项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以及有效性,直至竣工验收后转交给专人负责。
3.4安全防护标准化
加强安全防护标准化建设,按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的要求,制定安全防护方案。例如,所有现场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经过项目部组织的安全标准化培训;制定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对事故高风险区域加强防护;竖井、防护网布局应符合相关规定;建筑物外侧按要去封闭;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电梯井口、通道口应设置防护栏、防护门;临时拆除或更改安全防护设施,应提前准备替代措施,并警示所有作业人员,注意作业安全;施工班组应按照标准流程做好检查、验收、移交等工作,明确责任。
3.5评价机制标准化
评价机制标准化管理是对建筑项目安全生产成果的检验和评价,包括安全管理考核、安全组织机构考核、安全检查和监督等,由建筑企业单位负责组织考核工作,针对项目上报的安全管理方案进行审核及检查,同时,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现场检查,了解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并要去项目部及时整改。综合评价各个项目事故发生率、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情况、重大安全事故情况等,了解安全标准化管理成果。
4结束语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项目人员和财产的安全保障,同时也是项目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关键。目前,我国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还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问责机制,安全意识薄弱等,安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应从组织机构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安全信息标准化、安全防护标准化、评价机制标准化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鑫柳.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新模式分析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0):49.
[2]方璐.论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化建设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建材与装饰,2017(40):136-137.
[3]任文良.我国现阶段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15,41(01):250-251.
[4]张桂平.探析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新思路[J].建筑安全,2016,31(0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