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1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2
关键词:谚语;云层;云移向;识天气
中图分类号:P412.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205
提到云,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一些白色的、蓬松的云团。不过,相似的云千差万别,有着不同的种类。气象观测规定 :按照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3族,10属,29类。那么,什么是云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底部不接触地面。通俗的说,就是地球上的水,通过太阳照射,水汽挥发到空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云层。不同的云层,对未来的天气有不同的预兆功能。本文主要通过一些闽南民间气象谚语、云层移动方向的规律变化性解析观测到的云层,让更多的非专业人群认识和了解云层,及各种云层对未来天气的预兆功能,并初步判断未来天气的趋势。
1 解读谚语,看云状识天气
云有着神奇的天气预兆功能,民间的不少谚语都是从云的色彩与形状来预兆天气的。
“馒头云,天气晴。”形容就是淡积云,这种云状似馒头,垂直发展不盛,水平宽带大于垂直厚度,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白色,晴天最常见到这种云。
“天上豆荚云,地上晒煞人。”、“梭子云,有久晴。”指的是荚状层积云或荚状高积云,这类云中间厚,边缘薄,形似豆荚、梭子状的云条。个体分明,分离散处,云块变化大,在晴天出现。
“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指的是雨层云,这种云通俗的说就是乌云,是厚而均匀的云层,完全遮蔽日月,呈灰暗色,布满全天。有时降水不及地,在云底形成雨跏保云底很混乱,没有明确的界限。天空有雨层云时,常常是下连续性的降水。
“日落西南出铁砧,准备下雨把伞张。”指的是鬃积雨云,其云体浓厚庞大,垂直发展极盛,远看像耸立的高山,云顶由冰晶组成,有白色丝缕结构,常呈铁砧状或马鬃状,云底阴暗混乱。这种云一出现,常产生雷暴、降雨,更甚者会产生飑或冰雹,指示性极强。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指的是透光高积云。其云层中个体明显,排列规则,云块的颜色从洁白到深灰都有,可见青天。在夏秋季节,天空中出现像鲤鱼斑的云层,说明明天将是晴天丽日高温,也是晒谷的好天气。
“鱼鳞天过焉,不雨也风颠。”鱼鳞天,是指天空中的云彩像鱼鳞一小朵一小朵排列。在天空,常排列成行或成群,它不像鲤鱼斑那样大,而是较小朵的,像轻风吹过水面引起的小波纹,有柔丝般光泽,这种云称为卷积云。它多产生在低气压的前部,一般表示未来24h后有低气压北上,天空不太稳定,天气将转坏,而且即将到来的坏天气是非常恶劣的,即使不下雨也要刮风。鱼鳞天是强冷空气来临前出现的一种现象,在秋冬季的厦门属正常天气现象。
“棉花云,雨来临 ”指的是絮状高积云,它象小块积云的团簇,没有底边,个体破碎如棉絮团,多呈白色。絮状高积云对于重要天气过程具有明显的指示性,说明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未来将产生雷雨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是指常出现在低压与暖锋面之前的钩卷云,当天空中出现明显的钩卷云时,就预示着低压或者暖锋面将到来,多半会伴随着降雨天气。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若是在少雨的冬季或者雨后出现钩卷云,则是预示着今后几天会出现霜冻或者连续晴天,所以又有谚语云: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这种现象多发现在春夏时节,雨后的天空中往往还存在较厚的云层,云层中间裂开,太阳只露出来一会又闭合。这种现象主要是受准静止锋的影响产生的。上升气流增强,则云层变厚降雨量增大,上升气流减小,云层变薄太阳就会露出来。随后受太阳辐射变化与气流的影响,云层重新变厚,太阳消失。这种现象往往预示着连续的阴雨天气。
2 观云走向,看云的移动方向识天气
农民伯伯多年观察云的走向,根据40多年的观测经验,总结了一些云的移动方向预兆天气的好方法。
云往东走,天气将好,车马行走通畅;云往西走,天气不好,小雨凄凄;云往南走,天气恶劣,大雨连天;云往北走,天气晴好,可放心晒谷。
云跑东,一场空;云跑西,披蓑衣;云跑南,雨绵绵;云跑北,枉暗黑(指天空中的云虽黑压压,但雨一时半会儿还下不来)。
南云过北,无水磨墨。北云过南,大水成潭。
云层南北相挨,大水满溪。
行云逆风天气变。
云绞云,雨淋淋。
以上对云层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注意它的连续演变。
3 总 结
云层有着神奇的天气预兆功能,民间的不少谚语都是从云层的色彩与形状来预兆天气,并初步判断未来天气的变化趋势。
从云的移动方向可预兆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3
人生活在大气之中,天气气象条件是影响人体生理、心理感觉的一种重要因素。人类适宜生存的气象要素范围是有限的,当气象要素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身体的不适、情绪波动,进而诱发疾病,促使旧病复发等。
早在2000年前,人类就开始观察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了。我国《黄帝内经・素问》就阐述了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如书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强调了人与自然界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一些研究表明,气温过高或过低可以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大家都知道夏季当气温接近或高于人体温度时,如果身体不能及时散热,就会发生中暑。气温过低,可以造成冻伤,支气管炎的发病指数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加,在最冷月份发病最多。天气民谚中,有许多是预报温度变化的,如“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以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袭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如果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天气民谚教会我们初步识冷暖,让我们对温度变化易引起的疾病能够提早预防。
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民谚中有“天气闷热不舒服,有雨不过午”的说法,即下雨前空气中水汽增大,气温湿热,人体中的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发,因而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
空气湿度的大小,也直接影响人体各种生理机能。从民谚“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可知,不同风向的风会对当地的空气湿度产生不同影响。空气湿度大,流脑发生率低;但相对湿度过高,人体会缺乏自控力,感到烦躁不安;干燥空气使鼻腔、气管黏膜脱水,弹性下降,容易出现鼻腔流血。
《金匮要略》说:“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说明风对人类健康也具有二重性,当然此处的风并非单一指气象意义上的风。有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时段多与风速高峰时段有关。
天气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有利的天气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天气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一些疾病和异常行为。例如,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资料表明,连阴雨天气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古语说“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影响工作效率。研究发现,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这样,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随处可见天气谚语。
例如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到)”,“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六、七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
天气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述气候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如湖南省韶山地区就有“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在华北和黄淮地区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等。有些则反映了气象关系,“霜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意思是说,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侵袭后的高压控制下,霜后多是风小、天晴、阳光明媚的天气,自然比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气的前锋和暖湿空气相遇产生的,冷空气的主力还在后面,而且雪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很少,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
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以及关于稻冻、大风、冰雹、台风的等等。
分散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天气谚语,其中绝大多数均有深刻的科学道理。例如“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的道理是:久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少,形成大雾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出现大雾,说明有外来暖湿空气向本地输送,天气将转阴雨;久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多,但因云层覆盖,地面热量不易散失,温度不会剧烈下降,也不容易出现大雾;如果出现大雾,说明天空云层消失,天气将转晴好。又如预报近日晴天的天气谚语“早要天穿顶,暮要四脚悬”的科学道理为:晴天的夜间在地面可凝成低雾,但不可能成云,故第二天早上“天穿顶”――无云,这是天气晴好的保证;晴天午后还可生成一些云彩,但地平线附近是悬空的、干净的,这种云如产生在本地,不久会消失,所以“四脚悬空”也是未来天气晴好的征兆。
其他天气谚语也大都存在着一定的科学性,它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由于它既能预测天气又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因而在我国已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使用,并得到补充和发展。在气象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气象预报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但这种来自民间经验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用天气谚语预测天气实际上是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过于主观,缺乏定量数据;其次,这种预测通常只能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做短期的预测,很难做到对一个天气变化整个周期的预测,即使有推测也不一定准确,如山东省气象局曾通过对比分析1977年~200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与次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济南20时地面观测资料,对天气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不一定雪打灯,而八月十五与正月十五都能看到月亮的现象出现较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地方的看天经验,仅适合于当地或本地区,视野局限在头顶上的一块天地,看不出天气系统的移动,更不能了解天气演变的物理过程。如台风在离我国几千公里以外的洋面上形成、发展,台风何时形成?沿什么路径移动?将从何处登陆影响我国?这些用天气谚语是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报和判断的。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4
1、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3、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4、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5、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6、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7、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8、经得广,知得多。
9、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10、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11、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12、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13、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14、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15、久住坡,不嫌陡。
16、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17、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18、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19、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20、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21、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2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23、春风如醇酒,着物物不知。
24、春耕不好害一春,教儿不好害一生。
25、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
26、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
27、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
28、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29、春旱不算早,秋田旱一半。
30、春荒不要懒,防荒多生产。
31、春鸡腊鸭子(抱窝)。
32、春季的游牧走得远,黑心肠的人朋友远,黑暗的放晚影子远。
33、春季多流汗,秋季歌儿唱不完。
34、春来多捉一个蛾,秋后多收谷一箩。
35、春冷冻死牛。
36、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37、春前一道粪,粮食堆满囤。
38、春天比肥堆,秋天比谷堆。
39、春天出现在盛天的花卉里,秋天出现在丰硕的果实里。
40、春天多一锄一遍,秋天多打一面。
41、打铁看火候,庄稼赶时候。
42、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43、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44、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45、大路不走草成窝,好歌不唱忘记多。
46、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47、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48、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49、粗丝难织细绢,粗人难做细活。
50、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51、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52、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53、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54、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55、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到什么火候使什么锤。
56、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5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8、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59、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60、秋西北,半瞑沃。
61、六月无善北。
62、扑地烟,雨连天。
63、春天囝仔面,一日变三变。
64、六七月西风过午变作虎。
65、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66、时季有早晚,逐年无相看。----每年各季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有变化。
67、春分豆仔伸。
68、龟背潮,下雨兆。
69、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70、蟑螂乱飞,有阵雨 蟑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夜间看到蟑螂飞来飞去,说明天气发生变化,将有降雨。
71、蟋蟀清明初鸣,秋分终鸣;
72、八月初关雨门。
73、白露台,无人知。
74、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75、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76、正月花,二月柳,三月冻脚手。
77、东风急,备斗笠。
78、春占冬十日。
79、朝雾不收,细雨淋淋。
80、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相关文章:
1.通俗易懂的小学二年级谚语大全
2.经典的小学二年级中华谚语集锦
3.小学二年级必备谚语 小学二年级谚语
4.小学二年级积累的谚语有哪些
5.谚语大全 小学二年级查找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5
好问不迷路,好做不受贫。还知道关于小学所有的谚语有哪些可以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所有谚语,供大家参考。
小学常见趣味谚语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会说难抵两口,会做难抵两手。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苗黄缺肥。
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小学常用趣味谚语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一理通,百理融。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小学的好趣味谚语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浪费时刻,等于缩短性命。
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独柴难引火,蓬柴火焰高。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天无边,智无限。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井掏三遍好吃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小学趣味谚语大全
一天学会一招,十天学会一套。
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是事让人非我弱,平生守己任他强。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
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浪费时间,等于缩短生命。
勤奋读书,务必紧紧抓住时刻。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小学的趣味谚语
小时不教成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
交友分厚薄,穿衣看寒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智慧是穿不破的衣裳,知识是取不尽的宝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百艺不如一艺精。
多从一家师,多懂一家艺。
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时间像生命,一刻值千金。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刀枪越使越亮,知识越积越多。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宁失一事,不失一时。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久住坡,不嫌陡。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6
另外,为适应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研究大气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应用气象学理论为农林业生产服务的能力。近年来,笔者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做了以下的探索和实践。
1趣味教学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也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激发。兴趣是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在具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学习,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快乐和报偿,从而使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获得满足。趣味教学法的运用可以适时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将社会外部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需要,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因此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又有趣的内容,如引入古诗、谚语、歌谣及历史典故、事例等,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以致用,开阔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古诗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选择较为贴切的古诗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语言美、诗境美,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如在讲到“气温的垂直分布”时引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好可印证对流层气温随高度而递减的基本特征,因为桃花的开放与气温的高低有关。再如,用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是无法受到季风影响的:玉门关地处贺兰山以西,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是由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跨越两道大的山脉屏障,经过长途跋涉后至此已成强弩之末(“春风不度玉门关”),因此西羌一带降水稀少,多是戈壁沙漠,使杨柳无法安家[2]。还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则是江淮静止锋所致梅雨天气的生动写照。
1.2谚语歌谣
为帮助学生识别云及了解其对天气的指示意义,在教学中如果配以云图再加上一些谚语,就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瓦块云(高积云),晒煞人”;“鱼鳞天(卷积云),不雨也风颠”;“天上灰布悬(雨层云),雨丝定连绵”;“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在讲物候与节气时适时引入廿四节气歌谣和谚语(如“谷雨前,好种棉”),既可让学生容易记住各节气名称,了解一年四季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也懂得了“不违农时”、科学生产的道理。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1.3历史典故事例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家喻户晓的故事都与气象有关,在讲季风时就可适时引入“火烧赤壁”的故事:我国冬季一般盛行偏北风,但在一些特殊天气形势下也可能出现偏南风。学识渊博的诸葛亮就是成功预测出了这种特殊天气形势,帮助周瑜大败曹操的[3]。再如历史上有名的“奥林普”案件[4]———1912年英国奥林普轮船以飞快的速度赶超另一只船时,两船像磁石一样地并列相撞的悲剧,罪魁祸首就是“气压差”。通过这些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气象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还有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可谓百年不遇,大家记忆犹新。在讲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时引入该事件———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所致。这样就更加深了学生对副热带高压的印象,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多种,笔者结合气象学课程的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2.1创设现场观察情境
气象学是一门季节性、随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气(或天气)现象的发生,并不一定与教学计划同步,特别是一些灾害性和不常见的天气,如冰雹、扬沙、雾淞和雨淞等的出现更是如此。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并进行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弄明白它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及其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印象深刻,既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2.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尤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置一些精当的问题,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季风”内容前,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本地冬季多刮偏北风,而夏季则以偏南风为主?自然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以一种想要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听讲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到的知识就很牢固。
2.3创设媒体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气象学中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内容,如对林学类专业的学生,在“绪论”的教学中,通过播放“沙尘暴”课件:狂风呼啸、乌云翻滚、飞沙走石,一时间,树木被刮倒、折断,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这些画面,让人不寒而栗,学生的心被紧紧揪住了;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国西北地区经常出现这种“沙尘暴”天气?这种天气现象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减轻其危害?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同时认识到作为一个未来的林业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生态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明确了其立志林业的远大理想。
3探究型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念不排斥课堂教学,但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性生长空间,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和积极探索[5],对掌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快速更新知识,从而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采用设疑、讨论或辨论等方式进行。例如,在讲到“大气温室效应”时,联系当今全球的热点问题给学生布置如下探究型学习任务: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③联合国有什么应对措施?④我们每个人该怎样做?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各种媒体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探索。通过这种探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一种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起了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运用典型的事实材料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将教学内容、原理典型化、具体化,使学生由个案的特殊性推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因此,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的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展示了知识从发现到形成的过程和思路,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如对“霜冻及其防御措施”的内容,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1999年5月,在云南昆明世博园准备开园前夕,突遇昆明市多年未遇的低温及降雪,气温降至0℃以下,园内准备展示的珍稀植物面临低温伤害,这对正常开园带来了极大威胁。此时有关负责人立即召集多方专家紧急研究对策,于低温来临的夜晚,在园内的很多地方,用锯沫、硫磺等物质进行熏烟燃烧,配合覆盖、灌水等措施,使园内的植物免遭低温的伤害,保证了顺利开园。
其次,让学生看案例,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①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植物通常将遭受什么低温危害?②为什么在低温快要来临时进行熏烟可使植物免遭伤害?
再次,学生经思考、讨论和分析后得出结论:①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植物通常将遭受霜冻的危害。②因为霜冻发生时常有逆温层出现,靠近地表的气温最低,故幼苗受害较重;另外,植株的幼嫩部分,如刚萌发的顶芽、新梢、嫩叶、未木质化的枝条,也易受冻[6]。在霜冻来临前,用直接加热或减少辐射冷却的方法,使林木附近气温升高,即可达到防御霜冻的目的。熏烟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的,所以可使植物免遭低温的危害。